护理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人为本旨在以人为发展基础和核心,重视人的需要,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要位置。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将该理念引入到护理教育中也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在护理教育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医院护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应用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内涵
护理教学中涉及的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以个性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目的,将课堂变为实验室或实习病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就目前护理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来看,其教学形式有很多种,且每种教学形式的目标都是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对于信息的传递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总结起来,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中心由学生逐步转向患者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护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如果在教育过程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指出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那么势必无法使学生充分掌握临床知识,对日后步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也不会有很明显的帮助,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主要参与者,为了确保其能够将护理临床知识充分掌握,教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与患者交流、搜集相关临床案例等,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若条件允许,在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掌握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实践机会,让学生作为服务患者的主体,带教老师则主要充当指导角色。
2.2教学目标由学生的发展转向患者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护理教学,其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渡,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发展――患者的护理。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充分体现出来,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3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项传递转为多项信息的互动模式
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递方面采取的几乎都是单向传递模式,学生只能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来的信息,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但伴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项信息的互动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提高护理教育质量的途径
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护理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对护理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未来的时间里,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与完善。
3.1转变护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去的时间里,教师始终都是课堂的主体,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普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无法发挥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氛围一来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帮助。所以,护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要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解决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引导,在情感的延伸与交流中提高认识,达到共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通过不断学习以人为本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3.2培养教师自觉的服务意识
培养教师自觉的服务意识也是以人为本护理理念下护理教学对教师的一个根本要求,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居高临下的面对学生;
(2)提升自身的亲和力,不可有专制意识和霸气;
(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着想;
(4)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耐心讲解,做到循循善诱;
(5)要讲究艺术,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
(6)要因材施教,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要结合护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日后医院护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花蕾.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3).
篇2
关键词:CDIO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教学改革
CDIO教学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差距,促使学校对教育进行反思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有机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工程学。2004年,CDIO国际组织成立,该组织致力于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向全球推广[1,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作为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以讲授机械、电子等产品机械精度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应用为主要内容,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并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和二次开发,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对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理念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几乎没有真实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践训练,无论是理论学习环节还是实验环节,领导能力、职业精神都是缺失的一部分。
1.2 学生对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缺乏创新能力
对零件精度设计及测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精度(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不能根据零部件的功能及精度要求设计测量方案等突出问题。实验环节通常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设计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3 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形式单一,过程还是教师讲、学生记、习题巩固、实验验证等。学生只对照课程大纲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复习,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大多侧重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不注重实践能力。
2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实践
2.1 改革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把课程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下,以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出发点,勾勒《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间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基于CDIO思想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基于CDIO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分为构思――设计――实施――操作四个过程。
■
图1 基于CDIO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模式
2.1.1 构想阶段
注重工程技术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基本技能;注重现代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介绍、多学科工程应用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较宽的科学基本原理,也就是宽口径、厚基础。
由于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数缺少工程实践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给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的工程概论,以及它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工程职场实践的框架结构、产品和系统的构建,介绍产品需要的基本的个人和人际能力;描述工程师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使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了解学习的目标成果,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学习《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动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家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各项质量监督法规以及GB和ISO体系的结构、内容等知识在课程中应该得到反映[3]。“互换性”与全面质量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开发设计管理、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直接关联。授课时完全可以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从一个生产技术人员的角度,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讲授“互换性”。另外,机械工业中精密制造技术、精密成型技术越来越显示出了重要地位,教学内容中应相应增加一些精密测量的基本技术方面的知识。
2.1.2 设计阶段
这门课与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实践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为学生开展长度尺寸测量、形位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实践教学,意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作简明扼要的讲解。教师既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2.1.3 实施阶段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教师给出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零部件精度设计和测量的能力,由学生提出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操作等。通过对轴类、盘类、支架类、箱体类零件的综合测量过程,包括尺寸精度、孔精度、螺纹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检测,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主动探索、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与机械行业生产设计制造实际联系在一起。
2.1.4 操作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对新产品、新流程、新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现代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此阶段为学生安排零部件的测绘、产品的精度设计、产品的检验三个环节。在零部件的测绘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学会采用三坐标测量机、万能工具显微镜、圆度仪等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先进的量具量仪对零件进行测绘;产品的精度设计环节,要求学生能根据用户使用要求正确设计零件的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及表面粗糙度);在产品的检验环节中,要求学生对工厂的实际产品进行检验,出具检测报告,对零件的合格性作出判别。学生要测量的不再是孤立的数据,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综合培养学生选择、使用常用测量器具及测量方法对工件检测并判断工件合格性等能力。
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机械创新大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指导学生构思设计产品,并进行产品的精度设计和检验,使学生体验合作开发产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包括“构想――设计――实施――操作”全过程等,再到企业中与工人师傅探讨如何将所设计的产品做出来,培养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2.2 改革二: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制教学。通过项目引导,实施知识传授与实训课堂的一体化。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公差与测量实训室,营造精度设计及测量综合应用能力的氛围。以工程应用案例为背景,采取讲练结合型教学,将“教、学、做”融一体。达到在项目中教、在项目中学和在项目中做的目标,培养学生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科研促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检测理念和检测设备发展的新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以教师科研课题、工程应用案例为背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切入点,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动手能力。
结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除开设相关综合实训项目外,借助教师丰富的工程背景,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结构设计与精度设计的结合,特别在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精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为学生能够较快适应以后的工程实际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课程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搜集的加工、装配、检测录像资料以及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关联教学内容的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采取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演讲式、3-5分钟小测验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好的校园网络平台,将课程体系内容数字化,学生们既可随时网上了解教学标准,学习教学内容,进行作业练习,又能及时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与困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建立与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的链接,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加学习的信心。
2.3 改革三:改革成绩考核办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但是又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在以往的考试中,一直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但是随着教学学时的大大减少,闭卷考试的弊端逐渐显现:一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没有将精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理论基础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有明显地提高,重点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情况,可在教学中采用知识+技能+态度的课程评价方式。
考核方法:平时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30%,实训考核占40%,相对提高了技能考试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平时提问成绩、学习态度、作业和出席情况等等。实训考核形式为:每人按实训项目实训操作,规定课时完成实训项目,实训操作成绩占实训成绩的60%,实训报告成绩占实训成绩的40%。考核成绩为平时多个项目实训成绩的累和。
这种考核形式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倡导学生平时刻苦学习,而避免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突击。通过加强实训操作考核,能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人尽其才,确保形成产学接合,针对性的制定较强的培养目标和实训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岗位技能突出的人才。
3 结语
课程改革实践显示,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优势明显,建立起了以往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米伟哲,宋洋,赵亚楠,刘海滨.基于CDIO理念改进工程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81-83.
[2]潘柏松,王亚良,胡珏.机械工程CDIO实验室建设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368-374.
[3]赵学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改探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93-195.
[4]曹丽娟,尚振国,牟晨晓,武立波.《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2,41(3):85-87.
[5]许德连.“高职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09-110.
基金项目:
1.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KT2011200)――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2012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互换性与测量技能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改革。
篇3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护理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以研究为基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护理教育由注重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注重体验交流,注重构建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1】。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关键词】叙事教育护理教育
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经验的重构”。叙事教育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2]。20世纪90年代始,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护理教育者做出判断和决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说、电影和艺术作品中,作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关系和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解释和反思作品,领悟其内涵。2004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运用文学、电影等叙事教学方法讲授护理本科老年护理课程,让学生理解生与死、爱、原谅等概念的深刻内涵[3]。国外学者Wall和Rossen在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精神病患者生活的电影,使他们身历其境的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痛苦,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平台。
2.2通过讲故事信息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能够促进移情和理解,是护士了解人类经验的特殊途径,并间接获得体验。2006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倾听老年人讲他们以前的故事,学生评价很受启发。国外学者Severtsen指出,叙事使学生反思关怀和被关怀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怀。倾听患者的故事,进行解释、分析,为护士加深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关怀照护、多元文化照护提供了空间。
2.3通过记录反思FI记在护理教育中,书写反思日记是叙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国外学者Gillis提出,记录反思日记是一个促进探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日记也是表达个人观点、想法和感觉的学习成果。反思日记有多种形式,例如谈话记录、实习感受等。
3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1叙事教育使护理教育更关注教学体验叙事教育使得教育不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更关注教育过程的本身,关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家Diekelmann首次运用叙述、分析故事的方法研究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美国护理教育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领域。
3.2叙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效果甚微。叙事教育通过讲故事、说经历等形式,使得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2003年,国外学者Lindsay和Smith以叙述、分析护理师生在妇产科带教实习的经验故事为例,说明了护士形成终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性。2008年,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ave运用叙述实践反思心得的方法培养住院医生的专业特质。在叙述和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同伴通过提问、确认、讨论分析、发表观点等,使专业特质得以养成。
3.3叙事教育利于护理教育中某些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在护理学习中,一理解患者的体验是护士产生同理心的基础,而单单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人类的一些体验的。2008年,挪威学者Ra—holm通过阅读、分析关于苦痛的文学作品,自然地向读者传递这样的情境:忍受、挣扎、牺牲、重塑生活方式等,从而揭示苦痛的伦理内涵。作者认为叙述经历和故事是人类表达和传递体验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叙事教育是一个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法。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看电影、讲故事和写日记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深刻领悟叙事者的经验体会,产生同理心,更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形成专业价值观。叙事教育通过对经验故事的描述和分析,解释教育现象,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领域。叙事教育的兴起代表了当今教育范式的转变,它深刻挖掘了护理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得教育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目前,我国护理叙事教育开展得还很少,极有必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推广这一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紧跟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卜4.
篇4
关键词:自我管理;老年糖尿病;自护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on self-care abi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Methods 12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patients at baseline and 3 months after education of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Results 12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hrough self diet,exercise,blood sugar and mood management education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the patients'self-care 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team of self management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elderly patients.
Key words:Self management;Senile diabetes;Self-care ability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包括在60岁以后发生的糖尿病和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到60岁以后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增加,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得到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较少,@得信息及知识的途径及量相对匮乏,导致自我管理水平低下。自我管理教育是近年来在糖尿病管理领域应用较多的教育方式,它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更利于糖尿病综合管理[2]。通过对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6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0±5.6)岁。文化程度: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105例。其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国际糖尿病学会和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意识清楚,有良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③知情同意,自觉参加;④在泸州市居住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①智能和意识障碍;②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③不愿意参加本项研究者。
1.2方法
1.2.1自我管理教育团队 建立自我管理教育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内分泌科医师3名,糖尿病专职教育师2名,营养师2名,心理咨询师1人,运动治疗师1人,所有成员均具有相关教育资格证书。
1.2.2建立健康档案 通过系统软件建立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独立的电子档案,初始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
1.2.3自我管理教育的方式 ①集体教育:由糖尿病专职教育师1次/w将入组患者集中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相关糖尿病知识的指导;②小组教育:根据患者病情状况,每月进行2次小组讨论,由自我管理教育团队、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患者进行经验交流,团队进行答疑解惑;③个体教育:糖尿病专职教育师对入组患者进行首日教育,并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咨询等方式动态掌握患者的相关情况。
1.2.4自我管理教育内容 ①指导患者掌握血糖监测技术;②掌握不同口服降糖药的服用时间、方法和不良反应,胰岛素注射时间、部位、方法、剂量、副作用及低血糖反应的判断和急救处理;③了解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对患者病情的重要性,掌握简易饮食食谱的制定;④掌握运动治疗的方法、时间、注意事项、评估方法;⑤掌握日常生活和基础护理,注意个人卫生;⑥了解情绪管理对疾病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压力;⑦掌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病情评估方法。
1.3评价指标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此量表是美国学者于1979年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定的测量工具。目前此量表的英文版本在国外的许多护理研究中被认为是自我护理能力较为可靠的测量工具之一[3]。该量表由43个条目组成,分为4个维度,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5分制计分(其中11个条目是反向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4]。
1.4资料收集方法 分别于入组前及自我管理教育后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患者自护能力。由研究人员现场发放、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患者单独逐一认真填写后由研究人员逐项审核,核对补漏,统一收回,研究者逐一记录。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总分、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较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个体为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进行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它是形成个体自我护理行为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教育后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较教育前明显提高,这表明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均有明显提高。通过自我管理教育,使患者糖尿病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均有所提高,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教育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管理策略。自我管理是一种患者易于接受的经济、实用的教育方式,通过定期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控制疾病进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将具有重要意义[5]。自我管理教育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医患合作、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管理,患者是自我管理的主要承担者。自我管理教育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鲁亚平.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0.
[2]赵爱平,贾芸.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研究临床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2007(03):9-12.
[3]邹树芳,黄永丽,徐芬.糖尿病76例自我护理能力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21):47-49.
篇5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不仅具有医学的特征,而且也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世界上护理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过程,今后还要继续发展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1977年新的医学模式提出后,护理强调了人的整体观。护理工作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身心护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护理工作的全程是以解决人的需要为目的,按照科学的护理程序所实施的系统护理行为,绝非发药、打针、铺床等简单操作的概念,而是从家庭、社会环境、心理、病情的多方需求出发,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2护理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新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模式发生相应的转变。迄今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上仍旧沿袭50年代生物医学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重知识技术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方法上重知识传播灌输,轻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知识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100多年来护理教育改革也一直注重于学制、课程的增加,其模式处于与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相匹配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态。近二十余年来,护理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护理教育要按照新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重新设计面向21世纪的护理人才。
2.1更新护理教育观念医学、护理模式转变首先要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完成这一转变,如实地把护理服务对象的人,看成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其健康和疾病的转化受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客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与对象性质完全适应的现代护理体系,满足现代社会保健的实际需要。
新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卫生保健事业正朝着高度社会化的“大卫生”发展。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正是保证社会进步,普及卫生保健服务的战略目标。护理学作为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独立学科,逐渐摆脱了医疗服务传统的从属地位,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一新目标的挑战。护理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整体论的健康观要求,跳出单纯疾病护理教育的圈子,向心理、社会、环境和预防、医疗、保健三位一体的大卫生观转变。
2.2更新扩大护理教育内容与新医学模式相适应,护理教育的内容应扩展到参加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种促进健康的方法,重点教学应包括社会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相应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注意课程和内容的整体功能,扩大学生知识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删减不必要的生物医学内容,突出主干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力求早日与临床和社区实践接触。加强预防医学、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课程。
同时,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护理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往护理沿袭的是以医学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护理课程中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偏重。当今护理已发展到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它的核心是贯彻执行护理程序。护理教育模式应尽快转到这一轨道上来,充分认识护理科学发展并在现代护理理论指导下,组织课程,形成突出护理的独立的课程体系。
篇6
【关键词】 叙事教育;护理;教育
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教育方法上仍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对于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还比较陌生。二十世纪末期,美国护理教育家首次对不同层次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叙事教育方式,开拓了在护理教育研究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经验的重构。”我们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叙事教育的诠释,叙事教育就是通过对以往的教育经验、经历,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发生的教育事例等进行重新的解释、叙述和重构,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将叙事教育应用到我国的护理教育当中,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独特教育方式,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
1 叙事教育的基本特点
叙事教育是通过描述经验,合理的解释现象的教学、研究方法。叙事材料有的可以是故事,比如说一次阅读或者与其他人谈话当中了解到、听到的生活故事。也可以是利用其它途径而获得的材料,如护理教育工作者工作日记。叙事所搜集的材料可以直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研究分析其他护理教育问题的辅助媒介。通过故事来启发别人,提高自己,将叙事教育的教育研究过程看成是经验积累和经验反思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地发展和创新。
叙事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基础原则,如解释学,女权主义,现象学等。叙事教育是想通过叙事的手段,挖掘出故事背后隐藏的技术与理性的东西,让学生接受故事的同时掌握和理解故事的真正意义。
叙事教育能够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解释重构等手段来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叙事教育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作为衔接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意义,还能够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2 叙事教育应用于护理教育中的主要形式
2.1 利用电影,文艺作品等形式 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理解人类体验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国外教育工作者在2004年曾经运用电影和文学等叙事教育方式给学生讲解老年护理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原谅,什么是关爱,什么是生与死的深刻内涵。还有的国外学者在对精神科护理学的教育过程当中,为学生播放有关精神疾病患者平常生活的影片,学生通过影片对精神病患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地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艰难,成为学生对于认同和理解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2.2 利用为同学讲解故事的形式 讲故事是传递信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故事是护士了解人类体验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学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想法和思考,通过叙述故事,让学生树立起理解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思想,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启发。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和反思,可以得到很多前辈的护理经验,从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关爱,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医护道德,理解多元照护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利用反思日记的形式 反思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过程,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说法,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也应该这样,日记是记录一天所做所得的过程,作为护理工作者每天在记录日记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从中得到好的经验,改正不好的做法,在反思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与精华传递给学生们,从而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叙事教育的应用价值
3.1 能够加深护理教育教学体验 叙事教育改变了传统护理教育中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育过程这一现象,课程重点变为教学体验。对于护理教育工作者将目光从教育结果向教学体验的转移起到了重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将叙事教育方式应用到护理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现实医护工作的了解,通过叙事的方法,学生们间接地得到工作者的医护经验,体会医护者的医护道德,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理解作为护理工作者所要肩负的责任,并体会到能够帮助患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2 培养学生医护观念及思想品德 叙事教育将抽象的道德与规范融合到所要叙述的故事或者经历当中,揭示护士要养成终身学习观念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医护品德,树立良好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通过对这些故事或经历的讲解与重构,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加以理解和吸收,逐渐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
3.3 叙事教育能够更好地对抽象概念进行描述和理解 能够对患者产生同情心是作为一个护士的工作基础,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切实理解患者的体验,明白其内心情感,与之心与心的沟通,然而这些是书本上很难体会到的。通过叙事教育的方式将各种各样的内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能深刻体会到这种抽象情感的内涵,了解患者的心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更贴近和理解患者的痛苦,开导和引导患者走出心理的暗区。
总之,叙事教育方式具有护理专业特色,通过各种文学、讲解等手段传播护理工作的理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对抽象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懂得要成为一个合格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护理水平,更要具备了解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的医护道德修养。护理教育应合理的运用叙事教育手段,时刻注意与国际护理教育相结合,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瑜洁,姜安丽.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
篇7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期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篇8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等。同时,有关临床实践和健康服务的护理研究论文显著增多,加之护士掌握了计算机文献的检索方法,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循证护理的发展。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步兴起。如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项研究应用模式(OMRU),旨在针对压疮问题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实证;英国的McInnes等系统地提出了治疗腿部压疮的RCN循证护理指南;美国的Rasmussen应用循证护理实践模式成功地探索了胸痛的最佳管理方法。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包含了3个要素:(1)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2)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3)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
循证护理的实践程序
循证护理模式包括4个连续的过程:循证问题(evidencetriggered)、循证支持(evidencesupported)、循证观察(evidenceobserved)、循证应用(evidencebased)。从护理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循证护理模式比全面质量改进(totalqualityimprove-ment)的模式意义更深远。EBN模式针对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寻找最佳的护理行为,再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评价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如此循环,不断地上升,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循证护理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
1·循征护理理念融入现代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护理理念是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传统护理是以个人经验为主,强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临床经验为指导。而循证护理是以客观证据为主,强调以临床护理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循证护理理念融入现代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循证意识,不仅注重护理技术的提高,更应通过客观证据发现并提出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利用循证护理的现有成果,积极开展循证护理的应用研究,为病人健康服务提供最佳和有利可行的“证据”。循证护理是一种观念,应渗透到护理的各个领域。传统护理阻碍了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护理决策的行为方式,护理人员只有树立了循证护理理念和意识,才能在护理实践中,始终学习循证护理基础理论,改变个人习惯和行为,投身于循证护理临床研究,用最有力、最可靠的护理证据为病人提供最佳的健康服务。
2.循证护理充实、丰富并促进现代护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护理学是以自已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模式,作为护理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循证护理是现代护理领域新兴发展的临床护理模式,具有广阔的外延,所提供的实证是科研结果、专家经验以及病人意见的综合体,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并注重终末质量评审,它的诞生为临床确认和解决健康问题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并促进现代护理理论的发展。
3.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证明了护理对健康保健的独特贡献,并支持护理人员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权威和自治。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为临床实践制订指南,改变了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加拿大多伦多医院的Simp-son强调,护理研究者与实践者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护理人员参与循证护理有利于:(1)鼓励护士参与医疗干预。(2)发现护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3)发展并使用标准语言来描述问题、干预和结果。将护理问题与循证护理有机结合,可在医护合作问题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疼痛、脱水、失禁、生活状况改变、移动障碍、知识缺乏、焦虑、皮肤完整性受损等问题的处理。我国的护理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科学的整理、系统的应用,对提高护理学术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护理服务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循证护理使护理管理发生变革。21世纪的医院,无论从组织、经营、服务方法和范围均将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临床护理管理,仅凭经验去应对,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和时代要求,循证护理注重以“实证为依据”的科学管理,管理者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继续管理教育,系统进行循证护理管理理论、信息、方法、科研、教育等学科的学习,用循证护理管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管理实践[2]。英国利物浦大学的Caine和Kenrick护理管理者促进循证护理的角色研究中,通过对临床护理管理者在预算分配、目标和政策制订等方面的调查表明,临床护理管理者如果试图用职位和组织权威来促进循证护理的实践必将面临着失败。
5·循证护理使现代护理教育面临新挑战。
(1)护理教育理念的挑战。循证护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它的兴起促使护理教育者本身需要反思。首先,在护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里,有多少是有确切的基础研究和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系统分析的结论?其次,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的临床思维方法,主动研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传授护理实践中的临床经验与循证护理和临床证据结合起来,培养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观;第三,学校护理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循证护理教育,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中最新的科学论证,传授给护生,要求护理教师首先应树立循证护理教育理念,有责任在护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临床护理问题从循证护理中来,回循证护理找答案”的科学思维态度与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护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建立,在教与学的决策中,应使学生转变观念,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积极思考,勇于探讨,在将来的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2)护理教育实践的挑战。循证护理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者运用循证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护理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文化、教育、经历、宗教、语言及生活等方面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医院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人际交往惯例的差异,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思维和行动上实现一元到多元的转换[3]。现代护理教育者理应在这种日趋多元化,日趋全球化的格局下,搭建多元化护理教育平台,对护生进行多元化护理(transculturainursing,TCN)理论教育,形成多元化护理教学与实践体系[4]。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从护理角度出发,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习俗禁忌、、饮食习惯、健康观念、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及常用护理手段[5]予以循证护理科学证据,实施多元化护理,使循证护理与多元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得以应用,摆脱旧的护理观念,成为人类健康维护、教育、组织和实践方面的专家,从而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篇9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不仅具有医学的特征,而且也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世界上护理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过程,今后还要继续发展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1977年新的医学模式提出后,护理强调了人的整体观。护理工作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身心护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护理工作的全程是以解决人的需要为目的,按照科学的护理程序所实施的系统护理行为,绝非发药、打针、铺床等简单操作的概念,而是从家庭、社会环境、心理、病情的多方需求出发,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2护理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新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模式发生相应的转变。迄今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上仍旧沿袭50年代生物医学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重知识技术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方法上重知识传播灌输,轻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知识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马学博.医学与哲学,1996,(17)10:512)100多年来护理教育改革也一直注重于学制、课程的增加,其模式处于与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相匹配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态。近二十余年来,护理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护理教育要按照新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重新设计面向21世纪的护理人才。
2.1更新护理教育观念医学、护理模式转变首先要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完成这一转变,如实地把护理服务对象的人,看成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其健康和疾病的转化受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客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与对象性质完全适应的现代护理体系,满足现代社会保健的实际需要。新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卫生保健事业正朝着高度社会化的“大卫生”发展。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正是保证社会进步,普及卫生保健服务的战略目标。护理学作为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独立学科,逐渐摆脱了医疗服务传统的从属地位,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一新目标的挑战。护理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整体论的健康观要求,跳出单纯疾病护理教育的圈子,向心理、社会、环境和预防、医疗、保健三位一体的大卫生观转变。
篇10
关键词:基础护理;素质教育;护理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4-02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科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者只有具有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护理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基础护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文素质概念
一直以来,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关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质”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也包括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25%到30%(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108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有些高校将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为考查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发展一直都不是很完善,这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我国当前基础护理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下面文章将对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成为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应及时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免造成护生引发更多的思想混乱。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使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在学术上不断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护理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仅仅指的是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自身文化氛围、学校的图书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环境,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3.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学校管理系统的发展应体现人文关怀。如在制定管理系统时,应当确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同学生实现沟通上的平等,听取其意见。确保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和创造人文关怀。学生应当在加强本专业的护理知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文课程的素质培养,学校应当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策
1.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虽然当前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技能,但若这种基础护理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排除在基础护理教育之外,这将使护理教育的变革停留在原地,培养出来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应当在加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时,同样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活动中,开设第二课堂,借以开拓护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如:组织护生表演文艺节目;组织专题演讲会,让护生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等,增强护生对护理的热爱;分期分批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及各种护理活动,激发其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讲求“求新,求变,求广”的教学任务,在新时期,甚至对基础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期望,教师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护理操作练习时,每次操作前都设置一个情境,通过锻炼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病人状况,应当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加强沟通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反复给护生提供护理用语技巧性训练的机会,不断提高护生沟通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体现。
3.加强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设置模拟病房,提高护生沟通技巧。第一,增设护理心理、人际沟通的有关课程;第二,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第三,将沟通技能纳入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由教师进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强、反应灵敏的学生,教师和他们之间组成小组,使他们作为老师的助理,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护理,有效地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通过开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包括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以及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要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9(3):15-17.
[2]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16(6):89-91.
[3]郑慧梅.“护生入科须知”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6(3):11.
[4]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5):8-11.
[5]张静,吴守伟,胡明洁.融人文教育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48(9):49-52.
[6]铁金玉,王金红,张婷,王小燕.浅析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0,33(6):21.
[7]汪美华,余立平.国内外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9(4):13-14.
[8]王侠,李利,孙翠.手术室护生的带教[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7):35.
- 上一篇:生物制药和制药工程区别
- 下一篇:设计美学研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