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予以大力支持,还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建设、学习评定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性学习管理体系。为了配合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我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效果显著,学生的进步也很明显。下面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自学”引导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才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体系。对小学生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呢?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采用了“自学”引导法。所谓“自学”引导法,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依据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自学。
举例如下,这是一个通过“自学”引导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案例。
课题:缤纷的落叶
自学引导:(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出示一张精美的落叶飘落的幻灯片)。(2)通过给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着重点去自学。(学习目标:让落叶图片飘落的方法;调整动画的顺序。)(3)通过搭建自学平台,引导学生高效地去自学。自学平台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本课的自学平台由四个模块(思考题、自学内容、练习题、小帮手)组成,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此自学平台的主界面如下。
自学形式:先自学,然后分组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聘任已经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行间,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
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位学生都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有很大的收获,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每个学生有进步”。
通过“设问”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设问”研究法是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这里所说的“设问”研究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缤纷的落叶”这一课,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目标中所没有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记录在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时愉悦的心情。利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属同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上节课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下一节课。“迁移”研究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掌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自己学习后继的课程。教师可通过出示测试题来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布置“大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
每册的信息技术课都有一个大的单元,主要讲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FrontPage等。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例如,陕教版第六册教材主要讲了PowerPoint的使用,在进行这一册的教学时,我在开学初布置了名为“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相册”的专题,建议:可以是个人相册、家庭相册、班级相册等;最好把所教的技术和自己发现的技术都用上;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合作;时间两个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这一专题研究,设计了用于专题研究记录的表2。
采用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合作的精神及创新的意识。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
我认为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是这样实施研究性学习的:(1)确定研究性专题。兴趣小组活动中的研究专题都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选定,一般不和课本上的内容重复,如“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用Photoshop进行绘画及图像处理”等。(2)搭建“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利用此平台自己去学习、钻研、探索、创作。我设计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网络研究性平台由六个模块(Flash基础教程、Flash互动练习、Flash作品欣赏、Flash学习讨论、Flash资源库、Flash作品)组成。这个平台放在了Internet上,学生不仅可以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时间利用它学习Flash,在家里也可以利用它学习Flash。这个平台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3)要求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学期创作一件作品,并写出作品说明或创作心得。(4)教师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的主页上。我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始终贯彻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表2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PBL;基于项目的学习;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31-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由单纯的掌握技术应用上升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综合实践性和研究性课程的特点。PBL既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实践创新,这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相吻合。当前,对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探讨和案例设计上,鲜有真正实践的行动研究,缺乏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于是,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行动研究,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PBL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PBL的核心概念
PBL是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简称,国内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和“专题式学习”等多种不同译法, 但较为通用的译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1]。
(一)什么是Project
在研究“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前,首先需要理解“Project”的概念。《英汉辞海》对Project一词给出了三个相关定义:①具体的计划或设计;②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③课外自修项目,通常由一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应用来研究的问题,往往包括学生最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智力和体力活动[2]。基于本文的研究,采用第三种定义比较恰当。
(二)什么是PBL
不同的专家对PBL有着不同的定义理解。国外比较权威的定义有:PBL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制作作品完成自己对知识意义的建构[3]。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刘延申教授指出: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以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以训练表达能力等;而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或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4]。前者简洁通俗,后者详细易懂,都强调了学生需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这正是本文展开行动研究的核心依据。
二、PBL的操作程序
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小组交流合作,要求学生借助真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探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常其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
(一)选定项目
项目的选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力所能及、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作为项目主题,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4-6个人,民主选举小组长,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
(二)制定计划
合理周全的计划是项目能顺利完成的保证,选定项目主题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计划,内容应包括详细的时间安排和周全的活动计划。时间安排是指统一规划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进度,活动计划是指预先设定项目学习所涉及的活动内容。制定计划有利于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控制和调节,也有利于教师对项目学习的引导和评价。
(三)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PBL的核心环节,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每个小组列出需要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收集、加工、整合所需的素材资源,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独立自主地或小组协作地解决问题,且要及时记录和反思活动过程;最后,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科学论证,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结论。
(四)作品制作
将学习成果制作成作品展示出来是PBL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新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制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研究报告、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网页软件等)描述和呈现学习的研究成果,通过作品概括与总结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得失,将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系统完整地展示出来。
(五)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和演示研究成果,其交流方式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例如:作品展览、报告演讲、辩论比赛等。在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和体会,分享项目学习的收获和喜悦;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共享项目成果的成功和欢乐。
(六)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体现了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评价要求由学生、小组同伴以及教师共同来完成,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传统教学重视结果的评价,PBL则综合运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小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计划的合理性、项目完成情况和作品的质量等进行评定。
三、行动研究的实践过程
行动研究法是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取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5]。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选用教材为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为主,目的是验证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划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来观察实施效果。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学生能否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2.4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观察内容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效果。
2.行动
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案设计,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及重点、难点,笔者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学生通过该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和在线讨论。笔者还制作了多个旅行计划的参考案例,为初次接触PBL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模仿实例,以便熟悉掌握PBL的操作程序,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明确具体的任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学习,完成小组作品,教师和学生分别对作品给予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记录,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笔者需花费部分精力以督促学生学习,其“自主性”尚未体现出来;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部分组员的积极性并不高,组内的探究交流极少;大部分作品模仿参考案例的痕迹较为明显,质量有待提高。
4.反思
根据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笔者认为,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能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针对本轮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性是由于长期学习积累形成的习惯,同时,笔者依然扮演课堂控制者的角色,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不明确,导致在学习中显得盲目和迷茫,且缺乏有效的交流;作品模仿痕迹明显,源于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严重扼杀。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继续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改进后的新教学策略能否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4.4综合活动:我的家乡》,观察内容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情况。
2.行动
在本轮研究中,笔者仅提供了参考题目和部分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主题并组建项目小组,教师负责协调各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促进组内积极交流。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探究活动,边讨论、边学习、边合作、边制作,全员参与完成作品。各小组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示,开展组间交流和互评。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经过6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没有参考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交流和讨论也频繁起来,大多数小组分工合理,小组作品更细化,也更具有条理性;但作品完成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成果缺少探究过程的描述;不少学生在项目完成后,既无组内自评与互评,也缺乏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4.反思
根据课堂观察和作品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新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小组合作是制约作品质量的关键。教师须重视合作过程的指导,适时传授学生合作技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合作,根据各自擅长分工,齐心协力完成作品。针对本轮研究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并有待提高,说明学生活动探究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尚在摸索和开发中,教师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小组自评与互评的缺失不利于积累合作经验,应在后续学习中重视评价并改进方式。基于本轮研究的结果,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展开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教学方法在改进后能否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5.4综合活动:世界文化之旅》,观察内容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评价情况。
2.行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轮研究笔者不提供参考资料和素材,学生须自主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完成信息的整合和知识的构建,提出不同的或有创新意识的观点,以此成立项目小组,通过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同时,记录过程和反思,举办专题交流会并实施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总结,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也主动争取发言;专题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大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自评和互评;项目作品题材新颖,重视探究过程,具备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4.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在没有参考资源的前提下完成作品制作,挑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锤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和协调、组员的摸索和探究,使得本轮研究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轮研究的成果是在前两轮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可见,学生对于PBL是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努力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PBL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虽然难以马上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三轮行动研究带来的收获,学生慢慢地适应并从心理上接受甚至是喜欢上了基于项目的学习。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积极投入,再到汇报交流评价,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合作学习中,学会了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创作出了成功的作品。
本次研究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次研究仅仅是一个起点,PBL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以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
究,2002,29(11):18-22.
[2] 王同亿译.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
[3] What Is PBL[EB/OL].http://.
篇3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
二、 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画图的学生可以选择“画图”自由创作,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搜索组合材料,擅长打字的学生可以用文稿来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原则;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学生所研究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去选择和确定的,教师要一改常规,鼓励学生的主动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把立足点转到如何指导学生、点拨学生,而不是把现有知识如何传授给学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来自自然,社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已有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从而做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发现的,而不是在听取教师讲解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实现的。要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发展实践的能力,发展对意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可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原则
研究性课题的开设为中学物理教师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趣”是起点
要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物理、了解物理,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应尽力多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课题,鼓励学生去研究,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创”是难点
物理学科注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在物理学科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良好的、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并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和活动获得的探究问题,自主地从情境中直观、形象地去学习物理,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3、“勤”是特点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未知情境中勤动手、勤实践、勤动脑、勤交流等来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等,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观察等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2]
三、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物理学充满令人兴奋和富有挑战性思想的、与自然界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师生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研讨,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技能、发展物理知识的认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顺应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同时,让学生把自己或小组活动等活动中的收获汇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行交流和研讨。
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这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在这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承认有些物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的意志坚定起来。这样不但能使这样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如何进行交流和研讨?教师首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现物理现象的方法,及时准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对物理问题的认识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重丰富的、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在交流与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通过交流和研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物理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的机会,为同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物理研究性的教学。
总之,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实践意识,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与中学物理教学才能可以真正做到培养“双能”,强化“双基”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7-161.
[2] 宋贤.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中的尝试[J].物理教学探讨,2003.1.6.
[3]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J].中小学管理,2001.7-8.46.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解释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①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③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④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二、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为IT)一词正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网络的普遍运用,信息技术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对教育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我们显然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
1.信息技术教育的巨大功能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这里教师的“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的“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包括生――机、生――生、师――生的个别的和群体的相互论辩。
2.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进
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活动退居次要地位,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将完全分离,智慧与人格也将不断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学习实施过程中,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后,实现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下面我们着重从与接受性学习的对比中来探讨研究性学习。
1.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2.对于研究性学习模型的初步思考
根据前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分析与思考,我们以为对构成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主要有:
(1)“问题”以及以此为凝聚点的智慧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但是,这一内容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可以说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在进行分析时,我们只能依据在识别、选择、解决、反思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来描述和推断。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所发生的变化,是研究性学习应该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在这样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在人的自我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3)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场地的特点以及所应该提供的条件。我们以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从“生活环境”出发,经过“问题情境”、“研究场所”再回到“生活环境”中去的过程。
3.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模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果前面所提出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模型”基本成立的话,那么,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须考虑的条件有以下五个方面:①资讯的需求。②专家的需求。③伙伴的需求。④记载的需求。⑤发表的需求。
认识这些特点和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它,是我们应该予以认真思考的。应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可以满足上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都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现实的真实的生活环境有其难以克服的障碍:①学习者,特别是我们所面对的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者”,繁重的课业负担,“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丰富的信息刺激存在着许多困难。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约着他们对社会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知晓和利用。③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学生发表成果的条件受到限制。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能克服上述种种障碍,确保研究型课程的切实开展。在这一方面,正在生机勃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能满足这种需求。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其根本目标,在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中,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建设,是当前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1
[2]《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郭绍青 2002.7
[3]《西湖教育研究》2003.2
[4]《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维存教育实验室,2001.05
[5]《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荆孝民
篇6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但深入,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发生很大变化,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如何在数学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
新课改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研究性学习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择课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例如数列中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储蓄和住房按揭贷款问题,病菌的繁殖问题,和数学指数函数有关,线形规划中最优化问题,卫星在轨道运行,生活中的概率与统计等等。都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课本知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并把这种解决方法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三、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知识能力要求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学生重视过程研究,强调知识技能的合理应用,要求学生亲自体会参与,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不像其他学习需要教师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周围的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不足,发现新问题,再回归课堂,加强学习。重视基础理论
2、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特点是教师安排,学生自行组合,各负其责。所选的课题组最好由三至五人组成,也独自研究。课题一般按照课本要求去做,也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课题,还可以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课题,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可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或外校教师或专家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各自有分工,也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加强协作。大多数研究要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假期集中进行,还可以采用“开放式长期性”的形式
3、学生学习过程
(1)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2)制定合理计划和实施策略。(3)过程资料的整理和积累。(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四、教师的作用
在以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讲授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不动脑筋,只是认真听讲,学习很被动,没有思考时间,只是机械模仿。而在新课程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自己挑选喜欢的课题,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探究强化了相互的情谊,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有足够能力指导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学习,更要充实其他综合知识。积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 以前对个人薪酬进行征收所得税,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交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所得额税,此项款项按如下表分段累计进行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 ……
如果某人一月份应交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介于( )
A 800-900 B 900 ?1200元 C 1200-1500元 D 1500-2000元
解题分析:其一,该问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特征,立足于社会实践,考查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其二,该试题的时代背景是学生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题中所涉及的专业概念较多让学生自习阅读试题,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时代性、探究性、高效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现在的考试试题都是来源课本、来源生活,综合性强,突出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学生解决问题需要对知识的整合和灵活应用。在研究过程中选题要小,切入口要宽的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应用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结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问题要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求知的动力。
基于此,该题可做如下拓展延伸:(1)拓展一:该问题的结论和课本哪些知识有关,是不是一个有规律的函数,还是其他函数?假如某老师月工资收入为2500元,则他每月应纳多少税?(2)拓展二:问题逆向思考,已知某老师纳了的税款,你能求该老师的收入吗?(3)拓展三:请同学们把结果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另外教师还可把问题进行延伸,安排布置研究性课题:(1)调查一下学校教职工月工资应纳税人数,所纳的税额总数。(2)具体核实一下每段教职工纳税人数、纳税额等,利用统计知识绘制成表格或图形。(3)通过本“研究性问题”你觉得国家关于个人所得税缴纳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试将本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写成小论文的形式,题目自拟。(4)归纳总结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让各组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发言,相互补充,并尝试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们前面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以提取出来,做为探索活动的延伸。
课后分析,总结得失,积累经验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选为教育改革的灵魂,数学学科的改革更是教育改革大潮的潮头。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拓展。”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清楚表明,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必须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己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新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方式。
纵观《课标》的《总体目标》,学好《新教材》必须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唯一的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下面就此谈点笔者浅见。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或项目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获得的各科体验和经验为基本内容,以由教师为指导,学生按小组或个人形式采用探讨、议论、反复发现、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为基本学习(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最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开放性,以达到最广泛地开创并发展学生的各科能力。
二、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达到的目标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课标》前言)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开放式,以学生“自主”为原则,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学习,而不是以老师“自主”的教学过程。(这是区别于旧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不再“听命于”老师,老师则只作帮助、组织、指点,参与其“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看出了什么新问题,作出及时补充和调整。
(2)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课标》前言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另一个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须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选择、研究切合实际问题,去分析和探讨,以求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研究”是现实的研究,是问题的研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和培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
在《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对象的发现者、选择者和确定者。要求对问题自主地、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地去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得到研究结果,去实验,查阅资料,去请教他人……这一切也都包涵着“研究”过程。所以学生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新课改”的主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课标》《前言》中说到:“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数学要求人们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数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精神,唤醒学生天赋的创造潜意识,养成时时、处处留意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好学习惯。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创新”要求,还培养了“创新”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创新思想,坚强不屈意志,不折不挠精神;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一旦养成,学生终生受益。
(5)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如今许多学生“智商特高”而“德商不敢恭维”;“科技发达”,“人文素质欠缺”。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对科学负责,对人类负责,树立起“献身科学,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展需要
“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得从下面几点再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最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点,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社会、信息时代。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是“高效学习”: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的扩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第二,为达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而在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和创造力。“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恩格斯语),它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点是“研究性学习”目标能力使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产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第三点,《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课标》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知识技能目标,也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种原则和目标就为达到一个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目前研究性学习为何仍然受到冷落
前面笔者己较“全面”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伟大意义”,按理说“研究性学习”应该“兴旺发达”地在教学中全面开展。但事实远非如此,目前,就在我们地方和我们的学校,也只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实施仍是灌输教育”。笔者以为其原因有:
1.高、中考指挥棒压力下,严峻就业面临是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实施的首要原因,“高分名校高就业高收入”,这在目前全围范围内是“生存方程”,而如何在考场上能获得高分?唯有高压灌输。的确,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高中考显而易见是“高利害评价”,是关系到“生存”的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人的素质提高是有效,但是需要一较长期积累才能显露出来。除了极少数学生能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获得保送重点大学或高中考加分外,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存在科学探究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提高,但都不能得到“立竿见影”效果。虽然近年来高、中考试题有所改变,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但却因种种原因也不能有“立竿见影”效果。
2.师资水平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开展。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跨几门学科、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多才多艺”“多功能型”教师,但在以往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力,点拨不到位。
3.资源不足也是因素之一。基本资源与设施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资源与设施不只是导致“研究性学习”开展难的又一个原因。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信息难收集,需要的一些设施没有。
4.最关键的还是领导、主管部门和教师、家长们的观念的转变,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招生、招生的试题和用人制度等方面作出改变,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当然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啦!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途径
在前面也“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这就为我们今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多少找到了一点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解决途径当然很多,但许多方法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能力所不能及的(如教科书的编纂,高、中考命题,用人制度改革)。我们这些凡人小辈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认真解决好“培养学生能力”与“适应‘国考’考得高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教师要认识到:“其实能力高的学生定能考到高分”这个道理,“只有理解了,才会应用;理解加消化了,才会发展性的应用”这个事实。这就决定了教师课怎么上,知识怎样去传授:是“讲当然”,还是“讲所以然”?重“风暴头脑”,还是“重灌输头脑”?那些高中考状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是靠死记硬背知识考上的。
2.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知识更新,不断“兼学别类”。做到“有容乃大”,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新教材》包涵文理,容纳人文。这非单一、专门知识拥有者所能驾驭之,所能教之。更何况《新教材》日渐走近高科技,谁不发奋学习,谁就失去“教书”资格。
3.坚持“负重前行,小步渐进”,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全国都在讲“素质教育”,全国都在做“应试教育”。有什么办法呢,在中国许多事就是这样。就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而言,只能首先自己相信“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一点点、一堂堂课实实在在地做下去。这样“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移动通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2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86-01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移动企业需求大量的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现在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论文提出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移动通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范畴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可以选择那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不能不选择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应用,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主要以下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一般课程有着本质区别,是一项实践较强的综合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比如通过市场调查移动通信设备厂商,型号,价钱等,让学生掌握移动设备分类,价钱,应用范围,比教师讲理论,学生掌握的好,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让所学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能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某个区域要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给出移动通信设备参数,价位,让学生购买移动通信设备,学生理论所给信息,提出几套购买方案,让甲方进行选择,主要考察移动通信设备基础知识理解,并能根据信息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丰富了移动通信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多种学习方式选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
首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索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最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助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帮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方式没有固定模式,学习方式是由多元化因素组成,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空间,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选性操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张扬个性,培养情操,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
四、研究性学习途径
(一)探索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是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主题,如何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移动通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几大特点,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培养模仿能力的陈旧教学模式。在研究性通信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以往通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在移动通信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创新意识有一定帮助。
(二)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多数利用讲授法进行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就是听与学。研究性学习应用师生关系发生转变,主要是自主、合作,协商的师生关系,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完全体现出学生自主性。总之,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实践技能提高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用人标准在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龙,蔡跃明.“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4).
[2]啜钢,王文博,齐兆群,孙卓.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黄清.案例教学在移动通信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4]李蕾,滕志军,陈晓娟.《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整合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已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各种方式探讨课程整合形式,但大部分整合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具体的学科之中,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其基本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同,因为网络为完成信息技术与多种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了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优势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的整合,其整合环境是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从以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要求及两者的研究范围来看,专题学习网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以下的优势:一、专题学习网站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二、专题网站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专题学习网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四、专题内容的设计带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在复杂和非良构领域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双向建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是,在教学中要采用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lnstruc- tmn)的方法。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支持的随机通达教学的特点可知,在教学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中应给学习者构造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学习情境,由于对于高级知识获得的阐述符合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特点,随机通达教学要求的超文本形式又与网络上信息呈现的方式相一致。认知灵活性理论吸取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加工理论的精华,因而对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1.对信息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使学生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些特点恰恰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超文本学习环境相吻合。创建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并使之具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较好的途径。
2.以学为中心。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自主性”、“生成性”,实质即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学习,将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性学习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当所面对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起来做一定的推理和转化,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因此,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导致学习的发生,它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技能,可以深化学习者的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联系和灵活应用,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问题图式和原理性知识。
4.强调“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通过网络,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是知识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以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网站。另一方面,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将有机地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的设计:
1.专题网站主题的确定原则。这里的选题指的是起始时专题的确定,这既是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又是一个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新课程基本内容为题材,集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基础教育推出的新课程,其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因此网站专题的设计要从新课程的题目入手,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具有统一性的内容作为专题。
(2)围绕主题进行学科间的整合。专题学习网站的思想是:围绕特定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库,让学生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因此,要注重从全局把握一个选题,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也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要问学习者提供在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专题学习网站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设计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使那些对信息技术的操作问题有困难的学习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以突破信息技术的难关,达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3.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来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初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以此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这也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择扩展研究时,选题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围绕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
(1)立足于网站选题的角度,多向扩展。按照“整合性”选题原则,专题所包含的应是具有学科间迁移和扩展的主题。因此,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性研究。这样不但能对专题知识进行多视角的扩展和挖掘,其实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进行这样的扩展时,可以找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2)立足于小的知识点,精益求精。网站的专题知识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以此为资源进行学习时,如果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但是网站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源,那么这个内容就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围绕这个小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
(3)立足于提出的疑问,解决问题。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事实、现象、史料、原理等提出疑问,这时,学习者可以以产生的疑问作为主题,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然后也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补充。
(4)立足于兴趣所在,深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对网站提供的知识、内容、甚至一副图片、一段文字等等产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篇10
本文回顾了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的传统模式,分析了社会发展对开展馆社直接合作的要求,并提出了图书馆与出版社新型合作关系的建构模式和实施方法,认为直接采购基础上的双方馆配市场开发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是馆社合作的基本策略;最后,提出了馆社合作的现状和对未来完善双方合作的展望。
关键词:
出版社大学图书馆新型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校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加大,2004年,文化部在全国展开第三次图书馆评估定级活动,并制订出了一系列评估和考核的标准,其中就包括馆藏量。纵观全国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占据前列,因而也就成为参与本次评估的主要目标。以此为契机,出版社和大学图书馆鉴于各自愈加紧密的利益需求,开始探索一种互惠互利且更加便捷的新型合作关系。
一、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的必要性
纵观图书馆与出版社双方合作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但直接的合作关系却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在新形势下,发展馆社合作非常必要。
1.双方供求关系的要求
“图书馆是出版社最大的消费群体,出版社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图书馆与出版社两者在需求上呈现一种良好的互补状态,这给了两者一个先天的合作基础。事实上,两者间一直以来也都存在着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开展,图书馆的需求量突飞猛进,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量不到5亿元,而到2003年全国年采购量就剧增到30亿元,扣除物价上涨指数2.2%,年增长率为34.9%”。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为出版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双方的供求关系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
2.图书馆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的推进和大学学生数目的增多,高校图书馆对书籍的数量、质量等要求也相应提高,高校图书馆要购买的不仅仅是图书,往往还需出版社投入一些后续服务,诸如图书编码、图书磁条、书目标签等都要求出版社配合完成。出版社作为图书出版和供应的机构,对于此类服务比较得心应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馆对高质量服务的要求,这也为两者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出版社市场化发展的必然
对出版社而言,图书馆的购书量大、信誉稳定且有国家经费支持,已成为目前出版社最大的消费者,相对于零散的消费客户而言,图书馆无疑是最具长远利益的出版社合作伙伴。尤其是近年随着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推进,多数图书馆为此大量购买图书,这对于出版社占据市场份额无疑是一次机遇。
二、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购书模式主要依赖于书商的运作,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是一种由书商(书店)联系起来的间接合作关系,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新书采购“以预定为主,新书信息主要来自《社科新书目》,主要渠道是新华书店”。即图书馆向书商提供书目资料,再由书商出面要求出版社提供所需书籍,图书到货后,书商向图书馆配送图书。整个步骤繁杂,馆社间缺乏直接的沟通渠道,出版社最新的图书目录也须通过书商才能传递给图书馆,且由于各种原因,书商的货源总是不充足、配送时间滞后于图书馆所需。上市书籍在图书馆却很难找到,且这种依靠中间商的合作模式还耗费着大量的资金。随着出版社市场化的发展和图书馆对高质量的、快速的图书供应的要求,双方都意识到了开展直接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三、社会发展对出版社与大学图书馆的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由书商搭线的馆社合作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和出版社未来发展的要求,书商中介不仅阻碍着双方信息交流,且减缓了书目供应的速度和质量,以至于出版社的新书目信息不能及时为图书馆所知,而图书馆的所需书目仅靠书商也是很难完整、全面的。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能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图书馆依靠传统的书商模式是很难满足人们所需的,据悉,“单纯依靠经销商通过书目预订的文献采集方式,从订购到收到书,一般要3到6个月的时间,有的甚至1年多”。由此而带来的问题,即图书馆所获得的最新书目往往滞后于市场至少半年的时间,以致高校学生总是要到半年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和知识,这种模式已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建设。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须改变馆社之间的合作模式,使之朝着信息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出版社与图书馆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
新型的馆社合作模式当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根本方法就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直接合作模式的建立。首先,高校图书馆因人流量大、知识更新快、信息要求高,其所需书目多且需及时更新,若能建立与出版社的直接合作关系,就可把所需书目直接提供给出版社,出版社再配货给图书馆;出版社还可根据需要将最新书目信息反馈给图书馆,如此一来,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了耗时耗力,且加强了两者间信息的交流。其次,馆社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要求出版社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不仅要将最新的书目及时反馈给图书馆,还要求能将这些书目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再予反馈,因高校图书馆往往人员不足,大量、无序的书目信息对他们而言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作,出版社若能依据所属专业、科目并根据作者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图书馆在书目查询和搜索时就会方便许多,进而增加对有关出版社的依赖。
五、出版社与图书馆新型合作关系的实施
出版社与图书馆新型合作关系的建构,需双方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切实地实施下去,具体而言:
1.尽快实施图书馆――出版社的直接采购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图书馆都已认识到双方开展直接合作的必要性,要建构新型的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关系,双方应依据各自利益加大双方合作的力度,改变传统以书商为媒介的传统模式。“出版社作为文献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供货者,能在第一时间将书送达图书馆,出版社在信息产品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的优势无可比拟”。而图书馆也亟须稳定、及时、准确的货源供应,尤其是能够对图书馆提供后续的图书编目、图书磁条等信息,能够减少图书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上的浪费,从而提高双方在书目供应等方面的速度和效率,避免以往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损耗,满足图书馆新书上架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要求。另外,为铺平馆社直接合作之路,双方应加大对自身网络的建设,尤其出版社要开辟专门针对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将新书出版情况分门别类整理,以便于图书馆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除图书信息建设外,出版社还要加快新书配送渠道建设,保证新书能够及时供应给图书馆。
2.重视图书馆馆配市场的开发
从目前看来,同图书馆展开合作的基本上是一些大社,中小型出版社因规模和观念所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馆社合作的重要性。馆社新型合作关系的实施,首先需更多的出版社了解图书馆对其未来发展和稳定客源的重要性,重视对图书馆馆配市场的开发和建设,避免一枝独秀的无竞争现象。为增强竞争力,出版社可根据自身情况,赠送图书馆一些专业性或文献性质的出版社目录索引,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之认识到通过出版社“图书采购准确率高,获得图书速度快,采集面广,重复购书和漏购书率低”的优越性,从而乐意与出版社展开合作。另外,图书馆要根据出版社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购书,尽可能同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并进行综合比较,以保证购书的质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学生更乐意阅读方便的电子书目,因而引进出版社的电子数目也是未来图书馆馆配市场开发的主要项目。
3.图书馆应加强与其相应学科出版社的合作
为方便和长远合作考虑,图书馆不会同时与太多的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而会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做长远合作打算,在选择中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学科范围,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有相应学科倾向的出版社。一旦确定了同某出版社的合作意向,双方要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订立购书合同,以避免纠纷和矛盾。
4.建立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
出版社与图书馆还需建立基于双方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保证双方对有关服务的情况和满意度能够及时地反馈给彼此,这就需要开发基于双方的信息共享平台。具体来讲,应在出版社网站开通专门的图书馆服务区,图书馆对于其图书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给以反馈,出版社则根据反馈情况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
六、图书馆与出版社新型合作模式的前景
出版社与图书馆模式虽在部分地区已实施,但由于国内出版社大多分布在大城市,某些有合作意向的图书馆考虑到运费、距离、退货等种种因素而打消了合作念头,转而继续依靠传统的书商代为采购。且能够将图书编码、MARC数据制作,尤其是电子版书目制作等整套服务流程都做好的社少之又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无法满足图书馆对高质量服务的要求。这些问题困扰着两者的合作进度,以至于真正的馆社直接合作模式尚未在我国普遍展开。应当看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必然推动馆社合作模式的更新和改变,开展馆社直接合作模式无论对于出版社的未来发展,还是图书馆事业的建设都有着积极意义,这也是未来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并无固定模式可循,直接合作模式亦需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能够让最新的书目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进入图书馆一直都是双方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