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61-01

在小学阶段教学任务中,体育教学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教学意义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的更新改革,小学体育课程中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早已成为了教学的中心任务,其有效性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从自身能否得到发展,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能否在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方面有实质的进步。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笔者在此做出一些粗浅的研究。

1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研究

在整个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对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划,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教学目标所具有正确的方向引导性能让小学体育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趋近于价值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思考,结合多种教学价值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体育健康教学的大纲合理制定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体育学习,可以从本质上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2.1 课程的开头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引入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情节来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情景引入的内容和模式,比如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

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跑、跳、爬”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情景,可以利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来带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为是“在花果山水帘洞陪美猴王一起玩耍”,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直接提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行课程开头之后的内容。

2.2 课程中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添加游戏教学,游戏可以带动学生的运动,让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形式的体育运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灵活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活跃体育课程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设计好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前达到热身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有跳远和投掷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打靶的教学游戏让学生争取做好投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再设置优秀奖励可以让学生争做神射手。在跳远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青蛙过河的教学游戏,在这些小游戏中把教学内容完成,不仅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还提高了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

2.3 班级体育课程内容竞赛

经常性的组织有效的体育内容竞赛,可以让班集体的气氛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在竞赛的同时就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更多的有利条件,体育从其本身来说就有很高的竞争价值,所以适当组织班级的体育课程内容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4 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研究

教师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完成体育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心情愉悦之后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可以对体育学习更有信心。这种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素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正确的表扬,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之后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有更良好的表现。

3 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

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模式,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价值的正确性,能让学生通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作为标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发展自身身心健康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树立起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身体要求,在教学的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教学价值,选取适合当前教学背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从各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安全,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

4 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研究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方法并不抱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是运用局限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这样的情况是不适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的同时吸收到更多有利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趋近于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只有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从实际教学中提高小学体育的有效性。

5 结语

通过以上粗浅的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笔者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建议。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共同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研究小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课程中真正实现,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体育学习中去,热爱体育学习,学会学习,让小学体育教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袁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2] 颜艳.小学体育教学的新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1(7).

[3] 袁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关系

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项独立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严格、科学和系统的训练中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考试与测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的目的。从教学方式层面来分析,课程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诸多特征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社会发展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这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方式实现其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在现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基础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在体育课程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课程的覆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了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中的基本观点,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并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下运动相关系统模式和结构体系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媒介,在课堂这一主渠道中,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并对体育课程的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其主要特征是教与学和谐统一下的身体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身体活动和锻炼,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些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理论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完成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目的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精神和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然而在性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的性质进行分析,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方案和蓝图,并且由行政和决策部门进行操作,在性质上更多的类似与国家行政部门。体育课程设计需要在其工作中将国家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以及要求等通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形式反映出来,是以价值选择为中心的。我国教育政策中要求需要体育课程的教育要体现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并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想、态度、观点、立场以及目的任务,根据这些要求,体育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而体育教学的性质是学校和老师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目标的要求,结合教育主体的需要,并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设计并组织的一项具体的施教活动。从体育教学的性质可以看出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将体育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要求具体的落实并体现出来,从而完成其特定的教学目标。由此看来,体育教学相比与体育课程而言,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育教学设计往往会受到地域、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带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功能上,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总体的活动方案,是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与体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学校中的体育课程,一定会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以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要求。体育课程设计对体育教学能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这是因为前者对后者会提出宏观的计划、标准和要求,对于不同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体育课程设计在这其中能起到直接的导向、依据等作用。体育课程设计的功能体现在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和学生更有效的“学”这两方面上,属于计划和方略范畴。体育教学的功能体现在以具体教学对象的需求为依据,将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和目的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具体落实。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功能关系可以将其比喻为设计图纸与施工、乐谱和作品演奏这样的关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然而,即使是同一门体育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例如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场地设施等。一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和手段、拥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场地等的体育教学过程会有更强的趣味性效果,当然也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反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单一,设施场地不完善,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佳。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有较为明确界定,体育课程设计属于总体方案和计划,对体育教学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课程目标具体落实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能否取得较佳的预期效果,而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与落实的好坏也关乎到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效果。了解了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3):273-276.

[2]张金花.浅谈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14(08):190.

篇3

关键词:生活品质;培育形体;形体教学

1、了解培育形体的意义及目的

1.1培育形体的意义

1.1.1提高肢体语言的能力

对于任何人来讲肢体语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人肢体的表达可以构建出美好的蓝图,肢体语言是能够传递信息的。2013年英国达人秀,第一次出现外籍冠军,他们是来自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团。他们的表演是最能说明肢体语言是一个人灵魂的最好体现的证据。通过对身体姿势的变化之后,所表现的出来的信息,所产生的心灵触动往往能够胜过语言的力量。在培育形体的过程中,表情与形体的结合是极为重要的训练,没有表情的形体训练是不成功的。在形体训练中,老师经常会通过示范动作的方式,将教学任务传递给学生们。肢体语言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培养形体方式提高的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1.2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里,设计与鉴赏是企业在招聘职工的过程中极为看重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设计与鉴赏能力能够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业绩。在培育形体的过程中,审美与鉴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早已深入内心。无论培育形体采用何种艺术方式,这样的艺术作品会将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现象进行升华,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反映的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反应出来。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反映是社会生活积极的方面又反映出消极的部分。但是无论一个作品是采用哪种方式表达,其实形体教育所传授的都是这两种作品不同的美。形体老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作品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长久的培育中,培养出分别风格和类别的能力。这就会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取与别人不同的能力,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1.1.3提高创作的能力

在形体培养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讲解与创作相间的方式授课,这样就会对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观看与鉴赏一个作品的过程中,培育老师可以通过对作品原理的充分讲解,以及转变教学方式,由原有的学生被动欣赏作品转变为学生主动欣赏作品,学生提出与作品的相关问题,老师一一解答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作品的表现手法念,更要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每一个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现实与心灵的碰撞的结果。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很容易与欣赏它的人产生共鸣的,这些共鸣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和工作。

1.2培育形体的目的

形体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形体好的人会留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被极其看中的。培养形体的目的主要有五个:一是从外在表现来讲,培养形体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身体形象。二是培养形体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身气质。三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四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肢体语言能力。五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2、形体课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培育形体来讲最主要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授课,但是往往在学校或是其他地方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形体课教学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能够接受和喜爱形体课教学,是由女性的生理和内心两方面特征决定的。形体课教学是新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它的期望由最初的锻炼身体提升到修炼气质和能力,而现在它更是成为了我们享受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近几年的调查证明,形体课教学再也不是仅仅用于对身体的锻炼,现在还被赋予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体育课和选修课,早已加入大量的瑜伽课程、舞蹈课程、健美操课程等。形体课程是这些课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往往在最开始练习时,初步的几节课都是相通的。在形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掌握到关于如何塑造良好身材的正确方法以及提炼气质的作用,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持,对于日后的就业具有极大的影响。从广义上来讲,形体课教学认为只要是有形体动作的训练就可以叫做形体训练,这样各式各样的动作都可以称为形体训练,甚至某些服务行业的程式化动作,比如迎宾、端菜、送菜、礼仪姿势等,也被称为形体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讲,自己的形体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但是发掘形体的优势,弥补形体的劣势,是需要形体课教学进行研究的。对于比较肥胖的学生来讲,可以采用形体课程的方式,达到减肥,矫正身材的效果。对于比较瘦弱的学生来讲,通过形体课程的方式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健康。再者,对于比较健康的人群来讲,形体课程能够保护腰部、颈椎等这样易生病的部位。当形体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在课程中,通过一些动作或是活动,会将身体的经络打开,为了达到更健康效果,大部分的人会开始约束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就会被养成。形体课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在课上,对于学生的坐姿、站姿、走姿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既能消除长久以来身体多余的脂肪块还利于肌肉的健康发展。当形体教学的优势展现出来之后,就会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3、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学生是没有一些芭蕾以及瑜伽的基础,因此在形体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无法掌握要领。因此在培养形体时需要老师作为引路人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尤其是在动作的编排上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练得太猛,这样对身体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一定危害,也不能练得不到位,这样会白白浪费时间,起不到实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在的形体培育仍然更多是被女性所青睐,但是男性人数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男女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形体课教学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形体课教学要根据男女的不同特性为基础,编排出适合这两种不同对象的动作。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优美性。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培育形体的对象是发生了一定变化的。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学生大多更年轻化,但是中老年人和男性也开始加入其中。对于比较年轻的学生来讲,形体课教育会很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特点,做出适合的编排,使得更多的动作在原有的效果上更加优美。对于比较大的学生来讲,选择适合其健康的动作是十分重要的,动作的优美性往往会被大家所忽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来讲,对动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动作的优美性必须被形体课教育所考虑。对于男性来讲,应该编排出适合男性且能够体现出男性之美的动作。因此,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是十分重要的。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对学生的心理上起到鼓励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鼓励。而形体课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鼓励的话,提示节拍等,都能帮助这类学生坚持到最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度过疲倦极限。

4、结束语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培育形体,因此形体课教学被更多的人所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文的叙述可以得出,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培育形体需要形体课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形体课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当今时代和社会来讲都是宝贵的资源。对于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优势,采用形体课教学来培育形体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敏,钱强,盛宁宁.瑜伽形体训练时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84-87

篇4

【关键词】 课改 体育 教学 兴趣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好几年了,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积极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几年来我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尝试体会与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

2.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灵活应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1.以学生的生活爱好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

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例如斗鸡游戏活动时,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揉道的情景,学生们活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否则枯燥的斗鸡活动会令学生们感到乏味。

2.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紧迫中锻炼

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

例如接力比赛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团结性;创设危险情境,如台阶游戏设计成《消防员抢险》活动,让学生在警报声响起后紧急救火抢救物资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会让学生们在紧迫感中努力完成锻炼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

3.合理的运用语言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某某同学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4.肢体语言的激励

当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出色时,教师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赏识和赞扬;在活动中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他们等方法,对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分层次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跳台阶活动中,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

四、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教材的活动难度要求已明显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例如传统教材中,学生的平衡练习是在宽15-20厘米,高20-35厘米的平衡木上走。而实践证明,这种要求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已不是件困难的事情,这样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更为可惜的是错过了培养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活动难度适当,安全措施完善,学生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

五、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发生变化

篇5

一、语文教学“简洁为美”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但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二、语文教学训练要扎实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遇有错误要及时矫正,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三、语文教学应轻松进行

篇6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公费奖学金的预科教育引起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预科教育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向同行专家求教。一是增设中医院校作为预科教育承接院校,二是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重心由公费奖学金生向自费学生倾斜。

关键词:预科教育;中医专业;自费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50-02

一、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使得来华留学的热潮不断升温,留学生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来华奖学金生的预科教育得到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所学校开展预科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政府奖学金生来华留学本科预科教育项目的正式启动。2010年,预科教育实施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截止2015年,预科教育承接院校由最初的三所试点院校增加到了九所。

国家留学基金委将所录取的学生按照入读专业进行分类,指定预科院校对学生进行分类分科的教育培养。例如,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主要负责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要负责文科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山东大学主要负责农学西医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留学基金委还组织预科院校制定了统一的预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了预科专用的科技汉语、商务汉语、医学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等材。尤其是2013年以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家留学基金委力推公费留学生预科结业统一考核工作,探索符合预科教育实际统一结业标准。

十余年来,预科教育的发展硕果累累。但是现存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笔者对于预科教育的思考。

二、增设中医院校作为预科教育承接院校

1.留学生学习中医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中医热”的持续升温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年来有大批留学生选择到中医院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好中医药首先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深厚底蕴。只有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中医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学好中医药。中医预科阶段的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留学生能否进入专业学习、能否顺利完成四到五年的专业学习、能否如愿完成他们的中医梦。

可是全国九所留学生预科教育承接院校中,却没有专门负责中医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院校。当前,对外中医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已有1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具备接收留学生的资格,而在这18所院校中,却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中医预科课程。在这寥寥不多的几所中医院校中,预科教育基本上都是根据各自院校的专业特点、办学模式来设计的。教学和评估都比较分散,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预科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国际化水平。

2.中医预科教育的特殊性。(1)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中医文化理解障碍所引发的问题虽已得到教育者的普遍重视,但对于如何在语言学习阶段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相关内容的思考和实践却明显不足。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在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之后,会很快接触到中华民族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惯性,而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又导致各自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留学生进入专业后会接触到古典医学书籍,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独具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都隐藏在字里行间,等待着读者自己去发掘领悟。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否,对留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这个理念应该贯穿到中医预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去。中医专业预科教学通常为期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中医类课程贯穿预科教育的始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即使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还需假以时日才能逐渐领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更何况留学生,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浸润在中医药文化的氛围里,才利于培养他们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课程设置中还需要增加古代汉语的课程,为留学生今后阅读中医学经典著作打下语言基础。(2)复合师资力量的需求。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预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参与中医预科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中医药的专业知识。否则单一的语言专业或中医药学专业教师从事中医汉语课程教学都会使得中医汉语课程或偏向于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训练,或偏向于中医药的理论讲授。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于专业的中医汉语教学来说,大部分的汉语教师在中医知识及文化的储备方面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汉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熟悉中医知识和文化,并将汉语和中医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中医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建立一套中医专业预科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帮助他们尽早成为“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中医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当然,教师也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及劣势,抓紧时间充电,以适应中医预科汉语课程的教学需要。(3)建立中医预科教育标准体系必要性。建立中医预科教育标准体系是中医预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证。全国具有接受留W生资格的中医院校可以联合起来,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生中医预科教育标准体系。如统一预科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入学能力标准、确定预科教育教学与课程大纲、编写统一的中医预科教材、建立预科教育结业(本科入系)测评体系。只有建立了标准体系,教学、学习、测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三、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重心应该由公费奖学金生向自费学生倾斜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自费生所占的比重无疑也会增大。一大部分自费生在通用汉语学习之后,会选择留在中国的大学继续深造。这部分自费生没有像国家公费奖学金生那样接受过专门的预科教育,但是进入专业学习的门槛是和公费生一样高的。一部分自费生会因为缺少预科教育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面临进入专业后的种种困难,甚至放弃学业,这也是造成留学生生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数量众多的自费生的预科学习需求也应该和公费留学生一样引起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十余年来公费奖学金生预科教育教学成果向自费生预科教育领域推广,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自费留学生的预科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学习研究、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研究、教育质量评测体系的研究、公费奖学生与自费留学生的预科教育比较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杜修平.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2]陈红梅.欧美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4).

[3]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2007,(4).

[4]徐静.来华留学生中医专业预科教育现状、对策研究及展望[J].中医教育ECM,2013,(9).

[5]吴旭.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发展路径思考[J].教育管理,2016,(4).

收稿日期:2016-11-28

篇7

提问的有效性依赖于提问的策略性,因而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是完全必要的。教师如何通过提问达到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达到学生有真正意义的语言输出,达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本人对优化提问策略作了初步探讨,归纳如下:

一、 确定提问的目的,计划提出的问题

目标的确定是提问活动开展的前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提问目标。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在备课时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中提问应达到的目标,围绕目标计划所要提出的问题。目标的不同,问题的类型也就会有所差别,提问的层次也会发生变化,采用的技巧也会不同。

二、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

尽管有些教师可以熟练地即时提问,但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有时顺序安排缺乏逻辑,有时在语言组织方面也有问题,有时很难使学生运用所期望的技能。因此,在正式课堂提问之前,教师应针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计划问题时应尽可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测。预测时应考虑:哪些概念可能给回答带来障碍;所问的是封闭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希望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还是用所学材料中的语言回答;如何对待不恰当的回答;如果学生拒绝回答该怎么办等。

三、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宽松、民主、愉快、自由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抬起头、爱回答、敢回答和会回答,而教师的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它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

四、 设计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有交际意义的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交际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Yes/No问题,才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然交流。提问与学生有关的问题,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是学生所了解,所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经历范围有关,学生就会感兴趣,参与意识也会增强。应多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每个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很熟悉的,当谈论起这方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可能对课文不理解,难以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的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谈论自己,谈论周围的环境,那就是最恰当的话题了。

五、 问题语言应简单、清楚、准确,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

清楚详细地表达问题,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清楚、详细而准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发问。

教师话语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和交际能力培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时,这时教师的话语就更加重要。要从另一角度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使学生能说出答案。

六、 提问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

面向全班同学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启发思维问题,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课堂提问要变换问题的角度,提出新颖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七、 适当延长候答时间

教师应注意把握提问的节奏,创造启发学生正确答问的环境,在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考虑的时间太短,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自己作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往往放弃回答的机会。如果教师把等待时间延长一些,则出现许多好处,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考虑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学生需要足够的机会和教师更多的鼓励去说他们还不太准确的言语,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去说他国语言。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梳理问题的方法,组织好提问的语言,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型的英语教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主动地去构建,一旦构建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2.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

英语教师应加强语言学习,不仅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而且应该讲一口标准娴熟的英语口语。如何把死板的教材变成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考虑。外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比较广泛的文化修养。此外,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也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威信不是靠压而是靠广博的知识来做基础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知识储备。虽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提问活动必然失控。换而言之,教学活动实施意味着教师欲给学生一碗水,自身要有一缸活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提问,从容控制课堂教学。

3.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54-01

高中生由于高考压力大,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用在了文化课上,而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而言,就认为可有可无,这就给提升课堂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老师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笔者在5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老师要通过精彩的引导,让他们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中去理解知识,享受乐趣,通过提高信息素养达到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

一、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拓展内容

课堂上,毋庸否认,教师是主导者,也是引导者,如何引导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去理解,去体味,进而掌握技能,培养信息素养,是易也不易的一件事。当我们拿到一本教材时,要研读教材,透过其中的语言文字了解内涵,让你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理解作者的意图,找出本教材想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需要同学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进而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都要从教材中一一挖掘出来,而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了解其字面意思,不甚了了,这是对教材的渎职,要以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那才能品出味道来,挖掘出我们所需的。研读书,其实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的纠缠、绞织在一起的过程。只有毅力和坚持,才能成就文本研读所必需的精神力量和性格品质。而这却是我们教师的基本力量与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前进的基石。

如在《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通过研读,让我们领略人类的伟大、信息的强大,有置身其中的光荣感。当你沉迷于其中,会产生对人生的感叹,对大自然神奇的惊叹,对孕育生命摇篮的敬畏同时还有感激,从而与信息融为一体,尽情享受其不可或缺的内涵,产生合理使用它、维护它的使命感。《信息安全》一课,教材研读,你会发现作者的担忧,由此,引导同学合理正确的使用、信息,使同学以前所产生的那种使命感得到一种正确的释放、疏导。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培养技能与学生的信息情感是并重的,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要简洁、鲜明、有力,令学生明晰目标所向,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学科教师的必要条件。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例举了信息的几个典型事例及信息的特征,虽篇幅不长,却可以体现作者的意图,仔细研读之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学生自然可以找到,“但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离开它我们是否可以生活自如呢?如不能,我们该如何去与其相处呢?”这就体现了“如箭在弦”的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不真实的信息会使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些问题,以达到我们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同学的信息情感。

三、紧扣时代信息,把握信息动向,动态处理教学环节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句至理名言在信息技术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它不仅可以让同学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让同学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和必须的情感。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课,联系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同学鉴别“这周周末我们放假”这一信息并说明理由。联系数学的命题,给出“命题‘若a,b都是奇数,则a-b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若a-b不是偶数,则a,b都不是偶数’”这一信息让同学鉴别并给出理由,VB中学习控件工具栏一课,让同学学做连接QQ时的登陆界面,这样联系实际生活学习中的事件,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实用性,产生发兴趣,也学到了技能,还可以扩展让同学试着把界面设计的更人性化,更美观,更符合自己的审美与实用观点,这样既兼顾了学生的差异,也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提升。具体可以在教学步骤上采用:

1.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

2.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3.教法选择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影响上课效率。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资料,珍惜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4.练习要充足。信息技术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信息技术课堂练习的主要特点。总是一个模式,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何均必须完成同样的作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要求学生画一棵树。如果大家都画同一棵树,而且连树枝的形状数量都完全一样,这是美术课临摹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仍是这样做,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完全依赖老师的心理,任何事情都要老师布置了才知道怎样去做,否则就无从下手。信息技术课的练习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练习,那就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四、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7-01

体育课与其他课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初中体育课程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学。授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与体育运动相关运动技术、技巧和技能,教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教学方法上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技术、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实施、运作上要注意精讲多练的方法应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我有几点体会,来和同仁们一起分享。

1.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练、自我体验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或舞蹈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舞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调节肌体、放松身心。使学生在欢乐、团结、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上球类课时,学习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课堂上我们教师注意到了这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就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2.发展学生体育课上的反应能力

体育游戏因具有文娱的特性,能够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我首先选择了一些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奋性的游戏 ,并注意强调游戏的规则和方法,使学生能由静止的状态逐渐地过渡到兴奋。如课中设计游戏“贴膏药”,“大小西瓜”,“正反口令”,“通过封锁区”等,还可在慢跑 中加入“侧身跑”,“后踢腿跑”,或者慢跑中的“听数报团”,“拉网捕鱼”,球类中的“圆圈追传球”,“运球过杆”等。同样是跑。但它更加注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将开心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了各器官的惰性,使机体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再如游戏“两传一抢”,教师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崐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传球传得准,接球接稳,抢断积极,位置合理。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服务于体育教学,因而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为根据,思索教材与游戏的互相关系,选择能配合教材相关游戏施行教学。因而,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选择一定要科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经过积极引导来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和兴趣。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问题意识;探究

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地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是思维的动力,会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阶梯。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缺失。学生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阻碍,教育观念的遏制,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态度的偏差,教师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做到把首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课堂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并(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关注于不同层面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努力倾听学生的不同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课堂特定情境的乐趣、情趣、理趣与美趣,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渴求,尽力满足他们梦想成功的欲望,尽力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扬民主作风,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发问。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允许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甚至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要创设氛围和给予机会,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让他们体验到发问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让发问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中。通过创设竞争的氛围,激起他们争强好胜的心。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就连平时上课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高谈阔论,一鸣惊人。

3.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把课内外连成一个整体,主动自觉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