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显然,社区合唱在中国的兴盛发展而显示出的巨大社会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在探讨合唱对现代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之关系的同时,本文试图通过珠三角城镇合唱团体特别是广东肇庆合唱团的活动状况,认清社区合唱的特点,寻找存在的问题,追溯问题的根源,寻求发展对策。
一、合唱与现代城镇文化精神构建之关系
现代城镇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基础建设与文化建设放在同样的地位。现实中,社区文化建设却常常不受重视,现代城镇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不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而此时人们对交往、互动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越来越多的人急切向往一种艺术化、美学化的人生态度,因此以艺术为题的“群”体活动似乎更能满足人们这一需求。合唱就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群”体活动之一,正如我国老一辈合唱指挥萧白所说:“合唱是一项高品位的艺术,它不属于娱乐文化,它属于经典文化;但是它和其他经典文化的区别又在于它的大众性,高可攀低可就。”也就是说合唱是最简便、最直接、最广泛、最容易使普通人接受艺术感染和熏陶的高雅艺术,因而也是最能激发“自觉、平等、包容、互助”的社区文化精神的社区艺术活动。
“群”是合唱社会性的根源,合唱以“群”声创美,以“统一、平衡、和谐”的本体要求体现明确的集体主义、秩序与规范等社会学意义,这是合唱艺术本体对合唱者“行为”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必须有意将其内化,在作品规范下做到身心合一,以求其主观精神情感和作品思想内涵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精神的充分对接,才能体现合唱本体的社会性作用。
一个演唱者容易做到的事,一“群”演唱者做到就很难了,因此合唱“群”成员之间的良好社会性互动,是合唱社会性的重要内容。广东合唱协会副会长平黎明教授谈到他带领肇庆合唱团2012年春节期间出国演出前后的艰辛,是对合唱群体互动质量最好的检验,要保证演唱质量,春节期间也没有放松排练,即使演出之前的欧洲之旅,在巴士上、饭店旁、广场空地甚至是酒店地下室都成为了合唱团的排练舞台,最终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合唱团的纪律也获得了组委会的高度评价。该团建团十多年来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正是因为这一群体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一致行动的能力,有持续的互动关系和情感交流,甚至能表现出具有严密高效的群体行为特征,否则这些成绩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合唱群体互动的质量,体现在合唱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对社区文化来说,合唱的作用远远超出合唱本身,其社会性意义更为重要。
在我国,关于“群”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从荀子的“能群”到晚清的“合群变法”,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群”的活动依然是政府关注并引领的重要问题。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存在的价值、目标、意义完全不同,如果说“合群变法”是合群、是求知、是使涣散的个人变为凝聚的社会力量而改变社会政治体制,那么合唱的“群”是合作、是传承、是愉悦、是净化、是服务社会。合唱的“群”虽然是文娱性群体,但也能展现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其共同的审美性需求和创美目标,极易激发成员对群体的信任和积极性,形成集体共同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因此合唱的塑造力不可忽视。
“自觉、平等、包容、互助”是社区合唱中最能体现社区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来自合唱对成员行为意识的塑造。作为开放的社会群体,社区合唱群体互动是成员自主选择和支配并源于自身需要的自主性社会互动,如果没有自觉、平等意识,如果没有包容、互助意识,这样的团队是不可能存在的。
之所以把合唱放入现代社区文化精神构建的视域中,是因为合唱一直以来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意义吸引着不同层次却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参与,并以它独特的文化图示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途径,以崇高而神圣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身的、自然的、人生的美,净化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合唱与现代城镇文化精神构建之现状
然而,在珠三角,特别是“百歌颂中华”活动期间,虽然有成千上万支合唱团在参与(有记者统计广州市就有“三千多支业余合唱队唱响云山珠水”),其实,有大部分是完成任务临时组团的,还有一部分是歌咏队,不具备合唱团的实质,社区合唱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对社区合唱认识、扶持不足
在采访中,肇庆合唱团副团长回忆起当年建团的往事:“历时十三年,开始起步确实是苦,但是很快乐。”该团常任指挥平黎明教授也是感慨万分:“肇庆合唱团没有用政府一分钱,也活了十三年。”他们的话中透着辛酸。的确如此,一个自觉、义务服务肇庆人民、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团队,却引不来相关部门关注的目光。在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地区,社区合唱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社会需要是一个群体诞生和成长的理由,社区合唱的产生和发展是一定区域内普通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然而,在一些城市社区合唱群体活动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主要原因还是经费问题,社区合唱活动与企业、校园合唱活动有所不同,要扶持、发展社区合唱就得政府出资。所以,在一味关注政绩、荣耀和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下,忽略社区文化建设,无视社区合唱群体的存在和作用,放弃合唱艺术独特的引导和教化功能对管理者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社区合唱团队的成绩一样能被写入他们的年终报告中。
(二)社区合唱活动专业人才的缺乏
对社区合唱活动的认识不足,必定会忽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运用。群体活动的能动性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关部门应该主动利用并合理管理,而不是放任其自生自灭。虽然合唱团能凭借团员的人脉优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地方政府文化活动,以获取一定的支持,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合唱社团的活动不能只靠热心人的自觉奉献,在当下城镇社区,缺乏社团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是十分普遍的事,有的部门即使配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但大多都不会主动到社区进行联系。社区合唱还必须依靠指挥的专业技能和亲和力才能正常维。然而,具有一定水平的指挥人才依然缺乏,有社区工作经验并热心社会工作的合唱指挥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音乐人才对参加社区合唱活动也没有多大兴趣,有学者针对一些城市音乐人才参与社区音乐活动做出了调查和统计:“61%的曾经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的被调人员反映没有专业人员参与,20%和19%的人反映偶尔和经常有专业人士参与社区音乐活动”。在肇庆合唱团的常年活动中,除指挥和伴奏外,专业音乐人才的参与度是极低的。
(三)扶持社区合唱活动的场地设备等硬件严重不足
其实,社区合唱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排练场地问题。中山市做出了榜样。2005年中山市建成了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其培训大楼建筑面积就有19551平方米,设有多间合唱排练室,免费提供给当地合唱团排练,为合唱团体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不是每城必有。肇庆合唱团就一直深受场地的困惑,几经辗转依然“练”无定所。在采访中,合唱团副团长还说出了他目前的担忧:随着指挥平教授的退休,合唱团将再一次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因为合唱团近些年的排练场地都是由平教授所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在一些新建的居民住宅区也并不缺少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但实验证明“以地缘为主聚集在一起的社区居民,并没有因此而关系密切、互动频繁一,而以亲缘、业缘、趣缘为主的社团互动频繁而有效,因此要发展社区文化必须有功能性的场所,如果一个群体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成员就会失去对群体的归宿感,一定的活动场所有利于群体空间文化的塑造。
三、合唱与现代城镇文化精神构建之发展对策
对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构建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只有修正我国合唱发展的一些偏差,建立正确地合唱艺术观念,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才能还原合唱艺术精神,服务社区文化建设。
(一)摒弃功利思想,让合唱走进人民生活
人口不足加四十万的美国辛辛那提在美国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却有一千多个合唱团在常年活动,现代化的音乐厅也有六个。在日本,合唱的训练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每个城市、每个街区都有各年龄段的合唱团,合唱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教育的战略计划中。在欧洲,市民常年参与或间接参与合唱活动的人数比例更高。而在我国,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有重大活动就会凭空冒出很多歌咏队、合唱团,为比赛成绩托人情找关系,活动完后迅速消失。可见我国合唱并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生活,合唱的功利思想是多么地严重。
众所周知,合唱的价值在于对人的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合唱的功利思想是管理部门认识偏差所带来的不当导向而引出的,它导致合唱群体文化建设走向错误的方向:导致群体内部成员相互埋怨、群体之间互不交流:导致合唱作为大众文化的认识偏差,从而忽视社区合唱文化建设。回归合唱文化本质,扶持和关注这种投入少、效益大的健康社区合唱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并使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合唱的教化作用才会显现。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促进社区合唱发展
1.建造和提供具备合唱功能性的场地,是政府对社区合唱事业的最大支持。根据城镇状况合理布局文化活动场馆或规划建造或维修改造或出资租用,只要解决了场地问题,社区合唱发展才能发挥作用。
2.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能把社区合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好的指挥”,可见指挥对于合唱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指挥人才能带动一个地区的合唱发展水平,在深圳、中山、广州、佛山、肇庆已有成功的事例。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培养新一代优秀指挥才是社区合唱发展的长久之计。从引进、培养、管理人手,把合唱指挥人才梯队的建设作为扶持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圳音协合唱团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合唱团成员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他们有些是基层文化干部,有些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本身也是各地音乐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音协合唱团是团员、是学生,在学校、在社区他们又是社区合唱的组织者和指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现有音乐人才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热情,还能通过在高水平合唱团的活动增强专业能力服务社区合唱发展。
3.培养社区合唱环境,助推社区文化建设。定期展开各类型各层次的合唱活动;支持和鼓励优秀合唱团队对外文化交流;鼓励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共建,并为企业资助社区合唱牵线搭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借助高校人才优势推进社区合唱的培训、辅导、组织等工作。总之,要借各方之力推动合唱服务社会文化,有关部门就必须转变工作态度和方法,主动服务社区群体。
(三)发挥合唱协会作用,促进合唱事业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
篇2
关键词:社区英语;英语文化;建设策略
社区文化的存在具有烘托社区氛围的效果,可让居民融入到社区的环境中,居民受到环境的熏陶,文化素养也会随之提升。随着英语的普及,我国越来越重视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实现了全民学习英语、关注英语的热潮。通过对当前中小型城市的社区英语文化的调查分析,了解到社区英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我们对社区英语文化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求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对社区英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通过对中小型城市社区英语文化的现状分析,普遍存在着对社区中英语文化认识不足的现象,在英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薄弱性。在中小型城市中,由于其思想和观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社区文化的内容过于单一,其中英语文化涉及得很少。
2.居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高
由于对社区英语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不够,居民对英语文化的吸收存在难度,导致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社区的英语文化建设,一般都是采用英语培训班的形式,对居民进行英语培训,此种方式存在滞后性。英语教学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社区英语文化建设方式存在的问题,导致英语文化的渗透性不高,文化的传播质量低下。
二、加强城市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
学习英语已成为时代趋势,对我国日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加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应从观念和思想上予以更新,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明确了解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性,以增强居民的英语文化素养。英语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应作为特色型文化进行经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英语文化的建设应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满足人们对英语文化的需求。
2.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社区日常的休闲生活
对于社区英语文化而言,不同年龄层、地位、职业的社区居民对英语文化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英语文化的追求,应建立多样化的社区英语文化,可提升居民对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文化建设中加入更多的人文与服务色彩,更具社会价值,居民在文化的践行中受到熏陶,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可采用培训班、俱乐部或英语协会的形式,可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元素,可激发居民的学习兴趣,让居民参与其中,注重对英语口语的实践和应用,真正达到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目的。
3.实现英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激发居民对英语文化的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社区英语文化建设中,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与建设,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英语文化建设质量。
4.注重英语文化建设的实用性,以体现英语文化的深度价值
英语语言的学习重在实用,要充分体现英语文化的价值,提倡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和实用性。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开展英语文化建设存在难度。因此,应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文化灌输方式。另外,学习英语要尊重其文化,可在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重大的节日里办一个集体聚会,衣着、食物、道具、装饰等都尽显英美风范,营造出浓郁的英美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了英美文化的价值,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小型城市社区英语文化的现状分析,社区建设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观念。为追随时展的步伐,缓解这种情况,加快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必须提升居民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居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居民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英语文化素养,促进社区英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桂芝,张锦辉.城市英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理论界,2013(10):45―47.
篇3
一、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我国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社区建设现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社区医疗建设效果明显,但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却重视不够,社区的居民参与不够,高职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
1.2经费短缺。由于政府对社区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普遍太少,社区用于建设社区图书馆,购买藏书和文化设施的经费不足,用于文化建设的活动经费不足,无法有效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1.3人力资源缺乏。社区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不足,有些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借阅工作,还不能达到按科学管理图书及为读者推荐书刊、指导读者阅读图书等方面的要求。
1.4文献资源缺乏。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源缺乏,主要是社区的藏书数量少,种类少,藏书质量不高,新书补充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对藏书的利用和需求。
二、高职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
2.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高职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有自身特色,它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结合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组织藏书。藏书系统完整,学科专业齐全,信息含量较高,针对性强,提供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等特点。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图书馆建设经费也大幅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文献数量的增加以及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共存共补,使高职图书馆在文献的收藏、文献提供上有一定的优势。
2.2专业队伍优势。高职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可以解答咨询问题,也可以辅导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对情报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
2.3基础设施优势。高职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图书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新建或扩建了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
2.4技术设备优势。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网络化等技术手段与设备在高职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为信息用户获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上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方便和快捷,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是社区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
三、高职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尝试
3.1多方筹措建设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美好的计划和意愿也只是空谈,多方筹措建设经费成了高职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可以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获得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其次,利用人才水平评估的契机,增加高职图书馆评估经费预算,把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包括到人才水平评估当中,作为高职图书馆的特色建设之一;再次,与社区一起努力转变文化建设模式,把社区文化建设也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运作,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建设产业化,让投入的建设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3.2加强馆员的社区文化建设意识。高职图书馆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必须有一支具备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高素质的队伍,要有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和特色意识。有了一支拥有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队伍,高职图书馆就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3.3与社区共建共享信息资源。高职图书馆要有突破传统观念,向社区开放,在信息资源保障上推行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高职图书馆与社区共同协商,资源共享,共同建设社区文化。高职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社区有场地方面的优势,双方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3.4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高职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为社区主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外,要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检索教育,提高其利用网络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如果说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和信息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信息检索教育则是“授人以渔”。高职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系统知识再加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得高职图书馆有能力开展面向社区的信息检索教育。
篇4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群众文化;积极作用;建设途径
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众文化活动中一股时尚潮流。在晚饭过后,社区、广场、公园等开阔场地几乎成了广场舞的天下,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上一群兴致勃勃的中老年人群使得原本空旷的场地瞬间变得充实起来。广场舞的参与多是自发性,其舞步简单、变化较少,对于初学者几乎没有门槛,同时参与广场舞几乎不需要成本,而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参与其中的原因。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如何能为群众提供一种喜闻乐见的,并且能够丰富其精神生活的文化形式,则成为当前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广场舞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如何在发挥广场舞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则成为当前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
广场舞从形式上来看是一项简单的运动项目,参与者通过反复的身体运动能够有效地改善身体新陈代谢情况,提高身体机能。参与广场舞的多是中老年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通过经常跳广场舞可以提高其身体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身体情况,提高身体活力。此外,广场舞伴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在音乐、舞蹈中,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以缓解身心疲劳,保持心情愉悦。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多数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众而言,过于艺术性,或者成本过高的文化形式内容难以对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广场舞不仅学习成本低,参与形式也非常简单,这就使得群众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近年来,随着广场舞活动的逐渐普及与发展,其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广场舞组织,而这大大改善了过去群众文化形式单一,推广困难等问题,使得社区群众文化真正获得了群众的参与与支持。
3.为群众文化交流提供载体
广场舞并不是简单的舞蹈、运动形式,它还是一个广泛的群众交流平台。广场舞的活动多是自发性的,而在参与与学习中,各个成员之间则可以根据跳舞内容建立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现代社会,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更是日渐匮乏,而通过跳广场舞,这些大爷、大妈可以在同一团队中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以缓解老年人在脱离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孤寂感,这对推动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构建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环,而广场舞的普及与推广则为群众文化的和谐构建贡献了力量。目前广场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在参与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交融与沟通,这打破了现代社会人之间相对冷漠的人际关系,使得群众文化建设更加赋予人性化。此外,社区在推动广场舞文化建设中,也能够利用其实现对社会风气的构建,进而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如何有效发挥广场舞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社区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广场舞的规范与引导
近年来,广场舞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社区群众文化形式,但是由于广场舞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因此广场舞与其他群众文化形式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社区文化部门在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广场舞的规范与引导,合理安排广场舞的场地以及场地应用时间,在推动广场舞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其他群众文化形式,以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
2.积极挖掘、创新广场舞的新内容
目前广场舞在发展中,存在着曲目单一、形式单一等内容,且由于其主要是群众自发参与,广场舞的内容主要由领舞者决定,而领舞者自身的舞蹈和组织能力则为广场舞文化建设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社区文化管理部门应该联合领舞者加强对广场舞内容的挖掘与创新,并组织群众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广场舞的专业性,改善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
3.拓宽宣传,加强广场舞在群众中的积极影响
目前广场舞已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但是还有许多人对于广场舞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甚至认为其是难以入流的低俗文化的代表。针对此,社区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宣传,普及广场舞的相关知识,改善群众对于广场舞的固有印象,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投入,提高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其中,让广场舞在宣传中发挥群众文化建设的载体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广场舞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发展。从广场舞发展的情况来看,面向的是基层群众,并基于简单的舞步、广泛的参与性和较强的灵活性等优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并逐渐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但是在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在管理与规范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应该加强对广场舞的积极引导,平衡广场舞与其他文化活动形式,以及居民正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广场舞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区群众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莹.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18):51.
[2]李玉红.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07):88.
篇5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功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讨发挥驻区单位作用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文化设施的建造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民俗方面、在丰富群众的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个社区文化建设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一、驻区单位对城市社区文化的促进功能
第一,引导功能。企事业单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文化示范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广度。这些对于其所在社区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和“文化航标”。 企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社区文化发展引导到企事业单位文化所蕴含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引导作用。置身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中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成员,生活、学习、工作在社区居民之中,他们通过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周围居民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 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 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 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 (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驻区单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尚未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转贴于
(二)设施与场地等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城市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部门与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和提供各类设施的现象很少见。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这的确让人十惋惜。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存在许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单位”,而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业主委会员、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关心、重视、投入不够,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现有功能,为社区文化提供稳定、舒适的活动空间,实行资源共享,将是一件几全其美的大好事。这也可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档次,谋求更大发展与飞跃。
(三)联手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太极剑、台球、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图书阅览、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从目前各地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尤其在当前社区居民和单位主动参与意识较弱的状况下,更需要基层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的引导和动员,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 (J) .经济师,2004(4).
篇6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前言: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亚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随着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群众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欣赏文化,被动地接受文化,而是主动要求参与到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中,这也正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既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居民变化了的生活状况的内在要求。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另一种是从狭义上讲,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等。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后一种解释更为恰当,它为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以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了依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常常被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加以重视,有人甚至认为社区建设就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依托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属于社区精神文明范畴,它以其特殊的功能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对社区的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使社区居民在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灵的交流建立互信与互爱,有助于在一种彼此相知、相容、平等、友爱与和睦的关系中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社区理念,确立关心社区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强烈意识,以高度的社区责任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关怀社区,把社区视为自己生活的家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风尚。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发挥着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各个阶层收入的悬殊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等。社区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这就给社区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只有从社区入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转型期社区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中必然有其表现,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社区通过开设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建立老年福利院,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归宿。这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迷信思想对市民灵魂的侵蚀,为扫除封建迷信、赌博、吸毒、黄色文化制品等消极社会因素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三、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做好城市的社会工作,增强社会稳定,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大思路,要把“人的塑造”贯穿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整个过程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部门之间要理清关系。对于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顺工作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提高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发展的领导组织机制、物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度化。
(三)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与参与度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地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活动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来提高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度。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关键点应体现在“服务”上。作为社区组织者在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时,要力求更好地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服务。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社区的各种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最宝贵的条件,从某种意义来说,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一是组织资源,群众文化社区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社区组织要注重组织制度建设。二是人才资源,要通过开展社区人才资源调查和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社区文化更具活力,更有魅力。三是设施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对文化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并且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人们的文化活动有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结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对社区文化建设作简单化、浅薄化的理解不利于它的顺利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理解的深入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和理论也会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新叶著. 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颖著. 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4]唐中新著. 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邓伟志. 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J].上海大学学报,2007.4.
[6]张珏娟. 强化责任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N].四川日报,2009.6.
[7]陶宏斌、刘 力. 武汉和谐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地方发展研究,2006.7.
篇7
社区是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实质是指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关于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含义。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对于社区而言,文化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维系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区之间形成区分的显著标志。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无论是何种定义,共同点都在于突出了社区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精神层面建设和组织或者制度层面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社区文艺建设,社区环境美化建设,社区民俗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社区文化具有复合型文化的特征。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际上并不成熟,社区文化建设也处于萌芽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文化活动投入不够
资金短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充足的资金是社区文化建设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社区居委会经济拮据,又没有好的政策税收等优惠,很难吸引众多的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我国大多数社区没有文化建设投入和政策性的财政支持,政府重视不够,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室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没有对群众开放。
2.设施设备滞后,资源贫乏且配置不均衡
由于资金出了问题,所以出现了硬件设施问题,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偏低的。硬件设施的缺乏和环境的落后大大减少了居民们参与社区活动的兴趣,更难以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休闲等功能。当前我国社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的来源主要靠政府和社区管理的供给。一旦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社区资源也会存在不足,进而导致“物未尽其用”的资源配置不均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与社区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传统的“条块分割”式管理体系,由于存在许多各个不同的行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等,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管理关系,这就造成了各部门各行其是,对社区文化建设不理不睬,更不愿意用自己的资源共同创建社区,致使社区资源更加缺乏,配置更不均衡。
3.社区文化功能薄弱,只重外表忽视内涵
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非常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规范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整合功能。但这些功能在我国大多数社区中都没有体现出来,很多文化活动没有太多趣味,没有体现文化的真实内涵。很多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也只是徒有其表,没有具体落实到位,更是难以吸引社区居民(1)社区文化活动过于行政化。很多权利都在政府手中,居民只能充当参与者的角色,大多是自发组织的散乱的自娱自乐活动。一方面,会使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缺乏一定积极性和创造性。(2)政府在主导社区文化建设时,偏向于建设社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和构建和谐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但在实际内容上却以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形象工程为重点,仅仅是组织开展一些歌舞、书画等单调形式的活动,忽视了内涵的重要性。(3)文化传播受众单一。社区里很多居民是上班族,生活忙碌,有的甚至没有双休日,社区举办的相关文化活动的对象一般针对于老年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不知道社区平时举办的文化活动,即使知道,也多认为是老年人的活动,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不仅大部分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居民的参与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
4.社区文化队伍薄弱,专业人士缺乏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很多领导对社区文化建设忽视。二是社区本身民间文艺骨干少,且流失现象严重,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文体积极分子缺少扶持引导和保护。三是社区经费短缺,工作人员缺乏较高薪酬及福利待遇作保障,有些人员还是临时工,没有正式的编制。四是一些居民文化层次偏低、文化意识薄弱、思想观念老化,还有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差异,使他们很难真正融入社区的文化活动。
5.社区认同感薄弱,居民缺乏认识和参与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产生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属于执行性参与,大家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对各类文化活动却显得漠不关心,有些甚至认为是劳财劳民而加以抵制。
三、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分析
1.建立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
资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文化体系。政府可以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为社区文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再对各种投入的资金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的分配机构,逐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第二,社会集资,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行投资。基于社区建设基础薄弱,存在资金短缺的现状,要积极拓展集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居民投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区投融资格局。
2.完善社区文化相关设备设施
要构建社区文化,必须改善目前的设施陈旧的现状。由于社区文化的硬件设施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可以通过构建社区图书馆、体育健身室,业余兴趣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加强管理社区的环境,扩大绿地植物种植面积,营造一个绿色美丽的环境,建设设施齐备,生态和谐的社区加以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社区有更好的文化氛围。
3.组织多样性社区文化活动,发挥社区文化功能
如何开展各类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为社区文化建设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定期举办传统戏剧演出、太极拳、广场舞展示,活动不仅是老年人的业余休闲,也可以吸引成为儿童和上班族的参与。
4.加强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社区文化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活跃程度。第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招募了很多大学生,为社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区单位应招聘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充实文化队伍。第二,要解决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留不住人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保障。人们都想向往好的地方。社区建设的缓慢,职业发展空间不足,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加强人才的保障性建设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加强社区文体队伍精英的培训。把人才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和专业水准。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人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辅导他们开展活动。
5.建立社区文化的居民参与机制,增强社区的认同感
篇8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区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 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因此,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强化素质能力培养,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激活每一个学生,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彼此间界限缩小,相互间影响加大,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民族、国际文化)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聚焦思想引领,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借助社区导师团,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0-141.
[3]王劲U,丁炜,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6-58.
[4]卜再元,谈传生,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6(2):124-125.
[7]荆晓艳,谢怀建,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28):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9.
篇9
关键词:社区;公共文化;文化建设;改进措施
前言:
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指社区有关人的行为制度、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心理认同、审美情趣等文化建设。目标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增加社区民众的向心力,还对社会的发展和治安起着促进作用。它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果实。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指的就是社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区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议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所以加强社区公众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的现状
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社区居民结构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由于生活、工作关系、亲属投靠、导致很多外来人口购房落户社区,其次是许多人员退休后长期在社区活动。社区民众大多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导致在现实中经常会发生习俗、价值观念不同等摩擦,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社区在建设时没能考虑这些情况,造成了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居民的文化生活现状不相适应。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目前,人们还不了解多元化社区的重要性,可能社区民众认为社区文化仅仅代表着广场舞,但是实际上社区是文化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含着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转变,体现着社区整个精神面貌,在拥有特设文化的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对社区文化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在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资金的不足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弊端
(一)建设资金不足
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进而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区、街 道镇)、社区(村)。其中,市级补贴主要是根据其下发的任务完成情况来评选优秀社区来下发的,通常这种奖励只有少数社区才能拿到。由于街道()、还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区级财政必须投入更多精力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但是现状是社区对于公共文化并没有拿出专项资金来实施建设计划,加上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由于在市、区两级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一般社区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时,只能依靠跑单位、拉赞助等方法为社区建设注入资金,但是一些偏远的新社区,在其区域内基本没什么单位存在,根本无法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如果长期这样,将会导致社区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
(二)设施利用不全面
现在大部分社区都配备了电脑,书刊和体育设施,然而群众的积极性都不太高,这些设施的没有得到全面利用,最终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首先由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时没有明确土地归属权问题,导致设施建成之后被一些群众占用,还有就是内部资源利用不合理。实际上,利用率较高的只有信息共享工程和图书阅览室,还有些个别社区管理者将信息共享工程改成网吧来谋取利益。最重要的就是社区服务不明确,有些场所基本没有群众光顾,年轻人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全面利用资源。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对社区文化建设应加大力度,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并且成立专项资金,且将其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保证“十二五”期间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能高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应逐年增加,尤其瑶保证设施运转正常和文化活动顺利举行。重点应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完善的捐赠政策,让社会人士关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最后政府应该利用资金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对公共文化设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推动社区日常活动正常进行。
(二)发挥公共设施的社会效益
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在公基层文化建设,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编制,解决一些群众对资源占用和挪用情况。其次要建立一支能力强的队伍,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大学生投身到基层事业的建设中来,让喜欢文化创造的人在社区这个平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再者应该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于不同岗位的人才应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根据制度进行考核评估,对于那些经常霸占资源的群众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与互联网结合,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文化的大平台。
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让文化发展欣欣向荣,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采取对应措施去解决,让我国的社区文化呈现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施素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3:66.
篇10
关键词 文化自觉;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
实现社区文化的大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全面加快文化强国的有力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子的基地,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有了一个共同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广东省的的经济发展是上了好几个台阶,经济基础建设和经济成就是令人触目的,已经在世界上建立了强劲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基础的保障下,社区文化的发展从单纯的休闲娱乐到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空前积极,并出现互相帮扶,各显才艺,多方参与,共同娱乐的风气。从公益文化的开展到农民(居民)自办节目,社区文化建设各具特色。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子,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居民(包括农民)的文化需求是日益增大,早在2004年3月宝安区委、区政府为落实文化立市的战略,起草了《宝安区建设文化强区规划纲要》,提出宝安区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从那时起,《纲要》对推动宝安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马力,对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宝安人文精神,加快宝安区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单是2004年至2007年,宝安区公共文化建设就投入了12亿元,全区建成规模不等的文化广场56个,总面积72万平方米,文化公园83个,总面积291公倾,形成了以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为龙头、各街道文体站为骨干的文化组织指导网络,使每一个街道形成一个文体中心,有一个文化广场,有一个广电中心,有一个图书馆,有影剧院和新华书店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视覆盖率达成100%,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区、街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城市化后的农民(新居民)及外来务工者在共建共享中提升了文化欣赏水平,营造了新形势下的社区文化体系。回顾近年来的社区文化建设路途,各区政府和基层团体,人民群众所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作为一位群文工作者,感悟很深,特别是对这么多年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时常引发感想。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是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产物,文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保正,文化是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的精神依赖,社区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有利用于营造社区人民群众的和谐生活环境,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开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追求高尚的文化生活成为生活改善后的人民群众的急切需求,社区文化建设也为经济建设增加生机和活力,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
二、文化自觉是新社区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文化自觉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数千年发展下来沉淀的文化精萃,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一个民族信念和生存的精神支撑,在今天,社会文明发展史里,文化自觉是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行动力量,文化自觉表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人民对于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是人民群众来自内心本质的自律原动行为。自广东省确立文化强省的方针政策后,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省委省政府的的文化强省号召下,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督查机制,通过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队伍培训,业务指导,开展送文化下乡和运用“种”文化的手段,为繁荣社区文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文化活动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活跃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对于社区的安宁、和谐起着促进的作用。富起来的社区居民,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农耕生活,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眠的农耕生活,忙于为吃饭而忙碌,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得到了巨大成就的今天,追求日益增加的文化诉求成为新时代下新居民的一种精神期望,城市化后的居民既是文化生活的需求者,同样也是文化创造者,在文化自觉的影响下,新居民积极参与、自发组织的文团体日渐增多,自娱自乐的文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在文化自觉思想之下,居民自办文艺节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不单活跃了社区的文化需求,也弥补了政府文化力量不足的困境,满足了社区文化的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