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学生兴趣;培养

G623.8

小学体育是目前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就目前的体育教学而言,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的运动理念,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们拼搏、团结以及坚持的体育精神。从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理念的灌输还是精神的培养,都蕴含在体育活动和项目当中,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进行活动开展意义重大。从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实践来看,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表现出的兴趣不够浓厚,而这种兴趣弱化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的进行兴趣培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体育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培养,首要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体育。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对于体育都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学生们认为体育就是游戏、是玩乐,是一种放松。其实,体育是门科学的课程,其不仅有外在的娱乐表现形式,更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和精神表现,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法宝。在学生们兴趣不强的时候,对于体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会一步步的深入,体育的系统性会在学生的认知中得到建立。换言之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具备了深层了解体育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兴趣培养的另一层意义是有利于教学课堂效果的提升。在小学教学中,无论是什么课堂,如果学生的兴趣不浓,那么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是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积极的进行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情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的积极。另一方面,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老师的教学计划更容易开展,所以整体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升。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会有明显的强化。

二、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培养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设施不全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教学设施的不全。从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来看,小学设施设备和器械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意义重大,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活动器械才开始对体育建立浓厚的兴趣,所以说在兴趣培养的时候要有多样化的体育设备设施。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量的缺乏,体育教学的活动丰富性无法开展,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比较淡,所以体育教学的整体结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理念比较单一

教学理念我灰彩悄壳靶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是强健体魄,更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理念的灌输和精神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其理念也需要具备多样性。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所秉承的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学,娱乐为主较好。正是这样单一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的丰富性感知较为缺乏,由此造成了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地面为减少。在趣味性减弱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调动更加的困难,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也出现了问题。

(三)教学的方法比较固定

教学方法比较固定也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来分析,其更喜欢一些多变的东西,因为富有新意的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换句话说就是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变的方法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大都比较统一。这种具有固定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期能够起到一定的兴趣培养作用,但是随着教学的持续,学生对于方法的关注度会一点点的降低,最终完全丧失。当学生们不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关注的时候,其信息培养便很难再进行建立。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兴趣,需要进行方法的改变。

(四)教学专业性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专业性不足也是兴趣培养面对的主要难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光有兴趣,不对兴趣进行指导和提升,那么兴趣的价值会明显的降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体育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其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这时候,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性的强化,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兴趣的浓厚度可以得到维持。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专业性的指导比较缺乏,所以学生们的能力提升较为困难。在长时间的努力下不见有效的结果,学生的兴趣会淡化,最终会出现兴趣丧失的情况。

三、强化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投入,丰富教学设备

增加投入,丰富教学设备是强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主要措施。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设备的投入,可以有效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更加的丰富化。比如说在过去的小学教学中,器械运用比较少,整个课堂的进行要么是利用仅有的器械设备,要么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单一的游戏。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就算有浓厚的兴趣也会被消磨掉。积极增加教学设备和器械之后,学生的体育课堂有了篮球的玩耍、有了足球的陪伴,还有乒乓球、羽毛球以及跳绳等多样化的器械利用。通过器械设备的丰富化,整个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得到加强。而在多样化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

(二)更新理念,促进教学的多元

更新理念,促进教学的多元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从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来看,进行理念更新需要从三方面开展:第一是在体育教学中要进行趣味性教学理念的运用。通过此种理念的合理运用,整个教学过程的枯燥、单调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启发性理念的运用。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们懂得锻炼,更多的是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启发,从而掌握体育的内涵以及体育所具备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启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感悟不断的加强,其兴趣深度也会得到改善。第三是在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快乐教学的理念。简而言之就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的进行多元化理念的运用,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学具有丰富性,学生的兴趣点也会具有多元性。

(三)采用多变的方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采用多变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对于学生们的兴趣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来看,长期的固定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对于学习的期待性也会随之降低,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显著的减弱,所以为了强化兴趣的培养,积极的进行方法的改变十分的重要。针对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法。这种方法充分的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选择,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趣味性的增加。第二重视团队组织法。这种方法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倾向进行集中的体现。通过组织感染和氛围营造,学生的兴趣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种是活动再造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传统的活动利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使用,这样,活动会充满新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得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显著的增加。

(四)强化教学专业性,让学生感受专业体育的魅力

强化教学的专业性,让学生感受专业体育的魅力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时候进行的都是体育娱乐项目,竞技体育的内容涉及的相对较少。相对于娱乐体育而言,竞技体育的速度表现、耐力表现以及力量表现会更加的具有魅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积极的进行专业竞技体育的展示,让学生们发现竞技体育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兴趣倾向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在魅力引导的基础上,做好专业化的训练和教育,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在素质化教育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受到了极大地重视。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的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情趣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讨,目的就是要为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提供有效的参考,进而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刚.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5:63+65.

[2]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77-78.

[3]成士明.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4,24:205.

[4]肖辉.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73.

[5]白彩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OL].学周刊,2016(07).

[6]方自新.试论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J].学周刊,2016,11:91-92.

篇2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发展趋向

1.关于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意思。学校体育评价就是对学校体育中的人或事物作出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评价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包括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教师任课的评价,我们理应把对学生的评价置于中心地位。因为学习评价不仅仅反映了课程的最终结果,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评价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站在素质教育的新起点,探索评价的新思路。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学者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能力的客观测定,即标准化学力。其特点是评定学生的成绩用统一标准,把对学生横向优劣的比较置于重要地位;其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评价的多种目标。

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和日本普通接受布鲁纳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一个单元的结束和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结束都要进行评价,其评价方式也灵活得多。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很大区别。终结性评价重视的是客观测定与定量分析,强调对学生的最终评分。而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客观测定与定量分析,同时又重视主观判断(不仅是教师评价,而且包含学生评价)和定性分析,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

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各国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面,几乎沿着一个方向在发展,这就是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学校体育发达国家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2.1美国学生学习评价工具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最佳体适能计划。体适能是指从事那些需要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身体活动的能力。最佳体适能的学习评价是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和成绩的关键信息,也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学习动力。其评价工具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走向社会制定锻炼计划,自我评价锻炼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力求评价真正反映学生进步的实际情况,这就使评价工具呈现多样化特征。其评价工具有教师观察、日记、日志条目、笔试、讨论、投票表决、角色扮演和健康测试等,这些工具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中以角色扮演和健康测验最有特点。角色扮演是对学生的情感方面的评价,展现了学生认识、理解的程度。如:怎样说服一位朋友戒烟、怎样帮助家人制定锻炼计划。健康测试的原则是:一是不把结果作为等级评价的唯一依据;二是不把结果作为衡量计划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三是不张贴测试成绩;四是根据进步与否而不是成绩高低进行奖励。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

2.2日本学生学习评价的非成绩评定

日本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包含体育课的学生成绩评定和体育课的非学生成绩评定两部分。日本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非成绩评定采用了四方面三等级标准评定。四方面包括:一是关心、意欲和态度;二是思考和判断;三是技能和表现;四是知识和理解等,并将关心、意欲和态度放在评价内容的首要位置。三等级标准是指:充分满足;大致满足;经过努力可以满足。学生评价包括“评价”和“所见”两大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分,取消小学低年级的评分;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采用三级评定,高校对选择必修项目的单元测定采用三级评定。“所见”是指学生的闪光点和关注。总之,提倡对逐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

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学习评价的关系

2002年8月6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实行。新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和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区别,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期望学生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这就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

高校新课程目标突破了原来只注重“生物性”健康这一单维度健康标准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它力求突破传统体育课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发展趋向分析

4.1体育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评分标准

有人说,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就应当把提高体能作为主要目标。其实,体育课的评价应当是体能与技能并重。体育学习过程能提高体能,同时也能提高技能。但是,提高体能与学习过程的相关程度低,而提高技能与学习过程的相关程度高。一个人的体能与提高和遗传、营养、休息、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运动仅是其中变量之一。有的学生尽管认真学习,但体能提高幅度很慢;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不用练习也能评优,其原因就是因为体能发展与学习过程相关程度小之故。所以体育课考核,应当技能类优于体能类。

4.2成绩评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多样化

体育在学年、学期和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其目标往往是抽象的、一般的,其具体的要求往往不明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把学习目标具体化,增强评定标准的切实可操作性。同时因各地区和各学校间的差别,也会出现考核的多样化局面,这种多样化有利于结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及创造性的发展。

4.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面的评价需要各种评价工具。测验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但是,仅有测验远不足以评价学生学习的全部结果。观察、访谈、日志等调查技术在学生评价中也应收到重视。此外,在测验中,客观式测验与论文式测验也各有作用,偏爱一种方法而忽视第一种方法是不完善的。

4.4体质测试单列

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非同步性,把体质测试内容作为学生成绩评定指标之一,不公平且不合理,应当单独列出,作为学生非成绩测定内容之一。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均反映体育过程中人的身体发展,是一项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其评价方式应当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和同龄人的平均数比较。当然要先算出各项的标准百分数,这样比较就可知道哪项发展快,哪项发展慢,便于不断调节自己的锻炼方法。

4.5学生测定与教师测定相结合

高校在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只求评分的最终结果,忽视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笞。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然后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

4.6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我国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会十分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可能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等;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交往能力、合作精神。

5.结语

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体育课评价的区分、区别、选拔的目的是次要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强调的是重视体育课程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评价不是最终目的,仅是手段。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和反馈,通过过程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双方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激励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使评价更好地为体育课程和学生的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3]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4]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结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5]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体育课程标准研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篇3

关键词:人性化视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问题分析;发展展望

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学改革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人性化的教学[1]。本文主要对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进行探析,希望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已经倡导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成为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喜欢创新,对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状态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果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不会取得有效的教学改革成果的[2]。

2、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统一

虽然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改革中已经盛行,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能够充分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当前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分析

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效果不够明显,但是毕竟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晚,经验有限,教学成果不太明显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使这样,但是不能否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改革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的。下面就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活动人性化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具体的阐述:

1、在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性化理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体育教学的新时代,再加上个人自身锻炼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全面化的发展[3]。

2、注重科学的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会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以人为理念的体现,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更加体现人性化与科学化。很多高校课程的设置都是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不管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课程的质量都比较丰富。比如在教学中会出现传统的体育方式如羽毛球、体操等,甚至还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方式比如武术、散打等,当然在智力方面也不会缺失,比如国际象棋以及围棋等。为了更好的与时俱进,我国很多的高校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比较流行的元素,比如街舞以及瑜伽等。这种时尚流行元素的加入使得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4]。

三、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展望

1、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明以及社会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的获得了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就我国的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来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会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2、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日益丰富,并且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优化。在高校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的巩固。基于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

3、教学氛围更加和谐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氛围比较压抑,进而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5]。但是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这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吻合的。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性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并且人性化的教学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承勋,韩永红,樊申元.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42-43.

[2]陈勇,王满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8:87-89.

[3]苏焕龙,刘莉,李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人性化视角分析[J].运动,2013,06:101-102.

[4]朱二刚,马倩,杜天华.体育权利维护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03:50-54+64.

篇4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也是一个契机,网络技术成功应用于其它学科的经验,也可借鉴到体育教学中来。作为一项要求学生身体参与性很强的学科,高校体育教学当然不能等同于其它学科,由于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外内对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在英国一些名校很早就搭建了高校之间的体育教学共享平台,如剑桥大学和牛津等名校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彼此间建立了“一卡通”认证系统,只要持有该卡,就可享受其联盟内高校的各种体育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只要在联盟内的高校修满相应的学分,就予以毕业。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南昆士兰大学是世界上较早开设体育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也正致力于开发高校网络虚拟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各项工作事宜由远程与e-学习中心(DeC)专门负责,远程与e-学习中心(DeC)担任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同时也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远程教育工作,是远程教育在双重院校模式的大学里的地位、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2国内研究现状

2.1国内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现状

中国高校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网络教育才开始在中国发展,其标志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了适应我国中远程教育工程的具体要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1998年正式出台,CERNET(TheChinaEducationandResearchNetwork)也在1999年开始建设自己的高速主干网,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连接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联网能力,并完成了CERNET地区主干网的升级扩容、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中国教育信息搜索系统。CERNET分四级管理,分别是: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地区主结点;省教育科研网;校园网。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在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全国教育部授权开设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历试点高校,从2001年的44所大学到2012年已有68所,其中,清华大学已开发了近100多门高校网络课程,用于校内及网络远程教育。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自己的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如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其中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步伐,解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及系统平台问题。为此,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中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天地网结合项目”,该项目解决了基于天地网互连互通、资源共享这一基础性关键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立体化的天地结合的远程教育传输平台,把面向远程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传输平台——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电视网(CEBsat)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天地网QoS分级准入控制,天地网外交互技术,多源数据流管理和卫星信道复用,基于天地网的可靠组播技术,教学现场流媒体实时录制及课件制作与同步播放等等。CERNET与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2.2国内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现状

相对其他学科,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获取体育教育信息,不断充实、更新体育课程内容,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至此,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教育部在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部、财政部又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也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2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着重提出“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3结语

篇5

【关键词】职高体育 情感艺术渗透 有效性教学 实践与探析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项受到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的发展性课题。这是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性痕迹仍清晰可见,新课程教学改革磨合期等多重因素客观存在,许多课程教学难以走出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困境决定的。比如,新课程理念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一直把之“高喊在口号上,废弃在行动中”;在应试教学的魔力棒指挥下,一些学校及其教师一如既往地“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工作、学生发展和学习活动依然以“数据成绩”为主要标准。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职高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简要解析职高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

关于职高体育教学的现状,我们可用这样两句话来高度概括: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程教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学,而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中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不高,尤其缺少来自升学方面的直接动力和压力;二是职高生的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甚至部分学生属于“双差”(基础成绩差、学习品质差)范畴,他们对于专业之外的课程教学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三是职高生大都成长于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普遍具有“90后”社会特质,他们对体能消耗较大的体育课堂教学,既不感兴趣又确实存有怕苦畏难之心。四是由于社会市场的强烈冲击,许多职校迫于生存性压力,普遍把工作的重点转向招收新生、专业教学管理和老生求职方面,而相对放低了对专业之外的课程教学要求。尤其是许多职高体育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大都沿袭传统落后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心理教育和发展需要置之不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毫无创新之举,因而也就无法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此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现状。

二、对职高体育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效教学并不存在固定模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1.寓教于乐,积极开展职高体育情感教学活动。情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尤其对于普遍患有“情感饥渴症”的职校生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职高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多样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情感迁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轻其因消耗较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有效激发他们的课程学习情趣,从而收获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2.优化资源,积极开展职高体育跨科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学科,但是它与其它多类课程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职高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勇于冲破固步自封的传统教学方法,本着“为我所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善于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努力整合各类资源,有效拓展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迎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从中收获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那么其教学语言就必然因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而显得苍白无趣。再如,在教学“蹲踞式起跑”时,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把握好身体重心、两脚站位以及大小腿之间的夹角等动作性要领;在教学跳远、跳高、投掷等运动项目中,必须向学生讲解有效角度和初速度的问题等,这同样需要物理知识的有效支撑。此外,体育教学还与生化、史政和信息等多学科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类资源。

篇6

【关键词】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 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 策略

一、关注焦点: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命脉

(一)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体育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把增强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这些都说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那么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人文体育的现实需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与锻炼之中,师生表情轻松、关系融洽,但是再看看体育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练习没有积极性,强度稍微加大一点学生就逃掉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关键所在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程序化,教学手段过于简单,练习方式过于单一所致。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含义与内涵,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使小学义务阶段取得的成果在中学阶段继续延续,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实践验证和研究。

(三)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专业需求

一名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磨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因为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可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研究。目前我们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研究,怕麻烦这无疑是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成长。

(四)预设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师生课堂活动的方向和灵魂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堂课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但恐怕大多数教师的想法是确立教学目标似乎是教学参考书的事,很少有教师为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费神,大家一般都是拿来教学参考书照抄一气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可相互替代,而鲜有自己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理性思索: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解

(一)认识: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选择与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使用体育教学方法、采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评价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与教师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效的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具有特色的教学目标。

(二)支撑: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

1.差异性原则。根据教材性质、课型,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比如,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主要目标可以是体验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身体等等。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运动技术、初步尝试运动技术,复习课则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为主,考核课以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质量为主,理论课则介绍与讲述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故事等。

2.整合性原则。根据目标的系统性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3.可行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这也是目前基层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教学目标千万不要太笼统,而应具体、明确、细化。

4.特色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课型和学情,不用面面俱到牵强附会写出五大目标,避免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可有可无的现象,体现出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亮点。

(三)途径:用什么方法开展我们的研究?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炼,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解决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2. 文献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国知网、互联网等)获得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调查法: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4.分析归纳法:对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出科学结论和有效的提高策略。

三、直击问题:对当前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性的质疑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各种行为所要达到的一种准确境地。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所呈现的或观者所见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上所说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课堂教学目标出现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很多课堂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等等。归纳起来,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虚化

教学目标数量过多,形同虚设;缺乏课堂针对性,华而不实,让人心虚;目标设计和实际操作出现“游离”现象、“贴标签”现象;目标门槛过高及缺乏普适性等,造成课堂教学不顾教学目标,课时教学完成后不管目标是否达成。

(二)教学目标泛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的精细化,主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到底“学习什么”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五个方面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谁先谁后、孰轻孰重的“序列问题”。但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硬伤”却已经初步显示出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泛式化倾向――既不是联系具体教学内容的因课而异,也不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的量身订制,而是矫枉过正,不管是什么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大同小异。

(三)教学目标淡化

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或没有定位,导致内容安排失当,甚至有的没有安排。教无原则,想怎么上就怎么上。

以上情况说明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会制定目标,实施教学脱离目标,随心所欲,缺乏科学性、严谨性,教学效果好坏,心中不清楚。尽管教学很卖力,加班加点,但耗时低效,难以创造佳绩。

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比较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课程标准中有关目标的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二是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三是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可想而知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四、实践与策略: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都是依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体育教学的目标分化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制定出切当的、明确的、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目标,但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主要目标可以是体验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身体等等。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运动技术、初步尝试运动技术,复习课则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为主,考核课以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质量为主,理论课则介绍与讲述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故事等。

课题组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优化:

(一)目标设置具体化

即具体说明教案在单元教学中的课次,并深入目标细节。

如对于初二排球教学针对运动技能目标和运动参与目标之一的具体化设置如下:

【案例一】排球双手正面垫球2/4课时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

单元课次:第二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1. 注意击球准确部位;

2. 身体协调用力;

3. 根据来球特点学会调整身置

【案例二】排球传球1/4课时的运动参与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考察指标 参与态度 参与积极性 投入

程度 参与持

续程度

排球传球

1/4课时 愿意参加排球运动 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传球练习 练习中各个环节很投入 能努力克服困难,自始至终高质量完成练习

运动参与目标描述 通过特殊激励法,使?%的学生主动积极并维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整合的运动参与目标 本课通过游戏法、激励法、变换法等方法,调动95%的学生学习排球传球投入的积极性与维持热情。

(二)目标与教法配套化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空洞的,往往认为目标归目标,教学归教学,把制定目标当成只是完成写教案的一个必要环节,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就不去管它了,从而造成目标与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课题组打破传统的制定教学目标的格式,有时候根据课型,仅侧重于五大目标中的某一两方面,找到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案例三】排球传球1/4课时的运动参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侧重于)运动参与的教学目标 如何配套

单元课次:

第二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1. 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的力度;

2. 不断变换练习法维持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3. 采用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观察、交流与交往;

4. 采用民主集中管理法促进学生个体的发挥、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气氛 兼顾场地器材条件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法,总结经验。

(三)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

能否使目标具有现实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检验目标达成度。一节课的教学能否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中的即时评价与反馈至关重要。

【案例四】单手肩上投篮运动技能WWH模式目标

1. 原地

2. 单手

3. 肩上 1. 定性目标:掌握技术情况

①整个动作目标: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粗略掌握

②过程细节目标:掌握每个技术某个细节

2. 定量目标:技术的运用情况

优秀:10投中8;良好:10投中6;及格:10投中4

运动技能单元最终目标表述 通过教学,使95%的学生熟练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投篮时达到10中6-8的命中率。

运动技能单元某课次目标表述 通过教学,使50%的学生基本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90%的学生掌握正确手型、身体上下肢的协调用力技术等,投篮时达到10中3的命中率。

(四)目标设置分层化

学生在技能掌握、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因此,教学中,由于人数多,学生差异大,特别是每个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在贯彻大众化的教学手段后,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既满足水平较高学生的需要,也兼顾水平中等以下学生的需要。

【案例五】排球双手正面垫球4/4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发展体能 运动技能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运动参与

单元课次:第4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全体要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提高体质 三个层次:

1. 注意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用力,占80%;

2. 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占90%;

3. 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垫球50以上,占10% 全体要求:通过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体验合作的乐趣, 全体要求:在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全体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成效与经验:对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性的研究成果

(一)取得的成效

1. 本课题研究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所应遵循的四大原则,为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乃至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方向和研究基础。这是本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之一。

2. 从目标设置具体化、目标与教材配套化、目标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目标设置分层化等四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具体的策略研究,并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加以运用,实现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尽可能优化,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3. 通过本研究,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学“四化一循环”的良好态势。即实现了反思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初步形成“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

4. 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有效性教学作为重点来抓,使体育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5.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自觉的理论学习到常态化的教学交流,从习惯化的教育科研到制度化的教学反思,从理论水平的逐步提高到专业技能的娴熟掌握,都体现了我校体育教师在本研究中实现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6.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由于有效的目标设置达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因为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系统精炼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美育化的场地器材布局,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成了一门全新的课程,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又趣味十足;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活动化体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初具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特征,成功的欲望、稳定的注意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

7. 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得以正向发展。2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发现,由于开展了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运动参与度、身体机能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二)基本经验

1.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应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之上。比如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注意的特点、思维发展的特点、意志力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学生的纪律、身体、体检情况等等。

2.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谈论有效教学是不够准确的,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运动行为改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有效教学,即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和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乐”。

3. 有效的教学目标设置必须根据教材性质和课型关注目标的差异性、系统性、整合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关注目标评价的可行性,体现教学目标的特色。

4. 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是做好本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尽职尽责,在各自分工的研究中兢兢业业,出现困难时集体攻关,团结协作,这是本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

六、建议与思考:对目标设置有效性的研究反思

(一)建议

1.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战场,是体育教师的真正家园,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放弃急功近利,努力精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体育教学事业。

2.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付出无数的艰辛与汗水,需要教学的自我反思,需要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需要有理想、有事业心、有上进心,这样才会不断成长。

3. 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思考

1.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体系上分析,如何考虑各个层面的目标如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

2.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为达成目标而实施的教法和学法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领域的学法和教法中值得深入研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3. 本研究仅从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出发探索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够,应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以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定向运动;分层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16-02

定向运动开展的前提就是必须具备指南针以及定向地图等辅助工具,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保证完成顺序和方式的准确性,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并且还有对过程中的随访点进行一一查找,是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同时在地点的选择上或公园、或校园、或郊区。对运动结果的考察,可以对学生的奔跑能力、参与意识等进行综合性评估,目前在校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参与。

一、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家庭、周围环境以及遗传等相关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心理和生理上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掌握与认知能力的增强,必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保证教学指导的差异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成效获得显著地提升,同时使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提升。总之,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就是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并因材施教,以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为最终目的。

二、分层次教学在定向运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研究对象以某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定向越野活动,其中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各90人,并且均为男生。

2.实施方法将以上180名学生随机的分成三组,每组60人,即对照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对各组学生的体能以及识图情况在分层次前进行测试,体能的测试主要是通过测量学生在12分钟内跑的距离长短来评估的,而识图测试主要是讲将伟星航拍地图以及越野地图向学生提供,并提出10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回答准确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题型均为选择题,当回答正确的情况下,则即刻进行下一题,反之将延时两秒后继续作答。

测得的情况如下图所示(见表1):

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不同模式的教学,其中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的是分层次定向教学,而对对照组学生实施的是传统教学,其中实验A组的具体教学方法是针对之前的测定结果,将学生根据体质和试图能力的好坏进行分层,即较好、一般和较差,以A、B1、B2、C代替各组,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合理的安排,同时让学生加强对自身的客观分析,针对以上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结果进行提升计划的制定,同时针对学生分层次调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层次调节,也就是指学生达到老师设定的层次目标之后,则对计划进行适宜的调整,保证学生任务难度的不断提升,并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而两个实验A组的具体分层次教学情况如下表所示:(见表2表3)

篇8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体育态度 大学体育改革

一、引言

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体育态度是影响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另外,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领》指出,在选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时“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因此,我利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理工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为大学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1年陕西理工学院在读的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网搜索近10年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查阅了与体育态度相关的书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并为访谈的主要内容提供了依据。

(2)访谈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访谈了陕西理工学院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以及影响他们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的因素。

(3)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与人们所形成的各种态度一样,都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的体育态度受他们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识的影响。即体育价值观就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凯恩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具有6种价值:社会交往的价值、健康和健身的价值、感官刺激的价值、美感的价值、宣泄的价值、磨炼意志的价值。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映,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健康教育观在学校体育中的确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已成为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态度积极性的培养,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态度现状与分析

(1)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我通过搜索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最后确定将喜欢体育活动、很喜欢体育活动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问题作为是否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在访谈中了解到,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喜欢和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访谈人数的75%,其中,男生喜欢和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占86%,女生占64%,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一、二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积极性要明显高于三、四年级。

(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大学生占被访谈学生的70.5%。其中,男生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占78.3%,女生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占63%,男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女生更积极,这同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访谈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与实行的学生进校自主选课制、开设兴趣班,以及开设特色课程等手段与措施是分不开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兴趣趋向

“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活动或体育学习对象趋近和积极探索的倾向”。体育活动内容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最直接的表现。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羽毛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等。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健身性、趣味性,能够较好满足大学生锻炼身体、调节生活和学习节奏的愿望,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另外,在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有刺激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普遍喜欢强度小、动作优美、轻松休闲性的运动项目。

3.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因素分析

(1)性别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随着男女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方面表现的差异,大学生个体在体育行为方面的倾向,以及对体育认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访谈中,我发现男生的体育态度要比女生的体育态度积极。

(2)性格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现的基本心理特征的综合,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访谈中发现,体育态度较好的大学生中性格外向的学生占多数,体育态度一般的学生中性格内向的占多数,由此可见性格对体育态度影响较大。

(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指多数不同的通讯形式,它是传递信息的中间站,是联络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可以帮助他们满足社会及心理的需要,他们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有关体育事业方面的大众传媒内容关注度较高。因此,大众传媒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访谈中发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关注程度与学生体育态度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

(4)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整个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访谈中我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学校体育氛围等都影响大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形成,其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因此,应有意识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保驾护航。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向上的,而且二者基本保持一致,说明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初步成效。男生的态度明显比女生更积极,这与其性别差异有关。

(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健身性、趣味性体育项目有较高的兴趣,男生偏向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有刺激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强度小、动作优美、轻松休闲性的运动项目。

(3)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性别、性格、大众传媒和学校体育因素。可见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2.建议

学校体育是影响大学生良好体育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则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短期培训、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保障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的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满足各类学生的体育需求;加大体育选项课的开设力度,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良好态度;加大课余体育开展力度,举行大量的体育单项比赛,特别是女大学生的课余比赛;通过校园网、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体育卫生保健知识、锻炼方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无形的环境中了解体育、感受体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龙,黄霞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77-79.

[2]赵俊荣.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变化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92.

篇9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与实验法,对挖掘隐性课程提高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探讨与分析。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中的排球历史、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比赛与考核等,都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主要利用得当,它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实验也表明隐性课程的渗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前言

现今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的评价、隐性课程的评价。但是在评价实施的实效性、客观性、针对性等方面各高校有所不同,并且侧重点及均衡性方面各校也有很大的差异。受传统“三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隐性课程的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从而也造成许多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体育隐f生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l】。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许多教师只是重复教材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培养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联系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对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体育教育,则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明确方向嘲。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具有开展早、人口多、水平高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女排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高校实施公共体育课程“三自主”选课以来,选修排球课的学生大都是对排球运动有着浓厚兴趣的。面对越来越多选修排球课的学生,以及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排球教学当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密切关注课堂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影响,提高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造就一代有竞争力、创造力、高素质的各类有用人才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地为祖国:[作五十年奠定坚实良好身心基础的平台,塑造健康之体魄、陶冶健全之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131。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大学生不仅形成了对身体健康与身体活动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学体育的归宿是:促使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习惯,奠定一生幸福生活的基石。从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和归宿可以概括出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排球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增长才智。培养学生进行排球运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排球锻炼的价值,让排球运动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三、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外在表象

(一)讲解老女排历史,增加竞技内容,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迁移

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学生态度品质教学迁移相当普遍。教学中对中国排球历史、特别是“女排五年冠”等内容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初学技术的练习中学生对自己和对同学态度,能对忍让、礼貌、耐心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教师精炼的技术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处事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风格。竞争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竞争,从而有助于培养参加者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高校排球公体课中的教学比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每次战术配合,每次得分他们相互鼓励,每次失误他们相互包容,这次对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师的教学艺术起到表率与熏陶作用

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sJ。体育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直接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一个谈吐诙谐幽默,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自然受学生喜欢,容易在学生当中树立教师威信。

(三)高校排球公体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

1.合理安排教学比赛,使学生体验胜利与挫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技术,比赛的时间、场次少,这样大大制约了学生排球运动综合能力的发展。技术缺乏在实战中运用,也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得不到正面的体现。排球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如何使竞技性这一特点与学生技术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练习欲望?比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为比赛最能体现技、战术的应用,考验人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素质,同时比赛的效果非常显著,胜者会信心倍增,继续坚持、提高自己的技术;败者则会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认真总结。比赛与学习技术相结合,学生通过比赛可明确自身的差距,练习时乐于接受指导,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强。

2.适时考核,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16]。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考试成绩的好坏,习题解答的对错以及所学知识在应用中的成效等,都可以进一步加强其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可将一学期需要学习考核的技术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各项技术之问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技术学习的迁移。同时,不失时机的考核,对学生学习既是压力,又动力。因为每次技术考试学生都会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进而获得成功感。

(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比如,在高校排球公体课中,学生为了技术考试、教学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就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示范,并进行大量练习,开动脑筋研究战术对策,遵守纪律等,这些为实现预定目的,在活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从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焦虑可激起人们改变身体现状的紧迫感,促使人们做出努力以谋求达到某一目标,由于焦虑牵涉到对个体自尊心的威胁,因而它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内驱力[81。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对体育运动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担忧失败,力图避免由于学习不良而损害自尊心,就会产生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并使个体的注意集中当前的学习任务,这种焦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克服困难是锻炼人意志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中的训练与竞赛,无一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高校乒乓球实践课教学中,及时的安排技术测试,以及进行教学分组比赛,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制造一些困难,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

四、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小样本对比实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参与能力评价内容之一。为了检验突出隐性课程教学思想的教学效果,在本人所执教的班中,随机选取了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从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共18周,36学时。实验班采取突出隐性课程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均采用双盲测试,排除学生的主观干扰影响。实验对两个班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记录和配对检验。记录以每次课为单位,一学期共18次课,计算每次课各项指标的人数,主要指标有:迟到、旷课、早退和提问的学生人数。各项指标的配对检验指标表述如下:迟到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33,标准差S--0.48,对照班X=0.83,s=0.85,t=-2.15,p<0.05);旷课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16,标准差S=0.38,对照班X--0.55,S=0.70,t一2.05,p<0.05);早退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II,标准差S=0.32,对照班X--O.55,S=0.78,t=一2.22,p<0.05);提问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I3.38,标准差S=4.69,对照班X=9.44,S=2.87,t=3.04,p<0.01)。从统计的结果看出,各项指标P值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课堂“提问”项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突出隐性课程思想教学下,学生学习更乐于思考,更积极主动。

篇10

一、足球师资的问题与思考 

1. 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 

其一,按照生师比要求配备的学校师资,从学科专业的角度造成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只是一个尝试,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其二,当下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地接收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而教师队伍发展在事业规划上的滞后,使得教师的数量、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重回代课教师时代的现象与倾向(人事编制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规模);其三,课改以后,学科课程设置、课时数的变化,使得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由每周2节变成了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都是每周3节,体育课周课时数大大增加,使得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于是出现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教体育,而这些老师在体育教学专业上的缺失,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教学隐患。 

因此,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义务教学阶段非足球特色学校要开设足球课,特色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足球师资问题亟待解决,只依靠有限地培训现有师资和招聘新教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 引进社会资源的思考 

调查发现,一些体育俱乐部(民办非企业)、以及体育服务有限公司(工商注册的有限公司)正在加入校园足球项目,不光是开展课外辅导,有的甚至为学校免费上足球课和开展课余训练,这一方面解决了当前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师资困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接受的足球教学更为专业。但是,从现代经济的视角看,这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服务有限公司是在进行风险投资,是以当下对学校的投入,以期获得今后的回报,如造就商业运行模式下的注册运动员、或者吸引学生参加收费的夏令营培训等,甚至有些还想借助学校场地资源拓展培训业务等等。 

但是当下的政策不允许某些形式的存在。如《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24号)规定:各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因而,学校内不能对学生进行假期有偿培训宣传,不能出借场地开展有偿培训。另外,从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考虑,学校室外场地对外开放不能承包、收费。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也只“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公益活动。”因此,是否在相关政策上可以有所突破。 

不久前了解到上海在做教练员进学校的实验研究,于是就思考能否规范一些引进校外资源的行为: 

一是俱乐部、体育服务有限公司是否能建立准入制度;和学校的关系是否需要教育、体育等部门验证,以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使各方都有保障。 

二是进校园教学训练的人员是否需要资质。如教师资格证(有足球背景)、足球教练员证、校园足球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足球特长)等,同时这些人员的实际教学训练能力需要学校通过教学实践认可。 

三是加强专业人员源头管控。专业人员一类是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有足球专长的编外体育教师,主要来自体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人数不多;一类是足球教练员,由足协考核获得教练员证(作为产业发展后的考核机制必须严谨);一类是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管理下的校园足球指导员;还有一类是体育部门审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酬。在取得当地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体育活动。) 

二、足球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1.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秦骏伦说过:“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可怕的落后就是我们观念的落后。”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在重点任务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中指出:“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同时还指出:“把开展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 

当下足球教参、教材版本很多,这符合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多样化要求,但是如何选择使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调查发现, 当下的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条化使用教材和教参,技能教学标准化、一刀切。由于体育教师能力和观念的问题,普遍存在教教材现象,缺少把教材生活化设计的能力和意识,只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为切入口,课堂教学追求标准化技术的达成度,缺少对足球乐趣感受的引导和兴趣产生的培养。二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缺失,隐性价值难以体现。具体体现在少量的理论课和少数人参加的比赛,大多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然而,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使学生们走向球场、走向操场,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三是缺少课内外的结合,单一的足球课堂教学,缺少课外辅导提升,教学的效果无非是蜻蜓点水。 

2. 对校园足球课堂教学的思考 

(1)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足球教学,首先考虑的是足球教材的生活化。要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产生兴趣。而游戏、比赛是最好的切入口,可以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就如手机游戏,短时间玩小游戏,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满足感。而后再加入必要的技术(技巧),吸引学生去自主学练,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DIY成为了学习生活的常态,老师的任务就是启蒙、启发。因此,开展校园足球教学要以游戏、比赛为切入口,以技术教学为基础、以遵守游戏方法和比赛规则等的教育为铺垫。 (2)教学的技能目标要适宜,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爱好和发展。因为在教育部确定的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第一批依托项目中,校园体育发展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和武术七项。用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的话说,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所取得的经验将为其他项目的改革起到借鉴作用,而且其他项目的改革也将在随后跟进。因此足球教学中的技能目标层次要清晰,既要有底线,又要有发展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水平一阶段,教学重点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足球游戏,感受活动乐趣;水平二阶段,依托足球游戏,以了解为目标,进行符合年龄特点的足球技术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技术的欲望;水平三阶段,以能在足球比赛、游戏中运用为目标,进行简单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成效;而到了水平四阶段,则要以技术能在游戏比赛中合理运用为主要目标,进行规范的足球技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认真地学练才会有扎实的基础,而使部分学生产生较为稳定的兴趣;而到了高中阶段,则以个性化发展为基础,分层制定技、战术教学目标,为形成体育特长和稳定的兴趣构建良好的环境。 

(3)借用游戏、规则入手,深化校园足球文化建设。通过全员参与的小型足球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体悟足球文化,这样能使得校园足球去行政化后,发展得更完整、丰满。 

(4)课内课外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吴非在《人民教育》2015.18):学生没有了课外,学习便不完整,课堂教学不是万能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足球教学也是如此。课内是普及教育,课外才是真正能力、兴趣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资源,开展校园内的课余足球活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校外的足球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部分学生的足球学习需要。 

此外,还要改变的是足球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运动队水平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正如著名足球运动员郝海东所言:“我们要让足球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先不要看成绩,孩子们接受足球了,将来自然会有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 

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201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 

方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