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45-01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首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兴趣的培养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前,借助于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我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给予肯定或订正。然后再简述作品描绘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知这首乐曲的主题内容。老师演奏完一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刚才演奏的乐曲所表现的情景。并问学生:“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后,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随着音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进行联想。这样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性认识,说出许多感想,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在教学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要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词汇加以小结,通过对画面的指导观察,时代背景的简述,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画面”。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象思维,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

其次,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先让学生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如描绘大自然的鸟雀鸣叫、流水潺潺、狂风怒号……这些音响并不陌生,容易在头脑中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的旋律,这些形象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可以将两种不同形象的音乐让学生对比欣赏。这样学生对这些基本音乐形象的音响,就会得到较深刻的感受。

再次,由浅入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要长期积累,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这是完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篇3

[关键词] 素描教学 原则 艺术表现

在当今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必考科目,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其次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把课堂教学、课外写生、速写和临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一、素描教学遵循的原则

1.素描训练必须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初学素描时,学生由于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尽管他们有正确的视觉感受,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正确地分析形象的特征、结构和内部联系,缺乏整体观念,喜欢钻入局部,结果是费力不讨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

2.素描教学的基础原则

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要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考察学生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素描教学训练是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应教于学生严格的教学步骤

对于刚学美术的学生,绘画的步骤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就是说素描在每一步骤有每一步骤的主要任务。那么具体步骤是,构图,起稿,打形,铺大关系,深入刻划,画面调整。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严格要求,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三、素描造型的方法

1.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在作画的过程始终要按照整体--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作画时恰恰是要对物象仔细观察分析。整体这样一个原则进行,以保证绘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整体比较

在作画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整体比较的方法,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差别,有大比较小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能否横向纵向大处小处等比较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比较的习惯。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比较是无处不在的。

3.课外速写

学生在课余时间画的小速写。这种速写时间短,要求只画出基本形体、动势、比例和结构,不要求画得十分完整,可以直接对物写生,亦可根椐记忆进行默写。通过课外速写练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手头功夫,训练学生的眼、手、脑协同能力,以此作为课堂的补充。

4.临摹

在课堂教学中监摹最为普遍。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方法步骤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手段。在临摹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要克服机械的描摹,要有目的有重点、严格按照绘画的步骤逐步深入。

四、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应多作一些长期作业

篇4

笔者现以概念形成理论为基础简述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

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

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一般来说,教师教学一个新概念,先应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学习这一概念的意义,了解概念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就是概念引入环节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新概念的引入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概念,另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入新概念。

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例如,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首先举出若干增函数的例子,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让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上升”,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下降”,并通过表格定量地分析自变量的增大与函数值的变化之间的规律,为学生抽象概括本质属性奠定基础。这里的例证一方面应以正例为主,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正例的多种变式。

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在学生观察思考上述例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增函数”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例如,“增函数”的定义是“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于定义域D内的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将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进行联系和分化,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起固着点作用的相关概念建立起实质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第一象限的角”这个概念以后,学生如果不及时与已有的“锐角”概念分化,就很容易把两个概念混淆。为此,教师在本阶段教学中应注意:(1)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分析。(2)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辨析。防止概念理解错误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举反例,反例就是与定义对象内涵不一致(扩大或缩小)的例子。(3)让学生自己举出若干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该步骤本质上是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学生通过解决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通过运用概念,使得抽象概念变成思维中的具体。例如,在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熟悉定义,教师可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可以安排如下问题:(1)分别求自变量■,?仔-■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2)角的终边过点P(■,-■),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新概念,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已有的概念还是新概念在认识上都有了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把此时的概念称为“精致的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精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通常表现为对各种可能的特例或变式进行剖析,分析可能发生的概念理解错误;另一方面是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结构的“组织”,使学生所学概念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化,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概念系统。例如,在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教师可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1)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2)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3)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4)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5)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即联系的观点,(6)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篇5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素质

新时代的进展,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要更深入,在教学上能感染学生一同走进美术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心创作美术作品,使学生真正理解美术的内涵,在美术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新课标的严格要求下,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合理对学生运用激励性表达方式,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认可,增强学生参加魅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做到完美教学。

一、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优秀、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是必须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引导作用,不但教授学生知识,一言一行也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思想不够独立和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学生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才能给学生造成正面影响,传导正确的内容[1]。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和情感,让学生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有具备最基本的爱岗敬业精神,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都不喜欢,想达到教学目标就很难了,学生对教师也不会产生尊敬之心。

二、教师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素质

(一)美术专业知识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对所有的基本美术理论知识都进行学习和掌握,除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外,还要对课外以及国外的美术艺术进行学习,填充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掌握多元化的美术知识,增加教师自身学识,这样对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讲也会起到很大帮助作用[2]。

(二)美g欣赏能力

对于美术的欣赏能力,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在欣赏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去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通过感知能力和经验等对作品进行剖析、感受,真正获得作品想要向鉴赏者表达的内容及情感。

(三)美术技能技巧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能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应具备多种专业的美术技能,例如油画、国画、素描等,各个方面的技能都要学习、掌握。教育改革之后,要求教师技术水平方面要全面发展,对于美术教师来说除了绘画的水平提高之外,还要会剪纸、手工制作、设计创作等。

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教学中能够应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在运用之前,美术教师一定要对现代化技术熟练掌握,会制作PPT,会使用photoshop制图,会用Flash做动画等等,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加丰富多彩[3]。例如,通过播放Flas让学生观看绘画过程,教师需要对photoshop和Flash软件有良好的基础,利用photoshop画分解图,之后利用Flash制作动画,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绘画过程充分了解和学习。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片播放作家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利用这些手段进行美术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更加直观、方便,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四、教师具备自我能力培养素质

(一)教师提升自身表达能力

美术教师的职责从表面看就是教授学生绘画知识,其实不然,美术教师讲课过程中也有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给学生解析作品时,也需要教师将内心情感带入来解析作品的内涵,如果教师不会表达,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传播给学生。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师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思考,好的方式继续沿用,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使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4]。教师在对教学进行反思时,要多看已有的教学方案,回忆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整理和记录,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具备更多素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努力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经常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授课能力,成为新时代优秀、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钟敏.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简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2]赵合龙.探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美术教育研究,2015.

篇6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朗读教学 教学现状 可能性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加,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的改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近几年来,小学教育的问题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小学教学作为后期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但是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而需要采取对策解决这些问题[1]。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介绍

朗读教学就是指运用合适的朗读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朗读教学实质上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朗读教学的本质并不是朗读,而是通过朗读从另一种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训。朗读教学的朗读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同样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于语言的认识,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就是形成固有的认知结构,顺应就是主体发生改变而顺从对象。在朗读过程中,是将无声的文字形式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形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般理解的那种简单转化。在朗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文学作品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同时需要将自身的理解和感情及声音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还需要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出来,这也可以用同化和顺应进行说明。经常性地朗读,可以在其中逐渐沉淀自己的情感,在反复练习之后,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对话是朗读教学的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读者和作品的对话,这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二就是朗读者和自己的对话,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要朗读者融入到作品当中。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在朗读教学中过于重视朗读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更加注重理论性教学,这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将朗读技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朗读方法和技巧。如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顿及语速的变化等,朗读技巧是朗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一定的朗读技巧并应用于朗读中,在朗读的时候能够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同样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需要与朗读结合起来的,也就是运用朗读技巧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情感,或者文章的内涵需要采取怎样的朗读方式。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学生盲目地进行技巧的学习也无法将技巧真正应用于朗读中[2]。

2.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朗读教学。

近年来,我国实行教育改革的范围逐渐扩大,其中小学语文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改革过程中,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却并不重视,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都没有将朗读教学作为重点,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而缩短了朗读教学时间,没有真正意义上开展朗读教学,学生在朗读教学中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这些都是教师不够重视朗读教学的体现,同时这个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

3.学生对于朗读缺乏一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物有浓厚兴趣,教学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控制力比较差,上课的时候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朗读的兴趣是有限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平淡,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朗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主要对策

1.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其首先需要对朗读教学有明确认识,朗读并不是将作品简单地读出来,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合理表达,是朗读者的情感和作者感情的融合。因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要让学生更加自如地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字词的理解、情感的把握、阅读思维等融入朗读教学中,从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朗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3]。

2.有效结合语文教材,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就需要改变朗读教学的形式,以达到课文教学的要求,同时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常见的朗读教学方式有泛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齐读等,这就需要教师熟练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不仅仅重视朗读技巧的教学,更实现技巧和情感的融合。

3.提高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朗读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学生就能够通过朗读教学提高能力,因而,发挥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朗读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拓展思维,逐渐形成思维模式,学会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表达。这样不仅达到了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有效强化了朗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英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J].文学教育(上),2011,2(07):25-26.

篇7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在遵循“中国梦”战略思想,构建了富含时代性的话语体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及规律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院校都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中引入这一战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国梦”内涵简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主要内涵包括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国家富强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予以解决,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最终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中国梦”这一构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其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都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教育方式、载体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2.2 坚定大学生信仰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问题,导致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发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梦想、深陷物质欲望的情况,以科学的思想激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观、人生观。同时,“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2]在大学生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梦”会对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巩固理想,坚定追求目标,从而完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机。

2.3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我国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其中饱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学生愈发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逐渐摒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倡导集众人之力,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仅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要求个人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3.1 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践途径,能够有效借助传统教育课程体制,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中增设“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的专门章节,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则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其次,应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利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渗透。因而,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师的课堂自信,提升学生兴趣和教育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巨大,使其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据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占其所有获取信息途径比例的70.6%,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其生活、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向学生宣传“中国梦”战略思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同时,了解本校学生应用各类网络平台、即时沟通软件的频次,选择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软件,建立校园公众号,并构建学校自己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针对“中国梦”理论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应围绕“中国梦”战略思想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清形势,获得改造主观、客观世界的能力。[3]例如,开展“中国梦”思想学习活动、助力大学生完成梦想活动、“中国梦”宣传讲座等。

篇8

一、总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意义

仔细分析近三年福建高考理综测试化学试题,发现大多数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而且是中学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但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就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因此考生在总复习时回归教材就特别必要,不仅要重视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二、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教学与指导策略

1.引导学生学习《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对化学的重要考点要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看书时有的放矢、高屋建瓴,避免漫无目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明确化学常考的考点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元素周期律“位―构―性”、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等。看教材时可以对这几块知识多加重视,也便于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信息和弥补以前对重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2.构建知识网络

围绕知识脉络有序地、逐步地进行研读,把学过的知识先串起来,看到教材目录要经常在大脑里先回顾一遍。例如,必修1中“海水中的元素”涉及两大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和重要卤素非金属氯、溴、碘,同时还包括高中阶段两大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内容多而繁杂,因此可以按照下面的知识脉络去阅读教材:

在这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下依次对教材展开阅读,如同一棵完整的树,先长主干,再长侧枝,最后长树叶,不断延伸。

3.整合教材分散知识,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分散知识,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例如,鲁科版化学2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两者整合起来复习,并要学会对比分析,挖掘选修中的阐述与必修中的区别。

4.改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突破复习的基点和难点

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容易产生疲劳,并且在泛读教材中抓不住知识的基点、难点,阅读效率低。因此,在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方法上应该做一些改变,可以尝试改变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5.带着曾经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者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去探究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以前存在的疑惑,便于激活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弥补薄弱环节。知识漏洞是在各种考试和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可找出以前的习题或者错题本,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的详细描述。

6.挖掘教材细节,提升分类归纳能力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学生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挖掘教材细节,合理地分类归纳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三、具体复习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回归教材

【案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复习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考点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

(3)掌握运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4)掌握简单的利用Ksp的表达式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基础回归】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的哪些知识点

1.一些电解质如BaSO4在水中只能溶解很少,可以说是难以溶解,所以称为  ;  ;。尽管这些电解质难以溶解于水中,但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  ;  ;。

2.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为:

(1)  ; (2)  ; (3)  ; (4)

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称为

,简称  ;  ;。请写出PbI2,Cu(OH)2,BaSO4,CaCO3,Al(OH)3,CuS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Ksp表达式。

4.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  ; ,K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  ; 有关,与  ; 无关。利用溶度积Ksp可以判断  ; 、  ; 以及  ; 。

5.沉淀的转化是  ; 的过程,其实质是  ; 。

(1)当Qc大于Ksp时,情况为:  ; ;当Qc等于Ksp时,情况为:  ; ;当Qc小于Ksp时,情况为:  ; 。

(2)一般说来,溶解能力  ;  ;  ;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  ;  ;的物质。

(3)应用:生成沉淀的溶解能力越弱,离子被沉淀得越彻底。例如工业上常用S2-沉淀除去废水中的Hg2+、Pb2+。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思考回归课本的本意在于提升解题能力

设计如下几个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已知在25℃的水溶液中,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1.8×10-10,Ksp(AgY)=1.0×10-12,Ksp(AgZ)=8.7×10-17。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gX、AgY、AgZ三者的溶解度(“已被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1L溶液”表示)S(AgX)、S(AgY)、S(AgZ)的大小顺序为  ; 。

(2)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25℃时,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4)①由上述Ksp判断,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Z的转化,并简述理由:  ; 。

②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X的转化?根据你的观点选答一项。

若不能,请简述理由:  ; ;

若能,则实现转化的必要条件是:  ; 。

本题设计意图:AgY与AgZ、AgX的相互转化,形式上是溶解性不同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质上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原理”有一个定性结论:一般来说,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并且教材以AgC1―AgI―Ag2S沉淀转化为例来论证该结论。但这个结论在学生学习中易形成负迁移,造成思维定势:只能由溶解度大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物质。那么由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可不可行呢?教材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溶解度更小的BaSO4制取BaCO3为例来说明。

篇9

一、研读课程标准,准确领会其真正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同时列举了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列出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并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表述,尤其强化对关键性动词(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的理解。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四、注重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10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度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们都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而初中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都在老师的绝对权威下被压倒了,回答问题时,学生们都噤若寒蝉,想法与表述都如出一辙,没有了生机活力,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消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不能算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民主与平等、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师生首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经常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予以支持与赞扬。让学生们意识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课堂形式的改观到课下与学生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可度。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合作中获取新知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要能够把教师讲授的东西背会就算完成任务。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要求,则是学生必须能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生成的学习方法才算达到了基本要求。因此要推广建构式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如课文传递了什么主题,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等。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再通过分组讨论以及小组比赛,让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与组员讨论及在比赛中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等过程,尝试到自我探究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形式不仅符合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也在客观上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着同学们进行创新性思维,而这些也都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三.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因材施教

建构式生态课堂有着开放与选择、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等内涵要求,当今社会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以及教法的多元性都是与这一理念相匹配的,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有其个性特点的自我。只有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真正的契合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个性的成长。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认真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层次,并确保每个层次的教学针对性,譬如教师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ppt,对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图画与音频等加深学生们对字词的理解,对于基础中等的同学则要在此基础上追加对语句以及主旨的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要能通过教学使之能够有着归纳能力的提升,但是分层次教学并不代表着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只有一直秉承着这个前提,那么构建是生态课堂必然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要建构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

传统的知识评价体系就是书面考试,好像一张试卷的分数就能检验出学生的全部能力似的。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符合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估,从而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形成与释放,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从多个角度,以一种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各显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最终还要归结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好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做人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深造和奉献社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