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孙亚年(1991.06-),男,江苏淮安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是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趋向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而作为文科的重要专业类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是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公司、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务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下,研究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背景分析
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其中曾一度被认为是铁饭碗的法学专业不幸被亮红牌警告。当前的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而被亮红牌警告,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仿佛进入了寒冬,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行情更加不被看好。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连续的扩招,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高。十年前,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公、检、法,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法律实务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十年后的今天,即使竭尽全力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已经成为不可能。即使想成为一名律师,通过司法考试也成为必须。当前,包括极少数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在内,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大体可以分两类,即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前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有的选择公检法,有的选择做律师,有的选择去公司企业做法务等,而后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转行从事非法律职业,多是因为在其他行业有一技之长,或是其他的能力突出,能够适应非法律职业的需要,比如,英语能力突出时,选择去外企工作;个人公关能力突出时,可以去从事公关等。这类学生的毕业趋向大体和法学专业无关。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对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的毕业趋向做点探讨。
二、法学专业就业趋向具体分析
(一)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一:律师
律师行业向来是学生选择法学作为专业的驱动力,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律师作为职业,一方面是做律师能在实践中将已之所学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丰厚的收益也吸引着他们纷纷加入律师行业。然后,有关报告显示,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师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从业资格,通过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在校法学专业学生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大部分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生活,对直接踏上社会有一定的内心恐惧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刚踏出高校大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即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了法律职业从业资格证,但往往因为缺乏扎实的实务经验,光有空头理论知识,而被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
尽管困难存在着,从事律师执业仍然是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重要的求职意向。在目前就业压力明显较大的综合社会背景下,法学准也本科生可以考虑去律师事务所,先从律师助理做起,从简单的法律实务工作做起,跟着业务经验丰富的前辈师傅,虚心学习,在点滴中积累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涉外的的案件越来越多,无论是诉讼业务,还是非讼业务,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学好英语,特别是法律英语,即使没有扎实的业务经验,但是突出的英语能力也会为律师事务所锁垂青。
(二)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二:公务员
国考热、公考热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聚焦的重要焦点之一。公务员历来是应届毕业生毕业择业的热门选择,其不凡的地位、稳定的收入、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定期的培训进修机会,吸引了众多毕业大军投入公考的行列。而每年国家机关,司法机关放榜的职业需求显示,对于法学专业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而其中公检法机关对于专业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是法学专业,而且基本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对于尚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来说,也不是一道坎拦死的,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全面建设,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官检察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法院建设的需要,法律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此,我们鼓励毕业生通过公考进入司法机关,在业务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早日通过司法考试,从而迈上更高的台阶。另外,除了司法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也纷纷需要法学专业的人才,而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限制要求,也成为了众多公考的毕业的选择。
(三)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完全专业对口的进入律师行业、或者进行司法系统的公务员职位,只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一部分。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也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热门的选择,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单位解决法律纠纷或是处理实务,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然后这一类工作和从事律师职业一样,一般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要求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从业资格,还要求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实务经验。而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着实是不小的困难。一方面,单位需要具有扎实的实务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刚出校门的本科生恰恰缺少社会实务经验。此外,现今的单位越来越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除了基本的法律技能外,还需要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多通过社会实践、法务实习或是课外充电来全面完善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经验。
三、结语
以上简要的讨论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他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地域因素,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往往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发挥前景,很多学生喜欢去外企,认为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等。法学专业尽管被亮了红牌,但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前景还是很大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面对压力,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做的是扎实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务经验,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在寒冬中,迎风大步前进。(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自筹项目(C-b/2011/01/26);江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0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当年的热门专业中,不仅仅法学如此,生物科学类、贸易、临床医学等专业的遭遇与法学类似。而当初要上这些热门专业,需要很高的分数。一热一冷的反差,让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有苦难言。
出现这样的局面,将责任单纯归咎于学生的专业选择不慎显然有失公允。这些专业之所以热,说明当时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好,从而受到家长、学生的追捧。而这种热度过了头,高校一窝蜂似的开设这些专业,就造成了招收的学生过多的局面。
盲目扩招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则在于师资、教育资源跟不上,人才培养质量也令人堪忧。无论是法学、生物科学还是临床医学,这些专业人才都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基本类型人才。一方面,大量同质化的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短时间内供大于求,遭遇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却出现了“缺口”。比如,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与老年人相关的医学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就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国内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了这样的专业后,所培养人才供不应求,甚至能够进入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与普通临床医学就业状况不佳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多一少背后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最大“软肋”,那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亟须优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调控空间。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资源才能进行合理配置,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们才能各得其所,毕业生才不会因为专业结构不合理而增加就业压力。从国家层面看,专业的优化也有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至于出现一边找工作难、一边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篇3
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困境,要实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推进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教学理念、设施保障、师资力量、自主学习、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有效推进翻转课堂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适用,对于实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提高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卓越法律人才;教学实践与研究
0引言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颇受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自此,借助于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成为大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热点。在这次报告中,萨尔曼•可汗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作业”方式相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看课程视频,课堂上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1],即翻转课堂,也有称之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这种将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身课下自主学习实现,而课堂以讨论和交流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2],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过程的翻转,在师生角色、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课堂[3]。翻转课堂的出现,是顺应科技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我们不能仅仅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重要是要将其与法学专业教学相结合,有效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4],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创新法律人才而努力。
1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剖析
1.1近年来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反思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5]。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法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6]。囿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多年以来高校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仍旧延续以往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法学专业在高考录取中已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法学本科生就业率业已连续多年陷入低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仍然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维,尤其是文科的学习,学生课堂的主要活动就是记笔记。从目前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来看,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7],重视单纯的知识传授轻视法学理念和原理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讲授轻视实践能力锻炼,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依旧是绝大多数高校法学科班学生培养的常态现象。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不利于法学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的法学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也与现实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8]。作为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法学院系,需要在法治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获得制度的支持,及时回应社会的变化[9],如何顺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是切实推进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基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推出《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阶段。意见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法律专业人才[10]。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将提高法科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作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一出台,即刻为法学界热议。学者在培养目标、办学资源、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各抒己见,特别是法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更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11]。传统法学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1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创新高校法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通过网络平台链接法学师生关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重新规划,通过对法学知识传授和法律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了对法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已经成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理念。
2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
2.1推进教育国际接轨我国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向来重理论轻实践,法学本科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已经引起了整个法学教育界的关注。与国外的法学教育相比,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本科法学毕业生缺少的不是法学专业知识,而是实践能力。翻转课堂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我成长的空间,独立思考案件、提出解决思路、参与同学老师讨论,发表自己观点。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成长空间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合理安排,调整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内容,不断取得进步,升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法学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适应社会和时展的必然,实现我国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传统法学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已经绝不仅仅是专业法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于课堂整体的掌控,翻转课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具体包括课前录制视频、课堂答疑解惑、课后在线辅导等。实施翻转课堂的法学教师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整体课程教学设计安排思路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视频制作水平和信息网络工具操作能力和运用技巧,具备借助于网络交际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能力等。在突破了传统的黑板板书和单一口授模式后,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法学教师必须更加充分地进行教学准备,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因此,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必将有效地提升高校法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固定教室、固定时间的教学模式,其时空选择更加灵活机动。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主的学习选择,对于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更显人性化,教学视频可以反复多次播放,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视频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占据主要地位,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答疑克服难题,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学生在小组成员的互相督促帮助下,更容易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尤其是对于是应用型、复合性法律人才,其培养目标就是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13],而翻转课堂恰恰为卓越法律人才成长的提供了良好氛围。
2.4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卓越法律人才注重学生业务能力的应用性和复合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小组解决问题,注重团队协助,强化竞争意识,为法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法律实务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小组成员之间能力差异互补,互相帮助辅导,理性客观分析,共同提高进步,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显而易见。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无论是课程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还是个人品质素养的提升,都有明显的进步,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卓越法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2.5适应科技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势不可挡,也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从事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部分或者全部使用翻转教学模式,比如某一知识点、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翻转教学的尝试。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申报不同的是,普通的法学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翻转,不需要经过各种审查批准,不需要经过各种参赛评比。普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自主掌控,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更受学生欢迎,更加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互联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3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主要措施
3.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互联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知识信息爆炸,尤其是时事热点案例,法律热门事件,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如果高校教师的法学课堂教学理念仍停滞不前,则不利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神秘,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要借助于网络,就会有太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不是传统的坐等教师课堂讲授。网络平台带来的资源共享,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平等。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法律知识的讲解,无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很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一个案件,其生动程度与吸引力很显然已经无法与图像、音效俱全的网络视频资料相匹敌。因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热点案件视频资料用于学生自学,更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课堂教学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变化的过程,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和教学模式的推进,必将突破以往的教学惯性思维,对于长期从事传统法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也必将是一个不断挣扎的过程。从传统法学课堂教学理念向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也需要法学教师个体的努力尝试。
3.2重视技术设施保障翻转课堂所指的绝不仅仅是上课的教室本身,还包括相关的配套技术支持,离不开基础设施投入和资金保障。从目前国内已经有效推进翻转课堂教学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首要的是设施配备齐全的翻转课堂教室,其次是学生个人的硬件配置,再次是畅通迅捷的网络平台,最后还要有专门的网络技术辅助人员。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的真正实施,需要特别打造的翻转课堂教室,小容量,高配置是其重要特色。由于法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时段主要用于学生讨论案例和教师答疑,显然只能采用小班教学;而为了充分展示学生对时事热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和个人观点,必须借助于多角度的高清摄像传播设备,多媒体平台,圆桌会议式的座位安排和分组。这些设施和装备是目前普通教室都不具备的,建设一定数目的翻转课堂专用教室是真正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翻转课堂基于网络和视频资料的自主学习和研读,要求必须有良好的网络系统平台,学生也要“人手一机”(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从以往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来看,机器和网络故障是影响课堂教学安排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应为翻转课堂教室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机器和网络故障。
3.3培养优秀师资队伍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的问题。翻转课堂从出现到应用,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实践证明,法学专业翻转课堂任课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法学专业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伴随着教学活动中教师定位的转变,法学专业教师也迎来了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挑战[14]。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课前教师制作视频、学生深入自学、课堂教师引导、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等多个环节。考验的不仅是教师传统的课堂面授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环节的掌控。目前法学专业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直接难题是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学视频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视频录制场所,视频内容的多少,视频时间的长短,视频画面声音的清晰程度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学的效果,这对于一般的法学专业教师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微课视频录制拍摄讲座、教学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拍摄机构专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拍摄。相比较而言,对专业教师进行视频制作培训,对于课程有效实现翻转具有更现实的价值。作为一名法学专业教师,将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分解,拍摄成适合时长的教学视频,很显然,由其本人亲自实施更能实现既定目标和教学效果;而专门的影视视频制作人员则不一定能充分领会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剪切出来的视频可能和教师的本意大相径庭。因而,培养具有一定视频拍摄制作技能的法学专业教师,是保证法学专业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从翻转课堂整体的实施来看,除了制作优秀的教学视频外,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掌控、师生互动交流的调整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场组织协调能力。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快培养优秀的法学专业师资队伍。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翻转课堂借助于互联网络平台,随时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时讨论,加以教师的积极引导,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法律实务水平,成为真正的卓越法律人才。从教学内容来看,任课教师的教学视频应该注重理论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全新的教学案例和接地气的热门事件导入课程,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任课教师应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法和情感激励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法庭进行实战演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律实务能力。与传统的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事先提供最新最快的现实案例,结合视频资料让学生自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思路;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多,小组讨论的机会增多,对于现实案例的分析论证、与真实判决的对比,这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教师的关心和激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翻转课堂的课堂讨论环节、网络平台互动交流环节,都是学生感受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时机,由于翻转课堂采取小班教学,教师更容易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品质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适时进行情感激励,必将给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注入强劲动力。
3.5转变教学考核方式翻转课堂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因此,全面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必须将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相结合。传统的一纸试卷决定学生能力高低的考核方式很显然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翻转课堂上的收获与成长。仅仅依据任课班级的学生的卷面成绩,也很难反映教师在翻转课堂整体设计安排和推进过程中的付出。因此,推行翻转课堂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必须适时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考核应该结合其自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团队协作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表达和个体展示的机会,其中的进步和收获不可能在纸面上体现,而这恰恰是卓越法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和能力。翻转课堂采取小班教学,便于任课教师熟悉所教授课程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气质涵养的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更易因材施教、情感激励。高校对于积极参加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工作量计算、学生教学评估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适当予以倾斜,通过平行班对比,连续三届或者四届学生的整体反馈或者毕业后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的评价等考核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人才。
4结束语
法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翻转课堂从2007年开始出现,2011年以后借助“可汗学院”模式和互联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展至全球,也给我国高校传统法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项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其实施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5]。高校应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牢牢把握改革机遇,改变传统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翻转课堂的有益尝试,对于培养法治社会的卓越法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国际型法律人才,大有裨益。法学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实施细节,打造适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郝兴伟,张强.翻转课堂教学:经验与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65-6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3]钱莉.美国“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34):66-68.
[4]朱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79-83.
[5]田洪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区域法学教育的联动与提升———以首届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为实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42-44.
[6]余涛.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以法律职业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13(04):29-38.
[7]田文昌.大学法学教育改革思考[J].法学教育研究.2015(01):325-333.
[8]王迎光.就我国法学教学现存问题及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73-75
[9]韩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J].法学杂志,2011(03):17-20.
[10]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11]赵山星.浅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2015(08):179-180.
[12]李响.基于“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12):24-26.
[13]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27-30.
[1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篇4
【关键词】法律高职院校 刑法课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50-04
基于刑法地位特殊、应用广泛等因素,高职刑法课易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但是,受高职教育政策、社会认可度、法律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高职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刑法课自身特性等因素影响,高职刑法课的吸引力仍显不足。高职刑法课必须以学生为本、面向刑事司法,从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普及实践教学、推行多元考核等方面着手,开展一体化建设,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法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法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升师资水平
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风貌、理论知识、实务经验等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同样适用于法律高职教育。但是,培养具备法律职业能力和法律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基础比较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的高职学生,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课程师资一体化建设,提升高职刑法课师资水平,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才能增强课程吸引力。
(一)师德、素质一体化
刑法关乎人的生死存亡,对刑法课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要求更高。刑法课教师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制度约束、实践力行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刑法教师应始终胸怀正义、充满爱心、严谨正直、诚实守信、满怀激情、循循善诱、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拥有这些,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做言传身教的榜样和教书育人的楷模,从而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包括诚信品质、纪律性、敬业精神、责任感等,进而增强刑法课吸引力。除了加强师德修养,还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一方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准;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实践,丰富实务经验。
(二)理论、实务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特色。对于个人而言,“双师型”教师既是理论与实务一体化的体现,也是一体化的目标。“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来确定。理论水平包括学历、专业知识、教学科研能力等,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服务能力、实务部门工作经验等。对于前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吸取新的营养。刑法课教师可通过自学、定期读书讨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教学科研活动等途径丰富理论知识,尤其是建构教师合理的刑法学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准,从而使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增强刑法课吸引力。对于后者,刑法课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司法实践。为此,一方面,应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基层法律实践部门尤其是基层司法机关锻炼,丰富刑法课教师的实务经验。虽然目前高职法律院校部分刑法课教师具有律师从业经历和经验,但是在律师事务所的实践经验并不全面,并且部分专职教师未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或未实际执业。另一方面,应外聘兼职教师,即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践部门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给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不能只停留于形式,要有实质性内容并形成稳固、长效的机制。教学实践证明,刑法课教师自己办理的案件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三)个人、团队一体化
在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刑法课教学都是由一名教师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存在诸多缺陷,与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不匹配,与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差异性不匹配,与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拓展性不匹配。传统教学的弊端,促使我们提倡合作教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非刑法专业教师与刑法教师的合作教学等,进而形成一支发展目标明确、业务水平较高、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风气浓厚、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协作良好、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教学,向学生展示老师在理论把握、实务经验、思维模式、思考方法方面存在不同,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增强刑法课的吸引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行业部门合作确定内容
与法律高职息息相关的行业部门主要是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含监狱劳教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高职就业岗位主要是公安派出所民警、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律师助理、司法警察、书记员等。法律实务部门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办理刑事案件需要的知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不但需要实体刑法,还需要程序刑法;不仅需要刑法,也需要证据法、法律文书等。法律实务部门要求高职刑法课对刑事司法起到指引、推进作用,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刑事法律规范的理解和适用能力,以及对刑事案件事实的抽象和归纳能力。法律实务部门的从业人员需具备职业道德、刑事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法律技能。可见,法律实务部门对刑法课的要求是职业性的、应用性的、实用性的,而且综合要求比较高。这就对法律高职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必需、够用”。因此,法律高职院校应与法律行业实务部门一道,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产品”。在与行业部门合作确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发挥外聘兼职教师的作用。
(二)刑法课内容的分与合
1.刑法课的“分”。刑法课的“分”随处可见,将实体刑法与程序刑法分开,将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分开,将事实与证据分开,将定罪与量刑分开等。刑法课经常进行案例分析,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期末考试,所给定的案例基本是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同学们无需利用证据证实,人为地将证据与事实割裂开来。课堂如此,一般的考试如此,从事司法实务工作必须参加和通过的资格考试――司法资格考试何尝不是如此。司法考试对刑事案例的考察,也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即将证据与事实分开、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分开分析刑事案例。刑法课的分适应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但无法满足刑事司法的需要。
2.刑法课的“合”。刑法课的分的目的或者说分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是“合”,这不仅符合教育规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满足刑事司法理念和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刑事司法本身就是合。面向刑事司法的刑法,即司法刑法应将刑事司法过程包括成案机制和定案机制纳入刑法学的视域。认识到这一点,刑法课应自觉的运用“合”,既包括刑法之中的合,也包括刑法之外的合。刑法之中的合,简单来说,就是定罪与量刑的结合,因为刑事司法无外乎定罪与量刑。通过个案的定罪量刑,可以把全部刑法知识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对已经查证属实的案件事实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对有罪或无罪有重要影响的事实。对定罪有重要影响的事实主要有:法益、行为、结果、时间、地点、目的、动机、年龄、身份等;无罪的结论及理由:正当化事由、不具备个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刑法13条的“但书”等;有罪的结论及其处理。列出个案所有涉及的罪名,对疑似的犯罪构成进行分析;将案件事实与疑似罪名的犯罪构成进行比对,符合则确定构成该罪,不符合则不构成该罪;对确定的罪名进行量刑,量刑时首先考虑法定量刑幅度,其次考虑各种量刑情节,包括:法定量刑情节,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从犯、胁从犯、防卫过当、自首、立功、累犯、数罪并罚等;酌定量刑情节,如被害人过错、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等,最后确定宣告刑。刑法之外的合,就是发现刑事案件,侦破刑事案件,收集证据,抓获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诉、审判乃至行刑。最后,将刑法之中的“合”和刑法之外的“合”结合起来。例如,从证据材料中捕捉细节,进行概括和归纳,形成构成要件事实或者量刑事实,并书写各种法律文书,包括意见书、书、判决书和辩护词等。这样,通过一个案件,把刑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法律文书等多门课程内容都调动起来了,即刑法课将刑法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放置于整个刑事诉讼案件的实践中进行,将实体法知识与程序法知识等结合起来,与司法实践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对应起来,从而提升了我们培养的准法律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刑法课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与行业部门合作确定刑法课内容以及刑法课内容的分与合,是就刑法课内容的一般性而言的。但问题是,具体的职业岗位不同,对刑法课内容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这涉及到刑法课内容的特殊性。如果刑法课内容不考虑因岗而异的特殊性要求,就不能解决一般性与特殊性这对矛盾,就不能满足社会真正的需求。特殊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刑法课程的重点难点、专业方向、社会实际等因素。这里以专业为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对于法律事务专业,在照顾刑法理论知识面包括刑法论、犯罪论、刑罚论和个罪论的前提下,着重讲授犯罪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以及侵犯财产罪等重点章节罪名,因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以及侵犯财产罪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就社区矫正专业而言,在照顾理论知识面的前提下,着重讲授刑罚论,尤其是刑罚执行部分,因为社区矫正属于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狱政管理专业,着重讲授妨害司法罪、贪污罪、渎职罪等与队伍建设有关的职务犯罪。如此一来,一般性的刑法理论和知识保证了我们培养的准法律人对刑法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特殊性的刑法理论和知识尤其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理论和知识保证了我们培养的准法律人对刑法的准确理解和适用。
三、推广实践教学
(一)教学方法的选取标准
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应符合一定的标准:普及性、实践性、技能性以及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四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方法是形式,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因此,选取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如前所述,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刑法课内容必须实现“合”,即刑法课内容一体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合”,体现一体化,即该种方法能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一体化,既注重对学生进行刑法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强调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
2.教学方法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有受众,因此,受众面或者普及面是选取教学方法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某种教学方法只能由部分或者有限学生参与,则该种方法不具有普及性;相反,某种教学方法可由绝大多数甚至是所有学生参与,该方法就具有普及性。同时,该方法不仅学生参与,教师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动脑、动手、动口。
3.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付诸实施,具有可实践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可以在模拟法庭实验室、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校内外场所,按照法律职业岗位的角色、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实现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本实现教学与就业的一致性。
4.教学方法的技能性。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因此,技能性也是选取教学方法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高职法律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关键是法律技能的培养,包括法律专业能力、法律方法能力等。通过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各种法律技能,具体包括收集、运用证据认定法律事实的能力,运用法律思维模式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技巧,调查能力,审讯能力,笔录能力,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等。
(二)模拟法庭的推广运用
1.模拟法庭的选择。单就刑法课实践教学而言,可运用的教学方法众多,包括课堂讨论、观摩审判、模拟审判、模拟谈判、辩论、案例分析、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基地实训法律诊所等方法或者形式。但结合刑事司法实际以及前述教学方法的选取标准考量,模拟法庭是优先选择。刑事司法的要求是综合的,决定了刑法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涵盖面广的教学方法,模拟法庭可以满足此要求。模拟法庭具有可复制性,普及性强,受众面广。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法律诊所的受众面有限。模拟法庭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其他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只能培养学生的单项法律能力。加之人文社会学科不能像理工科那样,与行业部门职业岗位密切结合等,法学尤其是涉及人的自由乃至生命的刑法,几乎不可能通过与法律职业部门对接顶岗实习锻炼职业技能,即使现场观摩也要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模拟法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在法学教育与职业就业、实践岗位与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此外,由于我国司法审判并非真正意义的独立,模拟法庭上可以完全摒除外界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做一个纯法律的庭审。模拟法庭的“教、学、做”主要包括刑事法综合知识的教学及运用、阅卷笔录等法律文书的教学与制作、角色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技巧与角色扮演等方面。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真实的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同样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增强了刑法课的吸引力。因此,模拟法庭应当成为首选的教学方法。
2.模拟法庭的推广。基于模拟法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加以推广。推广模拟法庭,应加强模拟法庭实验室、刑事案件卷宗库、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角色指导、审判前程序和执行程序等延伸训练的配套措施建设。这里着重介绍以下两项:
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一是建立专门的常设的模拟法庭。目前,尚有不少法律高职院校仍然没有专门的常设的模拟法庭,需要时临时将其他场所进行改造使用,造成模拟法庭开展不便。二是设立多个模拟法庭。即使模拟法庭开展较好的法律高职院校,其模拟法庭数量也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一个,班级轮流使用,一个学期一个班级最多开展3~4次模拟法庭,远远达不到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据统计,全国基层法院3年半共审理各类刑案超过250万件。全国基层法院共3100多个,按照平均数,一个基层法院每年的刑事案件就有200起以上,平均每个月也要审理一二十起。通过增加模拟法庭数量,使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次数与刑事司法实际工作量相当或者接近,而不至于差距悬殊。三是按照法院的标准配备模拟法庭实验室,培养学生尊重司法、树立司法权威等基本法律素养。
刑事案件卷宗库建设。一是案件卷宗的来源。主要是到法院选取已生效的案件原始卷宗,由于案件卷宗是案件生成以及定案包括侦查、和审判等全程的信息载体,从教学需要出发,复印原始卷宗中的全部证据材料以及程序性材料,一般是从接报案登记表起复印至书,然后仅将其中的人名、地名加以修改,其他内容均保持不变,复印装订成册。二是案件卷宗的类型。选取的案件卷宗类型要全面,以满足刑事司法实际需要,包括自诉刑事案件卷宗、公诉刑事案件卷宗,包括单独犯罪刑事案件卷宗、共同犯罪刑事案件卷宗,包括一审刑事案件卷宗、二审刑事案件卷宗、再审刑事案件卷宗,包括没有附带民事诉讼内容的刑事案件卷宗、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卷宗,包括一罪刑事案件卷宗、数罪刑事案件卷宗,包括常见多发罪名刑事案件卷宗、发案偏少罪名刑事案件卷宗,包括一般程序刑事案件卷宗、特别程序刑事案件卷宗等。具体使用时,应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例如,可考虑按以下顺序选用:单独犯罪的一审刑事案件卷宗、共同犯罪的一审刑事案件卷宗、二审的刑事案件卷宗等。三是案件卷宗的更新。卷宗更新主要涉及案件卷宗的类型及数量变化,且主要是案件卷宗类型和数量的增加,当然也包括对一些破损严重的案件卷宗进行更换。卷宗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案件类型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间的相互抄袭。
四、推行多元考核
(一)多元考核目的
课程考核要与社会需求或者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适应。高职刑法课是面向刑事司法的,考核也必须面向刑事司法。刑事司法不是纯粹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刑事司法不是依靠超强的记忆能力和背诵能力,而是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刑事司法围绕定罪量刑展开,主要是事实认定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的运用。高职刑法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实践教学的推广应用,体现了刑事司法的过程和逻辑,适应了刑事司法的需要,课程考核当然也要与此相适应,并一以贯之,着重考察实践应用能力。应用性考核的目的是多元的,包括:使教学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吸引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应用性考核目的侧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考核体系
应用性考核表现为多元化考核,多元考核体系包括考核时间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和标准多元等。具体到刑法课,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和“注重”。
在考核时间方面,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学习是一个过程,平时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课后表现、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经历体验等均纳入平时考核。注重平时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
在考核主体方面,做(下转第80页)(上接第52页)到学生、教师与法律行业部门相结合,注重行业考核。刑法课的考核要有学生自己的参与,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接着由同学互相评价。刑法课的考核还要有法律行业部门的参与,行业部门的评价尤为关键,决定着我们培养的准法律人是否合格。行业考核时,外聘兼职教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多元主体考核,使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行业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利于实现刑法教学与刑事司法的无缝对接。
在考核标准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考核。理论考核就刑法课专业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罪数、个罪的刑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实践考核就职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考核,主要包括证据的收集和运用能力、事实认定能力、法律适用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法律职业能力。注重实践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巧、能力和素质。
在考核方式方面,做到笔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注重其他方式考核。单一的笔试考核难以体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利于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笔试尤其是闭卷笔试依然不可少,有其存在的必要。其他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口试、社会调查报告、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测验、小论文等。注重其他考核方式运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口试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与职场各种面试接轨。
综合刑法课多元考核体系,刑法课的考核构成为:总成绩=平时考核×70%(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仪表举止等20% +模拟法庭等实践考核50%)+ 期末考核×30%。
【参考文献】
[1]李娟,肖志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2]曾粤兴.同台竞技式教学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3]刘远.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J].现代法学,2010(4)
[4]肖智川.刑法学课程内容设置探讨[J].政法学刊,2005(2)
[5]黄娜,李杨.论公安院校本科刑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公安教育,2013(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96)
-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门工作职责
- 下一篇:县农业农村局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