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舞蹈创编 生活元素 融入

一、舞蹈创编中生活元素的融人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经常谈论到的一个话题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充分证明了艺术是离不开生活的,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舞蹈艺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对于生活元素的融入。

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虽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使用的表演器具也很先进,但是往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舞蹈艺术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仅仅注重了对于舞蹈艺术的表面形式的追求,却忽略了对于舞蹈艺术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即追求将生活元素和舞蹈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拉近舞蹈艺术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一旦舞蹈艺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脱离了生活实际,就很容易导致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缺失了生活的灵魂。这些没有融入进生活元素的舞蹈艺术作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缺乏了对最基本的生活元素的运用,失去了舞蹈艺术作品存在的内在价值――反映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基本生活。这些浮于表面的艺术作品无法让人民群众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到共鸣的感觉,难以感染到人民群众。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对于生活元素的吸取,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设法让人民群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共鸣,并结合人民群众生活实际,赋予舞蹈艺术独特的艺术美感。

舞蹈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艺术表演者通过自己的形体来进行艺术表达的表达方式。舞蹈艺术创作要对社会上的现实形象进行总结,并提炼出个性鲜明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流畅美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舞蹈器具和舞蹈布景道具来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贴合。综上所述,在进行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何让艺术作品既具有着艺术美感,又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贴合在一起,就成为了舞蹈艺术家进行舞蹈艺术创作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舞蹈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生活元素是舞蹈艺术的创作源泉,任何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和生活元素紧密不可分,从舞蹈艺术创作的规范性角度来进行思考,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将生活中的基本元素应用到舞蹈元素中(会影响到艺术的美感),但是,可以以这些生活的基本元素作为最基本的原料素材,经过艺术加工,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人民群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到达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和艺术的美感的有机统一。

首先,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舞蹈艺术创作者可以将一些生活的基本元素积累到白己的头脑里,形成生活元素的“知识库”,并寻找合适的位置,将这些生活元素转化成为艺术元素,添加到舞蹈艺术作品中,提升舞蹈艺术作品的生活表现力。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就是“主体内在结构撞击”的艺术创作方法,是通过创作者的积累质变为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

其次,舞蹈艺术家在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对于生活元素的理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家在进行了生活元素的吸取之后,要根据自己心中的判断力来进行生活元素的吸取,并从平凡的生活元素中筛选出这些生活元素的闪光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就离不开舞蹈艺术创作者对于生活元素的理解,并加强舞蹈艺术创作者对于生活中的基本元素的判断能力,通过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判断,抽象出生活元素的艺术形象;

最后,在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虽然生活元素不能够直接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舞蹈艺术创作者的浓缩提炼和艺术加工,添加进自己对于生活元素的艺术感悟,就可以有效地加强生活元素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因此,可以看出,舞蹈艺术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

三、舞蹈创编艺术要超越生活元素

在提取了足够的生活元素积累之后,还要充分的意识到,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还离不开舞蹈艺术家对于生活元素的艺术抽象提炼,赋予生活元素艺术表现力,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艺术。具体的来说,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的生活元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整理,并通过采用合理的艺术设计安排,构造出更加合理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一套具有着高度艺术美感、高度和谐的艺术表现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是通过形体的艺术表现来进行对人民群众思维的感染,是通过形体艺术的表达来展现生活元素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普通的生活元素的升华式的艺术表现。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活元素和舞蹈艺术表现的有机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舞蹈艺术创作:

首先,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情感的讴歌和升华。只有赋予了舞蹈艺术生动丰富的情感,才能够加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现力,在人民群众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心共鸣。所有的舞蹈艺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具有着激发人民群众思想共鸣的特点,可以说,无论是任何形式的舞蹈作品,都是通过对于基本的生活元素的提炼与升华,融入基本的情感元素,赋予舞蹈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男女之间的纯美爱情、祖国壮丽河山的浩瀚之情等,通过舞蹈艺术家的不断积累总结,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元素的凝练总结,在舞蹈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创作出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舞蹈艺术家在进行舞蹈作品的构思过程中,离不开对于舞蹈艺术中细小的部分的内心独白的挖掘,而这一部分的创作是和现实的生活元素分不开的。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紧密地遵循舞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将生活元素的基本精神赋予到舞蹈表演过程中,充分地发掘出舞蹈艺术表现的表现能力才,充分地发掘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现价值。

其次,舞蹈艺术在进行生活元素的融人过程中,要对基本的生活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提升生活元素的艺术美感,使得人民群众在进行舞蹈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到生活元素的艺术美。具体的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生活元素重现到艺术的舞台上,就和普通的过日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进行舞蹈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将生活元素和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出生活元素独一无二的艺术美感。与此同时,很多的生活元素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在进行舞蹈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生活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处理,提升这些生活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舞蹈艺术的美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舞蹈艺术表现者的形体美、舞蹈艺术表现着的动作没都是舞蹈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舞蹈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让舞蹈艺术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灵动之美。综上所述,舞蹈艺术的创作是对生活元素的艺术加工过程。

篇2

【关键词】艺术创作;生活;内容;形式

艺术的开始,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由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化的大量产生,及传媒能力的迅速膨胀,人们越来越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艺术创作正是一种精神的体验方式,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认识自然界中的万世万物,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再现自己真实感受。

一、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再现

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再现,它是对生活中事物美的提炼,并且把它表现出来。艺术创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活动,通过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去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时代的变化发展,在内心活动的驱使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经过艺术加工和创作,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是现实生活在我们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要谋求艺术创作与生活达成真正的联系,首先在艺术家这个层面上,作为美的创造主体的艺术家,既体验着生活,也表现着生活,从而形成艺术作品。这就是说,从艺术层面上讲,艺术创作原本就是再现生活的,并且艺术创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自身的沧桑生活经历,在其自己的创作中表现的由为重要,是一种自我宣泄的方式,有生活才能有艺术的创作。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经历无数次震撼了他的内心,触动了他的情感,这种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形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性。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惶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蒙克的作品则惊人的表现力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

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艺术创作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描摹,如果说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绘画创作将会是沉重的打击,那么将会导致艺术作品趣味性的下降,生活中经验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都是我们必须积累和准备的,它可以决定我们对生活和对生命,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把握和认识。我们只有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及精神内容的辨证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何去表现什么和怎样去表达思想内容,对所要表达的东西在头脑中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

从古到今无数的成功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充分表明现实中的生活是他们无可置疑的创作源泉,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等,依据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完成和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体现;更是精神外内容的传达,当我们欣赏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创作时心情,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内容和情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众多的展览会上,人们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多的是在短暂地浏览中体会作品所述说的某种观念,所以艺术家大多把艺术的高境界放到了心灵的磨合中,都不是简单的照描画虎,而关注的主题是怎样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

如果要在现实生活的需求和喜好中来挖掘美的所在,领悟美的所在,就必须起积极对复杂的世界有所了解。荷兰画家伦勃朗身世起落坎坷,前半生家业腾达,主顾盈门,后半生家道中落,丧妻丧子,自身经历的坎坷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冷峻透视,使他在绘画中寄寓了对真与善的执著追求,赋予笔下形象博大深邃的精神感召力。他的肖像深刻地揭示了各式各样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伦布朗最具标志性的群像作品,也是使其名利受损的作品《夜巡》,画面描绘的是射击手连队的群像画。表现的是荷兰在对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自发成立的民间军画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荷兰独立后,这些组织的军事职能已经完成,往日的战士成为有相当高社会地位的市民。他们的组织已经蜕化成俱乐部性质,对战斗精神的回顾,也就仅仅保留在这些纪念日的巡游仪式中。在这幅画库克队长里和他的副手引导着他们的射手连所有人物皆着花式的盛装模拟着往日曾经的出巡,库克队长和他的副手似被一束舞台灯光照亮显出突出,其他人物渐隐,在或明或暗的光影中做着各自的准备,二十多个人物复杂的安排,形成生动的形、光的图案、效果。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情感,通过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绝不是自然主义的照相翻版式,而是渗透了作者内心的理想、意念、观念和综合心理,自觉不自觉的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指向。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元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是从现实到本质,从普遍到个别,从具象到抽象。他们对时代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不会无动于衷的。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情感,对具有创作精神的艺术家来说,都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发的内在表达。

通过对几位大师艺术创作的生涯的了解,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增强自己各方面素质修养,来增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大自然中各种事物都是创作的对象。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在的外形象就可以的,只有表现出的创作观念情感和思想,深度感悟生活各自的外在属性与之共情得其理,成为客观外物的主人,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才能进行艺术创作。我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从而造成自己对绘画及审美的困惑。在几次的写生的过程中,总是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老师们所说的意思,只是在描摹写生对象,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主动观察去表现事物的美,感悟不到自然中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自己只是粗略的了解皮毛,而要想自己有所全面的提高,则需要如其内而出其外,体验生活,才能表现生活。

篇3

一、插画概述

插画与图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案产生开始,就为插画艺术提供了创作的依据。插画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能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现代艺术家将一些生活现实以插画的形式进行展现,从而将插画的装饰作用发挥出来。

( 一) 插画的概念

所谓插画艺术,按照学术界的观点,就是附在书刊中的图画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从目前的画面创作来说,插画有的是用插页的形式穿插在书本中间,也有的直接是以插画的形式穿插在文字中间,借助插画艺术,可以更好地呈现故事情节,起到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

( 二) 插画的特点

一般说来,插画往往是被应用在书籍或者漫画中,用于解说故事情节的内容。因此,插画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1. 具有阐述故事情节的功能

插画是借助画面表现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阐述,所以,插画艺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画面感。在插画设计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故事情节的阐述。在进行插画画面创作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展现是插画创作的主要特点,借助故事情节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实现插画艺术创作的目的。

2. 具有一定的思想表现和感染力

插画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文字的陪衬,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艺术感染力的呈现。插画也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发展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通过插画能够更好地进行视觉艺术的表达。一个故事、一段心情在文字的表达下,虽能带给人一种遐想,但是总归是凭空想象,配合上相应的插画就能使文字的意境更具感染力。

二、插画艺术中线的应用表现

在进行插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线条是插画的基本构成要素,线条具有丰富的美感,线条有曲直方圆、有疏密浓淡,是一种强烈的形式美,对插画艺术的呈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线条能使画面的节奏更为明显,在线条的带动下,画面的韵律感能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层次,也能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流畅与细腻。

( 一) 以线条为表现的黑白艺术

在插画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从书籍,还是从漫画书上,可以看到,很多插画作品的创作都是借助线条来进行画面呈现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线条对于插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在知名的插画艺术创作家比亚兹莱的作品中,线条是主要的表现方式,所呈现的画面是用线条勾勒出的黑白世界。通过黑白线条,将线条的装饰作用进行了完美的发挥。比亚兹莱的插画创作多数都是以此表达意境。《思考的男人》的画面中,其用黑白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思考的男人画面。用简单的黑白线条来进行男人脸部线条的勾勒,同时借助线条的美感来塑造男人思考时的表情。通过这种独特的插画创作,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感。

事实上,对于插画艺术的创作来说,其本身是一种绘画,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故事的讲述。简单线条的使用,使画面充满了故事性和情趣性。作品中的头发就没有运用太多的绘画技巧,只是利用黑白线条的优美,表现画面人物的头发,把头发的轻柔、层次都简洁地呈现出来,作品看上去似乎有些单调,但细细品味一下,令人充满了想象,这正是线条艺术的魅力所在。对于插画作品的创作来说,其创作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文字的解读和阐述。而黑白线条所表现的世界往往能够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 二) 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表达

在插画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借助想象力的发挥进行作品画面意境的营造。无论是从作品的造型设计,还是画面的张力呈现方面,都有着十分夸张的表现。而在进行插画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这种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表达也是一种独有魅力,使作品充满了神秘的情愫。

(三) 不同线条的结合运用

在进行线条的运用表达方面,方式是十分多样的。《花》就使用了不同线条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画面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将画面的质感体现出来,但无论借助怎样的线条表达方式,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进行画面的呈现。借助画面的呈现,促使画面的表达充满艺术情境,也能够让读者通过画面的展示对文字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进行插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线条应用的最终

(四) 利用线条的夸张和变形表达

夸张和变形是视觉表达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夸张是把物体的特征加以强化和突出,夸张和变形的直接结果是使物体的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夸张和变形的基础就是要有想象力,一切夸张变形的最终结果是要美,要有艺术的感染效果,插画在进行变形夸张时要有目标和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画面的张力才会展开,物体的艺术冲击力就鲜明地表现出来。我国变形夸张的典型代表画家是卢延光艺术大师。卢延光的插画作品中人物在造型上不仅线条流畅,夸张的造型使画面显得大气磅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现代插画艺术中的许多创作也参考了这种艺术手法,《少女》就把人物的头发进行了夸张和变形,这也是作品的重点,流畅的线条使主体人物看起来优美丰富,作者利用线条的变化把头发的层次表达得丰富蓬松,在头发里还穿插出一些叶子和花朵,人物在丰富的夸张的线条装饰下,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头发利用复杂交错的叶子和树枝进行点缀,不仅把画面的视觉效果加以强化,作品的构图也变得丰满起来,这就是线描的魅力。

三、插画艺术线条应用的不足与建议

在插画创作的过程中,线条的应用对于画面的艺术情境的营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展现是有着

无可置疑的推动意义的。借助线条,可以更好地提升画面的艺术表现,使画面的故事情节展现更为丰富。但从目前我国在插画创作上的表现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画面的塑造过程中,对线条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画面效果过于凌乱,读者在浏览画面的过程中不得其意。还有一些作品的构图较为简单,缺少创意,画面缺少内涵和意境。为了更好地提升插画艺术中线条的运用成效,在插画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明确艺术创作的目的,同时从艺术需求的视角出发,合理借助不同的线条来表达画面内容。

( 一) 加强艺术熏陶

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借助艺术的熏陶促使自己能够对插画艺术,对插画中线条的应用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同时在插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巧妙运用线条塑造插画画面情境。因此,作为艺术创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气息。

( 二) 灵活掌握线的使用

对于插画艺术的创作来说,并非是越多的线条越好,而是应该借助灵活的线条使用,对整个插画艺术创作的画面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表达。比如,在进行小女孩的创作过程中,线条的应用应该是灵活的,富有青春动力的。而在一些老年人的画面创作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一些浓重的线条去进行老年人厚重的表达。所以,在线条使用的过程中,要依据插画的故事情节和意境灵活巧妙地运用,利用线条将画面的质感、美感等表现出来。

( 三) 借助灵感创作插画

比亚兹莱在插画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定地受到某种约束和规则。所以,在比亚兹莱的许多作品创作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插画艺术的创作来说,通过灵感的激发来巧妙使用线条也是提升插画画面意境的有效方式。

篇4

一、数字艺术的特征

1)丰富元素的数字化享受。

数字艺术的设计理念通过技术上的优势,创新艺术设计模式,丰富艺术设计手段,进一步改变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认识。同时,数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在表现手段与传播形式上时刻发生着变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很大改变。数字艺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艺术设计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将图片、音频与视频等资源有效整合,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是一种巨大的丰富,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2)多元模式的艺术平台。

数字艺术已经应用于多种领域与平台,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影视设计、音乐创作等等。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都对原有的创作理念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数字艺术在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激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表达在不断丰富。多元模式的艺术平台,正是艺术家基于数字艺术对艺术元素的应用,从而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例如,在建筑领域,数字艺术通过对建筑模型的整体表达,改变原有的平面、静态展现形式,使建筑整体构造以立体、动态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3)打破传统手工创作限制。

艺术设计传统创作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对于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而言,创作量大、时间长,存在很大的限制。例如,传统的手工绘图需要运用到尺规、笔、纸等绘画工具,通过勾形、渲染后制作出来。但是,艺术家在需要更改设计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采用数字艺术则可以弥补更改设计上的缺陷,使艺术家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需要注意的是,数字艺术并不是对原有艺术创作形式的摒弃,而是继承与创新。数字艺术将传统的艺术设计通过技术手段高仿真模拟,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艺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缩放,使艺术设计更加规范与精细。数字艺术对基础绘画重视艺术家的思想表达与艺术表现力,因此,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二、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丰富了艺术设计表达形式。

在数字艺术的推动下,艺术设计的范畴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多种数字媒体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有机互动,促进了艺术设计新的传播模式的形成。数字艺术通过对多种艺术元素的应用,数字技术在艺术家艺术思想的指引下,对多种艺术元素进行搭配,实现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动态化与立体化表达方式,相对于传统艺术设计而言,在创作理念与表达方式上是一种重大革新。艺术元素根本上来源于现实生活,很多艺术家由于表达形式上的限制,无法通过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数字艺术对多种艺术元素的组合,使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化或是抽象化,从而有助于艺术家的思想表达。

2)提升了艺术设计应用水平。

艺术从根本上有利于解决社会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对于自身、社会与自然的理解。艺术设计作品基于满足人的需求与商业上的价值,在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更趋于人的需求表达。因此,艺术设计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是退步。数字艺术的应用,通过对科技的应用,使精神与物质之间能够有着更为充分的结合,使艺术作品更加实用与具体,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创作出更多的动力。艺术创作基于现实生活,艺术设计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提升,为社会发展创作出更多的实用价值。

3)促进了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革新。

艺术设计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应用的进步需要广泛传承与创新。因此,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革新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艺术设计新理念革新。同时,数字艺术的有效应用,需要设计者掌握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机械原理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够对各种领域中的知识化为启发灵感、创作的来源。因此,数字艺术也对设计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使不同领域中的内容能够获得更多的应用,促进艺术创作水平上的提高。

三、数字艺术发展前景

数字艺术的发展方向仍然着重于艺术创作,但是在艺术创作形式与艺术创作的用途上回更加多元化。创作手段与艺术交流方式,随着数字艺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系统的发展趋势。艺术使人类思想与文化上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在当今时代中,如何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有机结合,切实提升社会人的思想文化内涵十分重要。快餐文化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艺术。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人们对于优秀文化作品极为渴求。数字艺术正是要基于社会人对优秀文化的需求,通过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艺术作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满足社会群体的精神需要。随着艺术设计手段的不断丰富与成熟,艺术创作也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与大众化,人们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也将会极大增加社会对数字艺术的重视程度,从而从整体上提升社会文化内涵,密切人与艺术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艺术与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艺术;创作材料;创新;趣味

1传统材料的创新

在倡导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今天,当代艺术呈现出多维的发展趋势,这使得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可能。然而,在探索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材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创作者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许多新兴材料的加入(如多媒体艺术、综合材料艺术)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艺术”(fineart)早已突破以往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几大门类,转向更新、更包容的创造空间。伴随着艺术家们情感与观念的介入,他们对艺术材料的运用开始了多种途径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首先是对传统艺术创作材料的创新。这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创作材料所孕育包含的艺术语言的解构和重读。这里列举了在现当代艺术中对传统材料创新运用的几次成功的尝试。在利用石头的肌理效果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里,摩尔的《母与子》(图1)采用套叠、穿插的手法将人物元素进行柔润处理,塑造自然柔美的有线条的雕塑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尊重和保持石雕材质的坚硬和厚重感,同时加以柔化的雕刻处理,将石雕材质的柔和形态和厚重本质通过艺术方式的多样化转换最终结合在一件作品中,营造了作品在空间展示中的非常规的触觉和视觉感染力。艺术家在既保存了材料的本质特征的同时,巧妙地借用并突出石质材料的坚硬和凝重,迎合了作品主题——自然的美感,这是符合当时的工业社会背景下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给传统材料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这种以“自然之物”塑“自然之形”的相似作品也同样存在,一如隋建国的《结构》。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同样试图通过展现材料的实质——石头与钢铁这两种传统材料互相结合的可能性来思考不同材料间的对话关系。通过这两种不同材料间的并置所产生的对抗和冲突来反映压抑与反压抑,这是一种对材料对比的阐释,也是创作者复杂情感的抒发。艺术家正是借助石质材料和金属材料的沉默、凝重来传达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曾成钢的《鉴湖三杰》(图2)、沈允庆的《风韵系列》,也都是当代艺术中运用传统材料进行创作创新的典型。虽然当代艺术在雕塑领域早已开始了对新观念和新形态的探索尝试,但其创新的本质也是基于对传统雕塑材料的突破性解构和运用,无一例外地以追求以钢铁、铜质等金属材料自身的坚硬沉重的属性来塑形的作品的厚重朴实的情感。通过这些主题与较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传统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依旧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现在的艺术家在对传统材料的理解抑或是观念上的认识已超越前人。以往传统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大多单一纯粹,或是局限于生产力而变得无从选择。例如,广场上矗立的纪念性雕塑作品,意在歌颂主题人物的光辉事迹,在这类作品中,材料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2新兴材料的出现

新兴材料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和新的艺术思潮的兴起。在如今的艺术创作中新兴材料种类的多样化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的出现着实促进了创作手法的跟进与进步。在我国,在伴随着艺术领域85新潮运动以及星星美展的开始,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当代青年精英们的跃跃欲试,在这场思想解放的运动领导下,艺术家们重新审视艺术创作的外在粉饰与内在实质,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探索艺术客体(即材质)语言的本质和变化。新潮美术对日后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突破和创作形式上的大胆跃进,材料也同样被“解放”了。那一时期,许多年轻的艺术家,特别在雕塑界的新兴力量,他们对新兴材料的尝试和探索对日后综合材料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当中,纤维艺术伴随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时期,蛰伏过一段低调的苍茫岁月,开始大展头角。纤维艺术是区别于硬质材料创作的另一种艺术材料的新体验,这种体验之下的潜力和空间给这一领域的年轻艺术家们极大地暗示。纤维领域中的万曼,开创了在纤维艺术的手工创作模式,为艺术材料形态的多元化添加了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和例证。此时,随着大量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新兴材料的介入带了给艺术更多的活力,这种趋势也逐渐演变成“新一代艺术家开始新一轮的材料实验”的固定途径。艺术创作运用的综合材料,可以是单一、复合或混合的(多重结合),艺术创作材料参与的作品已经不再存有清晰的界定,其包含面也拓展到了非常规性的材料的运用。例如,农作物残余、纸质纤维、布匹棉丝、竹木绳线等。这类介入新兴材料的艺术创作往往充斥着时代的气息,材料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缩影,同时,这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大多具备较强的表现观念,自由的抒发艺术创作者对社会的直接感知与间接认识。

3材料创作拾来的趣味

毕加索是现代主义不折不扣的材料大师与先驱,是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早涉及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最先提出材料概念的艺术家,在雕塑创作中追求表现事物新的形态,重视个人真实感受,以天才般的头脑创造了“拼贴”式的艺术行为方式。[1]在传统艺术中,材料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中扮演的身份只是“创作媒介”,而自19世纪至今,随着雕塑创作材料的不断尝试和创新,材料得以突显其属于自身的物质本性。材料囊括自然大类的各种形态,它们的物质“第一性”是最易表现其自身特质的。也正是材料被天然赋予的本身性质,索引了艺术家对其展开真实性以及趣味性的探索。艺术创作中的趣味性,是继视觉冲击力后的另一大重点。艺术作品的趣味性其目的是吸引大众参与欣赏、评论与感受这些基本元素。这种趣味性是艺术作品与大众互动性的关键,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更能增加作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伴随材料创作拾来的趣味性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加具备一种“随性”的愉悦,同时也增加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轻松体验与诙谐感受。趣味性材料创作的类别有材料属性体现、主题味创作以及参与式趣味表现这三种方式。材料属性体现:这一类艺术创作是基于传统雕塑中,对创作形式、表现手法以及材料的物理表现等为基本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的。其核心表现是尊重材料的普遍价值,体现其最基本的物质“第一性”。日裔艺术家KaySekimachi的作品,全都是素色的自然创作。以枫叶枝梗为原材料的器具雕塑作品,以更自然和透明的方式呈现出了枫叶的脉络之美。KaySekimachi通过自己熟练的编制手法,结合树叶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体现材料的生命力以及那份脆弱的美感。材料本身的美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自然依附的。不同材料的属性决定了两者在艺术创作中的比重,同样的,艺术家处理的不同手法或是彰显,或是掩盖,还可以是模仿以此造成让人啼笑皆非的假象。主题味创作:主题性创作的题材大多是叙事性的。例如,巴特罗公寓,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表现。高迪是根据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龙困在城堡里,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公主与龙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用剑杀死了龙。龙的血变成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圣乔治把这些鲜花献给了公主,这个故事设计和建造了巴特罗公寓。高迪用十字架形的烟囱代表着英雄,鳞片状拱起的屋顶是巨龙的脊背,房子外面是用彩色的瓷片镶贴,像是长满龙鳞的龙身,镶嵌彩饰的玻璃和构思独特的阳台是面具。巴特罗公寓(图4)的主要建筑材料是西班牙瓷砖,建筑外部和屋顶都大面积地用它进行修饰与完善。高迪不仅是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伟大的艺术家,他运用常见的材料进行建筑改造,作品本身兼具了叙事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将趣味性创作作品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艺术品不仅具备趣味性,更增加了其适用性。除此之外还有毕加索1967年创作的《芝加哥的毕加索》、米罗的绘画以及雕塑作品等。参与味表现:比利时设计师SebastienWierinck研究并创造了由弹性聚乙烯管雕刻家具的安装(图5)。从户外的公共长椅到餐厅商场等室内座椅,他的作品总是能挑战人们的视觉感受并与其周围的环境空间发生互动。聚乙烯是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新材料,其可塑性相对于传统的材料要灵活得多。聚乙烯管的扭曲以及流动性的外观使得创作语言更加多样化,趣味性。该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到反映了材料在创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是可以增强作品与大众参与和互动的。

4总结

趣味性材料创作往往不仅仅限于艺术创作的外观表象,反之,其以记录形式或者叙事性的方式阐释一种幽默的现象或情节,往往含有一种事件的再现与例证。艺术创作的趣味性表现是一种具备以趣味性为符号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艺术创作的形体表达一种观念或活动的主题。表象含有趣味性的艺术作品,延伸到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体现了艺术创作实质的浓重与辨证。这类艺术创作作品往往含有表象和内在双向的表达含义,与观者的内心境界有较强的互动。论之,知者达其意,不知者,得其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艺 创作 群众 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3-01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不可或缺。文化丰富多样、积淀深厚,加强大众文化创作,有利于促进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符合当今文化时展。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是时代所需,民之所需。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内涵

艺术,其本身有着净化人心的力量。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艺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饱含理想,富有气质。群众文艺创作体现的是广大民众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的是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是建立在文艺创作之上的,文艺作品是群众文化创作繁荣的果实。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良性循环。

二、影响群众文艺创作的因素

1.群众文艺创作的时代需求

文艺创作种类丰富,乐曲、诗歌、戏剧、书画等形式繁多。对于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言,艺术创作需要长时间成本。群众的业余活动时间本身有限,尤其是中青年人,接受最多、最容易接受的文艺创作形式就是文学创作。在互联网高速信息交换时代,单一的原始创作形式,如果没有新颖的题材和主题,文艺创作创新力必然活力不足,阻碍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时代需要文艺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应该说群众文艺创作是最接近时代,群众文艺作品更能弘扬主旋律,更能激发大众的精气神。

2.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意识

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来说,长期生活在同一地方,受地域的局限, “闭门造车”、“缺乏新意”是大多群众艺术创作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有深度、有层次、有个性、有变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这对艺术创作加工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数码、手机的普遍,多门类艺术的门槛随之降低,大众化的文艺创作普及、面广,诸如摄影、微电影、微小说等新艺术形式日益为大众接受。但大众文艺创作对于广大群众来说还是比较新兴的,当地文化部门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等,提高民众的创作水平,丰富创作内涵、创作技法,创新艺术形式,创新艺术内容。群众文艺作品需要通过创作技巧,反映社会信息,揭示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群众文艺创新首先需要作品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能表现当前的社会状况,引起人们的共鸣及思考。群众文艺创作创新同样需要遵循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淮安市群文音乐创作人刘一航,结合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结合现代流行音乐曲风,创作出新城市民谣《阿凡提和阿瓦提》在网上不到一周,就被新疆阿克斯约订为县歌。走出去、放眼世界、跨界整合,增强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3.群众文艺创作的人才拓展

普及群众文艺,提升群众文艺的创作水平是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群众文艺创作要以大众为主,群众文艺创作理应倡导写身边人、反映身边事。这就要求群众文艺的创作人才要熟悉群众的生活,了解其精神需求,找到创作载体,进行艺术加工。群众文艺的创作人才须具备生活阅历、艺术积累、做身边有心人,这使得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匮乏,创作人才队伍老化。以淮安市清浦区为例,有4个街道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共有42人,主要集中在音乐、小品、书画、摄影和文学类,平均年龄62岁。群众文艺创作进大学校园、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提升群众艺术创作人才队伍的一条有效捷径。

三、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方法的思考

1.激励群众文艺创作群体

倡导用群众熟知的声音、语言和文字等形式讲诉群众的故事,传播好人好事迹,凸显“实现伟大中国梦”社会主流精神,创新文艺载体、创作不同形式的原创文艺作品,以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化,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次、职业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淮安市清浦区2014年至2016年,分别出台文艺名家工程、文艺双星评选、群众文艺奖励方案等相关文件4件,两年来有12名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收到2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

2.夯实群众文艺作品内涵

文艺工作者需要经过人生的历练、生活的打磨,才能创作出更富生活气息的作品。与老辈文艺工作者相比,新生代的群众文艺创作者,接触新生的事物多,掌握新科技能力强,创作周期短。作品不流于浮华,就必须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寻找和提炼创作主题,以大众的审美角度激发灵感,创造出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导向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更多的“邻家式”文艺作品。

3.提升群众文艺创作水平

群众文艺工作者应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及其艺术水平。相关文化单位和部门经常组织培训,加强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水平,通过展示、展演、评选、比赛,吸引群众文艺爱好者参加文艺创作活动,提供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群众文艺工作者更要带头开展文艺创作,在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带动群众业余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建立创作骨干队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文艺创作能力。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艺的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是人民精神食粮的主要供给。群众文化创作的繁荣,离不开创作形式及主题的创新,离不开对社会的洞察理解,离不开创作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让广大民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苹. 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 2015(03)

篇7

材料的发散性发现与使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材料选择的发散性;二是对于材料运用的发散性。艺术创作所能使用的材料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的大自然和生活中从来不缺乏丰富的素材,只缺乏善于发现和富于创造力的眼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创造家,拥有非凡的创造力,同样对于材料的选择大多也是开放的,还没有形成选择的惯性和偏好,因此,在儿童阶段,成人应该积极地配合孩子的探索欲求,丰富孩子对于各种材料的接触,创造性的发现和利用材料,以提供多样性的审美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固守于画具店的传统材料,如树叶、花朵、蛋壳、豆粒、报纸甚至通心粉、方便面等任何材质都可以成为儿童创作的材料。除了对于材料丰富性的挖掘,创造性、多样性的使用材料也是很重要的方式。

恰当的的创意性的使用材料,使主题诉求和材料选择相契合,才能使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即使是艺术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材料与素材,同样可以用更多样的形式丰富其使用的方式,发挥出材料的表现张力。就拿艺术创作最常用的纸张来说,其最普通的使用方式就是在上面作画,在画的过程中需要配合其他的材料,如毛笔,各种画笔。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如直接用手作画,拓印、喷、洒、揉、捏、沾等,给儿童更多的材料使用体验,给儿童更全面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如绘画、平面粘贴、喷、洒等,是将客观的、具象的、立体的三维世界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方式要经历三维到二维的转化,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而揉或粘或折纸成立体的作品是具体物象到艺术创作的转化,可以增强儿童的触觉和双手的灵活度,增强儿童的空间意识和立体感,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是对经验记忆的唤醒与再创造。甚至我们可以用纸张的拽、搓模拟声音和节奏。此外,纸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纸张蕴含的丰富的肌理、色彩、质感、透明度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感,和其它材料配合更能营造丰富的效果,如中国的水墨画,水、墨、纸材料的完美融合彰显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对于同一材质的丰富运用无疑对儿童的思维活跃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材料的发散性利用和创造要注意不要拘泥于某种材料固定的用途,鼓励儿童对材料使用多种思考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构思的可能性,给予儿童更多的视角。对材料的开放性使用给予儿童更多探索和创造的快乐。不限制儿童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给予儿童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掌控,能够激发儿童创作的兴趣,使儿童在对材料的探索和使用中获得满足,促进儿童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索的精神。可见,自然界和生活中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创造的素材,树叶、石头、泥土、沙子、泉水瓶等,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创造的材料,任何材料都会有无限多样性创作的可能性,儿童通过探索、发现、尝试,激发了儿童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性思维获得更丰富的对于材料的探索和使用,对材料进行更丰富诠释和利用,发掘材料媒介本身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力,增强对于材料色、质的把握能力。

2重视教师对于材料的介入与引导

通过对儿童艺术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一点,有一种论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就是强调艺术活动的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而非成果,要避免以成人的标准介入儿童艺术创造活动中,影响了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根据这种理论,在儿童艺术创作的过程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承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应该以示范者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教师应该积极地、有意识的引导、鼓励儿童发现、认识、感受、使用材料,不断扩展儿童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丰富度。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选择积极倡导儿童发现新的材料或原有材料的新的使用方式,提供一个能够促进儿童知觉发展的具有丰富材料的创作环境。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把握材料的发掘与使用呢?首先,教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在其著述《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有如下观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其目的并非追求创作成果,也不应遵循由技到艺的传统艺术训练模式,而应注重创作过程本身对于儿童心智发展的促进和影响,而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对于更丰富的材料的感知和使用是儿童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明确了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教师对材料的组织和使用会更加有的放矢。其次,教育者本身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视角,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篇8

一、武汉地区壁画艺术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武汉地区壁画艺术的创作也不例外。

随着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落成,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创作也同步发展起来,以唐小禾、程犁、田少鹏、蔡迪安为代表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开启了武汉地区当代壁画艺术的大门。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量壁画作品,如《楚乐》、《赤壁之战》、《火中凤凰》《新世界奏鸣曲》、《关羽在荆州》、《巴楚风》、《海韵》等,向世人展现了具有楚艺术特点的浪漫的艺术风采,从而得到全国壁画界的赞许,成为中国壁画领域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之后的十年,武汉地区壁画层出不穷,在题材、风格上趋向多元化。1996年,唐小禾、程犁先生在壁画艺术上再次突破。壁画装置《天籁》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将楚乐器中的元素进行重构与组合,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具象的事物。2001年,徐勇民先生创作的《荷韵》以抽象、单纯、极具寓意的方式传达了创作主题。

随后出现的以现当代元素为主题的作品,艺术家们直面当代人的生活,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追求壁画在整体环境中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代表作有:丁晓的《奥运之光》,叶庆、丁晓的《首义之魂》等。及至武汉地铁二号线特色站点壁画的落成,地铁壁画正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公众视角里。

在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创作的演变过程中,艺术家们从题材、风格、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壁画艺术的表现空间,提升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

1、题材上

武汉地区壁画从1979年的唐小禾、程犁先生创作的《楚乐》开始,这一阶段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围绕传统楚文化、武汉地区的历史故事、以及神话典故。主要代表作品有田少鹏、蔡迪安等创作的《赤壁之战》,1986年,唐小禾、程犁的壁画《火中凤凰》。以楚地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壁画还有徐勇民创作的《关羽在荆州》,陈孟昕、郭雪等创作的《高山流水觅知音》,陈绿寿、郭红琳创作的《鹦鹉诗画》,之后还有叶庆、丁晓为首义广场创作的《首义之魂》,这些壁画在主题上,都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素材,作为城市的“地标”展示在世人眼前,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随着武汉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加深,壁画的创作主题逐渐过渡到关注现代生活上来,延伸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由于空间的包容性比较大,可以给壁画家更多的选择主题的空间,所以题材上可以有更加主观性的表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唐小禾、程犁先生创作的《信息时代》、《绿色家园》。陈绿寿先生创作的《生命的科学》,谢荪创作的《星之舞》等。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很多,壁画家们借助壁画传递着自己对于生命、生活、社会、科技的理解与感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现代的城市更加关注的是对公众的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达成一种与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在武汉地铁宝通寺这一站,一颗菩提树活灵活现,使路过此处的人也感受到了几分禅意,让人在嘈杂城市生活中,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2、风格上

武汉地区壁画创作在风格上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这些风格是在近几十年里交替进行的,有穿插也有重叠。归纳起来看,武汉地区的壁画风格主要有三个:起初采取装饰性的风格比较强烈,采用的是对传统的装饰纹样进行的提炼与组合,给人一种秩序美的。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徐勇民的《关羽在荆州》,采用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构图在对称中寻求变化,元素的重复与并置形成强烈的秩序感。

随着城市文化多元化的需求,壁画家开始创作一些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题材,画面也由平面化逐渐转变为立体空间,将多个视角的场景巧妙的并置在一个画面,显得生动而丰富。这一风格的优秀作品有丁晓的《奇迹》、《奥运之光拥抱世界》等,采取的就是带有写实风格的元素,将空间运用到壁画当中,增强了画面的深度与广度,吸取了埃舍尔的多维空间的组合,画面生动而富有现代感。

壁画家尝试着将现代西方艺术理念运用于中国化的题材上,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唐小禾、程犁创作的《天籁》吸收了构成的特点,将楚乐器中有表现力的元素进行抽离、组合与归纳,使作品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现代艺术的特点。这些看似如直线与曲线的元素,让我们感受到了类似于康定斯基、毕加索的那种抽象语言。

3、手法上

随着建筑环境材质的逐渐丰富,武汉地区的壁画也由起初的绘制型逐渐过渡到不同材质综合运用,材质上的丰富与变化,增强了壁画的内涵、视觉美感与表现力。张志刚的《漆树叶之百态》,艺术家将广玉兰的树叶裱了布,再揭下树叶,叶脉纹理具存。把800多片漆布叶子挂在空中,形成了一个漆的空间。陈绿寿的《阳光明鉴》,采用的是紫铜锻制与青铜铸造结合。还有陈绿寿的《巴楚风》,采用的是楠木浮雕的形式,整个感觉大气、简洁。叶庆、丁晓的《首义之魂》,采用的是花岗岩浮雕的方式,很好的表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庄严肃穆之感。冯建平的《千湖渔歌》,采用的是锻造与大漆结合的方式,金属的明快与大漆的沉稳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给人难忘的视觉记忆。

二、武汉地区壁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1、“地域性”的体现

地域文化元素是一个地区艺术创作的精神符号,也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湖北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的艺术元素,为武汉地区的壁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武汉地区的壁画家很多醉心于传统楚艺术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描绘楚国歌舞奏响的壁画《楚乐》,壁画家捕捉了画像砖中的艺术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形象中。蔡迪安、田少鹏等壁画家创作的《赤壁之战》,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进行水战的场景。根据楚文化创作的壁画还有很多,比作《火中凤凰》、《关羽在荆州》。陈绿寿、郭红琳创作的壁画《鹦鹉诗画》等。他们作为城市的“地标”,向世人展现着武汉的人文历史,从而加强了城市文化记忆的力度。

2、“时代性”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在材质和形式上也逐渐丰富起来。由刚开始的绘制性壁画,逐渐出现了多种材质的壁画。主要代表作有叶庆、丁晓创作的壁画《首义之魂》,壁画家采用古朴、肃静的浅赭红色,整体环境让人感觉到历史的沉淀以及人民对历史的追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冯建平创作的作品《朴》,运用金属冷锻的方式进行创作,追求工艺与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张自刚创作的大漆作品《禅石》,则是针对漆语言进行探索,而灵感来源于古代的石窟。

叶庆创作的壁画《时尚江城》,主题表现江汉路商业区的繁华,“时尚感”成为壁画追寻的核心。徐勇民、朱明键创作的壁画《奔流》对于抽象形式美的追求,巧妙运用黄铜与不锈钢材料表现出的协调而又富有变化的色泽与质感,体现出时代感与现代感。

篇9

大量的艺术创作都是直接得力于情感推动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创造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更是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创作的大量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每一部都来源于他在与最底层的平民交往感受到的最原始,最炙热的情感,他不拘小节,尝过人间酸甜苦辣而不自知。在我们看来有些他的行为甚至有违于道德与礼法,他越真实,我们就越难以接受,甚至于他的笑声,这“邪恶而纯真的笑容啊”,也向着端着“中规中距”的理性社会发出挑战,他的所有的这些表现,在他的艺术中,活泼泼的表现出来,让我们欲罢不能。再看布里埃利,他的情感没有完全的倾注于他的艺术中,甚至于说,他的情绪受到太多外在东西的干扰,艺术创作缺乏生气,甚至于写不出东西,这就是因为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正常参与因干扰而受到破坏,致使艺术创作失去了动力。

二、艺术的情感为想象定向

想象在艺术创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艺术想象的展开总是朝向预订的目的的。一定的情感表现在艺术中就构成想象的目的。电影中《安魂曲》的创作过程让我们既爱又恨,姑且不论电影中的某些片段有“文学化”倾向,但是恰是布里埃利的“装神弄鬼”深化了莫扎特想要表达“殁了”阴暗这一主题,他是沉痛的哀悼和怀念、爱戴他的父亲的,艺术创作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构思的境界主题,艺术家用情之深,可喟然一叹,安魂曲寄托着他的哀思,布里埃利的伎俩才能成功,艺术家因此英年早逝,艺术的“真”“伪”也让我们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三、艺术的情感为创作组织材料

情感构成了以情感为目的的艺术想象的选材和组合材料的依据。这是情感的经验的实际运用,是艺术情感的理性结构对于艺术情感经验的感性内容的加工再创造。电影中有一段:奥皇嫌他音符用的太多,他当面顶了回去:“陛下,不多也不少!观众的热烈呼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情感是多且热的,艺术家的创作也是恰到好处的,他的艺术创作是“轻快的节奏与小调的混合运用,富于幻梦情调而甚至带点凄凉的柔情,和笑盈盈的天真的诙谐的交错,不是纯粹德国式的音乐思想吗?”所以任何的偏见都是抵触不了艺术中以情感做主的创作的,艺术中情感思想的自由发展,是丰富多彩,攻错交织的,任何人都无法篡改。

四、艺术的情感对于表象的变形性

艺术的情感是超脱时空,逻辑等多种客观规定的情感属性的,因此艺术的表象更它更不似网上的结,倒更像情感之河上的漂浮物,它上下前后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对于情感随波浊流。归结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键就在于这个变形。就如电影中的布里埃利,人类在情感上都是追求和平,柔软,安宁,舒适,温和一类的,情感中都是狰狞,恐怖,自己首先把自己抛弃,作品中表现的只能是自己人格的丧失。

五、艺术情感的心理特征

篇10

【关键词】中国花鸟画 写意 造型 形 神

中国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追随着中国画发展的脉络,其伟大成就与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都有着相当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困扰着众多花鸟画画家的创作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画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更是众多画家和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上世纪初,康有为对于中国画曾经有一段著名评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其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①其实纵观文章的上下关系,康有为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画,在其思想中,中国画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但是也正是从宋代,尤其是唐代开始,中国画由盛转衰,其认为,这是因为坡的谬论导致了画面形象似是而非的现状。“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尝不极尚逼真,……自东坡缪发高论,以禅品画,谓作画必须似,则见与儿童邻。……于是元四家大痴、林云、叔明、仲圭出,以其高士逸笔大发写意之论,而攻院体,尤攻界画……”②纵观全文,得出的结论是,康有为之所以认为中国画越来越衰弱,是因为中国绘画逐渐舍弃了写实、写生的追求,抛弃了对于形的把握,而转为注重写意,过分注重对于神的传达。同时,也因某些画家理解上的偏颇,不去学习中国画的精神本质之所在,而单纯从极端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理论,脱离实际生活去臆造画面形象,最终导致了画面形象的似是而非,削弱了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的竞争力。

暂且不去评价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单纯就我国花鸟画的形与神的辩证关系,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如下看法。

在我国花鸟画创作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也没有哪一位画家把自然物象的形与神完全对立或者分开,只是在不同画家的创作观念中,是更多关注形的展示与描摹,还是更多关注神的传达与表述的问题。在西汉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中,就很辩证地提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代文人和哲学家已经很早就注意到世间万物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与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在庄子的《南华经》中,却对世间万物的形与神做过另一种精彩的说明。庄子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母猪活着的时候,小猪高兴地围在母猪周围吃奶,可一旦母猪死去了,小猪们就惊恐地四散逃去。庄子是告诉学生,单纯的有形是不够的,如果失去了神的华彩,即使完全一样的形也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这说明,中国画的理论土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当中,都认为世间万物的形与神既有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区别与联系是贯穿于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中,几乎所有的创作内容都是有生活原型以及固定模式的。即使是提倡文人画的坡、以大写意闻名的齐白石,对于“似”与“不似”也并非是厚此薄彼,而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因此,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形象中,既有自然物象的基本生长和结构规律,又经过了画家的主观提炼与总结;既能表达出自然物象的基本形态,还在作品中倾注了画家对于这种物象的个人理解与思想感情。这种创作观点,正是对于“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准确的解释和最根本的实践。

在花鸟画创作中,对于现实物象的熟悉和了解,也就是对于形的准确把握能力,是一个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绘画技能之一。如果在进行花鸟画创作时,连花和鸟的基本形象和结构都不了解,何谈去体现花鸟画中所谓的“神”呢?又如何去通过基本的绘画方法向观者传达画家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所倾注的个人思想感情呢?因此,花鸟画的创作,从来离不开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真观察与细心描摹。作为一个专业的花鸟画家,能够熟知并准确地描绘自然万物,是必须经历的绘画历程和必须掌握的绘画能力。从五代西蜀画家黄荃《写生珍禽图》里栩栩如生的各种珍禽、鳞介,到北宋画家崔白《双喜图》中呼之欲出的喜鹊、野兔,再到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五色鹦鹉图》,这些作品中精准的造型、严谨的结构以及大量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宋代花鸟画小品中各种花鸟形象,不仅没有丝毫的匠气与俗气,反而充分显示了中国花鸟画文雅与精致的特点,表达了写生对于花鸟画创作的意义与作用,显示出形在花鸟画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北宋画家赵昌,以写生作为创作的目的和手法,自称“写生赵昌”,为后世所赞誉和敬仰。后世评价其为“赵昌折枝尤工,花则含烟带雨,笑脸迎风,景则赋形夺真,莫辨真伪,设色如新,年远不退”。赵昌在花鸟画创作中对于写生和形的追求与探索,为后世的花鸟画创作留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技法形式。

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的六法论,是中国画艺术创作包括花鸟画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被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画家作为至理名言推崇至今。在其六法论的具体内容中,谢赫很高明地把关于神的要求定位在气韵生动,却在对于形的追求上,直接定位于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这说明,古代画家和理论家对于绘画作品中形与神之间关系的认定,虽然对于神的追求与表现是绘画创作的第一要务,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追求,但对于绘画作品中的形,也应更加注意并多方考虑。

清代常州画派的领军人物、著名花鸟画家恽南田不同意“世人皆以不似为妙”的观点,其主张花鸟画的创作理念应是“惟能极似,才能传神”,并且在花鸟画创作过程中“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此等创作理念和绘画技法,已经把形在花鸟画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大写意画家齐白石早年绘画作品中的大量草虫形象,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著名画家于非闇在其一幅草虫作品上题了“可惜无声”四字,赞誉其作品除了听不到各种草虫的叫声之外,形象几乎乱真。齐白石晚年以大写意的手法画虾的同时,喂养了大量的淡水虾用以观察、揣摩,才能使得作品中大写意虾的形象精到、传神,足见其作中品所有的“神”,无一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当中的“形”。

花鸟画创作中,如果仅能把现实物象的基本结构和色彩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绝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花鸟画艺术创作毕竟不能等同于生物学的标本记录。虽然“源于生活”的“形”是花鸟画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与必备技能,但“高于生活”的“神”才是其最终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目的。也就是说,中国花鸟画当中的形与神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没有轻重的区别,却有先后的关系。要成为绘画技艺精湛的专业画家,要先解决形的问题。而这种形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做到能传达并表述现实万物原有的形,而不是主观臆造,似是而非的以人造形。但是,当形的问题解决后,画家就要尽最大努力脱离现实生活中客观形的束缚,对来源于生活的形进行人为的艺术加工与概括总结,创作出既符合现实生活中物象基本结构与形态,又具有独到艺术特色的个性的形,并且还能够通过这种具有个性特色的形的展示,准确传达画家个人艺术造诣与思想情感的神。画家把对于神的追求作为一生的绘画追求与目的。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花鸟画画家,对形与神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厚此薄彼,极端对待。任何优秀的中国花鸟画画家和作品,都离不开形与神的相互扶持与映衬。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花鸟画画家,才能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