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2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
香 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3
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
一、想像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想像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体现,丰富的想像力又是和孩子的记忆、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丰富的想像力,能够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有利于孩子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丰富的想像力对孩子的智力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智力要素中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是获取知识。想像力的作用主要是创造新知识。 通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获取的知识信息、事实以及一系列的推论设想本身都是死的东西,是想像力赋予了它们生命。有人认为,事实好比空气,想像力就好比翅膀,只有两方面结合,智力才能如矫健的雄鹰,一飞冲天,翱翔万里,以探索的目光巡视广阔无垠的世界,搜索一切奇珍异宝。
二、培养孩子想像力的基本途径
人的想象能力的潜力是很大的,有很多没有被发掘出来。如何发掘孩子的想像力呢?
1.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材料,孩子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愈多,他就有更多进行想象的资源。因此,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丰富孩子表象的方法,是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思考,以使孩子对尽可能多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在未来的想象活动中,拥有更多的事物形象参与思维过程。
2.让孩子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发展想像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只有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像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扩大孩子语言文字的积累,是丰富孩子知识,增加孩子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需要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记牢,要准备笔记本,记录一些文学名句、名段,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孩子想像力的发展。
3.丰富孩子生活经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生活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家长要让孩子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并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特别要多阅读文学书籍。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形象,尤其是典型形象。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艺术,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4.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办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辟的第二课堂活动,家长应该支持孩子报名参加。因为,这些兴趣小组活动,是孩子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还是书法、天文、航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像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4
关键词:能力;质疑习惯;操作能力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提问质疑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注意让孩子反思:这种方法行吗?符合实际情况吗?如:一年级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小明今年7岁,哥哥比小明大2岁,哥哥今年多少岁?经常让孩子算出结果后提问:合适吗?在质疑中也培养了孩子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力,还比如教学圆的特点时,让孩子找到生活中的圆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经常让孩子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猜测、验证中不断质疑、释疑,可以让孩子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中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先自己分类,然后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孩子们分出了很多种,如:按上衣和裤子来分,按颜色来分,按有包包的和没有包包的来分,按卷了边儿的和没有卷边儿的来分……方法之多,出乎我们成年人的预料。孩子的思维是最能放开的,能从我们成年人的局限性中跳出来,非常珍贵,教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比如:我在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中,让孩子先找到了按颜色,按形状的规律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再追问:还可以怎么样有规律地摆放?学生自由发挥,摆出了如下图形:
1:
2:
……
在探索多种方法、动手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发散,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重视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
篇5
各种成功者的经历证明,相比单一技能,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其事业辉煌的内在条件。可见,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一位期待成才的孩子成长环节中的大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而素质的提高,的确有章可循。
一、重视校内教育
国内学校大多侧重于教学计划内与应试相关的课程学习。为应对标准一致的考评,实行着严格、统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校来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应试评价体系下获得认可,以这种方式施教是必要、且无可厚非的。对学生而言,通过全部课程学习,也是对自身基本学习能力的印证。
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开放,国际化竞争已经波及到用人及人才培养领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弊端凸显(成才率低),改革已成必然。
基于教育规律,改革成果不会短期凸显。现行的教育模式仍会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继续沿用,通过应试教育体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必闯之关。如果家长不重视校内教育,孩子的成才难度就会被无限放大。
二、正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一切针对未来成才必备素质和能力所进行的扩展教育——不包括任何延伸校内教育的补课。就教育现状及成才需求而言,其价值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家庭的教子过程,是一个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孩子成才,除了要通过当下学校应试评价体系的认可,还必须得到未来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承认。如果说,学校强调智商(处理学习问题的智慧)的话,社会则更注重情商(与人交往的智慧)、美商(自我展示的智慧)、逆商(抗击挫折的智慧)。前者与课程学习有关,后三者与知识域、阅历、生活技能、身心健康等既综合素质有关。
学习能力有三要素:记忆力、模仿力及理解力。储存知识靠记忆,记忆力与天赋和后期训练有关;记忆力是有限的,过度使用会造成脑力伤害并殃及后来的学习。掌握、运用知识靠理解,理解力与知识域和阅历有关;理解力是无限的,知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正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语言的学习靠听力和声音模仿力、技能的学习靠肢体模仿力和身体协调性。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包括课程学习)的效果,而决定学习能力的要素中,后两项是与综合素质有关的。
熟悉学习内容(课程深度和广度)靠输入能力,验证学习效果(考试)靠输出能力。输入能力与记忆力有关,而输出能力与理解、应用力有关。单凭应试教育并不能培养真正的应试能力,而是相反。
常态下,即便只想取得课程学习的好成绩,单靠目前的校内教育也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家庭教育不仅是让自己的孩子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而且是要在未来的社会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三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下,要获得这些能力,更多的还是靠素质教育。
三、两种教育互补
现行应试教育模式是统一的,以学生能被上一社会层面认可为目标,宜于以量产化的方式培养应试人才。而素质教育模式却是多样化的,不同家庭可依照各自的成才目标、针对子女的应备素质进行选择,宜于以个性化的方式培养社会人才。两者各有特点、互为补充。
面对应试评价体系,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校内教育、没有相应的应试经验、不清楚应试范围,就无法得到成色好的敲门砖。面对社会人才竞争,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符合岗位个性化用人需求,想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很难做到的。
可见,为实现家庭教子的最终目标,必须同时利用好两种教育,实现全方位的提高。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被未来社会看成是一个竞争资质缺失的闲人,或是一个素养、能力匮乏的书痴。
为避免恶果,家长不应一味让孩子围绕学校课本内容无休止地补课,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地让孩子选学一些与课程学习互补的课外知识、技能,以提高其在当下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通过校内教育,使孩子熟悉应试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掌握相应的课程学习规律与应对考试的通关法则,拿到装有“敲门砖”的保险柜钥匙。
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鉴赏水平,丰富孩子的生命色彩,激活孩子的求知兴趣、求知欲望和求知潜力。确保孩子在进入社会后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校内尚在实行的模式化教育历史久远,受其影响,家庭的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被转化为未来子女成才的负能量。
“好老师必以学生好为己好”。许多家长据此把孩子全权托付于老师,教子问题更是唯老师马首是瞻。遗憾的是,长期处于应试体系下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体制的评价标准。
升学率带来的“荣誉”、体现出的“自身价值”,会诱导着老师专注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而不会顾及获得成绩的代价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专注于学生是否达到应试评价体系的考核标准,而不会考虑如何缩短孩子相距未来成才的差距。为了达标,老师可谓殚精竭虑,其代价,甚至是“竭泽而渔”。
家长不应以“孩子交给学校”为借口来省略孩子成长中素质教育的环节。切记,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内系统的课程教育,也包括课余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培养。
多数家长尚未觉醒,盲目跟风、追捧课程学习,不断将孩子的校内教育延伸至校外,痴迷于“恶补”。无度地挥霍、浪费着包括孩子的时间、精力在内的教育资源。这种付出,对孩子未来的成才来说,最多是“锦上添花”,更可能的是“助纣为虐”——最大限度地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降低了课程学习的效率。在糟蹋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后,换来的却是孩子成长梦想的泯灭、未来社会竞争力的下降。
素质教育承载着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任务。对此,当前的校内教育力所难及。家长必须对校内外教育给予同样的重视,结合两者,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求学途径,让孩子的现在所学,更多地转化为成长正能量和孩子未来的成才保障。
五、牢牢把握大方向
家长要明晰子女的培养目标,学会善待家庭的教育资源,因为钱是没有白花的,没花到正面,就一定花到反面去了。无益则害,没有折中。
通过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调查显示,家长普遍对这样的培养结果感觉满意:一是当孩子进入社会时能获得一个不低于家长当年的起步平台,二是拥有建立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的幸福。
凡是有助于实现上述结果的家庭教育过程,都是有效、有益的,相反则是无效、有害的。
事实证明,综合素质越高的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达到上述状态。可见,利用好校内外教育,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家庭教育成功的王道。
即便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如果家长能处理好校内外教育的关系,合理调配家庭教育资源,伴随孩子的成长,采用因才、因时施教的动态培养方法,提高积累效率,即可保证孩子课程学习的成绩,又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家庭教子成才的理想目标。
在课程学习方面,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在应对课程考试时有无“爆发力”。一用心就能考好,说明爆发力强,学习处于良性状态,须继续保持;一补课成绩就好,说明孩子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应强化归类总结能力;怎么努力也不行,说明学习的强度过大,有弹簧被压到底的可能,必须调整,不然会出大问题。
家长切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每一次小考和测验的成绩上,因出题者的原因,校内考试的排名,大多与考生“恶补”的频度有关,本质上与日后的社会大考(中高考)并无直接关系。所取得的成绩再好,相对社会大考也只能是“虚高”。
家长要把视野更多地投射到孩子进入社会后的时段。不只是在物质和体力上不惜付出,更要在思想、能力上与时俱进,像汽车拉力赛中的领航员一样,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帮助孩子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竞争策略。规避方向错误、控制前行节奏,顺利完成赛程,最终取得好成绩。这也是教子过程中最考验家长智慧的。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特殊成长期,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来拓展孩子的心理减压渠道、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增加处理各类问题(包括课程学习问题)的智慧,以避免子女因早恋、痴迷、青春逆反等成长中的问题转化成极端事件。即便不能将这些隐患消灭于无形,也会在出现问题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六、素质培养有章可循
培养综合素质,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强化生活技能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开发思考角度、完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层次的目的。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内在基础,综合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课程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越觉得好学的知识,就越容易学得好。凡是觉得好学的,都是与自己习惯性思维相近的。习惯于逻辑思维,就会觉得理科不难;习惯于发散思维,就会觉得文科好学;语言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外语好玩;肢体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体育有趣……
可见,只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弱项,就能发现其不习惯的思维类型,找到并学习对应的课外学习科目,就会使孩子在这方面课程的学习能力得到改善。对人来说,想法最重要。会这么想了,其他都是手段问题,通过正常的课程学习,大多可以解决。
对孩子来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学习、旅游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鉴赏水平;所增长的知识、增加的能力,会给孩子带来自豪、幸福感;提高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激活了进步的原动力,使“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素质教育科目选项的基本原则。例如,利用学习书法美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文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围棋,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提高其理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声乐,培养孩子的听力及语言模仿力,提高其外语学习能力;利用学习舞蹈或相应的体育项目,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及形体模仿力,提高其外在气质、运动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选择素质教育科目,最忌“以战养战”!用补数学来培养逻辑思维,会使原来不爱学理科的孩子产生更深层度的厌倦,也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彻底赶跑了。
综合素质积累,利在当代,功在未来。以“子女成才于社会”为目标的家庭教育,只要从提高子女综合素质入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课程学习的问题,治标治本、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6
一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在学前期,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孩子的兴趣容易保持。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教师在新生入学阶段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独立能力、集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度过这关键的一年。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前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教育方法;心理辅导
9月1日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入学当成是一件大事,早早为孩子准备好孩子上学所需的一切物质。许多学校为了迎接新生,也做了大量的学前准备工作。
一年级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家长、学校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仅仅是物质上的重视,这足够吗?从种种迹象来看,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准备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生理、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本文从小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分析孩子的情况,具体针对孩子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
1.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新生大多处在6——7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1 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1.2 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
1.3 情感日益丰富,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但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凡事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1.4 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2.小学新生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学新生在入学适应上主要面临的难题有以下三个: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三是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
2.1 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了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人际环境的变化。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心身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2.2 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2.3 作息时间的变化。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严格要求必须认真地听,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
对这一变化,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接受,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精神不集中,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则由于晚睡早起,精神状况不佳,上课出现打瞌睡现象等等。
3.小学生适应问题要解决的内容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许多新生往往会产生不少适应上的问题,急需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业生涯的顺利进行。
入小学后,陌生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防止新生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促使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小学的环境,这是新生能顺利开展小学生活的基本前提。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加重,孩子(特别是一些动作比较慢、学前教育相对缺乏的孩子),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从而影响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适应慢的学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保证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
小学的学习环境需要小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有的孩子存在着依赖的毛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进入 小学后,离开父母,孩子就会紧张,产生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动作迟缓、反应慢等,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是家长和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点。
4.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来适应小学生活。
4.1 熟悉校园环境。开学前,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学的话,带孩子
认识一下上学的路,并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注意交通安全。
4.2 加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孩子要养成一个人睡的习惯。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了洗澡、收拾书包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是不能代劳。第三养成定点睡觉,自觉起床的习惯。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订下计划,然后教会孩子看时间,再培养孩子这个习惯。
5.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一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好时机。家长要非常严格地培养孩子者方面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第一姿势端正。写字的姿势、坐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都不能够马虎,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
第二学习态度。学习时学习,要专心。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学习方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一段适当的时间里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6.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小学是一个强调集体的环境,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情况较为严重。家长要在学前培养孩子谦让、团结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以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成年人或其他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学会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分析,做得对的才学,不对的就不要学。
此外,还有卫生习惯等,家长也应该在学前就进行培养。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有家长的辅导,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7.教师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就会这个科目,进而喜欢喜欢学校的生活。学生在校面对教师的时间很长,教师要尽快地帮助学生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
第一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教师要给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令学生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孩子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制力差。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出声的要求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如上课请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做好来”。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就掌握,并且能根据儿歌的内容学会这些要求。
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奖励小红花的形式来实现。
对于适应得比较慢的学生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他对学习、学校的信心。
第三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好动,坐不住,教师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或者说“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受到暗示,就会坐端正来回应老师。孩子好奇爱发问,甚至在讲课的时候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话,这种情况下不宜批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才能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顺利开展学习。
第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年级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过于抽象的思维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新生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意义识记的技巧。因为孩子的机械记忆是主要的记忆方法,可以在这个时期多让孩子背诵一些有益的诗词歌赋等,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7
1978年在巴黎聚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出人意料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如: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同学一起玩,玩得正高兴时,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他就回到房间拿出书本,竟旁若无人的看起书来,这就是习惯。怎样科学的引导孩子习惯的养成呢?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怎么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增强学习,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邀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教师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武术,她不喜欢武术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武术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第三,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二、养成读(看)书的习惯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
篇8
一、营造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
俗话说,环境改变人。环境是一切行为习惯的重要外在条件,营造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是获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重要的外因。对于小学阶段而言,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因为,孩子们都还没有较强的自我管控力和约束力,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引导自己的言行和举止。
对于孩子的学习,既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也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利害关系。学校环境方面,要重视口语教学课程,要求教师们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老师要重视,在良好的口语环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字灵动的活力,体验语言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自信。
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寻找到乐观与豁达,激情与唯美。学校不定期地举行演讲比赛,可以有助于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和激情,在学校这样充满关爱与美好的环境中,绽放语言的魅力。同时,家庭环境也需要高度重视,一个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搞好家庭环境,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和谐、有爱、尊重、互动的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天赋,积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口语教学方面,重视孩子喜欢说话的习惯,并引导孩子说话的技巧以及说话的方式。
口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太过于急于求成,而是渐渐地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孩子们在这些鼓励和引导中建立科学的口语表达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表达,体现孩子口语的天赋。
二、积极增强学生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语言表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上要创新教学,实施有助于孩子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建立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的教学机制。
小学生口语方面的教学,更应该结合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来展开教学。例如,多鼓励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举行“小小辩论赛”等。营造一切有利于孩子口语学习的氛围,增强小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生阶段,指导小学生储备较为丰富的语言和诗词句是关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说话技巧,才能成为优秀的语言口语表达能力高手。要多鼓励,多培养和多指导,在孩子们学习过程中,尽量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点,展开活动,有助于孩子们自信心的获取和培养。在快乐、自信的学习中,给予孩子赞美,例如评奖“小小演讲明星”等,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小学生口语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口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使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中游刃有余,使他们获取极大的自信和满足感。老师们要积极地培养孩子们学习口语的兴趣,增强学生语言的悟性和灵活思维能力。使孩子们在快乐、自信的学习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是获取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首先,口语的表达,要注重学生文明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学习习惯,要引导和培养孩子礼貌用语、文明用语、科学用语,不说脏话,拒绝说不文明语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
篇9
志中书艺工作室,创办于1990年。现有教学场地160多平方米,分教室、习作展示厅、活动室。坐落于浙江省桐乡市梧桐镇邵家桥。自创办至今,来学习者甚多。现有学员百余。
二、指导教师简介
指导教师:何志中,号水乡一夫,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崇德镇。在全国重大书法大赛中表现出色。2002年,在第二届PHE国际中小学幼儿美术书法大赛中,获美术教学成就一等奖,2003年在“首届中华八百小书家”评选中,获优秀书法导师奖。2005年,获《青少年书法》创刊20周年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教育成果奖。在“书法报・首届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被专家授予“少儿书法教学家”称号。少儿书作先后入编《中华八百小书家》《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大典》等书法集。
三、教育特色
根据多年的少儿书法教学的实践,本工作室按少儿年龄段分为三个时期施教。即8岁以下为启蒙期,8岁至10岁为培养期,10岁以上为提高期(注:按虚岁7岁入学,4年为例。)。
1.启蒙期:变枯燥为乐趣
在这个年龄段,我以为不宜进行写实期内容的辅导。要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联想,在联想中丰富,还孩子一个游戏空间。
考古论证,艺术起源于游戏。图形,对少儿来说是最敏感的。利用象形文这一生动而有趣的文字,结合故事形式,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质和完善孩子的综合素质。在这段训练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掌握到认知书艺的基本用笔技能,还能亲身体验到画图的乐趣。在课程设置上,以单一笔法的象形文为例,“比一比谁的图形最棒”,“看一看谁的笔法最多、最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使孩子们在认知实践中逐步提高。
2.培养期:实施个性化临写
很多家长没留意,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机,也是最能创作出纯粹的童心书作时期。
在临写过程中,孩子将自身所知的笔法、墨法、章法无所顾忌地抒发在宣纸上,似乎总想自己来组织经营字构与章法。(见临作。)当看到一幅幅表达出孩子们那种发自内心、天真无邪,无视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鲜活的言语后,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潜藏创造欲的表现,也是少儿书作之所以有别于成人书作的根源。少儿书作的最大特色是各尽字之真态。这是孩子临作成长的真实反映,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应在孩子临作的表现的基础上,或在表现形式上,帮助他们寻求适合自己表现的形式,或在结构、用笔上引其深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艺术成果。评价少儿书作,不一定以“像”为标准。但是一幅完整的少儿书作,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章法和对笔墨纸的运用能力。
3.提高期:注重理性与感性能力的协调发展
这个时期少儿正处在“理性和逻辑世界”中,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掘为动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很重要。
篇10
可是这些赶场的孩子们有多少是快乐的?他们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了吗?
“你的孩子上什么‘班’呢?”这已经是许多家长见面谈论孩子时必谈的话题了。每到周末,坐在大人车子上的抱着琴、拿着画架的孩子已经成了周末街道上人们见怪不怪的风景。不过,幼儿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都指出,参加幼儿兴趣班要把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
幼儿时期是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
“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来看,幼儿时期是孩子听觉视觉等感官感觉发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的好时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妲娜教授说,这个时期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其认知主要是通过环境给的感官刺激来实现的,而不是靠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比如,就像教给幼儿“瓶子”这个词的发音,单纯地告诉孩子“瓶子”的发音,不如跟孩子说:“把那个瓶子拿过来。”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了:噢,长条状开口的就是瓶子。与这个阶段孩子相适应的是艺术类的学习,因为艺术相对于其他的知识来说,其主要的载体就是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如果在这个时期利用孩子的这个生理发育特点去学习一些感兴趣的事,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兴趣班有利于儿童成长
幼儿参加兴趣班无疑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来说是有好处的。心理咨询师荀炎认为,首先从个性方面来讲,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即便是孩子也是有他的潜在特质的。幼儿时期是孩子感知觉、动作发展和思维训练的敏感时期,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兴趣班,有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优势。然后在这方面进行加强培养,顺应着这个“强项”和孩子的个性去创造条件、去引导,开启其智慧、挖掘出潜能,就会事半功倍。参加兴趣班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了兄弟姐妹的陪伴,就需要找朋友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同伴基本上都是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在兴趣班中则有可能遇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小社会化性质,这对于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团队感是有好处的。
另外参加兴趣班对于培养孩子的性格还有一定的补偿性。比如,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相对内向,就可以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具有团体性的活动,比如去跳集体舞,可以增加孩子的团体感以及与别的孩子交流的机会。还有一些好动的孩子,就可以让他参加一些相对安静的兴趣班,比如画画等。通过这种兴趣班可以达到协调孩子性格、行为的目的。
家长不要身陷误区
兴趣班的这些好处看来似乎是被众多的家长所推崇了,不然到了周末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游走于各个兴趣班之间。但是有的家长似乎也把兴趣班的作用推崇到了“极至”,甚至都有些“神化”了。但是,如何选择兴趣班,选择什么内容的兴趣班呢 ? 很多家长还存在误区。相关专家针对这些误区都 一 一 做了评论。
误区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上兴趣班的结果,希望看到孩子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钢琴过了多少级,画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而忽视了孩子在上兴趣班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一些协调的能力,一些可贵的品质。
专家点评:家长一味看重结果,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教育就是诱发人的天生的本能,是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给孩子灌输什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家长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误区二:兴趣班越多越好
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都不输给别人。于是就把孩子周末难得的休息时间也安排得满满的,一个周末下来,孩子比平时还要累。
专家点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会有漫长的学习生涯,而在学龄前的时候,家长就把这种负担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种过早的学习压力,会让他们对学习形成一种厌倦。而且上的兴趣班越多实际上是分散了孩子的精力,其结果很可能是哪个也学不好。再加上有些兴趣班其实并不是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在家长的这种压迫下,很可能就会导致孩子的一种厌倦、无力感、恐惧等。在这种负性情绪下学习,其效果不会好,而且还可能会抑制孩子的记忆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是相当不利的。
误区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小时候条件不好,没能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专家点评:家长的这种情绪的释放是极其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还给孩子兴趣学习的空间
那么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专家也给出了专业的指导。
前提: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固然是关键,但是也要注意到不违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一些具有小肌肉活动特点的兴趣,比如乐器类,一般要到孩子5岁的时候才适合学习。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对小肌肉的指挥才成熟,孩子的骨骼、肌肉等各方面才比较适合做器乐性的练习。而歌唱,通常是不主张孩子作为专业去学的,除非是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声带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孩子在六岁前唱不准音是正常的。如果作为兴趣课,过多的歌唱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声带。作为舞蹈训练,孩子的骨骼长成熟、长好是在十一二岁。过早的专业训练会使他们以后的发育受损。所以舞蹈,可以去玩,但是不要作专业的训练。
关键:孩子的喜好
不管选择什么兴趣班,孩子如果没有兴趣,自己不喜欢,那也很难取得什么效果。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问孩子:你喜欢吗?想上吗?现在许多兴趣班都有体验课,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先去体验一下。还可以做一些提前的“鼓动”工作,比如,带着孩子到乐器行去看看那些漂亮的乐器,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这门兴趣课的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是带着孩子看看其他的小朋友在学习这些兴趣时快乐的样子。这些都会为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总之,最好是能够按照孩子的特点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