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23 21:1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创刊30年来,《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作为教育理论权威期刊,《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引领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权威性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长期保持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总类第一等多项荣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因而成为我国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的主要平台。在教育界思想解放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栏目内容
教育研究设有总论、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管理、德育、课程与教学、考试与评价、教育经济、教育心理、教育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学术随笔、争鸣、访谈录、校长论坛、地方科研园地、书评、学术动态等栏目。
篇2
英文名称: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主办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724
国内刊号:21-1305/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在分析问卷调查需求大数据基础上,以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耦合指导下,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关键词:
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产出最大化理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优质师资”争夺而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教师、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升温,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各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当前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长远发展,给各地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上述问题,追本溯源,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环节脱节。鉴于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以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以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接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四个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中小学现有教师资源配置两个角度,在充分调研论证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现状基础上,运用产出最大化理论和经济博弈论,寻求有效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对接模式。旨在不大幅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的前提下,对高校师范专业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在职各阶段已有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有效提升教育投入的单位产出,扩大“优质教育”的普及面与影响力,彻底解决“优质教育”供需双方的矛盾,总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现状
纵观当前学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据中国知网1979-2015),仅有单永志[1]就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展开了初步探讨。
三、理论基础
需求主要指“希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2]。需求一般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社会、国家需求。社会、国家需求主要是指国家和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优质师资的需求;微观层面主要指个人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个人为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个体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是指学生目前现状与其期望之间的差距。在本文研究中,根据需求群体的需求迫切程度(而非宏观微观层面,亦是为了突显当前研究的人文重点与民生特色),将诸多需求群体分成两个序列:社会(中小学家长,本文研究需求主体均包括学前教育阶段,下不一一说明)、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这三个需求群体为第一序列,着重其需求诉求的反映;高师院校发展需求为第二序列,着重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需求理论“接地气”,反映基层各群体的基本诉求,是本文前期问卷调查和后期理论模型诞出的核心理论。
博弈论是解决两个或多个理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的理论[3]。它通过把决策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理性化、抽象化,实现精确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从而使决策和抉择过程更加科学化,主要指博弈主体之间所开展的博弈过程,即博弈主体在“策略空间”,作为“理性参与人”在多个策略中选择及实现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方案的可能性。在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及课程设置领域,博弈主体多种多样:社会、用人单位(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师范专业开设院系、师范生等博弈主体。产出最大化理论就是在既定单位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发挥既定单位投入的最大功用[4],简言之,就是获得单位投入的最大收益率。博弈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各个利益主体不能站在全局统筹的角度,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产出最大化理论起统筹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中小学家长)、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三个需求主体,来研究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问题。首先阐明此两种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见下图:从图1可以明确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且这个重叠部分面积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重叠部分面积越大,则说明社会和中小学校作为需求双方在优质师资方面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不理想。
四、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论证阶段,通过在高校师范生、中小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优秀师资缺乏”这一社会热点与矛盾设计,主要包括高校师范生卷、中小学学生家长卷和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卷三种,主要从高校师范生课程设置、用人单位代表的社会需求、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等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法,然后辅以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扩充资料,接着运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数据分析、总结;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辅以与家长座谈的形式,收集社会反馈信息,得出破解教师教育改革难题的动态模型。问卷内容及数据见如下系列表:调查显示,普通小学99.9%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属义务教育,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同时93.5%的家长在选学校时,考虑收费问题(这里的收费主要是额外的赞助费,一万到几万不等)。可见跨学区就读费已成为困扰家长的一个问题,也是资源不均衡分布造成的一种畸形社会现象。
五、高师院校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高师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高师院校开设课程严重脱离现实需求高师院校所开设课程“老、旧”,严重脱离现实需求,尤其是脱离基础教育阶段以中小学校为代表的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尖锐的社会教育矛盾:一方面是优秀公立学校“倍受青睐”,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稍差、社会影响弱的公立学校“门可罗雀”,同时给私立学校异军突起留下广阔空间。但私立学校办学也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具有优质师资的私立学校学费极高,而师资力量薄弱的私立学校则面临与“二、三流”公立学校一样的命运。
(二)大学生攻读学业课程积极性受到影响由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传统设置的专业课程“沿袭”现象严重,甚至有些课程几十年不变,基本体现不出设置该门课程的初衷。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不仅对新课程充满求知欲,而且已认真考虑当前所学专业课程对日后就业的作用及影响。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各地诸多高师院校基本都是把教育实习作为毕业生一门课程,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使之基本流于形式,而开设理论课比重过大,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实战能力不强,大多用人单位基本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在招聘新人后,直接先开展“岗前培训”,待职场新人实用能力提升后再使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师专业培养体制滞后于时代的尴尬。
六、基础教育需求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优质师资急缺优质师资急缺,不仅优质教育师生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中国各级教育机构所有教育资源的各种师生比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网上收集相关数据引用)。该问题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从优化高师教育人才培养、加大基础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对接、壮大各级教育师资队伍上下真功夫。
(二)课程开设“少”、“旧”,良莠不齐当前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机构开设课程主要依据自身所具有的师资力量,很难严格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10-08)》所严格规定的课程开设标准及门类。经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座谈得知,他们之所以“就地取材”,主要在于长期积累造成的相关课程师资比例严重失调,且扭转乏力:高师院校批量培养的毕业生,只能够改变部分基础教育课程师资缺乏窘境,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与学校需求呼声极高的新型课程,却如“隔靴搔痒”,爱莫能助。该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基础教育阶段需求未能及时反馈到高师院校;二是高师院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而基本忽视了实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开设。
七、对接分析与讨论
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的关键,在于占需求群体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所代表的社会需求。该需求群体诉求的顺利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充实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的办学实力,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缓解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追求的压力;同时也会大大提高高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满足高师专业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有助于高师院校提升其办学社会影响力,助力高校突显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互联网络为依托,开发多方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平台系统平台设置以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需求为轴心,尽最大可能拉近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距离,从需求群体的不同视角,凝练基于满足各级教育需求的高师专业课程开设体系。
(二)优化高师院校理论课与能力培训课比例大幅度缩减高师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比例,大规模增设针对实践各个环节能力培养课程,确保高师专业毕业生在就职后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
(三)引入监管阳光,加大各方监督加大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对接改革的监督力度,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力量,用社会需求群体监管的阳光,确保该项改革落到实处。
(四)突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在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大潮中,应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满足社会对建设者的实际需求,更好服务社会,彰显教育的社会功用。
(五)设置教育改革监督系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统筹教育改革在“阳光”下健康运行当前不同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战”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且步步升温,除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对接存在严重脱节外,“优质教育”供需双方信息和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社会各界处于被动合作地位,亦是一直接原因。由于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建议反馈渠道不畅,造成以学生家长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各界不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当前教育格局,因误解而升级教育矛盾。教育教学改革,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为确保改革举措不走调、不变味,落到实处,须通过设置教育需求信息交流与监督系统,全方位接受教育改革各方、尤其是社会各界的“阳光”监督,逐步实现各方教育信息享有权和话语权的对等,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谐运营,健康发展。此举亦有利于调动教育改革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入学难”、高等教育阶段师范生“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与支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教育合力,为降低教育成本、以最小成本博取最大教育教学质量产出提供监管保障。
八、模型描述
在需求理论驱动、博弈理论支撑、产出最大化理论统筹指导下,前小节单视角结论可耦合表达为: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将该需求信息暂时存储,等待与师范生学业需求信息再次求同;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至此,本研究成果模型诞生,简称“阳光-花-盆”模型。本模型采用教师教育课程于基础教育课程对接开放式动态设置形式,摒弃传统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效性差的缺点,引入需求机制,实时收集、反馈社会及中小学的需求信息;同时该系统是动态的复合系统,其中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组成部分既可独立运行、又可复合运行,动态发展,实时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顺应发展潮流。
九、结语
本文研究着眼于解决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各界对各地中小学“优质师资”需求脱节这一关键问题,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俱佳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动态体系,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博取单位教育的最大产出,从宏观上符合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自实践,正确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推动作用”这一基本辩证法思想,顺应了时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期待学界专家的批评指正与各级教育领导主管机构及大中小学校的肯定与采纳。
参考文献:
〔1〕单永志.浅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J].教育探索,2010,(1):53-55.
〔2〕Berwick,R.NeedsAssessmentinLanguagePro-gramming:fromTheorytoPractice.InJohn-son,R.K.(eds.).TheSecondLanguage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 issn:1009-4156 cn:23-1470/g4 邮发代号: 周期: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原名《函授教育》,2000年更名为《继续教育研究》)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中文类核心期刊,1984年7月创刊,历经近二十多个春秋,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继续教育对实现终生教育意义非凡,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继续教育研究》乘势而起,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我刊逐渐走向成熟,在同类刊物中已有较大影响,社会效益颇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高校、科研所拥有广泛读者。并在2002年获得“全国社科期刊优秀栏目设计奖”。本刊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拥有较高转载率,转载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在办刊中逐渐走出一条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并重的发展之路。为扩大交流,方便查询与检索,我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为关注继续教育的有识之士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务。2004-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栏目设置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自由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大学生教育、高职教育、高校管理、英语教育、教师教育、教育者论坛,培训等。
篇5
摘 要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体育热情不高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体育教师们对学生的“厌学”与“忽视情绪”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施展情感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育 情感教育 研究
一、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首先,师生们面对着传统“科举制”与“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成绩决定一切,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谆谆告诫一直萦绕在学生们的耳边;相反,如果成绩考不好,还会增加老师、父母、朋友与同学等的各种压力,包括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疼爱、学习成绩很好的朋友与同学的“冷视”,等等。而且,一般人们将个人成绩下降归结为“好玩”、“不务正业”等原因。此外,学校排名是某一同学成绩优劣的评价指标,也是学生们经常能感受到的“压力源”。其次,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本来就重。高中学生不仅面对着满载亲友考上好大学、成就自我的压力,而且,高中的学习负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每一个学期至少要学六门课程,高一几乎要“通学”高中所有的课程(总共八门),高二固定学习的有六门,同时还要准备其他的会考科目。最后,体育热情不仅是由以上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且也归咎于身体与心理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生身体的体质差(特别是女生),学生们更热衷于其他方面的活动(包括玩游戏、看小说等)。以上种种原因会致使学生们对体育课、体育老师有别样的看法――体育“无用论”、“时间浪费论”,更有甚者,会因为体育潜质不好与较强的自尊心而自卑;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官”,也是以上种种问题的“罪魁”。
二、体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策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情感教育”,一言以蔽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学。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要素来激发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围绕学生的兴趣将体育实践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情感教学的对策
1.做好体育老师的本职工作,着力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
古板的体育达标训练往往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专职的体育老师,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教育质量:
首先,应着重改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即学生上学的“主要”而不是“唯一”目标在于考试,在于得到最高的成绩结果。恰恰相反,“劳逸结合”的“求学”与“教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笔者作为龙水高中(乡下高中)一位高一与高二的体育老师,曾暗查以前所带三个班(共计120名学生)的学生对体育与学习的相关看法,发现:一天约有30%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为全班前10名)都相对热衷于体育运动,既包括跑步、散步、跳绳(女生为主)等简单的体育运用,也包括打篮球、踢足球(男生为主)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同时,总人数中约有35%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一般为差等生或者体育生)活动。此外,将近85%的学生都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减压”,能提升学习的“精神状态”;另外15%的同学对此不表态。此外,令人惊奇的是,依据高考数据,每个班五名到十五名之间的“外向”学生却有1/4的同学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出惊人成绩。因此,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授课中以“锻炼身心”为最终目标,强调体育有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要依据学生心理与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体育任课老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体质、体育潜力、个性倾向、合群度等因素来规划学生的体育训练强度――即对于具有体育潜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进行体育竞赛,激发他们的体育好强心与荣誉感,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体育潜质;对于一般为了锻炼体魄、提升精神面貌的同学,体育教师要多鼓励他们进行持续的锻炼;而对于不怎么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老师要运用“硬性”的惩罚措施与“柔性”的情感引导方法来动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此外,对于学生的学期测评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评比。
最后,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体育权威的优势,大力引导学生们主课知识与体育知识相结合。例如,运用人与人之间的体育游戏来释义“万有引力定律”等。
2.营造“师生情”的教育情感氛围
篇6
论"重道轻器"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江建龙,蒋炜
求真务实一桑翁 许大钧
《醉翁亭记》欣赏 张春生
《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解读 王德祺,庄福绪
砚为卮墨当酒——一枚老砚的前世今生 孔成
宋金杂剧在南戏和明传奇中的遗存 江巨荣
一样老革命形象各不同——我演沙奶奶、李奶奶的粗浅体会 张乃泉
漫画傩戏 吕士民
浅谈当代黑白木刻的艺术张力 曹美英
浅谈毛笔的分类 张修尧
论民间剪纸走向市场 陈震
越山崱崱话"二王" 尹舒拉
画坛逸事三则 胡一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摭谈 袁伟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 黄方艳
浅析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因 吴冰心
当代中国画发展困境的思考 卢培培
设立芜湖保税港区探析 王立花
谈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蔡颖莹
论构的基本形式——构在东西方民族化中的表现 汪海燕
论新民俗的再造——当代卡通图像的同构与互融 柳执一
哈尔滨近现代服装工业的研究 潘春华
浅谈教育与地位获得 姜航
浅析艺术想象 蒋汝佳
《卢舍那大佛》和《大卫》造型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张丽娜
浅谈摄影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周梅祎
花遇 申儿
凝固的创造 黄震
解析产品设计快速表达的构成要素 李和森
论家居环境中灯具形态设计的CSI思想 曹雁飞
浅析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 王荆强
浅谈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朱亚
音乐与服装设计的联觉 嵇海虹
巧激学习兴趣妙提学生素质 王玮
农村小学部分美术媒材的搜集与利用 王爱东
浅谈美术教学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赵民,商志哲
一堂初中美术课的教学评价反思与建构 蔡泉
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武建福
浅谈初中班美术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李怡
共生、融合、系统——艺术设计专业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刘同亮,杜鹏
当代动画电影中的写实与夸张 方方
浅谈音乐电视的美学性 陈少雷
浅谈油画创作中的主观性色彩 周胜洪
由《快雪时晴图》谈中国古典山水画临摹方法 李怀凤
大学生C2C购物消费心理研究 唐开平,李彬彬
艺术文化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游蕾
浅谈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 许嘉
岁月留痕 汪迎
从设计细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高飞
谈歙砚的创意美 潘家兴
肯要秦人十五城——唐宋歙之龙尾砚珍贵之由 吴国水
浅谈徽墨的传承与创新 项德胜
论现代漆画与传统漆画的差异 孙传林
浅谈铁画系列工艺品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邢后璠
论长江石雕刻艺术特点 束健
精雕探新路 李家喜
创作《竹林七贤》有感 吴秋黎
剪纸作品的艺术风格 王文军
剪纸作品的欣赏 张传锦
剪纸作品创作构思 张学华
徽州竹刻的渊源与现在 张红云
徽州区竹雕工艺品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蒋永青
从毛笔的起源谈毛笔的发展与前景 孙可
陶瓷雕塑艺术 计宝林
歙砚艺术创作之我见 程礼辉
竹刻之美 张红云
歙砚历史初探 叶显华
歙砚赋 张永鸿,凌,王宏俊
浅谈安徽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 丁政权
论傈僳族服饰的文化意蕴 何奎
徽州木雕——游离在传统和现实之间 彭劲杰
歙砚之韵
浅谈竹木雕刻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朱泓
淮北汉画像雕塑艺术技法初探 徐俊生
独树一帜的根艺书法 陈迪忠
浅谈剪纸的欣赏 葛庭友
中国青铜礼器的出现及发展沿革 林胜
浅谈徽州木雕 朱伟
温润柯仲运 伍天
图像与图象之比较 朱亚
包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刘小红
风景画精神内涵的探讨 王宏伟
浅论用现代技法激活汉画像石的灵性 徐俊生
澄怀观道——传统文化在文人画中的体现 汪海燕
生活体验——山水画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一座桥梁 倪华
继承与超越——浅析传统造型艺术对艺术创作的借鉴价值 吴蓓蓓
金属焊接雕塑肌理语言的研究与探索 马业长
中国传统绘画文化元素在笔者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徐翠华
浅析中国山水画诸因素之美学意义 童乃寿
德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三项能力"培养探究 谭钊,周国琴
浅谈玻璃钢雕塑的后期色彩效果处理 马业长
瞬间即艺术
时代的背影 李学斌
试论设计素描中的意象绘画语言 张明学,胡荣奎
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中国画"用笔"之思考 时振华
样板戏与传统京戏——京剧艺术随笔之二 石英
健笔超迈万卷通神——略谈章祖安的书法 孔仲起
通译的视觉文本 傅榆翔
"六法"散谈之"传移摹写" 林海钟
刍议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中国包装设计 席志新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 孙珊,孔向阳
插图艺术略论 陈志明
论蒙台梭利方法 谢麒
辣文化及其艺术形态表达的研究 孔成
唐宋时期敦煌莫高窟与泉州开元寺飞天造型的异同 黄梦梦
凝固传统与工业文明的记忆——程连昆雕塑作品赏析
光似行云影如绘
旧金山艺术大学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韦乐
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许晓华
放眼卡通世界吸取课本精华 孙红侠
平面设计艺术教育中印刷工艺课的教学思考 于静霞
如何提高小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边玥
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如何"下马观花" 李玫,王辉
对中小学美术、音乐主辅修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 刘亚璋
论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秀明
在美术教学中理性重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曹生龙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尤,刘永超
标志艺术设计课的教学探索 刘佳生
黄海灵奇纵意探梦魂犹在烟霞间——渐江与黄山情缘 张玉春
从黄老头书里捡来的几则趣闻——读《比我老的老头》 何永炎
解读沙耆的艺术人生 杨英曦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朴素至尊逸韵高致——浅谈滨田庄司作品的"用器之美" 陈思思
斗室创作与相互交流 葛昌永
浅谈声乐中的情感表达 赵惠群
浅谈钢琴音乐节奏的教育 崔浩
篇7
【关键词】调研;农村教师;现状
根据县教育局指示,本人牵头,县教研室兼职教研员王丽丽、李亚慧两同志共同参与,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现状进行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我们的调研给教育局合理布局学校调整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更好地振兴黎城的教育事业。
我们的调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教师现状;2、学生现状;3、办学条件;4社会氛围等四个方面。
本次调研说一说教师现状问题。
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1、年龄偏大;2、杂事情太多;3、难有新鲜血液;4、专业性不强;5、上进心不强;6、家务事情多;7、身体状况欠佳;8、工作时间长等。
下面分别进行剖析:
一、年龄偏大。
以东崖底中心校清泉、看后两校为例来加以说明:清泉学校现共有5名在职公办教师,他(她)们的年龄分别是杨春林57岁,申竹英55岁,陈建民55岁,胡海波41岁,杰41岁,平均年龄49.8岁,看后学校亦有5名在职公办教师和1名民办教师,他(她)们的年龄分别是董喜旦59岁,赵仙锁54岁,江俊胜50岁,李立45岁,李彦强33岁,陈玲(民办)31岁,平均年龄45.3岁,且近一半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如此年龄结构,怎么能将教育教学成绩搞上去呢?
二、杂事情太多。
身兼数职在农村学校教师中是普遍现象。老师们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改作业外,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以外的事情上,比如2005-2011年在看后学校任职的郭海雄老师(现已调往中心校所在地的寄宿制学校),除担任四至六年级(2005-2006五制四年级;2006-2007五制四年级;2007-2008五制五年级;2008-2009六制四年级;2009-2010六制五年级;2010-2011六制六年级)的班主任、语文、科学(五制时带自然),体育等教师外,还担任学校灶上的事务长(当时看后学校是一个寄宿制学校,共有上灶学生30余名,连同上灶的教师,上灶人员有近50余名),还负责男生宿舍的管理工作,每天忙得是灰头灰脸,疲惫不堪。
再如现在的李立老师,除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带语文、品社、体育课外,还兼任着学校的保安和财产管理员。每有外人或检查人员进入学校,李立老师都得全副武装,登记出入人员名单及来校事由。而学校教学楼离学校大门足足有80余米,每天往返这段路程不下十余次。
其他老师均是这样,身兼数职,逢迎教学以外的诸多事情,耗精耗时。
三、难有新鲜血液。
看后、清泉两村虽然在整个黄崖洞镇是一等一的大村,看后村两千一百余口人,位居黄崖洞镇第一大村,清泉村近两千口人,位居黄崖洞镇第二大村,但由于此两村极其偏僻,距黎城县城一百余华里,距长治市二百余华里,且距黄崖洞镇政府所在地的东崖底村还有二十余华里乡村土路,此路干天是尘土飞扬,凡从东崖底骑摩托到清泉、看后的基本是土人一个,还不说爆胎和损毁车辆部件;雨天,则泥泞满路,根本无法骑车和步行,所以年轻教师总是调不来看后、清泉两校,即使强行调来的,用不了三年也要想方设法去之夭夭。
2009年秋季,东崖底中心校往看后学校调两名新招考的公办教师。中心校长知道不好办,把调动权交给了时任黄崖洞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的张晓明,以为这样一定能将两位年级教师调往看后学校,不想其中一个年轻教师的父亲据说是某局局长,一个电话张书记便开了绿灯,根本没有到看后报到,而到了另一个无论是交通还是办学条件都相对好一些的学校。另一个年轻教师由于没有这层关系来到了看后学校,但不到三年时间,该教师由于给某局副局长的外甥确定了恋爱关系,所以也不翼而走。
昧心自问,不怨人家不想来,确实是来去不便,条件太差。没办法,只有这些老教师,而且大部分就是清泉、看后本地的老教师在这里坚守岗位了。
四、专业性不强。
由于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既当爹又当娘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教师很难在专业性上有所建树。尽管上级部门要求要开足开全课程课时,但实际情况是:考试的课程拼命上,考察的课程时上时不上,或者有的学校干脆不上!话又说回来,就是想上,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怎么上?体育课,只是让学生跑跑步,做个简单游戏;音乐课,老师都是教唱那些自己会唱的老歌,什么乐理、乐器,根本无法进行,因为老师都不懂乐理,操不起乐器,何谈学生?美术课,只是让学生胡乱画些应付一下检查,因为老师就不懂美术!考试的科目学生学好了吗?非也,老师们为了视导检查,考察科目上不上但都要有教案、作业,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应付检查上,很少有人在某一科上有专业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学校精品难有,教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嘴上每天在喊素质教育,实际下来仍是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种种因素,给上级学校或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合格产品,有悖新课改的要求。
五、上进心不强。
上进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历方面,别说是50岁以上的人,就是40岁左右的人,得到本科学历的也是寥寥无几,更别说以上学历;二是评定职称方面,很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能熬上个中级职称就万事大吉了,再无他想;三是政治面貌方面,年轻人要求进步的都屈指可数,何况上年岁的?四是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方面,很多人都是支差一下继续教育学习,至于自觉学习政治文件,教育教学理论的那实在是少之又少。当然,老师们也确实是闲暇的时间少得可怜,因为每个教师都至少带有四、五个课头,而这四、五个课头的教案、作业就基本上占据了老师们的全部时间,如果没有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鲁迅先生的海绵精神,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是很难完成的!
六、家务事情多。
仍以清泉、看后两校为例,两校共有10名在职公办教师,而只有李彦强、胡海波、申竹英三位是双职工,剩余的七位教师皆为单身职工,他们家里都种着口粮田,不但要谋划学校的事情,还要谋划家里特别是地里的事情,不能象双职工教师那样,礼拜天尽情享受悠闲的假日生活,上班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工作效率相对较高,而单身职工的教师礼拜天拼命地挣扎着田地上,一天想把几天的活干完,得不到很好的休整,星期一、二人虽然到了工作岗位,心思、精力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恢复,自然是会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本人认为,如何妥善解决单身教职工的“双职工”(在校是职工,在家里仍是职工)问题,是破解农村边远地区教师一心从教,全力从教的根本所在。
七、身体状况欠佳。
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身体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仍以清泉、看后两校为例,55岁的陈建民老师患面部神经瘫痪已多年,已经发展到视物模糊,脸部抽搐,嘴眼歪斜,但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检查、救治;本人、杨春林、申竹英皆患有严重的颈椎疾病,李立老师虽只有四十多岁,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呼吸不畅等症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我们调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收入低,花不起钱,能拖就拖,能省就省。本人身为特级教师,连同绩效工资,第十三月工资每月只有二千八百元,而李立、江俊胜老师月收入仅两千挂零,年轻教师就更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月工资还抵不住外出钻隧道的农民工工资的一半。2、不能定期体检,致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3、工作时间错不开,也是导致致病的一大原因。农村老师纯朴善良,虽然方方面面不都尽人意,但总还是想在工作时间内尽力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不愿意向领导请假看病,等你过礼拜了,医院的大夫们也礼拜了,只剩几个值班医生,怎么能检查得了病?
八、工作时间长。
篇8
关键词: 教育叙事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方法
一、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率先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丁刚教授将其引入中国,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兴起。教育叙事研究以后现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关注处于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试图描述和解释教师的生活故事,揭示事实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质性研究形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日常事件、行为、生活背后的意义,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理论;从狭义上讲,专指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教师对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事件、个人经验、个人传记进行叙述,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引入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特点如下。
(一)教育叙事研究资料来源的多样性。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这从资料收集的来源上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在收集资料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日常中平淡的教育故事也许就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周围环境、气氛、教师的行为动作也许就隐藏着个人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理论修养水平,这都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另外,教师的“教育日志”、自传或传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学生的作品和日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也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内容的情景性。
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总是在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发生,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简单地描述与记录,而是将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教育场景、背景相联系,对情景做细致描述,分析和把握处于情景中的个体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事件的,并剖析事实背后所含的意义,将其融于事实讲述之中,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度描述,才能引起叙述者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帮助教师、学生、研究者有所发展和提升,促进彼此间的互动。
(三)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对人的关注。
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者对个体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所思所想十分关注,通过搜集教育、叙述、重构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达到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理解。此外,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不仅对事件本身、事件背景做各种记录和描述,同时还对研究者自身的信息做描述。因为研究者所叙之事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生命中一种独特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可重复性。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教育叙事研究强调民主平等。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一线教师(或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会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他们叙述的内容多是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和自己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另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他们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或访谈对象,对其所述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受“教师成为研究者”观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前者,认为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不但容易观察和获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我们更倡导理论者与研究者两者共同、平等地参与研究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远离平庸。
二、教育叙事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目的是揭示学前教育教育规律、充实学前教育知识和改善学前教育实践。①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是否具有适切性?其适切性表现如下。
(一)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靠拢。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少部分人从事的活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教育工作者不具备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经验,不愿意深入到幼儿园实际中,由此导致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往往与教育实践场景脱离,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弊病。幼儿园教师与专业研究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现场,在现场中感受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而教育现场正是产生教育问题的地方。叙事研究通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现场,把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倾听一线教师叙述的产生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故事,体会他们对学前教育最为深切的感受,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建成,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丰富着学前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
(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目前,许多幼儿园已开展了许多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科研,幼儿教师从事研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方法,广大幼儿教师却不是十分清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之所以鼓励幼儿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学前教育向前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使学前教育陷入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困境。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才最适合幼儿教师呢?一些幼儿教师对科研抱有畏惧心理,认为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可行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较合适的,行动研究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教师更容易掌握,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幼儿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因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本身具有很高价值,对故事的写作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索过程。当幼儿教师在对某一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时,会舍去大量的无关信息,然后挑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关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并把事件与背景和情境相联系,试图解释自己的认识。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有意识地、系统地探究反思能力形成了;倾诉、发泄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机会获得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让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
教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育必须回到一定的情境中,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不是被概括化、统一化。教育叙事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个体生活史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研究对象;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另一主体,教师所陈述的故事不是其主观想象的,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完整的情节、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都包含在教育叙述研究中,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给人一种亲近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无疑为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于倾听者和阅读者来说,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活生动情节的具体描述,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从多个侧面和纬度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实践,理解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儿童的自然成长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许多教育情景都是在没有刻意计划下发生的,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在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动。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式,它真实性、行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被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我们在强调它的同时,并非将它处于与其他研究范式对立的位置上,因为学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需要运用不同研究范式,从多角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认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了解它们的优势与局限,结合具体研究问题,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
注释:
①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49.
参考文献:
篇9
2.古代技术观与古代技术教育唐小俊,TangXiaojun
3.普通高中学生的通用技术前概念及特征研究唐燕,TangYan
4.关于技术的性质和本土技术文化的初步探析桑亚·万德勒,迈克尔·斯卡夫,冉磊
5.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阴祥,YinXiang
6.把握通用技术课程技术实践特色房善峰,FangShanfeng
7.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赵哲仁,ZhaoZheren
8.通用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孟强,MengQiang
9.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谢静,XieJing
10.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四个方向——浅谈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韩敬文,HanJingwen
11.通用技术项目设计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林长春
12."任务驱动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林菁华
13.通用技术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冯跃春
14."双轨式不倒翁"制作与原理探讨陆健
15.如何进行通用技术教学反思冯霞,FengXia
16."动"起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特征研究张秀敏
17.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设置与实施赵强,ZhaoQiang
18.突破高中课改瓶颈创新两类课程建设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19.通用技术教学重在引导转变学习方式孙玉慧
20.结合学校模型特色实施通用技术教育陈先德
21.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徐金林
22.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高昕
1.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知识拓展段青,DuanQing
2.试论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穆静,MuJing
3.技术素养的组成结构与教学思考孙众,SunZhong
4.技术教育——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顿赛弗·尤里·列昂契耶维奇,董秀敏
5.新课程实验省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政策分析报告张大伟,ZhangDawei
6.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通用技术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张莉,ZhangLi
7.让学生技术实践活动课焕发新的生命力杨官银,YangGuanyin
8.信息技术课中基于学生游戏心瘾的教学开发陈钟钱,ChenZhongqian
9.新课程背景下"简易机器人制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高旭,GaoXu
10.这样的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吗?谢乐冬
11.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对"技术设计"的认识马玉涛
12.三节内容相同课堂效果不同的技术课引起的反思祝红玲
13.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卢念国
14.自制教具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郑敏祥
15.新课程下高中通用技术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初探高红薇
16.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践探索谭淑敏
17.倾情、倾心、倾力打造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王巧云,WangQiaoyun
18.瑞典中小学技术教育概况及其启示袁丽娟,YuanLijuan
19.法国中小学技术课程新进展张芬,ZhangFen
20.开好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21.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贾晓冬
22.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谈如何上好通用技术第一次课郎建华
1.既要积极宣传,又要脚踏实地——读一则假新闻有感鲍珑,BaoLong
2.2008年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于慧颖,YuHuiying
3.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及其启示研究李媛,LiYuan
4.信息动态
5.2008年度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课题研究综述高长江,GaoChangjiang
6.技术实践教学的特征初探管光海,GuanGuanghai
7.关于专题性设计实践教学的思考姜腾,JiangTeng
8.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韩帅龙,HanShuailong
9.解决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双轨制问题的思考与方案设计龙其汉,LongQihan
10.浅谈通用技术课中的概念教学冯跃春,盛锡铭
1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邹良,ZouLiang
12.巧用"模具"为"设计图样的绘制"的教与学搭台张兰
13.初探通用技术试验课的设计与实施陈思群
14.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卫金菊
15.以案例为线索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研究任海
16.浅议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应良志,王鑫
17.通用技术教学效果提高策略王芳
18.尽职更要尽心王开凤,WangKaifeng
19.波兰5-9岁儿童技术教育概况及其启示肖晗予,XiaoHanyu
20.南非中小学技术课程现状及其特点概述赵强,ZhaoQiang
21.开好技术课程,提高初中生技术素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中学
22.浅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张丽美
23.注重学生体验内化技术素养孟志远
24.通用技术教学——三步走王芹英
25.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张旭东
1.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与技术教育陈向阳,ChenXiangyang
2.试论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丁浩,DingHao
3.信息动态
4.中小学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试验及其功能分析赵利华,ZhaoLihua
5.初探卢梭的技术及技术教育思想张瑞梅,ZhangRuimei
6.男孩和女孩对技术的思考的比较研究J.A.T梭罗,R.J莫侬伯,M.W卢曼笛,王慧,J.A.T.Tholo,R.J.Monobe,M.W.Lumadi,WangHui
7.电子技术课程"玩与学"教学在中国与新加坡的比较个案顾建军,丘志明,GuJianjun,YauCheMing
8.绝知此事要躬行——由调查引起对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林宏华,LinHonghua
9.实践教学:不要热了课堂,冷了思维卫金菊,WeiJinju
10.立足多种技术实践模式构建理想通用技术课堂章青道,ZhangQingdao
11."携手农村",共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景象——2009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携手农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侧记魏雄鹰,孟旭东,WeiXiongying,MengXudong
12.浅谈通用技术操作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张华
13.通用技术教学中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应用朱宏
14.通用技术课中"工艺"教学的策略研究任海
15.在"认识流程"教学中几种教学资源应用的反思马磊
16.通用技术教学中案例使用初探李顺利
17."结构与稳定性"课堂教学设计刘海林
18.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周松星
19.运用"实践,反思,激励"策略,促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庞淑芳
20.新西兰中小学技术课程新发展及其启示胡彩霞,HuCaixia
21.澳大利亚中小学技术教育概况张大伟
22.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积极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王秀玲,WangXiulin
23.把握课程基本理念践行通用技术课程——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与反思李文波,LiWenbo
24.在通用技术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濮建伟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现代化;研究
1 创新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教育现代化基于现代社会特点以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为教育导向,它代表着先进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上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21世纪的外部发展环境要求现代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依据教育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活动的目标。两者是当今先进教育形式的体现,在本质上体现了一致性和整体性,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进。
2 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在小学基础教学中,要做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与学生的个体思维特征,以基础教学为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独立个性的发展,而非以“空中楼阁”式的理念盲目的拔高和脱离实际。
2.1 夯实基础
创新教育要立足与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而不是异想天开。学生的思维处于懵懂阶段,教师要利用教材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便是学生利用已用知识进行重组和再造的过程。另外一方面,小学创新教育要确立好定位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好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参与过程中达到从量到质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能力为主,不能盲目的抬高起点。
2.2 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解放学生在思想上的束缚以及对他人的依赖性。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创设独立思维的空间,切不可在教学中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知识要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采用启发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主动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推导和探索,找到思维上的出口。
3 教育现代化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3.1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体现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能力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积极向上的思想、强健的体魄和自由、自律的精神。为此我们要提出8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以学生的学校内外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关系,养成积极融入生活的精神;二、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自信和自尊行;三、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具备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四、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处理现实生活的基本数量知识;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七;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八、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基本音乐、美术和绘画知识的能力。以上教学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时代性、基础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结合。
3.3 教育内容现代化
3.3.1 注重个性化。结合时代科学和文化知识领域的进展,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为目标。教师要摈弃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刀切”式的能力划分方式。而是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健康个性能力的发展,将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密切的结合在一起。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学生自我个性能力的发挥。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适应其快速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个性能力发展为目标,就必须要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要实现基础知识考核与素质能力的反馈评价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性地位也要相应的随之转变,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身份来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学单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分配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教育模式在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设置。从而使学生具备灵活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具备科学、技术、艺术及其它所有领域特别需要的素质。
3.3.2 充实德育。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很多程度了轻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学生在人格素质上存在着极大的欠缺。在基础教育中实行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起到极大的正面作用。小学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制力、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个人行为规范、遵守公共道德的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正确的区分善于恶、懂得爱与被爱的丰富个人情操等素质。
3.3.3加强体育。体育是人类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进取心,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活动无论在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软、硬件设施上都相比薄弱。我们要想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发展所必须的后备军,就要求必须做好体育叫体育教学。一方面要去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自我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提高身心素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的开展体育运动,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
4 结语
一个国家的创新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和教育现代化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性,而创新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又受制约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桎梏式教学模式中寻求突破和发展,从基础教育做起,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强大。
参考文献:
[1] 刘会平. 创新教育与教育现代化[J]. 前沿.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