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篇1

一、当前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误区

目前,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尚未形成科学而健全的体系,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误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澄清一些误解,避免误区思想的产生,这才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1.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劣,首先得有教育评价标准,如果评价“优质教育资源”及“高质量的教育”没有真正用以切实执行的标准,对所用概念没有界定,仅凭直觉和习惯而为,这样必然让评价和取舍出现混乱,进入误区。现实中,家长、社会及各界媒体往往将教学质量当作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和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地方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既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迫使学生不得不追求“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切以考分和文凭为价值追求的“应试教育”思想难以克服,“择校热”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这一切都源于社会评价人才标准弊端,将学历文凭视为人才唯一证明,忽视对选人对象真实能力的考查,只要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学历,一律不得入围,“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空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其有害的“应试教育”自然愈演愈烈,各种“教育病”繁衍滋生,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那么,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由谁来完成并实施呢?它难道是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完成的吗?

3.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相抵触。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不需要考试,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所以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事实方面,而在价值方面,区别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手段的考试的异化,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看成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试考不出学生的能力,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一论断也实属偏激之论。事实上分数和高能力具有正相关,因为如果是科学的测验,它不仅对学生的书面知识进行考试,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要进行考查,学生所得的分数代表着他的能力。

二、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

1.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内涵。人才观决定质量观,质量观决定分数观。如果一讲到人才,马上就是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一讲到质量,马上就是我有多少的升学率、本科率。那么,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必然会造成单一的质量观,进而引发错误的分数观。“跳出分数看质量”这个话题的讨论价值,在于探讨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名成家,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基础教育能很快见到物质层面的成效,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科学评价,培养“全人”。一提到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与分数联系起来。质量的高低离不开考试,但考试的分数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是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的质量观,而非单一的“分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质量观,应是把新课改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质量 终身学习者 招聘 培训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02-02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哈佛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这句教育名言道出了教师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而高校教师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质量观

(一)必须科学地把握高校教师质量的内涵

科学地把握高校教师质量的内涵,是提高教师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教师质量,最终表现为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是教师人才质量。而且这种人才应该着眼于“教师”,应符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基本要求,并能够适应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提高高校教师质量的现实意义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高校教师质量,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其质量问题。关注高校教师质量,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挑战所带来的反应,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在逐步强化其专业化特征。”[1]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对高校教师质量的现实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质量不仅对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产生影响;而且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保证。因而,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质量重视起来,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提供专业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和服务者的身份。

第一,高校教师须是专业者。《教师法》 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的趋势,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对教师专业化达成了一致认识,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其具体表现在专业情感、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专业自主等四个维度。”[2]

第二,高校教师须是研究者。《高等教育法》 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职务的科学研究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能够合理地掌握并运用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并能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明确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建构,必须有显性的研究成果且这种成果侧重于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

第三,高校教师须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随着“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的提出而盛行。它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总之,教师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第四,高校教师须是服务者。高校教师的服务是指高校教师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包括专业培养和辅助指导等,把教育消费者――学生,培养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新形势下树立高校教师服务观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健。

三、提高高校教师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的招聘与晋升,把握高校教师的选拔路径

首先,在新教师的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成立一个专门组织,由学校教授组成,专门负责对来应聘的教师进行全面考察的组织”[3],并且保证每位入选教授的学术水准与公平度,保证招聘与晋升过程的透明度。在招聘与晋升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各学科学术标准的差异性,应该由各学科内的权威专家及学者来制定相关标准,其他教授学者可参与评价监督,保证评价标准的公正与准确。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程序上确保教师质量。

其次,由于多年来中国高校存在“本科硕士博士留校”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风格师承一统,从而教师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想遏制高校的这种“近亲繁殖”模式,打破“招生唯亲”的旧时代的思想观念;高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观念出发,招天下英才而教之;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观念上确保教师质量。

再次,在如今人才流动普遍盛行的时代,高校也将不再是“象牙塔”,高校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人才流动的影响。为了高校教师获得健康的活力和持续的发展,高校必须建立良性的人才流动制度,在制度和实践上给予支持。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制度上确保教师质量。

(二)充分的培训与学习,抓紧高校教师的终身发展

高校教师培训,这里指职后教育,它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品质。“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研修,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主要特征。”[4]因此,首先了解高校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不足。通过听课,在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地了解高校教师的现状,摸清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底细,根据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其次,还要通过座谈,详细的关注高校教师不可忽视的需求。

(三)适当的探索与研究,重视高校教师的存在意义

重视高校教师质量的研究是重视高校教师质量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研究才能为如何提高教师质量提供智慧保障,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成立高校教师质量研究委员会、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通过关注高校教师的学识、教学方式、信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的关系,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对高校教师质量进行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伦.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观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蒋亦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篇3

在全面践行教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开展而言,需要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以充分发挥出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为促使幼儿在具备良好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实现身心的健康发育与成长。而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现状看,一系列问题的呈现,使得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学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如何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的创新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时期;学前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对策

前言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了综合性特点,对于相应的幼儿教师而言,要想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以促使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结合幼儿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的创新,在积极转变教学思维的同时,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创新。而基于学前教育所呈现出的较强专业性特点下,针对该课题展开研究与探讨,能够为当前幼儿教师解决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供新出路。

一、当前学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不规范且教学方法陈旧

从教学体制方面看,因现有体制缺乏规范性,致使当前学前教育工作难以实现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使得学校在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进而阻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从教学方法上看,当前一部分幼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致使在实际教学中容易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难以形成特色化教学风格;而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进而使得学前教学的有效性偏低。同时,从目前学前教学开展的现状看,这一问题的存在也间接的反映出:幼儿园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缺乏民主性与创新性,进而不仅弱化了幼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基于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求幼师能够以理论为指导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并针对教学模式风格以及效果等进行不断反思与总结,以此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为更好的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部分幼师虽然具备这一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因自身精力不足,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致使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轨问题,且幼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前教育教学模式难以得到有效实践。

(三)现有幼师观念有待端正与完善

在实际开展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基于幼儿在该阶段身心发育所呈现出的特点下,使得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幼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具备科学的教师观,明确自身的职责并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自我教育与反思的实现来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并关注幼儿的兴趣、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是,从目前幼师的现有教师观现状看还有待端正,幼师不论是在责任意识上还是思维能力与素质方面,都有待提升与完善。

二、新时期下实现学前教育教学创新以促进学前教育稳健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手段的创新

对于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需要以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基于教改的全面要求下,树立全新的教育思维,在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力,为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被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学中,因此,对于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而言,则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学前教育的创新需要以理念的更新与创新能力的具备为基础,并以全新教学手段为媒介,为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实现幼儿的全面成长

创新是一个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与起步,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开端,直接影响到了幼儿身心的发育与成长,而要想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实现学前教育目标,就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幼师要以幼儿的实际兴趣需求为出发点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以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落实科学的评价,在创新与优化学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为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树立科学幼师观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

所谓为人师表,基于幼师对幼儿身心成长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下,则就要求幼师要首先端正自身的教师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并承担起自身的职责,通过自我教育与反思的实现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引导幼儿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分组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力,进而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同时要注重与幼儿家长间的沟通,与家长形成合力来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总结

综上,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实现创新,以此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并实现学前教育目标。而结合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则就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兴趣的激发并促使幼儿实现全面成长,同时树立科学教师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与家长形成合力,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作者:白雪 单位:包头市固阳县木兰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才仁求吉.加速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相关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145.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方向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本文是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教改项目“继续教育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凌霄(1950―),男,汉族,法学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完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体制。继续教育以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学习形式的个体化和多样化而成为高等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排头兵。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将为继续教育提供更加广泛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教大众化以及确立终身教育体系都要求发展继续教育。因此,搞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和方向的研究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期望也快速增长,继续教育现状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

1.教育需求多样化

教育任务系统化――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新的行业及部门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对职前教育、转岗教育、闲暇教育、农村教育和业余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教育任务日趋系统化。

教育层次高移化――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职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要求从业者不断提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竞争能力、文化层次和内在品质,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以适应社会发展,这将导致继续教育层次需求不断高移,为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类高层次继续教育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

2.教育需求终身化

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学习者要不断进行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生产劳动的智能化要求人们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学习,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应对新挑战。

全新的人才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和身体,较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要提高自身素质,就要不断学习。

二、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同志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应立足于大教育体系,从终身教育的原则出发,满足教育多样化、终身化和优质化的需求。继续教育还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教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

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习者的根本利益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发展依靠学生,依靠学生发展,要把促进继续教育发展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心,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效益二者的辩证关系。坚持发展的科学性,就是实现继续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树立品牌意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质量是市场竞争中的砝码,只有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才能保证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继续教育始终要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品牌意识,从自身所属的行业出发,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品牌专业,做大做强优势专业,重视品牌专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教学中心环节,加强管理,坚持向管理要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科学管理模式,适应和谐社会发展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有效保障

继续教育应构建一种既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以人为本,开放式、服务型”的管理模式,促进自身和谐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坚持办学层次多样化,以满足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形成开放的运行机制,灵活处理学制问题,尽量推行学分制,实现教学管理弹性化。建立以学分制为主,选课制、指导制为辅的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有效化解工学矛盾。构建开放式的管理体制,建立开放的课程体制,优化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服务型管理,精心设计和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教育服务领域。改革传统的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促教学,实现教育服务功能。

4.树立开放的发展观,坚持面向世界和未来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类教育集团和教育产业资本纷纷登陆中国,继续教育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必然选择。要建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沟通和衔接的制度,打破唯学历是求和各类教育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格局,形成各种证书教育并行和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化整合。积极了解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信息。树立继续教育的现代化观念,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使继续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坚持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

按照教育产业的理念,运用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进行产业化运作,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使资源进行优化合理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扫除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障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经营思想,打造学校继续教育品牌,制定与实施独具特色的“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继续教育将更加突出服务意识,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品牌效应,兼顾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和科学化发展将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高层次培训和继续教育将是继续教育发展重心,内涵式发展将成为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世界,强化内涵的继续教育将会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继续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策略

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及时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当前,大多数院校仍以一种短期行为或只顾眼前利益的理念支配着管理和办学,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真正从自身所属行业的特点出发,打造特色专业和管理特色,这样势必影响自身的持续发展。应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把继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规模观、统筹兼顾的科学效益观和与时俱进的科学质量观,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2.坚持内外兼修,促进自身和谐发展

继续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培育。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调整布局,实现资源重组,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布局结构。学校要做好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良好的政策和宽松的办学环境,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沟通与普教和职教的关系,优化配置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师资共建。要强化内部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为继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科学、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平台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使得继续教育得以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打破以往的地域、时空限制。教育者要善于研究新问题,紧跟社会发展,注重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做好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规律,搞好教育事业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构建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平台。

4.加强专题理论研究,建立继续教育发展评估体系

要保证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教育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计以保证继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评估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的要求,对教育部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解决新形势下继续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

5.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开创继续教育工作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学习者与教育的关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方面的,因此,作为一种全面的创新观,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是丰富和全面的,要从加强教育事业建设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提升继续教育的创新能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创新继续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机制和人才观,全面开创继续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昌军等 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3~31.

〔2〕郭泽保等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12):166~168.

〔3〕谢枭鹏等 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下:33~34.

〔4〕马德益等 科学发展观引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05(10):21~23.

〔5〕沈世铎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成人教育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3):12~14.

〔6〕孙芹丽 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3(3):24~26.

〔7〕杨学俊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3(6):75~76.

〔8〕马勇等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6(2):12~13.

〔9〕黄松青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0(5):12~13.

〔10〕刘祥龙 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1(4):4~7.

〔11〕洪浩 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6(2):34~36.

〔12〕王传永 以开放求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13〕王铁军,曹富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14〕靳希斌 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一)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教育意蕴。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会发现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有学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就要求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学者指出,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关键和核心是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原则下,深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⑥另有学者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树立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指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⑧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四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学者指出,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促进教育更加科学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柱。与此同时,在教育发展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念来谋划战略、规划未来;用发展的观念来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

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理念和原则,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和资源配置得以落实,政府无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决策和管理正是发展观的反映。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政府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发展观的偏差通常与政绩观的扭曲相关联,转变政府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变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建立公共行政和公共财政制度,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防范市场失灵,保证教育公平,是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五)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政策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选择的根本依据。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为教育政策选择奠定了价值基础。科学发展观还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目的和方法,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即协调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科学的教育政策作为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其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权利、责任的合理调配,促使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科学的教育政策除其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理论性等一般特征外,还有前瞻性、相关性、权变性、人本性等特定的内涵。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这四种关系不可分割、环环相扣,共同体现于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之中。

篇6

同志们,老师们:

刚才,普选同志代表验收组,对志丹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作了全面总结,认为志丹已经达到了教育强县的标准。待省政府批准后,志丹将成为我省第20个、延安第3个教育强县,这是省政府对延安市和志丹县教育工作的最高肯定。创建教育强县,寄托着14万志丹人民的期望,凝聚了全县各界之力。成功创建教育强县,是志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延安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志丹县和延安市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志丹创建教育强县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这是我第4次来志丹,每次来都能看到新变化。志丹县2007年通过“双高普九”后,凭着红都人的执着,趁势而上,2008年启动创强工作,奋战4年,实现了新跨越。这首先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行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几大班子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教育系统真抓实干、督导队伍尽职尽责、全县上下强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创强以来,志丹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达8.46亿元,其中县本级投入7.5亿元,投入力度很大,教育园区建设标准堪称一流。普选同志在验收报告里,总结了志丹教育的5个亮点,这对全省各地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刚才,赵璟副市长、刘志生副县长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讲得很好。借此机会,我就县域教育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要把县域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并且赋予了“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强省新内涵。强省必强教,强省先强教。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让人民满意,首先要“有学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有所教的目标基本实现。当前,我省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破解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也就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创建教育强县,是在实现“双高双普”的基础上,开展的促进县域教育特色发展、竞相发展、优质发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而推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双高双普”具有普及性,是达标性要求,所有县都必须通过;而教育强县则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目标,是县域教育发展的标杆。教育强县应当体现我省县域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承载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践行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教育强县要率先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证,以管理创新为动力,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在富民强县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内涵发展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落实到一个县,就是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面向全面,正确处理好分数与素质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面向终身,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与合力。近年来,志丹县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推广,为内涵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今后,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对党委政府来说,要科学谋划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广大家长来说,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克服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重学校轻家庭的做法,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出表率。

二、要找准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内涵发展是个大命题,究竟应当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比城市还要好。但城市与乡村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是内涵层面的不均衡。改变这种状况,要做好3件事。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

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学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多用依法治校。

篇8

一、准确把握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坚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县教育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党的十七大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把“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更加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并把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教学改革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省、市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二是近年来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有力,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考上线人数和在全市排名逐年攀升,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现有的D级危房全部排除,远程教育项目顺利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在整合中进一步趋于合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启动;教育管理不断改进,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各种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增加,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三是教体局有一个能谋发展、抓大事、干成事,坚强有力、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整合、项目争取、学校建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色,在近三年的全县综合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还有一支年青有为,经验丰富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有一支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机遇靠抓不能等。抢抓机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有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不断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迎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依然很大。从纵向看,我们的教育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县高考上线的总量逐年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上重点大学的比例相对偏低,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从横向比,与周边的旬阳、白河等区县的差距还很明显。我县初中毕业生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相对不高;就小学毕业生而言,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科之间也很不平衡,这也直接影响到全县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是校建任务十分艰巨,去年底和今年初立项开工的十个重点校建项目,以及今年的面上排危工程、援建工程任务重、时间紧。教师队伍建设和安全维稳工作量大。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优势,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今后几年,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2010年以及今后的几年,我们都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和规范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在发展重点上,着力推进教育的深度均衡;在工作重心上,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在发展形态上,加大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力度,深化教育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坚持德育为首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结合各学校和学生身心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贯穿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大德育观,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教育作用,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坚持质量立校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质量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的期盼,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又是教育工作永恒的课题。在当前和今后几年,提高质量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抓好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硬件建设得越好,全县的办学条件越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就更紧迫。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质量就是满意”的意识,应该把教育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把学校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满意的基础就是质量,质量越高人们的满意度就越高。更要树立“质量就是发展”的意识。什么叫发展?就一所学校而言,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共同进步才叫真正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产品,产品的合格率高说明了教育的质量就高;教师是办学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每一所学校办好了全县教育就发展了。每所学校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去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利用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精力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把我县建设成教学设施好、教学质量高的教育强县,形成校园建设和教育质量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3、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是为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义务教育是教育大厦的根基,义务教育基础牢固,教育发展就充满活力;高中教育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集中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各类教育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要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要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以及后进生、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保证每名适龄青少年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县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基础教育各学段所有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铸就的。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流的小学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质量;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就办不好一流教育质量的高中。因此,我们只有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基础。当前就我县来讲,首先要抓好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城关初中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水平,为**中学输送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争取用2—3年时间建设成市级标准化学校;城关小学和城关二小要迅速完成校建工程,相互比、学、赶、帮,全力抓好学校内涵发展。城关小学今年秋季开学时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全县人民,在学校管理上要有深入的思考,有全新的举措,使学校内涵管理切实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要成为当地的“龙头学校”,成为辖区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典型和示范,带动和促进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狠抓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社会劳动就业的关键,高中教育也是检验我们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关键,结合我县目前高中教育实际,要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中学要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用2—3年的时间把平中建成陕西名校,**中学和老县中学要创造条件建成市级标准化中学。在这里,我重点强调,各高中学校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苦功,“抓高考质量就是增强教育实力”这个观念要深入人心。区县之间的教育竞争体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其焦点就是高考质量的竞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三所普通高中都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抓质量、抓升学,工作目标既要瞄准高考上线人数总量,更要注重上线人数的质量,切实提高我县教育竞争力。今年的应考备考时间已经很紧,我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奋力拼搏,实现高考上线人数的新突破。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引导分流农村初中毕业生,不断扩大职业中学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扭转职业高中招生难的被动局面,力争在2012年前全县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基本和普通高中相当。要进一步深化职业中学办学改革,设置有**特色的骨干专业,培养更好的、叫得响的、有影响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要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创出办学特色,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份额。

----着力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院长负责制,抓好家园共育工程,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积极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形象的需要。因此各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创建学校特色,实现学校单项突破和个性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全县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

4、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抓好校建和安全工作。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项目争取和校建排危工作,多渠道努力争取教育投资项目,全面完成今年的排危任务。教体局和项目学校对全县学校在建项目要排出工程进度表,加大对**小学、城关初级中学等一批重点校建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管理,以干克难,不等不靠,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工程质量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教体局要加大督查和协调力度,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杜绝乱征乱订乱收费、乱办班的不良行为。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大综合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证师生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确保大局稳定。

三、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创新管理办法,把**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创新办法、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1、要强化措施,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出实招、抓实事、见实效。

一要强化质量目标责任管理。教育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奖惩办法,全面落实兑现奖惩措施。在中小学校长任免上,要逐步实行教育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任期内教育质量没有提高的,对校长要予以调整;在任期内教育质量下降的,校长要就地免职。

二要深化教学改革。要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完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靠的是科学的管理、高率的课堂、有效的科研、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来实现。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策略和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在巧教和引导学生乐学上下功夫,坚决杜绝机械重复的“填鸭式”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实验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中的使用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要强化工作指导。教体局要深入农村中小学调研检查,找准制约**教育质量再提高的“瓶颈”,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半年要召开全县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布置、交流、检查教学管理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工作。

四要强化教学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教研教改要增强针对性,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帮助,不能搞老框框、老套路,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及时调整教研工作的重心和创新教研服务的方式。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思想转化为教学效益,把教师的知识水平转化为学生学习效果。要通过教科研活动,凝聚广大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工作竞争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教育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教师资源,是对校长管理水平的检验。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和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校长要多和教师沟通,多引导,多进行人文关怀,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师聘用和考核机制,在对教师进行关乎切身利益的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平、公正,要保护工作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力度,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以此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教育局和各位校长要切实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上来。校长要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教学质量规划,带头深入到教师中去,下班听课、上课;要坚决摒弃工作低标准,要求一般化,作风漂浮,无过便是功的思想。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争先意识,牢固树立整体工作上台阶,单项工作创一流的理念,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新提高。要通过举办校长培训班、研讨班和外派校长参加上级举办的研修班等途径,努力促使校长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自身业务能力。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公开招考选拔校长的方法,大胆启用作风扎实、业务精湛、政治可靠、管理能力强的年青干部。力争用2—3年时间使每所学校的领导班子都达到坚强有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标准,能基本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强问题,而是要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因此,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制度化。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制度,各校都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本校发展的特色和本校文化的积淀来考虑制定管理制度,要面向全体教师,要面向各个层面,要面向教学整个流程。管理制度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制度一旦制定,要强调管理的过程化,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篇9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5-5689-02

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来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非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和多维度的感染作用。第一课堂以教学为中心, 以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体, 教学方式比较固定。相对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的形式就灵活多样,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 调动学生个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为第一课堂活动的深化生成一个特殊学习场。

1 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全面地理解教育质量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十二五”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对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内涵给予了清晰的表述。首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其次强调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再其次强调能力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是另一个课堂,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实践表明:健康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非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和多维度的感染作用。它可以促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构建学生综合技能的活载体,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第一课堂活动的深化生成一个特殊的学习场。也就是说,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和第一课堂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以多种活动形式来消解第一课堂面临的障碍,为第一课堂的深化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反之,第一课堂的全面提升又为第二课堂延展了活动时间和空间,增强了活动的技术基础,使第二课堂活动获得了发展的条件。

第二课堂的建设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项目为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着眼于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以三维设计类课程的第二课堂为例。

2 三维设计类课程第二课堂建设

1)引入企业及国赛、区赛项目,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第二课堂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针对具有实际需求、实效性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在内容的设计方面:一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三维设计第二课堂的学生都是对三维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引入企业及国赛、区赛项目,一方面避免与第一课堂上知识的重复学习,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能有效上升的阶梯。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项目策划、分析、优秀作品学习、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三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具体涉及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把职业岗位环境引入课程的教学环节,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理论知识体系,突出实践技能操作。

2)设计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所选择的三维设计知识内容,将第二课堂的教学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目标以设计和应用三维设计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具体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项目设计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将实训室变成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等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也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点领的方法,学生不明白的地方“点”一下——关键的知识点,再“领”一领——相似案例分析制作)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中倡导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依据项目目标和各模块的任务,小组团队配合,写出方案。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通过项目化的实训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项目的分析、设计与解决方案之中,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培养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有助于学生提出创造性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二课堂的学习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分工学习等方式。根据第二课堂人数确定小组数,并由学生选择设计项目。学生每3-4人分为一组,每组以一周至三周完成一个项目为任务。学生在进入设计前必须要有项目分析和策划报告,方能进入设计阶段,学生必须要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微机室的管理规定和制度(如爱护设备,及时打扫卫生等),体验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体验生产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进行记录并不准进入机房。对在第二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在项目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公布。以锻炼学生遵守岗位职责、协作团结、克服困难的社会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立第二课堂并在第二课堂中进行探索实践,尝试项目教学的新模式,结合第一课堂的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完善,学生学习的环境更多样,由被动的接受开始向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达到培养较好的“问题解决”的能力目的。

当然,第二课堂的建设还需要通过规章制度促进各种措施的有效运行及通过过程、结果反馈, 不断调整与完善计划,构建第二课堂创新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达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当远.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2] 邓云洲.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14) .

篇10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中职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合理开展德育教育,成为中职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一、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中职学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开展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的质量较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通过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促进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且,当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公民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而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班主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工作态度和教学观念,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中职班主任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努力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班主任应该深入到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班主任应该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健康心理,以提高管理质量。例如,在学习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者歌唱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在日常工作中,中职班主任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例如,中职班主任可以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带领学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帮助福利院的孤儿,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开展德育教育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教学质量较低,因此,中职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德育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以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职班主任可以以“感恩”、“责任”等为班会主题,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演讲、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4.做好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中职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以提高教育的质量。中职班主任应该具有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中职班主任需要尊重、关心学生,合理处理师生、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提高管理能力。班主任承担着管理班级、组织教学活动的重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例如,中职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反馈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促使家长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中职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管理的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开展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