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

篇1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实验室管理;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5)11-0068-02

“电工电子实验”是职业教育院校电工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气测量的基础知识、常用仪器仪表和简单电路的焊装等。

1“电工电子实验”废弃物的管理

学校电工电子实验,因为教学班多,实验多,因此电子废弃物污染不可避免。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包括各种废旧电池、导线、电子元件、电路板等。很多学校对于这些电子废弃物的环境管理还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而对电子废弃物的环境管理却未做任何具体规定。因此,目前这些电子废弃物的最终归宿不是被扔进垃圾堆里,就是被一些小贩收购,拆掉一些有用的零部件后再丢弃。按照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7月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规定,电子废弃物虽然不属于危险废物,但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成分,如多氯联苯、铅、汞等,如果不进行环境管理、由专门的机构去进行收集,并采用先进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技术和设备对其进行处理和处置,将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当然,在电子废弃物中有许多材料是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例如,各种塑料可以被直接回收利用;一些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提取和一些非金属材料的再生利用等等。因而,从资源再利用的角度来说,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若采用不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专门的机构、统一的管理、安全有效的技术和设备,对电子废弃物进行环境管理。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电子废弃物进行环境管理,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资金的支持。我国应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电子废弃物的环境管理。

2“电工电子实验”安全卫生管理

电子电工实验教学是基础性的实验教学重要环节,应经常开展防火、防盗和卫生的宣传活动,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创建一个整洁安全的实验环境,保护国家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有:①实验室要经常做好各项安全防范的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皆知,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之中。②各实验室负责人要监督并严格执行安全卫生制度,教育全体工作人员重视并做好安全卫生工作。③安全用电。各实验室电源的安装和使用都要规范化,防止人体触电,或线路“短路”而使仪器损坏或造成火灾事故。各实验室和办公室人员对本室用电线路分布及用电情况应十分熟悉,并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④防火要求。走道及实验室要保证消防通道、人行通道的畅通。各实验室应配齐灭火设备,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使用消防器材。⑤每次实验课前带课教师应检查仪器及电源线和电源插头应完好无损,避免发生触电事故。⑥实验室的门、窗要求牢固。实验室工作人员下班时要关好门、窗,并切断电源。⑦实验室内的一切不安全隐患要及时汇报并排除。⑧实验室内除仪器管理人员、有关实验教学的教师、学生外,其他人员进入使用仪器应登记,下班后或节假日使用实验室,要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并特别注意落实安全措施。⑨讲究卫生。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养成每天打扫的习惯,实验室负责人要安排每天卫生打扫责任人。要求做到天花板无蜘蛛网;桌、椅、台、柜表面无尘;仪器放置齐、清洁;地面干净。

3“电工电子实验”指导老师职责

(1)设备及安全管理。①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仪器设备维护。②按时进入值班岗位,不得擅离工作岗位。③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④及时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对实验中出现的故障要及时处理,对仪器损坏情况要及时记录和报修。⑤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落实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⑥注意节水、节电、节约材料,杜绝浪费,保持实验室内的日常清洁卫生。⑦学生实验完毕,值班教师要检查并整理好实验室仪器设备,下班或离开实验室时,必须锁门、关窗、断电。

(2)学生指导及评价。①全面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对无预习报告或实验方案者,要求其完成预习或实验方案后才能允许进入实验室。②实验前对学生集中辅导一次,主要进行知识点指导、重点讲解共性的问题及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严格审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③认真检查是否存在违反“学生实验守则”的现象,对违规者要及时教育和处理和记录。④及时检查和记录学生的实验情况,客观评定和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⑤批改实验报告、拟定期末试卷考试,进行成绩评定。⑧不断学习,积极摸索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学生实验守则

为了维护正常的实验教学次序,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各项实验任务,确保人身、设备安全,特制定如下实验规则:①进出实验室要登记时间。②自觉维护实验室的安静、整洁和卫生。③要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保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整齐清洁。使用仪器要先学后用,不能盲目使用,严禁私自拆装,每组配用的仪器设备不能擅自挪用交换。如因使用不当损坏仪器仪表,视情节轻重和认识程度,按仪器仪表管理办法进行赔偿,并写出书面检查。④在实验室必须注意安全,防止人员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如发现仪器有异常现象或发生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并保持现场,不得自行处理,待指导老师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实验。⑤领取材料都要列出详细的元器件清单,未经同意不准私自拿取实验室的器材。节约使用材料,在组装调试中出现的非正常损坏应赔偿。⑥实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实验桌,将实验设备、工具、导线按规定放好,关闭电脑及仪器电源。⑦实验中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爱护仪器设备,在电脑上做与实验无关之事,而又不服从管理教育者,实验室指导老师有权终止其实验。

参考文献

[1]杨丽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0,(6).

[2]刘庆刚.谈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

篇2

【关键词】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治理

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建设的越多,污染的越大。实验室的污染源种类复杂,品种多,毒害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处理方案。

一、实验室环境污染种类及危害

(一)化学污染。化学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发生反应,仅仅起溶剂作用,因此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

(二)生物性污染。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毒素污染。生物废弃物有检验实验室的标本,如血液、尿、粪便、痰液和呕吐物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阳性标本等。开展生物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按污染物形态分

1.废水。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这些废水中成分包罗万象,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等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细菌毒素、各种农药残留、药物残留等。

2.废气。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

3.固体废物。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二、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为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排放标准。

(一)化学类废物。一般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二)含汞废液的处理。处理方法:1.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2.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三)含铅废液的处理、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四)含酚废液的处理。酚属剧毒类细胞原浆毒物,处理方法: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

三、生物类废物

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烧毁处理,日产日清。液体废物一般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满足消毒条件后作最终处置。

(一)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实验室在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考察实验分析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O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二)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

四、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尽量用无毒、低毒试剂替代高毒试剂。在一些特定实验要用到高毒性药品时,一定要用封闭的收集桶收集废液。

五、改进实验条件,开展推广微型实验

在实验中改善实验装置,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逸散、有毒液体外溢的重要举措。一些商品化实验装置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开设微型实验,是节约药品,减少开支,降低实验污染的简便方法。

(一)成立试剂调度网络。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的处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也可节约实验成本。

(二)加强地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各级行政部门都拥有各自小而全的实验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

(三)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洁实验行为的实例:1.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2.不要购买暂时用不上的试剂;3.尽量利用可回收的试剂;4.应使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5.使用酒精温度计从而避免水银温度计可能带来的汞污染。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质量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质量取决于监测工作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是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综合反映。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人、机、料、法、环”五个基础环节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精准性。规范监测过程,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力的基础。

1 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可知,“人、机、料、法、环”五个环节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机”是指环境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料”是指监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法”是指环境监测的方法;“环”是指实验室环境条件。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1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培训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管理增强监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保证质量监督员的监督工作切实有效。

1.2 仪器设备及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环境监测工作所必须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获取可靠监测数据的基础。监测站应当正确配备环境监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采样装置,分析装置及数据处理所用的相关软件等。并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正常日常维护,建立维护保养程序文件,明确维护仪器项目和保养周期,做好相应的完整记录,接受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所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正与检定工作,并取得合格的校准证书,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1.3 实验材料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化学试剂是监测分析的必要条件。在分析工作中,要合理地选用化学试剂,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纯度而造成浪费,也不可随意降低试剂规格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及精确度。在采购化学试剂时,要重点做好对供应商资质的控制与评价,通过试剂符合性检验及标准物质的校验,做好采购控制记录,正确评价试剂的供应商,使所采购试剂在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1.4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

分析方法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依据,是环境监测所必须的资源,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作业指导书,是保证监测质量的根本。在监测工作中,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的标准方法,当这些标准方法不能准确地指导仪器的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监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监测工作。监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另外,要根据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标准分析方法。如果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1.5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质量保证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实验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分析人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项目安排上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品安置合理,专物专用等,并建立完善有效地监督检查管理制度等。

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 优化布点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和确定环境监测任务的最优监测点位布设方案,力求用最少的点位,获得最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点位布设的失误比其他环节的失误,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所以在监测点位布设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科学布设,确保环境监测质量。

2.2 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

环境样品是复杂多变的,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且最重要的误差,所以要保证样品的采集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样品采集管理制度,规定采样人员的基本要求、采样程序、采样质量保证责任等。环境监测采样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严格按照采样的操作步骤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进行采样。样品采集后,要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如需对采集样品进行分装,分样的容器应和原样品容器材质相同,并填写同样的样品标签,注明“分样”。同时对“现场空白样”和“平行样”也要分别注明,并且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

2.3 实验室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实验室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质量控制是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在保证基础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

2.4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真值的最佳估计以及确定该估计值的误差。研究误差的目的是要对已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判断其最接近的值是多少,通过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中离群较远的极值进行取舍,然后通过对样品的了解判断总体特征,估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正确地处理实验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以便得到更接近真实的最佳结果。

2.5 综合分析的质量保证

综合分析工作中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当好“耳目”的最终环节,是环境监测所获得的全部环境质量信息的汇集、解释、运用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无形的、难以纠正的差错,因此,做好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用动态信息系统图控制占有成果的完整性;b、用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控制质量保证计划;C、用严格的系统分析制度控制解释发现规律工作的质量; d、用回顾评价方法检查环境质量结论的准确性;e、用专家判断法控制防治对策的针对性。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 2 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2] 吴邦灿,李国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

[3] 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测试技术,2008,(05).

[4] 刘秀芳. 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技术与市场,2010,(04).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图; Excel;数理统计

0.前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但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随机多变,特别在区域性、国际间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许多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有规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没有准确的监测数据,既无法评价环境质量,保证环境质量标准的执行,又会浪费资金。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一致,必须做好监测过程质量控制工作。

1.环境质量控制要点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在于两个方面:物理参数的控制和全程序质量控制。物理参数是指对仪器设备的校准、保养、维修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是为减少监测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而设计的。全程序质量控制包括监测对象、地点的选择、仪器的组合及运转性能、仪器的校正以及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等。

1.1物理参数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临界的物理参数,这些参数的确定会影响到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电压、震动等和采样以及仪器特性等。连续的的环境系统监测工作一定要处于被控的环境温度的条件之下,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监测仪器和操作者的心理,从而影响到监测结果。

1.2全程序质量控制

在把握了监测系统的物理参数之后,全程序质量控制则是总体质量控制的重点部分。全程序质量控制。

(1)源头质控检查

即对采样前准备、现场采样、运输、贮藏、分取样品的检查。如对容器洁净度进行检查,对采样点位进行核实,监督采样全程及质控措施的落实,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率先得到实现。

(2)实验室内质控检查

一方面检查人员对空白实验、校准曲线、平行样、加标回收、密码质控样等质控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对分析人员监测项目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干扰排除进行现场提问,要求分析人员训练掌握监测方法,严格按照监测规范操作,杜绝随意性。

(3)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检查

质量记录包括仪器使用、维修、校准记录、样品交接记录、标准样品使用记录等,技术记录包括采样记录、监测原始记录、质控记录、监测结果报告表等。

通过全程序质量控制,能够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适应项,以便及时调整体系,从而保证质量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以满足质量方针的目标的要求。

2.实施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现通常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等。另外再对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阐述。

2.1质量控制图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图是由美国W.A.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统计技术之一,他可证实测量系统是否处于统计控制或鉴别脱离控制的原因,是建立数据置信限的基础。它可用于评价监测实验室测试工作质量和网络检测站监测数据的一致性评价等。

下面根据一组数据绘制质控图为例来说明怎么利用质控图来检查分析测试过程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式中,CL为质控图的中心线(Control Line),UCL为上控制限(Upper Control Line),UWL为上警戒限叫(Upper Warning Line),n为样本数。

由图1可知,所用的测点均在控制范围内,说明实验室用挂膜法测定S02的分析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测量质量符合要求。

2.2 Excel软件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的质控图制作多以手工方式计算大量的繁杂数据,再用手工绘制在坐标纸或控制图专用纸上,较为繁琐且不容易保存。Excel克服了手工绘制的缺点,大幅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快捷易于管理和保存,可以方便各个协作实验宝了解质控情况,也可就质控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高质越的完成监测项目。

2.3数理统计方法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其中许多指标都可以由统计方法得出。数理统计方法渗透于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从实验室基础分析,到测试结果的分析判断,都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具体可以从检测限估算、剩余标准偏差等方面进行分析。

现以格鲁布斯检验法(Grubbs法)为例,介绍数理统计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对于分析数据中的可疑值,在判明其是否合理之前,不能轻易地取舍保留。在此情况下。就可以用格鲁布斯检验法进行检验。其做法是:

3.结语

总之,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管理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为此,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采取必要的技术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进而科学地解释数据和合理地综合运用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微机;实验室;管理;维护;软硬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153-02

0 引言

微机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微机实验室在高校中不仅担负着日常课程的教学实验任务,还经常追加考试、培训等任务,使用频繁。因此在管理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目前各高校微机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并且微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事多繁杂,术需求高,难度大,导致人员管理跟不上。

2)微机实验室面向的对象是学生,人数多,流动大。特别有些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经常有意无意更改微机设置,安装自带软件,造成系统崩溃、感染病毒等情况,给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少问题。

因此,如何系统安全的管理维护微机实验室,已成为每个实验室管理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验中心从事的微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1 微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日常工作的行为规范。有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才能正确的规范工作流程,避免事故发生。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日常管理有理有据,让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实验室。同时有好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管理员认真维护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所有微机实验室采用中心化管理,系一级单位没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的教学相关任务,都是在学院实验中心管理的微机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各实验室都存在开放时间长、上机率高、人流量大等问题,管理难度比较大。要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完成,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例如《学生上机登记制度》、《实验人员岗位职责管理条例》等。具体以上机登记制度来看:

上机时要求学生必须登记自己姓名、上机时间、座位号及电脑使用情况,方便管理员了解每台电脑的使用情况,及时修理故障电脑,同时也方便以后查找各微机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如果出现在上机时更改安全设置,玩游戏,下载病毒等不正确使用微机的情况,可以直接找到责任人,进而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实验室日常管理中,对学生在实验室的不当行为的约束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有学生不准守管理制度,不尊重管理人员等情况。有些实验课任课老师对此认识上也不够,认为与己无关,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实验室整个上机的环境需要所有人共同维护。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能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保障实验室制度的执行力度。

2 微机实验室硬件环境管理

2.1 卫生和安全管理

微机硬件受卫生环境特别是灰尘的影响很大,因此卫生环境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微机工作时会产生一定具有吸附作用的静电场,加上主机风扇运转产生的吸力,会将悬浮在实验室空气中的灰尘微粒吸进主机里。如果不定期清理,灰尘将越积越多。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电路板短路、内存接触不良等问题,造成硬件故障。

为了保证实验室卫生,一般可以做以下规定:

1)学生进实验室要穿鞋套,不准带食物和其他实验无关物品进实验室,离开实验室时也要把废纸废物带走。

2)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勤打扫,对地面、主机、桌面、显示器等地方灰尘认真清理,不留死角,做到每次使用前后实验室干净整洁,这样更有利于延长微机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键盘在使用时,会有灰尘杂物落在键帽底部影响接触的灵敏度。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要翻转键盘,适度用力拍打,将杂物抖出来。

3)为了安全起见,实验室使用前后养成清点设备的习惯,特别是鼠标、内存等小设备。

4)防火防盗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要制定严格操作规范。微机实验室环境特殊,设备多,使用时间长,功率大,容易引起火灾。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防止线路老化及在外造成触电。要在微机实验室显著位置防止干粉灭火器。平时也要加强消防意识培养,多向学生和老师灌输,不要麻痹大意,出现问题时惊慌失措。切忌学生随意开关电源,拆装微机。每次实验后要关闭总闸,锁好门窗。特别是最后一节课后,实验室管理人员最好再巡查一遍。

2.2 微机硬件管理

对微机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微机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关键。微机硬件应当每几年及时更换,淘汰过时型号,保证日常实验的质量与效率。微机硬件价格每年都在遵循摩尔定律下降,维护老旧硬件设备的花费也大大高出新购设备。硬件的购置事先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书面申请,以便统筹规划。微机硬件设备的信息如配置、购买年份等都应该做好记录以便查阅。出现故障后,管理员要做好故障情况登记。各种硬件设备使用说明书、保修卡、光盘等相关材料由管理员统一保管。

日常维护使用中实验室管理员要做到按时检查每台微机情况,及时诊断和排除硬件故障。具体有:

1)微机故障中最常见的内存条故障。管理员在处理时要非常谨慎,拔插时手不要接触内存条的金手指部分。可以事先让手接触金属物品,消去静电,以免击穿内存电路板。

2)不要带电拆装设备,以免烧坏主板和设备接口;拆装硬盘时要避免强烈振动,待硬盘完全静止后再操作,以免损坏。

3)要求上机学生正常开关机,可以避免打开总电源时,瞬间电流过大对微机电子元器件产生冲。

4)暂时不用显示器应设置为节能模式等。

3 微机实验室软件环境管理

3.1 实验室软件安装

对于相同配置的微机,目前基本都使用硬盘保护卡,如方正、联想等品牌机附带的硬盘保护卡。这些硬盘保护卡使用方便,功能强大。保护系统时在保护卡上开启自动还原功能,就可以很好的保护系统和教学软件不被破坏。给微机实验室所有微机同时安装软件大都是利用网络同传功能,先将软件安装在一台母机上,然后传到实验室其他微机上。通过网络同传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硬盘克隆。一般网络同传要求微机为相同型号,并且修理更换后的硬件配置也最好相同特别是硬盘,否则就不能使用。

如果是配置不一样的微机,使用应用软件“网络克隆”速度会较快。目前比较流行的三大克隆软件为NORTON GHOST,POWERQUEST DRIVE IMAGE和ACRONIS TRUEIMAGE,实践发现,GHOST最为功能强大、简单易用。当计算机所有软件都安装好之后,把安装系统文件分区用 Ghost软件的镜像拷贝功能,把安装系统文件分区的信息克隆为一个镜像文件。运行 GHOST程序,选择镜像文件,即可快速恢复系统文件。而采用NetGhost可以通过局域网镜像克隆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系统克隆。与具有网络克隆功能的硬盘保护卡所带的一对多网络克隆软件相比,局域网映像克隆速度更快、更稳定。

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实验室管理员应该督促教学秘书把所有实验课教师所需的软件列出清单,以便统筹安排,提前安装。这样可以避免师生来上课后才发现不能使用,影响微机实验室的正常教学秩序。实验室相同配置微机软件安装的具体操作步骤一般为:

3.1.1 母机制作

在网络同传前首先要做好一台母机。在母机上安装好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并制作成一个映像文件。制作过程前我们需要仔细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与要求,比如硬盘如何分区,分区大小,安装哪些教学应用软件等等。如果在之前不考虑策划周全,在网络同传后才发现,不只是浪费时间重发,更有可能影响正常教学,引发教学事故。因此,有条原则是在不影响微机性能表现的前提下,安装尽量多的软件,以满足可能出现的需要。

3.1.2 网络同传

将制作好的母机设为发射端,其他机器为接收端,通过局域网自动登录。对于出现未登录的机器,则需检查问题。保证接收端都联通后开始进行网络同传。发射端通过局域网以网络广播的方式,将这台机器中的映像文件同时发送到其他工作站的硬盘中。在网络同传时注意检查发射端信息,看是否有接收端掉线卡死的情况,及时记录。有时课程需要在短时间内临时安装一个新软件,即使新软件体积很小,但是由于现有技术原因,网络同传还是不能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因为每次网络同传,都是同传整个操作系统。所以制作母机前打些提前量是很有必要的。

3.1.3 机器设置

完成网络同传,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IP、网关、DNS和机器名等设置。利用还原卡系统自带的功能可以对每台电脑先设置好此类信息,然后在网络同传时的时候直接由发射端发送。这样就不用在网络复制后一台台更改IP和机器名,比直接网络复制后修改信息的工作量要少很多,提高整个工作效率,节省人力。

3.2 学生文件及系统安全管理

管理好学生文件也有利于微机实验室的管理。学生经常会在微机上使用移动硬盘和U盘,这是微机感染病毒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某些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通过局域网或外网传播蔓延。对于有硬盘保护卡的微机,拔去网线直接重启还原就可去除感染的病毒;而没有硬件保护的微机和公用分区,需要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有时可采取折中方式,在对硬盘保护时,分出一个区供学生共用。上课时学生作业临时存于此分区,下课之前把作业提交到指定地方,减少了病毒交叉感染机会。

4 结语

微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涉及到学生、教师、实验员以及学校各部门之间制度的制定、落实等诸多方面,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随着新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实验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事实验室管理的人员只有不断学习领会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掌握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日常工作做到认真规范的维护,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微机实验室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卫东,浅谈机房管理[J]. 教育信息化,2002(4).

[2]陈志勇,浅谈计算机实验室病毒防治[J].管理与财富,2009(01).

[3]王珂,计算机实验室常见故障和维护[J].农业网络信息,2006(11).

篇6

【关键词】开放型网络实验室 管理 维护

由于开放型网络实验室的服务人数多、使用频率高,常常会出现设备损坏的情况。因此,做好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网络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做好计算机设备的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工作,从而提高网络教学效果,让网络实验室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就从制度管理、环境管理、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开放型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一、制度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是网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校要根据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网络实验室管理制度,对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规定,让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减少计算机设备损坏的情况发生。

(二)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建立了严格的网络实验室管理制度之后,要将其落到实处,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让学生对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进行常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说明。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下课之后要让学生正确摆放各设施,然后做好上机记录。

(三)规范学生行为。如今,大多数学生不能自觉做好对网络实验室的维护工作,在实验室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破坏教学设备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培养他们的实验室保护意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环境管理

开放型网络实验室的环境主要包括温度、光线和卫生三大方面。计算机的运行状况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温度过高,就很容易出现死机、运行过慢等情况,甚至使计算机部件受到损坏。因此,学校要注意对网络实验室进行温度调节,在夏天要安装空调等调温设备。网络实验室的光线也会对计算机的运行产生影响,如果光线过强,显示器的发光强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且如果学生在过于强烈的光线下操作,会损害视力。当然,光线也不能太暗。因此,要在网络实验室安装窗帘,便于调节光线。卫生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实验室的卫生太差,不仅会影响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心情。因此,要制定卫生规范,保持良好的实验室环境。

三、软件维护

开放型网络实验室的软件维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计算机使用人数过多、操作不当等原因,计算机操作系统损坏的情况常常发生。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计算机就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做好软件维护工作,保证计算机的操作安全。

第一、要做好系统的备份工作。系统恢复的过程很复杂,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和人力。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系统的恢复后,系统再次出现问题,就需要重新安装。因此,一定要对系统进行备份。第二、要做好软件的备份工作。要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系统软件的备份。第三,要安装硬盘保护卡来完成系统的维护工作,它能够防止病毒攻击电脑,还能够大大缩短系统恢复的时间。第四,要提高病毒防范意识,制作好母机,然后利用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防止病毒的攻击。

四、硬件维护

(一)主板电池的维护。一般来说,主板电池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是依然要对其做好维护工作。当主板电池出现问题时,显示屏会出现黑屏的情况,但是人们往往不能对主板电池故障及时进行判断,通常会认为是电源或者显示屏本身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更换主板电池,计算机就能够恢复运行。另外,还要注意选择与计算机规格、容量和类型相符合的主板电池,否则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甚至出现爆炸的情况。如果发展电池电量不足,要及时充电或者更换电池。

(二)显卡和内存的维护。一边来说,可以根据计算机运行声音来判断是显卡出现了问题,还是内存的问题,然后将显卡或者内存卡重新安装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被烧毁,要及时进行更换。

(三)鼠标、键盘及按钮的维护。鼠标、键盘和重要的按钮由于使用过于频繁、操作不当等原因,很容易出现故障。比如过于频繁的开关显示器,会导致显示质量的下降;按开机键用力过猛,会导致其不能正常使用;有的学生故意破坏鼠标和键盘,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要正确使用按钮,避免操作不当的情况,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对蓄意破坏设备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四)硬盘的维护。如果计算机出现检测不到硬盘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插槽排线出现了问题。这时要把机箱打开,重新插入线路。如果硬盘出现磁道损坏的情况,要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检测和修复,如果损坏严重就要更换新硬盘。

(五)网线网卡的维护。有的学生会故意将网卡或网线拔出,造成网卡和网线插头的松动,接触不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对故意捣乱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五、结语

网络实验室具有开放性,而且使用人数多,很容易出现设备损坏等问题,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因此,学校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对网络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开放式网络实验室的安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建强,郑玉筑.公用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4)

[2]李影洁,陈文霞. 浅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J]. 福建电脑,2009(04)

[3]危寰. 论网络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6)

[4]王继军. 浅谈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1)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力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将监测误差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

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质量控制包括:1)干净、安静的实验室条件。卫生条件比较差,将会影响仪器的灵敏度,也会污染各种溶液。嘈杂的实验室氛围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心情,导致实验失败或者产生很大误差。2)精密度和准确度控制。实验室空白实验是为了检查水、试剂和其他条件是否正常。平行测样数目应达到样品测定量的10%,平行样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应满足实验室质控指标要求,精密度合格率达95%以上。

2.监测方法选择

2.1选择依据

(1)为了使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家现行环境监测的标准统一分析方法,要确保使用标准是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本。如果因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选用由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文献和期刊公布的方法,应经过确认并征得客户同意,对所选定的方法形成文件。

(2)除委托性监测或具有试验性质的测试项目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或委托方提供的方法外,法定监测、评定性监测和仲裁监测等需要出具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监测均应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3)采用非标方法时,应与委托方协商确认并形成有效文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使出具的监测报告为委托方和客户所接受。当客户提出的方法不适合或已经过期时,实验室应明确通知客户,然后监测站应由专人依据国家及行业的标准规则,负责编制作业指导书,主要有抽样方法、样品制备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监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自校方法、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和数据修订规则等。

2.2新监测方法的采用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如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监测时,对所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应与标准对照并进行验证,以证明本实验室能够正确使用该新标准实施监测。具体步骤为:

(1)明确新开展监测项目的标准。

(2)编制原始记录表格格式和确定监测报告格式。

(3)培训监测人员。

(4)相关监测人员负责新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试剂等。

(5)采购部门负责所需物品的购置。

(6)新仪器的计量检定,建立仪器档案。

(7)按标准规范、监测细则进行试验并记录,形成监测报告并审批。同时应安排一次比对验证试验,确保新开展项目的可靠性。

(8)对照标准要求评审监测工作,证实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9)若完全符合要求并经过指定次以上监测后,方可确认。

2.3选用监测标准的有效版本

监测站对所有与监测工作有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实施受控管理,并通过有效手段和可靠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进行不间断的跟踪,定期进行清理或查新,以确保使用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这些标准和规范在监测场所中可以迅速获取,以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2.4监测方法的偏离考虑

监测站应建立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的程序。规定在不背离质量方针和目标、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在已取得的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如客户要求或特殊情况时允许某些偏离。偏离均应被文件规定,经客户同意并有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实施,不允许有任何随意的偏离行为。偏离实施时应做好技术记录,并进行后续跟踪加以验证。

3.监测数据处理

监测站应要求监测人员认真做好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转换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当使用计算机等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对出具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制定相关管理程序,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记录测量结果的原始数据必须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对监测的平行样数据要根据Grubbs检验法剔除离群值。审核人员对监测原始记录进行校核,对计算和数据转换做适当的检查后签字。同时做好保密性工作,原始监测数据,由资料员负责保存归档,以便备查。计算机实行专人管理,设置密码,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还必须要有好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作为前提。监测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发扬敬业精神,增强正确执行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以科学态度对待监测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鲍煜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设备,2009,(4):148-149.

篇8

[关键字]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保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0-1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境监测的质量贯穿于监测的整个过程,从布点、采样到实验室分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导致监测数据的不真实,因此,要想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精密、可比、完整的监测数据,就必须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1 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 应用TQC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因此,运用TQC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2.4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3 结语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受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过程,分析测试使用的仪器,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测试环境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篇9

近年来国家在污染减排,改善职工劳动环境两方面监管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企业自身也有加强环保和改善劳动环境的需求。这些因素促使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以下简称两体系)对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以下合并简称监测)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而企业监测工作由于多方原因。已不能适应两体系骤增的监测需求。

一、环境监测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企业从事环保的人员,为了了解当时工厂污染物排放情况,购置了相关的环境监测仪器,进行污染物测试工作,但由于环境监测专业技术性强。此项工作开展的并不好。直到80年代初期。企业引进了专业监测技术人员,该项工作才正式开始。建立实验室、购置环境监测仪器及环境监测车,由于当时监测人员少、监测仪器及实验室缺乏,初期的监测工作方式只能在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组织协助下,由生产车间配合对个别重点污染源进行抽测。90年代,企业环保机构大调整,环境监测工作整体划转到医院职业病科,就此开始了长达近16年的半脱离主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业务上归公司安全环保技术部管理,行政上由医院职业病科兼管,其间专职环境监测人员达到4人,工作量略有增加,工作方式一直没变。2002年公司进行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因当时环境监测脱离主体,体系工作组只在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等方面对公司的环境监测进行了相关的设计,满足了当时公司的认证需求,而在环境监测实效性方面并没有采取措施。一直到2006年7月划归计量理化检测中心时,环境监测工作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作模式,人员总数不变。

二、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工作现状

2006年7月公司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工作调整到计量理化检测中心,由中心化学组兼管。2007年3月,公司对部分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工作的岗位职能进行了合并,由一名原环境监测人员兼职负责劳动卫生监测工作。这样公司过去由10多人来完成的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两项工作,现在只能由3人来负担,同时原有的工作方式停止,相关管理者不再组织协助监测,而由检测中心人员自己来承担,这些无形中又加剧了监测的工作难度。在环境监测中的废气、噪声监测方面,除了每年例行抽测工作外,2007年二季度公司对30个重点污染源出口排放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检。耗时近两个月;接着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铸钢现代化铸造基地建设和清洁生产车间试点前期的评价测试工作:12月份由于与车间协调难度大,光对铸钢南北抛头出口进行测试就用了将近一个月:在环境监测的废水监测方面,公司也加大了废水污染源中各污染物的抽测力度:在劳动卫生方面,除往年例行监测工作外,临时监测工作也有所增加。这就使得2007年成为公司环境监测和劳卫监测史上测试强度最大的一年。

三、2011年公司监测任务及工作量分析

2011年公司在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方面的任务量是巨大的f相对3名监测技术人员),涉及了齐轨和齐车公司20多个冷、热及辅助车间,监测任务量最大的是废气、噪声监测,占环境废水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全年监测任务总量的74%。2011年公司废气污染源监测工作量是繁重的,所涉及的污染源广,污染物种类繁杂,采样位置多,采样周期短(3个,月),采样频率高(4次/年),采样量(1018个)和实验室工作量(1018个)大,况且多数采样现场情况多为――高空、高尘、高毒、高温等恶劣复杂的污染源排放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种类和规格多样。运转年限、运转状况参差不齐,采样仪器件数多,重量大,现场搬运及转移困难,采样操作技术复杂,需要临时架线,采样过程中涉及的各类人员多,现场组织协调难度大。

目前监测废气、噪声人员只有一人,往年只对公司重点废气污染源进行个别抽测。2007年前一直由安全环保技术部环境管理人员现场组织车间2-3人协助监测人员完成抽测工作;2007年开始环境管理人员不再现场组织协调,完全由检测中心自己协调,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人员要完成2011年如此繁重的监测需求,大批量的采样工作由车间临时派人配合是不合适的。今年环境管理体系又下达了开展外排有机废气中二甲苯和非甲烷总烃的新监测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现有的监测资源是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的。

四、监测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现有的监测的机制与两体系中的管理机构及其任务量相比是不匹配的,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是公司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公司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公司从事环境管理的专业人员4人,劳动卫生管理人员2人并且有完善的专业管理组织机构及专业梯队建设,而在两体系中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环境监测和劳动卫生监测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硬资源,由化学组兼管的3名监测人员担负着齐轨、齐车公司三地(齐齐哈尔、牡丹江、大连)二十多个冷、热及辅助车间,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外排污染物和内排的有害物监测工作。

监测仪器技术含量低,监测效率差,加上新需求监测项目的测试仪器,需要大量资金购置,2006年调整到计量理化检测中心后,由于中心只有一辆工作用面包车,其本身运输负荷就大,而公司在监测方面的用车频率高,这样就时常因排车而影响监测进度。2008年公司监测任务量骤增。如只用原中心车,不但会影响计量理化检测中心正常需车工作,也会影响两体系监测任务的完成。

五、针对当前监测形势。应采取的对策

篇10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硬件教学、科研等任务。针对日常使用与管理中存在不规范、不合理问题,从软硬件、使用人员、环境和安全管理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本院硬件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方式与做法,以促进和提高硬件实验室管理水平。

【关键词】

硬件实验室;软硬件;安全;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验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程正常运行的保障[1]。如何有效发挥实验室的积极作用,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和平台为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将是决定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功关键[2]。而硬件实验室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设备型号多、复杂度高和维护难度大等特点。科学规范、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以更好的使用状态服务于师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结合自身多年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管理经验,以我们学院的硬件实验室实际使用与管理角度,谈谈看法。

1硬件实验室管理内容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要出效益、出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复杂的管理会导致操作难度大,管理成本高[3]。因此,硬件实验室管理必须秉承科学、系统和高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微机、实验设备、投影、网络等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以及实验室使用人员、环境与安全管理等内容。

1.1软硬件管理

硬件设备管理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能否有效运转,也影响着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软硬件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目前我们学院建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室内基本布局。实验室配备有31套实验设备,每套包含有微机、硬件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等设备。另外还安装有投影机、黑板等教学设施。配备储物柜,用于存放微机配件、实验箱配套的实验模块、示波器表笔、电子元器件等物品,方便取用。

1)为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实验室采取定期维护与随机维护相结合的管理策略。

定期维护是根据每学期的实验课程安排情况,选择课余时间对软硬件设备进行维护,时间固定,频率是每周一次;随机维护则是根据实验设备使用情况,对随时出现故障、影响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若条件不允许或者维护难度较大,则在其它时间进行维护。这种维护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实验设备数量比较有限、实验班级人数较多等情况。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故障率高、稳定性下降等问题,以及设备使用率高、实验学时增加等情况,都必须提高维护频度,尽量做到及时维护,以满足实验对设备的需求。同时,在每学期实验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大检修,对软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

2)硬件管理维护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5]。实验室硬件设备有微机、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投影机、网络设备及线路等,这些设备都需要做日常维护,出现故障时要及时维修。微机除了做好各种故障的维修之外,需要定期对机箱内部进行除尘,以延长微机使用寿命,提高工作稳定性。实验箱的维修,是硬件实验室的管理难点,其具有工作原理复杂、维修难度大等特点,对管理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除了将故障的实验箱返回厂家维修、积极寻求厂家技术支持之外,还需要管理员能动手对实验箱常见故障进行维修,比如芯片、电源、模块的更换等,以提高维修和管理效率。示波器主要检查开机、标准波形、面板各功能旋钮、表笔是否正常等方面。万用表除了检查开机、表笔是否正常之外,需要注意电池是否有电、使用时间、有效期等方面的检查,避免因电池漏液腐蚀电路造成损坏。投影机每学期需要进行除尘维护,该项工作管理员可以进行,或者联系商家售后进行。出现投影显示效果模糊、画面暗、影响观看等情况,需要更换投影机灯泡。投影机注重科学使用和保养,避免长时间使用投影机,关机后待散热完毕后再断电。网络维护方面相对简单,定期检查交换机和网线,出现水晶头金属触点氧化,水晶头需要重新制作,提高网络可靠性。做好硬件维护维修工作之外,结合期末全面检修及下学期本实验室课程开设情况,利用期末时间申购备用件,以便维修时使用更换。常用的备件如微机硬盘、电源、键盘、鼠标等部件,实验箱用的电子元器件、芯片,示波器表笔等。

3)软件维护

实验室除了做好硬件维护维修之外,还需要做好软件的维护工作。软件维护,主要是结合被称为“增霸卡”的硬盘保护卡进行。硬盘保护卡也称硬盘还原卡,它可以使计算机硬盘在病毒、误改、误删、故意破坏硬盘内容等非物理损坏的情况下,恢复到最初设定状态,给实验室管理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6]。保护卡可以实现系统软件还原、提供CMOS保护、多个硬盘分区保护、系统安装、网络拷贝、自动修改IP地址和计算机名等实用功能,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在操作系统安装方面,使用保护卡的分区功能,分出超过两个以上可引导的系统分区,用于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两个系统均安装同样软件,做同样设置,当其中一个系统损坏时,另一系统还可以继续使用,不影响实验教学,其它多余的可引导系统分区做为备用;同时需要再划分出几个普通分区,用于学生存放文件与数据。要注意的是,系统分区需要在保护卡参数设置中设为“立即还原”模式,保证不会因为学生实验时修改或者误操作等行为,影响系统可用性。系统需要还原时,只需将微机进行重新启动,系统立即还原为初始保护状态。另外,普通分区一般设置为“不保护”模式,文件数据不会随系统还原而被清除,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分区设置为“随启动盘还原”模式,或定期进行数据清除等。根据使用情况,不定期对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进行更新与安装,比如windows系统补丁升级、浏览器升级、应用软件安装等。

1.2人员管理

在实验室使用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新理念。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引进“人本管理”,其核心要素是“人”,它将“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其核心价值,把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当做管理的最高目标,注重“人”的发展[7]。实验教师、学生是实验室的主要使用人员,管理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和沟通工作,避免出现误解与埋怨。由于硬件实验的特殊性,实验教师需要用硬件实验室进行实验准备和备课等工作,实验员需要做好实验协助配合工作;实验过程中,辅助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做好实验指导工作。同时,硬件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实验室使用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师生间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比如,要求学生实验时对号入座,做好设备使用登记,对恶意破坏、偷盗硬件等行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对带食品进入实验室、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劝告批评。

1.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这项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责任重大。用电安全一直是实验室的重点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电安全,管理员要经常检查线路、空气开关是否有破损、发热等现象,发现异常后及时联系电工维修。禁止学生操作电源开关,在相应位置设立警示标志。遇到雷电等特殊天气,暂时关闭实验室总电源,防止遭受雷击[8]。几年前在我院曾经发生过实验室被雷击事件,造成多台交换机和微机损坏。在实验室关闭前,确认所有电源均已断开,做到人走断电。定期检查窗户、防盗门是否正常,定期检查灭火器压力表和生产日期,保证在关键时刻能正常使用。由于硬件实验室安装有静电地板,需要注意地板有无塌陷、松动等情况。除了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对号入座、做好使用登记之外,还需要在学生实验结束时,检查硬件设备是否完整无缺。实验结束时,实验教师与实验员需要维持秩序,避免学生进出时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

1.4环境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问题是不应忽视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一是,实验室卫生问题,每周定期组织一至两次实验室大清理,做到实验室卫生整洁,这项工作主要是由管理员组织实验室使用班级和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二是,定期检查实验桌椅是否有损坏缺失情况,及时更换与维修,检查窗户是否会漏水、阳光照射等情况,及时报修与安装厚窗帘进行遮光;三是,定期检查日光灯、风扇、空调等设施工作状况,空调需要定期清理与加制冷液,确保实验室温度在合理范围,给师生一个舒适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设备正常使用。

2结语

以上从软硬件设备、使用人员、环境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结合我们学院具体情况做了初步探讨。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和科学的工作,需要实验教师与管理员结合当前实验室发展形式,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结合高校自身实验室情况,总结适合的管理方式,以更好的实验环境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

作者:叶宗海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荣华,罗一帆.探索综合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开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4.

[2]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71.

[3]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3.

[4]董爱武.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7.

[5]张文平.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问题探讨[J].煤炭技术,2012,31(1):252.

[6]宋京红,陈晓东,王军涛.计算机公共机房硬盘保护卡的应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