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1

解决问题;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53—01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已近两年,一年后我们将迎来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这就急需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实施以来的教育教学状况作出反思和调整;对课改理念、课标在实践的基础上作深入理性的研讨;对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分析并努力解决。我认为高中学校推进新课改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化课改,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

深化课改,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对课改、课标再度进行深入学习和理性把握,深入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有效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使这些工作的落实都汇集于课堂,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变上。要深化课改,我们必须把课改的基本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中,探索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培养不同能力与特质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并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把控课堂的框架,以规范的教学过程在最大限度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二、做实课改,必须在教学管理上下工夫

教学管理能力是课改对高中学校教学领导能力的检验,也是学校课改实施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课改做实就必须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上下工夫。课改后的教学管理,其关键是总结反思、论证调整、加强完善。总结反思则是对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要点从开设时段、课时量、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认定和评估,分析其得失成败。论证调整即是对分析反思的结果从课程要求、规定的相关政策等角度研讨其正确性、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加强完善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省上对课程设置中必修、选修模块的设定和校本课程的规定要求,不削减、不改变、不应付。二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开设和落实,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三是学分认定、综合成绩评定、各类考试等管理中的评价与等级认定的程序操作及过程结果的规范性、客观性要不断提高。

三、做稳课改,必须在把握高考上下工夫

对学校而言,课改落实得如何,其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高考成绩。因此,要使课改稳步推进,就必须在把握高考上下工夫。在课改中,我们若以不改、不变、不动、不贯穿课改的要求、理念、方法的态度来应对高考,那是注定要失败的。但背离了基本规律,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使课改玩了花架子,做了表面工作,也是要失败的。因此,在课改中应对高考的关键是要在对教育教学的变与不变中把握质和度的分寸。做稳课改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掌握课改的精神实质,把握基本规律,夯实学科基础。二是全力研读高考方案,准确把握大纲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结构与策略。三是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研究课改区近三年的高考特点、规律与趋势,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改进和补充完善。

四、推进课改,必须在有效解决问题上下工夫

尽管我们为课改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改全面实施后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各级领导必须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才能更好地推进课改工作。对教师来说,最需要转变的仍是观念习惯,绝不能用陈旧的思想观念对付课改;最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这是课改最直接的体现;最需要研究的是课标,这是课改思想理念的载体;最需要把握的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以上这些,可以在深入研究课改区多年高考的基础上寻找一定的答案。最难战胜的是教师自身的传统习惯和固化的思维;最难做到的是以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最需要克服的是课改中的诸多不适应。这些问题虽有难度,但不去克服、不去战胜则难以成功。

篇2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并非截然不同。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我们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以及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革的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过去“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是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在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不能曲解“热闹”的含义,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这是我们应持之以恒的。

最后,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七八十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其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世迁,但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是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内涵比“双基”更丰富,外延也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篇3

一、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教学出现的几个误区

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悟不深,导致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满堂灌输”变成了“马放南山”

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对象这样的状态而言的。但是,部分教师在理解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片面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完全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探究题之后,一放了之,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讨论。实际上,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地限制,并不能独立或者通过合作完成所有的内容理解,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自主模式。

2. “越俎代庖”变成了“袖手旁观”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许多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没有充足的思维与探究空间,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一手包办,走上讲台一直讲到下课,部分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反而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显得无所事事,对于整个课堂的节奏进度、气氛没有做到有效控制,结果从原先越俎代庖的单向教学模式一下变为放任自流的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 “拓展不足”变成了“本末倒置”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内容较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在一些热点、难点内容的理解上面,许多教师还是采取口头说教的方式,影响了教学成效。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立足于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将主题活动引入课堂,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方式,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对活动的次数、时间进行统筹考虑,一节课设计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忙于参加活动。结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而未能达到相应要求,教学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质本末倒置,教学成效相对不足。

4. “手段滞后”变成了“演示形式”

在过去一段时期,多媒体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并没有得到高度普及,部分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有的教师对信息化手段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将多媒体手段有效运用起来,提高了教学成效。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过于迷信信息化手段,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使用一下,教学手段的演示占用了课堂较多时间,教学生动性、形象性是提高了,而学生思维深入性、广泛性却受到了限制,教学过程变成了演戏过程,学生从听讲角色变为了看戏角色,多媒体手段沦落成教学表演的一种道具。

二、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有效开展高中政治教学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误区,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都应当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优化薄弱环节,促进教学成效提高。

1. 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

学生应当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主角,凡是能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以及合作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越俎代庖,更不能运用直接给予的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还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掌控教学节奏进度,该提示的时候提示,以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性目标与能力性目标的同步实现。

2. 处理好“自主探究”与“难点点拨”的关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空间,通过搭建自主学习载体的方式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许多教师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成效非常显著,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研讨题,要求学生同桌相互讨论,或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施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探究的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局外人,而应当牢牢把握主动,在学生或者学习小组中间进行查看,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哪些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点拨。对于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或者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班级进行集中讲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重难点点拨相结合的原则。

3. 处理好“直接运用”与“独立设计”关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对于教学成效提高帮助较大。教师首先要控制使用频率,一节课使用一到两次较为适宜,每一次的时间不宜超过两分钟,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政治教学中的信息补充、氛围营造方面作用。在保持科学频率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在最为关键的环节使用,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可以是出版社的成品课件,还应当逐步过渡到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能够运用设计软件将相关的数据、图片、录像资料整合起来,制作成高中政治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活动开展,教师自主设计的课件,能够提高针对性,实际运用成效更加明显。

4. 处理好“活动促进”与“画龙点睛”关系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主题活动是活跃氛围、深化理解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样的形式并不是适用于每一节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灵活掌握。既要让其在重难点突破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要保证使用的最佳效果,在最为需要的环节、最为需要的内容、最为需要的时刻运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主题活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稚化”思维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育专业; 教学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围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对体育教师的重新定位要求,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从教育观念、教学理论课程以及对新《课标》的适应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阐述,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建议,并在改革中增加了对人文、教育等学科的强调,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的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师,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对体育教师的重新定位

1.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1.2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调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

1.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倾向性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活动。”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化手段为目标,将重点放在身体活动这个媒介上,即教学重点倾向与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增强和运动技术的提高,而忽略了其在包括思想、意志、情感等方面内在因素的发展。与此相适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其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爱好特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评价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客观的生理测定,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使评价范围只停留在生理学范围。

2.1.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在方式方法上就应予以重视。在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显得陈旧呆板,多采用的是“三个中心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教学成了单纯性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2.2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2.1基础教育中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倾向性

基础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主导,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统一的客观指标。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在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2.2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在基础教育的方法上也比较单一,步骤很程序化,一般课堂分为准备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方法上也是讲解、示范等。课堂的单一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

3.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也应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思想,从教育观念、教学理论课程以及对新《课标》的适应方面的教学进行改革。

3.1全面转变教育观念

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观念上教学必须由只重运动技术、规范性教学的模式转向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模式。

教师要塑造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为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3.2提高学生的教学相关理论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健康不仅是生物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的健康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课时,如解剖、生理、体育保健等生物学课,还是体育心理、体育社会等社会学科和诸多术科课程,要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思想。只有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上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了体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实现专业化,其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提高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

在科学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重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新课程中需求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这些都需要教师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3培养学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向一名真正的体育教师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能够在实践中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素质等,认识到基础教育现在的办学思路,并定期去实习基地了解和感受社会,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中小学形成一种网络式的教学关系,将中小学最新改革动态和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技能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面对基础教育中小学的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应积极开发和发展校本课程。此不仅的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各校实施改革的有效方式途径。这样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校的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将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也将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行更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谢芳,王建民,丁向东.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新课程体育师资[J]. 体育师友,2005.(1):36-37.

篇6

1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英语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政治观念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与此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铸师魂的核心是师德的培养,只有强烈的责任感存在,才能鞭策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

1.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进步

此外,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多做一些强化口语和听说的训练,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英语教师应多与其他老师交流,互相学习

应经常与学校里的教学实践的带头人进行交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可以使高中英语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的培养对于下一代的英语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可采用全体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评课与集体反思的过程,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体系的深刻思考

2.1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内容的思考

比较而言,过去的英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依靠教材,而旧的教材缺少创新,单调乏味,陈旧落后,脱离了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关联,沿袭过去的习俗而形成的较稳定的封闭型教育,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新的课改条件下,英语教材会更加密切关注社会的问题,追踪社会上的热点,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2.2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的思考

“教学过程的开放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当主角,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然而高中的教育中,还是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如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法。由于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学生缺少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不高,严重地扼制了学生们的独立创新意识。

2.3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式教学强调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教学,如角色扮演练习和小组活动等等。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新课改指出,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地建构英语的语言知识。可以由单科教学向跨学科知识教学改变,也可以由对书本的重视,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要求课堂英语的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旧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也提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从而达到快速而优秀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4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的思考

过去的英语教学对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分的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此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等缺点。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先进的评价思想,因此,可以发展多元性的评价系统的。既可以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评价目的是诊断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评价。

3 新课程改革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教育目标开始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社会提高了对当代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能力,还要求其具有探索精神。初中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利用初中科学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大千世界,发现知识的美好,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会让科学课堂大有不同,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念。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不同

无论是实验的内容,还是形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变得丰富起来,教学方向也从验证性教学向探究性教学转变。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以下几点不同:(1)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科学实验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开发实验所用的材料与其他资源,引导初中生从生活入手去了解科学知识。(2)要关注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学习,接触与理解科学知识,并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才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3)科学实验教学模式发生转变,科学实验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设计和实施实验。(4)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去获得全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有效的探究学习体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实验教学思想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思想死板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在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教育责任,认为只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完成实验教学就足够了。教师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不足,无法促进创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限制了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科学实验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影响着初中生的实验学习参与度。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许多教师过分相信教学经验,一直沿用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并将其视为教育界的“圣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上的实验要求,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用的材料与设备。教师要通过亲自示范,让学生了解甚至记忆实验的流程。如果时间充足,才可以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单一的实验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实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的习惯不足

学生是科学实验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没有主动实验的意识或者习惯,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效率很难提升。在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大部分初中生将自己的学习精力放在了数学、语文与英语这所谓的三大主科上,并不重视科学实验学习。学生认为科学实验不能给自己的中考带来一点益处,更不会加分,就不愿意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实验学习观以及实验学习习惯,极大地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对于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有直接影响。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引导者身份,将更多的学习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角色要进行重新定位,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并通过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而将创新教学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更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规划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教学思想的落实更加自然,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师要学会将心比心,每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就要先进行自我反思,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自己达到这一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要求,让学生在完成科学实验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建立科学实验学习的自信。

比如,在讲解“水是常用的溶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生活中常见的溶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针对自己要制作的溶剂准备好材料,并于课前进行练习,在课堂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一教学行为的落实,说明教师在弱化自己的课堂控制者思想,说明教师在进步。积极更新教学思想,才能让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科学实验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制订好实验教学方法,使课堂实验活动能够满足初中生的科学实验学习需求,以符合学生的理解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与学生一起去制订实验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实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更好地讨论与合作,更好地交流与探究。重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思维,需要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

比如,在讲解“密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块不明材料的物体与一张物质密度表,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此物体的密度与真实名称。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规划实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在所学的密度知识支撑下,选择正确的实验器材,设置正确的实验步骤。教师则通过课堂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些小组总是一两个人发言,教师则通过融入讨论引导其他学生发言。制订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教师要给小组设置实验的时间,让小组以比赛的方式去做实验,从而激发初中生的科学实验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三)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对初中生的科学实验习惯进行培养,是促进学生成为科学实验学习主人的重要方法。许多初中学校的实验教室数量有限,管理人员不足,一些实验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对于学生实验习惯的形成极为不利,重视实验环境的建设与打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才能让学生具有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对实验的热爱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观,促进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惯性的存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火车游戏,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感受到原理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开发第二课堂,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主设计与实施实验。

综上所述,加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重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实验学习过程中了解各个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视为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成为科学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让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楼建国.试析初中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篇8

一、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语文难教好,语文难学好,这是绝大部分老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会。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足够信心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信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做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心捕捉机会,让每一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像平时。这种成功的喜悦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虽然有时这种成功或许是小小的。因为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看,成功的体验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今年带的这一届初三,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从进初一开始一向较差,语文学习习惯也不好,常常连语文书都忘记带,平时默写生字,古诗文或名家名篇总是默不出的,组长和课代表老是盯着他,我也多次找他谈话,甚至还为此联系了他家长,但是效果还是不太好。有一次语文考试,作文类型是话题作文,他写的题目是《我和父亲的距离》,结果阅卷老师给他打出了51分的高分(总分55分),结果这次考试他破天荒的考了91分(总分120分),并且有一个语言表述题做得比班级里的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都要好。我以为这是一个激发他学好语文的极好机会,于是在下发试卷时我当着全班学生狠狠地表扬了他,并且也很有策略地批评了他,因为他试卷的默写部分的18分中只得了6分,下课后,我又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说;“你这次本有机会考到100分以上的,只要你肯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语文的。”他听了以后也表现出认同感。这以后,我惊喜地发现他的变化;遇到默写任务时总是表现得很主动,再也不要组长、课代表督促了,课堂发言也变得积极了,语文成绩也自然慢慢上去了。我因他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而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来自于对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到语文有趣开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比如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分组讨论相关问题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订中来,总之,不要总是让学生坐在板凳上听老师昏天昏地的唠叨,而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例如编演课本剧。任务下达后,学生们高兴极了,编台词,练表情,排练――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动了起来,整节课老师没有费力地去讲解。只是处于一个指导、帮助的位置,但学生在编排、表演、观看的过程中把整篇文章都变成自己的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锻炼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而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

半个多世纪前,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那么,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就语文学科特点。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养成熟练使用工具书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熟练掌握查阅方法,经常自觉运用这些工具书,做到课文中的词语要会读、会写、准确解释、熟练运用。

当然,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只是课前预习工作的一个部分,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教师还要注意布置一些如作品背景资料的查找,作家生平相关情况的收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批注文章的习惯,借此捕捉筛选课文重要信息,梳理结构,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等。做到独立思考与必要存疑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针对性,逐渐掌握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2、要养成熟读背诵、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渐进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元素,所以,积累并运用基础知识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后要求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词汇,精彩句子、精彩段落,掌握语文学科中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包括词语、成语运用,词语辨析,修辞运用,典型病句修改,标点使用,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的知识等,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去,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细心体会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觉得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题材陈旧。平时和学生就作文进行交流时,他们总会说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写。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问题就出在许多学生都缺乏一颗细心观察并体会生活的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仓库。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一颗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培养学生一颗对老师、父母、长辈的感恩之心。“风花雪月皆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生活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平淡无波,细心人总能捕捉到表达的灵感,养成习惯,及时把这些心灵的火花记录上来,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的心田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确实。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人生是非常重要。我认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益匪浅的。

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我国,艺术考一般是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输在起跑线,转投入艺术的怀抱,借艺术的名义,走入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艺术成了部分人的捷径,在这种国情下,艺术生本身并不热爱艺术,只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手段,艺术生本质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和发展的方面自然存在更多的问题。理论知识不想学,实践操作不动手,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是很多高校艺术生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只是一种摆设。

许多在高校学习的艺术生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艺术设计而报考这门专业,而是因为学习能力与高考成绩达不到高校的基本要求,无奈之下只得通过考前突击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这条道路进入大学校门。因此,许多学生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更别说这种理论性的课程了。他们对艺术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也并不知道艺术设计是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之后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

2.教师的教学现状

综合历年高考录取分数,我们发现,艺术生的成绩偏低,文化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自降门槛,对学生放之任之,在教学中敷衍塞责,教学过程草草了事。理论知识,实践设计无法深入的传授于学生,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由于艺术生人文知识水平不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也就无法更深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然而这并不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对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品的理解并不等同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当前国内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往往就有这样的误区,将课本上的观点也一概灌输给学生。学生大多数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结果他们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致使下一堂课依然是老师说学生听的状况。这种恶循环没有改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丰富教材,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实用美术范围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传达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众多领域。现在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变化较小,主要引进和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的理论和模式,照搬现象严重,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结合国内艺术设计要求,做必要的教材改革。要丰富艺术设计的教材,不仅仅是改革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引进文学、科学等学科和艺术学科进行综合,才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在开设课程上偏重不一,对其他学科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课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丰富了教材,才能真正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上做到稳步、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教育模式和教W方法仍基本以“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为主,这种方法缺少互动和交流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课堂直播等新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公司中,实地教学,重点进行针对性问题的分析,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现代艺术教育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连,在传统教学手段上,现代高校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计算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创意空间和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电脑艺术设计在高校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可以使设计变得更为简单和实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多做一些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学的情景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艺术设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艺术设计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操作。现代社会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时代需求而创办的,因此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把一些“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其次,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实力的大中型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健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

艺术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极富发展潜力。但是现在国内高校教学只是停留在一些早期国外借鉴过来的经验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突出,国内艺术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开设一些新兴的、有市场活力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迎合市场的需求,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紧缺型艺术设计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着眼于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世界接轨、与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步,也要重视国内传统艺术设计的发掘,将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和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掘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和市场特点的新思维、新路子。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可在高校开设这些具有民族传统优势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对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工艺更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地域性特点来建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二册) [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李丕宇.对国外重点高校艺术史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齐鲁艺苑,2008(6)

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也陆续取得好的发展,基础教育更是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是,在取得成就之时,我国教育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问题,于是教育改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近些年,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很大的关注。加快构建符合当下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也自然成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及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不断回顾思考,以取得更好的完善进步。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就

(一)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都更好的来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学习巩固。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并制定课程标准。地方依据国家课程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则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调动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工作。在课程体系方面,新课程改革表现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教育内容进行了更新,减少了课程门类,更加强调学科综合,并构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综合课程,如在普通高中阶段设置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二)新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课改强调学习者自己积极参与并主动建构。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倡导,使学生在新课程中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完全被动接受者,而是转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者和主动学习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都极好的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好的推动教学的开展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并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力求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能与自己的志趣相联系。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略有些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和讲解,尤其是一些老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反应会表示不很顺手,甚至会陷入行动的“盲区”,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这给教师增添了比较大的负担。

(二)由于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这也使部分教师一时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的将其运用实践。

(三)在教师培养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马上上岗,需培训一到两年,并且他们能否承担起实施新课程的任务,这也还是一大考验。而当前我国对高素质高能力教师的需求又比较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入职成为了一大问题。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丰富知识,还应该不断充实自我,逐渐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过去对知识的权威和框架限制中走出来,在课堂上真正的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重视研究型学习。学校要重视广纳贤才。学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基础上,可以为教师组织新课程培训,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并能在实践中领会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融会贯通。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影碟观摩课,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走进新课程的大讨论、演讲比赛,也可以相应开展一些教师论坛,讨论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等。

(二)对于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条件设施差的学校,新课程改革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实施。这种情况下,这些学校一方面可以向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教学资金,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自己能做的教具学具就自己做,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以更好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四、结语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很好的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不断的回顾思考并总结完善,以使新课改能够走得更远更强。

参考文献:

[1]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3).

[2]黄大龙,丁学东.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10).

[3]元华.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宁夏教育,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