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2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综合发展模式”产生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发展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中,强调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
A.列维(Levy) B.斯梅尔瑟(Smelser)
C.贝拉(Bellah) D.哈根(Hagen)
3.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中,探讨创造型人格与社会发展的代表人物是( )
A.麦克莱兰(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尔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
A.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
B.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因
C.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D.坚持“发展道路的同一论”
5.依附理论在探讨拉美国家脱贫途径中,法兰克提出了( )
A.综合派方案 B.革命派方案
C.改良派方案 D.中间派方案
6.在前工业工业革命时代,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增加劳动原料 B.改善劳动工具
C.提高劳动分工 D.增加劳动力
7.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______,城市化进程呈现减缓趋势,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 )
A.70% B.75%
C.80% D.85%
8.最早提出了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是( )
A.李普赛特 B.亨廷顿
C.帕特南 D.托克维尔
9.在法国启蒙时期,强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的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拉美特利
10.认为理性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属于理性的( )
A.本体论内涵 B.认识论内涵
C.价值论内涵 D.方法论内涵
11.______,国家粮食局宣布“户粮挂钩”政策废除,需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宣告结束。( )
A.1978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3年
12.认为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帕森斯 D.韦伯
13.基尼系数中,代表绝对不平等,财富全部收入集中于一人的状态的基尼系数是( )
A.0 B.0.5
C.0.75 D.1
14.反映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是( )
A.财富增值效应 B.马太效应
C.转型效应 D.倒“U”理论
15.在现代化进程中,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代表人物是( )
A.刘易斯 B.麦多斯
C.卡森 D.鲍姆
16.最早提出“失范”概念的是社会学家( )
A.涂尔干 B.默顿
C.英格尔斯 D.帕森斯
17.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
A.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B.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
C.经济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18.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结构是( )
A.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B.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C.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D.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19.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______既依靠自我发展又靠政策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地区。(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东海、南海旅游区
20.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按照等级关系进行分层,______属于这种社会分层。( )
A.基于市场关系的社会分层 B.基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分层
C.依据社会身份进行的分层 D.依据权力关系进行的分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特征是( )
A.曲折性 B.前进性
C.渐进性 D.局部性
E.整体性
22.在华勒斯坦看来,边陲国家要突破边陲地位主要的途径是( )
A.把握时机 B.吸引外资
C.自力更生 D.自行研发
E.增加国内消费
23.在工业化动力的历史分析中,______在众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
A.技术进步 B.市场扩张
C.人口素质提升 D.信息传播
E.企业家精神
24.基督教神学培育的社会精神是( )
A.羔羊意识 B.公民意识
C.仆人意识 D.奴隶意识
E.兄弟意识
25.现代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包含( )
A.市场经济 B.市民社会
C.民主政治 D.个人自由
E.社会保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依附理论的学术渊源
27.刘易斯的二元经济
28.离规行为
29.组织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31.简述中国农业社会中的“内卷化”状态。
32.简述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33.简述对我国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理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4.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篇3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在遵循“中国梦”战略思想,构建了富含时代性的话语体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及规律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院校都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中引入这一战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国梦”内涵简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主要内涵包括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国家富强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予以解决,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最终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中国梦”这一构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其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都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教育方式、载体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2.2 坚定大学生信仰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问题,导致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发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梦想、深陷物质欲望的情况,以科学的思想激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观、人生观。同时,“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2]在大学生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梦”会对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巩固理想,坚定追求目标,从而完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机。
2.3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我国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其中饱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学生愈发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逐渐摒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倡导集众人之力,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仅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要求个人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3.1 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践途径,能够有效借助传统教育课程体制,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中增设“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的专门章节,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则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其次,应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利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渗透。因而,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师的课堂自信,提升学生兴趣和教育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巨大,使其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据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占其所有获取信息途径比例的70.6%,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其生活、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向学生宣传“中国梦”战略思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同时,了解本校学生应用各类网络平台、即时沟通软件的频次,选择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软件,建立校园公众号,并构建学校自己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针对“中国梦”理论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应围绕“中国梦”战略思想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清形势,获得改造主观、客观世界的能力。[3]例如,开展“中国梦”思想学习活动、助力大学生完成梦想活动、“中国梦”宣传讲座等。
篇4
【关键词】教育 教育功能 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功能及其发展历程简述
研究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亦可从教育功能的演化过程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教育功能简述
“功能”一词看似普通,但其含义十分丰富。《辞海》中认为“功能”一词有三意:1.是指事物的能力;2.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体而言,如肝功能和钢管的功能;3.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因此,我们认为,功能就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
(二)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
教育功能问题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助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循着生产力发展这一线索,对教育功能进行历史考察。从而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功能的实现和不断变化。
1. 古代教育功能:僵固单一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演进。社会物质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和科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方面的脑力劳动,也产生了专门传授社会伦理规范和部分文化知识的学校。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学在官府,教育的政治功能显而易见。教育的政治功能为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所推崇,教育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有力工具。如封建时代的官学,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封建官僚机构的附属物。
2. 近代教育功能:日益分化
近代以来,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英国工业革命突破了以灌输伦理规定为重心的功能系统,人的认知技能在生产中逐步取代原始本能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文化衰落,直到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才开始变革教育,废科举,兴学校,颁布新学制,设立新学堂,革新旧课程体系,引进一部分“西学”。但教育结构与功能在总体上无多大进展,教育结构仍处于离散状态,教育功能仍然是以偏重意识规定的政治功能为主。
3. 现代教育功能:逐渐完备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又一次促成了生产力的飞跃。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技术含量的提高,促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劳动者在劳动之前必须经过教育的训练,生产劳动对原始体能要素进行扬弃,吸收更多的认知技能。芝加哥大学舒尔茨教授说:“当代高收入的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因此,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种资本。它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技能的提高,从而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现代教育也注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对教育功能的再理解和思考
(一)教育的整合功能
社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社会的整合说到底是作为社会行为者的个体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另外,社会的整合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力量。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约束,是通过一定社会力量使人遵守社会规范,并借以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活动,其社会化影响又是长期、稳定,并且是首尾一致的。但是,教育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传统文化超越自身,不断融合,才能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需要与追求个性和创新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因此,文化的发展充满着分化与综合的现象,它追求终极的旨趣却没有终极的形式,缺少融合的文化必将走向衰微,实现文化的更新,进入教育传递的内容,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个体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的选择分配功能
社会阶层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社会里,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阶级安排来实现,先赋的条件特别是阶级、阶层出身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等级明确,越往上的社会阶层越封闭。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资本的论述同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对改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作用。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所拥有的三种最基本的资本。而这三种资本之间又是可以相互交换与转化的。作为文化资本最重要来源的教育,就有一种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三种资本的能力。这便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善,就必须帮助更多的弱势阶层进入中间阶层,而最有效的帮助莫过于向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帮助弱势阶层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帮助他们改善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拥有状况,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变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从而真正的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社会阶层结构朝更合理的方向改善。
(三)使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 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 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 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 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三、对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
对于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指导其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于环境保护,但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环境学的范畴,而是迅速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我国政府已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列为我国21世纪的两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起着推动作用。由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思想将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生态、社会与人对教育功能的需求。
(一)重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中,我国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促进和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平和公正,维护和平与团结,保障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另外,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排斥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强化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它具体表现为通过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为人民提供判断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标准。
(二)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
从教育的本体功能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实现生态、社会及人本身的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首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倡导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原则。其次,它将人们的不断发展乃至完善当做最终目标。其根本立意在于把人从与自然、社会、组织、人自身及他人的严重对立中解放出来,它是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的关键。再次,可持续发展主张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的资源。从人自身资源开发的无穷性看,人类的潜力和未来是乐观的。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人类生存的希望所在,它意在充分认可人在自然界、社会面前的能动性,把人作为真正的主体,寻求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教育必须把主体人的培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体系下的教育要发挥“塑造主体”“挖掘潜力”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本体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才能适应和推动整个人类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终端走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走出了封闭、隔离的世界,全人类由于计算机联网、信息的沟通而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转化为向全社会开放的、横向联系的、互为一体的联结体,整个教育系统由以学校为中心逐步向社会网络式转化。教育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教育化的态势已经出现,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的社会。此外,教育功能不断地细化。教育不仅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还具有娱乐、闲暇的功能(如老年大学的出现)。教育成了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活动。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这正预示着教育功能的未来将更加分化与细化,渗透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06).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涵;应用
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规定,倡导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表明“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合作学习虽然在国外流行多年,但在我国合作学习刚起步,研究相对滞后,普及率也不高,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此,笔者就合作学习做一阐述,希望能够为教育者带来一些帮助。
一、合作学习内涵及基本要素
1.内涵
我们对世界各国的有关合作学习的专家关于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做一统计,发现合作学习或多或少涉及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一种互助活动;三是合作学习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四是合作学习以每个不同小组在达成所定目标的过程中总体成绩是奖励的依据;五是合作学习是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分配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表达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系统地利用动态教学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依据,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2.基本要素
当前,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有五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积极互赖、面对面相互促进、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积极互赖要求学生之间不仅要为自己学习负责,更要为小组的其他成员学习负责。面对面相互促进要求学生要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彼此促进,共同进步。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都承担学习任务,并且要充分掌握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还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自担。社交技能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有用的社会交往能力,用以进行更加多、稿纸的合作。小组自评要求每个小组定期进行评价活动,检讨在活动中的不足,正视自我在活动中作用的发挥,保持小组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多样,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
1.小组竞赛法(Team games tournaments)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形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进行混合编组,共同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后选择成绩相当的小组,互相竞争。
2.小组总积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这种形式与小组竞赛法很相似,不同点只在于评比方法上,该种形式将每个小组成员的分数转换为小组的总结分。
3.交叉法(Jigsaw)
将学生分了小组后,给每个小组成员不同的问题,再将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进行研究,之后各回各组向本组的成员阐述自己问题的答案。
4.小组学习(Group Investigation)
将小组看成一个整体,而每个成员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每个小组在内部交流以后,再将自己交流后的内容向全班报告。
三、合作学习在应用中的优缺点
1.合作学习精神缺失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常被大家认为是一种“装饰”课堂的工具,真正的合作精神应该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学生却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只是“过场戏”。“合作学习”本是重要的环节,但是却沦为了课堂的点缀,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学习,不仅耗时多,收到的成效微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还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致使他们养成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如,在牛津7 A Unit 4 Food中,在教了有关食物的单词后,操练句型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其实句型很简单,只要把食物的单词直接运用进去就可以了。“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2.教师引导错误
在合作学习上,应该弱化教师指导。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发生错误,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是指导者。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更是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牛津8 A Unit 4 Wild animals 中,学了很多的野生动物,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can we protect wild animals?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在小组中大家一起思考组织语句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为了节约时间,在没有让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怕自己说错,不愿意起来发言,就“冷场”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正确扮演在课堂中的角色,确定合作要达到的目的。
3.不能做到平等合作
合作学习应该是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发挥集体智慧的优越性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现实中通常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学习能力较强、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参与热情较大。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难以发挥,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遇到了种种困难,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担忧,只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我们以后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7
音乐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素材使学生获得音乐灵感与音乐创作中的启发,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提供特定的文化素材,使音乐成果更加新颖。文化市场主要根据人们对文化需求不同而衍生出来的市场要求。通过对文化市场的分析与划分,可以使音乐创作的成品更加规范。依据文化市场需求的不同可以对音乐教育做出适当的调整。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化资源的浪费。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音乐教育的推动,因此,通过文化市场规范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
高校音乐的主要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散播音乐文化。音乐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文化市场是衡量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所以,通过分析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市场的需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向导。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供应关系。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对市场供应方面的影响。人气较高的音乐产品可以带动文化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较为隐蔽,没有明显的交易形式,其只能借助特定形式的传播表现文化市场的存在性。由于文化市场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而音乐可以使文化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推动文化市场得必要条件。
(二)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市场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从高校音乐教育内容方面分析,就当前的音乐教学模式中,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占音乐教学的大部分比例。音乐欣赏与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的辅助内容。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通俗音乐的鉴赏通常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化可以为音乐教学提供灵感,由于人们对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音乐创作缺乏内涵。丰富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从音乐教育形式方面分析,由于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室内课堂,这极大的削弱了学生上课的活力。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多样化。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内容的同时,对其相应的文化也有所涉猎与了解。二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尽情的感受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的乐感。
三、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场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文化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文化市场也需要通过音乐教育进行传播。文化市场与音乐教学充分对接起来,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的发展。大众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音乐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在进行高效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对大众的音乐要求有充分的了解。首先,应对文化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掌握大众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市场的精髓。其次,应对当地相关部门规定的文化规划做一定的了解,参照特定的规则对音乐内容进行创造,使文化市场需求与高校音乐创作充分融合。最后,在相应的文化区域举办高校音乐活动,积极听取大众对音乐活动的相关建议,进而使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实现实质性的对接。充分了解市场化需求是进行高校音乐创作的前提。只有对文化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有显著的成果。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与文化市场需求相接轨,否则就可能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二)改善并转换音乐教学模式
如果想让音乐教学与文化市场充分对接,就需要将文化市场当中的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传统的音乐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以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体,没有实质性的文化底蕴对其进行支撑。在改革后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应将更多的文化元素添加到音乐教学当中来,增大音乐教学的开放性。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文化的诠释,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掌握更加灵活。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某一音乐课题,让学生对其文化内容进行叙述,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掌握有所拓宽。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因此,转变音乐教学模式才能正确实现文化市场与高校音乐教学的精准对接。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从文化角度展开。比如对音乐创作的文化根源进行挖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起源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更新对音乐底蕴的认识。文化是音乐灵感创作的基础,因此,了解文化是创作音乐的关键。
(三)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对音乐教学认知与影响。如果音乐没有人进行欣赏,就会产生空有其表的效果。具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活动是实现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具体措施。对于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通过文化经验深厚的艺术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以通过专家对音乐独特的了解,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家对音乐独特的看法与情感可以使学生深深的感受到艺术家对音乐的热爱。通过音乐艺术家的演讲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在高校内部举办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竞争的同时,挖掘文化与音乐之间的联系。音乐竞赛的举办也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三是在举办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碰撞。总之,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文化对其形成的支撑。
(四)高校应增强与文化机构的联系
文化机构通常指的是某个文化中心的交汇点。高校通过对文化机构的联系,可以使音乐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更加充分。强化与文化机构的联系是高校实现音乐教育与文化对接最为快速的方法。将文化机构与音乐教育融合起来,主要有三方面意义。第一是集中性的了解文化市场的特点,使学生在遇到音乐与文化方面的冲突时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第二是文化机构的专家可以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促进高校音乐教育,进而使学校音乐教育顺利开展。第三是音乐教育与文化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有价值的素材。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教材进行充分利用,进而阐述音乐与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化机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必定要与文化机构相联系。由于我国文化市场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利用文化机构可以将文化市场的类型进行划分,进而使高校音乐教育的类型范围划分更为精准。
四、小结
篇8
餐饮经济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098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餐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
A.交换与交易关系 B.交换与利益关系
C.交往与交易关系 D.交往与利益关系
2.餐饮业真正形成产业实现规模化大发展是在
A.16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3.餐饮业与农业最基础的联系渠道是
A.农产品 B.劳务
C.生产技术 D.价格
4.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的产业是
A.服装加工业 B.餐饮业
C.高科技产业 D.采矿业
5.属于初级食品的是
A.碾米 B.蛋糕
C.野山菌罐头 D.方便面
6.餐饮企业的房屋结构、内外装修、音响、后厨、卫生间等各类设施,属于制约餐饮价格的
A.硬件因素 B.软件因素
C.制度因素 D.文化因素
7.有效的餐饮需求是指
A.只有购买欲望的需求 B.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C.既无购买欲望,又无支付能力的需求 D.既有购买欲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8.从价值形态上反映餐饮需求的综合性指标是
A.在外就餐人数指标 B.消费者餐饮消费支出指标
C.在外就餐率 D.在外就餐频率指标
9.最初的餐饮活动
A.是作为一种商品交易活动出现的
B.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而存在的
C.是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为第一目标
D.存在于家庭之外的社会餐饮市场中
10.中国餐饮市场布局表现为
A.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带及北京地区的餐饮市场发展较为完善
B.西北地区餐饮市场发展较为完善
C.城乡之间发展平衡
D.城市餐饮业发展缓慢,农村餐饮业发展速度快
11.对餐饮市场中消费者数量、地区分布、来源构成、消费频率以及消费特性等方面变化的预测属于
A.餐饮市场环境预测 B.餐饮市场客源预测
C.餐饮需求结构预测 D.餐饮经营效益预测
12.餐饮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是
A.产品竞争 B.价格竞争
C.促销活动的竞争 D.经营场所的竞争
13.以经营饮料、点心、小吃、零食为主,主要以休闲环境为卖点的餐饮业态属于
A.以家常菜为主的大众餐馆类业态
B.以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为主的快餐类业态
C.以满足商务、公关特殊需求的高档正餐类业态
D.浪漫轻松的休闲餐饮类业态
14.直接影响餐饮产品质量高低,并直接决定顾客日后是否会成为餐饮企业忠实顾客的是
A.餐饮食物产品 B.餐饮设施设备
C.餐饮服务 D.餐饮文化
15.从餐饮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来看,餐饮产品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属于
A.投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16.在餐饮产品开发与创新活动中,餐饮企业在对本地区餐饮市场供给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引进其他地区的菜系,这种策略属于
A.抢先开发策略 B.仿制产品策略
C.引进产品策略 D.改进产品策略
17.餐饮产品开发与创新的过程是
A.构思阶段——研制设计阶段——试销阶段——上市阶段
B.选择阶段——研制设计阶段——试销阶段——上市阶段
C.构思阶段——选择阶段——研制设计阶段——上市阶段
D.构思阶段——选择阶段——研制设计阶段——试销阶段——上市阶段
18.我国餐饮行业的真正发展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初 D.21世纪初
19.我国餐饮行业的管理组织是
A.中国营养协会 B.中国饭店协会
C.中国旅游协会 D.中国烹饪协会
20.日本餐厅规模与我国相比相对
A.小型化 B.大型化
C.单一化 D.多样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餐饮业的基本特征包括
A.经济特征 B.服务特征
C.文化特征 D.多元化特征
E.关联特征
22.影响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
A.餐饮资源条件 B.餐饮设施建设
C.管理系统与软件建设 D.区域经济条件
E.区域社会条件
23.影响餐饮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A.政治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 D.法律因素
E.人口因素
24.依据广义的餐饮市场结构定义,餐饮市场结构的内容包括
A.竞争结构 B.消费结构
C.餐类结构 D.菜系结构
E.餐饮企业所有制结构
25.广义的餐饮产品包括
A.消费者所享用的菜肴等有形产品 B.消费者所享受的服务
C.就餐环境 D.餐饮设备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
E.菜肴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餐饮经济学是________在餐饮业这个特定领域的具体化和深化。
27.餐饮业的基本性质包括加工业性质和________。
28.餐饮业与农业关联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农场加雇工、餐饮企业加农业协会。
29.绿色餐饮工程应从________开始,充分考虑宾客用餐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特点,结合客人消费标准,有针对性地安排品种和数量。
30.餐饮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价格混乱;二是________;三是人才建设不适应餐饮市场的发展。
31.餐饮市场结构优化包括餐饮市场结构的________和餐饮市场结构的合理化。
32.餐饮企业定价行为中,针对消费者的定价行为是从________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产品的价格问题。
33.业态就是企业的________。
34.餐饮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靠服务员所付出的各种劳务活动实现的,被归为服务要求;另一类则靠服务员的真诚和爱心实现的,被归为________。
35.餐饮行业管理手段有________、经济、法律三种基本手段。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餐饮市场机制的制约性
37.餐饮需求收入弹性
38.餐饮市场布局
39.餐饮市场开拓
40.餐饮产品的形式部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2.简述餐饮供给的特殊性。
43.简述餐饮市场的功能。
44.为什么要用业态划分餐饮业?
45.简述餐饮行业协会的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 成长档案 必要性 档案管理
学生成长档案最早是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目前已经在许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甚至大学得到了应用,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为学生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
一、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复杂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演化情况,更为高中教育方式的进一步调整、深化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其次,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目前,已有的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为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学校的一些奖惩记录等,很少有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兴趣、社会实践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档案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个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成才方式。
二、学生成长档案的内涵及内容
本文所指的高中学生成长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以便于分析学生心理,及时与家长沟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第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第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该类档案的收集,可以由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交往的先锋,只有班主任切实掌握了自己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和家长保持联络,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找出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另外,学生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动态的,即应该及时记录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类
这类档案建立在传统的学籍档案的基础之上,并加以补充扩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第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困难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弥补单纯记录学生学习成绩的不足,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这些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仅关注学生最终成绩,也有利于学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建立。
(三)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水平、社会能力类
这类档案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成果、社会实践情况等内容,并由学校对其职业特长加以分析指导。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各学期实践训练的成果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等等。
三、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思路
鉴于成长档案的特殊性,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成长档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对学生成长档案的正确认识
学生成长档案从多角度、多方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学生的热情投入和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对成长档案抱有抵触情绪,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就失去了建立成长档案的意义。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档案教育,使其明确成长档案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学生工作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自我的真实想法和体会认真记录下来,不断修正、完善成长目标。
(二)注重学生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和过程性
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学生成长档案的生命周期对连续性和过程性的要求更高,它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侧重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和连续发展。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这种连续性记录方式,可以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看到他们辛苦付出所换来的成果。这种内在激励机制是成长档案连续性和过程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积累学生信息,全程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在坚持学生成长档案私密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的开放程度
学生成长档案虽属于学生档案范畴内,但与一般的学生档案有着巨大差别。成长档案侧重学生个性,力求全面化、立体化、生动化地反映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绝非是学生档案中一张学籍表或成绩单所能展示和体现的。另外,学生不得直接查阅本人及他人的学生档案,而学生作为成长档案的第一形成者和利用者,需要依据成长档案中的发展计划来进行各项活动,并与其他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等多种角色互动,从而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在不涉及到私密信息的情况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开放程度,将学生档案提供给学生本人、班主任、授课教师等查看和利用,使他们能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帮助。
篇10
中学许多老师不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干脆不解析。加剧了学生厌倦地理概念学习的心态;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死记硬背的陋习;使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两者之间产生盲点——不记不引,死记了又不能适应考题对概念灵活运用的要求。基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现状,不少学生不重视或不深入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加上新课程高考以能力立意,因能力培养在教学开始阶段(概念教学)就采用了不正常的跳跃方式,故失去了牢固的基石,直接影响到地理基本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也多。有的概念文字繁杂冗长,记忆难度大;有的地理概念名词词句简单,课本上又没有加以总结区别,教师若对课本挖掘不够,探究不深,就无内容可讲。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难度。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不管是文字繁长还是词句简单的概念,只要抓住地理概念、地理名词中的关键字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结合案例进行探究讲解,便能深化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基本能力。
一、抓关键词,简化地理概念教学
有的地理概念为了准确、完整表达地理事物、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往往文字量大。但表达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突破疑难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转换、归纳,就是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二是经济属性即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学习“季风水田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抓住“水田”的含义,水田应在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的地方。推出该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季风区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及入海口三角洲”。
二、抓关键字,深化地理概念教学
有的地理概念、名词言简意赅,但涉及其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分布的成因要素且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地理概念、名词中能反映其发生、发展、分布的关键字,即能“顾名思义”的字,帮助学生分析归纳。
如“酸雨”的概念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在内,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教学中抓住“酸”和“雨”两个字。“酸”即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雨”即是雨水较多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工业发达化石燃料燃烧量大、降水量较大的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出现的频次多、危害大的原因。学习“水土流失”的成因、分布和危害,只有理解水土流失不仅有“水”的流失,更有“土”的流失,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归纳出分布规律和危害。有的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水和土”的流失,在分析其造成河流水位上升时,只是片面地分析流域降水时河流水量大增,而没有分析泥沙堆积河床抬升。“滑坡”的概念是“斜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指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滑坡和泥石流”要善于对比,针对名词中逐个字进行讲解分析。即“滑坡”是整个山“坡”体往下“滑”动,而“泥石流”是带有“泥”土和“石”块的洪“流”。通过抓关键字一对比,“滑坡和泥石流”成因差异就一目了然。
平时教学如果忽视关键字,一些看似简单的名词学生没有理解到位,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如2011年高考文综福建卷40A(海洋地理)(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相当部分考生误解“异常”的含义,既不理解“异”就是不同,“常”就是正常平常,可能比平常年份高,也可能比平常年份低。造成解释问题片面性,只简述水温比正常年份高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而忽视水温比正常年份低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该小题一半分数就因平时教学轻视关键字而丢弃。
三、画结构图,整合地理概念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
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区位条件时,抓住“商品”的含义,就能引导学生推出作为商品应具备人均多有多余的粮食,人均多由总产量大和人口数量少共同决定,总产量大应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应科技水平高且自然条件优越。为了解决面积大和人口少这对矛盾,需要借助农业机械。既然有多余的粮食急需销售,就要具备广阔的市场和便利的交通。图示如下:
通过抓住“商品”这一关键词推理,学生很容易得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同时以后遇到相类似的“商品率高低”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陆地自然带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陆地上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可将该概念中关键词图示如下:
把陆地自然带概念中关键词通过图示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理解该概念更简便、更深入。同时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变化基础(热量、水分)打下伏笔。
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针对地理概念、名词中关键词逐个字词进行讲解剖析,同时把关键词用图示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能让学生排除地理概念中大量繁杂的修饰词字,减轻学习负担,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直观概念地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人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即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地理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全才: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文教资料,2006-12.
2.耿夫相: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教育,2006-4.
3.宋明月: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区别概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