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教学法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听说教学法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互动交际;听说训练;潜力;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然而,我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很难满足新大纲的要求,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刻板、循规蹈矩,虽经不断改进,但至今仍不尽如人意。二是大学生课堂学习态度消极、被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心理相对内敛、受到来自同辈的压力的影响等。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呢?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曾指出:“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分不开。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英语游戏是英语课堂的调味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师生在紧张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缓解压力。游戏教学法并不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专利,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积累,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虞苏美、李惠琴等编)教材为例,针对高职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探讨游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的定义与原则
游戏教学法的定义游戏是一种有规则、有目标和有趣味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竞赛中、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游戏教学法的原则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要求游戏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尤其要围绕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乐”要求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较强的竞赛性,有动感,但与中小学游戏教学法不同的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游戏不一定要决出胜负,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教学游戏的分类
教学游戏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形式融于教学之中的教学活动类型。目的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互动交际,主要有两种类型:
语言训练游戏以巩固训练某语言知识点(语法、词汇、句型等)为目的,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如Quick Response game,Simon says,Bingo game,Guessing game等。
交际训练游戏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尝试有创意地、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强调语言的自然表达与流畅。如Roll-Roll-Roll,Describe and draw(learners work in pairs with one describing a picture while another one listens and draws the picture),Role Playing Games等。
语言训练游戏针对性强,教师能够较好地控制整体活动;交际训练游戏较难预测将要使用的语言,因而这类游戏中使用的语言比语言训练游戏更为宽泛和自由,对此,教师应加强引导力度,必要时可以参与其中。
游戏教学法实例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为《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或大学低年级学生。
(一)动感对话法(Roll-Roll-Roll Game)
游戏背景介绍本游戏教学法适用于双人对话操练环节。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形式较为死板,这与学生的座位形式有关,固定的桌椅方阵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课堂人数较多,将桌椅排列成U字型方阵不切实际,然而,听说课教学又恰恰需要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交际、拓展知识,在快乐与兴奋中锻炼口语能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学生兴奋起来、活跃起来、主动起来,这是教学法要解决的问题。
游戏操作方法首先,教会学生该游戏的三个基本口令:Go,Roll,Show。“Go”让学生按角色与各自搭档自由练习对话内容。“Roll”指角色B按图1箭头所指方向“滚动”,即向后移一个座位。例如图1中A1与B1为初始搭档,但经过一次滚动后A1与B2,B1与E5互为搭档。“Show”指学生听到该指令后可以自主站立起来与搭档表演其所练习的对话。在此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其次,编排学生座位次序与角色。图1是一个有六列五行座位的教室。教师首先将每组靠右边一列学生的角色设定为A,左边的为角色B。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角色A(即每组靠右边的学生)的位置固定不变,其搭档则根据教师的指令不断变换位置。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打瞌睡的机会,可在活动的过程中兴奋起来,在不断变化搭档的同时,能够听到不同的语音特点,纠正和被纠正错误发音的机会增多。同时,教师也可参与“滚动”,并将其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快速反应游戏(Quick Response Game)
游戏背景介绍该游戏设计的目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听说训练中的相关词汇,并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加以应用。该游戏可用在听力或口语训练之前,让学生预先熟记材料中涉及的生词,以提高后面的训练效率;也可以将其作为巩固材料中重要语言点的收尾游戏。
游戏操作方法快速反应游戏操作简单易行。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 Unit 3 Marriage听力材料中的部分词汇为例(见图2):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习图2中的词汇。然后,由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进行抢答。教师可以灵活调整、运用指令,可以是汉语,也可以是英文。如Teacher:sth. that you strongly dislike because it always annoys you.Student 1:pet peeve(抢答正确)
(三)描述与画图(Describe and Draw)
游戏背景介绍教材中有固定的、丰富而生动的音像材料,但缺乏现场性的、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材料。该游戏是对教材中听力、口语训练材料的有益补充。
游戏操作方法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 Unit 1 Parents为例。在该单元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部分有如下两个问题: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What is your father/mother like?对此,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两人分为一组,让其中一个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父母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爱好(可以使用字典或求助他人),另一个学生根据他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或本子上画出那位同学父母的形象。这种方法一方面考察了描述者的词汇与表述能力,另一方面考察了绘图者的听力和理解能力。然后,请几位描述者在自己父母画像前回答第一个问题: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这个游戏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准备材料,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本单元的思想主题,从而完成课堂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开展课堂游戏需注意的问题
恰当设计课堂游戏活动游戏要适当、适度。游戏为教学服务,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通过游戏活动展开,运用不当,适得其反。选择的游戏要讲究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设计新颖多样的游戏活动,不断增添课堂教学活力。
保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游戏的趣味性容易使学生陷入其中而忘却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监督游戏过程,合理安排游戏进程,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启动或停止游戏,不能让游戏的娱乐性掩盖了课程的严肃性。
游戏教学结束后要及时给予评价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也可以师生共同评议,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
游戏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际,激发学习动机,调剂课堂气氛,但设计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绝非易事。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创新精神十分重要。要想使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充满激情并能够从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教学实践中汲取营养,转化成适合课堂和学生的有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篇2
关键词: 后教学法 英语教师 教学启示
一、后教学法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div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
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篇3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高职高专学生 英语口语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86-01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综合素质优良。通过交际,人们会传播思想、表达情感、洽谈业务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了保障。近年来,国内的职业院校开始意识到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纷纷开始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给高职高专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英语口语使用环境和对外交流机会,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一)语音面貌欠佳
个别学生在英语语音方面存在口音严重或发音障碍。某些地区的学生在说普通话时就存在平翘舌不分的问题,在学习英语时,这种语音障碍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例如,单词seat与sheet,wash与watch发音分不清楚。学生说出来的单词被人误解或嘲笑,使学生丧失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的信心。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基础扎实,读、写、译能力良好,但就是碍于语音,羞于开口。
(二)听力能力有待提高
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英语的听说能力。交际是以听得懂、听得准为前提,其次用词汇、语言,甚至肢体动作配合将思想充分表达。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听力能力有限,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实用英语三级考试,但三级考试中的听力相对简单,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而且考试中的听力训练存在备选项供学生参考。仅针对过级的听力训练,对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进而刺激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
(三)缺乏英语口语交际环境
高职高专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环境基本还局限在英语课堂。英语课堂又很容易被教师占用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并非是练习英语口语的纯语言环境。如果课堂上缺乏互动、提问、演说、对话等英语口语练习,就完全失去了英语口语交际的可能性。
二、任务教学法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Brown(1994)指出:“交际能力即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者为了传递和沟通信息所运用到的技能。”口语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属于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仅需要说话者用语言表述,还涉及在特定语境下如何得体的使用语言。在口语课堂中,可以利用任务教学法设置特定的主题,在给定的语言环境中逐渐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任务的选择要兼顾日常交际、英语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这样训练的英语口语才更贴近生活,交际能力才会提升。
(一)日常交际主题,贴近职场需求
高职高专学生择业时的范围比较广泛,涵盖销售、管理、生产、服务等多方面领域。因此,在基于任务教学法设计英语口语课时,日常交际的主题选择要充分贴近学生的就业方向,符合职业发展规律,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置介绍接待、电话问询、食宿旅游、出行交通、求职应聘等公共主题。也可针对某一特定专业需求,设置专门的主题,例如,对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主题进行训练。当然,主题的设置应从简到难,这样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发展规律。
(二)语言文化主题,培养英语思维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中英文的表达上就有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而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代甚至用龙来象征天子。然而,在英语中,dragon却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对龙的定义,它可以理解为喷火的、凶猛的动物,可以用来形容凶暴的人、凶恶的人,像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多。因此,在口语训练当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的任务,让学生去区分、讲解。学生既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又锻炼了演讲表述能力,培养英语思维。
三、结束语
最后,在英语口语课堂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任务教学法设置交际主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语境。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言得体程度、语言准确性等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 Jersey:Tina Carver,199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秋芳.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篇4
[关键词] 角色扮演 高职英语视听说 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是英语专业的技能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教学目的的实现依赖于视听说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知识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训练听力为主。由于受原有教学方式的影响和视听设备功能的局限性,英语视听说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设备的操纵者,播放录音、录像,作些简单的解释或提问,再校对答案,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再加之大班教学,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进行,教师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学生几乎没有机会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英语视听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是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而是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笔者认为“说”是视听说课程的核心。“视”“听”“说”三者的关系应是:“视听”是基础,它为“说”做准备,是一种手段,而“说”则是目的,是实践的体现,是教学所要求的一种最终结果。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听说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这些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我们的英语视听说教学。
一、角色扮演的定义及特点
角色扮演是在某个情境中,学生分组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和练习之后,借助体态语言和口头表达诠释出一种状态、一件事情或一个过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来合作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把语言知识、实践和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角色扮演不像复述、对话练习那样有一定的限制,而是具有随机灵活性。对于“给定话题”也不规定一定结果,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不单单是机械地按规定句型练习,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已学词汇、句型及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交流。适当运用角色扮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角色扮演教学步骤与实例
角色扮演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布置话题。教师向学生布置相关话题,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反映话题内容。
2.角色分工。学生自由组合,一般是同桌或坐在前后左右的学生分为一组居多,这样便于课堂讨论和进行一些情景对话;也有同宿舍的同学分为一组的,适用于课后排练和大型的话剧表演。
3.排练。充分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和休闲时间进行角色排练。学生自拟台词,自己设计各种表情和体态语,必要时可准备一些道具,如卷尺、椅子、花束、一些衣服,柜台等。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4.表演与评价。学生可携带道具,选择教室中合适的地点进行表演。表演完后,教师要进行评价或者通过“学生评委”打分进行评价和反馈。
5.角色扮演教学实例:
在学完了Unit 4 Apologies(《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1》,复旦大学出版社)的Section One Watching, Listening & Speaking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个“Apologies”的角色扮演话题,由学生课后自己分组排练。学生可以自由对话或者按照书上的提示开展。在下一次课上课时,学生们按分成的组在课堂上表演。由于班上多数是女生,因此跟情感有关的剧情占了很大的分量。有的组的学生径直走到讲台前,一见面便是紧紧地拥抱,然后呜呜咽咽的。此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表演者的身上。
三、角色扮演与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是将听力课与口语课分开。视听说独立教学虽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英语听或说单方面的能力,但是这种分割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散失了在视听说三者之间协调组织锻炼的机会,结果是大多数学生视、听、说能力严重脱节,适时地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薄弱。现实生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运用是视、听、说三者协同地快速响应。视听说是一个完整的交际活动所必须包含的要素,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处于积极状态,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原来怕羞的,不敢开口的和由于英语基础差而缺乏自信心的都想着上去试一试。这种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它不但在语言运用、听、说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实践”和训练,而且由于模拟情景的形象性、真实性,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够在感情上、思想上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更大的教学效果。
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 (O’Malley,1990),而这种结合与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走向,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共同参与式教学理论 (胥懋云,2000)的核心。在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可能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角色扮演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给定的话题内,学生由于兴趣较浓,探索的积极性较高,从而会努力分析,积极思考,发挥强大的主体作用,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能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一个给定的话题中,笔者要求全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把眼睛、耳朵、嘴巴全部动员起来,学生们精心准备的“表演”全部得以呈现,而且乐在其中。我记得在一次全院的示范性讲课中,我运用的互动式的教学法使“英语视听说”课博得了满堂喝彩,特别是接近下课十分钟学生用角色扮演法上演的小话剧更是成了点睛之笔。在外语系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角色扮演都是少不了的一道菜,学生流利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表演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各项活动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活动的质量。
四、结语
角色扮演解决了传统英语视听说课视、听、说严重脱节的问题,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现,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激活了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位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地提高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刘艳林.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篇5
[关键词]面向行动教学法 体育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14-02
《大学英语》是我国体育院校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相继采用了来自欧美的直接教学法、英语听说教学法、英语视听教学法、英语交际教学法等,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向行动教学法”是在上述几种教学法之后提出的又一种新的外语教学理念,本文以下将从它的定义、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面向行动教学法”的内涵
“面向行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外语教学理念。《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对它的定义是:“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作为社会人,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为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欧洲理事会:2001/2008:9)这里的任务指的是行为的主体运用自身已经具备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去完成一个目标。
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面向行动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事先布置安排一定的任务,使学生在现有的英语水平基础上,通过全面调动自身的各项技能和能力来完成任务,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学生中心论”盛行的今天,“面向行动教学法”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学习当中,使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二、体育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经过数年在大学的英语教学,笔者发现体育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这一特点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在多年前就有教师明确提出,体育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学过英语,对英语的认识几乎为零,有的连基本的字母都不认识;另一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初中、高中几年的学习,但由于常年的体育训练,忽视了对英语的学习,导致了现有英语水平不高,刚开始学习还可以,可一旦接触到较深的学习内容,弊端马上显现出来。
(二)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课上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英语基础薄弱,导致了他们在英语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在下面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玩手机或者睡觉。笔者通过与同学谈话得知,他们知道英语的重要性,本身也想好好学习英语,但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根本听不懂,刚开始上课时还能坚持认真听老师讲课,但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住了,因此,只能做点别的事情来消磨时间,更不用说对英语产生兴趣了。
三、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规定我国大学必须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作为体育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属于边缘学科,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体育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设备不足,手段落后。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英语教学的需要,有很多班级英语课只能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来完成,不能形成视觉上的影像刺激,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即便有的班级使用了多媒体,也仅限于幻灯片教学,缺乏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平台,距离理想的教学效果相距甚远。
(二)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院校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多数都具有硕士文凭,但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少数,尽管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单纯地教授英语知识也能够胜任,但现在的英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教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许多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对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了解甚少,并不具备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承担起全面讲解某个专业领域中常用的语言模式的任务,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另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时刻都在进行着发展和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缺乏实践的内容,所讲的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就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很长时间都得不到进修的机会,所有信息都依赖于网络,在知识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亟待改变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加之教学任务重,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缺乏创新。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不好,无论讲什么,怎么讲,学生都听不懂,只要自己按照教学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无论学生怎么换,教师的讲课方法,讲课内容永远不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不仅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面向行动教学法”对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培养语言学习者能够运用目的语跟其他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合作、共处、共事、完成相关任务,并最终创建一种超越本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对于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面向行动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制定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原有的英语知识的水平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全面调动自身各方面的技术和能力来完成既定的任务。
(一)复习和巩固原有的英语知识
学习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需要时刻使用才能记得更牢、更扎实,如果长时间不用,无论当时记忆多么深刻也都会变得生疏或者忘记。“面向行动教学法”中,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重新把以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活动中,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语言复习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在活动中自觉学习新知识
为了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布置每项任务时,应充分考虑每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收到的教学效果,要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循序渐进,按照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地融入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不是单纯的语言使用(只要对方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而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恰当的使用语言,真正的成为目的语国家社会的一分子,这也正是“面向行动教学法”所强调的内容。按照“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理念,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互动情境的设立,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的环境中真正地使用英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语言使用的恰当性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实践中教学,将语言知识、语用理论和外国的文化习俗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按照体育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果教师在课上单纯地讲解英语知识,学生很难接受。“面向行动教学法”强调的是通过行动来完成学习,寓教于乐,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体育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设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地参加进来,还可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完成自觉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众多宠爱于一身,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家里更是唯吾独尊,为所欲为。“面向行动教学法”中,教师通过把学生按照相应的英语基础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彼此协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大学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六)促使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为多数的教师所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监督者。但在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对英语存在着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愿意学习。“面向行动教学法”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参加进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视情况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源,适时地讲解语法、词汇、语音和文化知识,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构建相关知识。在这里,教师更像是活动的导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进而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七)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所谓教学相长。由于“面向行动教学法”中强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很难预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备课,查找大量的参考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作为语言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向行动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体育院校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设定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任务,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当中来。通过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避免学生注意不集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彻底改变教学观念,不固步自封,努力学习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体育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尴尬现状,使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良性、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巴黎:迪迪埃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008.
[2]傅荣.试论“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外语教育,2010(3).
[3]彭漪,柴同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
篇6
关键词:汉语听说 教学 游戏
在汉语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把学生们牢牢吸引住?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语教学的全过程,一直都是我们这些汉语老师努力去做的事情。在多年的汉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发现“寓教于乐”是一种好方法。即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并体会到学的快乐。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也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游戏引入汉语听说教学课堂,这在英语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在汉语听说课堂教学中引入并恰当运用游戏,值得我们去尝试。
运用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相匹配,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对还是孩子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让学生通过玩游戏学会并运用语言,这是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相契合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游戏”的定义是:“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将适宜的游戏与语言教学、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游戏的“娱乐”性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供了保证。学习者可以在有趣、开心、甚至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下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并达到轻松、有趣的教学效果。
尽管游戏总让我们联想到玩儿,其实,它同样具有教学价值,尤其是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游戏之所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于它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学习动机,缓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并为他们提供真正的交流机会。机械、严肃的练习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精力不够集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50分钟,肯定会感到疲倦,但是要让他在操场上玩50分钟,100分钟,甚至更长,可能他都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有必要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活动身心,化解课堂语言学习的乏味感,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教学活动应该是简单的,能让学生们懂得怎么做;教学任务必须是可完成的,同时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学生们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活动应主要是口头的,游戏是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不二的选择。
如果所采用的游戏应该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适合教学内容的恰当的游戏,那么它们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环节:导入、呈现材料;进行控制性操练即引发对新语言的模仿及作出恰当应答;开展交际练习;复习、巩固等。有的游戏也不拘泥于一次、两次的课堂,还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例如我们在进行《第十七课讨价还价》教学时,我们首先明确学习这一课主要的功能是要使学生掌握:洽谈与调查的语言表达。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演类的游戏。鼓励学生课前积极观察、课中积极尝试。让他们扮演成人的种种社会角色,例如:“顾客”、“售货员”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满足感。例如: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带来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放在教室里用桌椅搭起的柜台上,把教室当成商场或是市场,让学生们模拟商品交易。学生们在自己的物品上标上汉语名称和价格。教师和两、三个学生专门设一个咨询台,负责解答大家在商品流通中遇到的语言上的问题。游戏过程中,要求学生们尽量用汉语问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课本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加深他们的理解。此类游戏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提供更为真实、自然的语境,既适用于预先准备的言语交际活动,又给学生即兴发挥留有了相当的余地。此类的游戏除了可以运用在“购物”这样的活动中,还可以“在医院看病”、“租房”等等相关教学中使用。
此外,我们在进行汉语词汇或句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学生们特别喜欢。例如在讲解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作对”游戏词,教师说“站”,学生马上坐下;说“大”,学生用手比划出一个小圆圈;说“哭”,学生作出哈哈大笑状。学生们在教师的指示下手脑并用,既学习了语言,又活动了身心。而练习动词时我们还可以做“抢椅子”,“我说你做”,“我说你画”等动作类的游戏。在做的动作类游戏应该具备活动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动作类的游戏中有一部分属于快速反应的,利用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富于节奏感的活动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但加深记忆,还能扩大词汇量,促使学生课前准备。
采用恰当的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种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分散了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还有效地实现引发兴趣,训练听、说的教学目标。
篇7
白姣 齐齐哈尔大学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内隐学习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利弊探究。项目号:2012002。
摘要:内隐学习这一理论是当今教育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内隐学习理论诠释的是无意识的学习心理,对以理性思
维为中心的“学习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另一个层面揭开了人类学习的本质。与此同时内隐学习法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学、语言学
习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对内隐学习的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内隐教教学法在大学语法教学领域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隐学习理论:大学语法;教学启示
一、内隐学习的产生
内隐学习理论在产生之初对心理学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是上个世纪末心理学界以及认知心理学领域才开始关注这一理
论,以至于如今成为最受关注和最为热门的课题。内隐学习法在
产生之初未被关注其原因是雷伯提出的内隐学习概念以及其研
究成果涉及到无意识问题,因此极少有人去模拟他的实验进行验
证。但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尤其在内隐记忆的
研究的影响推动下,人们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兴趣也不断激增。另
一方面内隐学习的许多实验结果,存在很大争议,近年来许多研
究人员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提供了广泛的证据,但还是有一部分
研究者持强烈的反对意见,这就激发研究者进一步提供更有力的
证据证明观点,因而也进一步的完善了内隐学习的理论。
二、内隐学习的概念
从广义方面讲,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当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语言的习得和使用,一
般技能的习得等等。但是,对于内隐学习做出一个令人满意地定
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更不用说单纯的用几个实验来证明他的寻
在和正确性了。费兰斯在《内隐学习导论》一书中举出了几个证
明内隐学习法的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一)巴利和丹尼斯等人为,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识地学到
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刺激环境的结构,却很难表述这个学习的结
果。
(二)克里斯曼等人认为,内隐学习可以被定义为一些知识
是无意识学习获得的,并且能够无意识的影响行为。
(三)塞格提出,内隐学习以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运用意
识的假设检验策略,无需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的知识就可以提高被
试者在测验中的成绩,也不涉及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而且遗忘症
患者也保存完好。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国的学者提出: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
意识到到环境刺激结构存在的情况下,个体表现出了学习后操作
行为的改善,即个体无意识的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还
有研究者将内隐学习概括为“自动的”“不易察觉的”“对复杂
规律敏感的”学习。
三、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法教学的运用
现阶段语法教学大体上采用两种形式,以形式为中心的明示
性语法教学法,另一种是以意义为中心的暗示语法教学法。
明示教学法是教师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诠释讲解,然后对学生
进行引导,进行一定语境的练习,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学习是经过
教师的讲解而习得的。例如语法中的翻译法,认知法其强调的都
是明示教学。与其相对的是暗示性的语法教学,其强调的是引导
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以及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从而推论出
语言的规则,例如,听说法、直接法、交际法、自然法都是强调
语法暗示教学。前者诠释的是外显教学,后者诠释的是内隐学习
法教学。
Krashen(1982)提出,语法并应该进入课堂活动,因为语法
起到的是边缘性的作用,语法形式的学习对于习得来说并不十分
可靠。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内隐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反过来说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只单纯的使用内隐教学法
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内隐学习的过程比较长,而且不适合水平低
的初学者,因此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效
果。曾有研究者采取了在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效
果。随意学习者学习一些实例,语法学习者学习语法规则,结构
学习者学习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运用。结构学习者将内隐性学习
与外显性学习结合起来,结果最后一组学习者学习的最慢,但他
们即能准确的陈述出语法规则,又可以将陈述出的语法规则运用
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其实用的效果非常的好。
四、内隐学习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内隐教学的研究者的不断努力,许多新的成果不
断地涌现,从而证明了这种无意识的教学模式更能够准确的把握
外显教学模式所无法把握的,没有显著规则的变量之间的微妙关
系,例如人类学习语言,人类的语言是极其复杂的,学习这种高
度复杂的语言,相对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方式的学习效
果更好。因此说内应学习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运用存在着极
大的潜力。
例如儿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母语的语法法则,但却可以在任
何场合将母语以不同形式的自如运用,并且可以非常准确的辨别
出合乎语法的形式,这就是内隐学习法发挥作用的显著效果。我
们可以流利自如的运用母语,是由于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多频
次的应用的缘故。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大学英语语法的教学
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起语言的输入,即引导学习者尽量大量的、
多频次、多形式的与语法和词汇多多的接触,通过反反复复诸多
词的接触从而自如熟练的掌握语法的法则。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以及在课下都要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蕴
含语法规则的资料,例如:报纸、杂志、散文、诗歌、小说等等。
还可以建议学生多接触音频资料,例如:电影、广播、广告。通
过对音频资料的接触,通过对手势,表情、以及图片的了解可以
更加深入的理解语言。同时教师海英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在课余时
间增加英语书籍的阅读量以及收听量。在这种自然的高频次的接
触中,将会提升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了解,并且可以培养出学习
之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创造出良好的语境状态,对运用
内隐性学习法学习英语语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本文笔者简要的对内隐学习法的产生,以及内隐学习的概念
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对内隐学习法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所产生
的显著效果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内隐学习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
启示进行了诠释,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点点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玉婷,赵璐.基于内隐学习机制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
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2]郭秀艳著.内隐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
版.
篇8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查发出教师问卷139份,回收13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9.28%。结果显示,有88.9%的教师重视词汇教学;有73.6%的教师能做到重视方法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只有34.1%的教师了解“词块”和“词块教学法”的定义;只有22.5%的教师经常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词块理解;只有21.8%的教师会经常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词块。由此可见,重点普通高中的教师虽然重视词汇教学,亦认为自己重视方法选择,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但在英语教学中很少开展词块教学,很少指导学生进行词块理解、记忆与运用。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3560份,回收3540份,有效问卷3514份,有效率为99.27%。结果显示,有24.6%的学生在课后有意识并主动记忆上课学的词块,尽管通过对这部分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所学所记的是词块;有22.4%的学生经常把英语课文中的词块摘抄在笔记本上;只有21.7%的学生经常定期复习所学过的词块;共有19%的学生能灵活运用词块;有85.4%的学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开展词块教学。由此可见,重点普通高中虽有部分学生能够关注词块学习和词块运用,但为数不多,没有让词块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开展词块教学。
二、应用策略分析
(一)把词块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中
1. 寻找词块,分类学习。根据前面所提到四类词块,在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中寻找词块并分类,在语境中学习词块,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词块的音、形、意和运用。学习词块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词块,同桌之间交流对比,查看是否都能准确找出词块。让学生分类,小组讨论分类原因。之后让学生找出一个已学过的词块来解释新学的词块,温故知新。同时,强调词块的整体学习和记忆。
2. 孤立单词,组块学习。对于一些在课文中没有以词块形式出现的新单词、重点单词,师生一起努力进行组块,构成一定的搭配,理解其意义、学习其用法。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组块,可以一个单词组多个词块,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指导学生学会组块的方法,还能更好地巩固和运用词块。
3. 词块训练,学以致用。教师设计相应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词块用法训练和思维表达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快速记忆词块,熟练掌握词块,灵活运用词块,以便学以致用。在训练和运用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将词块当作一个整体运用,需要时及时在大脑中提取出来,提高运用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把词块教学融入听说读写教学中
1. 词块教学融入听说教学中。词块教学融入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对词块整体理解、整体内化和整体吸收,而不需要对词块中每一个单词和语法进行细致的、单项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既缩短学生听力理解的时间又可以提高听力正确率。口语训练前最好能先复习相关主题的词块,掌握和回忆起越多词块,表达得越流畅越准确。口语教学、训练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广东考生在听说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有助于提高全国各地考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口语是口头上的语言输出,书面表达则是笔头上的语言输出,在口语上灵活运用词块,便自然过渡到笔头上。
2. 词块教学融入读写教学中。通过意义组块阅读比逐词阅读速度快很多,学习者熟练掌握的词块越多,阅读速度就会越快,也就是说,词块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词块作为一个整体,为快速整体辨认词块和理解词块提供条件,所以,词块阅读同时能降低阅读难度。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词块和基于词块的阅读方法。学生通过在阅读前、中、后加强词块学习,反过来,利用词块促进阅读。为使词块有效运用于写作中,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词块学习和积累。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记忆、积累词块,在大脑存储大量词块,指导学生写作时,从词块选择、词块运用入手,整体提取词块,缩短写作所需时间,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二是词块运用于写作中。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循序渐进,先复习同一主题的相关词块,引导学生运用词块,连块成句,再连句成篇。词块作为整体出现、整体运用,减少写作错误,提高写作速度和正确率,也使写作更为地道和规范。
3. 训练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和运用词块。这个训练过程如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词块(机械行为)通过活动训练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词块(半机械行为)训练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和运用词块(自觉行为)通过反复强化让学生将学习和运用词块成为一种习惯(不自觉行为)。
三、总结
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得知,课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是词块学习、词块记忆和词块运用的基础,也是词块运用于听说读写技能的前提。换言之,词块在听说读写教学中的运用有赖于两方面:一是在课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牢固树立词块教学理念,并付诸行动,付诸课堂教学,夯实词块基础,积累词块;二是开展词块教学时,时刻将词块教学与听说读写等技能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学练有素,学以致用。
篇9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79-01
1 中介语石化及其主要成因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连续体。随着目的语知识的积累,中介语会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但在中介语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就是石化现象。有些中介语的停滞是暂时的,是中介语的稳定期,有些会成为永久性的。因此,必须在稳定期内采取有效措施让中介语无限地向目的语靠近,避免永久中介语的形成。
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成因有四:母语负迁移、环境因素、策略因素和情感因素。母语负迁移是母语中的一些习惯用法迁移到过渡语中,对二语习得形成干扰。环境因素包括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语言输入环境。缺少目的语言和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输入环境,限制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可信目的语材料的机会,造成语言输入的不准确性和不足,导致中介语石化。这也加大了母语负迁移的危害。策略因素主要指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认知场函数,指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和思维模式。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Selinker,1974)。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羞于犯错误,不好意思在公开场合讲外语,失去很多运用目的语的机会。这加剧了中介语的石化。交际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Elis,1985),是语言使用者因语言知识不足,无法完成某个表达计划而使用的一种弥补手段。外语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采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缩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使学习者注重流利度而忽略了准确度,造成目的语概括化,弱化了语用知识的学习,形成中介语石化。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态度、语言焦虑、自我意象、自信心等,对中介语石化的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方面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模式也难免格式化,逐渐趋向僵化,互动交流更是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加剧了中介语石化。
2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中介语石化的成因的分析,产生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但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欠缺。议会制辩论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使它成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最佳载体,对中介语石化的成因有很强针对性。创建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是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外语教学的创新。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以结构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为原则,综合了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它以议会制辩论形式为基本教学框架,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的中介语石化程度设计稳定、系统的教学程序或构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辩题的难易度,语言材料的真实可信度,论证的时长,语言输出的复杂度、清晰度和准确度,学习策略培养,积极情感因素培养,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归纳分析和解决等。
3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性
3.1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充分营造语言输入环境,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首先,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的辩题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科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领域。要熟悉这些辩题,积累充足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找到充分的论据和有说服力的结论,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而真实可靠的目的语资料是最佳选择。这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限制,更好地营造了语言输入环境。其次,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对语言输出的高质量要求提高了语言输入环境的要求。议会制辩论的标准模式是每位成员做7分钟或8分钟的框架式陈述,比一般辩论形式的陈述时间要长,学习者必须使用更长、更连贯的语篇。另一个特点是清晰,语音和意义的清晰。因为议会制辩论强调定义明确、论点鲜明、论证过程严谨且逻辑性强。因此,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对语言输出质量要求高,需做到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平衡,学习者必须广泛接触真实可靠的目的语资料,尽量避免中介语的使用。此外,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的POI(Point of Information)环节,辩方可以对发言方随时进行提问,发言方马上回答。要完成这种即兴演讲,学习者必须提高目的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以充足的语言输入为前提。
3.2 环境因素问题的解决带动了策略因素问题的解决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改善了语言输入环境,大量目的语材料输入伴随大量目的语文化输入,突破中国学习者的文化限制。给学习者提供在公开场合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降低学习者因语言知识不足而使用交际策略的机率,有效地防止中介语石化。
3.3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积极情感因素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综合多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全面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因素。丰富多彩的辩题、新颖的辩论形式、互动性、对抗性、挑战性和竞争性利于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向目的语靠近。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思辨能力训练,提高了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完善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有助于学习者心智的健全发展,培养出正确学习态度和更强的自信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理论的实践。具备克服中介语石化主要成因的特点和优势,是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dinker,Larry.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d Applied Linguisl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2] 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 York:Macmillan,1965.
篇10
【关键词】话轮转换 商务英语视听说 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16-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可视资源的不断丰富,多媒体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听说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而好的教材对教学有良好的成效,对学习者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自从交际语言教学法开始以来,教材开发人员和教师就一直致力于使教学内容语篇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但视听说教学语篇不同于商务信函、产品说明等书面语篇,在目前的条件下,几乎无法在自然发生的商务情境中获取完全真实的材料。即使能够获得几乎接近真实的材料,那也并非适合教学。因为高度真实的语篇常常不够完整(如犹豫、错误的开头、同时发话、打断、不清楚的语句),对于要求重点练习某个语言模式的课堂来说,也含有太多不同的语法和其他的一些特征。于是很多教材只是从声音、口音的多样性或保留背景噪音来努力提高语言的真实度。
编写的对话在国内商务英语视听说教材中是非常常见的,虽然它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而写,但很少反映自然口语中的语法、语篇特征和语言的程式化的用法,而且很多设计都停留在强化语言点的语言技能上。过去几年,一些准编写的对话在出版的教材中越来越多。这些对话有些是基于录音改编的,事先给说话人一个对话的提纲,并且要求他们使用自然语篇的一些特征。这是目前条件下最理想的解决方法,但这些对话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了真实的语境、文化背景及交际策略,使得在BEC或外销员之类的商务英语口试中,应试者由于不掌握会话互动交际结构中的话轮转换规则,经常出现互动能力不足、长时间无互动独白或给双方带来尴尬的沉默。作为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话轮转换系统理论主要研究说话人怎么样顺利地进行话轮转换,谁何时开始说的规则是什么,参与者如何合作将交际活动推动下去等。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商务英语视听说教材的编写中运用话轮转换规律来保证口语输入的真实性,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话轮转换交际策略的知识,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从而在参与商务活动时能够得心应手。
一、话轮与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中的核心问题,并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会话分析中,讲话的基本单位是每个说话者的“话轮(turm)”。“话轮”这个概念是Sacks提出来的,Edmondson w,(1981)和刘虹(2004)分别给它下了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会话时,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会随时改变。先说话的人,一旦对方在会话中接过话轮开始说话,就成了听话者。Sacks等(1974)认为,说话人在被当前说话人点名或选择的时候就开始接过话轮,或者没有人被当前说话人直接选择继续发话的话,他们可以自己作出选择。如果这两种情况都不是,那当前说话人可以继续说。话轮转换的模式有邻近对儿(adjacency pair)、前置序列(pre-sequence)、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旁白序列(side se-quences)。在会话分析中,最基本的模式是“邻近对儿”,即一对彼此影响的话轮,它们是被优先采用的序列,但有时为了减少对对方面子(face)的破坏或进行试探性的询问等,我们会说一个非优先采用的答语,这就产生了前置、插入和旁白序列。有时听话人会发出如Mmm、uhuh、yeah、sure、right等声音,表示听话人在听说话人讲,希望他/她继续讲下去,这就是“背景反馈”(backchannel responses)。吴宗杰(1994)指出:“娴熟的话轮替换即话轮转换是交际能力之一,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能。”
二、基于话轮转换理论的教材编写
商务英语视听说融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如何使准编写的材料更加接近真实,以下从口语、听力、视听材料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篇中融入话轮转换的策略,为教学提供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会话的准自然语料。
(一)各种话轮转换模式在口语练习语篇中的运用
语言教学中用于练习口语并提供语言使用样板的模范会话的话轮转换总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呈直线性秩序进行,也就是说,在实际商务会话话轮中,不总是由会话双方一前一后、彼此互相影响的邻近对儿(adjacency pairs)的话语构成。因为商务英语交流并不是在英语的文化语境中已经组织完好的模式。在很多教材的商务口语练习对话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对话双方对答如流的例子。对话双方的话轮总是相互毗连、搭配,并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这种没有经过深层次加工的材料根本不像真实会话,有些甚至是相互抄袭。于是在测试时就会发现,应试者使用的话轮都是一问一答的模式,如果找不到与始发语构成应对的应答语,就会出现沉默。如何在编写口语对话练习材料时让学习者学会在商务语境中根据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想要传达的意义,这就需要在对话过程中融人一些复杂的话轮转换模式。例如:
A:5%is too little,How about 10%?Inthat ease,I’U buy 20。(Q)
B:At present,the market is rising,I’msure you can sell atthisprice。(Q1)
A:But your offer is too high,It is hardforus to accept。(A1)
B:Let’s take the median of the bothsides,Imean8%,what doyouthink?(A)
(刘祝明(《外经贸英语口语》)
在这组对话中,QA是一个邻近对儿,而QIA。则是介于QA之间的一个插入序列,这是因为新话轮的说话人B在没有得到更多信息之前不便作出答复或试图回避。Cook将插入序列的邻近对儿结构总结为[Q1(Q2-A2)A1]。有时,为了减少自我价值感的破坏,还常常用“前置序列”来避免得到不合意应答的尴尬局面,反映商务交往中人们对“面子”的维护。例如:
A:Mr,Bush,whatdoyouhave,mmindforthis afteiTloon。9
B:Ihave some paper workt of inish。
A:So,you will stay in the hotel,Andthis evening?
B:Nothing special,I was thinking 0fwatchingTV。
A:Wen,then,howabout some othe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刘祝明《外经贸英语口渤)
A想邀请B参加娱乐活动,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之前,A先试探了B有没有时间或什么时候有时间,避免因拒绝而使自己面子受到威胁。在实施“邀请―接受,回绝”这个邻近对儿前,对话中先用了两个话轮来防止不合意应答的出现。此外,还可以在中心话题之中插入表示修正、疑问、补充作用的关联性较低的旁岔序列等。口语对话中应用多种话轮转换模式,可以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策略教学的效果。
(二)各种话轮转换技巧在听力语篇中的体现
听力材料的设计不同于口语练习的样本,它可以融入很多话轮转换的技巧,如话轮打断、把持、背景反馈等体现真实口语中自然的冗余信息,使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能意识到商务活动中所需要的技能,激活他们的图式知识。如商务电话参与的双方不是面对面交流,有时当前说话人会停顿思考,这时听话人会误认为话轮结束而接话,违反话轮替换规则,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打断了对方来取得话轮。这时,在听力文本的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运用一些技巧,让说话人能够保持话轮,如运用未结束标记(如but、and、however等)或“搪塞语”(如er、well、um、you know、let mesee等)。例如:
(1)Well,I can assure youI sent you a cheque the day I received it,And what’s more,the cheque has been cleared,How Can you possibly cash a cheque and not have sentthe order?
(2)Something must have gone wrong,Let me check this on the computer…Er…Oh dear,yes,I’m afraid there’s been a slip-upiIl our Shipping Department,I’m very sorry,It’s certainly our fauk,Mm…What would youlikeus to do aboutit?
(马龙海《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下册)》)
对话的加工要让学习者了解如何选择发言时机以及根据说话者的边界来判断对方是否要放弃话轮。在听力训练项目中,应让学习者掌握话轮索取、话轮把持、话轮放弃等技巧的运用。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听力材料里,一方说话人的话轮很长,用很大的篇幅持续阐述一个观点,对方只是被动地在听,如果这时能运用“背景反馈”技巧,就可以体现听说人的合作活动,表示乐意将交际活动推动下去。对于会话分析学者来说,背景反馈、接话或同时发话通常都不会被看做是打断或粗鲁的。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交互式听力强调听者和课文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目前很多教材听力文本中话轮数量偏少,分配单一、结构不平衡及更迭过种不流畅,会让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对真实生活中的误解现象,造成社会语用失误,在口语输出时产生缺陷。
(三)各种话轮更迭形式和非语言现象在视频中的运用
在听说教学中添加视觉元素,摆脱了传统的脱离真实交流语境的僵化训练。可视的线索更容易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使他们在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互动中理解意义。在视频剧本的编写中,如能体现话轮重叠、中断、打断、顺畅等更迭方式,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话轮分配的意识。比如,打断现象是一种自然的会话交际现象,在商务交往中,会话参与者出于不同利益的考虑,有时会产生试图控制和争抢话轮的意图。例如:
Richard:If welower the quotas,itwill be easier for the salespeople to reach them,Somole people will get…
Amy:I don’t see the point,How’s thatgoingtoincrease sales?
Larry:Let himfmish,
Richard:Well,I think the quotas arejust too high,The salespeople don’t think theyCan reachthem so…
(马龙海《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