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物流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22-02
物流作为一种与商品实体空间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在物资资料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从制造类企业到物流企业,都已将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物流热”的持续升温,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到议事日程,物流教育迅速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73所本科院校、超过500所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50万人,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覆盖面广的物流教学体系。{1}
那么,我国对物流人才总体需求的发展趋势怎样,对各类物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有哪些基本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在制定物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设置基于培养应用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践环节,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和分析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本项目组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设计与电话访谈等方法,从“物流人才的学历”和“物流人才需求类型”两个层面,对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1.物流人才学历调查。对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1%左右,基本上是原物资管理专业,转过来的,也有从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转向而来,而中专、技校、职高学历的则占了60%~70%以上。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来自于其他专业,拥有管理或物流专业学历的人数少。这样的结构是,虽然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缺乏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而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的人具有硕士学位,所有人员都具有从业资格证书{2}。相对而言,中国的差距颇大,因此,我国高校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类型汇总。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宏观管理层次人才。一是管理型:主要在企业或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负责筹划宏观性、全面性和方向性的物流方案,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型物流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突出的管理才干,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二是理论型:主要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物流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他们的基本任务是物流理论知识的创新和推广。因此,理论型物流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对物流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2)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主要在企业从事物流计划的制订、物流作业流程控制、物流资源调度等实务工作或在有关设计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据点设计等开发性工作。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向实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所以,企业应用型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高的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3)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在有关作业现场从事物流技术作业,他们是物流功能的最直接执行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类人才具有一流的操作经验,对商品上架、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具体的作业非常熟练。他们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为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3}。
3.未来物流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最紧缺两类人才:一类是物流管理的高级人才,包括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才;一类是技能型物流操作专门人才。
二、我国高校物流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像会计、营销等专业岗位那么成熟,但由于建设时间短、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等各方面的原因,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主要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高校层面。
(1)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践设计、教材选择、师资力量等,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一定的偏颇。在物流热浪潮的驱使下,国内一批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本科教育,但仍处于各校自行筹划设计专业课程与实践,缺乏统一性的指导;此外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等其他专业转移来的,严格地讲,总体师资水平不够;这两方面致使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良莠不齐,基本功不扎实{4}。近几年以来,我国部分高校注重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比较典型的新课程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课程设置缺乏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广泛性及综合性,缺乏知识的实时性及适应性。物流学科是特色突出,专业性强,自成体系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属性,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同时,物流实践、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物流理论指导。国内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大多数物流人才只能靠相关专业来培养,缺乏规范的、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体系。
(3)课程设置中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比重不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各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普遍理论基础不牢,动手能力弱,甚至对在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国外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除了理论研究外,很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物流教育仅注重课堂授课和理论上的传授,培养的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不够要求,形成了鲜明对比{5}。
2.学生层面。
(1)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目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复杂的工作要求,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期望落差。
(2)缺乏系统、整体的现代物流思维意识。现代物流以整合、系统、组织、管理为核心关注点。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达到目的地,这就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整体的思维意识。这种思维意识不仅体现在物流链内部的横向整合,而且还体现在它与其延伸领域的纵向整合。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轻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由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处理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不能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6}。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高等学院物流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措施
1.完善物流教育体系的建设。物流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在教育体系的建立上需要不断地完善。使本科生物流教育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储备的摇篮,为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促进物流专业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方面全面发展。
2.明确具有前瞻性的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快速崛起,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广泛;另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政府机关青睐管理型的高级物流人才,科研机构需要具有良好理论基础的物流人才,工商企业则需要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咨询公司则青睐物流经济方面的人才{7}。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基本为四年,在物流业发展如此快速的四年里,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变化,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要,要求物流专业明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人才。因此,高校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要具有前瞻性,对社会需求作出合理的预测,同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本科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的物流业服务。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之一,尤其是具有较强操作性及应用性的物流专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物流专业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亟待加强。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保留原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增加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增设与物流软件相关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化的办公方式正在成为趋势,正确地应用相关软件不但能够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更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作出决策。因此,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相关软件的使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较快地投入工作。加大案例分析课程的比例。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许多专业的青睐,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案例教学引入物流专业本科生教育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从经典案例中汲取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增加实践课程,包括“沙盘”模拟课程及实习课程。学校可以对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设“沙盘”模拟课程,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将理论与企业的物流运作相结合,通过虚拟的模型,体会物流专业的相关理论;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设实习课程,使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体会物流对生产运作的重要性。对于相关实践课程的开设,各学校要做到不流于形式,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于物流理论的理解,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就业打好基础。
4.不断提高物流专业的师资水平。物流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对于师资的要求较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当以吸引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重点。优秀的教师一方面能够在物流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物流专业的科研水平,使科研成果为社会实践服务。此外,加快物流教育人才的引进,不断将具有海外经历的专家、学者扩充到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来,促进物流专业与国际接轨,快速发展。同时,加强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使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步成为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5.加快物流专业相关教材建设。对于物流专业的教材建设,各学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加快高质量教材的编写,规范教材的选取标准,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使物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老师教学的好助手。此外,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书籍,加快引进和翻译的力度,尤其是物流战略、物流经济及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促进我国物流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课题资助)
注释:
{1}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8(12)
{2}柳和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龚顺清.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物流与供应链,2004(11)
{4}潘文军.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5}杨东红,刘庆菊.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5(4)
{6}郑海浪.如何改善我国物流业人才匮乏的现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4(3)
{7}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
篇3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brain drain hardly. The research found the reason why the talent loss seriously lies in the lack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brain drain of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Brain drain;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64-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基础操作岗人员流失速度快,频率高,已趋于常态;而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流失率也日渐升高,最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在管项目常常一年两次以上更换项目经理。这种人才流失的结果是,物业管理企业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1]。本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在于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压力将逐渐增加,如果对人才流失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终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物业管理又是新兴行业,在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下其人才流失问题更值得关注;如何提高人员素质、控制人才流失并留住人才,是当前物业管理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调研结论
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人力资本投资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在职教育及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生产、消费三个过程的统一性,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人才流失风险。物业管理企业是否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要取决于多种因素,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还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因此,本课题组特选取:企业的投资能力、决策者投资意愿、公司政策及行业环境、企业年轻员工数量和员工参加教育培养的兴趣等多个因素,通过调研来分析其对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
经过调研与统计分析发现,决策者和企业政策越重视教育投资、年轻员工数量越多的企业,越趋向于支持人力资本投资。原因在于,企业年均盈利额越高,越有实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而年轻员工越多的企业一般都是发展比较快的企业,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保证人员充足并重视岗位培训;同样,员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也就越支持人力资本开发投资。而年均盈利较低的企业、年轻员工数量少的企业和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这几个因素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不明显。显然,基于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盈利少的企业和年轻员工少的企业自然不愿意多花钱投资人力资本,而且物业管理整个行业目前并没有形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气,除大型企业或个别有远见的企业注意人才储备外,一般企业更愿意使用有经验而不用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人员。还有,员工的兴趣主要和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有关系,如果教育培训不是为了职业发展,员工一般不愿意参加。另外,在调查中也不排除一些年龄大的员工不想参加教育培训的现象,所以在教育培训的兴趣上就产生了分歧,可能会使分析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本文的调研结果表明,决策者的态度和公司政策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大;企业年均盈利额越高,就越有实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有投资意愿的企业也会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这说明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对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正是企业盈利额、决策者态度和公司政策的差异,才导致了不同的投资行为。但实际上,年轻员工的数量、员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以及行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与否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所以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针对措施如下:
1.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机制
物业管理协会应鼓励物业公司在企业发展规划里制订配套的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着眼于远期公司人才的连贯供给。为降低投资成本形成规模效应,行业协会可收集企业培训的需求、类别、人员等信息,据此信息与相关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形成固定的培训合作关系,定期、分块地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物业管理协会还应积极倡导物业管理企业制定规范、详细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设立人力资本投资专项基金,用于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建立员工累计培训积分制、培训晋升与中高级岗位公开竞聘相挂钩、注重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福利沉淀等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对员工的培训考核、岗位晋升考核、培训成果转化、合同约束、行业协会约束等的人力资本投资约束机制,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和离职率。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评估反馈机制,包括采用量化的人力资本收益测评方法与技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等,以此来检验投资的效果并将评估的结果予以反馈,为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条件。在各种机制的建设上,行业协会应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
2.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方式
物业管理协会应可劝导物业管理企业放目长远,把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密切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对员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教育与培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在职教育培训方式,提高不同层次员工的知识与技能[2]。高层岗位的员工,可安排选送高校进修或国外进修;基层岗位员工,可采取学徒培训、辅导培训与工作轮换等方式进行培训;中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可采用网络培训、远程学习、管理竞赛、行业交流等方式。此外,物业管理协会还可以定期对企业组织研讨会,让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充分交流思想,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相互配合、紧密合作。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打通企业内部员工上升的渠道,让员工能自愿留下来,也便于企业灵活用人,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与多方合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物业管理行业是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储备后续力量。虽然近几年来一些大专院校先后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也培养出了一批批的物业管理人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对基层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毕业生出口很顺畅,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现象[3]。同时,毕业生里能够“一专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因此,联合办学或是物业管理企业的一种更经济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也是企业建立并完善人才储备机制的一个良好探索。各个物业管理企业可与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挑选大批优秀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后续储备力量。还可和一些资深的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培训人才。高校与培训机构可以同时为企业提供长期与短期内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优势互补。这种多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大大节省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相当于给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储备库,也有助于企业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的实现。
篇4
二十一世纪不再以物质资本为基础,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中取胜。在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管理侧重于对物质资源的反映,而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处于弱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将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资产,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和应用,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才能避免传统会计因o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才能改变我国人才被动的局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激励会计理论进行梳理,为人力资源会计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往研究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相关性,经常是以单独的人力资源实务进行探讨,这是所谓最佳实务导向。这种导向研究的假设是人力资源的实务具有可相加性,只要找出各个实务的最佳作法,加以实施便能增加组织绩效,这样的观点,是过度简化了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从策略的观点,个别的实务探讨对于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效益不大,因为个别的实务通常容易模仿。人力资源系统必须整合来看,对企业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才有帮助。
一、人力资源系统与实务
组织是一个用以达成特定目标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着许多功能性的或结构性的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藉以完成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功能性目标。人力资源系统包含许多的功能、政策及实务,然而对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系统应该如何观察或测量,却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法,Fisher认为目前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努力的目标是将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加以「概念化,并提高可衡量性。Chow针对珠江三角洲的一项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研究,以专家访谈法的方式以及文献归类,统计出总共54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项目,该研究将其分为构面包括招募甄选、训练与发展、绩效评估、薪酬报偿、信息分享、决策参与、工作保障。兹整理如下表1所示。由于人力资源系统所包含的实务很广,而且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其分类及衡量方式也会有一些差异,不同的组织内部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构型的分类,就成为研究人员所探讨的议题。
二、人力资源激励会计的理论溯源
人力资源激励会计是在现有激励核算的基础上,以货币或者非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的会计信息子系统。它通过把人力资源激励活动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来反映人力资源激励活动及其效果。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激励进行核算和监督,能够获得有关人力资源激励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优化人力资源激励决策提供依据。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指出人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主导和决定着价值创造。人本管理理论认为管理都是人的管理,一方面开展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和物,但对物的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的管理,因此企业管理的对象也是人的问题。根据这一理论,企业管理应该把人力资源作为管理核心,充分利用并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人力资源激励对人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人力资源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一方面在激励核算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物质奖励制度通过相关的信息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另一方面这种激励本身传达出对员工的重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物质激励。
(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并以劳动者本人在载体。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当劳动者将其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成为人力资本时,人力资本产权也具有特殊性,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本人,无法与劳动者分离。如果人力资本能够和劳动者分离,则不存在人力资本激励的问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取决于人力资源激励的程度。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一方面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能够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激励,实施充分恰当的激励。
(三)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
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通过员工产出、组织绩效、财务产出等链条最终体现在市场产出的变化上。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价值体系分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个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与人力资源激励密不可分:价值创造是激励的最终目的,价值评价是实施激励的依据,价值分配是确保激励有效的手段。将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核算,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激励。
(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企业通常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是被不同员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进行人力资源激励。根据这种理论进行人力资源激励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识别人员需求,并判断当前的激励手段是否与其需求相匹配;二是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来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企业希望员工创造的价值越大,其所需要付出的激励成本也越高。
(五)会计信息质量理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等特征。会计信息最基本的特征是有助于决策,而决策有效性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密切相关,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为决策提供依据。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各类会计信息来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服务。因此,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激励核算会计信息子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激励决策的各类信息,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要求。
三、人力资源构型与组织绩效关系模型
人力资源构型的架构对于组织进行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有相当的帮助。以往的分析都是以个别的人力Y源实务进行探讨,这是所谓最佳实务取向,这种取向的研究,隐含的假设是人力资源的实务工作具有可相加性,只要找出各个实务的最佳作法,加以实施便能增加组织绩效(温金丰,1998)。这样的观点,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源体系的复杂性。从策略的观点而言,单一的实务工作探讨对于建立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效益不大,因为个别的实务通常容易模仿;而组织运作的内容是从各个不同的功能运作,在运作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复合效果,而非单纯的线性取向。所以说探讨策略性人力资源系统必须要从整体的面向来看,对企业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才有帮助。
人力资源系统有相当高的复杂性,所以过去的研究倾向将各个人力资源实务分开来探讨,与人力资源功能实际运作时的高度关连的特性有很大的差距,本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系统应该整合来看,引进构形学的观念及方法,以一些重要的人力资源构面形成特定的构形,再以该构形为基础做进一步的推论及分析,这样的取向虽然仍没有办法将所有的现实状况纳入考虑,但是经由适当的设计,可以让目前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困境得到改善;构形理论已经有相当好的理论基础,适当的运用将可以看到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去比较少探讨的方向。
本文提出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以构型理论的观点出发,将人力资源实务活动分类成为不同的构型面向,了解人力资源构型是如何生成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加入了情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或是其它中介变项之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互作用如何,提供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思考方向。从管理实务面而言,模型可以当作管理者在诊断企业的管理分析架构,经由系统化的思维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对于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策略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总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平衡的机制,在进行企业总体策略规划的时候,将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因素与企业总体策略融合来探讨系统面与组织绩效面的关系。当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可以从构型面的实务工作与决策阶层探讨哪些实务项目需要调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变革会有多大的影响从实务面的执行进阶到策略面的建议成为企业策略伙伴这样的人力资源功能就不会是被动的执行而是主动的提供策略性建议成为真正的企业的价值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李刚,张亚丽.人力资源激励会计:激励创新催生的核算整合[J].财会通讯.2014,(3)上.
[2]汪佑德.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形成发展展望.财政监督[J].2012(11).
[3]姚薇琦,傅嘉.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财会通讯[J].2009(5).
篇5
关键词:生活化 意义 具体运用
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对此新课改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这对我们的物理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理论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化教学理念。所谓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通过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积极思维,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构建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建立在学生对物理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认知活动,学生才能是积极的、快乐的,才能不断闪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才能挖掘潜能,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反之学生以物理学习为苦,厌学情绪滋长,会离物理学习越来越远。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避免枯燥而单纯的知识讲述,而是将这些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寓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之中,寓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中。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亲切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的心情更愉悦、精神更饱满,让物理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而初中生在初三时才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物理难学难懂,这是一直以来物理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而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转化成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物象,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从直观的生活事物与现象中来获取感性认知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又可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死记硬背、机械套用,而是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
(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就物理教学而言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生活与生存能力。物理教学生活化,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展开物理学习,并且能够用所学物理知识来指导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使物理学习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新形势下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一)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颖巧妙、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使学生将注意力与思维集中于特定的内容上,从而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生活化的导入,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引入新知,可以避免直接讲述知识的突兀性,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熟悉感,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
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一个小故事,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敏捷地将它抓住,却惊讶地发现不是小昆虫,而是一颗德国子弹。子弹是飞行着的,如果是你能抓住吗?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教学活动化
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语言描述,很难将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自然也很难理解。要想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深入理解,就必须要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置于特定的活动或场景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构建、掌握、体验、感受与领悟。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主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在做好教材所安排的实验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素材,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操作性,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两只手互击产生痛感可以证明力作用的相互性;双手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这些现象都是所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其中却包含着重要的物理信息。通过这些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作业活动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是巩固课堂所学、进行实践运用与开拓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业的布置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练习,要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在生活与作业之间建立联系。如调查类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与整理信息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完相关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类作业,这样可以将学生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符合物理学科的内在学习规律,是新形势下实现物理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全面认清生活化教学,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总结,这样才能使生活化教学下的物理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加高效,使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
参考文献:
[1]汪源新.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才智,2012(9).
[2]李莉.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学周刊,2013(3).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双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更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与医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结合,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能否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省份,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内蒙古医院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应承受的社会责任更为沉重。为此,我们必须探究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概念
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处理财务关系和组合财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向,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实现财务的最优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共分为三类:利润最大化、医院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认为医院利润越多则说明医院的财富增加得越多,医院的目标更容易得到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则是在充分考虑时间、风险与报酬的基础上,采用最优的财务结构,促使医院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则是指医院的财务目标应该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出发,实现医院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这三类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中,只有相关利益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股东、企业员工、顾客等相关方的利益,也考虑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才是适应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合理有效的目标。
二、医院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与一致性
(一)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矛盾性。医院往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会导致医院的经济负担加重,利润减少。医院要承担社会责任,不可避免要以减少经济利润为代价。如果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医院的承受能力,则必然会导致医院的亏损,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经营。
(二)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1.医院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展现医院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医院带来一定的广告效应,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虽然会消耗部分经济利益,但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受益。医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得到员工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及能够为医院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发展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市场经济体系下,医院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在当今医院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想提高竞争力,不仅仅需要依靠于医院自身的产品服务,还需要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医院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必然会被社会、被消费者所遗弃,无法继续经营。医院在对社会奉献一己之力,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成本,但对医院而言,增加了声誉,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医院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感,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在医院取得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人——国家、病人、员工以及整个大社会的利益。
(一)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医院的社会责任规范,并且将医院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联合起来,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医院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深入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医院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使得医院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普遍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没有将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纳入到医院的评价体系中来,不利于内蒙古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相关部分法律法规的完善。医院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润,因此不少所有的医院都能从战略的角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合理使用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减少法律法规的漏洞,不能给医院违法的可乘之机。对于内蒙服自治区的医院而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很有必要。
(三)加强宣传医院的社会责任,培养“医院公民”意识。医院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该像每个公民医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公民。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形成鼓励和倡导医院实施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医院的价值最大化,使得医院的价值得到提升,使得医院与社会都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萍.医院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上(总第340期).
[2]肖艳霞.科学认识和强化医院的社会责任[J].企业活力-企业文化,2008(12).
[3]谢获宝,刘秭宁.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财务目标的契合过程分析[J].营销,2008(9).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创新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给这一行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欠缺。众所周知,物流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其自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而实践教学是其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对现阶段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国内各高校物流专业中实践教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现阶段已经有25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1]。众所周知,物流行业自身就是复合型服务性质的产业,行业中不仅涉及了运输、仓储、货代等方面,还涉及了信息业、互联网等。因此高校中的物流专业一定要具备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业提供高品质、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
就目前各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开展包含了校内物流实验,以及校外企业的实训,但是各本科院校物流实践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室的规模不能满足现阶段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院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高校内部的实验室是让学生对相应的物流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复杂,这样一来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1.1 实践教学设置存在欠缺
由于物流是新兴行业,使得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没有过多的经验储备,导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制定存在严重欠缺,实际教学课时不足。虽然现阶段部分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但实际上还存在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由于部分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物流软件,依然在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加之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2]。
1.2 实践课程设置过于简单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物流课程相对简单,并且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而物流专业中涉及的多数课程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从而导致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3 没有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目前多数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且在资金投入上不是特别充足,导致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或者是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实验室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建立实验室的学校也多是规模较小,相应的设备软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常情况下只能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而不能进行仿真训练,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完善本科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1 构建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建立基础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科院校角度上来说,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进行有效融合,并依靠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来完成,进而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物流环节和程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储备、配送等,使学生能够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做好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构建[3]。
2.1.2 模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能模拟物流企业真实的运转情况,例如:仓储系统、物流配备中心的运作管理系统等。有效组织学生对物流环节进行模拟演练,从物品采购、仓库存储、交通运输等环节进行了解,使其更好地认识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并对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认知。
2.1.3 建立起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期间,会涉及众多的实践内容及知识,不仅包含了对物流工作流程的综合模拟、物品供应的实训,还包含了仓存管理系统的实训等[4]。而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进而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融合,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2 加快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指导作用,并且还要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完善、规范本科物流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纲领文件,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同时还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根本,促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以及创新。此外,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情况,对物流专业教材、教学模式、教师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对高校资源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自身参与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推动物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有效融合,想要保证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就一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健全的物流实验室,确保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
最后,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真实需要。所以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更加深入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行业的成功人士或者是专家进行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实践的能力[5]。
3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而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物流行业水平的有效提高,而想要保证其行业发展健康,就要有充足、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来作为支撑,因此,各高校一定要重视起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物流行业及社会。
参考文献:
[1]张雷,严志强.就业视角下广西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18):145-147.
[2]王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418-418.
[3]钟惟钰,吴可佳.基于“学习型教学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9):34-37.
[4]毛灿贞.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5):191-192.
[5]燕珍,邓小瑜,蔡晓丽,等.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34(4):28-30.
课题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青年专项资助课题阶段成果: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XJK012QGD01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创新人才视角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成果:基于移动网络环境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研究(XJK013CXX01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创新型物流管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 专业 设计性 实验 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专业学生就业是面向社会上一线的商业企业、生产企业等,且经常需要在工作中进行方案的策划、设计与实施。因此,对该专业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进行基于综合型实训中心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这方面的实验教学设计还相当缺乏,学生对于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是迫切的。
1.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本文所定义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是指在综合型实训中心条件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均向学生开放而不受传统实验内容范式限制的新型实验教学形式。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思路以及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在获得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实验方式方法、实验时间和实验难度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师可控的一定范围内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这使学生处于实验教学的中心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目前,作者所在单位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诸多不足:1、现代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数目还较少;2、针对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有待更新;3、大多数实验都是教师先在实验教学模拟平台上演示,实现软硬件设备内既定的操作步骤和分段式目标,学生再按上述步骤自己操作跟进。没有完整的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物流行业逐步提高的用人要求没有及时接轨。
作者进行的实验教改旨在为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一定地探索与实践。开展基于综合型实训中心的设计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探讨,先动脑、再动手、自主设计,培养其探索和创新能力。
2.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现代物流管理实训中心是一个软硬件设备比较完善的综合型实验中心,能面向全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服务。在该实训中心内不但能由教师在实验教学软件平台上演示,实现软件内既定的操作步骤和分段式目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各项物流业务的操作。这使物流管理专业各门课程形成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基于同一个实训中心环境开展集成化实验,将能避免各项实验间的脱节或重复现象;让学生走进宽松的实验环境,各司其职,分别操作多种设备,并能开展多项业务的流程化处理,真实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在作者的实验教改实施期间,通过开展基于综合型实训中心的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重点讲授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实验工具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还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构建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和实验课程的总体要求,先动脑进行具体实验项目的自主设计;在进行实验前写出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向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预约实验项目;基于综合型实训中心进行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等。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做好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总结与交流工作,组织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其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实验指导老师参与设计性实验的主要方式和任务是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如何设计实验项目与具体操作流程,如何整理实验结果,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
作者在《生产与运营管理》、《现代物流学》、《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专业生产认识实习》、《物流软件应用实习》、《供应链管理大型作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大型作业》等课程中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收效很好。通过上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普遍提高,促使其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竞赛和校外实习工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3.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总结
参与实验教改的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称该实验教改方案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对于提高其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技能效果显著。这项实验教改提高了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的设备利用率,在教学中诸多实验资源均向学生开放而不受传统实验内容范式的限制,需要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思路以及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在获得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实验方式方法、实验时间和实验难度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师可控的一定范围内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这就使学生处于实验教学的中心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生产与运营管理》(20105305)、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121509)、上海电力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11431)、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教学改革项目(SYJG11-22)。
参考文献
[1]范克危.物流实验室的配置和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3):12-13.
[2]刘天虹.物流系统实验设计[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篇9
关键词:物流;职业岗位;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90-03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相比较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含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获取自我构建的过程性知识,强调工作过程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获取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获取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抽取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本专业学习知识领域,最后在各知识领域中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莱职院(全称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审定为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莱芜市及山东省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营销人才。在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通过对《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把采购管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典型任务,设计相应教学情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采购管理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本课程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采购业务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理、实、训一体;以W生的适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采购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为核心,设计项目训练;以企业真实的任务或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构建单元教学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模拟谈判、情景教学、流程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训练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的业务流程为主线,主要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方式与成本管理、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等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如表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的确定
进行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学习领域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职业教育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所以,要注意学生向上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第三,教学的组织要围绕采购工作过程进行,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设计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对《采购管理实务》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双师型教师的配备、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2。
三、采购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工作内容,设计工作环境,融合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课题组对《采购管理实务》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部分内容如表3所示。
结语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只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先导课,要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采购人才,需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各门课程教学情境设计合理、教学领域分析准确、契合职业能力需求,才能使学生对从事采购工作的各岗位充满浓厚的兴趣等,才能真正体现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梦,葛宏翔.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
[2] 刘晓博.浅谈企业强化采购管理之途径[J].中国外资,2013,(3).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65-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随之大量增加,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发了面向学生的选课、成绩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并得到较好的应用。但是,目前的研究生教务系统的功能普遍用于学生管理,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一套面向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科学、高效、便捷的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模式,使研究生任课教师和教务管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当前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校从2009年开始设计面向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的研究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行研究生院、院系、任课教师三级管理的模式,研究生院作为超级用户拥有教务管理系统所有权限,包括基本数据维护、课程编排、数据传输、考试安排、数据备份、用户管理、教室管理、查询、打印等功能;院系作为二级用户拥有对本院系信息维护、课程二次微调、期末考试安排、全校课程信息查询、打印等功能;任课教师作为三级用户拥有开设课程、安排考试、借用教室、课程调整等功能。按照此工作模式,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
一、开课管理
研究生课程开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前提,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每学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系统,开设下学期的课程。系统通过初始化的“数据通讯”功能,自动读取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信息,任课教师选择课程,填写上课和地点以及其它个性化要求,系统会自动校核提交的课时数等信息是否满足课程要求。
为避免研究生院教务管理人员排课时间与任课教师的本科生上课时间或者科研工作需要冲突,开课功能提供了“教师意愿”和“不能上课时间录入”的选项,提交任课教师希望上课时间和不能上课时间信息,系统在自动排课时将该信息作为优先级处理。此外,系统开课时直接注明开设课程的考核形式、自选教室地点、教师住处离学校远近、教材信息等内容。(见图1)
二、排课管理
排课问题是一个比较难解的问题。本系统按照“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能上课时间”>“教师希望上课时间”>“同一培养方案中课程冲突(学生冲突)”>“教室冲突”的优先级顺序,采用自动和手动结合的方式,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排课问题。
(1)手动排课主要是针对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因为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因此该课程通常一次要开设多个班。为了保证学生选课不冲突,需要把多个班的上课时间均衡分布,即每周的每天都要安排此课。此外,手动排课还可以对个别自动排课冲突的课程进行手动调整,或者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手工课程安排调整。
手动排课时,系统会根据上课人数,自动在排课页面的右侧显示符合条件的教室,(见图2)选择教室后,在左侧会显示冲突信息。其中:S表示学生冲突;T表示教师冲突;R表示教室冲突;表示和已排过的课程冲突;表示正常。对于学生冲突(S)处,可以强行安排课程。教务人员可以根据冲突提示,选择不同的教室和时间对课程进行安排。
(2)自动排课是在对公共基础课等课程进行手动排课后,运行自动排课,系统会根据系统设置的排课冲突优先级,对剩余的其它课程进行自动排课。
三、考试管理
系统要求所有研究生考试课程都在系统中提交考试信息。研究生课程考试分为考试周考试和非考试周考试两种情况。考试周考试由任课教师提出考试安排要求,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考试周考试;非考试周考试由任课教师自行在系统中安排考试时间和地点。
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在系统中填写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等信息,研究生院进行考试安排和审批。如果考试需要印试卷,可在安排考试时选择“培养办印试卷”,任课教师将“份数”和“页数”填写好后进行提交。院系和研究生院审批同意后,任课教师可在系统里打印“试卷请印单”到指定印刷厂印刷试卷。(见图3)
考场安排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考场名单,包括考试时间、地点、监考人数、考生座位等信息,任课教师打印后即可直接使用。
四、调课管理
任课教师调整研究生课程安排,需要在课程调整之前在系统中办理调课手续。任课教师选择要调整的课程,选择调课时间、补课时间和地点后,提交申请。院系和研究生院审批后,教师的调课申请生效。(见图4)
五、教室管理
任课教师、院系都可以通过系统借用教室。借用人填写基本信息,说明借用教室用途,选择借用的时间和教室规模,系统弹出窗口,显示系统自动筛选满足借用条件的教室信息列表,借用人选择后提交,院系、研究生院审批后,借用人打印《审批表》后交至教学楼门卫处即可使用所借教室。(见图5)
此外,教室管理模块还包括教室使用率查询、教室使用情况查询、教室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教室资源的动态管理、信息查询等功能,提高了教室总体使用率。
- 上一篇:乡镇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 下一篇:听说教学法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