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篇1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 教育本质 生命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须始终以新课改的本质要求为中心、本质目标为指导,摒弃过去的思想观念,进行“洗脑”性改革,不断深入学习,与时俱进,接收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下面是本人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认识

一、深刻把握教育本质

教育的灵魂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为的就是成就每个人的生命价值。

教育的本质——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的热忱。而生命的价值,在现实中很多被“扭曲”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要对“无形生命”的关爱和守护,对“无形生命”的引导和激励:关爱守护着每一个生命“从迷茫到苏醒”,引导激励着每一个生命从“苏醒到振奋前行”。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学生基础素质评价表”中的每一个子项,都在强调教育在使人从“自然人、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不断成长其精神生命,如何成就自己的生命,体现自身生命价值。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些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变化,体现出不再是唯成绩论、唯升学论的功利的评价标准,而是提高到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能力、生命品质的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既是如此,那么教育者首先要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出生的喜悦、对疾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悲哀,不仅仅是对肉体生命的关注,更高层次的是对“无形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传播。

“关注无形生命”,让受教育者的“无形生命”熠熠生辉,是教育者的天职。让学生觉悟到生命的尊贵,促进学生无形生命的成长,提升无形生命的品质,这些都在提示着教育者要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二、有一个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有一种健康、美好、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心理态度,有着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梦想、充分的自信、过人的胆识、积极的自我意象、科学的人生规划,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处于一种满怀激情、专心致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目标之中。

我们要有一种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既凡是发生都往好处想,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带来好心情,这种持续的好心情,创造了快乐的教育人生。我把这种思维模式借用一个说法即典型的“黒见白”的光明思维模式,积极的思维模式。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都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面对问题的从容和智慧。

三、在学习上坚持不懈

作为教师可以知识不丰但有学而不倦的求知精神,可以行为有瑕但却不断改造自己努力求善求美。教师不是把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是用他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篇2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科技知识信息量广博而且发展迅速,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能仅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者。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只限于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在他们阶段性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新的阶段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历史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用史实充实德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很多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解决的。面对新情况、新标准,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历史教师应注意研发乡土教材,具备从身边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博物馆、历史图书提炼历史素材的能力。

教师在完成以上角色的转变时应树立下面四个方面的观念: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今时代,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有人称之为“教育时代”,新名称、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层出不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年龄及他们一出生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个信息时代接受起新知识来比教他们的老师更具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学生信服,也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学改革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学生的年纪特点注定学生与教学理论之间有一段距离,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落实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三、树立立足课堂的观念

就目前的中国教育状况,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仍然是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各科都提倡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但很多都把自主探究学习任务放在了课余,使学生原本不多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得更少,所以任何盲目挤占学生业余时间的改革都不能称为成功的改革,只有立足课堂、节约学生时间成本的改革才是真正符合目前中国教育实际的改革。

四、树立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

篇3

一、新教材内容涉及面更广,要求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的科学科是由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融合而成的,它承担了原来四个科目的教学任务,虽然知识点比原来的单科减少了许多,但总量却大大超过了任一个单科,它涵盖了四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现今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都是原来的单科专业教师担任,如此以来就出现了教学中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章节,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太熟悉的章节,并且教学优势面少,劣势面多。加快提高科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现状,各中小学校长应该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网、图书室、教研室等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快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另外作为教师本人也应该放下脸面、虚心求学。各学科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在短期内必须尽快地成长起来,各学校也要注重骨干教师的业务提高,确立各校的学科带头人,指定奖励机制,刺激学习积极分子,掀起学习的。时间急任务重,科学科教师决不能拿实验区几千万名中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教师需苦练新的教学基本功。

现代教育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教学基本功也应从传统的向现代的自制课件、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转化。教学手段的日趋先进对广大教师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苦练现代教育的基本功,尽快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迅速转变角色,不要再留恋自己原来所长,应该多花心思,沉下去钻研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当然也应该避免过于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全面抛弃传统教学手段的错误做法,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时适地针对学生实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对新的学习方法要好好钻研,千万不能照本宣科。科学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重在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科学规律,利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科学现象。以往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也往往采用灌输、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自身独立思维能力的开发,一切由教师讲了算,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题目的答案只有标准和不标准之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科学课教师应该好好地熟练掌握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多加引导,善于在教学中把握尺度,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原来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动起来。

四、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篇4

随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证,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课程进行积极的改革,就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国家更多的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初中政治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我们用更先进的方法和思维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同时,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

在初中政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里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新课程理念的应用存在陌生感和畏惧感,严重限制了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表现为对理论知识熟记于心,但是真正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又会不自觉的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不是很深入,有些教师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将一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同时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式教学法过程中,很多时间都花费在课堂提问上,而学生回答的问题无非就是是非对错的话题,教师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启发性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学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还助长了学生的自满心理,对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限制。

2.教材和辅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面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很多辅助教材教师都没有有效的对其进行利用和整合,这些辅助教材对于巩固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延伸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不能有效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主次不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辅助教材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3.教学手法单一

在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基本都没有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生动的、直接的将所教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不能保证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最终会因为无法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演示,而在课堂上无法得到详细的说明,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肯定不会多高。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措施分析

1.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就要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师都应该充分的满足,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2.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首先,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不同,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以要求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全面涉及到是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删除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不能接受内容,或者直接使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教材替换,或者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材料教材;其次,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脑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这是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延伸和补充,适当的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和收集材料的基础撒上开展积极的讨论和研究。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新的历史时期之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逐渐兴起。对于初中教学政治教学来说,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会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爱好,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对技术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应用,最大程度发挥技术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篇5

一、转型领导理论的基本视角

转型领导理论最初是由Bass在1985年的《领导与超越期望之绩效》一书中所构建。转型领导是领导者为组织构建愿景,并通过沟通、激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获得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变革组织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追求卓越的组织利益的过程。研究者一般把该理论划分为构建愿景、魅力影响、鼓舞激励、激发才智和个性关怀五个维度:愿景是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是促使组织成员工作的原动力。魅力影响是领导者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智激发是领导者鼓励下属,对当前假设提出疑问,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用新方法革新性、创造性地重构问题、看待形势,强调采取行动前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激励鼓舞是指领导者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唤起下属更大的努力和归属感。个别关怀要求领导者对下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帮助下属开发出最大潜能。

转型领导通过引导成员超越个人利益,使成员在分享愿景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意义,对组织产生高度承诺,从外在动机转为内发的道德层面的动机,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创造出超越期望的绩效。学校转型领导是运用转型领导理论来转变其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而引领学校转型的领导。学校领导者能否变革其基本理念,转变学校运行机制,塑造教师的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满足其高层次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转型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学校领导需求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总体上要求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和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愿景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改变以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实现知识文化的“代际遗传”,而是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重视不够或错误认识,会表现出对改革进程缺乏前瞻眼光,直接导致改革决策能力不足。

(二)专注于权力性影响力,缺少团队互动

我国科层制教育领导体制下,学校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学习空间、教学习惯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教师如果能及时获得信息,会有一种自觉参与感,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国家将课程权力下发到学校后,学校领导者仅以权力影响力推行新课程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受损,不利于层级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参与意识自然会下降,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最终会导致新课程改革中的失真现象。

(三)学校领导的团队动机内化意识淡薄

以往“交易式”的领导方式下,学校领导者通过给与教师物质奖励、晋升等外在诱因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只通过外在动机激发不足以提供改革的长期动力。学校领导必须使整个团队的外在动机转化为成员的内在动机,提供稳定的改革动力。现阶段,我国领导更倾向于交易性的领导方式,对教师的内源性动机的激励重视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领导者在新课改中缺乏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意识,与下属之间缺少信息互动,其自身魅力又不足以影响教师,迷恋通过行政权力、外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借鉴转型领导理论转型学校领导。

三、促进学校领导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愿景领导,科学决策

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革,经过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变革的方向正是领导的核心所在”。学校领导应具有变革的战略眼光,并形成对新课程目标的科学认识,结合学校和变革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改革团队发展新课程远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复杂问题,学校领导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实际和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的心理,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领导还要具有充分的战略视野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在长远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二)发挥魅力影响,增强团队互动

学校领导者应凭借自身魅力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通过对教师鼓舞激励、激发才智,给予教师个性化的关怀等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的新课改态度。新课改中学校领导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培养。品格因素是学校领导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改革主体的利益变动并引发矛盾,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协调好这些关系。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平等对话来突出教师主体的价值,互动中交流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对新课改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逐步充实或更新他们工作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最终形成由新认知支撑的新态度,进而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增强凝聚力。

(三)构建组织愿景,激发团队内源性动机

动机内化是学校通过变革达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需要创造条件,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整个改革团队的改革动机,并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源性动机,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长远动力。“仅当被共享,愿景才是鲜活的”,学校领导者要同教师共同合作建立、发展新课程愿景,使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产生认同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学校领导通过为教师提供有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改工作,明确对他们的期望目标,向他们展示对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承诺,积极乐观的改革态度等方式,来充分激起教师的改革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转型领导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愿景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纪律规范的研究。应结合其它领导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依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领导转型。

参考文献:

篇6

一、要注重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日常教学环节中。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这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才能够更加主动地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能使得教学研究真正地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同时,也会不断地用爱心研究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从而会注重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将自己主动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促进者,并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共同达成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还要做到重视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领导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建立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科学性评价等都纳入考评的重要项目,并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不断激发教师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逐步树立起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新课程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开展,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西部农村学校均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及光盘播放系统,但要使这些设备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广大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加强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理念下对农村地区教师的有效培训,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校本培训是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非常有用的一种培训形式,对各学校来说,校本培训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促进。鼓励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抓住国家教育政策向西部农村倾斜的大好时机,争取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机遇,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逐步改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激励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制订一个规划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有效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四、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渗透评价与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光是成功的课例,失败的课例也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与反应等,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自我追问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善于运用研究小组和同事指导、他人帮助等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评价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五、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应得到适当的心理调节,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是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关键所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觉得压力大、任务重,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帮助这些精神压力大、教育教学成绩不能提高的教师多做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心里素质,使他们能够顺应改革的潮流,提高自信心,集中精力投身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便保持更好的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篇7

一、认识到位,思想统一

学校领导要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高度关注,保持高度敏感。对于学校来说,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将产生一系列变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学校指挥棒的高考也将随之产生新的变革,这将直接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层次影响。学校领导要把对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实施准备等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学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了以下共识:

1.对于我校来说,高中新课改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于新课改来说,我们研究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新课改落实好、实施好的问题。

2.学校各部门领导、全体老师都要全面重视、关注、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把学习、研究新课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部门加强协调,早做准备,在思想上、意识上提前进入新课改。

二、未雨绸缪,精心准备

要让新课改在学校顺利启动,就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做好新课改的准备工作,学校要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包括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委员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和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高中课程改革宣传和教师培训指导小组等。学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增设机构,明确责任。

2.抓好新课程培训工作,新课程的培训要坚持长期性和全员性的原则。即把新课程培训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的抓。另外新课程培训对象不仅是年轻教师,而且包括老教师。

3.制订并完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学校要根据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学校应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组织机构、课程编排方案、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学资源开发、宣传引导等要素制订了配套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并不断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课程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做准备。

三、激情投入,理性操作

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做到 “激情投入,理性操作,沉着冷静,稳步推进”,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对新课程的热情与坚韧持久相结合。既要防止一些老教师对新课程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要防止一些教师前热后冷。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有工作热情,但缺乏教学经验,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既要鼓励老教师对新课程投入激情,积极参与,又要引导年轻教师认识到新课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的困难做充分估计,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2.把研究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新课程高考相结合。新课程实施后,高考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研究新课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关注新课程的高考模式、题型、难度,研究学生怎样通过新课程学习顺利参加高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3.把推进新课程改革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相结合。要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4.把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相结合。一些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推敲、实践,己经很成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只要教师们真正的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就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胆的使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实现“老瓶装新酒”,使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既保持连续性,又不断向前推进。

5.把局部实验与大局稳定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我区是第一次,在新课程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要把握好度和火候,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大局的稳定。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新课程

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呢?如何才能发挥数学的教学价值呢?这就成了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数学课堂在教师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数学素养,以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全面,要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下导入方式的选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有效课堂实现的前提。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导入形式,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如,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活动导入、生活情境导入等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如,有一张图中有一根长为10 m的竹棍,还有一个标有是长竹棍的 的短竹棍,请问短竹棍多长?还有一张图中有一堆白菜,标注为100千克,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等等。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导入环节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有效课堂实现的关键

环节。

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的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只会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选取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到小组长哪里;大概在20分钟的自主学习之后,我开始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圆的特征以及直径与圆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进行,进而,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上述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有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有效的数学课堂不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展示的空间,还是多种方法、多种教学形式的展示平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应该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形式。

四、新课程改革下评价模式的改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终结式的评价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下反思环节的改变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反思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率不是太大呢?仔细分析不难想到,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反思的价值;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了自身的反思,根本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反思,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反思价值的体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反思除了教师要认真完成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每天、每学科、每节课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存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才能为有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

基础。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数学课堂要摒弃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地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布.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师 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关系密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过程。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期待高中数学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行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要求数学教师承担以下几种角色:

1 平等的对话者

中、美、日三国的研究机构联合调查表明:高中生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甚至不喜欢“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内心渴望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其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意味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控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的目的。

已往数学教学家长式的教育模式,赋予了教师一种崇高的权威。新的数学教育摒弃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学习的特点,注重在对话中重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更需要数学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的对话者。

2 教学的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明确要求,新课程改革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分布:一是教科书及教参所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合作,这是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以及思维的相互启迪,出现“视界融合”。这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

新课程还强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主张数学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在课程意义的建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训练,忽视学生的感悟;强调认知能力,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而在教学中造成师生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3 教育的研究者

教育复杂性时代,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深刻地理解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寻找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推动整个教育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性。

专家认为,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就只能依靠教师。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育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向数学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不断积累,逐步把有效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又用理性的思考解释、反思进而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教育;问题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下发,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次改革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教育问题。当今,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教育具有连续性,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相承关系,势必要求大学教育作相应的变革。而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推动高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所以,只有寻求合适的传承纽带来更好地衔接两者,才能够使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切合实际地顺利开展。本文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寻求更好的改革思路和路径。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后,效果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广大从事实验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选择地处豫东、属淮海经济区的中等城市商丘市进行了调研,这样的城市极具文化教育区域性特征,作为调研对象,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根据对商丘市睢阳区实验区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问题。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的评价标准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些评价标准,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也是有力的手段。一线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升级和升学中如何能很好地把握这些标准。实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换;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沟通与衔接。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把握好了这些“标准”,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应试能力获得相应的提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提高不是在呼着升学的口号中进行,而是在师生互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它能给学生一种良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环境和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问答、练习、课下的作业,平时的测试,终结性的考试,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下,学生才有可能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2.新课程改革实验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确实参与到了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互动体现得尤为突出,这在以往的课堂上是极少见的。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与教师兼顾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必须分组实施。但是,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太多的学习小组,最大的问题在于诸多的学习小组中竞有不少在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这样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起的作用就大打折扣,而且也失去了主导者的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热烈课堂气氛背后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无疑,减少班级人数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仅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班由于实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活动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练的时间少了。如果说教师讲得少可以通过讲得精去加以弥补,而学生练得少确是不小的损失。可言传的知识就是明确知识,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听”中学;不可言传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这部分知识本质上的理解和领悟,必须从“做”中学。实践证明,“实践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因此,不论课改如何进行,留给学生“做”的时间不能少。个别学校的教师未布置作业,或布置作业量较少。“轻负担,高质量”是一个值得倡导的口号,这里的负担主要应是指心理负担。一个心理有适度压力的人,他的创造力是最好的。减负,不仅仅是表面负担的“减”,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心理压力的“减”,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愉快地学习,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训练。

以上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症结仍然在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在创新教育上收到的实效甚少。为此,以下主要就此进―步从理论方面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以及特征,以期对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及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定的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优化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上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格。

1.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实施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从实验调查的情况看,最大的问题是“走极端”现象。科学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统―。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在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前提下,接受性学习以其经济、适用、快捷的优点广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为此,我们不应完全否定或抛弃接受性学习,而应吸收其合理和积极的成分,从理论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加以扬弃,从实践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进行超越,这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性学习。

2.创新教育中的学习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事实上传统循序渐进式学习和创新教育下的非线性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把握、记忆基础的知识信息,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探索、发现前沿性、超前性的知识,包括新知识的出现、新事物的发展趋势等,非线性学习具有循序渐进式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学生可以在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网上通过超文本链接网站浏览信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特别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和矫正学习行为。

3.创新教育下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这种有效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的累积。也就是说,知识的多少与创新能力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但是,一定量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同时依旧强调“双基”训练的原因。其次,这种学习不仅表现在获得书本上的某些基本知识,还表现为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获得,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品质、个性、意志的彰显。此外,这种学习还是个体知识结构(即包括前述的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重新构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出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并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选择及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过程。

三、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决定了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要以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相对于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新性学习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我设计、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学习效果的自我反馈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围绕所学知识或一些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在探究中体验挫折与成功;通过探究中的交流、争议与合作,可以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进而提出新的假设。

2.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和学习资源的交互中形成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和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倾听”与“理解”,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和新知的建构等,同时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沟通,进而与学生在交互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共识,容忍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学习中,学习者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互,达到融合共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是一个人不断成熟、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条件,这种交互主要表现在与校内学习资源、校外学习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源等的交互,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及时的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和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积累,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3.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不仅重视明确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默会知识的学习。默会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地指学生中呈现出来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不断反思、深刻理解,方能自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