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2

实验室是承担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实验室有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力实验室和机械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都承担着对应学科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实验的任务,各类实验室有贵重的仪器仪表设备、有毒化学试剂、强电设备等。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强化监控下的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是保证高校教学安全的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性的安全管理建设方案和对策,以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高校实验教学秩序,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和教学实践的操作环境,实验室内部存放有大量的实验试剂、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突出,常发的事故比如触电、火灾、爆炸、化学中毒、生化泄露等,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稍有疏忽,就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导致师生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为了研究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的模式,需要首先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实验室安全运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实验室承载的专业涉及面广,人员进出复杂庞大,导致安全管理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一些综合类高校承担着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室的种类规划较多,比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机械实验室以及一些特种实验室,如消声水池、风洞、水洞等实验室,各种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和安全防护的等级和特点不一,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另外, 高校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每天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复杂,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出现安全事故。

二是高校实验室的层次杂、流动性大,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上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承担着本科、研究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验和科研任务。由于实验室中使用者的操作层次不一、人员更替较大,成分较为复杂,导致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容易产生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现象。

三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自由主义作风较为严重,重学术、轻安全的思想扎根较深,导致师生对实验室安全操作的管理构架和意识不够清晰规范。因此,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将会产生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实行严格的分工负责制,建立主管机构,分派主管人员,结合多级管理体系,进行统筹协调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可知,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设备仪器的管理、制度的构建和人员素质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漏洞,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涉及规章制度方面、人员素质方面、执行标准方面和管理体制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在规章制度方面,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方向还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合理、不明确和不细致的问题。高校实验室的种类繁多,安全管理的末端细节复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方面一定要具体完善,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将会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打折扣,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2)人员思想方面,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规则制度落实不严,末端落实差强人意,安全规章流程走形式。在管理的落实方面,人员思想的不重视导致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规则和细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师生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苗头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3)执行标准方面和管理体制建设方面。高校实验室进出人员多、层次杂,导致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标准方面大打折扣,末端落实不严。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安全管理体制建设和标准较低,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的前瞻性不强,无法对容易出现的事故苗头进行动态管理和科学调整;对各项法规条例的执行标准不严,导致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够,容易滋生安全事故。因此,高校需要从上到下、从体到面进行安全管理的节点控制,从细节抓起,从末端落实抓起,严格监控,强化监督,促进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举措分析

目前,高校根据学科类别和专业特征,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实验室,由于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和实验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等原因,导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行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突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学校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的特点,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具有自身的特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渗透于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管理及高校的资产和设备管理之中,安全规划复杂性增加导致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困难,需要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制度落实、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的健全等方面下功夫,在强化监控的前提下促进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优化,相关的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准确地贯彻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的规则制度和各项法规要求。在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中,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实施细则相关法规要求,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强化意识、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构建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确保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则制度落到实处,强化监督和宏观监控,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二是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和人才队伍建设,对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涉及危险仪器设备和物品加强监督管理,试行考核上岗和在职培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和素质。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设施,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是实行负责制,采用分级负责制,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末端和实处。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度,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专职机构,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安全工作小组,对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专项负责和管理,同时,加强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所需经费应列入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是强化管理监督和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论证要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符合,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监督机制,建立实验室安全员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做到责任层层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

五是组织制订本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通过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提高实验室安全防范能力。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订本单位、本实验室的具体管理规程,凡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人身伤害事故,要进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在条件保障方面,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应根据本校的实际,保证相关工作的必要开支。

另外,高校应该通过强化监控,并落实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进入实验室工作和进行实验学习的师生,必须对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剧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先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操作规范指导检查,通过上岗培训,取得合格证,方能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和实验;对于剧毒化学品和其他高危物品,要落实严格的监控制度,实行双人记账、双人双锁,以堵塞管理漏洞和盲区,避免酿成大的事故。

四、结语

实验室是承担高校进行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强化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坚持“强化意识、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确保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师生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同时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监督机制,通过强化监督和监控,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阮 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提高自身艺术设计水平、拓宽知识、增强素质、不断磨砺自己的平台。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新奇的设计想象、构思成为现实,使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感而发、有规可循。因此艺术设计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投入不足、设备配置不合理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发展,原有实验室数量、规模、设备配置等方面适应不了教学需求。实验设备的总投入不足,与其它的实验室相比,艺术设计实验设备的投入相对较高,因此没有足够的经费,实验室的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学校青瓷设计与制作这门专业课程,由于实践场所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设计和动脑构思的安排欠少,教学过程中较少针对设计、制作与成型的实践训练,缺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并举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因为“空间”的缺乏,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研究等提升能力普遍低的问题。另外,设备配置不合理,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前詹性,建设经费使用不当,实验室之间缺少共享,设备重复购置,设备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

(二)实验室开放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及课后练习基本上都是实践训练,且实践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又长,经常会出现实验室不够用的现象。实验室的开放是解决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实验室的配备不足,实验室管理人员欠缺,管理制度不建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验室开放不足。平时或课余时间学生想进实验室学习进不了,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要常时间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实验室的使用率很高。由于开放不足,导致不能满足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受重视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课,多数高校一直普遍存在着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不受重视。对于专职实验员的培养和引入方面同样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验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受到冷落。留不住具有高学历和精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必然制约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发展。

(四)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般地,搞艺术的人都有很强的随意性,个性较自由,在管理方面的严谨性则相对欠缺,在实验资源方面,往往只重视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在科学规范管理方面则存在一定的不足。“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设备管理不当,账目不健全,对价格昂贵的设备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随地乱放,造成设备以及工具丢失、损坏和材料浪费,物品随意到处扔, 造成实验室的效益低下”。[1]

二、对策

(一)科学配置实验室资源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不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设备,要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调整一些陈旧实验室,提升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同时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设备配置“高、精、尖”贪大求洋的现象,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杜绝实验资金的浪费。配置的实验设备不能作为摆设,购而不用、购非所用,要尽量提高其利用率,使实验室成为开展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创意设计条件较为先进的复合型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将封闭型实验室转为开放型,坚持面向学生开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利用率的关键,对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室合理安排规划, 根据教学需求,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定时和预约相结合的开放管理制度,除定时开放时间,学生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经实验教师安排,进入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在实验员监督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使得整个实验室的使用学生人流量大,开放时间长,周末不间断开放以满足各类教学活动的使用。” [2]形成“全天候”开放,既上午、下午和晚上,人停机不停,充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艺术设计实验室开放不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应该对全校学生实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艺术设计爱好学生的教学训练场所,例如,提供摄影、陶艺、美术等实验室作为学生进行创作和艺术社团的活动基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素质。

(三)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提高艺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应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做出相应要求,建设一支多层次、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有计划做好实验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方式,多与外校的交流,学习他们管理经验。鼓励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在完成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另外,采取“引进来”方法,引进具有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样是奋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要受到重视,在执行政策上要和教师一样对待、尊重、肯定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一切教学辅助工作, 确保实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人员考评制度和工作量制度,把实验室工作分为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管理工作,并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计算各部分的工作量,尽可能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和数量化。

(四)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人员,由于随意性强,不够严谨,不太注重科学规范管理的独特特点,要求艺术设计实验室与理工类实验室一样,建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制定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据可依,按规章办事,实行岗位职任制,明确规定职责范围。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制定实验设备日常管理制度,认真在仪器设备登记本上做好使用记录。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要采取专人负责管理。对于艺术设计实验室使用量较多的耗材,要有相应的使用管理制度;要制定艺术学生实验室使用守则,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制度,爱护仪器设备,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有了管理规章制度就应严格执行,同时要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从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没有像工科类实验室那种模式可参照,需要我们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改革,找到适合艺术设计自身特点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艺术设计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规范、高效运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实验设计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承担医药、化工、纺织等相关各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并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就如何管理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室,根据自己几年的管理经验,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如下。

一、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地位和特殊性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实验室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可以有效地配合理论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实验室的实践培训加强对知识的直观了解并予以巩固。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即有机化合物。其实验教学紧密配合于有机化学教学,主要包括性质、制备以及合成等方面教学内容。正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等方面实验所需用的试剂药品、仪器设备以及合成产物等不同于其它实验,从而形成了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学院除了增加资金的投入,更要加快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1],探索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方法,明确实验室使用功能,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结合学校自身具体情况,严肃合理地制定细则。如我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守则》、《三废处理规定》、《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化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等。尤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中的第一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行专人管理与分室管理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健全管理条例,严禁违章操作,消除事故隐患。

三、提高实验室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实验老师和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实验教师要遵守教职工岗位贵任制,提前制定实验计划,认真进行实验课讲评,组织学生课堂管理等。实验员必须遵守实验员岗位贵任制、实验员守则等,还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用的试剂药品和仪器等,并且要提前预做实验,坚守工作岗位,为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结束后,要将药品、仪器整理归位。实验学生必须按时上下课,坚持预习,实验必须规范化操作,遵守学生实验守则,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制度,并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等。这些都是对实验教师、实验员、实验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中,除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强调指出的是,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明确哪些药品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易挥发性、强腐蚀性、有毒性以及规范化操作的要求,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按章操作,才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有众多的师生在其中工作,若不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环境管理,极有可能造成实验室的混乱。有机化学实验室中,放置有大量的药品、玻璃仪器及其他仪器,容易引发燃烧、爆炸、毒害等事故。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师生的人身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就必须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制定相应的安全守则、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如配备灭火器材、防爆器材、急救药箱等。(2)采用通风橱、抽风设备等,以达到室内空气清洁卫生,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3)为了确保实验室内有害物质不造成水源污染和室外污染,实验室施行“三废”处理措施,实验室放置专门收集废液的容器,分类收集固体废弃物、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定时做统一处理。(4)环境卫生值日制度,每次实验结束后安排值日生负责实验室环境卫生工作,值日生必须切实负责整理好公用仪器、药品,整理台面,清扫地面和清理水槽[2]。

五、加强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的化学教研和科研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将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内容、仪器设备和药品等进行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和互联网化。首先是实验药品账目管理要规范化,只有账目规范清楚了,才能对实验室的财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对实验进行科学调配,充分提高仪器和药品的使用率。其次是实验和科研的时间安排要更加科学和合理,这为实现开放式的实验提供了保障。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要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实验室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减少了工作者不必要的重复,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资源。目前,这已成为实验室管理适应高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10(23)

篇4

关键词:剧毒化学品 分类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54-02

剧毒化学品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和产品,在高校开展的许多科研项目和实验课题以及日常教学实验中也常常涉及到剧毒化学品。所谓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剧毒化学品往往同时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多种危险特性如氰化物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混合时反应就相当剧烈,可以引起爆炸;氰化物与酸接触生成剧毒氰化氢气体,磷化铝与水或水蒸气作用生成易燃、剧毒的磷化氢气体[1~2]。剧毒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涉及采购、运输、保管、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管理不善,都会出现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繁发生因非法使用剧毒化学品造成的校园事故,某些高校甚至提出校园内禁止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强制规定。然而,在无机化学、电化学、火工品等研究领域内,诸如叠氮化钠、汞、五氧化二钒等常见的剧毒化学品仍是学科研究实验的重要辅料。因此,为同时保证实验工作和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公安部门提出的“五双”管理办法,建立适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本文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剧毒化学品购运、储存、领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具体管理规章,旨在提高实验室安全质量[3]。

1 剧毒化学品分类

根据2002年版《剧毒化学品目录》335种,以及《剧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将剧毒化学品分为A级有(无)机剧毒物品和B级有(无)机剧毒物品2种[4~6]。有机剧多含有磷、汞、铅、氰基、硫、硅、卤等官能团或取代基,无机剧多含有氰基、汞、砷、铅、硒等,重金属及其盐大多数都有毒,生物碱为含有氮的天然碱性有机物,大多数有麻醉作用。如果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磷化物、生物碱和其他类等6类;按不同用途可分为工业品、试剂、医药品和农药4大类。

2 剧毒化学品管理难点

2.1 储存条件

根据公安部门对于剧毒化学品的管理办法,使用单位储存剧毒化学品需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基础条件:明确的管理、登记制度,专用保险箱存放,双道防盗门,双人双锁管理,24小时监控设备等。而在高校,多年来对于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并不严格,绝大部分实验室不具备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基本条件,而大部分剧毒化学品也实际分散于各实验室的普通药品柜内,药品安全得不到保证。

2.2 教学科研使用情况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火工品专业,叠氮化钠等剧毒化学品作为起爆药等实验的重要原料,参与实验的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很高;在无机化学实验室内,一些重金属类化学品也常见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验中。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如果将剧毒化学品全部统一至学校药品仓库严格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对教学与科研工作造成影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领取和使用阶段的管理流程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教学科研实验的工作效率,避免因管理过于死板影响教学科研质量。

3 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高等学校针对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剧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应实行“四统一”和“五双”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购买、统一保管、统一值守、统一领退以及双人领、双人用、双人管、双把锁、双本帐。同时,购买、储存、领取和使用剧毒化学品的教学、科研等相对固定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经过有资质的培训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学生等流动性较大的使用人员,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剧毒化学品。

3.1 购运和储存

学校教学、科研所需剧毒化学品,由实验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购买申请审批表,经学院批准,再报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后交至化学药品库办理。购买剧毒化学品时,由化学药品库负责向公安机关申请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和道路运输通行证,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购买、出借、转让和接受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必须集中保管,在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分类储存,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剧毒化学品的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符合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治安防范措施要求。“人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附近设置值班室,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值班室必须配置通讯设施、断电照明设施、自卫装备、值班记录台帐等。“物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安装防盗门,安装双把锁,并配有消防等安全器材和设施,铁栅窗钢筋直径不少于12 mm,栅杆间距不得超过10 cm。“技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装置。视频监控应覆盖全面、到位,监控图像清晰可辨并至少保持30天。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建立详细的剧毒化学品入库、发放、退库、废弃处置的总账。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定期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国资处、保卫处备案。

3.2 领取和使用

领取剧毒化学品,应由使用人填写领用审批,经实验室、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学校部门审批,执行双人领取制度。剧毒化学品的领用限当日使用量,实验结束后剩余部分必须立即退回化学药品库进行存储,不允许在实验室过夜。

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需具备使用剧毒化学品的相应知识和应急技能。学生使用剧毒化学品前,药品负责人要做好实验前安全教育,全面负责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并做好指导和监督。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剧毒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剧毒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必须配有领退、消耗台账,每次使用必须做好记录。台帐至少保存1年。

3.3 废弃物处置和应急处理

实验室剧毒化学品产生的废液、废渣,提倡先进行无害化处理,降解后作为普通废液进行回收,严禁私自倾倒和处置。如果确实无法自行处理,应贴好标识后定期报学校部门统一处置。废弃或不再使用的剧毒化学品与原包装物都要退回剧毒化学药品库暂存,由学校按照环保有关规定,统一交有资质的处理单位按照环保规定进行处置,严禁随意丢弃和擅自处理。

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应制定剧毒化学品案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学校管理部门备案。日常工作中要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对预案操作性的检验,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发现剧毒化学品来源不清,被盗、被抢、丢失、误用、流散等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逐级上报,保护好现场,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补救措施。

4 结语

(1)高等学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高等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剧毒化学品的组织领导,分级管理,狠抓剧毒化学品在采购、储存、领用、废弃等环节的安全责任落实,并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加强剧毒化学品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日常管理中,高等学校要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就是要防止剧毒化学药品对人和环境造成伤害。通过管理部门对剧毒化学药品各个环节的不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和督促实验人员及时整改,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都应定期检查并上报安全工作总结,尤其是对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质、散发毒气的剧毒化学药品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开展剧毒化学品的安全教育,增强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学校管理部门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使剧毒化学品等危化品能够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建新.浅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12(7):165.

[2] 张智豪,欧黎明.浅谈高校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170-172.

[3] 徐旭冉,孙欣.高校易制爆化学品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3(25):194.

[4] 安监管危化字[2003]196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S].

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篇6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高职

Exploring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uang Zhaoqin, Cheng Ting, Hu Dahua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a complex system project. In vocational college, the construction must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it should be constructed especially in aspects of setting up open laboratory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stations and cooperation laborator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laboratory management aspec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fecting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develop teaching items and manage the apparatus and equipment and laboratory file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we made.

Key word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的,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是校内实践环节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是实现高职院校师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以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改革。

1实验室建设思路

1.1 明确专业定位,统一规划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课题。第一,必须明确实验室定位,确定所面向的人才服务类型和建设内容,提出实验室建设目标。第二,在建设过程中注意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将长远计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从专业发展、科研方向以及队伍建设、实验场地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结合高职特点,打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小而全”以课程建实验室的传统模式,而以学生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拓展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为目的建设实验室。第三,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突出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实践性、职业性和技能性,综合考虑专业和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建设“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给学生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边学边练边操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高职院校突出技能培养的实验室建设特色。第四,职业院校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在实验室建设上应具有超前意识,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引入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2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室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许多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实验室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传统的实验教学以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项目居多,缺乏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建设开放实验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半开放、全开放或者限制性开放的实验室,条件不足的院系可先选定某个实验室作为开放试点,分部分、分阶段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或者参加教师教研活动,将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此外,开放式实验室可面向社会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工学结合,推进实验室建设改革和人才培养。

1.3 依托实验基地,建立技能鉴定站

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即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学历证书还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为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度,各院系各专业均会组织学生参加鉴定机构的职业技能考核。各高职院校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考试单位加强联系与合作,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设立技能考核和鉴定站,按照技能鉴定的要求和标准购买仪器设备,布置鉴定场所,制订职业技能鉴定站相关规章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争取在校内开展各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工作,方便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此外,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可将职业及技能鉴定考核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于教学中,强调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1.4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鼓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有条件的院校亦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验实训,开发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产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发挥实验室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强化校企合作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在应用项目的开发、研究和转让等工作中可以吸纳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其中,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术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条件,并通过培训和考核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

1.5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队伍是高校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室管理、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中坚力量,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实验室队伍必将带动高校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等学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但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验室现状来看,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对实验室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验教师待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吸引具有一定学历和水平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促进实验室建设,并在职称评聘、待遇、培训进修等方面与理论课程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制定切合实验室工作内容的津贴分配政策等考核激励制度,激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2.1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是发挥实验室功能的基本保证,实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只有实行统一严格的管理,才能使实验教学井然有序,保证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实践证明,管理模式越简单,参与管理的人员越少越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人员、实验耗材、仪器设备、实验室档案等的特性,建立《实验室使用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规范》《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档案保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工作。此外,为保证实验室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贯彻落实各种管理制度,还应做好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实验耗材领用登记、开放实验室使用登记、学生出勤情况记录、实验教学情况记录、实验室管理人员日志等在内的实验室管理记录,这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验室日常工作情况,还能预防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校内技能鉴定站应建立鉴定站工作规程和档案管理制度,考评员、考务员和鉴定站工作人员守则等,健全技能鉴定设备的安全操作使用规程和其他管理制度,保证鉴定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2 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是影响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教学保障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为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实验经费,实验教学物资应由实验室管理中心集中管理,按照实验教学安排和项目内容配备实验物资,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评价指标,严格控制实验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之余,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切合高职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项目,有计划地将新的思想、方法、手段、仪器引入教学活动中。

此外,为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各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依托校园网搭建优质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实验室的基础资料、实验室使用情况、开放实验项目、仪器设备信息等各种数据库,并适时更新,促进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2.3 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是仪器设备管理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的数据库,包括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主要性能、管理人、购买日期等参数,便于资产管理和仪器设备使用及维修。师生在使用前需提出书面申请,标明所需仪器设备名称、类型、数量、用途等信息,由管理人员调配仪器设备,填写领用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结束后做好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教学科研和开放实验活动正常开展,如发现仪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应及时组织维修并做好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对不能继续使用的仪器应按照报废程序处理。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和潜能,应将分散在各实验室的相同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和调配,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4 实验室档案整理和保存

完善的实验室档案是全面反映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的原始资料,也是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具体要求。实验室档案有电子文件也有纸质资料,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情况、实验经费预决算、开放实验项目等一切与实验室相关的资料,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必须重视对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实验室档案。第一,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权利、法律义务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第二,在日常工作中明确任务,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做好档案记录和整理工作,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方便信息查询和实验室高效管理。第三,实验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档案室,并具防潮、防火、防腐功能,确保实验室档案安全。

3结束语

实验室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应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及实践性,建设开放式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站及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注重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遵章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及实验室档案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培标.高职院校培养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28~30

[2] 刘卉卉,徐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3):117~119

[3] 孔永红,卢卯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开放实验室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1:172~173

[4] 李鑫玲,侯玉泽,任广跃.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33:435~436

[5] 陈建国.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J].职教论坛,2007,3:27~28

[6] 谢军军.新形势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8,6:168~170

[7] 潘雄飞,赖天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90~92

篇7

1 加强实验员管理,提高自身素质

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实验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的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学校首先要对实验人员进行教学观念更新的教育,定期安排到高一级的院校和附院进修,学习他们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理念,学习他们有关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对在校的实验人员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培训,如安排实验人员跟班听课、举行讲座活动;开展有关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探索实验室管理新模式,让他们真正服务于教学,作好实验教学工作,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供重要的保证。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制度是整个管理过程实施的依据和行为规范,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将推动和加快实验室发展。学校应围绕这一中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条例,包括实验设备的管理、登记、使用;实验室环境管理、人员管理、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等;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将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使实验室规章制度逐渐健全和完善,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落实,照章办事,保证了实验教学工作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以加快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水平。

3 加强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用品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科学的管理措施不仅能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经费的提高,在实验用品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大大改善了实验条件,同时,对实验用品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是学校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使用纪录,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使实验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验教学作用和投资效益。

4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的督导和评估

4.1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发挥实验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为学生提供一切条件,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整个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在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实验人员严格执行;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档案,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在实验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以解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对一些在实验中出现的常见错误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避免。

篇8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速迈进,我们高校的管理变革也在快速地推进,因此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也在朝着规范化、复杂化方向转变,我们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里老师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科学化,有效地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是保证实验室能够高效、稳定运行,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都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诸多任务。组织和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工作和高校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上机任务。为了保证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本人依据我校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的工作状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我们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以及维护工作提出了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1 确定高校实验室功能并制定管理方案

1.1 参加上机实践课的老师和同学务必做到“专机专用”。“专机专用”指的是在上机课时,老师有专门的教师机使用,除了老师本人其他人员不得任意使用教师机。对于学生,每个实验室的计算机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顺序安排好上机编号,每当学生们来上机的时候都要按照自己的学号对应机器编号入座,这样才能保证在机器出现问题后,能快速地根据实验室的登记录本以及课程表查找出是哪个班级、哪位同学在上机过程中发生的。有了专机专用的制度后,每次上机课的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问题。如果是可以及时处理的问题,就在不影响同学们上机课的同时处理好。如果是系统硬件或其它的复杂问题,可在上机课后,根据实验室登记本记录的情况再作处理。

1.2 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在各个方面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计算机实验室更不例外。当学生第一次踏进计算机实验室上机课之前,我们就应该把计算机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告之每一位学生,包括每个班级的同学都一定要按照次序进出每个机实验室,按照实验室里指定的计算机编号入座,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开启和关闭计算机。进入实验室之后,首先检查计算机能否正常的运行;由学习委员把有问题的计算机情况填写到实验室的登记本里。开始上课后,每位学生要保持实验室内的安静并维持实验室内的卫生。有其它问题,及时反馈实验室管理员。通过上述几点制度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

2 当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实验室缺乏科学化的管理。由于教学体制的本身因素,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被细化成了数、理、化多个单一职能的教学实验室,因此,难免不会造成实验室管理者工作量的不平衡,专业课老师之间也相对缺乏相互沟通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实验课的实际效果,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当下实验室管理者的薪资普遍不高,因此很难挽留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优秀人才,造成如今的实验室管理者素质普遍不太高的局面,从而恶性循化,既然没人好的人才自然也管理不好我们的教学实验室。再有就是实验室的建设大都是以单项课程或单一实验为目的,很少可能会为了提高学生自我创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而综合性的安排一堂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课程。实验室承担的主要工作,依然还是传统性,以老师讲课和操作为主,学生被动性接受的实验课程,缺少了提升科研的成分,必定造成功能单一和综合性难以突显的局面。

2.2 计算机实验室没有做到系统化维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之初,都会配备当时比较先进的计算机,但由于没有系统化的维护,很多机器用了不多久就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损坏严重点的导致无法使用。(1)没有确定系统化的计算机维护制度;(2)实验室卫生环境恶劣,空气污染、灰尘满屋,导致计算机线路板容易老化和损坏;(3)学生上机使用不当,计算机硬件频繁更换,局域网故障频繁发生;(4)学生存储不当,计算机软件及系统文件经常会被无意删除,导致系统难以正常运行;(5)网络管理维护、软件升级不及时,导致计算机经常会中病毒、感染木马程序,对校园网也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3 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3.1 建立健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必需要做到‘有章可循、违规必究’的原则,只有完善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所以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化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包括《实验室管理者工作规章》、《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员工作职责》等,并根据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者专业技能。要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因为就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者,因为有必要定期对管理工作者进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技术和能力。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赏惩分明”,对于工作积极性高,业务能强的管理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优秀管理者的待遇,充分提高管理者工作积极性,自觉认真、科学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3.3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项还是要对计算机设备的管理。所以在实验室建立之初,管理工作者就要做好对于计算机实验设备的详细登记和备案,对于原始的资料和数据要妥善保存,制作详细的计算机设备清单。以利于日后对于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管理以及报废管理,报废设备再利用管理等工作的开展落实。

4 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维护措施

4.1 计算机日常维护。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就是指在课前和课后都要对计算机进行日常检查和保养。上课前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故障要及时处理好,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进入课堂后能够正常使用;课后要对计算机系统以及电源等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保养工作。

4.2 计算机系统维护。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维护日常维护,从而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我们通常可以采用硬盘保护卡(还原卡)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还原,从而保证计算机的数据不丢失,不被修改。在操作过程我们将硬盘的空间按使用的要求来划分成为若干个分区,只对系统盘进行保护,设置为每次开机还原;而对于非系统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不还原或定期还原。这样既保护了系统,又能保存学生的实验数据及一些重要文件。

4.3 计算机的定期和不定期维护:(1)对于计算机机箱内部的除尘清理;(2)及时更换损坏的配件,如内存、风扇、显卡、硬盘等;(3)检查各连接处是否正常,数据线有无破损;(4)检查电源线路是否正常。

参考文献:

[1]李俊青,彭菊萍.论软件类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J].科学大众,2007(4).

[2]陈怡帆.浅谈高校开放公共计算机类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2).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验资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12-02

1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实验资源能否科学、有效共享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有利于改善高校在扩招后因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而导致实验室资源紧缺的状况,进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推进实验室资源共享工作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几年,国内有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4]。但对实验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本课题将重点探讨地方高等院校实验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实验资源的对策。

2 高等院校实验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实验室重复建设,追求小而全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数量较多,实验室分属各个教研室,实验室的设置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相似的专业设置雷同的实验室,购置相同的设备。每一个实验室主观上只考虑局部利益,只为本单位使用方便着想,忽视全局利益;无论在人员还是在设备上都追求小而全,而不考虑是否属于重复购置。这样,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效益,使得有限的资源投入于设备的重复购置上,导致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资源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例如,某学院有多个实验室都需要显微镜,但每个实验室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显微镜,所以在填报购置仪器、设备计划时,每个实验室都报显微镜,但分散到每个实验室时利用率却很低。

2.2 共享信息渠道不畅,设备资源信息不完全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畅通的共享信息渠道,许多部门和教师不知道学校实验设备资源的分布状况,这就形成了想用设备者不知何处可用、拥有设备者希望提高利用率不知何处有需求的怪现象。例如,某大学填报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时,4个学院同时都各报了1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购置理由是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需要这种仪器,但这台仪器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应用,且每个学院每学年的使用时间也超不过100小时。

由于实行校、院、室三级管理,相关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对校内现有设备资源布局及利用率等信息不清楚,同时各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实验设备购买申请;而作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很难根据不全面的信息作出购买是否合理的判断,出现实验室设备重复添置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本就紧张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这在购置大型贵重仪器中尤为明显。

2.3 管理体系不健全,实验设备资源使用率不高

各学院除有一名分管副院长外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或人员,导致设备管理、维护和实验教学工作责任不明确,协调能力差。作为实验仪器设备(尤其是贵重仪器设备)管理、维护、运行,一般需要专职技术人员负责。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和资金的影响,设备所在部门一般不太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当有其他部门需使用有关设备时,出于担心仪器使用过多造成损坏及相应的工作量无法落实等原因,设备所在部门常找一些借口予以拒绝,因而出现了学校的仪器需求多,却各自为政,使用率低下的现象。

2.4 实验室相对封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发展的特征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前社会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的大多数实验室,只对本专业、本课程开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不可能都要对所需的实验室进行建设,这就需要借助其它的实验室来完成所需的任务,实现资源共享,而相对封闭的实验室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型实验任务的完成,更不可能实现联合攻关。

2.5 实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均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都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就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实验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之中,造成实验人员数量不足、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偏低等状况。再加之,实验室划分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学院,缺乏相互间的交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实验人员提高实验水平,也不利于学校对他们进行统筹管理。

3 合理配置实验资源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统筹、和谐、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本项目组通过调研、论证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提出一种新型的实验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实验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1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过去,大多数实验室按课程设置,隶属于各个教研室,主要服务于理论课。管理模式基本是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简单、责权明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横向之间缺乏联系,而造成实验室划分过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实验室与实验室间互不协调,相关学科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闲置率高,教学实验用房利用率低且松紧不一。也就是说,旧实验室体系的弊端制约了资金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很难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图1)。

近几年, 为了解决“校-院-室”三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以创建 “双基”合格实验室和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和学校发展规划为指导,本课题组提出并逐步实现了“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撤消教研室所属的实验室,建立了二级学院实验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和协助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在学校成立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非常设机构),对设备购置、实验教学、实验室工作评估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制定各种相关的制度、计划和工作规程等文件,使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利用,保证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实验室建设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图2)。

3.2 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购置设备的计划性

首先,结合学科规划对现有资源按照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按照一级学科(或多个学科)和专业组建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三大平台的建制进行实验室整合,改变以往实验室多、小、散的局面。例如,在一所综合大学内有农学类、医学类、理学类的相关专业均开设化学实验课,可建立全校共用的化学基础实验室。其次,从管理的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及设备利用率不高的弊端,针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要求申购单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从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综合考察,召开论证会,并填写《申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报告》,最后经校专家组对设备的利用率、性能指标、物质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购买。这样,将会杜绝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重复购置,使资源共享落到实处。第三,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成立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将两个及两个以上学院共用的大型精密仪器集中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对于同一学院,两个实验室以上共用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在院实验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同时,将全校实验室所有实验项目涉及到的主要仪器设备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把好设备购置计划审核的关口;严格控制常规教学仪器的台套数,一些基础性仪器设备尽可能在实验室内部开放共用,仪器设备尽可能是两用型,做到教学、科研共用;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衔接,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3 建设资源共享的网络技术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建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网站,开发实验室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实验成绩管理等模块软件,使它们成为实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展示平台,以及实验教学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平台。通过网站的枢纽作用,使全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实验资源共享的有关政策、实验室资源信息,能够便捷地开展共享信息的、查询以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预约、确认等工作,并且可以开设网络虚拟实验室、网上答疑和辅导室,实现网上辅导教学和管理,使实验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达到实验资源充分共享的目的。

3.4 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实验队伍素质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是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必要保证。为此,应针对校内实验资源制定实验设备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设备对校内外开放,有偿使用;并将资源开放共享、设备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以制度保证共享机制的落实。同时,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创造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进修的机会,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实验室的建设需求,提供人力、财力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实验教学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化,实验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已成为共识, 加强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并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双重目的。而做到这一步,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合理性都需要探讨和研究,同时还需要采用网络新技术构筑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实验设备共享机制,让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更好地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颂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J]中国大学教学,2001.4.

[2] 贾让成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

篇10

关键词:企业科研;高校科研;知识流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依靠自身的技术开发,因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都纷纷建立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科研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一般比较薄弱,运作也差强人意。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深化认识。校正行为,规范运作,显得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任务,在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中的研究机构依然存在着“闭门搞科研”,科研课题没有考虑企业界生产实际的需要等问题。因此,需加强中小高校与企业的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科研机构

2.1企业的科研机构

中小企业科研开发机构是企业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研究机构应吸引、训练、造就一批具有科研和实践双重能力的技术人才,并向社会辐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然而中小企业科研开发机构一般自己力量相对单薄,必然会想方设法向外延伸,寻求外力的支援。因此,它又是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实行联台发展、合作开发、引进技术的重要渠道和中转站。

2.2高校的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和应用知识,并在智力依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从优化科研机构力量、开拓社会服务领域、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提高自身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3.1知识与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

3.1.1知识

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要素”。

3.1.2知识的分类

迈克尔•波拉尼的分类方法,就是从知识的认知和特性方面,即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将其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正式和规范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的主观知识,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

3.1.3知识流

所谓知识流(knowledge flows),是指知识传递过程中从知识源到知识接受者之间发生的知识转移。它通常有四个组成要素:知识源、知识接受者、知识通道和干扰因素。

3.1.4知识流动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知识流动是指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在不同行为主体间的转移、传播、扩散的过程。知识流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即系统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流动。二是区域间的知识流动。即系统要素外部之间的流动。

3.2知识流动的形式

本文分析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可归纳为三层的知识流动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以及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知识在各载体间的流动和传递图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如研究开发部门、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部门、供应和销售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对知识的共享、创造、转移和学习。这个层次是企业知识流动的微观层次。第二层是来自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包括有知识传授、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的传递等方面。这个层次是高校知识流动的微观层次。第三层是企业与高校间研究机构的知识流动,这属于企业与高校知识流动的宏观层次。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次的知识流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3.2.1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与共享

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创新四种不同的特征:不确定性、知识密集性、竞争性、综合性,体现了知识流动的客观存在。在创新过程的流动中,知识要素的流动是最有活力和最具放大作用的流动。在企业中存在着两种交流机制:非正式的传播与正式的传播。非正式的传播模式发生在松散组织或个人的互动中,在随意进行的融洽气氛下,知识得到流动。正式的传播模式是企业的学习程序,但目前企业学习的大多数研究一直是关于知识获得的,很少涉及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3.2.2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与共享

高校的知识不仅通过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体现出来,而是更体现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在知识流动中增加创新机会,达到创新目标。高校的知识流动包括很多方面,有知识传授、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的传递等方面,它不是单纯的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而是一种信息的流动,是信息的输入、传输、反馈过程。

知识共享就是各成员高校的教职员工的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共享,从而使之成为整个合并高校的财富。涉及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校师生教职工之间的知识交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二是知识在个人、团体、成员高校之间的流动;三是对知识的运用和更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高校知识共享。

3.2.3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与合作

建立高校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之间稳定、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对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双方合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技术合作

① 转让科技成果

这种方式所建立的是一种临时的合作关系,即高校科研通过与企业订立转让合同,将其开发的有工业生产价值的成熟技术转让给企业。这种方式只适于出让成熟的、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

② 双方的合作开发(包括委托开发)

这种合作方式是由于企业自身科技力量如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不足,而多数采取的方式。企业可在高校设立开发部,由高校和企业派人共同参加,或只有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由企业单方提供开发基金以定向开发某一技术或就某项技术进行长期的咨询服务,而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也多是技术咨询和服务,这种合作方式虽能建立一种较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进行技术的后续及系列开发,但不利于高校科研功能的充分发挥,且产权关系不容易分割清楚。

③ 股份制合作方式

这是一种以资金为纽带的融合关系,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高校科研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合作,可有两种形式:一是研究开发型的技术入股。二是技术转让型技术入股。这种形式的合作比较适合需要进行长期合作系列技术开发的合作。

(2) 人才的流动

企业与高校间的另一个知识流动的重要渠道是人才的流动。带有专业技能、经验和创新意识的人员的有效流动,可以为企业和高校的发展增添活力。

4高校模式识别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实例分析

结合本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开放性模式识别实验室建设的特点,针对实验室与企业间知识流动与合作的发展模式,作了如下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4.1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机制

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所接触的仅仅是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互相缺少交流,知识面窄等问题,因而学院重视与企业开展合作科研的活动,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取长补短,建立和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创新机制:

(1) 加强实验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分期分批组织实验教师去参加企业单位的培训和进修,引进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的实验方法,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最新动态,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同时实验室积极承担对外服务项目,并将服务与合作的效益作为实验室建设的自筹资金,开源增效,拓宽实验室资金来源,加大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由于我校实验室在开发应用产品方面还相对薄弱,所以组织骨干人员到企业的嵌入式硬件产品开发部进行参观和培训,为以后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 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创新的机制

一方面企业单位技术人员可以位借助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办多层次的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研修班,锻炼自己的科研队伍,提升自身独立科研的能力,形成以解决生产实际困难的创新的产业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大专院校是培养和造就企业人才的基地,直接面向企业,服务于他们,有助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开花结果,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例如,本实验室与某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智能门禁系统,需要指纹识别才能被允许进入,从而实现了对一些重要场所进行必要的安全保障。该项目将实验室的最新指纹识别研究成果应用到嵌入式平台等硬件设备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合作开发过程中也发现不少的实

际问题,对后续研究的实用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整合实验室现有资源,面向学生、教师、社会企业单位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4.2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成果

我校模式识别实验室注重理论成果的知识转化,已和多个高新企业单位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已完成的企业合作项目有人体视力检测系统、人脸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等系统。同时实验室与一些军事科研单位也紧密合作,已成功完成了多个军事项目并通过了验收。

本实验室和某高新企业合作开发地下停车场智能监控系统,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该系统在原有系统需要人工监控的基础上,增加摄像头智能检测异常行为功能,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地下停车场的监控安全性,也减轻了监控人员的身体负担,实现了智能化的监控管理。该系统还能对一些异常行为场景进行分析和报警,及时提醒监控工作人员的注意,从而避免了一些被忽视的安全问题。此课题涉及很多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其中包括异常行为检测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

5结束语

当前,在知识经济兴起、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知识流动成为了当代知识领域一大世界性的潮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出路在高新技术,高校的科研投入主体是企业,两者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变得愈加紧密。只有牢固地树立市场观念和不断增强竞争意识,高校与企业联姻搞科研,既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又为高校创开了一条争取高新研究的新途径,才能使两者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凌叶.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的思考[J]. 云南科技管理,2000(1):13-16.

[2] 任克勤,丘志馨. 如何提高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J]. 科研管理研究,2002(5):15-17.

[3] 侯亚丁等.高校科研机构在高技术发展中的作用[J]. 高新技术,1997(7):4-5.

[4] 陶冶,鲁若愚. 企业知识流动浅析[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9):17(3).

[5] 刘辉霞. 企业的知识流动机理及优化途经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