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的总和叫作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叫作概念的“外延”。“下定义”就是以简练的物理语言去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可用下列不同方法去定义物理概念。
1.属加种差法
可用一个公式表明:被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如给“压力”下定义,先确定它属于“力”这个大类,再看它与重力不同的是“接触面所受的”,与摩擦力的区别是“跟面垂直的”,于是压力可定义为“物体所受的跟接触面相垂直的力”。
2.词语定义法
是从词语含义上说明被定义概念。本质上还是用属加种差下定义。
如给“动能”下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作功本领。又如“自感”:一线圈中因电流变化而在线圈自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3.测量和操作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特色在于测量和操作定义。
(1)测量定义法:是对概念的定量描述。
①用乘积来定义物理量。例如,动量:质点的质量与其运动速度的乘积。又如,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例如,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又如,电场强度:电场中位于该点的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作用力。
(2)操作定义法:又称“发生定义”。例如,电流:电荷的定向迁移。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方面:①存在自由电荷,②存在外电场。
4.外延定义法
例如,机械能: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二、物理量的教学策略
1.讲清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是有理由的,即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给学生讲清这个理由,学生将会乐于接纳这一物理量,乐于接纳,便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这一物理量的信心。在引入一个物理量之前,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实例或做实验,通过分析、讨论,找出一个用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比如,在讲“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火车起动比较缓慢,而赛车的起动要比火车快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比较不同的火车或不同的赛车的起动快慢,该如何比较呢?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最后得出,要比较不同物体由静止状态变化到运动状态或者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的快慢问题就很有必要引入一个“能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这就是加速度,紧接着告诉学生,加速度的数值越大,表示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的数值越小,表示速度变化越慢。加速度的方向表示速度变化的方向。这样学生就知道“学了该物理量有什么用”,从而更加明确学习该物理量的目的。
2.讲清物理量的定义
物理量引出来以后,就要讲清该物理量的定义,通过定义,学生可以知道该物理量是什么。讲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进行再次分析、 探讨,从中提炼出物理量的定义,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得出定义后,要对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强调,指出这些关键字词的含义。一个物理量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本质一定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推理、分析、探讨等方式,证明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比如,在讲“弹力”这一物理量的定义时,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伸长的弹簧将钩码拉起来、弯曲的钢锯条将小车推动、弹弓上拉伸的橡皮筋将纸团弹射出去等,通过对这些小实验的观察,得出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一种作用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物理量的定义进行概括,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讲清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
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就是用数学语言将物理量的定义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有了数学表达式,就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该物理量的大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意义和定义,用字母将物理量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就得到了该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必须注意的是,要对表达式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符号进行说明,指出其含义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4.讲清物理量的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同样的重要,假如物理量只有数值,而没有单位,那么该物理量没有实际意义。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量的单位和数值同样重要,不了解物理量的单位,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物理量,更谈不上对物理量的运用。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物理量的数值,而轻视物理量的单位,考试中只写物理量的数值而不写单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强调单位的重要性,阅卷中对只有数值而没有单位的物理量应当扣分,绝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就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量。
5.讲清物理量的矢量性
中学阶段的物理量可以分为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或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用代数方法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矢量是很多的,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若物理量为矢量,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方向,同时也要反复强调,矢量的方向和大小同样重要,解题时必须同时求出大小和方向才算完整。
6.讲清该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学中的许多物理量的名称都十分相似,有的仅一字之差,像这类物理量,若不能正确理解,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这些相似物理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从本质上对其进行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物理量。比如,速度与加速度,动量与动能,动量与冲量,电势差、电势和电势能,等等。讲解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对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进行再次分析,并强调加速度等于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与时间的比值,合力的冲量等于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等于这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势能,等等。像这样对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物理量。
7.讲清物理量在物理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理量在物理规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若对其不能正确理解,解题时便不能正确地应用。教师若能对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中的物理量的符号加上适当的下标,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反映的是电路中的总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和外电路中的总电阻及电源内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表达式中的I、E、R、r分别表示电路中的总电流、电源的电动势、外电路中的总电阻和电源的内阻。解题时,认清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串、并联关系,正确表示出外电路中的总电阻,是正确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的关键。学生只有搞清楚物理量在物理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量并能灵活地应用。
篇2
【关键词】概念;地理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涵义
(一)概念的涵义
概念是从日常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它不是指特定的事例,而是一组事例的某种抽象特征。通过概念,能使学生对经验加以组织和分类。概念是有共同属性的一类刺激,可定义为符号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人、事、对象或属性。
(二)地理概念的涵义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地理概念反映的一切地理事物。两者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二者存在着相反关系。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一)概念的分类
从项目类别的名称或能举例说明的观念出发,它主要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概念系统。此处,着重说明概念系统。此类概念包括了一组贮存在学习者记忆中的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以这种方式记住及再现概念间的关系和概念本身。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新概念均需用某种方式与先前贮存的概念进行“嫁接”。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1.按地理概念的外延范围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外延范围可分为单独、一般和集合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事物,其外延狭小,内涵丰富具体;一般地理概念是关于一类地理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宽广,内涵狭窄;集合地理概念通常是由单独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有机重组,反映某一区域的一组或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属性。
2.按地理概念的性质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内涵性质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地理概念。前者如湖泊、火山、港口等,与地理表象直接联系;后者如气候、大气环流、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按R .M.加涅的定义,它是“将物体或事件加以归类的规则”,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这类概念必须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特征[1]。
三、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
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见图1)。演绎法是先出现定义,随后再举例,可称为“规―例―法”。定义是由教师提供的,而举例则可以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探寻。归纳法是先提供举例,后出现定义,可称为“例―规法”。举例可由教师提供,而定义则常常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演绎法最适用于教学时间有限的概念教学,归纳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值得推荐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习得的概念。
图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图式
2.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
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也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利用演绎法形成学生地理概念的程序是:首先给出地理概念的定义,然后将地理概念和相应的地理表象相联系,最后使学生能独立地使用地理概念。运用归纳法正好相反:首先让学生观察属于该地理概念代表性的具体地理事物;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共同属性;第三对地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该类地理事物的特征;第四对地理概念做出定义。概念形成后还要将地理概念运用于实际,进行检验和开展抽象思维。
(二)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1.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是同概念的概括程度有关,举例一般应说明概念的适用范围。为了精确地建立某一概念,教学设计人员应提供足够数量的恰当举例。“足够数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具体酌定,但“恰当举例”则应根据对概念本身进行分析而确定。
2.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为了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理概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弄懂地理概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上述概念形成的过程看,需要靠观察所形成的丰富的地理表象作为基础,需要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来获取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还要用准确、简练、科学的词语对概念下定义,这是地理概念学习的三个重要方面。
(2)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地理概念的教学中应鼓励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3)有效地运用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概念地图将众多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概念地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写在两个概念之间连线上的连接词通常用来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R.M.加涅.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往往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逻辑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都需要概念作为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发现,加强概念教学,提出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策略所做的一些浅显分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一)计算的重视程度高于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对于学生在概念上的认知却不是特别关注,概念教学往往一带而过,仅要求学生自己记住,而不注意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概念。这就导致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过度放在了计算教学上,对数学概念不够重视,学习松懈,概念基本模糊不清,问题堆积严重。
(二)重结果轻过程
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熟练,而对于学生的探究和发展却关注甚少。
(三)缺乏抽象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具体知识。同时,教师也过于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略了对其抽象思维的培训,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具体、直观的学习中,缺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分析。
(四)缺乏实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全部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展开教学,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忽略概念的形成与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强调理解,使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概念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不注意相关概念的联系教学,学生就不能在脑中组成完善的概念系统,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概念模糊。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概念引入
概念引入是否得当对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具有直接关系。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切记不可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这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困惑迷茫,难以接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创建相应情景引入概念,投其所好,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慢慢理解概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让其很好地把握正确的概念。
(二)构建概念
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必须依托学生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构建。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成了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将现成概念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也不能只注重结论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结论的形成。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加以培养,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学习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所学的概念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巩固所学概念。巩固概念的练习方式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要注重概念的关键性,又要注重其综合性。教师应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概念的深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好概念,还要使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对概念加以运用。因此,概念的发展与深化是很有必要的,要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概念深化过程。同时,要让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明白有关概念在相应章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与其它知识建立联系,使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此外,定理、公式是概念教学的延伸,熟练地掌握与概念相关的定理、公式能深化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建立概念体系
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应当对所有概念进行梳理,并将其串联起来,做一个归纳,从纵向、横向等多方面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而将一些概念概括到一个系统当中,形成系统概念。这既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为学生理清了头绪,解决了概念模糊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充分熟练地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各种教学措施,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引入现实的情景中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情景,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使用数学概念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并最终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实际应用。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主观、复杂的思维培养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着手,从已知逐步到未知,建立数学概念,然后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建辉.试论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内江科技,2009(11).
2.潘晓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成功(教育), 2008(03).
3.郑以新,汪小艳.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湖北教育,2006(12).
4.陈开勋,鞠锡田.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5).
篇4
1.高中数学教材的原因
现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为常见、具体的内容,其题型也相对简单,同时知识的引入也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种形象生动的表述,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并掌握。而高中教材大多是对数学知识简洁的说明、严密的推导、证明。这让许多学生一时难以完全理解掌握。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哪里,也弄不清楚学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何在,这就会导致教师教学成果不理想。有的教师并没有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状况,也就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学生的自身原因
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课堂表现得不积极,课堂的气氛压抑,与数学教师的日常往来更是不够密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闭锁症,这种现象往往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高中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积极性较差,这种表现很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以及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困难。
4.学校环境的原因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还是将应试教育放在首位,将高考作为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唯一目标,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就使得数学教师往往只会追求升学率,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往往忽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学习上的不平等往往会给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挫伤,那么学生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也就更多了。
二、克服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对策
1.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重理解数学概念
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高中学科,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将基础打好。在概念的学习上,要对每个概念的含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做到深刻理解。每遇到一个概念的时候,要多结合以往学过的概念进行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到的概念在一个框架内进行构建,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另外,数学概念的学习要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不管使用哪种方式表示一个概念,此概念的本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概念所揭示的规律也是一定的,要对表述概念的多种形式加强理解,找到各个概念形成的背景以及过程。
2.加强教师的指导性教学
在大多数的高中学生看来,是学习方法制约了他们的学习。很多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因为数学知识自身的连贯性特点,加上灵活多变的题目,就使得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要具备严密的思维逻辑,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复习策略、学习策略以及如何做好课堂笔记都要做出恰当地指导。另外还可以让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加强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能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作认真的分析,找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相应策略。
3.加强探究切合实际的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小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能力。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就小学概念教学加以探讨。
一、合理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亦是如此,合理恰当地引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后续概念的学习中,所以,不可忽视引入的重要性。
1.情境引入
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先让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中,并且主动地去接触要学习的新内容。也可以说概念教学的引入阶段最主要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以境生情”的教学效果。数学情境的创设为数学与生活架起了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具体地感知数学知识,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又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倾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阶段的方法很多,如,联系旧知识进行引入、通过问题进行引入、联系生活引入、动手操作引入等等,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避免只运用一两种方法造成学生的厌烦,这很容易降低教学方法自身的价值,教学中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的运用。
2.提供材料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感性材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具备了充足的感性材料的时候,他们往往很快地就理解了概念,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后续概念讲解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有效讲解
概念讲解阶段是概念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1.重视内涵和外延的讲解
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概念的定义,定义只是反映了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还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概念的内涵有多个方面,如性质、定理、推理等等,概念的外延也不是几个典型例子所能涵盖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时候除了对定义进行细致的讲解外,还要对其性质进行讲解,此外还要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外延进行准确的描述,避免学生不恰当的扩大或是缩小概念的外延。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创设直观情境,使概念具体化
教师对概念讲解后学生只是获得了抽象的概念,这并不能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因此,还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引入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意义。
3.重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使概念系统化
数学概念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如,一些概念间有从属关系(如四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这些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使得概念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教学;思考
概念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复杂拗口的内容,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概念间常混淆不清。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概念不能在已有知识框架上建立有效联系,不能准确理解要义。这个疑难杂症,可以在概念图的正确使用下获得突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将其引入生物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构知识网络,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什么是“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根据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发展而来。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就称为概念图。
二、概念图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
学生在构建概念图时,多元化的概念图绘制,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处理信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等,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另外,教师也得到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扮演角色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转变的要求。因此,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有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有利于学生发展
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概念图使学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概念图技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展,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问题解决能力是高考考察的一种重要能力,而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以概念图为支持,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训练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3、有利于教师发展
教师用绘制概念图分析知识结构,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深层次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理解教学内容,从全局高度审视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和课堂结构,有利于课前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概念图展示知识点,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每一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也促使教师反思、完善教学方案,改进、创新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发展。
三、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因思维习惯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概念图学习策略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概念图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它的使用及内涵,如果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练习有限的题型,学生很难掌握概念图的合理应用。概念图作为教师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工具的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但也不能夸大其功能。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宜用概念图的。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3、概念图教学方式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才能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图。概念图教学在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4、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复习课中,使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内容、总结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专题复习的导引、框架和成果展示方式,学习效果往往较好。
5、生物学概念学习不仅包含概念间的层级关系,还包括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属性及规则(包含概念的例证)等要素,还包括“概念的发展过程的展示、研究方法的渗透、蕴含价值的体现”。不同概念图绘制策略、不同绘制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过度依赖概念图教学技术或长期单一使用某种概念图绘制策略都将是不可取的,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强调“专家图”的存在和作用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它可作为范例,供学生参照,而不能仅作为评价工具,否则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不利的。研究表明:“专家图”是否应该存在以及是否能够作为评分依据,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学生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
四、结语
概念图作为一种成熟的教与学工具或策略,国外广泛推广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概念图教学能促进学生、教师、及新课程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是相通的。改革现行生物教学,概念图教学不枉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生物学教学.2003,(9)。
[2]刘成权.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
篇7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篇8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PCK 构建 磁感应强度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缺失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生知识、情景知识、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等)。从新制定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看,传统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该表中,专业知识模块一栏对学科教学知识有明确要求:“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当前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文化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也是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通俗的说,就是教师除了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之外,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可以接受的表征形式的知识。本文以“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在教学中PCK的构建。
一、PCK的构成要素(包含五种知识成分)
1.物理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科的知识是指学科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学科的思想、方法、精神和态度;是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包括它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以及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价值。“磁感应强度”的核心内容及其教育价值是什么?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对于“磁场”的描述及其后续知识的学习比如磁通量的理解,楞次定律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这正是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2.物理课程的知识
物理课程的知识是指知道某一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磁感应强度概念是磁场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理清磁感应强度概念的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的上位知识是对磁现象的观察引出的思考,从而引出如何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问题,提出引入磁感应强度这个物理量的必要性。在有了磁感应强度概念后,使安培力,洛伦兹力的精确、深入研究成为可能,同时在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都是磁感应强度涉及的下位知识。把上下位知识穿插在教学中,使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的地位更加突出,也使学生容易领会知识、记忆和迁移。增加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来提高教学效率,旧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根源和组织框架,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作为认知的根源。
3.学生理解的知识
学生理解的知识要求教师教学前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识方式及差异。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哪些问题容易混淆;学生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辨析和纠正。在“磁感应强度”的教学中,学生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对“场”这种物质形态,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相应的直接经验与感受;二是知识的综合性,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复杂,与磁感应强度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也更多。这些都对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的学习受限于学生理解的发展性,处于特定年龄段的学生对某一概念只能理解到某一程度。教师在选择教学任务时要注意适合特定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觉得容易的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经常出错的内容,需要仔细设计教学流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磁感应强度”的教学中,在教学手段上,更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在教学模式上,由过去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型;在教材教法上的安排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同时把物理思想方法贯穿其中,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研究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如探究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定义“磁感应强度”时采用比值定义法,研究规律在非匀强磁场中是否适用时,采用以“匀代变”等思想。
4.教学策略的知识
教学策略的知识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采取合适表征内容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的知识。在“磁感应强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整合的教学手段,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类比迁移的教学思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磁感应强度概念。多元整合的教学手段是指用传统实验,并融入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辅助的实验器材,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新型实验模式,从而使定量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因素的实验成为可能。教学设计的程序如下。
[提出猜想]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整合定量研究]在传统实验基础上整合计算机和传感器研究受力与各因素的关系。
[总结规律]F=KIL即通电导线的受力与导线中电流大小和在磁场中的导线长度的乘积成正比。
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和电场强度概念类比一下,得到结论K=B=F/IL,就只是对“比值定义法”的套用,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把教学的模式从过去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型,这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探究如下。
篇9
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深入研究。
(一)缺乏针对数学概念记忆的策略性知识。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在“记忆学”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在“应试教育”教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数学“记忆型”教学突然在理论上被界定为“数学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向来受到重视的“数学三基”数学理论研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同时,理解型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越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核与教育界理论研究的热点。这意味着前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视阈的一个“真空地带”。可从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可以看出,“记忆型”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且占有重要地位的方法论。因此,不能因为素质教育的倡导就彻底否定了记忆教学的价值,或者说割裂了记忆与创新教育的必然联系。
(二)缺乏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在“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顾及数学知识传授的量的积累与扩充,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质的积淀与提高;只强调向学生“填塞”数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填塞”的方法论要求。这一阶段实质上是记忆完全占据统治地位的阶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下,许多数学研究者有这样一个共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学生自己理解过程的参与。此观点后来不断被强化,以致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走向了一个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极端,即理解完全占据同志地位的阶段。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后,一条数学教学科学规律终于得到广泛的认可: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化过程。记忆与理解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寻求恰好的“平衡支点”。
(三)缺乏系统性数学概念梳理意识。记忆学显示:有效的数学概念记忆的结果应该是使数学概念在大脑中以网络链接模式有机组合的。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也只能以这种模式存在,才能更加利于以后知识的择取与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显示:只有学生自身经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形成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基础性、可辨性、适用性的品质。数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更是决定了数学概念应该是一系列概念环节互为相扣的链条有机体系。
但是,初中生特别是那些在数学迷宫里徘徊不前的学生,长时记忆体系中的数学概念却是孤立的、散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生没有有效地讲求记忆策略和没有处理好数学概念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外,主要是学生没有整体意识,没有从宏观上梳理所记住的数学概念,更没有理清数学概念间的联系。其实,即使在教改后的现在正在应用的数学教科书里,很多基础练习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概念而设计的,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节、章,甚至是一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关系的练习。
二、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的对策选择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科技教学的广泛应用,解决上述问题具备了比较充足的应策选择的条件。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课堂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包涵的智能主要有:
1.1 言语/语言智能。主要指能否对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进行正确而简捷的表述。
1.2 逻辑/数理智能。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
1.3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指学生在认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以及在化学实验中对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4 音乐/节奏智能。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
1.5 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
1.6 人际交往智能。所谓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7 自我反省智能(元认知能力)。自我反省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反省智能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
1.8 自然观察智能。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不仅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
每个人都是这八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都同时拥有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应,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2.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是给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序”与“静”。教师有条不紊地传授知识和组织安静的课堂教学秩序;学生是按教师预定的方案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最后导致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学习方式单一,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下。
3.构建多元智能理论下课堂教学策略的两种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摈弃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创设适合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应每位学生,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设计好我们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实施有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课堂教学时,有以下两种模式:
3.1 “通过智能而教”,即以智能为手段设计课堂教学。就是设计能够体现或者发挥不同智能强项的活动,给不同的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改变过去学生整齐划一的静听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有可能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发挥出自身的智能强项,以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自身智能以及其他方面更好的发展和成长的目的。
3.2 “为了多元智能而教”,即以智能为目的设计课堂教学。其设计的思路和组织安排则不同,首先确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智能,然后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明确地指向某一项或某几项智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构思能够培养不同智能类型的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也关注的是学生的不同智能是否得到了发展。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上两种方式常常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能作出泾渭分明的划界。但就我们传统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的那些方面来说,“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更适合我们的需要,因此借鉴多元智能教学时应该以“手段”优先,兼顾“目的”的原则。
4.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从智能结构看,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经过探索,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发展。
4.1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的教学策略——实验探究法(引导发现)、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的特点:
4.1.1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显得知识点分散,记忆量大。应及时对知识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之联线结网。
4.1.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实验、模型或其他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的。他们只能是死记硬背,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容易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现象”,导致知识杂乱、混淆。
4.1.3 元素化合物知识必须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主题。 因为只有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最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
4.1.4 实验探究法。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几乎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我认为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实验,并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实验课题,继续探索,直至得出科学的答案或解释,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各种潜在智能。
例如,在学习乙酸的酸性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两个问题:1.乙酸具有酸性,如何利用下列药品证明乙酸具有酸性?2.用实验证明乙酸、碳酸、亚硫酸的酸性强弱顺序?
(乙酸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Na2CO3溶液、试管、滴管、烧杯、表面皿、玻璃棒、试管、Na2SO3溶液)。
这种设疑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是先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得出不同的方法。再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组与组之间讨论,得出了下面几种实验方法:1.用pH试纸测乙酸的酸碱性,如果溶液变红,说明乙酸显酸性。2.把石蕊试液滴入乙酸溶液中,如果溶液变红,也说明乙酸显酸性。3.把乙酸滴入Na2CO3溶液中,观察现象,判断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4.把乙酸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观察现象判断乙酸和亚硫酸的酸性强弱。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大胆设想,相互讨论,得出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第三步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为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而弱于亚硫酸,说明了乙酸是一种弱酸。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培养、开发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实验探究法基本程序:①创设情景,引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讨论科学实验方案;④验证假设(实验探究);⑤探讨规律,作出结论。
4.2 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课的教学策略——对比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根据学习心理理论,概念的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指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中,通过辨别、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属性。由于概念是通过大量处于下位的具体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因此这是一种上位学习。“概念同化”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的概念,这是一种下位学习。它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上位结构,并且上位结构越巩固清晰,新的下位概念就越容易被同化。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条件和心理过程不同。概念形成要求有足够的正、反例证,通过辨别、发现和抽象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同化则要求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有关概念,学生要在辨别新概念与原有上位概念的异同中产生新概念,并将新概念存入更新了的概念网络。
因此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课的设计要符合:(1)概念(理论)教学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事实(实验、标本、模型或数据图表等) ,帮助学生建立概念。(2)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抽象化学事实与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3)要通过正反例证的分析以及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条件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4)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 并在后续学习中发展概念。
4.3 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知识课的教学策略——范例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感性到理性)
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都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为基础的,属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具有明显的技能教学特征。最宜采用范例讲授的教学方式,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若离开了具体的实例,只是由教师将枯燥的方法、规范和步骤进行罗列,则不管教师表达如何清晰,学生也是不得要领的。开展范例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举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及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举例必须精练、典型;第三,所举实例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尽量使呈现序与学生认知序产生“共振”。
化学计算与化学用语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过程和方法”,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目前较为普遍的通病是在分析例题时重步骤、规范而轻原理、过程,对于在背后支撑这些具体步骤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例如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等等,往往只在讲步骤前作为原则提一提,讲解例题时并没有认真分析,概念和原理成了游离于教学主体内容以外的东西。事实上,它们应该成为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教学的主线。虽然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都有明显的技能学习的特征,但这种技能是一种以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为特征的心智技能,不能把它等同于以动作模仿为特征的技能。
5.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多少,有没有从教师这里学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种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3] 梅汝丽,《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年8月。
[4] 郅庭瑾,《多元智能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5] 夏靖龙,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上海教育,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