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篇1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首先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时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他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论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的方式,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要进行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完成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篇2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篇3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篇4

科学教育的内涵,不限于中小学、大学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也称“全人”,包括德育、知识和智慧三个方面。德育方面:知礼、爱、孝、信、义、忠、恕及法;知识方面:有语文、数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基础知识;智慧方面:有哲学艺术的修养。一个全人当然具备科学精神,指的是对事物的客观态度,周密思致、逻辑分析。

2、物理教育的内涵

作为学习物理学的人应当具备以上提出的普遍要求,高职物理教育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基础物理课,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讲授风格,这种风格应该是:主论严谨,物理图像清晰,深入浅出,溯源通今。所谓主论严谨就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概念、规律、理论的阐述要正确,评价恰当。图像清晰就是要善于作物理分析,建立形象直观的物理图像。所谓深入浅出,就是既要抓住物理本质,又要尽可能的浅显易懂。所谓溯源通今,就是要从全局的高度统观历史与前沿并努力揭示其内在的联系,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因为它有很严格的概念,有很精确的定律对事物的运动规律可以进行精密的计算,又通过实验可以很精确的验证。

3、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概念是科学家赖以沟通的工作语言和表达方式,概念又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理论赖以建立的支柱和基石。概念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概念是经验的结晶,感知的升华,思维的产物。形成正确、恰当的抽象概念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决定性步骤,因为只有通过物理学理论所揭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各种概念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物理概念必须有明确的严格定义,并且可以量度的,这是物理学作为精确、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主要的基本概念有:

3.1力学方面

位矢,速度,加速度,参考系;惯性,质量,力;动量,能量,角动量,冲量,功,力矩,冲量矩以及质点;刚体,弹性体,理想流体及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等都是基本概念,当然有一些也是基本模型。

3.2热学与分子物理方面

温度,内能,熵,热量,功以及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概率与统计,有序与无序分布和分布函数等基本概念。

3.3电磁理论方面

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从整体分布特征出发讨论它是否有源、是否有旋;通量,环流,散度,旋度,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等应该是重要的概念。

3.4光学方面

光线、干涉、衍射、偏振、光量子等等。物理教学中这些概念应当阐述十分清楚,讲解到位。

篇5

【关键词】建筑力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考评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48-01

一、前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可以说,没有力学就没有建筑工程专业。

但是,目前的高职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太小,前后联系不强,部分内容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现有建筑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仍然延续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大力学教学内容与顺序,即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过程,重新组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比如在后面学“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这两门课程时,将涉及到单杆、连续梁、刚架、桁架等结构形式,需要运用荷载计算、结构简图、杆件平衡、内力计算、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里,需要用到荷载计算、轴力计算、应力计算、强度理论、变形计算等力学知识。可以看到,在后续课程中运用力学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应用,二是运用力学知识结合本课程特点分析相关问题。此时,对建筑力学的运用不再按照力学教学的顺序进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离体、计算反力、计算内力、验算强度或计算截面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选用所学力学知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够按照先计算反力,再计算内力,最后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顺序进行力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力学解决问题,提供莫大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课程中顺利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课题组按照反力计算、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顺序重新构建了教学顺序,并编写了相关教程,整个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1)力系平衡;2)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3)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5)杆件的强度条件;6)杆件的刚度条件;7)压杆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与传统教学安排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契合现场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力学教学“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重复的知识或公式的推导部分,比如关于结构位移计算,就将材料力学中的公式法去掉,全书的位移计算只使用图乘法。针对高职土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几乎没有的特点,在列举实例时,突出了施工现场的例题背景,以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与新的教学顺序相匹配,并突显高职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单导学法

任务单导学法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实施时,首先要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讲解重点在于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上。其次是布置任务,比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然后是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评价。

(二)课程大作业法。

类似课程设计,是综合利用本门课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检验。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力学的考核模式单一,考试偏向大量的计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中的地位,最终的课程成绩没有体现运用力学概念的过程。此外,考试内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为了修正传统评价方法的缺点,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紧贴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试题,形成题库,与网络相结合,学生平时就可以在网上抽题练习,提交后,后台自动给出分数,算作平时成绩,考试也采用标准化试题,大部分题目为基本概念的运用,几乎没有繁琐的计算。同时,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六、结 语

本课题组将前述教学架构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我校11级监理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进行实践,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成绩的提升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经常出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年第25期,221-228

[2] 卢玉林,王丽等,面向工程应用的建筑力学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4期,175

[3] 杨亚琴,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2年第1期,140-141

[4] 王文华,浅谈《建筑力学》的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42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程标准;学业评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当前,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基于标准,意指一切要以标准为考察依据。在课程层面,指的是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以及课程培训和课程研究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性。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作为评价课程核心内容的学生学业评价,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更是将其推到风口浪尖上。因为在不同水平课程一致性系统中,评价课程与预期课程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检视的可信度,而且直接关系到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匹配度。因此,作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发端地的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乃至到一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为此,美国教育部与科学教育国家委员会合作,组建了课程与评价一致性分析协会,促使一致性研究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当前美国开发了多种一致性分析工具,各州政府、教育行政组织以此来评估教师教学、学业评价等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每年均要发表研究报告,作为政府决策之用。

从国内来看,在政策层面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就为我国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研究层面上,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研究已引起课程专家、评价专家的重视,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意义探讨、国际经验引进介绍等起步阶段的理论研究,少见有关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一致性方面的实证研究。那么,化学学科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推进化学课程学业评价改革过程中亟需回答的问题。研究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无论是对于课程的自身完善,还是对于课程目标在基础教育中的达成度和匹配度,均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2、研究方法

2.1 分析模式的选定

目前国际上对学业评价进行基于标准的一致性分析的模式主要有Webb、SEC和Achieve式三种。本研究选择Webb分析模式作为分析试题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一致性的研究工具,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分布的平衡性等维度进行深入研究。之所以选择Webb分析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Webb模式是其他各种一致性分析模式构建的母体;(2)Webb模式具有系统的分析程序和方法,可靠性高;(3)Wehb模式应用广泛,充分体现其适用性。

2.2 研究对象的选定

高考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对课程的实施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因此,研究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必将有利于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x省作为国家级第一批课改实验区,距今已有7年,这期间也进行了5次新课程之后的高考。因此,研究该省的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于其他进入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省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x省2007,2011两年高考化学试题以及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

2.3 研究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对知识内容的分类采用中学典型的化学知识分类体系,包括以下四大领域: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

本文将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Ⅲ,它们分别为:

知道(A):识别、记忆和回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对要“知道”的知识,要求说出要点、大意、或在有关情景中能够加以识别。

理解(B):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对要“理解”的知识,要求能明了知识的确切涵义并能运用、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c):以某一学习内容为重点,综合其他内容,解决比较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

确定了知识内容与认知水平的分类之后,研究者着手对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进行编码:

①课程标准的编码:编码者为两位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两人对课程标准独立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计算出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35,表明编码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然后两人对于分歧点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②试题编码:样本抽样的数量,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可靠性。Webb模式所分析的测试题一般在60题以上,并且他们以选择题居多。而x省的高考试题从题数上来说只有20多题,如果以原题数进行编码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在具体的编码过程中,以选项或填空中所考核的知识点为测验的项目数计数标准。例如,在一个选择题的4个选项中,如果每个选项考察不同的知识点就记为4个项目;如果考察相同的知识点就记为一个项目;填空题的每一空记为一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项目数,从而保证一定的信度。参加试题编码的有两位重点中学教师和一位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他们单独进行编码。2007年高考试题编码结果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782,2011年高考试题编码结果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746,表明编码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编码之后,3人对存在的分歧点一一讨论,并协商一致。

3、分析与讨论

选用Webb分析模式,以x省2007年、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为对象,分析其与新课改的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具体如下:

3.1 知识种类的一致性

知识种类一致l生标准是用来判断评价项目涉及的内容主题范畴与课程标准中描述的内容主题范畴是否一致。Webb模式认为,知识种类一致性可接受水平是:击中领域目标的测验项目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6个项目,这说明知识种类一致性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即可判定为“是”(“是”为“一致”的结果);反之,小于6个项目,即可判定为“否”。从表1看出,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1年高考化学卷,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这4个领域试题击中数目均大于6个,说明知识种类达到一致性接受水平。“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和骨架,在课程标准中所占内容比重较大,因此,试题中击中的项目数最多。总之,从各领域击中的试题项目数看,基本与课程标准中各内容所占比重成正比,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水平。

3.2 知识深度的一致性

知识深度的一致性标准被用来判断所评价的认知要求与课程标准中期望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目标是否相一致。Webb模式中知识深度一

致性可接受水平是:符合具体目标深度水平的项目数的百分比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50%。从表2及图2-1、2-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内容4个领域中,知识深度这一维度都达到了一致性水平,可见试题命题者在总体上能够较好的把握试题的难度要求。其中,化学实验基础这一领域深度把握最好,吻合度达到了90%以上,而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领域,试题难度要求与课程标准有较大程度的偏差,高考试题高出课程标准要求的试题比例均在35%以上。例如“盐类水解”这一知识点,课程标准只要求达到“了解”水平,而相对应的试题认知要求达到“理解”层次。从2007、201 1这两年的变化来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这三个领域的知识深度一致性水平在逐步提高,可能原因是:2007年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第一年,对知识深度的把握受传统影响较深,4年之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

3.3 知识广度的一致性

知识广度的一致性标准被用来判断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跨度与学生为了正确回答评价项目所需的知识跨度是否相一致。Webb模式中知识广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是:测验项目击中具体目标百分比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50%,如果达到了50%,则表明达到了知识广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即可判定为“是”;反之小于50%,即可判定知识广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为“否”。从表3及图3中可以看出,与上述两个维度相比,知识广度的一致性水平最低,其中2007年、2011年试题中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以及2011年的化学实验基础均未达到一致性可接受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试题的容量有关。作为标准化试题,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考题的数量也相应受到限制,这就不可能使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在试题中面面俱到;二是与内容领域在试卷中的分值比例有关,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这两个内容领域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小,这就直接制约了试题的数量,而这两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数较多,特别是“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具体目标数甚至多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导致目标击中百分比例低;三是试题过分集中于核心知识点的考查,使得回答试题所要求的知识点不够分散。

3.4 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

知识广度和种类的一致性标准仅仅考虑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数目相对应,并没有考虑课程内容目标是如何分布的。因此,Webb提出了知识分布平衡性标准,它的假定前提是课程标准中知识的重要程度是没有区别的,除非有特殊的声明。它采用知识分布平衡性来衡量试题对应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的分布程度。Webb模式中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是: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0.70。如果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0.70,则说明达到了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即可判定为“是”;反之如果小于0.70,可判定为“否”。如果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的平均数在0.6-0.7之间,则可判定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为“弱标准”。从图4中可以看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这三个领域,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1年高考,平衡性指数均大于0.7,说明知识分布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而“化学实验基础”的平衡性指数2007年为0.68、2011年为0.7,相对来说显得较弱,这可能与有关实验的试题过分集中于某些目标的考查有关,如“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这一目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也许是这一目标相对来说容易命题并且又能体现实验素养的考查。另外有些目标两年试题中均未涉及,如“实验室一般事故预防和处理”。

4、研究结论

从总体上看,例举的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一致性水平较高,发挥了课程标准标准化、规范化的作用,体现了高考化学卷命题的严肃性、科学性。从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考试内容领域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领域的一致性水平最高,而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领域的一致性水平略显不足;

(2)从一致性各维度来看,知识深度的一致性结果最好,均达到一致性的要求,但一致性水平处于50%~70%之间居多,仍需要有较大幅度的改进,而知识广度的一致性水平最低,需要扩大试题知识点的覆盖度;

篇7

体育教学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树立新型教学观念新课程背景下,陈旧的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当今高中体育教学,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提高。体育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好朋友,师生之间要信任理解、友好相处、教学相长。教师要积极构建使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受快乐、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成功、在交流实践中积极创新。在教学互动中,体育教师勇于自我反思,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并能诚恳的向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篇8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应用三要素。通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态度、知识和应用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提出了理论先导和重在应用两条培训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素分解

(一)态度

1.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应用实践、管理与评价的意识与积极性

3.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意识与积极性

4.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意识与积极性

5.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3.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

1.教学

(1)设计:能够恰当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系统设计;

(2)开发:能够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以恰当形式表现出来,构建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3)利用: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教学媒体,选择恰当媒体,运用恰当方式,在恰当时间使用;

(4)管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

(5)评价: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研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

(2)能够开展基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创新研究

3.自我发展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态度

从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愿意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促进自我发展,且已有了具体的实践。也有部分老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费时费力,运用教育技术的意愿相对较低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知识

1.概念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或借助各种途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已有了较多认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现在大力推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事情。

2.教学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校教师大多参加的是初级信息技术培训,仅学习了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对常见教学媒体的功能了解不深,缺少课件开发所需的美学知识,教学开发和应用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不足。

3.科研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但一般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专门培训,掌握的大都是本专业传统研究方法,对于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太熟悉。

4.自我发展 相对来说,年轻的高校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而年长的教师则相反。  (三)应用

1.教学 高校教师一般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省事,而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授课的一般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较多0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一般较熟练,开发的课件却很粗糙,不太重视细节。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需要,仅仅是做到了课程教材的搬家。部分教师对常见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的展示,忽略了板书的功能。

2.科研 高校教师借助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的较多,如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表述等。部分高校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教育技术辅助科研的深层次功能。

3.自我发展 年轻教师基本上能够经常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或培训。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利用相对不高,但也有部分老教师紧跟潮流,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确定可行的培训目标

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校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持续发展。然而,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以达到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媒体操作和制作技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兴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需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单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教师反感,宜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和系统性的工程,宜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宜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直接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宜采用课堂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柜结合的方式,等等。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培训中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无法真实地考核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评价量表、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理论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失去了方向。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让高校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之;一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美学等理论,让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真正有效地整合。

(二)重在应用

理论重在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修正、完善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用,没有实践应用,知识与技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很多的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仅仅强调了技能的学习,恰恰忽视了其后的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应用的效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要落在应用上,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 物理成绩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极少数学生确属厌学以外,还有物理学科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原因。下面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方法和思维上常出现的几个误区,试提出学生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成绩的几种策略,供广大同仁参考。

1 忽视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

大部分学生把一章学完了,一本书学完了,但不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物理学属于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应要求学生对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及时概括总结,把所学知识形成灵活多变的知识链,以提高解题效率。

2 不注重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相当多的学生看不懂某些试题的文字叙述,当然也就列不出正确的方程进行解题;另外学生对简答题的回答常出现没有物理知识作为依据、语无伦次、因果颠倒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忽视基本概念的复习,盲目搞“题海战术”

在总复习中,很多学生不把重点放在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做题、做难题、甚至做偏题上,认为题目做多了,在考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而实际上,题型是千变万化的,而当他们碰到陌生题型时,就由于基本概念的模糊、基本规律的不清楚而常常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设置部分概念习题,对他们作强化训练,迫使他们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4 错误的先有概念干扰学生物理概念正确构建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先有概念,影响了对物理概念的正确构建,这往往也是学生物理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进行热烈争论,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认识,打破其思维惯性,彻底抛弃原有的错误认识,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

5 忽视物理过程的构建过程,盲目乱套公式

学生往往只强记物理公式而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养成乱套公式的习惯,从而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物理公式并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类似公式的归类总结,并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分析和推理为前提的学科,由于学生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概念建构和正确理解使之网络化,其次通过课堂教学,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全面提高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段麦英.物理教学中研究理想模型的重要性[J].现代物理知识,1994,(S1)

[2] 潘洪媚.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3] 马守田.在物理教学中不该忽视绪论的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1996,(03)

[4] 曾晓红.理想模型与物理实验[J].现代物理知识,2000,(S1)

[5] 袁钢.物理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6] 傅晓东.物理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

[7] 温秀华.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J].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8] 杨子林.谈物理教学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教学;素描学习

在中职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收到较好效果: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素描产生好感

学生只有对素描感兴趣,才会对素描进行认识并进而去学习、练习。一是要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把世界上各时期的优秀素描作品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赏析,通过欣赏,学生对素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并产生好感:想不到素描这些看起来并不太美的作品也能成为世界的名作,真是不可思议,可见素描不简单。二是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灵感触,对学生进行素描知识的讲解和灌输。

(1)进行素描往往是为创作积累素材打基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对生活的灵感,可以马上把灵感用笔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既是对生活的记录,又是灵感火花的捕捉。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不同的素描作品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廊,对欣赏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艺术营养,对学习者的艺术修养、精神培育、价值取向都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只有将自己较高水平的素描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可能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崇拜,进而对素描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自己有一个高目标,专业扎实,刻苦训练,以自己较高的专业素质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对素描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以最快速度提高素描修养

一张画是反映创作者作画时思想认识、思维活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这是指导素描写作的第一步。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教师要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下笔方法,使学生对素描对象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意识;既要有内在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又要对表面有良好的形象美感,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历史上名人的素描经验和老师自己的素描体会向学生进行推荐,让学生向大师学习。

3.多种训练法促学生掌握正确的素描表现方法

(1)把素描拆开来讲解,让学生对素描的诸多因素有充分认识。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是素描最基本的元素。教师把这些元素逐一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元素的联系和主次地位,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结构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色调、明暗等因素是因光线而引起的在人们视觉中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变化重组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方向亮度、物体的位置及移动、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可把写生的实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摆放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魅力,体会到艺术情趣。

4.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

(1)教师的正能量评价。教师要有赏识育人思想,思想中要有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高度评价,事实证明,表扬对学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学生长期在激励下,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投入到素描学习中。这种正面的评价,既是老师教育艺术的表现,又会产生实际的教学好效果,所以老师要广泛使用这种评价。

(2)自我积极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长处,既要评价自己技术上的进步,又要评价自己思想艺术上的提高;既不要盲目自大,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自我感觉良好中对素描保持极大的兴趣和自信心,人生境界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