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法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方法概念

篇1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61-01

1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对实验进行充分利用

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学生对于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很生疏;少部分内容可以直接感知,更多的内容需要间接认识。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在教学中这也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到扩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前提条件。直观现象反映出来的只是个别思维的外表特征与外表的联系,仅仅是认识的一个开端,作为一个向导方便入门。教师对于学生正确思考需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建立在实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要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的去掌握和理解,从而使正确的概念得以形成。在讲授“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的时候需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试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很慢在对氯酸钾进行加热的时候;没有氧气放出在用酒精灯加热二氧化锰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较快。分离加热后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后,会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还是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建立催化剂概念的同时对获得概念的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加强直观教学还可以通过模型、实物和图表等处了学生使用和教师演示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说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还可以慎重的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思维由抽象转化为形象。

2概念的讲授要求准确、突出、严密

理解概念的关键及与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就是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所以,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第一,对理解进行强调不是记忆。学生不必死记懂了的概念。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1)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2)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3)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第二,要咬文嚼字重要的概念,进行逐字理解最后牢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不可以把概念中的关键词用其他的同义词代替,看会有怎样的区别产生。

3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事物本身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同样的也会存在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化学概念之间也是这样的。学生对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化合价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会受学生对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和原子核等概念理解的影响。教师要切实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观点与知识系统上给予帮助。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起着牵线搭桥作用的是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进行分析,经教师的正确分析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对于认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都存在于中学化学中。所以必须重视分析在讲授概念的时候。学生会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了解如果不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实质不能系统地牢固掌握。

4结合练习与复习,促使概念的巩固与发展

注意加强复习和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一个新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能背出和默写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做到几项工作对于概念的巩固:第一,要求学生作典型的记忆用于巩固概念在每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第二,为了使所学概念得到巩固安排一些巩固性的学习。第三,应反复订正、分析错误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弄错的概念。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同时,人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这是有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概念的阶段性及发展变化是为了避免教学上的绝对化和前后矛盾必须要注意的。教师要做到胸怀全局对于概念的深化与发展过程。要有意识的渗透或者适当的点明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初步概念进行引入。不分阶段,急于求成而一味追求深入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

5注意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贯彻的一条原则还有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使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得到提高。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问、习题、实验和讨论是课堂中经常用到的运用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是习题练习。所以,一定量的精选习题要配合在教学中使用,对习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新知识和对所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最终使智力得到开发。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针对习题进行关联性提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自己联想总结规律,老师起到引导和归纳作用,做到这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总结,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概念教学就需要多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问题,尽量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对化学概念牢固掌握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婷.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创造性;引入法;教学方法;形成概念在教学数学概念时,用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学会运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 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是形成概念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组织得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引入概念的方法有:

(1)实例引入法。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教学中要尽可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我通过列举学生所熟悉的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法。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我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我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法。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2/5×5/2、3/17×17/3、6×1/6 、 1/90×9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法。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 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形成本质属性或规律。

2.1形成概念的方法有:

(1)比较发现法。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定义。

(2)类比发现法。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法。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先让学生计算:①(23+42)×4、23×4+42×4 ②(36+23)×3、36×3+23×3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2.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3. 运用概念教学法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运用概念的方法有: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

3.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概念教学记忆化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悟,当请教教师这个概念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教师的回答往往是你记住就好。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数学概念当作课文一样,只要学生们死记硬背就好,不进行概念推导和证明,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推理难度的数学概念。长期以往,数学概念教学就和背课文一样,形成了一种记忆性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当时可能是记住概念了,但是运用和理解起来,其难度无疑是提高了。而且,这样的教学也不利于新课改下学生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概念教学形式化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学形式化,教师的概念教学步骤总是给出概念、讲解性质、例题训练,他们忽视对概念的教学。这样的数学概念教学在新老教师的口传笔授下一代代延续,严重制约着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一改过去的呆板知识结构体系,不再拘泥于概念的表达形式,而是将数学概念结合其背景和发展过程,实现科学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论,大胆尝试新鲜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1. 概念引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遵循概念形成原则,注重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发展历程教学。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有效的数学概念引入,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将数学概念教学融入其中。因此,在数学概念导入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概念应用实例、名人典故等策略,引导学生们自行推理归纳出本节课的数学概念,在概念教学材料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结合下,实施数学概念的教学引入。例如,在进行统计与概率的概念教学中,通过摸球抽奖、抛硬币等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对概率的概念得到深刻科学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概率论始祖惠更斯的典故,结合他对概率理论的归纳过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们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概念理解。

2. 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在教学引入之后,在学生大脑里留下的还只是一个雏形,数学概念的形成还需要教师的形成指导。初中数学概念具有自身的特点,其难度和抽象性也是逐渐提高的。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一般,如此渐进式的提高学生们的概念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注重概念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必须从概念根源出发,结合其发展和总结形成过程,进行概念形成教学。例如,在坐标轴的教学上,教师需要从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个因素进行教学。学生们在了解其基本组成概念之后,教师需要结合坐标轴上的点进行概念形成教学。

3. 概念理解

在教师们数学概念形成教学之后,决定学生们数学学习成绩的就应当是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们的概念理解进行详细教学,对概念的本质、发展、运用进行透彻深刻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本质揭示。不同的数学概念具有不一样的特点,教师必须结合概念实例进行深入的概念理解教学。例如,当教师对三角函数这个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入手,通过角度、坐标、相似三角形原理等,对三角函数的本质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谨记的是,数学概念都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实际的数学概念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引申,帮助学生们提高概念理解效率。例如,将距离公式与圆曲线的相切、相交、相离概念相结合,帮助学生们养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品质。

4. 概念巩固

概念是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主观印象,学生们学起来快,忘起来也快。要想达到优质的数学概念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数学概念巩固训练。首先,在完成一节新概念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复述概念内容,及时检验课堂概念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将概念当成课文安排学生们进行背诵,而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用更加直白、干练的语言将数学概念表达出来,突出概念形成要点即可。对于初中生而言,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目。对此,教师必须进行数学实例巩固,将数学概念之间的区别用实例展现出来。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将π与3.1415进行实例教学。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可能是有理数,分数也是有理数,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对有理数概念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4

笔者现以概念形成理论为基础简述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

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

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一般来说,教师教学一个新概念,先应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学习这一概念的意义,了解概念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就是概念引入环节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新概念的引入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概念,另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入新概念。

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例如,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首先举出若干增函数的例子,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让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上升”,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下降”,并通过表格定量地分析自变量的增大与函数值的变化之间的规律,为学生抽象概括本质属性奠定基础。这里的例证一方面应以正例为主,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正例的多种变式。

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在学生观察思考上述例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增函数”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例如,“增函数”的定义是“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于定义域D内的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将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进行联系和分化,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起固着点作用的相关概念建立起实质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第一象限的角”这个概念以后,学生如果不及时与已有的“锐角”概念分化,就很容易把两个概念混淆。为此,教师在本阶段教学中应注意:(1)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分析。(2)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辨析。防止概念理解错误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举反例,反例就是与定义对象内涵不一致(扩大或缩小)的例子。(3)让学生自己举出若干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该步骤本质上是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学生通过解决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通过运用概念,使得抽象概念变成思维中的具体。例如,在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熟悉定义,教师可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可以安排如下问题:(1)分别求自变量■,?仔-■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2)角的终边过点P(■,-■),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新概念,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已有的概念还是新概念在认识上都有了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把此时的概念称为“精致的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精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通常表现为对各种可能的特例或变式进行剖析,分析可能发生的概念理解错误;另一方面是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结构的“组织”,使学生所学概念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化,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概念系统。例如,在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教师可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1)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2)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3)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4)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5)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即联系的观点,(6)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篇5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选择

一、化学概念和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是指化学学科中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学生能清楚、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化学”这座高楼大厦。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主要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大致分为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化学用语、化学量、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八类。

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可能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范例法和自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对应的教学流程如下:

(二)依据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选择教学方法

1. 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

认识是有规律的。所以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对所学的知识也要按感知、理解、运用、巩固、综合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又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要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系统地思维来完成,所以教师要把握思维过程,恰当地利用思维形式、采用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普遍的认识规律,恰当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每章、每节、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

化学概念形成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 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图

概念形成的感知阶段:所谓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在此阶段,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或观察典型的事例、事物或教师运用教材进行的语言描述以及其它多媒体的更加直观表象的信息;教师则要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发学生思考。

概念形成的认知加工阶段:通过对概念的感知,学生对典型的事例或事物进行演绎和归纳、综合和分析、概括和抽象、分类和比较以及推理和判断等方法提取其“本质特征”。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对所要接受的概念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结合经验中的实例,形成对所学概念关键特征的意义表征。

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讲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将对其关键特征进行概括、类比并且推广到事物的更大范围,做出定义、形成概念,或者认同和理解教师给予的定义,由短时记忆过度到长时记忆,促使概念符号化,概念进入到学生的观念阶段。

概念形成的联系整合阶段:对新形成的概念明确外延,进行非关键性特征的解释,运用新形成的概念进行鉴别、判断、划分、归属等活动,使新概念和已有概念相互作用,形成高度整合的新概念结构。

概念形成的运用阶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概念对事物进行推理、概括、判断、解释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及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如果新问题或新现象能被新概念准确的解释,学生则认为这些概念是正确的,这类概念就进入了信念阶层,这样的概念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如果学生新学习的概念在实际运用阶段发现其与现象不符,不能很好的解释现象,学生则会重新检查初步形成的概念是否合理与正确,并且对初步形成的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

2. 依据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概念的感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这个概念,我们最好选择实验法来进行,因为实验法是最直观的感知方法。

但是,实验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概念的感知,有一些概念并不需要用实验法来让学生感知。那么,对于这种概念,首先,我们就应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教师进行新课的导入;然后教师对新概念进行讲解;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巩固,此时教师应强调学习这个概念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对这个概念做反馈练习,最终形成概念。

这是一个激发动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强调巩固、反馈调控的过程,这也恰好是讲授法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讲授法的教学流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因此,我认为,从理论上看,讲授法是适合绝大多数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但是,还有许多概念可以采用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三)依据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 依据概念的层次性选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是具有层次性的,有些概念的层次较浅,具有表象的属性,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发现,如金属、酸、水、混合物、氧化物等,对于这种概念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分析与观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同时接受并认同。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水”这个概念的时候,由于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自学法来进行教学。再比如,对于“氧化物”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法展开教学。教材中给出的“氧化物”定义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教师讲解时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然后,再做一些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掌握好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

对于另外一些较深层次的概念,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了解这类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采用发现法对这类概念进行教学。例如,对“原电池”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的生产过程,也就是火力发电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由于转换环节多,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掌握。再比如,进行“离子反应”的概念的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实验:分别展示50mL物质的量浓度0.lmol/L的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导电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都能够导电,然后设置疑问:如果将氢氧化钡溶液缓缓倒入硫酸溶液中,电灯泡的亮度将会如何变化?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而得出该反应的实质——离子间进行的反应,进而树立起离子反应的概念;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

2. 依据概念的易混淆性选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除了具有层次性,有些概念还有易混淆性,如干馏和蒸馏。对于这类概念,我们可以采用范例法进行教学。它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先将干馏和蒸馏进行归类,它们都属于有关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的概念;然后教师先讲解其中一种概念,比如先讲解干馏,那就要从干馏概念的关键属性,即变化实质、原料状态、产物状态、操作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学生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对蒸馏进行模仿自学。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依据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是选择教学方法唯一的依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特征,学生特点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来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顺清.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 江家发. 化学教学设计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3] 侯忠财,张道飞. 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心理活动[J]. 长春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刘艳玲.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5] 乔蕾. 延边地区高中生化学错误概念探查及对策研究——以物质结构错误概念为例[D]. 延吉:延边大学

[6] 王治. 浅谈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 宋立彬. 研究认识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小议化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方法[J]. 天中学刊

[8] 林峰.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9] 邹伟. 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N]. 学知报

篇6

一、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从实际引入。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数轴”这个概念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把一条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样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深刻领悟和掌握。在教学时,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如温度计上的“点”表示物体的温度,杆秤上的“点”表示重量,标尺上的“点”表示长度等。秤杆、温度计、标尺都具有“三要素”:①度量的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概念。让学生从对概念的现实原型的感受,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又如,在正负数的概念教学中,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抽象又难理解,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认识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如收入与支出、上升与下降、零上与零下等,使学生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类比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了解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类比不但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分式可类比分数引入,不等式可类比方程引入,相似三角形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引入。

二、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

小学结束进入初中,初中结束进入高中,都是一个转折,知识的飞跃。在初中开始时,学生对于概念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教学中发现此毛病时,我就给他们引导,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容易遗忘,更不能灵活应用,要学好知识,用好知识,不能只死记硬背,而是要加强概念的分析与归纳,找出概念的相关联系。如,“方程”概念的教学,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叫做方程,一是必须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这两点都具备了的式子才是方程,它是缺一不可的;又如,学习“相反数”的概念,在数轴上分析,与原点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显然是+2和-2两个,加强概念的直观教学,利用图示分析,这样对概念的教学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从中学得津津有味。加强直观性教学,可以增强他们对概念形成的理解程度,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数学概念的教学,如果不注重强化形象思维,的确教学有些难度,更不利于把他们教好,只有在强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步步深入;只有加强概念的直观性,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如,教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时,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具体体现在:①形状相同;②大小相同。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全等三角形,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完成作业出现诸多的问题,比如不画图,不强调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书写过程交错或不完整等,发现这个问题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画图分析,直接以图强调对应的元素,从而纠正教学中的过失,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认真分析教学,总结教学,才能把概念教学落到实处。只有强化数学的形象思维,才能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四、对相关概念采用比较法教学

概念学多了,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混淆。学到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如“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都只含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不同点是:一元一次方程是建立在方程的基础上;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建立在不等式的基础上,只要找得准相同点与不同点,就容易对这两个概念理解和运用,也不至于混淆不清。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采用比较法教学的较多,采用比较法,能直观地发现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概念的理解显得十分清晰,抓住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握好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使概念教学升级。

五、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

中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的理解、记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是乘方运算,是两个相同因数或因式的积的运算;“开平方”是开方运算,它是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多少,求这个数。二者是互为逆运算,仅只有一字之差,但两个意义不同,概念不同,运算也就不同。这就只有在一个关键的“开”字上去区分;又如,“因式分解”概念的教学,它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里的几个整式,至少应是两个整式,是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要求这几个整式是乘积的形式,这两个层次也必须同时满足,否则就不叫因式分解(或分解因式)。只有对概念理解透彻,把握好它们的几个层次,才能把概念教好。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所以它的定义大多是抽象的,需要学生运用强大的思维能力去理解想象.而数学概念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一切的推理,分析,都需要依靠数学概念作基础.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定义大多通俗易懂,本课题就从定义出发,对高中数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从位置,数量的大小关系剖析定义

二、明确定义的基本属性,扩展定义的外延

(一)明确属性

在学习函数时,我们首先要对映射进行了解,然后要对函数的基本知识,例如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相应函数图像进行了解,要会计算相应值,会看图像,区分每个定义,图像间的区别.在高中我们一般会接触到五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我们要自己学会画图,分析,区分差异,找出相同之处,类比记忆,加深记忆.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各属性的分析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范围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学习.

(二)扩展外延

学习函数除了要从基本属性出发,还要从外延扩展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从多角度加深对函数的理解,将基本概念整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在做题时找出已知条件,通过扩展的概念对已知条件进行运用进而求出未知数.例如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互逆关系,图像对称关系,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关系,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关系,非奇非偶的特点.一对一函数,单调函数.通过一个函数,学习其他相关概念,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之间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能够在做题时运用自如,更加轻松.

三、强化定义的逆向分析及否定分析

(一)强化逆向分析

在对命题进行分析时,我们通常会忽视必要性或者充分性,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题目的分析,往往因为忽视条件,造成思路不清,逻辑错乱.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全面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 2 -(6 +i )x +ci =0(c∈R )有实根 d,求 c 与d 的值.解答时,利用“方程的根的概念”,因为 d 是方程的根,则 d满足方程,用 d代入等式整理,得到复数等于0,再次利用“复数相等的概念”,可列出实部也等于0 且虚部也等于0 的方程组求得 c与d 的值.在此题目中,老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定义进行重复利用,在解题中锻炼逆向思维,逆向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强化否定分析

在解答这道题时要对所给的命题进行否定分析,通过列举不符合的情况找出假命题.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正反面推理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否关系,使学生能从反面推理分析,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四、在区别类比中复习和巩固定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定义以后,要想记住这个新的定义在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的进行巩固和练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定义的主要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选择题、问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进行训练加强学生对于定义的更深一层的理解.还有就是对于出现的错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并且进行错题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与应用.

(一)在区别中巩固定义

例如平面上两点的概念,和圆形的一般方程,标准方程,椭圆的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要严格区别不同的定义,防止出现思维混乱.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概念;现象;抽象;形象

电子中的概念是反映电子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电子技术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电子技术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电子技术概念的过程。因此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电子技术的基础,更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电子技术概念呢,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一、联系、联想记忆法

电子技术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电场、电力线,磁场、磁力线。电场、磁场看不到但却实存在(可以利用实验证明),而电力线和磁力线不存在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而画出来的(可以看到)。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方向表示电场或磁场的方向,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疏密来表示电场或磁场的强弱。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也是如此:一般我们看不到,为了分析方便往往把空穴和自由电子画出来。空穴带正电荷,自由电子带负电荷,主要靠空穴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空穴型半导体或P型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电子型半导体或称为N型半导体。空穴通常用圆圈O表示,P去掉尾巴就是O;电子带负电N就可以想成三个负号。通过总结空穴、电子,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就比较容易记了。

二、教学实验演示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电子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如“整流”概念的教学,用直流电源和单向半波整流电路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源的负极接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受正电压,二极管导通,电路中通过大的电流IF;反之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负极,电源负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路中几乎无电流通过。从而揭示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三、电教图像剖析法

有些高中电子技术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如PN结的形成,空穴和电子的扩散运动、漂移运动等。可以用图像、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电子技术图像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电子技术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电子技术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如对放大概念的认识,以门铃的工作过程为例。可以先不加放大三极管时接好电源和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很小只能在耳边才能听到;接着接好电源、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比较大,整个班都可以听到。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门铃发出声响的明显变化的现象。说明和分析什么是放大的概念,通过学生对“放大”现象切身的体会来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利用振荡电路组成的闪光灯电路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分析对知识的掌握。

五、循序渐进法

循序渐进,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电子技术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前概念;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将小学生接受正规教育之前自身形成的一些概念或者思想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前概念。在当前的形式下,有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问题却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甚至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观念与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1.前概念概述

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上学之前的前概念而言,实践中有很多的理解方式和思考角度。以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来看,小学的前概念形成是非常正常和必然的,这主要是因为前概念的形成体现出了认知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前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含义去转换一下,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自然地接受下来,正确的形成过程应当如此。从实践来看,小学生阅历有限并不代表着其先前的所有经验都是错误或者前考虑的,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所建立所谓科学概念,虽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或者片面性,但同时也能找到其合理之处。在小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很少有人将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自己理解的那一部分上。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经过了学习或认知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去放弃所谓的前概念,而是在对新的概念不断排斥和扭曲的基础上尽量找到一些与其概念想通的部分,并将新概念与前概念融为一体。

2.前概念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自然现象和相关事物的原有概念转变与发展,并非是所有接受信息渐渐沉淀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动态的、渐变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或者引导者,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去认知和利用小学生前概念意识中的积极部分.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地去利用;对于消极或者错误的一面,并非置之不理,而是要尽可能地以实现概念上的转变为最终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去了解小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生活阅历背景,尤其要指导小学生思想观念中有什么样的概念比较片面,或者是相互对立的,要充分地运用当前小学生自己的原创概念去制造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样一个场景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及时地对前概念进行自我转变。前概念实际上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简单地通过告知转变前概念是于事无补的,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有将前概念与现代科学概念相互碰撞,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在矛盾与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转变概念。

3.前概念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好了,对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前概念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概念基础上的深刻转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以电学为例进行说明。在为上课之前多数学生只是知道电池、导线加上灯泡,连接在一起就能使灯泡发亮,而这一电路串联或者并联等并不知晓,想法却是千奇百怪。小学生的脑海里中实际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电路印象,教师只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电池、导线和灯泡,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前概念想法。小学生拿到材料之后通常会比较兴奋,但几分钟之后很少有人成功,更不用说将电路图画出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灯泡不亮的原因,并对其前概念进行再一次的认知,但发现问题时,也就是找到了前概念中的缺陷与不足,自然也就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转变。

第二,通过试验去修正前概念中的错误内容。以上是关于如何转变或改变错的前概念,而这一点则是对前概念中的错误部分进行改正。比如,在上“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将钢珠放置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则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有的学生会认为仍然在原位置不会发生位移,有的学生则认为会跑到条形磁铁的两端,这两种观点均是基于学生前概念意识进行的猜测,其中大部分认为会在中间位置。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经过多次实验以后惊奇地发现钢珠总是由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滚向两端。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前概念是存在着问题的,虽然形式上看是错误的,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想到了磁性这一因素,只是在判断磁性问题上存在着问题。根据这一冲突,自然就引出了钢珠为什么会想两边滚动问题的思考。通过实验大家都知道了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表现出来的磁性,但新产生的问题是同一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磁性呢?条形磁铁中的哪一部位磁性会最强呢?在这种反复的认知冲突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松.成功的彼岸——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

[2]史柏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3]施伟芬.应用数字化科学教学纠正小学生错误前概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4]李伟明.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几点尝试[J].小学科学:教师,2012(02)

[5]吴金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6)

篇10

物理定律和公式都是从概念出发,利用科学实验与逻辑推理建立起来的,这些物理定律和公式反映了物理现象中各类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为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它的正确形成是掌握和应用物理规律的前提.因此,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获得提升.本文以“电场强度”课堂教学为例,利用若干教学片段,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做了初步的尝试.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能”的状态之中,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会激发出学生求学的兴趣.

教学片段1 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播放:悬空的纸币.

师:悬空的纸币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与其他物体接触了吗?

生:有力的作用,但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

师:那么纸币又是如何悬空的呢?

教学感悟:“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场的认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非常高.利用一段魔术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物理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2 由类比到感知 形成物理概念

开普勒说过:“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片段2 借助类比,感知电场.

师:谁能举出一些不接触但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例子吗?

生:磁铁间的相互吸引.

师:为什么不接触的磁铁间会有相互作用?

生:因为磁场的存在.

师:如图1,磁铁B是如何与磁铁A发生相互作用的?

生:在磁铁A的周围存在磁场,当磁铁B处于A的磁场中时,A通过磁场对B产生了磁力的作用.

师:可见,磁场的基本特性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知道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电荷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大胆猜测一下这又是什么原因?

生:电荷周围存在电场.

师:如图2,电荷B是如何受到电荷A对其静电力作用的?

生:在电荷A的周围存在电场,当电荷B处于A的电场中时,A通过电场对B施加了电场力的作用.

教师小结:大家的猜想非常正确,近代物理实验和理论都已证实,无论是磁场还是电场,它们作为一类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物质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场.

教学感悟:运用类比的思想,通过熟悉的磁场概念引出陌生的电场概念,由已知的磁场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获得未知的电场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这样的类比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形成电场概念.

3 演示定性实验 初探电场性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演示实验则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在建立概念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实验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

教学片段3 演示探究,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如图3,教师演示带电小球在带电金属导体球周围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录制实验视频).

师:当带电小球慢慢靠近金属导体球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生:悬线张角变大,说明带电小球受到的电场力变大.

师:这说明在不同位置电场的强弱不同.

教学感悟:(1)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将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呈现给学生;(2)由于电学实验受天气、环境等影响较大,课前在准备实验器材的同时,事先录制好一段相应的视频,做好两手准备.

4 从定性到定量 描述电场强弱

在研究物理的过程中,若只能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进行定性的描述,意味着还停留在对物理的初步感知阶段.作为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只有将物理概念、规律定量的表示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对物理的感悟,才能使感性思维发展提升为理性思维.

教学片段4 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师:如图4,场源电荷电量Q=+8.0×10-8 C,A、B两点距离场源电荷分别为0.2 m、0.6 m,若将三种试探电荷分别置于A、B两点,请将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填入表1中.

师:空间某点处的电场强弱可以用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来表征吗?为什么?

生:不行.不同的试探电荷在同一点所受电场力并不相同.

师:那么我们该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呢?请相互合作,探究表格中数据的规律.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师:找出什么规律了吗?能不能找到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生:在电场中的同一点,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不变;在电场中的不同点,这一比值不同.因此,可以用这一比值来描述电场的强弱.

教学感悟: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独立思考、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尝试自己找出规律.学生的心目中顺其自然就形成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并对它有了一定的理解.

5 巧用生活语言 活化抽象概念

物理学中的描述概念、规律语言都是比较严密、精炼的,有些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体系,使得他们感觉物理知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物理学感到恐惧和排斥.巧用生活语言,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对学生理性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迁移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片段5 游戏互动,感悟方向.

师:电场强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点电荷周围各点的场强方向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来做个游戏(教师走到学生群体中间).如果我是一个正点电荷,在周围就会产生电场,我们可以根据试探电荷的受力方向来判断场强的方向(场强方向规定:正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场强的方向),那么大家应该是怎样的试探电荷?

生:正试探电荷.

给学生几秒钟思考的时间后,请学生同时指出各自所受电场力的方向(都指向教师).

教师小结:正点电荷产生的场强方向特点是“万丈光芒”.

师:如果是负点电荷,场强方向又有何规律?

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游戏,其中一位学生在班级中间充当负点电荷,其他学生同时指出受力方向.

学生小结:负点电荷产生的场强方向特点是“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