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

篇1

[关键词]目标管理 学科建设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得鲁克1954年提出的。在我国,19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最初用于企业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他提出,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起真正的团队,并且把每个人的努力融合为共同的力量。企业的每一分子都有不同的贡献,但是所有的贡献都必须为了共同的目标。

大学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大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基本要素。其中,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选择的依据,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

我们发现目标管理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大学学科建设的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目标管理实施方法亦可以尝试在大学院校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利用。

一、目标管理方法在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实践应用的基本思想

学科建设的任务必须转化为全体参与人共同实现的目标 院校必须通过对学科建设隶属的系部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以保证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目标是必须的,学科建设的成果必须是从目标中引申出来,并据此衡量。

学科建设基本要素建立要靠目标管理程序 学院召集有关系部、处室、学科建设骨干教师共同制订学科建设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开展工作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目标要明确一致。学科建设的全体参与机构及人员的分目标的最终实现意味着学科建设的总目标的完成。成果的最终考核也依据各自的分目标实现情况。

二、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的性质

目标表示最后结果,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由各子目标来支持。这样,组织及其各层次的目标就行成了一个目标网络。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学科建设目标形成有层次的体系 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基本要素是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层次方面。

学科建设各项基本要素相互关联 各要素相互关联,不能独自构成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各要素只是学科建设中的一部分,也称为分目标。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去实现另一个目标,如此等等。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共同配合建设。

学科建设目标要具有可考核性 目标考核的途径是将目标量化。目标定量化往往也会损失组织运行的一些效率,但通过对学科建设各基本要素成果进行量化,可以为最终结果的评定与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工作过程的实效进行评价带来很多方便。

学科建设目标要可以实现 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各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的评价;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因此,一个目标对其接受者如果要产生激发的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对一个目标完成者来说,如果目标是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对各参与成员工作的安排必须是合理的。

学科建设目标要具有挑战性 如果一项工作完成所达的目的对接受者没有多大意义的话,接受者也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的;如果一项工作很容易完成,对接受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接受者也没有动力支完成该项工作。目标的可接受性与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激励措施,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对学科建设产生足够的兴趣。

学科建设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 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的参与者,让参与人员时时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情况。如果建立了目标再加上反馈,就能更进一步加强参与人员的工作表现。在学科建设实践中要将各要素的建立过程及时反馈、沟通、通报。

三、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的管理实现过程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采用系统的方法可以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各项分目标,最终完成总目标。

制定学科建设目标 确定学科方向,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每个学科至少要设立2-3个研究方向,要树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基地主要指实验室、资料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场站,它们是学科建设的依托,要集中有限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学科带头人,就应该精心组织协调学科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开展科研立项,积极寻求学术的新的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究;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建设要根据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学科的培养能力,在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类型的人才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积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学科主要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包含人才所需要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的高层次要求应该是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建设。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本学科积极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企事业单位的联合攻关,强固学科的生命力。其次是积极开展和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创办学术刊物,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上述作为学科建设的各分项目标都需要建立具体的规划方案,最终全面达成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建立 总体目标是学校在学科建设方向要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其实现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且目标设置要有期限。各系部及学科带头人根据总体目标及分解的各部门目标互相协作按层次逐渐完成,最终实现总的大学院校学科建设目标。

明确组织作用 理想的情况是,每个目标和分目标都应对应有某一个人或部门的明确责任。尽可能建立一个完美的组织结构以致每一特定的目标都成为某个个人或部门的责任。

执行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组织中各层次,各部门的成员为达成分目标,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活动中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为了保证他们有条件组织目标活动的展开,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力,使之有能力调动和利用必要的资源。有了目标,组织成员便会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心。大学学科建设的各基本构成要素要更加细化,将每一项目标都进行确定以利于执行。

学科建设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既是实行奖惩的依据,也是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同时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成果评价即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同级关系部门相互之间及各层次自我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对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研判,利于过程建设。

实行奖惩 组织对不同成员的奖惩,是以上述各种评价的综合结果为依据的。公平合理的奖惩有利于维持和调动组织成员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制 既是对前一阶段学科建设工作的组织活动效果以及组织成员贡献的总结,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为学科建设参与的部门及学术带头人等个人的活动制定新的目标并组织实施,便展开了目标管理的新一轮循环。

总而言之,学科建设的载体是科学研究,重要内容是培养体系的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要使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基于以上思想,再充分合理利用目标管理有效方法必将能更好的建立起全新的适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加强 医院财务管理 目标及措施 研究

市场经济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推动了医院的改革。因此,医院的整体发展主要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以及适应性。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又是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院管理决策上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而且,医院的所有决策还要以医院财务的核算为依据,实施的时候还需要财务做出合理的控制。因此,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对医院的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整体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结合医院自身的经营特色以及现状中一些问题来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

在确保医院中的各个部门正常工作前提之下,合理的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资产的利用有效性。通过医院财务管理,还要为医院拓宽筹资的渠道,着眼于医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有计划的进行科学评估与理性的投资。

同时,医院通过财务管理还要真实的反应医院的财务现状,体现出其监督功能来掌控医院的经济活动,力求在晚上医院的社会功能同时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

(二)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医院的主要作用是防病治病,为病人排忧解难,通过出色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将医院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去,才能够将医院的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因此,市场才是医疗资源的配置主体。

但是医院如何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合理的对医疗资源进行分配,这就是目前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医院提出的客观要求。而要确保医院以收抵支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增强医院的实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医院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

同时医院还对财务管理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提高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便于达到资产保值与增值目的,提防医院的资产流失,同时还对医院的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观念较落后

事实上,很多医院都是比较看重医疗技术而忽视管理的作用,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更是被忽略。在过去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时候,还没有明确凸现出这种偏见带来的弊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观念越来越不适应医院的前进。

就因为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的资产利用率极低,其成本和效益的核算也不可惜。这样的观念还增大了医院财务风险,缺乏了市场竞争意识,导致医院出现严重财务危机。

(二)财务管理队伍素质低,制度也不健全

很多医院对财务管理也不重视,随便找一些略知一二的人做财务管理。这就造成了医院财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也较低的现象。

同时,许多医院中还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财务人员的工作比较随意,且出现严重的浪费时间现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核算不明朗以及责任的认定不清,导致医院中的资金管理混乱以及账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这些不但会给医院带来资金周转难,还会影响到医院经营决策。

(三)预算的编制体制有待健全

预算编制是对医院经济活动起到重要的控制与约束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的医院中的预算编制存在多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主观和粗糙以及脱离实际等方面,导致财务预算只是表与形式了,失去了真正的控制经济活动的导向性。

四、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理财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医院的改革,因此医院一定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用最低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医院实力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因此,提高管理者的理财意识,是市场经济中医院财务管理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财务人员是医院财务管理具体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他们不仅仅要有先进管理理念,奶要有专业的财务知识以及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其次就是医院领导,也是关键人物。如果领导不支持,那么财务人员执行就较难。因此,作为医院的领导也要提升自己的理财意识,做财务管理后盾。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财务管理在运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医院一定要建立完整的控制财务风险机制,加强对财务会计的业务中风险点控制,通过有力的手段来提高核算的质量。只有强化管理流程,让内部控制制度既能够互相制约又能够互相衔接。这样才能够在实现经济业务开展同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到财务管理中

现在医院的成本核算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传统的核算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要了。医院运用信息网络已经为成本和效益核算提供了新的技术空间。因此,必须要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到财务管理之中,正确客观的反应医院各项工作成果。

(四)建立合理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措施

事实上,一个医院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必须要激励起每一个员工的激情。因此医院就要建立起合理的绩效考核,用来实现员工们的绩效改善,让员工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实现员工的工作目标。也只有员工实现了自己的工作目标,才能够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

同时,医院还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用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对外以及竞争性。这样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也是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实现目标的基础条件。

五、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她不但涉及到医院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各种管理,还要财务管理人员不断的总结经验,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经验,从实现中去探索与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社林,昌永慧.新时期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7,(5)

[2]刘国杰,张克民.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8)

篇3

摘要: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目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目标管理是根据企业目标的要求,组织、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对企业实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企业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而提出了企业目标管理实施与控制的方法,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关键词:企业;目标管理;控制

一、关于企业目标管理的理论概述

1.企业目标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目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要追求的理想期望值。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要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标准。

企业目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针对性。企业目标项目不宜过多,而且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根据企业的历史统计资料,通过数据整理和对企业和实际情况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企业目标;其次,综合性。企业目标,即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各方面潜力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再次,先进性。企业目标指导企业发展的具体方向。目标只有先进,才能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四,阶段性。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目标。每个阶段的企业目标,要有明确的完成期限。当一个阶段的目标完成以后,再根据企业的情况变化,制定出新的企业目标。

2.企业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目标管理指的是在现代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企业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并组织全体职工共同为了实现的一种综合的科学管理技术。

企业目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性。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目标是组织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评价管理绩效的根本标准,因而抓住了目标也就抓住了整体;第二,目的性。企业目标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就能使企业的工作朝着一个统一的方向前进。如果企业目标含糊不清,企业的工作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工作混乱;第三,民主性。它是目标管理最显著的特点。人是管理的核心和活力,没有人的积极性,企业就没有活力。目标管理是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好方法;第四,实效性。目标管理非常强调成果,注重目标的实现,重视成果的评定,具有实效性。

二、当前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与控制

1.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

首先,制定目标的实施计划。目标的实施,首先要制定目标实施计划。目标实施计划是按具体目标编制的各部门用至每个职的具体行动计划。在编制目标实施计划时,先要按目标的轻重缓急和完成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确定目标程序计划。然后,根据目标的程序计划,编制各目标的日程计划。最后,根据目标实施计划要求,制订措施计划,并根据措施计划要求,向下级部门委让相应权力,让下级部门和职工自发、主动地去完成各自所承担的目标。

其次,加强指导,提高下级和职工完成目标的能力。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上级部门要经常与下级部门交流意见,及时掌握下级部门实施目标中的动态;不断向下级部门提供有关目标执行情况的情报资料,为下级和职工实施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经常了解下级部门和职工在实施目标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经常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训练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完成目标的能力,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

再次,组织目标小组,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开展小组竞赛是搞好目标管理的最好形式,目标小组是承担相同目标的职工本着自愿的原则,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目标位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各目标小组特别是承担相同目标的小组,要开展竞赛,通过比、学、赶、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完成目标创造美好的条件,提高完成目标的能力。

最后,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部目标是由各部门的各种目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保证其顺利实现。各部门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目标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2.企业目标管理的控制。

首先,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企业目标管理中最基本、最主要提倡的一种控制形式。自我控制就是企业目标责任者根据目标管理卡的要求,在目标实施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及时把握目标实施的进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自行纠正偏差,实现自;主管理。即使是他人来测定目标实施的成效,也要将实际成果与目标的偏差通知目标责任者,让其自己控制、调整。

其次,做到逐级控制。逐级控制是按照目标管理卡的授权关系,由直接下达目标的主管进行控制。这是符合系统的层次原则、一级抓——级的控制形式在目标管理中虽然强调自我控制,但这种逐级控制仍是不要少的。

再次,强化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种重点控制的形式,因为领导者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很难同时控制全部目标项目的实施,这就要有重点地进行控制,通过重点控制,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这种控制形式,既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又能节省领导者的时间与精力。

3.企业目标管理的考评。

首先,严格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企业目标考核的依据,要按照企业目标管理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它包括生产目标考核标准、管理目标考核标准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明确具体分值,采取百分制和兑现金额考核。同时根据企业目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否定考核标准。

其次,严格考核程序。一是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的原则、程序、职责及考核奖惩规定;二是成立考核委员会,明确考核的职责。考核委员会由企业领导和职能科室组成,主要负责提出或审定评价标准的方案及修正建议,负责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打分;负责仲裁在考核评价中发生的各种分歧意见。三是建立完备的考核资料,它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考核的书面记载。检查考核有固定的项目、表格、手段,也包括检查数据的处理、记录和上报。因此,在检查中,要制定统一的检查考核表,采取谁检查考核谁记录、然后综合汇总打分,并将考核结果上报、上墙、记录、登记。

再次,、严格考核监督。在逐级考核的基础上,要强化群众监督。设立监督电话、考核意见箱,让群众参与目标考核,吸取他们的考核监督意见,纳入到考核之中去。认真做好“四公开”,即考核内容、标准、方法、结果向群众公开,增加考核透明度。

三、结论

总之,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制定管理标准和考核标准的依据,是实施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目标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过程,考核评价则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三个过程互相连贯、缺一不可。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目标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宪仁.目标管理实务[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期。

[2]金波.职业经理目标管理能力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期。

[3]肖彬,周佳楷.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文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期。

[4] 李伟干,朱瑞宝.应用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中的7个典型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292-01

摘要: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目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目标管理是根据企业目标的要求,组织、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对企业实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企业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而提出了企业目标管理实施与控制的方法,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关键词:企业;目标管理;控制

一、关于企业目标管理的理论概述

1.企业目标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目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要追求的理想期望值。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要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标准。

企业目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针对性。企业目标项目不宜过多,而且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根据企业的历史统计资料,通过数据整理和对企业和实际情况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企业目标;其次,综合性。企业目标,即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各方面潜力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再次,先进性。企业目标指导企业发展的具体方向。目标只有先进,才能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四,阶段性。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目标。每个阶段的企业目标,要有明确的完成期限。当一个阶段的目标完成以后,再根据企业的情况变化,制定出新的企业目标。

2.企业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目标管理指的是在现代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企业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并组织全体职工共同为了实现的一种综合的科学管理技术。

企业目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性。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目标是组织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评价管理绩效的根本标准,因而抓住了目标也就抓住了整体;第二,目的性。企业目标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就能使企业的工作朝着一个统一的方向前进。如果企业目标含糊不清,企业的工作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工作混乱;第三,民主性。它是目标管理最显著的特点。人是管理的核心和活力,没有人的积极性,企业就没有活力。目标管理是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好方法;第四,实效性。目标管理非常强调成果,注重目标的实现,重视成果的评定,具有实效性。

二、当前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与控制

1.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

首先,制定目标的实施计划。目标的实施,首先要制定目标实施计划。目标实施计划是按具体目标编制的各部门用至每个职的具体行动计划。在编制目标实施计划时,先要按目标的轻重缓急和完成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确定目标程序计划。然后,根据目标的程序计划,编制各目标的日程计划。最后,根据目标实施计划要求,制订措施计划,并根据措施计划要求,向下级部门委让相应权力,让下级部门和职工自发、主动地去完成各自所承担的目标。

其次,加强指导,提高下级和职工完成目标的能力。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上级部门要经常与下级部门交流意见,及时掌握下级部门实施目标中的动态;不断向下级部门提供有关目标执行情况的情报资料,为下级和职工实施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经常了解下级部门和职工在实施目标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经常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训练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完成目标的能力,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

再次,组织目标小组,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开展小组竞赛是搞好目标管理的最好形式,目标小组是承担相同目标的职工本着自愿的原则,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目标位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各目标小组特别是承担相同目标的小组,要开展竞赛,通过比、学、赶、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完成目标创造美好的条件,提高完成目标的能力。

最后,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部目标是由各部门的各种目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保证其顺利实现。各部门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目标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2.企业目标管理的控制。

首先,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企业目标管理中最基本、最主要提倡的一种控制形式。自我控制就是企业目标责任者根据目标管理卡的要求,在目标实施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及时把握目标实施的进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自行纠正偏差,实现自;主管理。即使是他人来测定目标实施的成效,也要将实际成果与目标的偏差通知目标责任者,让其自己控制、调整。

其次,做到逐级控制。逐级控制是按照目标管理卡的授权关系,由直接下达目标的主管进行控制。这是符合系统的层次原则、一级抓——级的控制形式在目标管理中虽然强调自我控制,但这种逐级控制仍是不要少的。

再次,强化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种重点控制的形式,因为领导者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很难同时控制全部目标项目的实施,这就要有重点地进行控制,通过重点控制,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这种控制形式,既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又能节省领导者的时间与精力。

3.企业目标管理的考评。

首先,严格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企业目标考核的依据,要按照企业目标管理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它包括生产目标考核标准、管理目标考核标准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明确具体分值,采取百分制和兑现金额考核。同时根据企业目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否定考核标准。

其次,严格考核程序。一是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的原则、程序、职责及考核奖惩规定;二是成立考核委员会,明确考核的职责。考核委员会由企业领导和职能科室组成,主要负责提出或审定评价标准的方案及修正建议,负责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打分;负责仲裁在考核评价中发生的各种分歧意见。三是建立完备的考核资料,它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考核的书面记载。检查考核有固定的项目、表格、手段,也包括检查数据的处理、记录和上报。因此,在检查中,要制定统一的检查考核表,采取谁检查考核谁记录、然后综合汇总打分,并将考核结果上报、上墙、记录、登记。

再次,、严格考核监督。在逐级考核的基础上,要强化群众监督。设立监督电话、考核意见箱,让群众参与目标考核,吸取他们的考核监督意见,纳入到考核之中去。认真做好“四公开”,即考核内容、标准、方法、结果向群众公开,增加考核透明度。

三、结论

总之,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制定管理标准和考核标准的依据,是实施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目标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过程,考核评价则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三个过程互相连贯、缺一不可。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目标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宪仁.目标管理实务[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期。

[2]金波.职业经理目标管理能力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期。

[3]肖彬,周佳楷.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文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期。

篇4

关键词:油田企业;目标利润;预算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油田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空前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与革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油田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双重背景下,为提高油田企业的效益,以油田区块为基本对象,建立起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及启示

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对目标利润导向下的预算管理和以区块为基础的油藏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外油田企业对经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变革是同步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国外油田企业开始应用油藏经营管理理论。国内对油藏经营管理的引进则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国内学者石启新等(2001)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提出应将油田企业管理的立足点下沉到区块,将生产管理与成本、效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日益加大,效益对油田企业来说变得愈加重要,研究者们对油田区块效益的重视逐步加强。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投入产出分析

(一)油田区块产出分析。根据油田区块的开发规律,油田区块的产量一般分为老井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以及措施产量,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例进行预测,其过程如下:

(二)油田区块投入情况分析。油田区块的成本投入主要由区块操作成本、折旧、期间费用以及投资三部分组成。

1、区块操作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性态分析,区块的操作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

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区块固定操作成本

区块操作成本中固定操作成本和变动操作成本。其中区块固定操作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区块产量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所以对区块操作成本的分析主要是对区块的吨油变动操作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

2、期间费用分析。相比其它行业,油田企业的初期投入较大,因此折旧等期间费用在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同样运用灰色预测以及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油田区块的折旧等期间费用进行分析,其方法同产量分析类似。

3、投资分析。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油田区块的投资根据油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与区块产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灰色预测对区块吨油投资额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油田区块的总投资额:

总投资额=吨油投资额×区块产量

(三)油田区块效益分析。根据油田区块油气生产成本的构成,区块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产量:主要包括老井自然产量、措施产量和新井产量三部分,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2、收入=产量×油价。3、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固定操作成本。4、营业税金及附加=资源税+石油特别收益金+其他税金及附加。5、区块贡献毛益=收入―区块操作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6、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7、利润=营业利润―期间费用―勘探费用等其它费用。8、吨油利润=利润÷产量

四、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前编制

1、利润预算的编制。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区块的总利润、总产量按照结构产量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并核算各个单元的利润、成本、产量情况,分别形成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以及目标产量。

2、产量及工作量预算的编制。将区块的产量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

工作量预算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预算和业务工作量预算,首先根据不同的作业,按照产量预算的结果,确定实物工作量指标,并对区块的实物工作量指标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实物工作量预算;而业务工作量预算则主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点,产量、生产工艺特点等,通过技术测定进行相应的业务工作量预算的编制。

3、成本预算的编制。区块成本的预算首先要对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费用要素,采取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1)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对于生产性成本,是区块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费用要素主要分为材料费、燃料费、人工成本、电费、水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生产性成本费用受产量和作业工作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在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的编制。确定区块各单元的作业,根据成本动因分析编制各个作业的成本,并进行汇总核算。

(2)非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非生产性成本主要指折旧、摊销、分摊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等,其中折旧、摊销由于每年变化不大,可以参照往前期间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分析修正,进行预算的编制。

(二)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中管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的事中管理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是对预算的动态的监控过程。事中管理通过以月、季度为单位对预算的分析调整,形成连续、动态的预算执行模式,从而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和生产的合理性。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后分析。油田区块的事后分析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以利润为主要指标分析各区块的预算的执行情况,找出高效与低效区块,针对性地分析其高效或低效的原因,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不足与投入冗余,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

五、结论

本文将目标利润与区块预算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改变了油田企业传统的以量定产的生产方式,减少了低油价下产量、成本、效益之间的矛盾,为油田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保障,同时提升了区块生命周期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焦熠堂.试论油气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

篇5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目标;利润;策略;可持续

企业把预算作为管理手段,最早是在美国开始实施应用的。由于该管理手段的应用,使得企业具有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以及业务循环佳等特点,所以很快就作为一种标准化作业程序在西方各大企业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目标这一前提,通过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统筹规划,并在生产实践中起指导作用,亦即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进一步量化。它在实践操作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协调企业内外环境关系、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以及对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等。当前,我国现代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的激烈环境,也纷纷另辟蹊径,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理念以及管理模式,预算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并实践的焦点。全面预算管理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控制了成本、优化了资源,这一特点在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更为凸显。尽管如此,由于国内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理解与分析的层次不一,有些管控措施操作得仍旧不到位,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推行中显示出力度小、效果差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拿部分国企而言,他们在短期经营细节方面做足了文章,而对于长期战略执行方面却有些弱化,这种现象很不利于保持企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鉴于此背景,笔者拟结合从业经验,研究分析战略目标视野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一、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相互关系

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导向性。战略目标是国企针对其发展,在全局大背景下(政府、企业、市场)的一种思考谋划,目的是优化企业发展空间和提升自我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目标要从全局角度来制定,因此,它对预算目标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讲,抛开战略目标的预算管理将会流于形式,不能促进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的预算目标符合其与服务对象的内在关系。第二,差异性。预算目标的制定在不同国企以及同一国企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每个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思路与方针,所以预算目标及相关指标的制定也要与时俱进,应随着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第三,衔接性。目标制定或决策后,需要去推进,去实施。预算管理工作就起到了衔接战略目标与经营活动关系的作用。通常而言,国企的战略目标往往会具体表现在年度预算和业绩合同中,而预算则是对具体行动的安排、部署及实施,起到一个“上下”沟通的作用。第四,统一性。战略目标是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实现提升和超越,所实施的一种科学决策和稳健经营策略。它所明确的具体目标的实施或实现,需要在预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下才能完成。

二、全面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根据笔者调研分析,当前我国国企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有些国企的预算管理工作还不能放在战略的高度,认为这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二是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衔接。较为凸显的就是企业的短视行为。三是预算编制内容不科学、不规范。突出表现就是预算目标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有时会脱节,不能服务于国企长期战略目标。

三、战略目标视野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有编制、执行和考评等多个环节,我们要关注其每一个环节,否则将会影响其效应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根据笔者从业经验,认为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国有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企要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明晰工作职责,增加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1],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树立理念,提高认识

先进的理念是指导事物成功的基础。国企员工,尤其是核心领导要从源头上增强意识、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领导要深信,企业领导的行为即是一种承诺。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旦确立了目标,就要排除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奋勇向前,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目标的成功,确保经营的可持续。国企要采取不同形式和措施强化对全面预算工作内容的学习,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此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会不断在一些企业学习、实践;而预算管理作为实现国企战略的一种资源配置工具和载体,是顺应和促进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与实现;因此,国企要以既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以强化企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认识水平[2],能够自发、自动、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进而把该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有益于公司的良性经营。

(三)构建科学体系,实行目标管理

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财务管理体系以及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在影响预算管理体系的各要素间有所不同,相关因素如内容、决策以及执行等等。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基础环境,它对国企预算机制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作相关目标制定时,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在确定预算目标时,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导向性。目标利润是传统预算控制的导向,但经过实践证明,其在效应发挥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等诸多问题;个人认为,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应充分尽显企业战略目标思想,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导向[3]。二是层级性。国企要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队伍梯度,各梯度的预算目标要与其所在的梯度相适应;同时,各层级的预算目标应与高层级的或统一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和一致。否则,低层级的预算目标的实现无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三是前瞻性。企业预算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前瞻性。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尽显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同时,要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预算目标的制定。员工参与到企业相关规划的制定,可以让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积极投入到生产当中,有利于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制定可采用“金字塔”形式,可遵循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单位目标个人目标形成顺流梯度,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四)建立考核机制,发挥监督作用

考核是对前期工作的成绩的一种检验,也是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评价标准之一。国企通过对预算业绩的考核,可以发现预算管理目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助于下一步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考核时要尽量把目标和实际的差异最小化,探寻最终影响根源,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国企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利用审计的监督职能来防范预算编制内容不全、不准确等相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要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实际积极去学习、探索,进而应用于企业管理,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动.浅谈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商界,2009(3).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双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更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与医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结合,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能否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省份,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内蒙古医院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应承受的社会责任更为沉重。为此,我们必须探究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概念

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处理财务关系和组合财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向,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实现财务的最优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共分为三类:利润最大化、医院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认为医院利润越多则说明医院的财富增加得越多,医院的目标更容易得到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则是在充分考虑时间、风险与报酬的基础上,采用最优的财务结构,促使医院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则是指医院的财务目标应该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出发,实现医院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这三类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中,只有相关利益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股东、企业员工、顾客等相关方的利益,也考虑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才是适应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合理有效的目标。

二、医院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与一致性

(一)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矛盾性。医院往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会导致医院的经济负担加重,利润减少。医院要承担社会责任,不可避免要以减少经济利润为代价。如果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医院的承受能力,则必然会导致医院的亏损,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经营。

(二)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1.医院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展现医院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医院带来一定的广告效应,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虽然会消耗部分经济利益,但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受益。医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得到员工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及能够为医院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发展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市场经济体系下,医院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在当今医院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想提高竞争力,不仅仅需要依靠于医院自身的产品服务,还需要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医院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必然会被社会、被消费者所遗弃,无法继续经营。医院在对社会奉献一己之力,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成本,但对医院而言,增加了声誉,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医院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感,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在医院取得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人——国家、病人、员工以及整个大社会的利益。

(一)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医院的社会责任规范,并且将医院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联合起来,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医院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深入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医院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使得医院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普遍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没有将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纳入到医院的评价体系中来,不利于内蒙古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相关部分法律法规的完善。医院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润,因此不少所有的医院都能从战略的角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合理使用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减少法律法规的漏洞,不能给医院违法的可乘之机。对于内蒙服自治区的医院而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很有必要。

(三)加强宣传医院的社会责任,培养“医院公民”意识。医院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该像每个公民医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公民。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形成鼓励和倡导医院实施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医院的价值最大化,使得医院的价值得到提升,使得医院与社会都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萍.医院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上(总第340期).

[2]肖艳霞.科学认识和强化医院的社会责任[J].企业活力-企业文化,2008(12).

[3]谢获宝,刘秭宁.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财务目标的契合过程分析[J].营销,2008(9).

篇7

[关键词]看板管理;量化目标;经营效益;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69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看板管理是Monden教授基于丰田的看板生产模式提出的管理方式。企业经营效益与看板管理相结合形成的模式可以借助于看板这个平台,将企业经营指标系统的数据予以量化、细化以及透明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及时地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方便研究企业的经营方案,进而便于指导接下来的工作。同时,该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明确责任归属问题,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

1 看板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1.1 看板能够显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

在整个生产系统中,设定了相应的基准库存,后面的工序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取件。总的来说,看板管理能够根据现场的进度指示什么时间生产,什么时间进行搬运,并对生产和搬运的顺序进行说明。

1.2 看板是一种能够通过眼睛看到的管理工具

看板能够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和搬运。通过控制看板发放的数量,生产和搬运的数量也会得到控制。另外,看板能够对工序的情况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工序的生产能力、库存情况及生产进度。

2 构建基于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

将看板管理思想应用到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中,通过看板平台,及时传递生产过程的信息和生产指令。在构建基于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中,应遵循过程管理与效益优先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基于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涵盖业务操作的看板管理、目标操作的看板管理、绩效考核的看板管理。

2.1 目标操作的看板管理

目标操作的管理流程大致分为3个部分:制定目标、执行目标以及目标之后的分析。这3个部分中,制定目标和目标之后的分析是两个较为重要的步骤,故应建立相应的看板。在制定标注的过程中应包括4个步骤:设定目标的基准、影响因素、计算确定系数和获得目标。根据看板的管理理念,将得出的目标分为要素项目和职能目标看板两项。要素项目目标将其放在生产作业区域,职能目标将其放在所在的职能部门里。由于目标看板包括两项内容,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应需分别考虑两个看板。

根据企业各目标所创建的项目,应以该项目为出发点,借助于电子看板平台,将目标操作的各个注意事项及相应的流程展示在生产区域的周围,对企业的生产人员起到指导和督促的作用。在生产区域里,能够将计划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值通过看板平台及时展现出来,形象地说明员工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而使员工主动分析原因,找出自身的错误。若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所设定的目标值未超过实际值,这就说明了在生产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未能较好地去执行所设定的目标,未能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去进行生产,故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2.2 绩效考核的看板管理

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是较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是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果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工具。为了使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指导管理人员和企业的基层人员,借助于看板这个平台,采取电子形式,将绩效考核指标做成看板的形式,使每个员工熟悉标准的生产操作流程。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分级分层次进行考核。

另外,相关部门在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应参考一下员工的意见。尽量在过程控制中,使员工向着预期的方向奋斗。考核指标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应该使员工有效地实施,且安排相应的员工进行监督。

2.3 业务操作的看板管理

业务操作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应借助于看板这个平台,建立起来标准的操作业务流程,将其展示给员工。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对操作的业务流程一目了然,对每一个工序具体的注意事项也做到心里有数。通过建立业务操作的看板管理,避免所创建的体系形式化,使其能够真实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

3.1 技术保障

要想使看板管理体系有效地贯彻起来,需要完善的技术系统支持。企业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可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为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及时解决在生产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不仅要考虑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还应考虑该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于应聘进来的员工,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醒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使员工了解当前规范中所要求的内容及规定,进而提高员工专业知识能力,避免出现错误。

3.2 思想保障

构建基于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通过看板平台,使员工熟悉整个管理体系的业务操作流程、目标操作流程以及绩效考核,加深对管理体系的理解,便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3.3 制度保障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运营的重要保障。在看板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益管理体系中,应明确分配各个责任人,使责任更加具体化。同时,所创建的管理体系应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自我完善机制能够针对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效果评估是指管理体系执行一段时间后,对体系的执行效果是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情况进行的评估,以及探讨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适应性、责任、可维护以及反应评估。改进功能主要是在引进新的技术基础上对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改变,主要涉及流程和体系结构的改进。

4 结 语

基于看板管理的量化目标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是结合了看板管理优点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缺陷,使其更能符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借助于看板平台,可以对当前的目标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及业务操作情况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为了使看板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执行下去,应采取一些措施对其进行保障。如何将该管理方式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对看板管理的量化目标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模式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以期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1.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背景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在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所以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及时制定对策解决,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成本控制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作用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成本控制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特定手段给予企业自身及企业竞争者分析信息数据,为企业管理者制定、评价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位置的目的。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贯彻企业财务管理全面环节。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成本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成本控制一定是全面环节的控制,一方面要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要对产品周期内所有成本进行控制,唯有产品周期成本获取良好控制,企业成本方可实现有效缩减。开展成本控制,有着各式各样的方法,包括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法等,其中定额成本法可从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及人员定额展开;标准成本法可从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及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展开。

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在相应前提、环境下所需要获取的期许结构,其属于企业全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着手点、定向机制。现如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转变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主要包括:①财务管理应当提供给企业投资决策以有价值的参考;②财务管理应当开展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运转有序、安全;③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对企业财务的监管职能;④财务管理应当对企业所得利润进行合理划分,有效激发企业全体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就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关系而言,成本控制所需面对的是相较于未知市场更为明确的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控制要消耗的投入相较于增加收入需要的投入要低,也就是说成本最低化、收入最大化即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源头,不存在成本控制,便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

4.成本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4.1影响企业经营利润

企业在保证不变更收入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可更迅速提升企业利润,就好比企业引发收入下降时,应借助降低成本来对利润下降状况予以抑制。如果企业存在相对高的成本,在逐步亏损的状况下,企业将引发破产的可能。企业成本控制一方面可提升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于产品售价削减情况下扩大产品销售覆盖面。此外,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展创新,改善产品质量,同样影响着企业经营利润。

4.2影响股东财富

常规企业在初创阶段,企业股东以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股东财务最大化则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企业价值涵盖了股东出售股权及获取股利等方面内容,一般状况下,大都是于市场投入后方能自价格发展层面将企业价值予以全面凸显。股东财富很大程度上受股票价值影响,企业在经营发展实践中,企业股价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企业管理决策、外部环境等,如果企业可开展好成本控制,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股价及经营效益,自根本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4.3影响社会效益

很大一部分企业往往在经营发展期间,会对企业自身社会目标予以一定程度的忽略,就好比一些造纸厂、化工厂等在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池,在生产期间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至河流湖泊中,引发生态污染。倘若企业可开展好成本控制工作,拥有充足的运转资金及市场占有份额,便能够对社会责任进行很好地履行。企业唯有有效降低成本,经由集中式财务管理,严密观测企业成本执行状况,改善产品质量,方可达成产品设计目的、市场认可目标,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4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企业全面经济效益受财务管理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在资源配置整合、优化,强化企业经济框架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企业唯有选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强化成本控制,方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为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予以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缩减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某种意义上而言,成本控制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活动,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成本控制不得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便无从谈起。

5.完善成本控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1强化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保障。倘若未有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企业成本控制实效将极大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不得有效实现。鉴于此,企业应当强化信息技术管理,提升成本控制水平,构建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严格执行全面系统信息发展规划,尽可能缩减盲目、重复投入等不良情况,积极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5.2更新成本控制理念

结合成本效能理论,可将企业成本划分成基础成本、效能成本。其中,基础成本指的是一般情形下企业生产相关商品或提供相关服务对应消耗的成本;效能成本指的是改善商品、服务质量对应消耗的成本。相较于基础成本,即便效能成本会有更大的成本消耗,但却能够生成更高的成本价值。换而言之,企业应当更新成本控制理念,提升对效能成本价值重要性认识,强化成本控制实效性,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3实施全面成本周期管理

企业成本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的概念,涵盖了企业上游成本、中游成本以及下游成本等方面内容。而各个方面内容又牵涉了一系列具体内容,好比上游成本中的设计开发成本、中游成本中的制造生产成本以及下游成本中的保养维修成本等。鉴于此,在企业成本控制期间,应当实施全面的成本周期管理,对企业生产中每笔开支进行严格控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发挥企业各部门员工力量,相互协作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推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实效性。

5.4健全成本控制约束机制

有效推行企业成本控制约束机制,对成本控制获取预期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应健全成本控制约束机制,加大对部门成本费用控制力度,把成本控制与员工薪资福利进行有效结合,构建生产期间严格控制成本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可推行固定成本控制管理方式,该种成本管理方式是经由对企业成本定额的控制,作用于缩减企业成本,推行成本定额控制可与企业每一部门工作职责、员工薪资等关乎员工实际利益的内容联系起来,自企业人员、产品全面管理中出发,将成本控制管理切实做到位。

5.5拓展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范围

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变化,比如,企业流程受到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的影响、新型组织的需求以及结构、较为激烈的社会经济竞争等方面。企业应该重视降低成本以及创造价值等工作。

篇9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转贴于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转贴于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3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也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讨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实验室教学培养具有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探讨。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很强科研实力和科技含量的实验室,其中一些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校的实验室面临着实验仪器落后,实验用房与配套器材滞后的现状。尤其在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与科学管理上,没能做到与时俱进。这就导致高校实验室教学不能达到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学以致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严重影响了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才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实验室教学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学当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还是占多数,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大多数实验室教学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但是缺少综合性与创新性。往往某一实验室只针对单一的课程或专业开放,而各个实验室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就导致了综合性教学难以实现;实验课程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三,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高校对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却没能受到足够的关注,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这就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缺乏专业的或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设备维护。其最主要的原因高校对实验室管得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的。许多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都仅仅是靠着普通的安保人员来兼顾的,但是许多仪器的定期维护和检查却是这些人员无法提供的,这就导致了实验室器材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低下、损耗过快,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监管意识的缺乏,往往也会使得实验器材(尤其是一些小型仪器或易耗品)的遗失。

第四,管理方法落后,与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高校实验室设备维护率低下,实验物品保管不到位的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也是实验室管理办法落后的后果之一。首先,《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制度》、《事故责任与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其次,高校实验室信息(包括仪器设备、教学实验、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等信息)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变化较为频繁、交流需求迫切等特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办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管理未能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未能实现计算机管理,实验设备也未能进行数字化备案。这就导致实验室管理的总体效率低下,离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第五,实验室管理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实验室的管理监督工作,是确保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实验室质量满足教学、科研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着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监管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许多实验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也不到位。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的建议 转贴于

第一,提高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而言,应到做到: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首先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三是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

第二,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高素质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与学历要求;完善实验师资队伍的人才结构,强调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与技术化管理能力,提高高学历人才所占的比重。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实验室人员绩效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通过考核评估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高校校园网的建成,无疑为复杂化的实验室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而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化也同样是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通过网络化管理手段建立的数字平台可以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学数据交换频繁,信息量大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与课程辅导,有利于现代化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2、蒋爱凤,胡喜.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