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成效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改革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改革成效

篇1

一、在困境中起步

坦率地讲,醴陵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开始并非新课程改革的自觉行动,而是源自于高考的压力。2006年高考成绩,学校处于历史的最低谷,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仅为30.5%,2007年略有回升,也仅仅只有37%,当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成绩严重滑坡的背后有许多原因,但学校认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主观因素。那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2007年高考,学生在一道考题中的答题表现给了学校深刻的启示,也使方校长增强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当年的文综第37题,题目的第一问给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取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它列出了2001~2005年5年内中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货物分类表及其对应的进出口金额;材料(二)给出的是这样一些事实: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或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题目的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和(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高考阅卷结束后抽样统计反馈的信息表明全省考生这一问的平均得分仅5.6分,醴陵一中文科考生估分情况同样很不理想。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十分简单、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尽管熟知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对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和运用。反思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独立自主阅读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表达的能力难以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的暑假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广大教师一致认为,传统课堂亟待改变。这一点为学校第二年春季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010年,正是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刚刚经历一次理性回归的时候,在当年的秋季开学工作报告中,方勇校长和教职员工再次对一组数据进行了解读。那年暑假,方勇校长先用了上十天的时间对全校157位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从2007年下学期至2010年上学期六个学期教学成绩的积分(每期满分为10分)进行了统计,然后再对四个不同分数段内的教师人数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最后方勇校长又对每个分数段内教师的年龄段进行了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学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32岁以下的任课教师54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为32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60%;32岁至45岁之间的任课教师人数80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29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36%;而45岁以上的任课教师人数是23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5人,只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21%。这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告诉学校:有效课堂是有效信息的有效传递,教龄长不一定成绩好,讲得好也不一定成绩好。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但教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老年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课堂需要技术支撑”的命题,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的岁末,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小学节假日补课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校及其教师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补令”,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包括醴陵一中在内的那些依靠加班加点、苦学苦教提高升学率的一批学校。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务必由单纯依靠加大劳动强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向依靠科学施教、精致管理转变。

几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改革初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正因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也愈来愈坚定。

二、在借鉴中创新

自2008年上学期起,醴陵一中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至今历时已近五年,学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变观念,借鉴经验

2008年上学期学校分三批派出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兖州一中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这两所学校学校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室里学生的课桌对了起来,黑板降了下来,课堂活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课堂从教学制度层面发生了一些真正的变革:一是“导学案”导学制度;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制度;三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认为,这正是学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考察学习归来之后,老师们便开始模仿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5+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但由于师生思想准备不充分,偏离了校情实际,再加上教学理论方面准备不足,课堂教学改革仓促上阵,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课堂也活了起来,但处于一种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改革初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广大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师生产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愿望,在行动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探索定模

从2008年5月上旬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探索适应于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确定高一年级作为前期试点年级;二是成立课堂改革组织机构,负责全面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收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成立课堂教学建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三个项目攻关小组,任务是构建具有醴陵一中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导学案编写细则、集体备课工作规程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方案;四是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训;五是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学校汇编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同时,高一年级的课堂全面开放,向高二和高三年级辐射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8年下学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广大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改、改中创。同时,学校使用行政的手段如通过电视监控、录像等办法加强课堂监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单独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强力推动改革工作。半年的努力,课堂教学模式初具雏型,学校提炼总结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目标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出台了《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制和使用、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从此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阶段:直面困惑,理性回归

进入到2009年上学期,课堂教学改革历时将近一年的时候,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相继出现,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出现了教学成绩(肄业年级与兄弟学校联考)明显滑坡的现象,师生的教学改革热情也逐渐降温,甚至一度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却换不回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两项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召开了一系列的师生座谈会。取样于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轻松自信且主动学习的仅占3.4%和2.1%,而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分别占到63.5%和6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单独讲授的时间应在25分钟以上的学生分别达92.9%和90.6%。事实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明显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被课前、课后各学科雪片似的导学案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后对教材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对教师包办替代式的讲授仍然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而来自全体任课教师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多数教师的课堂容量减小,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学生合作讨论、展示与交流耗时低效;教学模式僵化,学科魅力缺失等。尽管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那就是6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个年级分别有70.8%和60.1%的学生赞成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希望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而大多数老师也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可废止,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步子不宜太大,应稳步进行。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听取来自师生甚至家长的一些意见,全面分析,冷静思考,仔细权衡,慎重决策,及时出台了醴陵一中[2009]04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三条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对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难题,学校需要以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反思、总结和分析判断,要及时矫正和改进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文件适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及学习小组编制的意见,进一步控制和精简精编导学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思想精髓的意见等三条指导性意见。文件还特别强调:对“五环节”教学模式要整体把握,务必落实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核心教改理念,学校适时提出要将“五环节”理解为“五要素”,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和创新。这一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了一个“软着陆”的缓冲作用,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一种尊重客观规律和校情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避免了因急躁冒进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的尴尬局面。

第四阶段:健全完善,稳步推进

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首先,学校对2008年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并且将过去几年改革的成果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制度的形式将改革的要求固化下来,克服了师生在改革中的一些随意性和惰性。

三年多的课改,学校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学校认识到课堂改革推进不够顺利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要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必须改变目前低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健全。任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最终不可能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来完成,而必须通过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因此,现阶段学校正在加强的工作是以推广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科研成果为着力点优化校本教研模式,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制度,为推动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第三部分再做详细介绍。

三、在探索中完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它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伊始,学校就成立了由方勇校长亲自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其次,广大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开展课改工作的重要群众基础。学校经常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读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理论资料,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和课改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本中指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要改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认为《纲要》的要求,就是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谁愿不愿意搞的问题,而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表现,反映的是一位教师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和立场,不允许有一位教师在改革中出现因思想上的懈怠而掉队。

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只有置身于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之下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一是严把“课程开设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力争开好各门课程。本着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的原则,构建了一个适应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且落到实处。譬如,在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下,学校仍坚持每周安排白天两节正课的时间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保证每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统一收看一周电视时事新闻,每周不少于4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等,而且还将阅读、时事新闻、书法等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均纳入学分认定,确保各类课程的合法席位。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代价则有悖于改革的目的。只有真正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课改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过程中,学校认真地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坚决杜绝节假日随意补课等加班加点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特别注意优化教学环节。譬如,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学校有别于其他一些学校。首先,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加强集体研究,尽力提高其编写质量,导学案内容要做到精心编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减少学生对其他资料的依赖性和重复劳动,特别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目的就是要提高45分钟的课时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如在作息时间方面,不管任何情况,即使是高三年级总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也要求所有学生每天中午在公寓楼休息一个半小时,确保他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⒊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为改革保驾护航

2007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醴陵一中已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即“二级”“双向” 目标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为了继续用行政的力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醴陵一中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态度和成效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把各年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年级工作的重要项目。通过制度建设把改革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坚决杜绝课堂教学走回头路的现象发生。

⒋深化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意识,努力将教育科研课题贴近日常教学工作,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创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以教研为载体,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格局,切实解决一些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是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到教育科研轨道。《“五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能力、情感”磁感线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责任心的实验研究》作为醴陵一中“十一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营建校园亲情磁场激活中学生自主责任心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已经完成了“初步探索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责任心的有效策略”“初步探索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有效策略”等六个研究子目标,已经于2011年正式接受省教科院的结题验收,且评定为“优秀”等级。

二是深入推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每学期各学科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一至两次主题观察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各学科要切实解决一两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是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坚持“六三一”课堂研讨模式,即每学期推出六堂校级观摩课,每个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三堂组内研究课,每个教师上一堂汇报公开课,倡导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在反思中成长

⒈收获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将近五年,学校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和成功。

⑴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二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学习习惯明显好转,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学困生与尖子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五是学生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有所提高,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对近年进入大学的毕业学生进行的跟踪调研结果表明,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01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瑶同学今年上学期给母校的来信中写道:“我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大一三班的班长。 来交大半年时间中,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加入了许多组织,如物理系学生会,大学生联合会等。我为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感到高兴,但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我高中培养的习惯和精神。 我认为母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对我产生影响深远。我不能忘记,那时小组讨论的激烈场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正是在那种气氛中,才造就了今天的我:积极大胆,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演讲;虚心请教,学会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另外,小组合作之前当然要自主学习,于是我就养成了坚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得以保持优秀的成绩。 我很感谢高中接触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我一定会坚持我的精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请母校能够继续坚持这种改革。”

⑵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以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志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2009年实施全省学业水平考试以来,醴陵一中近四年的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到99.08%、99.8%、99.88%、99.0%,2009年和2010年分别位居全省第六名和第八名。

高考成绩从2006年至2012年七年来,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率分别为30.5%、37%、40%、52%、67%、68.4%、74.5%,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上线率明显提高,与课堂教学改革前的2006年和2007年相比可谓有大幅提高,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成绩高分考生明显增多,且一本上线人数达到320人、一本上线率达38%。

⑶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办学思想不断端正,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身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随之更加凸显。以学校体育工作为例,高中三年时间学生坚持不辍地每天进行一千二百米晨跑以及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从每一学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显著提高,肺活量明显增大,常见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普遍提高,特别是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实现了从“黄牌”到金牌的跨越。2005年至2007年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名被省体育局“黄牌”警告,时隔四年之后,2011年8月份组队参加在慈利举行的70多所学校参赛、强手如林的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湖南省宁乡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醴陵一中获团体总分全国第十三名,游娜同学获女子一百米栏银牌并破全国中学生纪录;在2012年湖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学校团体总分第二名。

⑷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醴陵一中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书香校园工程的落实,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教改能力以及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明显提高。2008年—2012年上学期四年来,教师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210多篇,其中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和“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就有十多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者获奖。

此外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主要表现为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增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基本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初步克服了模式化的倾向,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基本杜绝。教师参加国家、省、地级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瞩目。仅仅从2008年下学期至今年上学期四年时间内,就有3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2人获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1人获地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⑸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近三年来到醴陵一中交流的省内外兄弟学校达一百六十多所,3300多人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2008年十月份省教育厅对全省示范性高中督导检查评估中,醴陵一中优质课达标率达61%、优良率达100%,居全省迎检学校之首,评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获省厅督导评估综合表彰奖励。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报道:“湖南师大附中、醴陵一中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实绩较为突出。”

同时,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作为株洲市普通高中的唯一代表,2010年12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2011年11月全省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改革现场研讨会在醴陵一中召开,学校向来自全省的150多所兄弟学校全面开放了课堂。

⒉反思

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课程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幅蓝图。”鲁迅说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就搬得动。”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收获不小,但的确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挫折,深感被人们曾经称之为“课改禁地”的普通高中课堂的变革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真的不小。方勇校长的主要感受是:

第一,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品质的重要瓶颈。

第二,学校领导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欠缺以及还不够精细到位的教学管理,难以保证改革的深入持久和真正取得实效。

第三,许多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之后同伴之间更加激烈的学习上的竞争,容易形成保守和自我封闭,合作学习以及同伴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愿望并不强烈,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第四,普通高中尤其是学校农村地区县级一中这类省级示范性高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高考升学率上不敢有丝毫的闪失,课堂教学改革犹如是“戴着镣铐跳舞”,放不开手脚,广大师生以及家长对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上顾虑重重。其次,相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普通高中课程的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增多,课时较为紧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又非一日之功,真正全面开放的课堂,要确保教学进度实非易事。

反思过去几年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要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有效推进,方勇校长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第一,要争取各级组织的支持,做好必要的社会宣传,减轻学校高考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第二,要进一步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课改理念。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要尽力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引领,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培训提高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顺利进行。

第三,要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行更加精细到位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一种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队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四,要做好学生方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意义,促进他们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创造条件建立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做好一定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适应高中的课堂做一些铺垫。

篇2

(1)注重学习者的情况

有效课堂的开展必须注重学习者的情况,注重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前的准备情况,特别关注学生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备状态。这部分应该为开展有效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对“知识整合处理”重心向“学生状态的准备”迁移。

(2)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课堂要特别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比较看重,对于其它二维目标的达成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有效课堂的标准会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效果。这也当然不是否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只是在此基础上看如何突破对另外两维目标的实现。

(3)注重教学目标的渗透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在达成的过程中要实现彼此渗透的,不能把它们分开。只要通过某种途径,适当的措施或者适当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把它们都融在一起的。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知识目标的达成已不是唯一的标准,一节高效的课堂在完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应渗透着价值观及学生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另外两维目标的渗透效果有时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显得更为的重要。也许是之前教师对知只目标的处理较为到位,这里课改特别突出了另外两维目标的作用,因此显得就强调得较少,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目标也是很重要,是我们教师培训中应特别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二、课程内容要精选

对于有效课堂在呈现的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学校实验器材的情况,从中做出选择,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教学内容高效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开动脑筋,尽可能的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实验中我们往往是比较注重课本所给的实验,所以无论是课堂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的动手实验,甚至是考试中出现的实验都来自于教材。而新课程的实验更注重的是对整个物理过程的一个探究过程,既然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那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思考的过程,如实验我们要做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打算怎么解决,应当会有什么现象,现象又能说明什么等等,至于实验怎么完成就变得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验现状(器材,环境条件等)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实验高效地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模式要灵活多样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一味的只用传统的“传授式”或一味地来否定“传授式”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实验法、合作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总之就是要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四、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状分析

一、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创设情境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但是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绞尽脑汁”,浮于表面,为了情境而情境,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的主要内容是讲“代数式”。教师讲完了代数式的基本概念之后,提出问题:小明身高x厘米,小明爸爸的身高是他的2倍还多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就是2x+4,如果小明身高50厘米,那爸爸身高多少?同学纷纷回答50x2+4。如果小明身高90厘米呢?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地有新发现。可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我课余时间问了一下这位数学老师,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振振有词地说:“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我顿时无语。在实际的课程理念实施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含义,认识过于肤浅。

二、学生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

过去的数学课总是给人一种沉闷、枯燥的感觉,学生懒得参与,教师为调动气氛使出千方百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捧个场。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很是热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存在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究。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收获的是什么?难道学生动起来了教学就成功了吗。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当中,有些方法是不得当的。1.滥用表扬。表扬学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滥用表扬,表扬得不合时宜,一句“好”“很好”“表现不错”让学生体会不到好在哪里,表现不错在哪里。这样简单的空洞的表演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打击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因为表扬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值得给予表扬的行为都给予了表扬,这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反倒造成了消极影响。2.不敢批评。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会纵容学生。学生的概念和认知出现了偏差,教师却不给于否定评价,这种不可置否的态度是对学生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走上了另一个极端。3.教学设计太过简单化。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类似于打流水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必要的思维启发,使数学课变成了活动课。玩乐的性质大于学习的性质,是活动失去了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功能。

我不提倡批评学生,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必然,师生之间应该人格平等,教学相长,共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完成,这并没有错,但是教师不能忘记了初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让学生获得表面的满足感与虚荣心。

三、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态度

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自然要相应的发生变化,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然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当时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和作业也随着改革的浪潮消失在了课堂教学中,不禁令人深思。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多媒体教学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普遍。但有些教师上课时不再用黑板,整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黑板形同虚设,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多媒体教学呈现的信息量大而且丰富,但是学生能够记住的信息又能有多少呢?板书不同,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能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时刻想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不作业”,在参加的诸多教学观摩活动中,一部分老师整节课都不让学生写一个字。只是听、看、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的练习和笔记对学生只是的理解和巩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课堂教学怎样改进,怎样发展,都不能否认练习和做笔记的重要作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在构建的过程当中需要新旧知识的整合。因此,学生在课前要进行必要的预习,做好积极的准备状态,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板书,提高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顺序,这比多媒体的教学图片一闪而过更加有意义。课后学生要进行及时的练习和复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为提高教学有效。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地研读,理性地思考,不能图于表面,做一些面子工程,忘记了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任务是什么。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整体上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营.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学习方式分析[J].素质教育论坛,2013(16).

[2]何淑玲.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

篇4

关键词:课堂小结 启发味性 概括性 悬念性

教师们一般都重视新课的引入,导语的设计,因为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往往忽视课末小结。如果说巧妙的引课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开启思维的钥匙的话,那么一个精彩的课末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晴的功效。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课末小结的设计,因为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既可以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因此,我觉得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也应该紧扣这些目标进行小结。我就自己的亲身实际谈一点怎样搞好数学课后小结。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术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叉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3.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人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儿?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篇5

一、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定式思维: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唯一依据,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唯一材料. 但是,当前使用的教材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教材有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大,甚至是学生完全陌生的. 这样,学生心中很难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的理念,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厌烦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在教学“克、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用小黑板准备了一些题:一头猪重75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一个梨重75千克……这些物品都是学生常见的,所以让学生对以上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虽然学生对千克和克没有明确的区分,但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这些物品有所了解,一眼就能够看出物品的重量不对. 由此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引入教学. 这样,在有限的教材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出鲜活的内容,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概率”时,我课前准备了十个白乒乓球和三个黄乒乓球装在袋子里,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颜色乒乓球的可能性大,并让学生亲自实践. 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很快融入教学之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便于组织教学,又利于学生进行操作.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只有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同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二、合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具备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一样,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 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摆一摆5根小棒或者5个小圆. 这些简单的数学活动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完成,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例如“根据数列的排列规律,填出空缺位置上的数:19,1,17,4,15,7,( ),10,11,( ),9,16,7,19”这类题,学生不能很快找出规律,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只要说出一种规律并能合理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 当遇到了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没有答案,而问题又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 同时,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为了突出形式而草草收场. 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要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把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从而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行程应用题”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拓展,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改革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 能力培养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使许多学生对

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教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教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们的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仅应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发展了操作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教师们不但应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应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们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某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教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

1.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确定差异性的目标要求,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篇7

关键词:音乐;改革;教育

何为改革?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传统单一枯燥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升,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教学变成主动参与,这让我们的音乐课堂顿时充满活力,气氛异常活跃,让人深陷其中,不忍下课。在庆幸新课程理念带来的欣喜成果之时,我们发现了它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认真研究、探索,不让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关注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成为每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值得深思的紧迫性问题。

一、如何进行小学音乐基础性教育

对于小学音乐的基础性教育,我们应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后,把音乐与故事及游戏相结合,并适当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实施音乐教学,成为课堂的必需品。改变枯燥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行动,借此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玩起来,使他们融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中去切身感受。这样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和寓情于境,寓境于情能让他们对歌曲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正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1.低年级的游戏音乐教学法

正如在开始小学低年级《时间像小马车》的教学之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时间像什么呢?”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然后开始引出当天的教学课程――《时间像小马车》。而对于《时间像小马车》的教学,首先,我选择先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的视听享受,这时候多媒体就要发挥作用。比起机械地学唱,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多媒体教学就显得生动而有趣。等歌曲表演视频播放完毕,这首歌曲在同学们脑海中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这时我会让同学们看一下时钟。然后,让同学们把桌椅挪到边上,空出一块地,让他们排成两排。开始教他们骑马扬鞭的姿势,以及边扬鞭边双替踏地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好像马儿在奔跑。接着,我清唱,他们跟唱。等学生歌曲练熟点了,开始播放多媒体的伴奏,并让他们把唱歌跟动作一起跟上。听着他们清脆的歌声,看着他们灵活的舞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带给音乐老师成就感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这样蹦蹦跳跳、唱唱闹闹的场景显得十分适应,气氛活跃,也配合得极好。瞧,音乐停了,他们都还在那边骑马扬鞭似的欢乐地跳着,个个小脸笑得跟朵花儿似的。末了,我特意留了5分钟时间,又让同学们看了一下时钟,告诉他们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对比刚才看时钟的时候,时间是不是过得很快呢,就像今天的课程一样――《时间像小马车》,同时告诫他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然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溜走了,什么都没剩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还让他们懂得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及道理,更让他们乐于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

2.高年级的联想音乐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蹦蹦跳跳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锻炼,这便是开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在教《牧童》这首歌时会提前让学生根据他们所想象的、心目中的牧童形象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并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他们描绘与众不同的牧童形象。这个布置让我和同学们收获颇多。课上,同学们纷纷奉献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纯文字的,有图片的,有视频的,还有同学们联想到的相关歌曲的。我先选择了图片的展示,其中有清清的河水边,牧童一手牵着牛儿一手调皮拨弄莲花,尽显童真无邪的可爱画面;有在云雾缭绕的深山牧童骑在牛上若隐若现的墨水画图片;还有在广阔的草原上,牧童一边牧羊一边读书,满脸严肃似乎在思考问题的图片等等。然后由于时间关系,我还选择了学生觉得有相关联系的歌曲《放牛班的春天》给学生欣赏。同时就学生为何选择所共享的图片做了答记者问式的采访,这样的形式可比提问效果好得多。就拨弄莲花的图片,选择该图片的学生觉得他对于牧童的形象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样调皮可爱的画面;选择深山牧童的学生觉得,以前的小孩子很可惜都没书读还要帮忙放牧,自己有这个机会应该要好好读书;而选择草原牧童的学生是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选择了这样的图片……同学们因一首歌曲而引发的看法、想法并且还联系到了自身的情况,这已经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的过程了,更是获取知识、情感培育与体验的过程。

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寓教于乐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从音乐中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音乐有时候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小学生的生活里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从幼儿开始,他们就一直接触着形形的音乐,动人的音乐会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然而作为从事几年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却感到了无奈与急切,因为音乐课堂中孩子们的歌声越来越少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后和许多学生进行了一次朋友间的对话,很大一部分孩子表示他们不喜欢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他们觉得这些歌曲都太难听了,一听到就吓一跳。当我询问你们喜欢什么歌曲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无比喜爱,说着便哼唱起了他们最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面对这一问题的出现,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课堂的预设,尝试让“音乐”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也让孩子们有着他们的流行音乐。

篇8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且高效)。教师结合课标要求,把握教材,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进行二次开发,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上“活”每一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科学、个性、创新”四个特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效课堂;校本;活用;优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高效课堂”是什么,难以说清道白。但换一种思维方法,说说“高效课堂”不是什么,或者不等于什么。即“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不等于“行云流水”、不等于“亢奋热烈”、不等于“立竿见影”、不等于“问题成堆”、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 一、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能够减少课堂的无效和负效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让学生们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收益的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三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理念。从课改的角度说:“高效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也就是一节“高效课”应该具有“有效、科学、个性、创新”这样四个特点。因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看教师是在教学生死记,还是在教学生思考;要看全班学生是否认真充分地学习;要看学生是否学到学习技能;教师的讲述能否得到反馈信息,讲述内容有哪些特点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就不可能使课堂高质高效。

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能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中应协调好人与校本之间的关系:

1、研究学生是怎样学的,过好学生关。

2、紧扣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的补充、穿插或向外拓展、延伸。

3、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因为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数学课堂应以人为本,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把思考还给学生,师生共同走进创新课堂;把实践送给学生,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课堂;把信任留给学生,师生共同漫步多彩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三、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问题时要体现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注意课内掌握与课外发展并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如善于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恰当设计讨论点。将一些学生独立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为讨论点,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有思维的碰撞,起到互相启发,解决问题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动态化而不是刻板的程序化。

2.学会活用例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在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教学中,根据课本安排的内容增加了例题的梯度,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如:

例:有一块铁皮呈三角形,它的边BC=80cm,高AD=60cm,现在用它加工成作一个矩形零件PQMN,使其一边QM落在BC边上,另外两个顶点P、N分别落在AB、AC上。如果QM:PQ=2:1,求这个矩形零件的长与宽。

变式活用:

(1)如果QM:PQ=1:2,矩形的两边是多少?

(2)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这是课本上的原问题)

(3)当QM=48cm时,则PQ是多少?

(4)写出QM的长y(cm)与PQ的长x(cm)的函数关系式

(5)要使所得矩形的面积最大,则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6)如果以所得的最大矩形为侧面积做一个圆柱形铁桶,其容积是多少?

不少数学题从题目本身及解法来看,似乎平淡无奇,但若能对其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性剖析,对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换,并研究所得结论发生变化的轨迹,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新的发现,在解题反思活动中能不断提高思维的探究性。

3、优化习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

1、比较大小:5a与3a

2、在探究如何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以下习题设计:

(1)、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1)、(2,4)、(3,10)三点,你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2)、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1)、(-1,0)、(3,0)三点,你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3)、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0)、(3,0)两点,你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4)、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的纵坐标为2,且过(-1,0)、(3,0)两点,你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高效课堂”可以甚至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时带着一个问号。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56-02

高效课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措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这种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新型课堂,它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的提高,而是着重目标的实现,它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任务的完成,而是着重价值的实现。这才是高效课堂的本质和核心。

一、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提出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展开,在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比如,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环境等,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不重视实验教学。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去班里讲一些事情,发现学生在看视频,再仔细一看,竟然是在看化学实验的视频,这真是让我惊讶。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很大不同就是化学有很大的科学性,而这个科学性不仅仅是需要在课堂上讲解,而更多的是需要师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探索和证明。化学学科的知识有很多内容仅凭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扎实的,它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动手操作,才能对知识点消化、理解,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才扎实。但是实际情况则不容乐观。大家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追求升学,迫使教师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理论的讲解和习题练习的讲解上,从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即使有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但是也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有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有些教师就选择视频或者课件进行播放、演示。尽管也比较直观的将实验的过程展示出来,但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辅材料参差不齐。新课改实施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教辅材料,内容良莠不齐,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很难筛选,加之,教辅材料都是针对学生的成绩,针对高考,并不是建构在化学学科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总之,虽然也加大了对新课改实施的力度,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探究出实施高效课堂的对策,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关键是观念的转变,要不断领悟新课改的观念,要正确对待新课改,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新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化学学科的新课改能够顺利实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是一个人的动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精心设计导入,一节课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导入的是否成功,作为化学教师,不一定要用优美的语句来吸引,我们可以拉近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兴趣。其次,在课堂上要加强引导,活跃气氛。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建立一种自由、快乐、和谐、平等的课堂。

3.做好化学探究实验。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教学应该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化学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实验内容,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精心准备实验内容才能设计出比较好的实验教学。同时,在进行实验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做实验的要求、程序等。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

4.以生活为支点,加强生活化教学。高中化学的很多知识点都来自生活,都是从生活提炼而来,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例如,我们经常会被蚊虫叮咬,那么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很多同学会说使用花露水。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处理,大家肯定会很感兴趣,教师再进行讲解:蚊虫叮咬后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甲酸。当我们被蚊虫叮咬后,用手按在叮咬处,防止甲酸扩散,同时,用棉签蘸上氨水涂抹在叮咬处。并且要分析这个原理就是利用氨水和甲酸反应后产生甲酸氨,而甲酸铵不会刺激皮肤。总之,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既让学生学到了化 学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一个生活的小窍门,何乐而不为?

总之,让学生自主、自发的接受知识,更好的提高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是实施新课改的目的,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三、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效率的提高,也是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奠基作用。也只有构建高效课堂,学生才能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杨中丽,孙友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2]陈鹏.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3]姚斌.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4]李雪娇.浅谈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

[5]包艳明.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化学高效课堂服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3).

[8]储敏.在“五严”背景下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化学教与学,2010,(11).

[9]杨东平.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在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小猴吃桃子):猴妈妈奖给乖巧的小猴2个桃子,小猴吃了1个桃子,小猴还剩几个?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用数字1表示)小猴又吃了一个桃子,小猴还剩几个桃子?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用数字0表示)从而知道,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接下来让学生动脑回忆自己在哪还见过0,这个0又表示什么意思?(以直尺为例)从而知道0还表示起点。通过创设的一个个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串”,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活灵活现有趣,并使学生在解决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创设有趣的动手动脑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教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得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过程。

如果让你咽下一勺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咽下。但如果把一勺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把一勺盐全部吸收。用上好的教学策略,才能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俊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