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体育运动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体育运动就像空气、阳光和水,是学生健康健康全面成长的动力之源。中学生体育倡导心理、生理、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正是中小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之内在要求。从生理层面角度探析,体育运动使身体各种生理功能获得充分发挥,是增强抵抗力、减少和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心理层面角度探析,运动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归属感,有利于培养果敢性、持久性、自制力和独立性等个性优良品质,使中小学生性格开朗、精神振奋、乐观并充满生气。通过学校或家庭体育运动还可以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学习压力、释放疏通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惬意和身体的放松。从社会交往的层面角度探析,参加学生喜爱和擅长的体育运动或竞技类项目,可以获得美妙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进一步融洽与同学、朋友或家长的关系,形成与他人和睦、亲近与合作的生活习惯,为适应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或社会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从培养道德规范的层面角度探析,中学生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培养社会生活所需的行为认知等能力,可逐步明白与掌握到社会生活的一般游戏规则,不断地培养尊重权利、尊重规则与履行义务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领会公平竞争的含义等。体育教育功能如此强大,在学校体育教育不断强化的同时,家庭体育也不可小觑。
2中学生体育现状调研分析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不足在持续二十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多数指标止跌回升,极少数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升高的势头。中学生体育现状调研以中学生体育发展报告为导向,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分析范式,对中国中学生体质健康、中学生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与家庭体育发展、中学生运动员培养等基本现状与不足、实践经验、理论和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高度概括,集中反映近年来中学生体育领域的现状与不足,以及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进程。中学生体育现状调研中,中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不足的多数指标止跌回升,极少数指标甚至出现连续升高趋势。城乡学生体重、身高、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增幅明显。与此同时,肥胖检出率和超重依然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视力不良检出率逐步升高。尤其是高中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主要是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但是,具体到运动项目上,教学内容并不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充分接触运动项目进而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肯定要利用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时间。但是,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老师的组织指导,另外,需要场地。依据中学生体育现状调研,中国体育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另外,由于低报酬甚至无报酬,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了学生的安全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多学校在放学之后关闭大门的变相清场的政策,多方面原因都使得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机率进一步受限。依据中学生体育现状调研,中国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较低,近七成的中小学校不仅将公众挡在了校外,也把课余时间本就缺少运动机会的中小学生,变相推给公共体育场地资源本身严重不足的社区。节假日、课后和周末,中小学校闲置的体育场地与无处运动的中学生形成了强烈反差现象。
3家庭体育教育缺失
家庭体育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家庭体育,有的家长则感到迷茫。近年来,不时地听到、看到少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生弱不禁风、中小学生成年病多发等触目惊心的报道,原因当然很多,但家长忽视体育、学生缺乏运动难辞其咎。多数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负担较重,把时间用于运动就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的则认为学只要不生病就可以,没必要专门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有的认为要使学生身体好,重要的是要吃好、营养好,运动健身被排斥在家庭日常生活之外。近年来,重视家庭体育运动的呼声越来越高,决策层多次重申“全面提高中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指导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体育,并没有硬性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家庭体育教育成了三结合体育体系中的一大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整体提升。在中学生家庭体育中,家长的作用尤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在课余时间没有体育运动的学生中,过半的家长平时不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喜欢运动的家长会为体育运动积极创造家庭物质条件,与学生一起活动。而自身排斥体育运动的家长,则很少为学生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调查显示,在有体育健身器材的家庭中,家长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0%。由于没有运动的场地或体育器材,而运动量不足的中小学生中,家里没有体育健身器材的高达80%。即意味着,家长自身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行为,以及给学生创造的家庭体育条件,对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运动起了主要的作用。所以,首先家长要转变体育教育认识观,强化自身运动健身的体育锻炼意识,重视家庭体育教育。同时从家长做起,创造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挖掘家庭的体育运动资源,养成良好的运动作息习惯,让体育运动逐步融入普通家庭生活。做到全家人在共同的体育运动中放松精神、感受休闲与亲情的乐趣、达到健身与身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重视家庭体育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正能量,家庭亲情关系也会更融洽。
4总结
篇2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这一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家庭、国家、整个社会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体育兴趣、行为品德、审美情趣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本文试图从体育美学方面的知识入手,结合当今学科渗透的一些理论,重点阐述为什么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美学知识,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的问题;这里仅结合自身基层体育教师的身份特征,按照美学知识的形成规律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体育美学 体育教学 整合 学科渗透
体育美学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研究的范围很广,“诸如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表现审美情感,激发欣赏者的美感;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问题[2]。”
一、引导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中的美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学生课余爱好也越来越广,电脑游戏,电子玩具等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很多体育老师都在抱怨,说现在很难把孩子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这个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没有美好的体验;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工作,科学的引导。“美学中把美分成,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3]这里就从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体育运动和人体艺术,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
体育运动的主体是人,人体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然美。运动员发达的肌肉、优美的体态,给人以健与美的享受;那么,我们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人体艺术这一自然美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人体自然美是美与健的结合,健是人体之所以美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女生,以瘦为美,体重已经偏轻了还要盲目减肥,这就是对于人体美扭曲的认识了,很难想象瘦小羸弱和臃肿肥胖的体态会给人以美感。其次,让学生了解人体美还包括体格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身体素质的增强会对人的动作姿势,运动形态产生积极地影响,如站、坐、行走等姿势更加正确、更好优美矫健等。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都比较重,平时锻炼时间也较少,加之长期的坐姿姿势,对他们的骨骼,肌肉等的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脊柱的影响最大,现在脊柱弯曲异常已经是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姿势缺陷了。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完美身体姿态的保护,要让他们明白那样是很难看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运动中的社会美
体育运动的社会美有很多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有,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果断、自信心、进取心等;观众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文明礼仪,上佳的观赛秩序;体育运动的社会美还有更高层次的表现,“杜丽不哭!”当杜丽在首金争夺中失利时,观众们都给予她最温暖的安慰;当郎平以美国女排教练身份出现在赛场时,观众没高呼“中国加油!美国加油!”等;体育运动的社会美经常表现如此真切,可以说不带一丝的矫揉造作,触及到人内心深处最善良的情感;体育运动的社会美还表现在能够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特别,能够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欢聚在一起。这么多鲜活的事例,这么多振奋人心的时刻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激励我们的学生,更是吸引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最大动力!
(三)引导学生发现体育运动中的艺术美
体育运动综合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建筑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等等,几乎可以涉及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体育美学的研究正在对体育运动和相关设施表现出来的各种美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发掘。精美的运动器材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将传统和科技完美的融合于一体;美丽的运动服饰,色彩鲜艳、线条优美;明亮宽敞的体育馆,一个个都是个性鲜明的艺术品。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冰上芭蕾那优美明快的节奏,激扬或柔美的旋律,更把人带入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接受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完善自己示范动作的熟练优美程度,课前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场地和器材,为学生创造良好优美的活动环境;学校要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体育美学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作用,环境优美的公园总能更多的吸引锻炼身体的群众也是这个道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切身体会这些美的引人之处;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与体育运动了。
二、引导学生鉴赏体育运动中的美
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往往喜欢观看体育比赛,究其原因,能够鉴赏体育运动中的美是其中很大的因素。很多人能够从中体会快乐,甚至如痴如醉的迷恋其中。体育课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阵地,要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美学因素。
(一)体育教师自身应该注意什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优美的示范动作,以及学生到位的效仿都是进行美学教育的手段!教育心理学中讲到过,学生年龄越来,那么老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越高大;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教师示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美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体育教师还要注意自己语言是否优美、行动是否文雅、衣着是否整洁、作风是否正派、为人师表其实就是老师美的最好概况。
(二)课堂组织、学生活动的艺术性
教学组织的技巧也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场地布置要简洁明快,道具制作要富有个性色彩等;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要培养学生积极、果断、勇敢、顽强的性格,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友谊、友爱、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独特的社会美,逐步提高他们鉴赏体育技巧和体育运动的能力。
(三)通过合理规划课间体育活动,逐步提高学生鉴赏体育运动的美
我校体育组经常在校内举办一些小型班际比赛,如班级篮球联赛、排球赛等;通过和班主任合作创办了许多的俱乐部,如定向运动俱乐部、航模兴趣小组、健美操队、民间体育发掘保护小组等!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积极渗透美学教育;逐步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创造体育运动中的美
上海有所著名的“体育馆小学”,这所学校曾经走出过伏明霞、肖海亮等8位世界冠军,他们的办学特色就是“尚美育人”,他们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美化校园环境,升级教学设施;并制定了非常完备的尚美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那体育教学要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要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美化校园;增加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等,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持。体育教研组要分工配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要将体育审美教育渗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对学生的体育活动给予支持,要营造轻松愉快的从事体育活动的校园环境等,为学生提供软件支持。
(二)要为学生创造展现体育美的平台
运动会,艺术节,课外活动等都要给予学生展示体育运动学习成果的平台;我校每年的运动会都要评选运动美少年,奖励在运动会中成绩优秀,文明礼貌的运动员!还要评选活力啦啦队,奖给设计最漂亮,气氛最活跃的班级啦啦队。体育课是学生展示和创造体育美的主要平台,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上课时可要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我经常在课堂里组织一些小型比赛,经常让学生自己回家设计一些体育道具,虽然这点时间很有限,但效果却是很明显的。健美操课中,我会在教过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编几节操,然后在下节课时展示出来给大家看,我现在上课时的准备操都是学生自编的动作;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还要进行科学性的指导。
总之,只有把审美教育同体育、智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美学的指导,体育教学才能超越体育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触及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美学教育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发展之路,合理引导学生发现美,揭示美;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美育基础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1.01.
[2] 张娜.体育美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03.01(第一版).
[3] 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4] 沈蓉蓉.学科渗透是美育的重要途径[N].中国教育报.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农村中小学 对策研究
一、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1.阳光体育的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么阳光体育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其内涵的外延又包括哪些?阳光体育运动究竟和学校一般体育运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主要问题,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的原理性做一个准确的界定。在《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其主体主要是大中小学生,其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和部门,是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
从《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义是:“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其总的目标是“达标争优,强健体魄”。那么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指的是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动员和组织全国的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风气。[1]
2.阳光体育的发展历程
1994年6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开展了“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的活动,为阳光体育运动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到2005年8月,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中小学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开设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这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所下发的力度最大、要求最明确、规定最具体的一份文件。200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会议中,宣布正式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全国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进大自然。号召大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把学校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2007年4月,在北京举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仪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绵阳市平武县平通中心小学、平武县平通中学等2所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信息来源是笔者通过查阅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2.2数据统计法
本课题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处理和统计,并从数据统计进行结果分析。
2.3逻辑分析法
本课题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结合本文的调查,对研究内容进行逻辑分析,避免出现语句不通、文法混乱,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2]
2.4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量的资料和所调查学校的老师、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与看法。
三、现状调查与分析
1.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1.1四川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四川省农村小学体育课时符合标准的还不足半数,只达到了46%,其余21%的学校体育课每周2个课时,剩下33%的学校每周仅有1个课时。而农村初中符合标准的学校也仅仅只达到了50%,其余43%的学校为每周2课时,剩下7%的学校每周开设体育课仅为一课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推行素质教育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导致体育课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把体育课程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忽视了体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经济的落后,体育课程项目的开设率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同时体育师资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也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1.2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认知情况
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认知情况来看,从学校领导层面看,四川农村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尚处于不太重视的状态,然而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阳光体育运动在该校的开展程度。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的体育课程活动才能得到保证。从体育老师层面看,超过半数的体育老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非常重视,仍有少数的体育老师对阳光体育不太重视,对阳光体育运动也没有信心。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而根据目前四川农村的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四川省农村中小学中有甚至高达87%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不足一个小时,长久以往下去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将难以得到保障。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参与项目最多的是篮球,达到了45%,田径和游戏达到了25%,跳绳为15%,足球为8%而健美操仅为7%。而运动场所基本也都是在学校,说明了学校是阳光体育运动最主要的场地。[3]
1.3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工作部署与落实情况
学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都做了一些基本的工作部署,但所做出的工作都是了为了应付学校上级的视察,未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意义,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肺活量水平开始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爆发力与柔韧素质呈现出好转的趋势,而耐力素质显现止“跌”。中小学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等。[教育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使国家颁布的政策没能得到应有的贯彻和落实。
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的认知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度不高
1.2 教育和体育部门组织机构不完备,流于形式
1.3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师资与硬件设施缺乏
1.4 体育课程老化,运动项目单一
1.5监督评价奖励机制有待完善
2.促进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陈旧观念,提高整体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2.2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相关法规法制
2.3加大体育专项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硬件设施
2.4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丰富运动项目提高趣味性
2.5健全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促进长效发展
五、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总的来看,目前四川农村中小学校都能够按照《意见》的相关要求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但是不同地方实现的程度并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师包括学生能够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还积极成立了一些阳光体育运动的专项小组。但是仍有一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看到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忽视了阳光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从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来看,仍有很多学校存在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较小,体育器材严重短缺而且已有器材严重老化等现象。从阳光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主要以体育课程和校内体育活动为主,很少涉及到校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地点也多以学校内部的操场为主。从阳光体育的开设项目来看,农村中小学体育项目开设项目单一,多以篮球、体操、足球、田径、跳绳等居多,很少涉及到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武术、轮滑等。
2.建议
就目前四川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扩大宣传手段,从多方面加深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尽可能多的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和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发展。设立阳光体育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逐渐解决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问题,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增加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对原来有的体育项目创新组织形式,加强其应有的吸引力。行政教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阳光体育项目考核机制,对学校阳关体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还要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并自觉加入到阳光体育的运动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熊扬名,赵丽萍,沈富春,袁金宝,尹贻伟,黄建.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11,03:150-154.
篇4
关键词:冬奥会背景;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高校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稳定的提升,成功承办2022年背景冬奥会,也为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在冬奥会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冰雪体育文化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助于推进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被赋予的全新使命。冰雪体育运动虽然是体育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借助举办冬奥会这一背景,可以充分利用其辐射效应,让我国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现阶段,高校在对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培养效率和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能力。
1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认知分析
1.1项目类别掌握情况
通过实际调查,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冰雪体育项目类别认识方面较为片面,认识十种以上的在校学生比例只占33%左右,7~9种的占16%左右,4~6种的占30%左右,4种以下的占20%左右。反映出了当前高校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培养中应对这方面进行加强。
1.2比赛常识掌握情况
比赛常识的掌握情况相较于项目类别更加不理想,能掌握十项以上的学生只占3.5%左右,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只能掌握1~5项,丝毫不了解比赛常识的高校学生占比可达30%。可见高校学生对比赛常识的掌握极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校和学生对这方面重视度不足,比赛常识项目种类多、范围广、内容复杂也是重要原因,高校学生很难全部掌握[1]。
1.3运动方法掌握情况
在运动方法掌握方面,被调查的大部分高校学生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冰雪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且运动方法和比赛常识的掌握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高校学生掌握运动方法的同时,也势必会掌握一定的比赛常识。
1.4发展历史掌握情况
高校学生掌握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后,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此项运动存在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为该项运动的发展提供助力。但是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有近一半的高校学生完全不了解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除了高校课程安排不合理这一因素以外,发展历史在内容上更具理论性,相比于实践活动缺乏趣味性,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1.5运动员了解情况
冰雪体育运用的运动员受比赛紧密度的影响在曝光度上并不像跳水、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那么频繁,近一半的高校学生只知道1~3位运动员,1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能具体说出五位以上运动员名字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0%。
1.6相关政策了解情况
高校学生往往会将主要精力放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面,对冰雪体育运动相关政策的关注较少。42%左右的学生对其了解甚微,32%左右的学生仅仅知道一小部分,其余的高校学生认知度为0。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加以宣传和扶持,但是和高校及媒体的衔接较差,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2影响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因素
2.1个人因素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情感的主导,因此个人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高校学生在选择冰雪体育运动时,往往会从自身的爱好出发,并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自身这方面的素养并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但是由于个人情感掺杂较多,也可能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只对自己喜爱的冰雪体育运动有热情,对不感兴趣的冰雪体育运动丝毫没有兴趣,在能力培养和发展上缺乏全面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冰雪体育运动时只是因为一时的热情,很难发展成稳定长久的兴趣爱好,并未意识到冰雪体育运动会对自身产生的有益影响。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体育赛季,进行沟通交流。且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冰雪体育运动是否具备新奇体验,也是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认知方面过于片面,自主性和运动意识也略显不足。
2.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学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直接影响其性格和处事方式及行为举止。因此,家人对冰雪体育运动的认知及态度会对高校学生的整体价值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例来讲,若是家中有对冰雪体育运动极其热爱的成员,并且积极的引导其他家人参与其中,起一定的带头作用,可以帮助家人提升这方面的素养。若是高校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其今后的冰雪体育能力培养会起到助力作用。通过实际调查可知,近70%的高校学生认为家庭成员在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略显不足。此外,“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此外,冰雪体育运动相比于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普及程度略显不足[2]。甚至极少数的家长在这方面还存在误解、偏见,认为让孩子参与冰雪体育运动只能起到消遣、娱乐的效果,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并未意识到培养孩子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2.3学校因素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任,能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高低。高校的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硬件设施主要指可供学生使用的运用设备及场馆,而软件设施则是指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通过实际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冰雪体育运动方面的场馆和基础设施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存在短缺情况。在课程安排上,偏运动理论的课程较多,可以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的实践课程较少。并且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冰雪体育运动比赛,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虽然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冰雪体育运动课程,但是在内容上均以滑冰、滑雪为主,缺乏多样性。虽然冰雪运动项目很多,但是受气候条件、学生身体素质、教师教学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开展和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此外,非体育类院校中极少开设此方面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相关教师资源相对稀缺,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乏深度和专业性,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且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较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激发,对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3]。
2.4社会层面
若想推动我国冰雪体育运用的发展,大幅度提升高校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冬奥会的背景下,我国在冰雪体育运动的普及力度也有所加强,鼓励北方高校利用自身地域优势,适当的将冰雪体育运动纳入日常教学课程当中。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以外,国家还会提供资金支持,为其发展创造更加优渥的环境。但是受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制定的政策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会存在困难,在落实及执行时容易出现覆盖面较小、碎片化等情况。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政策落实及推行方面的监督及反馈机制并不完善。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推行力度不足,二是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度。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80%以上的学生通过访问网络的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冰雪体育运动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进行宣传时,应充分利用的网络的宣传优势,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冰雪体育价值观。学校还可以创建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将冰雪体育运动的教学视频传到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但是高校学生对信息内容的鉴赏及甄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
3培养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冬奥会背景下,更多的高校学生对冰雪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对冰雪体育运动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高校学生作为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社会、高校和家长投入足够的关注度。高校学生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可以在心理认同方面进行强化,加快文化的传播速度。高校学生在接受系统的教育后,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此时教师应当加以合理引导,帮助其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其次,应当充分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运动知识,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培养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最终助力高校学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定期的举办知识竞赛、运动比赛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娱乐和竞争中,感受到冰雪体育文化的多姿多彩,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运动当中。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网络、自媒体的宣传力量,通过丰富的传播内容,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3.2强化大众对冰雪体育运动的认同感
长久以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将教育侧重点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面,体育教育在所难免的受到了忽视。此外,地域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冰雪体育运动认知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讲,来自南方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冰雪体育运动的机会较少,对其认知度也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弱。借助举办奥运会这一契机,可以提升冰雪体育运动知识的普及力度和范围,改变以往大众的传统观念,强化大众对冰雪体育运动的认同感。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意识到学生拥有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家长的思想转变以后,可以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参与到冰雪体育运动当中。此外,家长在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引导其正确使用媒体平台。
3.3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3.3.1完善学科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
鉴于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举例来讲,体育类院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在自身教学能力范围内,增设和冰雪体育运动相关的专业,并修建相应的运动场馆,购入运动设备,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能力提供全面的保障。当前高校在开展项目课程时,主要应用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两种方法来完善学科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获取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冰雪体育运动当中,通过具体实践提升高校学生在这方面的文化素养。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以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课上课下同步教学的教学效果。非体育类院校在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上略显不足,可以从课程内容上入手,制定更加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3.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生可以接收到良好教育的前提保障,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知识结构、教学方等到各层面入手,全面强化师资队伍,使其更具专业性。除了强化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业运动指导员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乘年轻态发展,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大学参加工作,缺乏应用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照本宣科,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加以支持。
3.3.3开展学术交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各高校之间应当开展深入合作,将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互分享,开展学术交流,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其次,还应构建出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及时的发展和解决现存问题,并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学习。
3.3.4合理配置资源,构建参与平台
在奥运会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开始着手建造更具专业性的运动场馆以供学生使用。各高校之间也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将场地、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还可以运用别人成熟的管理方法和基础设施。例如,相邻的高校之间可以合力利用举办与冰雪体育运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够创造良好的氛围。对于部分不能自己构建运用场馆的高校,可以利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定制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所拥有的运动馆中进行锻炼,使其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3.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4.1政府部门统筹指导
政府部门的统筹指导为我国冰雪体育运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一方面,政府在扶持力度上应当有所加强,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新的扶持内容,还应对已有的内容进行细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时,需要充足的资金加以保障,政府可以利用公共财政,成立专项基金。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优待,引入社会资本,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提供资本供给的发展状态,为高校学生冰雪体育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保障。
3.4.2企业勇于承担责任
高校承担着为企业、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此时企业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协助高校培养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的能力。企业和高校可以运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此外,还可以为高校提供充足的资金,用来修建运动场馆,购买运动器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受众黏性。高校和企业互利互赢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能力,为我国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5]。
4结语
奥运会的承办,为我国冰雪体育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高校学生承担着我国未来冰雪体育行业发展的重任,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直接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政府、企业和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能力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菲.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首都体育学院冰雪运动方向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2]彭赛桥.冬奥会背景下北京高校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0.
[3]张亚萌,任慧莹,关成雪,等.冰雪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9,17(15):129-130.
[4]王海峰,张岩,高俊.冰雪竞技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4,36(5):61-64.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1学校体育及体育意识分析
1.1学校体育
作为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对运动知识了解、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观念,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一直以来学校体育学都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性质来看,它隶属于社会科学体系中教育科学的范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抽象教学的理论科学,也区别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体育学融合了二者的优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的科学。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施加计划性、组织性的影响,实现人才发展的综合培养。简而言之,体育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身体的影响来达到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主要是依靠科学教育途径来实现对人能力潜力的挖掘和培养,提高人整体的素质水平。它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重在开发学生潜在能力,以社会长远发展为大背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1.2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现实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形成的对应反映,它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感觉、思维及判断能力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基本认识。从学生的角度,其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根据对体育运动的判断和认识所采取的相应反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意识并采取认为正确的行动方式。在学生重复多次地进行体育运动的实践和练习中就形成了固定化行为模式也就是体育习惯,它伴随并且影响学生的一生,包括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立足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习惯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固定化和自动化的反射,是长期培养、训练及积累的结果。因此,只有拥有了先进的体育意识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但目前情况却是:受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家庭背景及体育基础、自身认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许多学生缺乏体育意识,仅仅重视智育教育,没有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习惯的培养更是达不到相应标准反而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扭转局面,加快促进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
2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及培养学生终身意识的措施
体育运动如同开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是对人体机能的建造,工程建筑需要优质的施工材料,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必须要有科学的运动设计及体育运动知识,而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获得这些知识的基础作为终身体育锻炼培养的基础单位,学校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学校教育计划及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学生只有在真正地掌握了相应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体育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传授科学的健身内容以及方法。然而,在体育学习开展之前,必须要明确“健身”和“竞技”之间的区别。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身,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掌握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课程体系以及运动计划的制订,实现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公式表现为:“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在一系列的反馈过程中,改善学生体制,挖掘学生潜力。
2.1学校体育教育需要融合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教育发展的最终方向和目标就是终身体育,这种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观念是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其根本目标是终身健身者的培养、全民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主要指的是在人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身体锻炼以及各类形式体育教育活动的总和。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身体练习,通过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其身心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以及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计划性、组织性的教育活动为手段。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成长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其成长阶段培养其牢固的终身运动的意识,实现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已经由运动技能性体育教育转向健康教育性的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可以说这是学生素质健康发展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现阶段,学校要将学生体育基础能力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实现现代人的培养发展目标。
2.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爱好、兴趣以及习惯
对某件事物的兴趣是人们对其活动发展的积极表现,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样体育兴趣就是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和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积极认识。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要发挥想象力,结合学生特点力求使得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找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所在,并获得团队协作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使得学生在文化课以及专业课上的学习压力得以释放。一个人在某领域的成功与其兴趣是离不开的,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1)要建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要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上,有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问题等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考虑,只有教师做到内心清晰学生才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2)教师还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保证教学各位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教学场地的合理布局,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设计思路。(3)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总结。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师,要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其热爱的运动项目,不以竞赛和成绩的提高为目标,关键在于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学习的真正意义,自觉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
2.3高校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清晰地掌握学生的运动锻炼情况,明确学生现阶段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并对其成绩进行正确判断。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锻炼热情,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运动目标。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学生在每个运动阶段制订不同的运动目标。在结束阶段练习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检测,掌握学生锻炼情况,对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固定,需要改进的方面要指出问题并给予相应建议。在完成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运动认识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多运动锻炼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运动的意义、作用,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培养体育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运动兴趣,实现积极主动自觉地运动和学习。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讲授运动细节的相关知识,包括运动的次数、时间、强度以及动作自我纠正等,学生只有清楚如何正确锻炼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实现运动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培养,建立坚实地运动基础。在硬件设施上,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地运动氛围,创造运动便捷条件,将课堂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们自觉性地课外实践,实现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建设要求。
2.4高校必须促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4.1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做好学生表率工作,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思想作风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教师需要明确教育学生之前要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在思想层面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紧跟时代步伐,热爱本职工作,做到谦虚谨慎,认真对待每一项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崇高的教育理想,加强知识水平的学习和锻炼。2.4.2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积极的人才观、师生观以及质量观和评价观,把握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培养自身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2.4.3积极改进教法,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大胆地实行教学方法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法。2.4.4随着电子互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化等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帮助自己更加了解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合的人权。只有教师不断地保持着对体育运动的极大兴趣,才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培养其终身运动意识形成。
3结语
在体育教学之中应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高校应当促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爱好、兴趣、习惯及体育教育需要融合终身体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予鹏.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191-192.
[2]杨继祥.把职业技能大赛融入常规教学,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50.
篇6
关键词人社会体育价值发展
1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是一种社会存在,体育作为一项生产性的文化事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体育经济既是社会消费性经济,又是社会生活性的经济,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相互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从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述中,我们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特征可以明确三点,其一,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同劳动力所有者分不开的;其二,劳动能力只有在劳动中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其三,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由此可见,对劳动者的培养应包括进行智力教育和身体方面教育,使劳动者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保证劳动者有充沛精力投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效率。生产力的基本结构是教育和科学管理,都是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为基本条件的,而体育对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发掘具有直接作用。体育虽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不出产社会物质产品,但劳动者因接受身体教育而强身健体,增长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多种身体技能,首先是体育运动参与者明显受益,而后表现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因而体育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低估的。
2体育运动与人的社会价值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解社会,学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各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错,互相渗透的趋势,体育已逐渐成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业。升国旗、奏国歌这种崇高、特殊表示胜利者荣誉的形式,唯有国际比赛中才有,它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深入到社会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完善自我的体育运动中去,表明体育运动正在为人们建立崇高生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点作用。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的对抗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加强了对集体、团体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定感。体育运动又总是在一定道德约束下进行,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团结拼博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荣与辱,竞争与退缩,爱情与事业,个人与祖国,乃至生与死之间选择和定位。体育不单纯是竞技,它还是一项大众性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体育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在体育文化日益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之后,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培养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活动还从未象体育这样拥有如此广泛参与者和长久不衰的民众热情。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亿万人健身强体,发展完善自我的参与意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各种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奋进拼搏精神,以及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精神价值
体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也带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启示,使人感受到生命总在运动发展中。体育发挥着包括一些艺术形式不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它既是人类一种高级文化活动,也必然是一片人类高级情感抒发地。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个人的情感得到渲泄和发展,也使社会得以和谐和稳定。
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的节奏扣人心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运动技艺的惊险性,比赛的对抗性,战术配合的准确性,稍纵即逝的偶然性,时间速度的节奏性,音响画面的艺术性,使人们欣赏到一种精采超群的流动技术,极大地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
4体育运动的社会健康价值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争意识培养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逐渐富裕,使孩子的优越感日益增强,父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所勿略,导致学生出现过于依赖心理,学习没有激情,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的精神。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这个重任,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再认识竞争意识的内涵
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竞争意识在社会化形成过程中由外因和内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环境的刺激;内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1.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争意识养成的教育。“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与保守和惰性势不两立,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夺取。持久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
2.竞争意识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
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技术水平、体育经验,而且还可以提升思想、磨练意志、培养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和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趣与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所以,“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三、培养竞争意识势在必行
1.人类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竞争与相互协作是紧密联系的,竞争与协作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一方面,人类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为发展个人能力所不及而需要协作;另一方面,人们为了证明个人潜在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每时每刻都在相互竞争之中。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竞争与协作一起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态。
2.时代特点的要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比赛,在机会均等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机制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竞争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效益、发展经济的手段,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生机。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机制给人带来危机感和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和压力必然要在竞争中取胜,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3.体育运动的特征要求
体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体育运动的生命所在。体育现象中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参加体育竞争的主体不断更新。在绝大多数项目和体育活动中竞争是基本形态,竞争始终贯穿体育运动的过程,参与者既是竞争的主体又是竞争的客体。比赛场上的竞争气氛和竞争行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不仅使直接参与者有极强烈的情绪体验,就是间接参与者──观众,也同样被激烈的竞争场面所震撼。因此,不论是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参与,都能感受到体育活动强烈的竞争气氛。
4.新课程改革和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新课程的诸多特征如: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增强竞争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培养的一个目标。这种更新和发展必须在个体本身的比较或是对其他个体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学习存在竞争,有学习就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新和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培养的原则性
1.公平性
这里说的公平环境是指各个个体和团体之间的力量的均衡、比赛规则的平等。双方实力的对比不相上下,能力势均力敌,势必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激烈场面。在相同的时间、场地、器材、气象等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参与者无一例外,在游戏规则、比赛规则、秒表、尺子、比分面前人人平等,有公平才能合理竞争,才能保证参与竞争者的心理平衡和不断进取的决心。创造公平环境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前提条件。
2.目标递进
坚持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保持竞争的自信心和持久性。体育运动的竞争都是具有具体目标的,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逐步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渐次达到总目标的水平;然后,再为实现下一总目标奋斗拼搏,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在竞争中对新目标的不断追求,从而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
3.自主与创新
学生的主动意识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内在驱动力,有了主动意识才会用心去做,才会积极,才会拼博。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获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团体的力量配合和人际关系协作,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新奇,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培育竞争兴趣和技巧。
4.竞争与合作
篇8
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惯,使孩子养成任性、怕吃苦等不良习惯,而田径运动恰好又是一项又苦、又累、需要较大毅力才能完成的体育运动,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田径训练,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思考,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视:
一、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田径作为奥林匹克家庭中最庞大的“家族”,田径历来是各届奥运会的关注焦点,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运动竞技水平,田径成了一种标准。田径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跑、跳,投,速度、弹跳、力量等,凡是运动科学所涉及的部分,在田径中都能找到,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运动,起源生活,作用于生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田径运动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也现代奥运会主要竞赛项目,具有极高的竞赛价值和欣赏价值,深受大家喜爱。因此,我们体育老师,首先自己要对田径运动要热爱,要深度熟悉田径运动各项目,包括竞赛的各项规则、欣赏水平等。然后,通过体育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竞赛形式、竞赛规则、田径运动的小故事、名人轶事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 ,增强团队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的孩子生性大多好动,平时参加的活动较少,对体育活动大多学生都抱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加。但是长时期体育专业训练,大部分队员都觉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和的训练,又非常辛苦。如何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是老师们感到棘手的问题。除了做一面鼓励,表扬之外,我们通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是:
1.展示体育魅力
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枯燥、乏味的小学田径训练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积极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田径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通过墙报、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浓厚的内涵,及对他们身心及社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满足他们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2. 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
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田径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3. 寓“训练”于“玩”之中
比如让参加中长跑的队员进行一次‘‘越野”比赛,看谁是“越野小能手”,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感受到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又提高了训练成绩。老师在秒表上做做“手脚”。“送”一些成绩给队员,让他们尝到训练的甜头,每次训练的成绩不断的进步中,而且是“捷报频传”,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常常都以一个获胜者姿念出现,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树立队员间的团队意识
加强队员之间的凝聚力,让他们为能成为田径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彼此之间能相互鼓励,“快乐着彼此的快乐,幸福着每个人的点滴进步”,让他们“要我练”为“我要练”的快乐气氛当中。
三、选好运动苗子,建立梯队模式
成功选材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有好苗就有出成绩的希望。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留意,并及时做好记录。我们在平时工作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选取其中素质较好的苗子进行重点关注对象,并认真记录,询问学生父母身体特征,到达中年级后,及时对其进行初步培养,通过专业项目,测试学生在哪方面有突出素质。
四、加强多方合作是农村小学田径训练的有效开展的最佳途径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为了训练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占用一些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两者产生了矛盾。
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学生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这里体育教师与各班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与家长、任课教师要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队员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训练,健康地成长。
2.拉近师生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
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相互信任的。作为体育教师,体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田径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换位思考,获取家长的支持
篇9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75-01
体育学科是我国公民在接收义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学科的开展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学是集课堂和户外为一体的,其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与体育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既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合理的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这将积极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是把知识、技能、能力与意识力融为一体的过程,它是建立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培养意志力的训练过程。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意志力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其与体育运动效果成正比。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意志力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可以开展体育课堂活动、多彩的体育名人历程介绍等等,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怕失败、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这对于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措施
在初中时期开展体育这门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精神意识等,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可见,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水平非常重要。由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与体育运动效果成正比,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对教育教学会有很大帮助。以下笔者就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意见。
1、激发运动兴趣,培养意志力
初中正是学生掌握各种事物的最佳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能够自觉的克服运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将逐渐完成。由于运动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各种因素中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的心理因素,合理的、有效的、精心的课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和感动,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新认识,积极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克服体育运动中的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目的。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意志力
通常我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比较单一、传统,一直延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就体育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比较枯燥、乏味,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体育知识学习中去,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辅助教学。 体育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从而促使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多彩的、形象生动的体育课件讲解体育知识、各类体育名人的奋斗历程、体育运动等相关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以及体育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体育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3、加强师生交流,培养意志力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谐、有效的沟通,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促使课堂中多些欢声笑语,多些表扬、鼓励,促使学生在欢乐中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能够促使学生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因为,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受老师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意志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促使体育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要。体育这门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精神、意识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完全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初中进行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户外体育项目锻炼,还需强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由于学生的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效果,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等,进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能够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目的,还能够促进学生能力、意志力的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时期里,由于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建议体育教师应在今后的长期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提高,注重不同年龄的初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本研究尝试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以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针对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干预性实践研究,从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情绪调控、社会适应、合作意识与能力、意志品质的能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综合素质。最后总结出体育课程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建议学校、教师重视体育教育,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实行志愿服务留守地区支教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将子女留守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因长期缺乏父母管教与爱护,情感和道德上的缺失,形成诸多心理问题。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共60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6名。
2.2调查法
2.2.1量表制定 依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结合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体育道德四个方面出发,仅针对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计了《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和心理状况调查表》。
2.2.2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 2012年9月向安徽省寿县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共发放60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收回率96.7 %。根据问卷分析,测信度系数0.739。后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2012年10月,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向寿县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测信度系数0.939。最终确定此问卷信度及效度均有效,符合本文研究要求。(见表1及表2)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修改前问卷 修改后问卷
人数 60 60
系数R 0.739 0.939
表2 问卷效度检验
完善 基本完善 不完善
专家人数 4 3 0
7 57% 43% 0
2.3访谈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的提纲,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访问了寿县兴华中学3名体育教师,3名分管教学教师,初一年级班主任,另外还有学生和家长。主要针对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以及体育教学价值等问题进行访谈。
2.4数理统计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留守学生在体育干预教学前后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17.0。
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数据分析
3.1.1家庭与个人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表3 家庭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谁在外打工 你和谁生活
在一起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381 1.3581 1.2624 1.2624
SD .428 .488 .309 .309
双亲 45.4% 56.6% 54.6% 42.4%
单亲 54.6% 43.4% 21.4% 25.5%
长辈 34.0% 31.1%
表4 个人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心情不好时你是否会选择体育运动 你是否上过
体育课 你是否喜欢
体育运动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225 1.4889 1.4133 1.4133 1.3776 1.4813
SD .612 .766 .501 .501 .342 .422
是 42.1% 80.3% 80.1% 80.1% 50.8% 78.2%
否 57.9% 19.7% 19.9% 19.9% 49.2% 21.8%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1、2、3…5为附件调查问卷中的选项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双亲或是单亲在外打工,在这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占到总数的46.4 %;当父母不在时,留守儿童中只有2.5 %是与单亲住在一起;有43.2 %的是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上得不到照顾,同时当生活中有烦恼时也无处倾吐,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表4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前这些学生在出现情绪变动时,不懂得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缓解,而且喜欢体育运动的儿童数量则占50.8 %,比例不是很大,而在上体育课方面,则大都有过体育课的经历。而经过干预后发现,学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懂得用体育运动来进行调节,而且更多人喜欢体育运动了。作为本文的研究当中,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方面的变化则尤为重要。
通过对留守儿童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表12):留守儿童参加完体育教学实验后社会适应的均值从原来的 3.428 上升到 3.612,社会适应的标准差从原来的 0.687 变化到现在的 0.750。经过配对 T 检验后得到 T=-2.138,P=0.028(P?0.05)。因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体育教学干预实验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3.2 原因分析
在实验干预的三个月中,通过与老师家长访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以及具体的数据分析,明显发现留守儿童的确实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他们在个性上存在极端,有的内向自闭,有的因为失管失教过分放纵不羁。前者在集体环境下缺乏安全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将自己过度封闭在个人世界里,即使在体育教学的游戏中,也没有办法放开玩耍。后者有常与高年级学生一起打游戏、上网,甚至放高利贷的行为,个性乖张,目中无人。为何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没有父母陪伴,由他人管教问题较多;教师流动性大,职业素养欠缺;学校缺乏教学理念,重成绩轻素质;体育课管理松懈,教师观念落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