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素质;举措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56-1

当今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竞争激烈,贫富差距拉大,升学就业压力加大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令人担忧。新时期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采用切实可行的举措,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显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有利的保障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推动力,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校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美丽的花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愉快的心情,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打扫教室及卫生区、拔河比赛、植树活动、朗读比赛、知识竞赛等,多多鼓励学生做各方面的尝试和探究,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

3.榜样教育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伟人、名人的先进事迹,让学生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益的电影,也可以用我们身边一些积极向上人或事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陶冶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师生关系,即相互之间的接触往来,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感情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得以实现。教师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无不在熏陶着儿童。教师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用智慧来吸引学生,用高尚的情操来感化学生。

二、培养积极的认知心理

对学生认知的培养就是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过程。加强这方面心理健康指导,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做到劳逸结合。

1.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观察的要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处与相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课上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每天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如:说出一些动作的口令,向前转,请举左手等,让学生做相反的动作等。

3.记忆力的培养。

可以运用形象记忆法、直观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复习方法,防止学生大脑过度疲劳,强化记忆的重要条件。

4.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丰富学生头脑记忆现象的储备。可以通过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或结合情境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三、加强有效课堂管理对策

新课程强调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同时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师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愉悦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创造性。

1.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首先,使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其次,要注重运用一些策略或技巧建立良好的常规。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保持良好的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可以采用游戏与教学的接轨和生动有趣和谐幽默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适度的奖励与惩罚

我们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巧妙运用好奖励与惩罚。对学生的奖励可以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精神奖励:一般言语奖励,如“加油啊、努力吧、你真棒”,还可以用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物质奖励:可以是学习用品等。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试一试,像16、23、59、113这些数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确定其中的一个数,调动各数位上的数如234,交换位置成324、342、423、432,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验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每个数字所在数位无关,那么,这里也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思想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将达到惊人的程度。

二、做好学生的心理卫生指导工作,战胜怯场心理

怯场心理是指学生参加考试或竞赛时因某种原因造成情绪过于紧张和慌乱,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学生考试时产生怯场心理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在理解题意和解题步骤上出现差错,有时连平时会解答的试题也会感到束手无策,严重的甚至无法坚持考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l、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学生精神负担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自己子女要求很严,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有的家长甚至规定孩子每次考试必须达到优秀,否则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殊不知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给学生造成极沉重的心理负担。许多学生平时表现活泼,可一临近考试,就如同变换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无精打采,眉头紧锁,对考试如临大敌,结果适得其反。

2、教师对学生寄托希望过重,学生心理压力大。许多教师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考试时能考出好成绩,为自己争光,因此,在考试前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严肃性,对学生是千叮咛万嘱咐,有的甚至个别谈话,这本是好意,而学生听了以后,心理变得惴惴不安,反而造成考试前的紧张气氛,进入考场中,产生怯场心理,影响其发挥。

3、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检查一下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原本没有什么,可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好胜心强、自尊心也强,他生怕考试考不好使人看不起,所以,脑子像绷紧的弦,结果看得越重,想得越多,心理就愈紧张,往往容易发生怯场心理。学习不好的学生,心理往往存在着自卑感,认为自己总是考不好的而缺乏自信心,造成害怕考试,一见试题头就发胀,信心动摇,势必难以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作为教师,针对学生怯场心理的原因,就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卫生指导工作:A、不对学生施加压力。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家长改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想法,使家长对子女有正确的态度外,教师自身也不应把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而有意无意地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应尽量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如的精神氛围,使他们像平时一样的生活。B、帮助学生树立成功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考试充满信心,要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期望值和正确的应试态度。C、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是练了许久的功,而今要上阵了,临上阵前总有一阵紧张,教师应在考前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心理;做题时应先易后难,增强自己考试的自信心……

三、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培养,有赖于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这一点是不能否认。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协调一致,取得最大的教育合力,创设最佳的有利于小学生发挥活动的外部环境。学校要坚持倡导文明之风,弘扬爱国精神,开展评比活动,教师可组织心理训练,兴趣活动,创造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个别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身疾病,为学生解决适应不良、心理冲突、情感危机等问题,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状态,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常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喜欢赶时髦,对新思想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因而社会上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加之在家庭中物质生活充足而优越,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较弱,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生活空间。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只能培养怪癖、脆弱的性格。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切忌将学生禁锢在可望而不可攀的“榜样”、“名人”的光环之下,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绪。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虚假、不伪装,这样学生才会信得过老师,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一切,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同时,与学生采用平等谈心、切磋、协商的方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4

一、制定适当目标,诱发学习兴趣

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愿接受教育的动力源泉,而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应常常设法创设情景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都要先想想教材的哪些方面是学生希望掌握了解的,他们有哪些心理需要,再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

例如,在教学“数的倒数”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倒数的基本特征和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笔者首先发给每个学生制好的数学卡片: 、4、0.5、2、 等等,进行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快速地找到与自己手中的数相乘积为1的数,两人站在一起,再前后左右稍加交流,检查有无找错的,然后小组讨论后下定义,倒数的概念就这样被掌握了。再提问:能说4是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不能。4只是 的倒数,不是其他数的倒数。老师补充说:“倒数与因数、倍数一样,都是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地存在,若没有 ,4成不了倒数。”接着老师又提问:1和0的倒数朋友是谁?”学生再次带着好奇的心理和同桌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回答:1的倒数还是1,而0没有倒数。”学生回答问题的理由充分,态度积极,思考认真,想得周全,老师及时鼓励他们学习,并助兴道:0大腹扁扁,只吃不干,没人想做他的倒数朋友。”期末复习期间,一提起倒数,同学们几乎能复述全过程,可见效果非常好。

二、精排教学内容,满足“自己学”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要知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必须受到关注,教师如果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那么,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比教师的“灌输”,学生们更乐意靠自己的本领去学习。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个体的参与和群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例如,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课,如果我们把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照本宣科,装进学生的头脑,不但削弱和压抑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犹如“水过鸭背”。而仅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其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上课伊始,笔者并不急于揭示课题,而首先以课件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月亮、太阳在宇宙中的运行规律,激发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结合看书自学进行独立思考,从中揭示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自转这一神奇而又奥妙的现象其实跟生活中的年、月、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深层“加工”,从而展示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学习,去探究年、月、日的真正内涵。

三、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整体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式。而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情知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核心就是优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篇5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以运动健儿为榜样,立志要做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体育健儿中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2.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明显地表现出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从爱护学生情感方面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 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比如,在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时,就可围绕活动身体这一部位的任务,创造出多种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的练习形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1.根据无意注意是刺激物出现所引起的特点,教学时利用这一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发出口令和讲解时声音的变化,在学生不注意时突然停下口令和讲解,看手势、听信号、做动作、叫口令、利用直观的教具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的示范,适当地进行故事化的讲解,醒目的标志线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等,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刺激物出现也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组织教学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物出现,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完成好教学任务。

四、消除学生对运动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进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领带体育的关系,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等等。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只要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学,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六、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篇6

关键词: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听障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每个听障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听障学生生活在无声

的世界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情感特点与正常青少年不太相同,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存在很强的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当品质问题看待。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劳技课中“钉纽扣”一课,有的学生因为不会拿针,多次把手扎出血,就没有信心,不想钉了,这时老师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引导他:“现在有不少同学成长在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下,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一旦遭到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常常退缩或不知所措,失败和困难是每个人生活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正视它、战胜它,多练习一下就好了。”话后,这个学生立刻露出微笑,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终于学会了钉纽扣。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包括“才子”,也包括“差生”,尤其是个别智障的学生,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冷有热,有亲有疏。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的辅导办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努力得到肯定的气氛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班级开设了每日格言、班级周报、天天听故事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听障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交往能力。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困难挫折能勇敢面对,对身体的残疾能坦然面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

素质

学校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心理教育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氛围,幽雅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舒适的寝室,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学校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和锻炼。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样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比如,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以防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也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棍棒”式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歧视、训斥和体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讲究角色互换,父母和孩子虽然年龄不同,辈分有序,但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不伤害孩子。对于听障孩子来说,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良好心理素质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080-02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其应该正常、健康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打击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长期累积,不能得到有效疏导与解决时,就会对其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甚至会危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形,心灵扭曲,极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孤僻、懦弱、急躁、粗暴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一、积极引导自我意识,自我防止消除不良心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首先要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高自我意识、体验和控制能力。其次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解决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和人生。还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努力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当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这是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时机实施耐挫教育,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挫折对学生来说是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帮助其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才能帮助其取得成功。耐挫力是人经得起挫折而免于行为失常或精神崩溃的能力。耐挫力高的人,能够从容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因此,要提高小学生对抗挫折的应付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一)要寻找时机,适时诱导。

让学生明白挫折不可怕,挫折虽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

(二)要为其提供适度的挫折环境,教给其应付挫折的方法,让其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正确对待各种紧张的刺激,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尤其在环境恶化时能“自我防御”,提高能力。

(三)在遭受挫折时能主动与老师、家长、同学、坦率交谈,寻求必要帮助,树立自信。还要学会自我激励,多于积极性格人交往,多给自己良好心理暗示,经常给自己“打气”。主动寻找外界激励源,多看振奋人心的好书,多听积极报告或讲座,多听积极向上的好歌,不断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三、真心爱护尊重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籍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教师要真心爱护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其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相处。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其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因素取决于其心态。我们要告诉学生“有时无法回避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法选择父母和老师,甚至无法选择生存环境,但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好的心态。”用阳光般的心态乐观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四、走进学生心灵,耐心劝导改正错误

师生之间的爱是双向的,伤害也是双向的。教师要懂得耕耘、欣赏,教师如不理解、欣赏学生,那将无从施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学会宽容。绝不能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全盘否定。教师“揪小辫子”“揭伤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对抗或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发现学生之美,赞扬学生之美,耐心地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学校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素质,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大课堂,应多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磨练。家长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和社会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为学生健康心理成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总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负责,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5.

篇8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依赖、自卑、逆反、孤僻、焦虑、抑郁、嫉妒,导致容易发生早恋问题和迷恋网络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而解决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以为同样需要从这些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方协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1.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策略

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应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参与,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教育需要改变唯分数是从、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疾,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提上议事日程,才能从教育本身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根基。

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矫治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学生进行心理矫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条件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校的校长、团委书记、班主任等可以充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每天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学生遇到任何心理问题,都能及时找到倾诉的对象,并且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矫治。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中学的许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应深入学习、

潜心研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对学生施加自觉的、有目的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中主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不误、两手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里的活动既包括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课内活动如主题班会,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确立不同的主题班会。如“亮出我们的精彩”、“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少年壮志不言败”等等,由班委们组织,班主任适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育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会、手抄报比赛、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赛、竞赛活动,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潜能得到挖掘,自信心得以增强。

二、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1.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青春期学生出现的自卑、孤独、嫉妒、厌学以及唯我独尊等心理障碍,大多数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缺乏有关。为此,家长应重视儿童早期(一般指0―6岁)独立性、自制力的训练,比如儿童不小心摔了一跤,家长不必立刻去搀扶,要让孩子尝试自己站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人格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家长应克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坚持自身的期盼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并依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期望,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一方面,家长可以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在和专家、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中既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也能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渠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庭育人环境不仅体现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更重要的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如家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正能量。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予学生“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社会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

1.加强网吧、游戏场所等文化市场的监管

文化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公安和教育等部门对网吧、游戏场所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网吧应按规定进行实名登记,坚决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网吧经营场所未执行规定、肆意让未成年人进入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未成年人当中。

2.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

青少年对社会环境非常敏感,可以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喜欢模仿和从众的心理与生俱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一旦被沾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甚至会断送他们的一生。为此,公安机关应不遗余力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铲除“黄、赌、毒”现象滋生的土壤,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力量

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应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积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关爱促成长”、“手拉手献爱心”、“爱心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在参与中净化心灵。

四、自身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

1.积极关注自身心理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并通过心理检测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追寻心理卫生的感受;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增进自我心理健康。

2.正确认识自我与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心态、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明确前进的方向。

3.有效控制自己,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篇9

1 体育对保持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医疗监督、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然而,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美国学者R.K.Dishman 于1986年概括了1750名医生的材料,发现从事体育活动对于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于焦虑症的疗效达60%;还有研究发现大学中的运动员焦虑心理比一般学生明显减少,而且支配性良好,大学体育系的女生同其他专业的女生比较,她们的支配性也更明显,而且更具备有外倾性格,此外,她们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需求和交际需求。日益增加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愤怒性和抑郁降低,愉悦性提高,精力比原来充沛;在放松方面,平静性提高;在适当活跃方面,活跃性提高,疲惫性降低;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可作为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这一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对策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子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要让体育运动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我们应在体育教学中了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以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所谓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因。体育动机是只推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因。如何培养呢?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去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继而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要在教学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有利的外部教学条件,更需要学生内部调节所产生的积极主观的努力。个体的目标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构建,而需要、情感、内驱力等都是和目标构件相联系的有效要素,决定个性对某一活动的喜好,其中只有一些动机所趋向的活动成为行动的目标,一个人尽管从认知上趋向或避免某一结果并准备执行它,但如果没有一种选择性的准备和目标,个体将不会做出趋向某一活动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个体目标并进行目标引导,而且在实际实施中也要注意考虑到个体目标的实现不能从学生的意图、意愿、期望结果的重要性认识进行简单的逻辑预测,应考虑到个体从各种可能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方法中所做的选择,即选择一种尝试性的一套方法。如何发挥体育优势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2.1 在教学中,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比赛,了解一些体育新闻和体育的发展动态以及讲授有关体育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体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体育课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技能,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形成。

2.2 通过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体育课由于以室外身体练习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多种组织形式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处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相互帮助,协调配合,无疑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

2.3 在体育理论课中加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学会在必要时及时而适当的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让他们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并鼓励学生参加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

2.4 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助,让学生体会到和谐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愉悦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体会到身体质和技术技能的实践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从而引起新的学习的需要,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5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到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特点,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在练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让他们的神经中枢不断积蓄能量。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工作能力,以一定的方式改变着机体的生理过程,使用手段得当可以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与兴趣。通常当练习强度没有超过机体最大的生理负荷量并有练习成功的希望时,常会表现出精神振奋、信心百倍、饱满的增力情感。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意学生情感的倾向性、稳定性、深度、广度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的各种方法,如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和放松等等,以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动员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教学中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加强正面教育和及时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力得到考验和锻炼。

篇10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一、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

2.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学生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去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只见钱老师十分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确实十分喜爱学习,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急,想把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迟到的同学,原以为必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积极地投入到听课中,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品味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不妨对其错误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记得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他愣了好一会儿没答出来,于是我就对他说:别着急,慢点来,你可以的。最后他终于结结巴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说,在课堂上完全没必要叫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不应该为了他们而浪费时间。应该叫那些举手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将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时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你赞叹的光芒。

3.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老师十分信任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记得在给学生面批订正作业时,我会对学生说:“多可惜啊,错了这么一点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对吗?”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可见,教师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行,我可以”。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的评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评价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