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篇1

关键词 朋辈辅导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A

Peer Counseling in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U Hua, TAN Yafei, GUO Shaod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AbstractPeer counseling is a widely concerned form in the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er counseling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it in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gave an insight into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university peer counseling practices and discusse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peer counseling;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朋辈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各高校正面临着专业心理辅导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心理咨询需求这一困境,于是有实践者尝试培训有积极助人意愿的在校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①经近五十年的改进和完善,朋辈辅导已从专业心理咨询的辅助措施发展成为一种可独立产生效应的干预方式,并延伸到青少年犯罪和艾滋病预防等其他领域。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在高校中引入朋辈辅导机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相比之下,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朋辈辅导概念则出现得较晚。近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扩充专业心理工作者队伍的同时,建构有效率的学生朋辈辅导体系也成为了受关注的解决方案。

1 朋辈辅导的定义和特点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年龄相当的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②其中,“朋辈”一词同时包括“朋友”和“同辈”两个概念,反映了咨访双方通常具备相近的价值观、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仿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相似等共同特点。③在进行朋辈辅导的过程中,朋辈咨询员主要就来访者在学业、感情以及人际适应等方面遇到的浅层问题给予安慰和支持,而不参与深层和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干预。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朋辈辅导具有下述特点:④(1)形式灵活,简便易行。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常需要提前预约固定的时间并涉及固定的咨询场所,朋辈辅导则较少受时空条件的限制。(2)时效性强,对心理危机反应迅速。朋辈咨询员来源于在校学生,他们与来访的求助者一起学习和生活,接触密切。相对于学校的专业心理老师,朋辈咨询员能更直接地了解来访者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此外,来访者对于生活和学习在自己周围的朋辈咨询员更易产生认同感,这为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也创造了条件。(3)自发性、义务性与互。高校朋辈咨询员产生于有积极助人意愿的在校学生,他们的助人行为完全是自发的和义务的,没有现实功利色彩。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朋辈咨询员也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并体验到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而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和特质。

2 高校开展学生朋辈辅导的意义

2.1 朋辈辅导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

我国内地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干预体系,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在校大学生的日益增多,专业心理工作者队伍的扩充已逐渐赶不上需求。将朋辈辅导机制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有益补充,可以缓解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困境,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2.2 朋辈辅导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朋辈咨询员与来访的大学生之间在年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相似,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因此,在咨询互动的过程中,朋辈咨询员所给予的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更容易被来访者所接受和内化。

2.3 朋辈辅导有助于促成助人自助的双向目标

高校学生朋辈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互动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助成长。经过培训和定期的督导反馈,朋辈咨询员可以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这样一来,他们不单单能为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效应的辅导,同时还能以榜样的形式对其他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作用。

2.4 朋辈辅导是发现在校生心理危机有效信息途径

一般而言,高校的专职心理老师所能接触到的来访者都是自己主动求助的学生,其信息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窄。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那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失去自知力(如重性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学生往往是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的。朋辈辅导则是在同学、朋友之间进行的互助沟通,其涉及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全校的学生。朋辈咨询员生活在学生的身边,每天都和同学接触,能最快地了解同学存在的问题和苦恼。通过培训,朋辈咨询员可以辨别和发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并及时反映给专职心理老师,为危机干预赢取宝贵的时间。

3 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与对策

朋辈辅导实践在我国内地高校开展的时间虽然还并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暴露了一些不足。针对现有的问题,研究者正尝试以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对策。

3.1 朋辈咨询员专业性有限,解决问题的程度不深

朋辈咨询员来源于在校学生,他们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临床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并用于助人实践。但当求助者的问题更为深层和复杂时,就需要咨询员有更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有实践者认为,除了先期的培训外,长期有效的督导机制、朋辈咨询员与专业心理老师的定期沟通机制能最大化地促进朋辈咨询员的专业化水平。

3.2朋辈辅导体系组织机制的不规范导致效率降低

在建构朋辈辅导体系时,一些高校的朋辈咨询员往往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来产生,而是按照一般的班级干部选举产生,或直接由班干部兼任,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出于自发的助人意愿而担任这个角色的。思想和态度上的懈怠则往往导致了专业不精,从而使辅导的效率大打折扣。对于这一不足,我们认为应当从朋辈咨询员的选拔方面加以改善:首先,申请者的动机应当是帮助他人和完善自我,而非在班级或学生会担任职务。

3.2 针对朋辈辅导工作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朋辈咨询员在辅导互助过程中的主导动机是帮助他人和完善自我。在朋辈辅导的实践中,不论是来访者还是朋辈咨询员,其自我成长都很有可能是缓慢的或内隐的,因此朋辈咨询员在与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中会因为长期不能得到积极反馈而导致角色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甚至产生“职业倦怠”。针对这一问题,不能够简单地给予安慰或鼓励,而是应当让专业心理老师对那些“效果不显著”的朋辈辅导个案进行督导,帮助朋辈咨询员厘清其中的思路,同时鼓励他们继续进行下去,这样一来,不论个案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转介,都可以让朋辈咨询员在辅导过程中能够获取及时反馈,维持和提升他们的角色自我效能感,使他们保持对朋辈辅导工作的热情。

注释

①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②王小芳.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

篇2

【关键词】 辅导员;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在高校中,虽然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工作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在辅导员的行列中,大部分都来自非心理教育学专业,加之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指导”这一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如何正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研究解决。

1 辅导员要积极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全面素质学生,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接受心理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建设者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必须、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又一新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专业水平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以至于造成一部分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

2.1 一般来说,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2.1.1 大学生工作的难度大,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有些问题非要反复教育,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个别学生不计后果地触犯校纪校规,甚至违法乱纪。如果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工作的难度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极易在工作中产生急躁情绪。

2.1.2 部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目前,辅导员工作常常是事无巨细,无法集中精力去考虑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长远计划。他们的工作程序和计划安排常被打乱,不仅要承担超额的工作,还要承担超额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2.1.3 大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心理正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常常因为在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纪律等方面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去解决。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很难让人预见和防范的。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1.4 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多数辅导员是非专业出身的,知识的局限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人生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这使他们在处理复杂的事务时容易陷入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中,或由于经验不足而致使问题处理不当,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2.2 为了帮助辅导员克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进。辅导员要有坚强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对学生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正确对待学生工作中的“反弹现象”,知难而进,力戒工作上的急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2.2.2 善于计划和预见,提高效率。高校学生工作虽然面广且琐碎,但还是有许多规律可循,计划是学生工作的首要环节。对学生中经常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应有应急措施,使工作基本上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努力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努力避免工作上的杂乱琐碎之态,以减轻心理上烦乱之感。

2.2.3 善于自我肯定和解脱,开阔胸襟。作为一名教育者,任何时候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辅导员在工作中遇事要大度,要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度量,对自己所作的努力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肯定,以寻找心理上的精神支柱。学会自我解脱,当一些恼人之事缠在心头时,不妨寻找一些轻松的活动去把它暂时忘却。可以努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以陶冶情操。

2.2.4 保持健康的体魄,劳逸结合。健康的身体对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开展工作十分有利,有些心理上的不适是由身体不适引起的。因此,平时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对调适辅导员的心理是有益无害的。

3 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3.1 加强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辅导员自身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牲特征要求他们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辅导员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辅导员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3.2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很大部分接受心理教育不多,很少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95%的大学生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因此,高校要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学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懂得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年龄特点,懂得自我调节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青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烦恼,不能苦恼,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调整自己,可以通过对自己鼓励、减压或是进行心理咨询、辅助治疗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避免造成心理疾病。

3.3 在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都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学习和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不仅仅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讲座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篇3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的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据统计,存在心里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1、关于学习(1)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2)学习目标、动力、兴趣等问题。2、关于人际关系处理。3、关于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4、关于自我认知偏差。大量资料表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和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以上观点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及时、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拥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经项目实践得出团体辅导方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团体辅导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三)激发自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髌占按笱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5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篇6

[关键词]朋辈 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36-01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1、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但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辈心理辅导处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谈心聊天,也赶不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是它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想象不到的效果,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及面宽,受益者多

在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中,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采取预约的模式,受时间、地点、环境、咨询人员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达不到咨询的普及率。而朋辈心理辅导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领域。

(2)发现及时,防患未然

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大多都是辅导员模式,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大学生朋辈则不一样,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每个同学有变化都一清二楚,信息掌握准确,能及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3)反应灵活,实效性强。

朋辈心理辅导不用事先预约,只要双方同意,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朋辈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更能体现比专业心理辅导的优势。

(4)简便易行,参与广泛

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都是同龄人,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只要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朋辈辅导员。

(5)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灵净化,健康快乐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理念一样,都是助人自助,以达到共同成长为目的的。

二、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都各出高招,基本都形成校、院、班级三级工作体系。但由于从事心理健康人员相对少,学生多,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诞生了,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筛查、心理测试、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形式有些单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使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3、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

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的咨询人员能够提供咨询的服务能力相比较低,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咨询辅导覆盖面低。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提高了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4、实现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家相互间在年龄、学习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相近,对一些问题能感同身受,可以快速建立信任关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5、提高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起来容易,提高了学生们的咨询率,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 在大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朋辈心理辅导同样建立四级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这样一个多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促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兴趣,责任心强;具有稳定健全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等。

选拔时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有兴趣为主,自愿参与。选拔后进行严格的心理学培训,同时多组织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在实践中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经验。

3、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宣传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演讲征文等,营造“关爱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4、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的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可以通过朋辈团体辅导来实现。个体辅导主要针对特殊问题的心理咨询,可以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和面谈等方式。个体辅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辅导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快捷。

5、发现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通过心理委员的了解和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神经症、应激失常等心理异常情况。当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或面临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委员会及时反映上报情况并将其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向专业教师寻求心理帮助。

四、 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1、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辅导相结合

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监督,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效的开展。而朋辈的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辅导,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二者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高校重视与学生自发自愿相结合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晚,开展时间较短,规范性和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范围和对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专业的咨询辅导,对朋辈心理辅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用专业的心理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这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纷纷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应运而生,备受关注。积极组织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学习、培训等。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在帮助他人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快乐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应该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与有效利用。高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9)。

[2] 胡远超,朱建征。朋辈咨询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08(8):153-155

[3] 蔡小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70-71.

[4] 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117-118.

[5] 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泉,贾楠. 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1 (2)

篇7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缺乏进取心。很多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将大学视为安乐窝,无心学习,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缺乏进取的态度。

2.人际沟通存在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映在人际沟通领域主要表现为与室友的矛盾,与集体的不合,这是由于生源的广阔性决定的。

3.恋爱与学习的矛盾。大学生的主业在于学习,如何平衡恋爱与学习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极端性,常常因为恋爱忽视了学业、与同学的交往等等。

4.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外界竞争的日益激烈给许多求职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担忧毕业之后的去向问题,尤其是那些平时荒废时间,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在就业与升学方面的压力更大,迷茫感与焦虑感加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不正确的择业观。职业无好坏之分,每个行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很多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程度不够,在就业选择方面好高骛远。

2.评价机制单一。人的发展是多元的,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问题实际上在于选拔机制的单一与刻板,以分数作为准入门槛,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能力。

3.价值体系处于初建期。大学生生理年龄虽然早已成人,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于社会许多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存在偏激之处。另一方面,大学生试图以成年人的方式与外界对话,忽视了自身的缺陷,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变通能力。

4.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的通病在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这就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碰撞,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自私、自利的特点,不利于集体团结,易造成矛盾。

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的设置在高校中具有中介与桥梁的作用,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导师,学习生活中的督促者,心理辅导的朋友。高校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辅导人员,却具有比专业人士更为优势的条件。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每位同学的性格、家庭等特点,在交流沟通方面更为容易,学生愿意与其倾诉。除此之外,辅导员大多数较为年轻,与学生不存在代际感,能以学长或学姐的身份进行开导,更有亲切感。因此,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尽早帮助学生疏解问题,防患于未然,将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的时展为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创新应用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是高校辅导员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措施。

1.重视集体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往往很大,有时很难兼顾到个人,由此,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是相当具有可行性的措施。通过具体的心理测评结果,摸清学生心理健康的大致情况,第一时间找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设置心理联络员。辅导员毕竟是老师,有些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喜欢与同学倾诉,心理联络员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构建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桥梁,及时、准确的向辅导员反映问题,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3.现代化心理辅导方式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是多元互动的过程,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不同,辅导员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网络等公共平台为学生提供联系方式,通过公共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案例,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生动可感。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当补充心理学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答困惑,不辜负学生的期望。

篇8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01-01

近年来,我们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引起大学生自杀、杀人、报复、自残、自暴自弃等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原本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人格障碍,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万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自杀犯罪频频发生。可以说,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中某个或某些间题的困扰。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师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高校辅导员有着很好的优势。

(1)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年轻,与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信息优势

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

(3)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比较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个人道德素质上,辅导员应该诚信、公正、无私、热情、勤奋、正直、善良、宽容、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祟高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个人行为上,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工作上要勒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生理和心理健全的接班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那么,作为引路人的辅导员,如果自身都无法保证拥有健全的心理,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健康、健全的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3.掌握得当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记住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用心相处,用爱传递你的思想,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辅导员也会备受学生的欢迎。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面向分别培养出具有所需能力的学生干部,并坚持轮换制度,即在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学生干部的改选,择优上岗,加强对所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总之,辅导员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

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健康的自我形象、人格健全、人生观、人际交往、情绪健康与调适、心理健康的标准、恋爱心理、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鼓励大学生选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类似选修课。

2.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强、自信和自律,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育人和心理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的重任。おお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对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02).

[2]王雪颖.试论如何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果[J]. 科技信息,2008(20).

篇9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 搭建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自杀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不断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校园的环境稳定及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及社会各界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表现为有较稳定的思想,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非正常死亡的个案屡见不鲜,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现增多的趋势。

2.高校普遍未能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基本上都是片面地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授及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严重不足,未能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及健康教育。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机制也不完善,普遍未能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短缺。

在众多高校中,心理咨询工作往往由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兼任,欠缺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而专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学科专业组成参差不齐,同时他们的教育立场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者迥异,难以客观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以致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

另外,由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的短缺,导致扩招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更难以“受惠”。

4.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影响了高校面对面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的开展。

目前,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接受心理咨询,被同学知道了不好”,或把心理问题误认为精神问题等,从而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长埋心中,不主动寻求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5.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直面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工作的开展。

高校学生普遍地学习课程多、任务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短缺;多校区管理,学生所在地域与高校心理辅导人员或外界心理医生工作地域存在较远距离;心理咨询中心位置设立不佳等情况,因此,高校学生接受直面的心理辅导存在较多的不便之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模块设置构想

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功能,立足于全校学生,为其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心理辅导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网络平台模块设置构想如下。

1.阶段心情模块。

针对不同阶段(新生、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的学生特点,建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如对新生着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角色转换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对在校生主要进行养成教育;对实习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人际沟通教育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等。建立“阶段心情模块”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阶段针对性的、广泛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2.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模块。

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开设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介入高校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网上心理咨询门诊能避免直面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尴尬,最大化地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广大学生能便捷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3.心理测试模块。

开设在线心理测试,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即时评估和存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治疗。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进行随时的、自选的心理测试,掌握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在专业意见的指引下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互动交流模块。

创建在线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实现“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心理教育辅导宗旨。该模块把学生问题分为公开型及隐私型两类,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其问题进行公开化或隐蔽性探讨,在讨论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5.心理减压站、心理充电站、情景训练站等模块。

此模块让所有学生、老师能随时进行自我心理减压、心理培训、心理调适及情景模拟训练等,通过网络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功能,全面提高师生心理健康素质。

平台各模块通过内置手机短信平台实现简单的信息交流,使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在脱离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下能随时接收到学生的心理疑问,学生也能通过手机接收到最新的辅导信息,能更及时地为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意义和价值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是网络时代的迫切需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网络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尽情地、不受限制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网络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大大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在网络空间,大学生能充分体会独立自主的感觉,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外界的干扰“为所欲为”。网络的隐匿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殊功能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有利于其发泄不满,说出痛楚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符合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广泛铺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能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足甚至缺失的现状,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心理专家参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新局面。

4.建立心理健康互动平台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心理健康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空间,能以心理互动、群体教育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互动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体验的教育,能达到知行并重的教育效果,能充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1.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需求可行性。

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与时代接轨,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符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形式的一大创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2.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从网络平台模块的设置构想分析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可行性:整体设计上可用后台SQLSERVER数据库加JAVA网站来实现。具体各模块初步设计如下:

阶段心情模块可将各种相关电子资料进行归类,通过索引等模式实现资料共享,达到按需查看相关辅导资料的功能。

实时网上心理咨询门诊模块可根据网速及咨询人要求通过实时视频和文字交流方式实现。

心理测试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心理减压站、心理充电站、情景训练站等模块可结合论坛实现技术进行,在后台数据库预置最新的心理测试题库和辅导指引。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新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朱小根(1965-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83-02

一、团体心理辅导介绍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团体训练、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促进个体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中自由地观察、体会,彼此平等地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促进作用。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各种团体例如家庭、学校、组织等在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发展、预防和教育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给正常学生引导和启发,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促进他们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习高职生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逐渐走向完善自我。由于高职生特殊的心理状况,高职生存在各种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团体为成员提供了安全宽松的环境,团体成员可以在活动中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到什么是适应。团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对相同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加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预防了心理问题的出现。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实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通过讲座等方式教育学生,方法相对简单,时间相对较短,效果也不明显。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思。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师是团体活动的协助者,他提供安全温馨的环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促使成员自我发现、体会。在宽松、民主的团体氛围中通过分享、探讨、体验消除心理防御,展现自我,进行经验分享和深层次的反思,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高职新生心理特点分析

1.“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心理矛盾。高职生处于青春期,这时会把探索世界的矛头转向自己,更关注自我形象,从而完成自己意识的形成。“理想的我”是指个人头脑中主观塑造的,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的我”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所反映的真实的自我形象。“理想的我”处于观察的地位,总是对“现实的我”进行考察、评价。例如,某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人缘”的人,而生活中他却经常遭到同学的排斥。“有人缘”的人就是他“理想的我”,而“不被同学欢迎”则是“现实的我”。“理想的我”总会不停地观察“现实的我”,当“理想的我”同“现实的我”差距过大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新生进入高职校园之后,随着对学校、专业等的深入了解,面对现实的学校,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造成“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差距。尤其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喜欢幻想,他们在头脑中早已对理想的高职建构了一幅完美的蓝图。新生入校后,新校园、新同学、新学习方法、新生活方式等都会因高期望值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

2.专业选择所带来的心理矛盾。高中的学习注重成绩,高中生普遍认为只要得高分考上重点高职就能够出人头地。殊不知,职业选择千千万,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会使生活更有价值。报考高职时,专业的选择为未来的职业定向奠定了基础。但是许多学生在报考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是根据热门程度来选择。更有甚者,专业的填报完全由父母决定。据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考高职填志愿时,是否考虑将来从事的职业”时,只有36.2%的学生回答考虑过,而63.8%的学生回答没有考虑。随着高职生入校上课,新生在就读专业上越来越困惑,有的学生不断转换专业。对自己所希望从事职业的迷茫与对现专业的不了解使新生处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

3.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矛盾。高职生进入新的环境,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感。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友谊。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矜持,封闭自我,尤其有些性格内向的新生,害怕被人拒绝,不敢与人交流,生怕露短给别人印象不好。有的同学出身农村,怕被人瞧不起,总喜欢独来独往,远离人群。因而在高职生中,因孤僻而不愿交往者有之,因恐惧而不能交往者有之,因自卑而不敢交往者有之,因自负而不愿交往者有之,这种内心渴望交往而不会交往,在高职生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