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污水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76-02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落实,中西部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逐渐增加,尤其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水体环境的污染破坏更是突出。随着人口的转移聚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需水量逐步增加,污水排放也逐年增加。农村污水排放具有随意性、来源具有多样性、治理具有复杂性,现行的城镇污水处理方式可以满足对农村污水的处理,但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难以推广。因此,分析农村污水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水治理技术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1 盐池县农村污水产生的原因
1.1 生活污水及废弃物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百姓脱贫致富,宁夏近年来大规模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山区人口大规模搬迁,水源、交通便利的城镇村落人口大量聚集,新建的新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同时搬迁的农户大都生活在边远山区,生活习惯相对比较落后,个人卫生习惯比较随意,生活垃圾无固定处理场所,随意丢弃,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乡镇行政村没有垃圾处理设备。同时,生活洗涤污水、厕所污水、厨房生活污水等被直接排放到生活水源附近的沟渠,没有铺设排污管道,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水最后都通过沟渠、下渗等汇聚到地势较低的坑洼地段,并产生难闻的气味,造成污染。
1.2 农牧业生产
我国农业产量增长量是伴随着化肥、农药、地膜等而快速增加,盐池县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盐池县地处西北内陆,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盐池滩羊被杭州G20峰会作为指定食材。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盐池县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同时养殖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牲畜粪便,这些农药、化肥、地膜、牲畜粪便施入农田,随着灌溉通过地表径流、下渗、排水等方式进入生活水源,造成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1.3 企业向农村转移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及促进农村创业,乡镇小企业发展极其迅速,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吸收解决了多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高污染企业,并且没有污染防治措施,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例如盐池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贮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在其境内分布着许多采油厂、炼油厂、煤矿,在其西部有宁夏最大的煤炭冶炼基地,这些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造成了农村水资源的恶化。
1.4 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经过走访调查统计发现,83.5%的人未注意保护水源,73.6%家庭未修建排污管道,生活污水随意在院落泼倒,修建了排污管道的家庭,大部分以不影响自己生活卫生为条件,污水仍然直接通过排污管道排到靠近水源的沟渠,造成污染。对于如何处理生活垃圾,95%的居民表示不知道,仅有5%的表示会填埋。政府建设的垃圾集中站大多荒废。环保的意识和理念没有深入到群众的思想中,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干部,都缺乏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污水产生的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2 盐池县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环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盐池县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上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盐池县贫困山村区域广、面积大,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农村居民自觉承担公共卫生、环境设施运转费用的主动性不高,同时在环境保护教育培训、污染检测、监督方面力度不足。
2.2 体制建设不全
目前,盐池县农村污水处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可供参考,农村污水管理C构设置层次、部门交叉较复杂,卫生、城管、建设、能源等参与管理的的政府部门较多,却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监督治理。协调不力的事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频繁发生,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各部门都会力争,出现问题时各部门都互相推诿,不担责任,只享权利,责任权利划分不明确。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在规划、施工、管理和维护等阶段居民的参与管理度比较低,造成多数农村污水处理项目难以长期运行,许多污水、垃圾处理设备长期搁置。
2.3 技术应用不熟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东部人口密集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尚无完善的参考标准可供参考,盐池县这样的西北县区更是无标准可依,一般都是考察借鉴其他地区,然后借鉴抄袭,但是设计人员有时不因地制宜,选用一些不适于本地区的技术和设施,可能会造成环境和健康隐患。污水处理设施在规划之初区域发展预测不准确,设施建成后出现污水处理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有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时未考虑建成后使用和维护的实用性,致使后期维护困难,甚至废弃搁置。
3 盐池县农村污水治理措施
3.1 完善各级财政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保障农村污水处理的基础,明确主体责任,扩大环境治理的范围,从源头遏制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科研机构要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财政项目支撑,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政策、资金投入的倾斜。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组织、企业、团体、个人的捐款,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补助机制,以大大减轻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1]。
3.2 因地制宜制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不同的地区因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生活习惯不同,在制定污水处理标准上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盐池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生态结构脆弱,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尽力保证能够回收,满足种植或养殖的再次利用。盐池县土地沙化、盐碱化程度较高,要制定严格的标准禁止污水排放到农田,以免影响农业生产[2],给当地的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留下隐患。
3.3 科学合理规划企业和村落布局
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政府要大力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资企业的地域规划,一般要结合水源和季风特点进行规划,对引进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按要求远离生活区域,并责令治理[3]。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3.4 提升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带动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要加大媒体、微信、舆论、报刊的宣传力度,抓住典型案例,剖析真实事件,从思想上给予居民警示教育。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将环境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整体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4]。
4 参考文献
[1] 刘峰红.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其处理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2014(29):149-150.
[2] 刘晓璐,牛宏斌,闫海,等.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9):184-191.
篇2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管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针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实用技术方面,关于设施运营方面的专项研究开展的比较少见。
1.1北京市农村污水治理机制
截至2007年底,北京村镇地区已建和在建的乡镇(包括开发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约为40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超过400处。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模式方面,北京农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农村政府管理模式、水务站管理模式、企业代管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在运行经费来源方面,北京村级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区、县及村镇公共支出、污水处理收费及市级公共财政补贴相结合的资金来源保障制度;在运行监管方面,北京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由区、县环保部门负责监管,通过定期化验水质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监督出水达标排放情况。
1.2义乌市农村污水治理机制
文献[7]报道,义乌市自2006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来,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完成35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受益人口达40.73万人,完成率占到全市需治理村数的50%以上,共3建沼气厌氧净化池58714m。此外,为了发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义乌市于2009年下发了《关于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暂行)》,从部门责职、考核机制、资金奖励,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的长效运行进行了规范。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模式方面,义乌市采用专业后续维护管理公司模式、镇街专业维护管理队伍模式以及村各负其职模式相结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维护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长效运行。
1.3国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存在问题
我国在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案例。此外,我国农村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各地区农村气候与经济条件差距很大、排水管道匮乏、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较少、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等。因此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性研究,才能建立起符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运作管理机制,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促进农村水环境的改善。
2沈阳市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状况
2.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沈阳市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与生态村对农村污水处理率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批建设了299个农村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中仅2008年,沈阳就新建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31个,总处理能力14300t/d。这些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村镇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为主的多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运行管理采用农村政府管理模式、村委会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以及开发公司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地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管理。
(1)农村政府管理模式。
由农村政府设立专人从事管护工作,主要集中在目前大部分依靠区县与农村财政解决经费问题的地区。
(2)村委会管理模式。
由村委会安排当地村民兼职管护,主要集中在少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如新民市方巾牛村、张士朴拓子村、棋盘山阎家村等。
(3)委托管理模式。
委托专业的环保设施运营公司从事运行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的区县,如于洪区。
(4)开发公司管理模式。
由开发公司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水、电、气等设施维修服务,主要在少数与开发商存在土地置换的村庄,如东陵区李相街道。
2.2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与监管
沈阳市周边多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尽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水COD、SS等有一定的波动,COD变化幅度CrCr125~242mg/L,SS变化幅度为33~65mg/L,但出水COD均在100mg/L以下,SS均在25mg/L以Cr下,这些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基本还是比较稳定的,耐一定冲击负荷,其中系统出水COD、SS、NH-N、T~P等指标达到《城镇污水Cr3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监管方面,沈阳市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一般都作为固定资产移交给了所在地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因此乡镇政府一般成为污水处理设施的责任主体。而区县环保局作为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组织者,在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也顺理成章的担当起监管者。市环保局作为生态市创建的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农村污水设施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各区县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2.3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建设方面主要是部分项目配套管网不健全,导致污水汇集量减少甚至无法收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运行费用保障困难、监管措施不够完善、管护人员素质较低、政策支持缺乏与认识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
3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机制建设
3.1构建完善的运营监管体系
根据沈阳市目前现状,提出建立“乡镇(运营商)管理、区县监督、市统一考核”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责任体系。体系中乡镇(运营商)管理——乡镇政府或运营商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具有直接责任;区县监督——运营经费由区县财政拨付,因此区县政府对辖区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状况负有监督管理责任;市统一考核——市环保部门、政府督察室等部门可以把各区县政府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进行统一考核,针对污水处理达标或者不达标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行政考核要求予以评估,以此来督促区县政府必须投入足够资金来做好运营工作,考核可以采取半年或年终考核的方式。
3.2制定健全的考核制度
保障运行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建立并实施考核制度。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等方面对设施运营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奖惩措施联系起来。针对乡镇政府直接运行与委托运行两种模式,还可以对设施运行管理主体进行奖惩。第一,乡镇政府直接运营的应以奖励为主,这样可以提高自觉运行的积极性,奖励可以考虑经济奖励和行政奖励并行。第二,委托运营的将运营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经费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强化运营单位达标服务的目的。对于运行工作开展较好的运营单位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补贴。对出水水质不达标或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的设施运营单位给予处罚,以经济惩罚措施为主,情节严重时政府部门要终止合同,重新选择运营单位。
3.3选择适当的运营管理模式
沈阳市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较大,短时期内完全统一实现社会化与市场化难度较大,需要一个从政府直管到企业管理的渐进过程。应根据村镇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模式。如: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包括乡镇政府管理模式与村委会管理模式。由乡镇政府或者村委会直接管理,管护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支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或者乡镇可以自行筹措部分资金;市场化运营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适合的运营模式:对于规模较小且区域分散的村庄较适合采用整合运营模式,统一打包招标运行,保障运营规模总量,这样才能吸引有经验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加入运营中;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则可以独立进行招标;关于委托运营和BOT项目运营公司的选择,则可根据建设阶段承建单位的实力以及前期所做计划而定。
3.4建立系统的资金保障制度
由于沈阳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整体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必须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机制,才能保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顺利正常运行。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沈阳市各区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列出一定资金,设立农村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各项专项资金与财政补助。
(2)鼓励村镇自筹资金。
村镇自筹资金也可以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政府通过引导和鼓励,使一些经济发达村镇将其资金投入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中来。
(3)其它渠道融资。
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与政策扶持下,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多样化的运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减免、土地置换等相关优惠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中来。
3.5制定完备的政策体系
目前,扶持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相关政策还不多见,更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这样不利于污水处理设施效益的发挥,也加大了设施运营管理的难度。要促进沈阳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行,需要建立完备的政策体系。
(1)资金支持政策。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资金管理政策,一方面从环保、农业等多部门多渠道争取运营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免企业营业税、所得税等相关的税费。
(2)技术支持措施。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针对农村地区污水的排放特点与现有处理技术,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编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范,可以提出建设与运营的技术建议与要求,推荐优先使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制定适宜的排放标准,从而能够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3)污水回用政策。
可以尝试推行污水回收再利用制度,鼓励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污水有偿回用:对于回用水有效利用的,给予一定的价格扶持或者资金奖励。
4结语
篇3
关键词: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保障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提出了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环保部下达《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十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4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实施治理的村镇采取“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0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近半的省份进行了整治,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同样被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现就以编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讨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方法及存在问题,便于今后更好的稳步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给后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人员以参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村庄为单位。实施内容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就以上几方面,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分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2研究区域概况
眉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处于境内,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境内形成了东西沟塬相间、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863km2,辖8镇,1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
眉县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2.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18亿m3,水资源总量为3.54亿m3,全县平均径流深283.7mm,平均径流总量2.448亿m3,按多年平均值计算,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国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属于贫水区域。
3项目规划时限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整县推进,涉及全县8镇的12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规划为2012~2014年。为确保项目逐年,有计划的推进连片整治工作。规划2012年实施4个镇24个行政村,农户数12364户,145组,共计47846人。2013年实施7个镇48个行政村,农户数27507户,355组,共计106645人。2014年实施7个镇51个行政村,农户数28846户,382组,共计108925人。
4眉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眉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通过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处理处置设施运转费用高昂,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广泛的参与热情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县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据计算,眉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7.6万t。调查显示,眉县还有3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简易填埋为主,距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还有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两部分。灰水主要为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黑水主要为冲厕排水。经计算可知: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240万t,其中BOD年排放量约为144t、COD约为288t。目前,眉县除了首善镇的葫芦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废水(灰水)的人工湿地处理试点外,其余村庄均无相应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旧村改造中虽然建设了简易污水管网,但未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渗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沟渠后进入水体。尤其是各镇周边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给眉县周边流域水体水环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围环境均带来严重影响。
4.3饮水水源地保护方面
8个示范镇区中除了汤峪镇的楼观塬村和营头镇的街道村部分村组的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镇的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眉县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307处,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处、地表水源共有50处。目前已有92处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措施,还有215处未划定保护区范围,尚未设置标志牌和界桩等警示标志及隔离保护措施。个别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矿库遗留矿渣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杂物任意堆放,存在潜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问题。
4.4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
眉县涉及的养殖小区共计19个,其中养牛小区9个,养猪小区6个,养鸡小区4个。经计算,年排放污水量约2.5万t,CODCr、氨氮和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41.5t、 37.3t和28.1t,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产生量见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对大气、水体、土壤、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示范工作内容及实施计划
5.1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方面,研究一种高效、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规程及规范\[1~7\],结合眉县的实际考察情况,考虑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发与下渗的损失较大,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按70%考虑,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25L/d·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5L/d·人。由于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渭河水体,其排放标准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研究过程中随即抽取首善镇第五村、段家庄村、横渠镇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样进行检测,检测水质结果见表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的自然生态净化处理工艺,其中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水冲式厕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分散处理技术;镇区及周边农村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卫生条件好(水冲式厕所普及率高)、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集中处理技术。根据眉县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眉县适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处理法,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以自然生态处理法为主,即人工湿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经计算分析,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共建设89处,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为14套,分散式处理设施为75套,污水主干管总长度57.68km。其工程量和总投资见表3。
5.2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应实现分类收集,并且分类收集应与处理方式相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机垃圾(农业果蔬、厨余等)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的方式收集。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无机垃圾结合当地废弃物收购系统,对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险废弃物运至指定危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其余不可利用无机垃圾填埋或进入周边镇垃圾处理系统。眉县垃圾处理模式见图2。
图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据计算研究,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75kg计算,人口增长率为3.14‰,到2015年,预测全县日垃圾量为125.35t。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眉县每10户配置2个垃圾收集桶(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红、绿二种颜色分别代表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每50户配置1辆保洁车(三轮手推车)和1名保洁员;1个行政村配置1辆机动三轮车、1个垃圾分类收集房、1个有机垃圾堆肥房和1个3~5亩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眉县大部分连片村属于经济较发达和欠发达的村庄,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在垃圾填埋处理的同时,建议建设自然通风静态堆肥场。
眉县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由收集与清运项目、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构成,项目总投资3352万元,其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见表4所示。
5.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畜禽养殖治理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根据对国内同类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的类比调查,各种畜禽粪、尿及污水的产生系数详见表5和6,眉县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7。
根据现场调研,眉县全县畜禽养殖户234个,其中80%无处理设施,需要建设10m3沼气池188座。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分布20处,需要处理池容积为3600 m3,建造干粪堆池57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57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20处。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8。
5.4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根据眉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眉县农村饮用水需要开展8个镇110个村组215处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最小15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砖墙围井或铁丝网封闭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点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铁丝网封闭(泉水也可采取砖墙围泉)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同时对保护区实行生态恢复治理,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保证水源水质合格、水量稳定。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观察水环境变化,掌握水环境变化规律,确保供水安全、正常。
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建立围栏和标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9。
表9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结语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包括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镇与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大方面,总投资费用:8510.3万元。项目实施后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受益人口26.5万人,收益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不低于95%。可以说从根本上提高了眉县农村环境面貌,对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居民对于环境的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加强宣传,并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议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环保协调、融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巡察制度,保证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有效。对于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更高效的节能处理设施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 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试行)\[12\].西安:陕西省环保厅,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农村生活污水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及排放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3]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相差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有机污染物较欠发达地区的要低。总的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5-6] 的特征。
(二)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途径主要是直接洒向地面、就近排入河道或通过下水道入河等。农村污水排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少农户在新建房屋和旧房卫生设施改造中,虽然建有三格式化粪池,但却没有排放设施,而是依靠土壤渗透,这种方法虽简便,却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地下水; 二是即使有排水系统,绝大多数也是合流制排水,且一般采用明沟排水,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加之农药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随雨水流入沟渠,一到晴天气味难闻,严重污染着农村生活环境; 三是农村往往有灌渠贯穿其中,随着各家各户普遍使用冲水厕所,各种污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灌渠,对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颇大。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与处理技术分析
农村地区居住相对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采取统一的污水处理模式绝无可能,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具体实际来确定污水排放模式。
结合国外生活污水处理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特点,总结近年来滨州一些地方的工程实例,滨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模式可以按照分类处置的原则加以选择。
(一)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模式
靠近城区、镇区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系统,所有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送入到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见图1) 。这种模式适用于距离中心城、卫星城、建制镇的城镇污水管网较近(5 km以内),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由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对运行规范、管理完善,而且污水处理的运行较为经济,污水处理的效果也更有保障,有条件的村庄应优先考虑这种污水治理模式。
(二)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对于距离城镇污水管网比较远,或者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投资较大的村庄,不可能把污水收集后输往就近的污水厂去处理,只能走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处理的道路。
1、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处理模式
在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沼气池。沼气净化池处理模式采用“多级发酵技术、多种好氧过滤和多层次的净化”逐段降解,根据水质确定工艺流程,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工艺流程主要结构有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兼氧发酵系统和后处理好氧过滤系统。使经处理的出水水质能较稳定地达到粪便无害化和污水排放标准,用于农田灌溉或水产养殖。污水沼气净化池处理模式有分流和合流两种工艺流程。分流式适用于粪便污水和其它生活污水分流进入池内,合流式适用于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合流进入池内。
2、高效厌氧(ABR) -生态组合处理模式
高效厌氧(ABR) -生态组合处理模式将高效厌氧技术(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与改良的人工湿地串连起来(也可以采用稳定塘、复合床等) [10],ABR 作为强化预处理技术,投加悬浮有机填料和优势微生物,高效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厌氧单元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将颗粒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性有机物的作用,为后续湿地处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改良的人工湿地主体为多孔的无机填料、砂石和微生物组成填料床,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耐水性好、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且美观的植物,并以升流式和降流式进行组合,通过生物处理和人工生态系统中植物-微生物的协作作用,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
该处理模式将厌氧技术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污水在处理的同时被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加入了景观设计的理念,系统运行无需其他动力,管理维护简单,因此,适用于具有自然坡度且有丰富土地资
源的村庄,可建于地下。
3、厌氧-好氧组合一体化设备处理达标排放模式
厌氧-好氧组合一体化设备是在吸收了传统流化床、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高效、稳定的生化处理装置,由厌氧悬浮床、移动循环床和好氧固定床组成。其核心技术是应用悬浮生物载体形成移动床和投加高效微生物优势菌,充分提高反应器中微生物浓度。该装置可在好氧、缺氧、厌氧环境下,实现悬浮载体与污水流化状态下充分接触,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有机物的水解、生物降解、氮的硝化和磷的生物沉淀。沉淀出水能达标排放,无需采用砂滤或其他过滤材料。系统通过自动控制实现全程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工艺流程见图5。
该处理模式将厌氧、缺氧、好氧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实现A2/ O 工艺流程,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处理后水质好且稳定,但由于一体化设备购置成本较高,日常运行管理要消耗电能,因此适合于经济条件较好,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空地,又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农村地区,可建于地下。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理措施
(一)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规划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制定,根据规划来系统地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基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产生的多方面原因,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改厕、改厨和改圈的工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与各地农村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环境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二)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目前没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地方、行业和国家相关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应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现有分散和集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和集成模式,提出农村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分类指导工程设计和建设。技术规范应包括不同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水工程管理、运行、维护规范等。
(三)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委会和村民对污水处理费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都不愿意承担,多数区县运行费用来源不清。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补助、农民支持和企业参与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动员的参与机制; 也可以参照美国滚动基金[11] 的运营模式,保障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需求;还可以推行农村污水治理的优惠政策,如利益优惠、税收优惠等,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农村污水治理,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能够顺利付诸实施和运转。
(四)建立完善的水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在各县水务行政部门和乡镇机关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村委会联合各乡镇水务组织成立专门的水务基础设施管理协会,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工作。协会负责制定本村的水务基础设施保护办法,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设立专门账户,制定排水设施及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用、管理收费等资金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发展趋势,更是实现我国小康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据村落的布局,科学选用污水处理工艺模式。水利、水文、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及技术措施、政策措施,并加大扶贫投资力度,保证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 何刚,霍连生,战楠,等. 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J] . 北京水务,2008,(6) : 22-25.
[2] 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 我国农村生活排水现状及处理对策建议[J] . 中国水利,2008,(3) : 51-53.
篇5
一、整改目标
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一站一策”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因站施策,采取接入城区污水处理管网,完善配套管网建设等方式,强化管护运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发挥好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
二、整改范围
全镇已建成的1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设施检修维护。对治污设施损坏严重无法运转的,由镇物业办通知承建单位立即予以修复,确保正常运行;对菌种老化运行效果不佳的,立即通知承建单位或第三方管护单位更换、培养菌种。
2.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对管网不配套、破损严重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实际情况,接入城区污水管网。对可以修复的进行修复,抓好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检修,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3.落实管护技术支撑。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由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维护、管理,并负责培训村级操作人员,确保专业管护和规范操作。另我镇聘请中介对第三方的管护行为每季度进行考核,并按全年考核结果兑现管护经费。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处理设施要落实专门的操作人员,开展正常运维,确保设施高效运行。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整改经费保障,镇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支持。
四、整改步骤
2020年4月7日-15日为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4月16日-30日为整改准备阶段;2020年5月为集中整治月;2020年6月开展整改工作验收。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各村、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到位、发挥实效。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城关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领导组(名单附后),确保整改工作如期完成。
3.落实资金保障。在县财政资金支持下,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负责补充,专款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工作。
篇6
关键词:水环境;水污染;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3-0038-02
1 引 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水污染的治理一直不够重视。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近十几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这已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安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水污染问题。
2 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2.1 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许多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的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2 农药、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
近年来,农村的农药使用量达23万t。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另外,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化肥使用的快速增长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
2.3 养殖场的废水排放
最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对肉类消费需求的大增,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民依靠这一方面的技术致富的家庭不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农民们很少建沼气池,而且直接把畜禽类粪便、废弃物和畜禽宰杀废水、废弃物等直接排放到溪水中,这些废水又随溪水流入河流中,这种处理方法虽然使得养殖场的问题迅速解决,给场主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却扩大了污染区域,造成了河流的富营养化,浮藻、水草丛生,鱼类死亡,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2.4 污水灌溉
目前,在农村许多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可以说污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村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水灌溉直接危及到污水灌溉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2.5 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还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大量的煤渣,各种包装袋、果皮等。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加之村里没有固定的集中的垃圾堆,人们为了处理方便习惯地把垃圾往河里倾倒,根本不考虑减少污染的问题。致使我国农村不少地区的小溪和河流变成了黑河。不少地方的饮用水源也都受到了污染,不少景区、景点周边的水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 建议对策
3.1 提高乡镇企业的污水治理水平
对乡镇企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限期治理那些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对不能达到治理目标的工厂要坚决关、停、并、转,以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切实对乡镇企业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并新建一些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比如地下渗滤场、稳定塘、人工湿地以及各种类型的土地处理系统。提高企业的污水治理技术,减少企业污水对农村水环境的直接污染。
3.2 教育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
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加强土壤和化肥等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采用高效、复合、缓效新的化肥品种;增加有机复合肥的使用;加强造林、植树、种草,增加地表覆盖,避免水土流失以及谁料流入水体或者渗入地下水;加强农田工程建设,防止土壤以及和肥料流失。这些措施还有有效防治化肥污染。防治农药污染的对策主要有: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油剂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业,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量的新农药;完善农药的运输与使用方法,提高施药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3.3 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
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加强和改进对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改进清除方式,例如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池,即养殖场建立沼气池,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从而避免与场主私人利益的过大冲突、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环保条例。
3.4 发展节水型农业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年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80%。节约灌溉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同时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随排灌水的流失,从而减少其对水环境污染。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有:大力推行喷灌、滴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定额,减少输水损失,实行科学灌水。
3.5 提高村民保护水环境意识
各村建立固定的垃圾堆,并且及时分类处理,不要将垃圾统一又倒人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塑料袋和纸屑也不宜采用焚烧;各村部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关于环保的知识讲座,并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贴出宣传画),向村民讲述环保的重要性,使村民真正懂得保护环境等于保护他们自己,并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使用肥皂,少用洗衣粉,减少水中磷的污染。
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 污染问题 对策
1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遏制了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我省农村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生活垃圾呈现膨胀趋势
当前,我省农村有5300万常住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6%。农村生活污水较为分散,多数农村没有做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而目前全省已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能力约为800万吨/天,主要用于收集处理省辖市和县城人口集中区的生活污水。经粗略估算,目前我省农村还有约600--800万吨/天的生活污水未经收集有效处理,直接通过渗漏、入河和环境损益等形式进入生态环境之中。二是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发挥作用。河南省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资金审计数据显示,抽查的2011年已完工的248套污水处理系统中,103套闲置、139套不能正常运行,能正常运行的只有6套。正常运行率不足3%。三是生活垃圾清运率低。按我省垃圾处理设计标准(人均垃圾产生量0.8―1.5公斤/天)测算,我省目前还有约6万吨/天生活垃圾堆积在农村。长此以往,农村道路两旁、自然低洼地成了天然垃圾箱,对农村居民地下水的饮用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1.2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日趋严重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总产占全国的1/4,商品粮供应居全国首位。同时,我省也是用肥大省,年需化肥实施用量1600万吨左右。2013年全省化肥折纯用量696.4万吨,居全国第1位。自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化肥总用量增加34.4%,包括配方肥在内的复混肥料用量增加99.7%。在河南省肥料协会2014年年会上,河南省土肥站通报了2014年河南省肥料质量春秋两季的抽检结果:春季共抽检肥料产品41个,总合格率为75.6%;秋季共抽检肥料产品75个,总合格率为84%。
1.3养殖业污染日益突出
目前河南已成为全国肉牛业生产第一大省。2012年河南生猪饲养量达9930.2万头,居全国第二位。河南存栏肉禽超过8亿只,肉鸡规模化程度达97%。畜产品生产带来养殖业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我省每年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70亿吨,尿液排放量为1.02亿吨,是工业和生活污水量的4%;COD排放量106.99万吨、氨氮排放量10.48万吨,分别是工业、生活排放量的1.5倍和1.2倍。目前,河南禽畜粪便利用率为82%左右,污水利用率不足45%。绝大部分养殖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污染水体,导致河南养殖废水污染问题突出。
2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1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体系
建议根据河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的特点制定《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法规层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污染的防治: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二是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对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制止违规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环境准入,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坚决制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在乡镇企业中引进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加快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科技研究,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逐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2.2出台配套政策,做好因势利导
一是以宏观政策为指导,明确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方向和目标。河南省可制定《河南省土壤防治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土地的使用,治理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以经济政策为手段,引导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①建议开征农业资源环境税。②建议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③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
三是以技术政策为支撑,增强措施可行性。在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技术方面,如:①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鼓励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等。②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③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鼓励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122-02
1 概述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戴河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环境建设生态化理念,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了北戴河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建设幸福北戴河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夯实了生态环境基础。
2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状况
近年来,北戴河区委、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农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的创建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态示范创建考核指标涉及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使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改善。
2.2 加强农村饮水源地保护
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区重点做好地下水保护,主要采取污水流向规范化、集中化措施,用统一防渗管道排放污水,以消除地面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在农村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不得使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农药,不得建渗水厕所、渗水坑,500米内不许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污水,防止对地下水源污染,从而切实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
2.3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农村逐步建起了集中式住宅楼,生活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为此,我区不断将污水管网基础设施谋划和建设力度,逐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市管网,切实减少农村污水排放对区域河流水质的影响。针对位置偏僻的农村,学习考察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工艺,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经验,大大缩小了污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
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3.2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北戴河区农村生活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及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家庭旅馆业发展较快,生活污水集中排放量激增,对区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3.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我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污染防治及粪便综合利用设施不配套,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3.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我区实施了清洁种植工程,但仍有很多农户缺乏对农田的精细管理,随意使用普通化肥,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4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机制建设
各镇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实行责任分包捆绑制度,镇干部包村、农村干部包片。各镇要重点推行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制定责任区标准和奖惩措施,形成“政府组织、专业保洁、村民自治”的管理格局。要广泛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文明户”、“星级卫生户”等评比活动,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培养村民文明意识和习惯养成,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标本兼治。
4.2 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
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4.3 突出抓好环保工程建设
环境治理对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采取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重点,切实推进连片整治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采取污水入网和简易处理方式,将具备条件的村庄的生活污水纳入管网集中处理,不具备条件的村庄采取建设污水处理站或分散简易处理设施形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确保区域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目标。深入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工程,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督导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农药使用技术、化肥配方施肥、沼液和沼渣使用技术等,大力推广使用配方肥和生物肥、缓释肥,定期收集清运,解决田间有害包装等垃圾随处丢弃、污染水体问题。规模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雨污分离设施等污染防治设施。
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
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努力使环保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着力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主动做好垃圾集中分类收集,做到集中堆放、清运、处理垃圾。要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4.5 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创建力度
在抓好载体工程建设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力度。要对照创建指标逐村调研,查找差距,针对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制定抓好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这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5 结语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纳入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北戴河区农村生态示范园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等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联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建筑;环境保护;污水;生活垃圾;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篇10
为进一步做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用三年时间使渭河水质变清和《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4年)》文件精神,结合市渭河流域污染防治-2014年目标责任和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治理目标
1、2014年底渭河流域水质控制目标
在生态基流保障的前提下,渭河干流段水质基本达到Ⅳ类(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30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实现水质基本变清。
2、2014年底在上游水质达到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渭河干流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胭脂河按照新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区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严把项目准入
严格项目准入,坚决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和高污染企业落户,禁止审批印染、造纸、果汁等高耗水、高排污项目以及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
(二)坚决淘汰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企业
坚决淘汰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企业;淘汰工艺落后、耗水高、难治理的企业;对无能力进行污染治理、达标无望的排污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已停产多年的造纸完善相关关闭文件,年年底完成关闭工作。
(三)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和管理
在不断加强污染源监管的同时,积极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已完成污水升级改造工程的兴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废水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工程、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综合废水治理工程、市晁庄实业公司屠宰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工程,年月30号完成验收;督促华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4月开工建设污水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年月底完成进行调试运行。对新建、扩建涉水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不能按照《黄河流域(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挂牌督办。
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除磷脱氮提标改工程已进入调试运行,力争年月30日通过竣工验收。二期工程正在与投资方洽谈,力争年4月开工建设。2014年6月建成投入调试运行。
(四)加强畜禽养殖监管,切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不合理施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示范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单位能耗。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重点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市星光良种猪繁养殖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粪便和秸秆无害化加工工程建成营运,年6月完成项目验收;市赵村桑园兴农奶牛养殖场粪便和秸秆无害化加工工程目前正在可研和环评阶段,力争2013年5月开工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摸清底子。为保证渭河三年变清行动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环保、水利、住建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渭河三年变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渭河段三年治理行动工作会议,全面传达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印发《渭河段三年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同时,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力量,深入企业和沿渭镇办,进行拉网式排查,彻底摸清查实全市水质排放达标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渭河水质治理提供详实可靠依据,确保水污染治理工作扎实开展。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严控污染增量。严格落实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源头防治”制度,坚决杜绝“两高一资”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落户,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按照“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融资”等资金运作模式,积极督促企业大力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确保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全力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程,大力推行农村垃圾规范化处置,积极实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遏制农村水质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