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问题及建议
在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网络既有利也有弊。利表现在网络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和实现资源共享。弊表现在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大部分学生喜欢在网上发表言论,和老师的面对面谈话几乎很少,因此学校要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
1.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影响,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和操作能力非常重视,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忽视。另外,由于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上缺乏经验,面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时,很难及时、有效地对症下药。
2.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缺乏监督
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提高工作激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导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由于解决措施陈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使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难以有效开展管理工作。
二、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很多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使老师快速适应网络教育和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校园网络在职业学校中普遍建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较少。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版块。首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传党和政府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其次,建立电子布告系统、聊天室、新闻服务器等,通过热点问题展开热点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及时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希望进行思想交流的内容设置网上论坛等,并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参加讨论和给予意见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树立明辨是非的价值观。
(3) 提高网站的吸引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充实网站的信息内容,并且使信息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信息内容更具可信性、可读性、服务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要顺应时展,本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健康信息和正确言论,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精通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思想政治的工作业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学校提倡的道德规范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还要不断激发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和效能,使自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中。
3.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还能促使老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效果。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需要学校先建立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并使全校师生树立健康网络和安全网络的意识。因此老师要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并重视网络不良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2)加强网络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的组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准则,通过对校园网和局域网的严格管理,有效监管学生的网络行为,如果发现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时,要及时清理;如果发现学生有思想问题时,要及时展开针对性教育。
(3)培养网络道德的意识。通过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行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规范合理的网络行为,并积极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良观念。
(4)加强网络安全的立法。职业学校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制度,通过网络安全的立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4.探索符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
(1)趋利避害。对网络问题进行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首先,要看到网络的利,深刻认识网络的发展力量,并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其次,要看到网络的弊,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网络问题。在网络的利弊关系中,要保持清醒认识,通过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降低网络的危害性。
(2)引导和监督并重。引导和监督是进行网络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和监督的并重,主流信息和扶持正面信息,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做到对网络信息堵疏结合。另外,学校要培养思考能力较强的骨干力量和政治立场坚定的党员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网上教育和现实教育同步。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在展开网上教育的同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形式,并以现实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教育的基础。首先,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主要受现实的教育和经验影响;其次,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要通过现实思想教育解决;然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难点和热点在网上难以透彻讲解,需要对学生展开行针对性的现实教育,而网上体现的学生问题,也需要老师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措施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圣雅.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陈江茹.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网友世界,2014(14):163.
[3]陈国成.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5]陆培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篇2
一、我校目前法律逻辑学教学概况
就我国逻辑工作者目前对法律逻辑学的理解来看,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一门以逻辑学(主要指普通逻辑)为纲,联系法律理论与实践而阐述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学科;狭义的法律逻辑学是指用逻辑学(包括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般原理去研究立法、司法、侦查工作中的一系列特殊的逻辑问题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逻辑学分支科学[1]。以我校目前教学情况看,对法律逻辑的理解还是按照广义的理解去应用的。我校目前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法律三个专业在学习普通逻辑学,使用高等院校文科通用的教材,即首都经贸大学出版,李小克编著的《普通逻辑学教程》。课堂教学按不同专业分开上课。
就法律专业来讲,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每次上课前笔者要做大量准备,查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既要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很恰当地结合相关知识,所以课前准备工作花费不少时间。在讲授过程中也感到学生学习这门课也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内容繁多、公式复杂,学生在学习时有畏难情绪。又由于和实践不能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实用性不强,不知道如何运用逻辑知识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我校将法律逻辑课对法律专业设置为考查课,使学生普遍不再重视这门课程,又加上难学,一些学生准备放弃了,一些学生则认为考查课很容易过关的,不用下太大的工夫的。所以针对这个现状,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进,努力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法律逻辑学这门课程由于本身内容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甚至于学生中途放弃继续学习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笔者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和加以引导,使学生们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这些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1.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案例
逻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耍学生用实践的方法来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逻辑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2]。就如一个优秀的厨师,面对相同的原材料,如何根据不同的调味料,烹制出不同食客的喜好口味来。面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为增加学生理解而适当加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所要讲授的知识更加明白准确的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利用案例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专心致志,把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在案例分析中,逐条刻画在脑海中。例如,在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节内容中,为突出内涵和外延在语言使用中的准确性,举一个最近大家很关注的案件为例子,即“许霆案”。2007年11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因为其盗窃金融机构罪,数额特别巨大,审判了无期徒刑。辩护律师认为许霆无罪。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辩护律师的言论,首先给出 “盗窃”的内涵,即“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围绕着这个内涵,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什么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如何理解“秘密窃取”中的“取”和“银行取款”中的“取”的异同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同学们明白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体会到了概念内涵的重要性。同时有的学生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谓的“辩护”,就是围绕概念的内涵,争取朝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理解,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去解释。
2.讲清难点,解决学生学习障碍
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会感到厌倦,甚至会放弃继续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中,最关键的内容是在“判断”部分,说重要是因为它是对“概念”部分内容的运用,同时又是学习下一章“推理”的基础。说难点是因为这里定义、公理、公式、符号、真值表等纯逻辑知识比较多,学生难于理解,也很容易混淆。面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一再强调要理解记忆,否则死记硬背造成的就是混淆。比如,在讲七种负复合判断的等值判断时,如何才能理解记忆这七个公式呢?只有知道了这七个公式的推导过程,那这些公式很快就能区分、牢记的。由于教材中没有这个推导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画出七种复合判断的真值表,指导学生从这个表中根据不同种类的复合判断为假时,其枝判断的真假情况自己先总结出等值公式,然后与书中内容对比,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记忆一遍,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记住这些公式了。接着要求同学之间分组模拟练习,比如,甲同学说:“如果张某作案,那么他应该有作案动机。”乙同学说:“我反对,有可能张某作案,但他没有动机。”这是乙同学针对甲同学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进行否定以后的等值判断,即是对这个公式(PQ)== P ∧Q 的具体应用。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一方面在课堂上加深印象,使同学们能较快地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3.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法律逻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首先要掌握理论知识。对于课堂上大量的逻辑知识,教师除去讲授以外,还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引导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或利用课堂讲授中的边角时间,或是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氛围,笔者采用课堂口头练习和上台练习的方法,随时回炉学过的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对于有争议的知识点当堂解决。还会请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进行练习,这不仅达到了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而且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起到警示作用,有些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同学也变得精力集中了。在每一章内容讲完后,还会单独再出一套练习题,这是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笔者总结出的在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试中的不同题型,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老师批改完后,再根据作业情况,重点讲授出错的地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妥善保管这些习题,这些将是期末考试中所要见到的各种题型。经过这几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模式,基本上保证了同学们在每一章内容学完后,不仅掌握了每一章的基本知识点,还熟悉了每一章的难点、重点和不同题型,保证了同学们对每一章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几年下来,这种练习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连续几年以来,本系对具有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进行选拔考试的时候,这些同学的逻辑考试成绩都很高,并且水平都相当。这是令笔者感到自豪的地方。
4.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声像和多媒体教学更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由于法律逻辑学本身这种工具性的边缘性学科,就注定了这门课的高度抽象性。通过声像教育,或多媒体教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轻松地理解掌握那些难度大、内容抽象的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弥补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这种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3]。例如在讲“推理”的内容时,“二难推理”是相当精彩的,在法庭辩论中也经常应用,应用的巧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例如逻辑历史上最著名的“半费之讼”,学生很直观地就感觉到了“二难推理”的魅力了,也激发起他们学习如何构造“二难推理”的兴趣。学生们都有一种感觉,即不但对经过多媒体教学放出的案例印象深刻,更是对所包含的逻辑知识更容易理解,对于今后的实践应用也多了几分把握。
三、结束语
作为讲授法律逻辑学的老师,要讲好这门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逻辑知识,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哲.《法律逻辑学》教学过程初探[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篇3
逻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是从形式和非形式两方面来研究概念、命题、推理及其各自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本质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寻求事物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已知来推断未知。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等。它的特点是运用具体事例作为知识传递的一种呈现载体,在课堂中引进现实问题,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开讨论,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逻辑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逻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但其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冋题。
一是逻辑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逻辑学的开课率不高,多为考査课或选修课。加上其功利性不强、看似与就业关系不大,多数学生便将其视为边缘课程,兴趣不高,重视不够,甚至多数学生还存在逃课或在逻辑学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的现象。
二是逻辑学学习难度大。我国逻辑学课程开课时间较晚,学生上大学前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相关知识。同时,逻辑学本身抽象难懂,通常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已觉得棘手。
三是逻辑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难以保证。逻辑学本身的知i只结构复杂,教材内容丰富,还要进行复杂的推演,推理系统和公理系统构造极其规范、严谨。在课时偏少、内容抽象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极大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四是逻辑学教学与现实脱节。目前’高校逻辑学教学偏重传统逻辑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陈旧且缺乏趣味性,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与各类#接不紧、针对性不强。
总之,我国逻辑学教学现状不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发挥逻辑学作用。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采用和吸取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改革的重要路径,所以探索案例教学法极具必要性。
(二)可行性
从1920年首次提出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法已在很多学科的教学领域取得成效。虽然有专家认为案例教学法因其局限性而不适合所有课程,但总结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和逻辑学的特点可看出’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因此,在逻辑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
一是案例教学法和逻辑学有共同的根源。案例教学法是运用身边的实例对理念、思维进行承载体现的方法,案例背后隐藏的是理念、思维发展的潜在形态和规律。而逻辑学则着眼于纯粹的理念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因此,通过对案例本身的反复讨论和辩驳,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放弃错误观点、逐步接近正确结论。
二是案例教学法符合逻辑学的发展趋势。由于受纯形式化人工语言的影响,逻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趋于形式化,逐渐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而作为逻辑学分支的非形式逻辑,关心的是自然语言论证,更易被人们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与案例选择应面向生活和现实要求相吻合,因此,案例教学法更符合逻辑学的现展方向。
三是案例教学法符合逻辑学的教学目标。逻辑学的最大价值就是普及素质教育,学习逻辑学不仅能为学生的专业研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有效弥补逻辑学的抽象性,改变枯燥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和逻辑学能够彼此契合。通过逻辑学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对化解当前逻辑学教学馗尬的困境切实有效,极具可行性。
三、逻辑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探索
(一)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
进人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凭借其自身优势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在逻辑学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有机融合,能够创造情境,增加案例表达的生动性,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只是单一地讲解、介绍案例,学生很难抓住案例所反映的思维规律本质,更谈不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将多媒体和案例相结合,便能以一定的脉络结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将案例呈现出来,一方面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生动、更直接的案例信息,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和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逻辑学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采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判断、推理,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庞大的案例库
要在逻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必须拥有大量体现逻辑理论的案例,案例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因此,构建符合逻辑学学科要求的案例库尤为必要。这需要教师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博等平台,收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种思维形式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再按照逻辑学的学科要求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整理,提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避免编纂不合实际或缺乏时代特色的案例。同时,可让学生一起参与案例收集工作,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留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并进碰辑加工和整理。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难、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为教师进行逻辑学教学积累符合专业特点的案例;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逻辑学教学目的。
(三)按不同专业制定案例方案
高校逻辑学主要针对哲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课,而对其余专业的学生则非专业课。对这两类学生进行教学,除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异外,案例选择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选择带有专业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对哲学专业的学生,应尽量从哲学原理和哲学流派中选择有关案例,特别是结合哲学原着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借助逻辑学平台与先哲们对话;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应尽量选择一些真实案件作为案例,着重分析逻辑思维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的运用;对文学专业的学生,则应多选择一些名着名言、寓言故事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体现逻辑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选修逻辑学的非专业学生,则可撷取广为人知、幽默有趣的典故、笑话作为案例,吸引他们喜欢、关注直至学好逻辑学。为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案例方案,有利于逻辑学与各个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从而增强案例教学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现在许多应届毕业大学生都会参加公务员或选调生考试,这些考试的试题往往涉及大量逻辑学知识,例如,概念论、三段论推理、直言命题的对应关系,模态命题,复合命题及推理,可能性推理,等等。这些内容在各种考试中所占比例大,是学生感觉最费时间、最难得分、复习时最难突破和取得成效的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这些考试,将一些典型试题作为文字案例,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针对性分析。这种贴近学生实际和学习要求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将学生置于关乎自己未来考试的语境下,极大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学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应试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素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节省考前参加培训的费用,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五)进行户外实验教学创新
户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探求知识、启发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学案例教学应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案例教学创新。例如,举行逻辑应用讨论会,选择学校草坪或操场为活动地点,由教师建议或者学生自主提出要求,针对社会某个热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开讨论会时,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再现案例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对案例背后的逻辑理论、逻辑方法和逻辑规律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讨论内容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以便他们更全面地认i只逻辑现象和逻辑规则;还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学术沙龙,或者在业余时间举办研讨班’锻炼他们在逻辑学领域的面能力o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电气设备故障 诊断 排除
许多技工院校都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取得维修电工证书,即要求他们具有维修电工的技能。取得维修电工证书要求技校生对电气设备有一定的认识,提高电气设备故障诊断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使得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应岗位。
一、合理开设课程,提高技校生电工测量和读图能力
1.重视理论知识,开设数学、逻辑学课程
维修电工的关键专业技能是能够对电气设备故障正确诊断与排除。因此,维修电工实习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故障诊断与排除,这要求学生了解电路工作原理图,这是对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础。因此,在提高技校生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技能前,我们应该对技校生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白基本电路原理,并且能够对典型电路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技校生学习兴趣。此外,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适当开设数学、逻辑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技校生电工测量技能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电工、自动化控制、机床电气控制等技术,为此,教师应该遵循够用和必需的准则对技校生传授专业知识。另外,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不能仅仅依靠人的直觉来决定,而是要依靠仪器仪表,对电气设备的电阻、电压和电流的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别要注重让技校生熟练掌握电工仪器仪表的相关知识。
3.读图能力的培养
电气设备的控制电路不管多么复杂,它也是由简单的基本电路图组合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知各种基本电路图,并且熟记它们,为分析复杂电路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时,教师可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提高技校生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提升技校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选择典型“故障”案例,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故障存在的原因,而是充分让学生去诊断故障及寻找排除故障的方法。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授课方式,而形成了以案例为主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研究,授课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转变,从而提升技校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校生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教师应结合本校技校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该注重故障诊断的逻辑原理,把电气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维修资源资料渗透到校本教材中,从而培养和提高技校生利用逻辑原理诊断电气故障的能力。
三、创造仿真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1.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训教学时间
传统授课一般是先理论,然后再实习操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缺陷,导致教学效果比较差。建议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以提升技校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低压电器内容时,在讲解完必要的原理后,直接在教室或者实训室将低压电器拆卸,让学生能够对低压电器的功能与结构有更清晰地认识。
2.合理选择实训设备
许多技工院校配置的实训设备大多是插孔式、封闭式实验台,配置这种实训设备的原因是考虑到设备的安全性和操作性。但是,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和排除实训教学中,这种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提高技校生电气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实验环境。比如把插孔式变成接线式,把封闭式变成开放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接线动手操作机会。
3.正确引导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关注师生交流
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按要求连接线路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接线后,如果出现故障后如何诊断和排除。比如在进行电动机参数测量实验时,学生接好线后,送电后电机动依然不转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故障诊断和排除,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如今,网球作为一种热门的休闲体育运动,其集娱乐、健身、休闲和观赏为一体,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参与这项运动。网球运动在很多高校都被列为选修课,广大师生对网球的热爱也在持续升温,但由于学生在练习中技术工作的不正确和球拍较硬,引发了网球肘。本文结合高校中网球运动活动开展的现状,综合讨论近年来网球肘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现状,为今后更好的预防运动伤病,更有效地开展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做出贡献。
关键词网球运动网球肘高校体育
一、研究背景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它是指手肘外侧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负责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复用力而引起的,并因网球运动员易患此病而得名。不过现在的患病人群比较广,多以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居多。而且患上该病的人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活动。
网球肘的致病机理是由于肘关节外侧长期劳损,使附着在肘部的伸肌腱起点和周围软组织发生部分性或完全性纤维撕裂及损伤,引起肌腱炎,也可因反复摩擦,导致肱骨外上髁周围骨膜创伤,引起骨膜炎。临床检查时,肘关节伸屈旋转功能虽正常,但做抗阻力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动作可引起患处疼痛,说明病变在伸腕肌腱的起点。
网球肘的症状:
①起病缓慢,早期只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酸胀;
②肘关节外侧疼痛明显,握物无力,拧毛巾握鼠标等动作时局部疼痛加剧;
③严重者疼痛向前臂外侧放射,甚者伸腕或炭晔奔赐矗
④一般在肱骨外上髁处有局限性压痛点;
⑤患处多不红肿,但可摸到增生隆起的骨质,压痛明显;
⑥屈肘关节不受影响,因患肢在屈肘时伸肌群处于松弛状态,疼痛会缓解,但肘关节旋转时会疼痛而受限;
⑦少数患者在阴雨天时自觉疼痛加重;
⑧病程长者偶有肌萎缩;
⑨休息状态多无疼痛症状。
本文通过对北师大初学者网球肘的病因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为广大师生对网球肘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针对本研究所要调查的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情况,通过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来明确本研究的先前研究的理论知识背景与研究的现状。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制定与主题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之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并做分析概述。
(三)逻辑分析法
对本研究查阅的资料、观点等,运用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得出研究成果。
三、校外研究现状
(一)学生对网球肘的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网球练习者中88.1%的学生知晓网球肘这一损伤,但是对网球肘的认识不够全面,50.4%的学生了解网球肘的症状,而对于预防和知道处理网球肘的学生只有20.3%,这说明普通学生对网球肘的认知不够深入,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网球肘的知识宣传。
(二)学生获取网球肘相关信息的途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是在学习网球以后才了解网球肘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5%,其中了解网球肘的来源主要是网球教师和教练,这一比例要求网球教师和教练对网球肘方面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全面,另外,通过传媒等途径获得网球肘信息的学生也占了较大比例。
(三)形成网球肘的原因
技术动作不合理是造成网球肘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21.3%,对于练习者而言,不规范的动作使原本就承受很大负担的肘关节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为网球肘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网球肘的比重也较大,网球运动的运动量较大,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更需要机体能够适应大运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陶景r,李晋裕.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87.
[2]方小强.浅谈网球运动中网球肘的成因及防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2):174.
篇6
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本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图式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将要学习的内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结构。它是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前提,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和附着点,是学习的起点,也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征的差异导致学习起点线和终点线均呈非直线状(如下图表)。
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所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更好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
1.根据认知内容的知识链,确定学习逻辑起点。
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要钻研整套教材和内容标准,理清学生知识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内容标准解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构建目标链,按照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的顺序构建目标链;然后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认知内容”分析知识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最后是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分析能力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能力。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其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它的认知内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知识链:“岩石形成――岩石相互转化――地质循环”。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学过地壳变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元素等内容,学生已经能“认识岩石”,“比较”岩石特点,“观察”岩石形成过程,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了。那么怎样以旧带新呢?就是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以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联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以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分析异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高。
2.针对学生认知差异,确定学习现实起点。
篇7
1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核算的基础信息不准确
近几年我国各个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改变,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得活动过程的各项数据采集工作遇到一定困难,常常会出现一些信息断层的状况,缺乏完整的基础信息就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有效展开,甚至会因为数据不全的问题造成错误的核算工作,导致信息不符合信息漏失等情况。同时,因为经济活动过于复杂,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大都是凌乱不堪,严重的影响了数据信息的记录分析工作,继而出现信息的滞后性和散乱性,这就给后续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重重阻碍,无法及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除此以外,大多数人们对于信息收集工作都有一定的轻视,在经济活动的信息收集过程中,常常只注重资金流动的记录,缺乏了主要流程的数据采集,以致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不能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1.2会计信息的虚假现象
根据现状考察,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会计信息的虚假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工作中,常常会通过为他人虚开发票达到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有些会计核算人员在私下会制定一套售卖发票系统,通过网络、手机信息等途径引导他人进行虚开发票的交易活动,不仅是对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有些会计核算人员为了调整工作进度和实际工作量,常常会编制虚假预算,导致收入预算偏低、成本预算偏高、费用预算偏高以及利润预算偏低等等,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1.3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效决策依据的主要途径,而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就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部门的运转情况。在通常情况下,会计核算人员必须通过相关的教育机构培训获取会计资格、会计职称以及会计电算合格证,但是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仅仅只通过简单的资格检验,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电算化操作能力也较差,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除此以外,有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常常会直接安排办公室文员进行核算工作,或是直接以低廉价格聘请不具备会计核算资格的无证人员,这就使得会计核算的数据信息容易出现误差、虚假、漏失等一系列状况,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混乱,企业内部频繁出现违纪违规等行为。
2 企业会计核算的应对策略
2.1加强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在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应随时做好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在信息记录的过程中应明确列入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经费等情况,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基?A信息具有完整性。同时,在进行信息分析和整理的时候,应注重信息结构的合理,采用规范的标准制定信息表格,避免因为操作不当出现信息断层和信息过于散乱的现象,使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和完整性。此外,相关的管理层也要加强各个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培训,主要从财务管理意识、会计技术以及企业经营理念等各个方向展开一系列的强化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高强度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做好各项工作,避免因为意识上的疏忽给后续会计核算工作留下隐患。
2.2完善责任制度和奖罚措施
通常在会计核算中出现虚假信息和虚开发票都是因为会计人员的职责意识不强,更甚至在第一次作出违纪操作后就会产生侥幸心理,继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视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从而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完善责任制度,通过工作分配、责任分配,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落实到底,促使工作人员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责重要性,引导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使其能够以严谨、细致的心态面对各项工作。同时,仅仅加强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还是不够的,为了避免因为利益诱导再次出现状况,必须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针对工作人员的成绩优劣采取相应的实质奖励和严厉处罚,促进财务管理部门的良好竞争氛围。
2.3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例如会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以及企业经营理念等等。会计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知识,还要积极扩展其他可以利用的知识领域,例如逻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等,通过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分析,作出有效的经济预测,为企业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会计人员必须深刻理解相关规定,遵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篇8
(一)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在生活中的运用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探索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职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发现新知识,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分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渐渐培养起。其实,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只要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教给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才会爱上数学,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使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中职的数学教材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条理性强、抽象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式。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使用这种抽象化、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觉得数学非常难懂、难学。开展必要的趣味数学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来讲解书本上抽象的数学题目。比如,在计算立方体的体积和面积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教室来当模型。在计算利息上,我们可以说家里有一些钱,现在不用,想到银行储存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储蓄的优点和如何计算利息上。这样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三)融数学于文学之中,创设人文化课堂教学
在许多人眼里,数学是冷漠而机械的,毫无任何感情可言。但是,数学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数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中小学知识会运用的比较多,而高中之后的知识却更加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对人思考问题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实用的学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充满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境界。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课堂里,教师要抓住数学人文性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学生讲述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数学的求真的性质,充分挖掘数学之美。在中职数学教育中,要求数学教师掌握多方面知识,比如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神秘感和解决数学问题后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创新型教师 教育观 教学风格 知识构成 教育科研
2010年秋期,重庆市全面展开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这是任何一个一线教师都必须面对并适应的教育改革。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政治教师,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并自学各种新课程培训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和行动符合新课程理念,使自己能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
通过这几年的思考与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自身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争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长,无愧于学生。
⒈树立崭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传递信息,而是引导、启发、解惑、激励、评价和组织并凭借反馈回来的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比如,我在处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初中的政治和历史课上均学习过相关内容,学生对一国两制并不陌生,就在课前设计了四个问题:⑴了解古今中外国家统一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以及一国两制的特点。⑵现在台湾地区设有“国家元首”(总统)、“行政院”、“外交部”、“国防部”等政权机构,表面上它就是一个“国家”,但是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这里蕴含了哪些国际法原则?⑶美、日插手台湾事务,阻挠我国统一进程的表现、实质及我们的对策。⑷试述一国两制理论的国际意义。(即对哪些国家的统一进程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然后我把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抽签抽到一个问题。要求每组学生围绕本组思考的问题展开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到网上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并存入可移动磁盘。在上课时,每小组推举一名首席发言人,走上讲台,借助老师的手提电脑,把可移动磁盘内的知识投影在屏幕上并向全班同学讲解,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最后由我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升华。通过这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运用,就能充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⒉坚持独特的教学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习不能是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型教师要不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框框条条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例如,我在高一政治《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课的教学中,不满足于教材把其素质简单地归纳为“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看过的影视、文艺作品,以及在网络上浏览过的新闻等内容为载体,认真思考,相互交流,看看可以归纳出自己心目中的企业家素质有多少条?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及归纳,最终归纳出企业家的素质就不是干巴巴的三条了,而是——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避免陷入个人的感情纠葛;慷慨大方多关注慈善事业;建立庞大的关系网多交朋友少结仇家;关键时刻处理关键事要有气魄;牢固树立市场竟争意识和忧患意识;重视企业的团队精神……通过这样的授课,就能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⒊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
即将实行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修部分一共10个教学模块。其内容涉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新课标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传统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学、历史学、法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这就要求创新型政治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专”与“博”的有机统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注意做到既不断给自己充电、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又不断地在政治课教学中把单一的政治知识传授改为多学科知识的思维发散。
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创新型教师必须能够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近几年来,在提高自己教学业务的同时,我比较注意搜集整理教学经验,钻研中外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坚持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获得科研论文奖和优质课比赛县一等奖和市二等奖。教学科研上的不断进步又不断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我觉得自己离创新型教师的标准又近了一步。
结论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高中政治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内容较枯燥和抽象。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政治课,老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教学效果不太好;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就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给政治课带来无穷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 全主编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篇10
【关键词】黄吉安;符号学;川剧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2-01
一、黄吉安剧本研究意义
黄吉安作为川剧编剧史上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编剧艺术家,其剧本可谓是川剧宝库里的奇葩,并促进了清末明初川剧改良,历史上将其剧作称为“黄本”。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背景下,研究黄吉安及其“黄本”。总结其艺术特征及其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剧作家的创作提供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不仅如此,当代戏曲的实践在可靠的理论支撑下可以减少其盲目性,“黄本”的艺术研究给当代戏曲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二、戏剧符号学的研究方法
1950年左右,在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戏剧符号学。这对传统戏剧研究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对传统的戏剧批评和剧本写作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就借助戏剧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角度来探索黄吉安的剧本。
众所周知,要想深刻理解黄吉安的剧本,就要从宏观上理解其创作特点。并且,本文借助巴尔特符号学说,从“神话”理论出发,微观角度说明黄吉安剧本的具体创作过程。本文运用社会学、传播学与符号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黄吉安剧本的生成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黄吉安剧本的创作特征。
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透彻地了解黄吉安剧本本身,黄吉安剧本的本质,依然是一种剧本,由文字等表征符号构成。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川剧作家李明璋其笔下女性符号居多,对女性的性格、心理、思想有较多描述。又如川剧作家魏明伦笔下现代符号较多,人物、环境、地点等符号多具有现代感。笔者借助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对川剧作家黄吉安的剧本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点。
黄吉安的剧本在“能指”与“所指”范畴中,会出现二级符号,即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提到:“神话是一个奇特的系统,它从一个比它早存在的符号学链上被建构:它是一个二级符号学系统。那是在第一个系统中的一个符号(也就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意象相连的整体),在第二个系统中变成一个能指。”换句话说,就是在“黄本”中,黄吉安笔下的人物是第一级符号,通过能指与所指联结起来后生成人物性格,并成为第二级符号系统中的能指,通过与新的所指联系起来成为这个人物的标签。人物按照其这个人物标签行动,并且反过来,人物的行动和行为又影响这个人物的性格标签的形成,这就是巴尔特所界定的“内涵”。如黄吉安的剧本《江油关》,面对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马邈这个坚守重要军事要塞的蜀汉守将不战而降,这属于一级符号,其语言、动作、表情、台词构成的马邈人物性格标签属于二级符号。这里的“能指”与“所指”和语言学角度出发阐明的“能指”与“所指”不同,巴尔特将研究对象扩散的更广。
三、研究结论及黄吉安剧本特征
纵观黄吉安剧本,具有如下三大特征,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川剧剧本创作中加以重视。
(一)爱国主义精神。黄吉安剧本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局惺贾仗逑值陌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被人广为称颂的原因。
据了解,黄吉安共创作80余本剧本,善于历史剧的创作。黄吉安创作的剧本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剧作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兴亡,代表了社会的正义之声。如《三尽忠》、《柴士节》、《邺水投巫》等等,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
(二)开放性。早在黄吉安剧本的创作初期,就具有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的特点。如黄吉安创作的《江油关》剧本,就改编了历史事实,并在剧中还原了另一个版本的三国故事,虽然不同于历史结论,但深受观众喜爱,并融入了更多元素,体现了黄吉安剧本的独具匠心和剧情安排的巧妙。
(三)整体性。从黄吉安早期的作品,即开始了向大一统的巴蜀文化凝聚和集结,实现“最广泛的文化认同”。一方面,从文人角度看,其特质和内涵具有高超的文学性,成为雅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区域特色的延续性角度看,它又在四川方言的条件下,以蜀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努力实践通俗易懂,深受底层劳动人民的喜爱。黄吉安剧本具有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整体观念和雅俗共赏观念,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具有个性特色。
四、结语
黄吉安作为川剧作家李明璋、魏明伦的前辈,其剧本不仅开创性与完美性结合,同时具有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超前的冒险精神,使其剧本更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表现了巴蜀人们的进取心和追求完美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也是今后的剧作家需要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体育运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