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园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校园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化
1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校园文化底蕴相对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院校特色。纵观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转型而来,办学历史普遍不长,人文底蕴不深。校园中蕴含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还不够多,文化氛围相对淡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2)校园景观设计形式单一,设计方法趋同,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是办学理念、景观、校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呈现出“千校一面现象”,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少内涵,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物质文化建设缺少特色。没有形成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彰显不出职业院校的特色。(3)校园文化简单化、片面化,校园文化功能失调。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比较片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体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偏重娱乐型,有思想和深度的文化活动较少,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配备、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割裂,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合理发挥。
2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景观环境的育人功能。景观设计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环境景观是与学生最为密切接触的环境,通过育人功能的环境景观设计,可以在无形中对学生传播历史、文化等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同时校园景观也是无声的大学课堂,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2)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是办学理念、景观、校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呈现出“千校一面”现象,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少内涵,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物质文化建设缺少特色。没有形成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特色。(3)景观环境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潜移默化为美的行为、美的语言和美的心情,在美的陶冶下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校园名人的雕塑和一些先进人物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可让学生时刻为之学习并奋发向上。
3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1)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探究事物,做出反应的原动力,能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及行为。景观设计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中心、好奇心理、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手法引导学生去感受环境提供给他们的正面教材。要避免景观小品的空设或设置不足的情况,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参与空间,景观设计才有其设计的价值。(2)结合教学、实训设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景观设计要结合教学、实训,将校园环境设计成教材、实训、考核的主要基地。让校园成为学生的学习课堂、成为实训基地的可能性变为现实。(3)体现校园文化,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学校是教育场所,景观设计可以在细节上提供场所的标识性,考虑到不同系别的专业性,将其特点融入景观设计中,就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方面,有一定的识别意义。(4)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完善使用功能。景观设计不是孤立的,它除了要与校内建筑风格的协调外,还要顾及学校周围的建筑风格协调,符合周围环境对它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良性循环共生,才能发挥它的育人功能。(5)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景观环境,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除了植物和材料的使用外,将节水、节能,污染等最小程度的降低。校园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的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可发挥的余地。
4职业化校园景观设计的营造方法
(1)历史文脉的构建。在对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研究中,经得起实践检验,仍然充溢着氛围的校园设计往往都留下了文化传承的烙印。景观设计要围绕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展开,可将标志性建筑作为设计的轴心展开景观带设计。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为应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相和谐,并以标志性建筑物为轴心形成一定的景观带。(2)景观设计要紧贴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贴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高职院校的内部建筑及设施在设计上要考虑行业特色标识,要体现出校园主体建筑的设计布局、校园景点的匠心打造以及富有内涵的文化创意上,突出职业化、企业化等特点,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企业文化。(3)营造浓厚的职业化文化氛围。高职特色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凸显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也要从细节着手。譬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景观设计中处处展现海洋、航海的特征,除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雕塑外,还有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等,营造了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高职特色文化的营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机制和氛围。(4)扩充学校实训基地,让实训基地参与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中要体现“校场不分”的空间布局。在实训中,可以把一些专业知识、学生学习成果通过景观小品灵活地展示出来,让实训基地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实训基地巧妙地建立在校园滨海湖的周边,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自然地参与了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实训中轻松掌握了各种花卉、植被的生长特性等知识。(5)突出景观小品的文化作用。要特别注意在景观作品构思、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在每个景观节点中突出艺术小品的点题作用,突出“职业”特点,体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融合,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保护为辅的宗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与职业环境中。
5总结
将职业化设计理念渗透到校园景观规划中的一景一物中,专心打造一个教育品牌,对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将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旗,赵倩,张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华章,2013(9).
[2] 邓宝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 张菲,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方法探究[J].学术论坛,2011(10).
[4] 江芳,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楷模 内涵 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满足国家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校园文化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冲击下,仍发挥着重要的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楷模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一、楷模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校园文化中楷模文化以“楷模”为主题,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文化体系,是以文化的视角、方法和载体来研究、培育、推介和传播楷模的观念、制度、行为、表现等;是师生关于当代楷模的认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校园评价等;是楷模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楷模内涵与文化形式的有机统一。构建楷模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目标、精神和思想上是一致的。
校园中楷模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1.楷模文化具有广泛性。
楷模来自于生活实践,立足于现实生活,与其他人一起参加实践,创造了先进的楷模文化,并身体力行这种先进文化。校园文化中楷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和人格境界,它所涉及的对象不是少数、个别,而是所有的人,即校园大众,它所达到的价值目标是大多数人渴望获得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成功。楷模文化的力量直接拨动人的灵魂,让全校园了解、介绍和认可楷模,形成宣传、学习和争做楷模的良好氛围。它所展现的楷模也不应局限于某个领域、某个行业,而应是多维的,是一批爱国敬业、品优术精的先进典型。
2.楷模文化具有继承性。
中国古代楷模文化厚德载物、刚健有为、修已安人、仁民爱物等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近代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自由精神等,反映新时代文化精神,是历史传承的进步与更新;校园文化中的楷模则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心系社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追求科学等。无论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楷模文化,价值理念是古今贯穿、不断传承的,如: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勤劳勇敢的质朴秉性等等。它们都体现了中国社会楷模文化的主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楷模文化特有的品质。
3.楷模文化具有稳定持久性。
文化的一个前提是具有稳定持久性,不稳定持久的称之为现象尚可,称为文化则不大适宜了。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们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种超时空的辐射力,而不是这种局限。这便体现着楷模价值的永恒性。此时的楷模已不再作为独立个体,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先进文化的凝聚者和传承者。这就是当代的道德楷模,时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始终为人们所追忆和怀念的原因所在。
4.楷模文化具有时代性。
楷模总是有爱有恨的血肉之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楷模,中国的楷模文化由孔子开创,传承2000多年。但儒家树立的“圣人”却是无所侍从学起毫无瑕疵的道德模范,。而校园文化中楷模文化不仅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品格和卓越的技术才能,扎根于新时期先进典型、优秀模范。
二、楷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央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强国的重要培育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必须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楷模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没有现成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生命力。
1.以人为本,突出楷模文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楷模文化建设,第一位是效果。时代需要通过楷模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弘扬正气。楷模的作用,不在于思想的高度和广度,而是提升人的意识层次。所以,建设楷模文化一定要以满足师生的校园文化需求,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又要建设社会主流价值思想文化,注意文化和思想的联系。根据文化自身规律,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时代精神的职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2.与时俱进,体现楷模文化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楷模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运行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思想的务实性、趋利性明显增强了,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成功者、受益者,都在实际中发挥着标榜示范作用,一些消极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对校园内的大学生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难免会对尚处价值观形成的年轻造成观念意识的扭曲。所以,弘扬校园楷模文化,既要总结吸收传统楷模文化和其他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赋予时代特征,贴近校园内外热点和前沿,使楷模文化建设始终反映广大师生愿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专业文化建设需要;一定要旗帜鲜明提出尊崇、厌恶、提倡、反对之物,要通过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理念,进而内化为其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准绳。
3.拓宽领域,扩大楷模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楷模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不但是口口相传的“大众文化”,而是以全校园为广阔舞台,才能被全校园彻底了解、接受和认可,取得长远发展。师生是楷模文化建设最为广泛的主体,也是楷模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因此,建设楷模文化是一定要积极探索、拓展领域,坚持重点突出,重心下移,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不断扩大楷模文化建设的覆盖面。要把楷模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各个层面,积极运用健康向上的楷模文化抢占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让楷模文化走入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要与社会的现代文化、职业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紧密融合,共同营造学楷模、当楷模的浓厚校园氛围。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1-01
1.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靖江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季市中学合并成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全校3000多名学生, 300多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3.研究目标
(1)形成"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4.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5.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6.研究实践
6.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6.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6.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研究结果与分析
7.1"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尚德、博、雅",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的文化氛围。
7.2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
7.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
7.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7.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
(2)同化——顺应机制。
(3)文化引领机制。
7.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8.研究结论
8.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8.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8.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8.4文化引领机制。
8.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班级学生干部 寝室文化建设 作用
一、寝室文化建设的含义
高校寝室文化是一种以寝室成员为主体,以大学生寝室为空间,以寝室成员的课余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相对宏观的大环境中,在寝室成员共同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包括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寝室内的整体布局、规章制度、卫生状况、审美情趣、道德标准、人际关系、学识智能、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1]。
寝室文化建设是指在寝室内的成员的自身努力和外部力量(主要指学校)的促进作用下,共同建设好所在寝室的寝室文化。加强寝室建设,营造良好、和谐的寝室氛围,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二、班级学生干部在校园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班级学生干部在校园寝室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干部可很好地配合班级、学校的工作,并及时反映寝室同学的状况。以班干部的影响为突破点,建立合理、民主的制度,从而带动整个寝室的室风建设,是建设寝室、班级乃至学校的重要途径。班级学生干部在校园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引领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等。不可否认,班干部在执行职责的时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班干部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领头羊
班干部积极主动,凭着较强的责任心、高素质和大胆的工作,能够带动其他寝室成员,共同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但是,仍然有部分高校班干部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比如,有的班干部学习能力及生活习惯较差,这将大大降低自身威信,不能服众,不利于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部分班干部对学习不够重视,视大学为游乐的天堂,而寝室,就成为喝酒、赌博、玩电脑等游乐活动的阵地。有些班干部不重视寝室卫生环境,导致物品摆放凌乱,生活垃圾布满地面,寝室空气污浊。
(二)班干部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班干部应发挥骨干作用,团结并协同寝室成员共同进步。寝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数堆砌,而应该以一个集体的方式存在。在这个集体中,班干部在整理内务、学习等活动中,都应以集体利益为核心,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中坚力量作用,将寝室拧成一根绳。同时,不仅仅是班干,包括寝室任何一个成员都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以“慎独”来要求自己。
(三)班干部是老师和寝室成员的“连心桥”
高校针对学生寝室管理的各种政令的下达,学生民意的上传,大都要通过班干部。班干部工作得当,学校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如果在班干部的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校和学生之间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班干部的桥梁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班干部工作的调研显示,近56%都只是片面的传达文件的指示而没有与寝室同学们进行恰当的交谈沟通,同学的相关情况和意见也没有得到重视并反应,造成关系紧张,学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如何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在校园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寝室管理机制
作为一个集体,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寝室成员的行为,并且做到民主、平等,才能凝聚成一种合力,形成良好的寝室风貌。
在制定寝室规章制度时,要注重实际情况,并有所创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开展的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个人目标比较急功近利;人文素质较为缺乏;心理健康问题不少[3]。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寝室建设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紧把握同学们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等特征,进行寝室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创新。通过创新的制度,使寝室环境更加民主、宽松;通过创新制度,使寝室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创新寝室工作的管理流程,实现班干部工作的管理信息化。
准确公平又不失人性化的寝室规章制度,使寝室管理有章可循,寝室日常生活充满人情味且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可减少寝室成员之间的摩擦,形成民主、公平的寝室氛围,有利于和谐寝室的构建。如寝室班干部做好卫生值日安排,规定值日任务,集体就不会出现整理内务时的偷懒、不公平现象;寝室内部统一作息时间,成员之间能够避免相互打扰,促进寝室和谐。
(二)建立合理的班干部选拔、考核、激励机制,落实责任,明确到人
建立合理的班干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以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促使班干部以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我。“正人先正己”,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细致胆大的班干部更能发挥寝室建设的带头作用,增强寝室凝聚力[2]。因此,合理的班干部管理机制,应着力引导班干部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榜样作用;同时加大力度培养较强的责任心,一丝不苟地保证工作顺利地完成。安排工作的时候,明确每名班干部的任务和职责,使班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干部才能在寝室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以服众心。
学校在开展工作时,选拔一批品学兼优、责任心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格和擅长安排相应职位,落实责任,明确到人。一般而言,在大学里的班干部任用期为一年,通过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负责任、表现好的班干部给予鼓励和奖励,并以此为典型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对个人能力较差、没有责任心、学生基础较差的班干部,应及时与其进行谈话,促进其改正、向优秀的班级干部看齐。
(四)确保适宜的寝室班干部数量。
适宜的寝室的班干部数量,对于发挥班干部在寝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人数过少,在传达和执行学校相关政策规定时显得力量不足;人数过多,班干部的分工过于细致,会造成工作程序繁琐冗杂,同时,如果班干部过于泛化,就不能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经分析,寝室班干部的数量以占总人数的1/3为宜。一方面,有利于班干部在寝室、班级以及学校活动中起到积极有效的带头作用。其他寝室成员因为从众等原因而被带动起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各个班干部侧重的学生工作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主管生活,有的主管学习,有的又主管内务,一定数量的班干部可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可靠的信息,加强相互交流,引导寝室同学的奋斗目标,协同进步。
总之,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寝室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班干部培训、考核、激励制度和确保适宜的寝室班干部数量,以期克服当今班干部工作的不足之处,从而发挥高校班级学生干部在校园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积极作用,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宁宁.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16
篇5
一、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是国家的希望,需要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体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人们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就需要通过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素质关系到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精神,这是我国人民素质体现的重要历史因素。中华民族正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够进行文化的创新。结合当今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现状,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中,需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文学中通常包含了一些深刻的问题,考验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其他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低俗文化将会被淘汰。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让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人才。只有这样,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才能够有所收获,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只重视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愉快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吸收知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材料进行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现实社会的内容,尽量使得历史事实变得更加生动。高职院校也需要改革考试方式,使之和历史文化教育的目的有机联系在一起,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征。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和人文教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为因素。
3.营造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
篇6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育类社团、社团建设、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改革迅速发展以及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需求,作为学生共同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并自主活动的学生社团日益兴起,在这些社团中不乏有诸多的体育类社团,由于体育类社团具有其自主性、自发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点,吻合了时展的需求,该类社团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规模日益增大,其在日常课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然而,很多高中学校并没有真正的将体育类社团归还于学生,学校单方面的怕学生在运动中出事故,怕学生无组织地活动给教学带来麻烦等因素,依然为体育类社团配备了专门的教师,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听从,学生在社团活动依然是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授课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体育类社团建设的初衷,导致学生有兴趣报名,没兴趣活动,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社团的兴趣。面对这一现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和改进学生体育类社团运行与管理机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把“高中阶段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学生体育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内的一个非正式群体,它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根据自我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开展活动的群体性团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目前,学生体育类社团在高中教学中蓬勃发展,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体育类社团内部与外部存在着种种因素的影响,体育类社团在高中教学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精心设计相关问卷,通过问卷反馈分析,发现体育类社团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体育社团建设学生自主性较少,教师依然占主导作用
在日常社团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像上基础课程那样,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社团教学思想,虽然教学内容很丰富多彩,但学生往往较为厌倦。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个体教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致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二)校际间的各类相似社团比赛较少
体育类社团除了具有健身效应、教育效应外还具有社交效应。然而,如今的高中体育社团建设往往无视了这个作用。学校与学校间的友谊交流赛相对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从而导致本校学生与外校兴趣一致的同学缺少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机会,致使体育类社团发展面相对狭窄。
(三)学校对体育类社团资金投入较少
社团经费是一个社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一般情况下高中学生社团经费由学校根据社团所取得的成绩以奖励的方式统一拨发,但作为体育类社团,它所需要的活动经费往往会比非体育类社团要高,然而所取得的成绩往往由于投入所背离,这就导致体育类社团往往会因经费问题不能及时添置器械或者报名参加一些大型比赛,如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竟而使该类社团慢慢淡出学生社团行列。
根据上述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参考了西方学校社团开展的教学案例,经过思考与分析,针对存在问题,设计适合我国当代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方式如下:
(一)尝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
社团课程不同于研究性课程与基础课程,社团的活动形式较为自主性与开放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主动承担一些教学任务,指导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前与学生协商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教学计划,这样就能积极调动社员,将他们自身所关注、所特有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在授课中,指导教师可以关注学生主讲者的教学状态,在不足的地方可以适当进行补充与讲解并在课后进行总结与反馈。
(二)探索建立体育类社团新运行制度
体育类社团由于其本质的特点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充斥,因此在开设该类社团前可以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将体育社团活动时间不纳入课表内,学生可以根据社员的空闲时间,自行安排社团活动时间,如中午或者放学后,这样就能避免因时间不足提前结束社团活动内容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体育类社团也可考虑利用周末进行社团活动,这样既能调动社员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又能使活动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优化完善体育社团规章、管理制度
体育社团正常运行离不开相关部门管理与协助,作为直接管理社团的校团委,可以从社团性质、活动、经费使用、社长日常工作、活动场地安排等方面进行安排与量化考核。在每学期开学初,校团委首先安排好体育社团活动时间与场地情况。对于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管理,可以采用让体育社团社长制定出本学期所需要的活动经费预算,通过经费审核提前向学校申请相关费用与体育社团各类活动取得的成绩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活动经费使用合理化。其次可以组织社长进行培训,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社团考评方法以及社长例会时间,通过课前的社长动员会使他们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在社团活动开展中期,校团委可组织社长开展经验交流会议,通过不同人、不同事来反应不同体育社团运行情况,对于好的进行表彰、对于差的提出整改建议,以此逐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社团评比表彰制度,对社团进行不定期考核与监督。体育社团考核不单单是社团本体,社长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社长考核可以从组织能力、专项特长、敬业精神等方面考核,采用的方式可以是社长自评和社员互评模式。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真正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体育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体育社团走出校门,走进社会
高中体育社团要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社区。高中体育社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寒暑假与社区开展一些趣味体育活动或者组织一些小型的体育比赛,这样不仅给高中生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对高中体育社团也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扩大了学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当然,学校体育社团也可以通过学校外联部联系到其他学校相关社团,利用学校间的友好关系,定期开展一些校际间的活动或者赛事,提高本社团的知名度。
通过分析与设计,我们已将上述4条措施进行实施,在体育社团建设中我们力争把教学空间留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高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中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体育社团工作,使学生体育社团在高中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学生社团生存发展健康度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杨淑敏;高中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徐步荣,姚春林,栾庆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机制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白华,黎开谊;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张立驰;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11期
6白雪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2007年03期
7、李根;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20期
篇8
1.研究意义
我们实施“精神备考”策略,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活动或文化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了师生备考的精神境界,激发了师生备考的昂扬风貌,培育“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打造师生工作学习的精神特区。
精神备考的实质是师生在备考中具备崇高的理想、强烈的责任意识、充足的信心、高昂的斗志、燃烧的激情、亢奋的情绪、活跃的思维、高效的训练……这个子课题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备考活动,让师生不为高考而赢得高考,在备考中提高人生价值品位,提升人生精神境界,提高能力和素质教育,以得全面发展。
2.研究重点
(1)研究“精神备考”“ 精神特区”等备考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界定了几个重要术语:
一是关于校园文化。
主要是武鸣高色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富含武高精神、渗透壮民族独特和鲜活特点的的武鸣高中校园文化。它不移植,不引进,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量身打造,能解决本校实际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二是关于精神特区。
校园精神特区。精神特区“让师生向往高尚的东西,让师生自觉净化自己的心灵,以崇高、纯洁、大公的精神来养育师生的精神追求,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使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同学的整个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河北衡水中学原校长李金池语)
武鸣高中精神特区。以“追寻光明,厚德求知”的武高精神为内涵核心的武鸣高中师生精神锤炼与健康成长的特别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氛围的感染、熏陶下,师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振奋精神风貌,崇尚一流,行为习惯高洁,全面持续发展。
三是关于精神备考。
实施“精神备考”策略,建设制度文化和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备考文化,培育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提高人生的价值品位,提升师生备考的精神境界,激发师生备考的昂扬风貌。。
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了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甘于奉献精神、养成善于合作的作风;昂扬的精神风貌意味着人有着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等良好的品质。
(2)研究“精神备考”的实施策略。
①研究判断精神备考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适用性,丰富“精神备考”的内容,研究如何通过实施科学的精神备考系列活动,以达到“精神备考”的预期效果,并研究、分析、总结出备考文化建设的好理念、好方法、好机制。
②重点研究我校“精神备考”策略。研究如何围绕“追寻光明,厚德求知”的武高精神,培育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我年级特色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
二、“精神备考”的实践初探
“精神备考”的实践主要是:围绕“一种文化”,探讨“五个实施”。
“一种文化”是:在全校特别是全年级营造浓厚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的备考文化。学生方面,通过教室宿舍励志文化建设、系列化主题班会、励志演讲等活动,着力建立强有力的、富有高考风气的班集体,用集体的力量和感召力来促进每一个人的进步。
五个实施”是:
1.实施团队备考。
为培育好“团结拼搏,奋勇当先”的备考文化,我们依靠了“四个团队”。两个教师团队:一是精诚团结、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高水平高三教师团队,二是群策群力、把脉开方、高屋建瓴的各学科备考研究指导中心组专家团队。
2.实施励志备考。
(1)制定、宣读年级高考誓言。我们制定年级高考誓言,让学生宣读,引导学生追求崇高。2013届高考誓言是:“我们是武鸣高中2013届学生,面对高考,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庄严宣誓:我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心;我们承担责任,奋勇向前。
(2)印制备考励志手册。手册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引导性强,实用性好。主要内容有:①年级高考誓言。②学生基本情况记录、高考目标、高考宣言,班主任寄语、家长寄语。③学生成绩“K线图”。包括总分变化、名次变化、学科成绩增值曲线图等。④每次大考的成绩分析、总结反思与班主任寄语。⑤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3)加强班级专项励志文化建设。加强班级专项教室文化、宿舍励志文化建设,延续、巩固一二年级以来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精心布置教室文化,制定班级、宿舍高考口号,制作“教室励志牌”和“宿舍励志牌”(分别悬挂在教室、宿舍门口的墙壁上),营造高考的浓郁氛围。
(4)实施周四系列化励志演讲。固定每周星期四早上做操结束后,由值周的班主任、年级领导或年级邀请演讲嘉宾(学校领导、别的年级的领导)的对全年级同学进行励志演讲,不断给学生注入奋斗的动力。系列化励志演讲主题由年级组适时选定。
(5)开好系列化主题班会。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可以进行学法指导、学风建设、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让学生在班会里得到调整,
得到鼓励,涌起激情,勃发斗志。
(6)精心策划励志标语和板报。励志标语根据备考各阶段需要拟制,如考前一个月,我们在高三做操的广场前方挂的两条标语是:“让总结归纳成为高考冲刺的爆发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望八桂大地,我主沉浮!”很有阶段针对性。
3.实施激情备考。
激情备考就是要激发师生澎湃的激情。师生备考有激情,则体力充沛,情绪高昂,精神饱满,头脑兴奋,思维活跃,做事高效。主要有二:
一是实施激情跑操。高呼班级高考口号跑操,声音洪亮,步伐统一,让学生跑得兴奋,跑出激情,跑出信心;让学生在跑操中养成专注的习惯,感受集体的力量。
二是制造“激情事件”。鼓励各班制造备考“激情事件”。
从学校高度,精心安排,创新设计,努力做好分布于 不同备考重要阶段的几项重大活动,打造“难忘教育”,推动激情备考。
5.实施心理辅导。
(1)细化落实心理辅导工作。细化落实专家励志心理讲座与班主任心理讲座、收集与播放校友励志视频、师生外出活动、班际趣味性体育竞技比赛、心理教师催眠放松训练1与训练2、考前“考试生物钟”调整、学弟学妹赠送高考励志祝福语、考前总动员等各项工作,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把心态调节到最佳备考状态上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职 校企文化 “文化套餐” 对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08-03
当前,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办学内涵的较量,文化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引入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工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提高中职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鉴于订单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应用当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着重探讨构建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模式的意义和特点,并且尝试构建为订单培养模式服务的“文化套餐”式校企文化对接模式。
一、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是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中职领域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却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结合点、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是否得当。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健全。身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中职学校和企业,仅从文化角度进行观照,便可看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文化差异性是不同主体运作机制差异性的集中体现,不同主体的运作差异性则直接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因此,促进校企文化对接、实现校企文化的真正融合,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索校企运作机制接轨的一种有效尝试,是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职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之源。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内涵、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作为中职校园文化,理应具备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等本质属性。这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接轨,从社会、行业、企业中吸取校园文化建设的养分,吸纳行业、企业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历史尚浅、根基未固,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直面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才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积淀坚实的文化底蕴。
(三)打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是树立中职形象特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中职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大都起步较晚,缺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行业、企业文化特色赋予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特色,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又赋予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区域特色。为了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资源和品牌,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合作特点以及区域服务需求,树立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目标并着力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与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知名企业合作。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行业文化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文化的直观体现,在此基础上加大校企文化的融合力度,吸纳企业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是中职学校打造品牌文化、形成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的特点
虽然中职校企文化对接及对接成果对于形成中职学校特色、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职校企文化对接并非等同于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简单模仿和机械复制,而应该根据学校办学、教学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文化对接建设。近年来,中职教育大力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决定了在这一模式运作下开展的校企文化对接应该具备有鲜明的校本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一)坚持校本性。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相似点又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企业文化不仅有优劣之别、高下之分,还有企业文化运行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所以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有选择地汲取、吸收企业文化的养分,而不是一味模仿和重复,不能简单地用企业文化替代校园文化,也不能机械复制其他职业院校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和经验。具体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文化对接,则应注意在坚持学校本位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教育界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吸取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注重在把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把优秀企业文化精神作为对接建设切入点,把合作企业的先进文化内涵作为对接建设的重点,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做好对接文化建设的定位、内容设置和过渡衔接。
(二)强调双向性。需要注意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阶段,校企文化对接中校企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学”阶段,一般以中职学校为主体、企业文化为主导,且往往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输出为辅;在“工”阶段(注:教学场所在企业),则以企业为主体、校园文化为引导,在企业和企业文化发挥正向作用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大校园文化对中职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以减轻学生实习期所受到的企业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引导中职生由“学生”向“职业人”、“社会人”顺利过渡。由于“工”、“学”阶段是一个相互交替、互相衔接的过程,因此校企文化之间的对接理应存在着一个双向影响、交替互动的过程,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研究当中应该强调文化交流、融合的双向性,才能更好地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三)发挥互动性。现阶段,校企文化的互动影响相对集中于校企利益诉求的基本结合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即中职生人才培养领域。前文已述,优秀企业文化是打造特色中职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和有益补充,现阶段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优秀企业文化中汲取新鲜养分、开展“职业化”文化校园建设,才有利于造就自身的文化品牌、塑造富于特色的文化形象,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向优秀企业文化学习就存在着一个去粗取精、兼容并蓄的对接、选择和融合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成果一般物化形式表现为学校是否成功培养了符合企业要求、能够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中职生;而在优秀的中职生完成“实习生”、中职毕业生完成“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生产骨干储备人才的中职生身上的职业校园文化积淀,将对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基层文化的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也由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优秀职业校园文化的校外展示平台、素质展示平台和交流展示平台。
三、构建应用于订单培养模式条件下的“文化套餐”式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模式
鉴于订单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应用当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所探讨构建的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模式,主要是为订单培养模式服务的“文化套餐”式校企文化对接模式,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该模式为“文化主食+文化主菜+文化加菜+文化辅食”的层进宣教结构,主要内容如下。
(一)“文化主食”。对校企文化的共通点进行准确定位,大力宣扬、渗透、融合与学校既有文化底蕴及办学方向共通的优秀企业文化精神。校企文化对接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必然也应该以学校既有的历史积淀、文化积淀和发展背景为基础,能够与校园文化成功对接的企业文化,肯定具备与该类型校园文化共通的精神内核。因此寻找校企文化共通的精神内核及适合用以传播该精神内核的宣教载体,成为了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起赖以为生的“主食”地位。
(二)“文化主菜”。针对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以企业冠名班为试点,以合作冠名企业文化模式为主干,大力宣传冠名合作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将冠名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相结合,参照企业要求制订学校的德育方案、制度和行为准则,规范对学生尤其是冠名班学生职业行为和日常行为的要求,并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进行考核。由于冠名企业是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冠名企业文化的传播成为校企文化对接的主要内容,起亮点频出的“主菜”作用。
(三)“文化加餐”。由于“文化主菜”以冠名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为主干,在学校与该企业合作开设的冠名班当中能够收到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非冠名班当中实施则有可能缺乏针对性;另外,考虑到冠名班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非冠名班学生和冠名班学生,在结束了“文化主菜”教育之后,还要开展“文化加餐”教育活动,“文化加餐”的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针对非冠名班学生,在其即将赴企业实习之前开展强化教育,让学生对即将前往实习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情况形成初步且较深刻的认识;二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对口专业岗位群职业要求教育,提炼对口专业岗位群职业要求的共性,让学生明确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的从业标准,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文化加餐”需要根据“文化主食”、“文化主菜”的开展情况来确定所需补充的相应教育内容,因此成为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补充成分,起均衡营养的“加餐”作用。
(四)“文化辅食”。无论是“主食”、“主菜”还是“加餐”,都是学生在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下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辅食”阶段则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动接受过程。所谓“辅食”,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文化活动建设,努力做到外形、内涵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硬环境建设,既能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加强活动设计,以收到新颖、活泼、有趣之效果,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按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必然会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企业文化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日趋明显,学生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迁移。三是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所受到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既存在着正面影响,也有可能存在着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学校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或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设计教育活动和文化渗透活动内容,与企业共同协商、共同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文化引领的方式,扩大优秀校园文(下转第14页)(上接第9页)化的作用力、感召力,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多元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辅食”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自觉吸收、自发传播的主体地位,因此成为校企文化对接的拓展领域,起按需摄取的“辅食”作用。
(五)“跟踪服务”。即在“文化套餐”式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模式运行过程当中,作为现阶段校企合作主导方的校方,要重视保持与企业、学生的沟通、联系,跟进解决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当中“工”阶段学生赴企实习期间因受到企业和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即便是“零距离”的对接模式,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毕竟属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中职学生在跨文化语境转换期间,必然会出现文化心理落差,主要表现在学生离校赴企顶岗实习期间或离企返校上课期间会出现诸多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文化对接和心理疏导工作:一是抓好健康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心理辅导在学生赴企实习和返校学习期间的教育转化率,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运用多元文化视阈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不同文化现象形成、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避免学生因受社会不良风气误导从而陷入“以偏概全”认识误区的危机。二是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工学交替转换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生活不习惯、安全问题、待遇报酬问题以及各种纠纷等,学校带队教师(或实习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要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共同为实习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特别重视教育引导顶岗实习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有了亲身体验,思想也有所触动。实习期间及实习结束返校后,学校相关部门和班主任老师应及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职业发展方向、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切合个人自身实际,完成由工学交替向工作就业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姜汉荣.校园文化企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3]李春海,房玉东.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篇10
一、它山之石熠熠生辉
1.底蕴深厚的名校风采.
四所学校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学校一部部沉甸甸、金灿灿的历史,是每一个后来者的宝贵学习资源和示范榜样。我们此行对四所学校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领略校园面貌,但不管在己保留百年之久的校园中,还是新规划建设的学校里,都能感觉到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融入到你心灵深处的东西始终弥漫、涌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每一草、每一树,这就是校园文化底蕴,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结晶。
苏州一中创办于1905年,以其美丽的园林式校园,书院式风景,百年名校的传承,历代名师优良的作风而闻名。学校先后走出了叶圣陶、顾颉刚、顾廷龙、吕叔湘、胡绳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和22位两院院士,校园内的叶圣陶塑像、清朝县衙古建筑、号称“吴中第一藤”的千年紫藤,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遗存。
南通中学是由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9年规划和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中亲手创办的。历经世纪风雨的洗礼,“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通中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天一中学创办于1946年,省锡山高级中学创建于1907年,我们所见到的是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新校区。
天一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通过省教委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990年被省教委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合格重点高中”,1992年被定为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常熟高专的教育实习基地和省中学校长培训考察实习定点学校。该校以出众的办学业绩饮誉大江南北,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绿色学校、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和全国超常教育协作组成员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凉亭曲桥、假山飞瀑;常年绿草如茵,四季鲜花吐艳:林中百鸟齐鸣,池中游鱼戏水,草坪白鸽翔集:植物园,气象站,金苹果,文化走廊……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被多家报刊称赞为“立体的教科书”。
2.成效卓著的办学经验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几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明晰的办学思路,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细的管理艺术。
(1)先进的理念是创办名校的基础
成功的名校,共同之处是有一个好校长,好的校长的共同之处是有先进的办学思想,虽然办学思想各个不尽相同,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思想,造就各种不同的名校。
天一中学以“诚”字为校训,精心打造“四园理念”校园文化。所谓“四园理念”,即生态公园、数字校园、文化圣园、温馨家园・学校凸显“四季绿色”、“水乡灵气”、“生命野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生态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一条道路的一侧展示了历届知名校友简介来激励学生,名曰“星光大道”:在另一条道路的一侧展示古今中外名人讲诚信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名曰“诚信大道”。以“追求卓越”为办学信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天一校园都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教学目标,学校坚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天一学子在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核心理念。学校是一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校,尊师爱生的现代化和谐学校。
南通中学的许副校长务实的治校理念,课改经验,操作性很强的“四精四必”,正是学校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通中这所百年老校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的跨越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校上下对通中办学多年来积淀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挖掘与和深入思考,不断丰富、提炼其内涵,凝铸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
苏州一中周春良校长的校园文化观却特别理智、深沉,他认为办学精神是办学历史的总结,校园文化在于基础,在于传承,重视的是让师生自主自觉地发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校的“三个发展同步、德智体美协调、规模结构效益优化”,形成了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
(2)无声的风景是学校有形的教育
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场所,是学生接受教育,同时身心发育成长的场所,它应该具有有别于一般公共场所的鲜明的教育性、启迪性特征。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光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场”对每个孩子的人格修养、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应有目的地“美化”、“人格化”校园环境,力求给师生一种美的感受,并在美感的基础上传承文明、娱悦身心、启迪思想、奠定习惯等等作用。
天一中学和锡山高级中学作为新迁建的现代化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整体的思考和规划。在文化传承中寻求教育的创新r首先学校的功能区规划上处处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又进行精心的文化建设。学校到处有用一则故事、一条标语、一句警语等做成的扇形宣传栏,更为有教育作用的是有学校自己的学生、校友的真实故事、真实成绩做成的激励宣传,这样的激励,怎不令学子们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校园内到处是红墙碧瓦、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校园宣传栏及时传递国内外重大信息如十七大内容;光荣榜上书写学生奋斗历程辉煌的成绩;学校陈列室校史展览馆展现学校走过的光辉历程,如此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互相促进,溶为一体,时时处处让每一栋楼,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宣传牌,每一条道路,每一棵花草都会说话,一切都融化在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中,这样的氛围熏陶出来的学生能不优秀吗?不优秀都不行。
南通中学校园绿化则以生态环境为基础,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创建省园林式单位为目标,将绿化意识融入学校的教育意识,下面就学校的五个景区作简要解读:1.开创新世纪――校园主干道;2.曲水流畅――图书馆庭园:3.历史见证――校史馆、老楸树:4.相得益彰――艺术长廊:5.假山流水――崇辉院。
苏州一中倡导让书香气息充满了教室,各年段的许多班级,本着营造“书香教室”的要求,让教室更具文化内涵,更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布置出了高品位、高质量的班容班貌。
(3)鲜明的办学特色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以“立人”为核心,以丰富的体验活动取代空洞的说教,是锡山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最大特色,该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一是精心设计道德体验活动。以德育作业为抓手,让学生在直接的道德践行中体悟责任与成长的内涵。适时布置国庆节、寒假的德育作业与社区服务,通过家政劳动体验父母之爱和责任的基本内涵;通过“感恩父母”活动升华学生的亲情之爱:通过访谈活动与社会实践亲身体会他人的成长历史和成功源泉,促使自己的德性生长;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例与真挚的情感体验中感悟做有道德的省锡中人的价值。同时,以品行优秀学生评比为平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良好品行的意义认同。
二是精心设计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如系统地设计每次国旗下讲话,有效实现国旗下讲话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激发、人生哲理的思考、理想目标的确立。
三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持续搞好日常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外,举行了以“拥抱青春,感受花季”为主题、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具体的活动有:“拥抱青春、感受花季”,成立“青春无忧”社团;“共同成长”,征集班级心理成长宣言;“读你心意”,编辑心理健康教育小报:“与心同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为心灵护航”,邀请专家为师生做心理保健讲座;“共担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通过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更多的教师与学生认识并关注自身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健康、和谐、高雅的校园氛围。在学校有线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尝试开设了《走进心理教室》专栏,力图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苏州一中在学生教育方面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做人的习惯、学习的习惯(预习、听课、作业、反思)、锻炼的习惯、审美的习惯”。做到离校不离教、放假不放学。在师资培养方面,推动教师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大师就在身边,人人皆为尧舜:教师只是先学一步的学生;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在充满书香的宅第之中,在周校长亲切而温馨的介绍之中,我们与其说是昕介绍,不如说是在经受一次文化的洗礼。苏州一中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目的是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天都有所乐、有所为、有所获”。
二、含英咀华引领提升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我们要进一步把校园建设成一幅富有吸引力的精美画卷,建设成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立体的教科书。
百年名校积淀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细致入微的行为规范,永恒难忘的仪式活动及实践人生的自我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他们攀登高峰的科学动力,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1.突出内涵建设,加强科学管理
学校应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管理文化,提升教师文化,提高教职员工的德育理念,特别是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组织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培训,邀请专家辅导和讲座,组建一支有自己强项与特色的,工作中用心、专心、精心的师资队伍,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管理中,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新型管理要求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着眼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重点就在于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营造宽松、团结、竞争、激励的学校氛围,引导全体师生合作共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人文关怀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更多的是行为引导。
2.积淀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思想价值保证,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高品位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学校德育体系中必须加强的重要方面。
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等,其次是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此,学校应立足校情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以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3.依托环境建设,坚持环境育人
环境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又是外来者的第一印象。学校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谐统一,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学校后勤人员一定要强化这样的意识:一个学校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个学生在一所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人格上受到熏陶,经过浸染成为有学校烙印的人才。寄宿制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应该让孩子们耳濡目染,要相信,其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学校更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建设必须围绕着学习生活、学习主题布置环境,每一丛花草、每一面墙,都应该细致而有品位,虽然默默无言,却蕴含无尽的启迪性和意味深长的教育性。
在校园建设上,后勤工作者要下大力气研究,要认真学习、广泛吸收,要千方百计赋予校园内各种设施以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内涵,以体现高中应有的文化底蕴。要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让每一个人走进校门,感到学校文化扑面而来,深受感染和震撼。
学校范围不管大或小,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规划的第一道工序,首先应该考虑校园文化这个主题,要围绕校园文化来建设。学校历史悠久的可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让人走进校园时的感觉就像一个佛教徒走进佛寺一样,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在这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氛围,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即可水到渠成;学校的新的建设项目,不应只用钢筋水泥构建而成,要有绿化面积,要有树木、水,建设的建筑物要赋予生命,赋予文化,要有书香的味道。这才是学校,才是生产人才的地方。否则与生产东西的工厂就没有两样。
4.优化制度管理,突出文化引领
学校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学校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成为必然,建立以人为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学校制度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需要。
要充分认识,有了良好的制度与制度的良好执行才能确保学校每天运行的安全、有序、高效。希望各部门要强化制度建设与制度管理,在工作中“对事不对人”,要不断研究与优化常规工作,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需雷厉风行。
- 上一篇: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 下一篇:对学校借阅图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