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发展状况;问题
前言:自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政府一直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新我国的电力工业几乎是在旧我国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9MW,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每小时。
1.自我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以集资办电位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以1979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标志,电力工业打开了利用外资办电的大门,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电力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发电设备的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含量,使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兆瓦,此后,电力工业就驶入例如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990年以来每年新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都超过10000兆瓦;到1995年3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跨上2亿兆瓦的台阶;1996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2位;2000年3月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再次跨上3亿千瓦的台阶,进入了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行列,从此长期严重缺点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1956年4月国产第一台6兆瓦火电机组投产电以来,国产发电设备不断加入电力工业行列,发电设备品种不断增加,发电机组容量不断扩大。现在,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已成为运行中的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和800兆瓦的发电机组已相继并网发电;单机50兆瓦及以下的纯凝气式小火电机组已得到有效控制和关停。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无核电的局面。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电站。
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我国电网从发展城市孤立电网开始,逐步形成地区电网,再发展成省内电网,进而发展为大区电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瓦跨省市主干电网和山东的500千瓦电网及西北结构紧密的330千瓦电网,其中华东电网和南方四省联营电网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0兆瓦。1989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条跨大区远距离±500千瓦直流输电线路=葛沪线,开始了大区电网之间的联网。随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和与之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将形成我国坚强的中部电网,成为全国联网的核心、1998年国家把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个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以改善城乡供电,开拓电力市场。
现在,我国已掌握了先进的300兆瓦、600兆瓦亚临界和超临界火电机组、550兆瓦混流式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和500千瓦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技术,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掌握了180m级的各类大坝的建坝技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技术,有能力建设象二滩、三峡水电站那样的巨型水电工程;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大型水、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各大电网的通信、调度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自行开发的CC-2000EMS、DMS系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和调度开始走上了自动化、现代化的管理。
2.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电力工业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力供应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很低,电力发展任重道远。到1999年我国人均占有发电装机只有0.24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979千瓦每小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到国家的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全国至今仍有6000万人左右没有用上电。1998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9.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电煤消费占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2.1%,也比发到国家70%-80%低得多;1999年电力消费能耗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34.8%;第二个问题是省间市场封闭,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受到局限。一些地方从本地区短期利益出发,把“省为实体”与资源优化配置对立起来,搞市场壁垒,限制竞争,限制甚至拒绝区外价廉的电力,造成电力市场割据,严重阻碍了电网经济调度和运行,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增加了用户的电价负担,违背了电力事业公用性的原则;第三个问题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特别使城乡电网老化,电能损耗大,农村电价高,出现了“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现象。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装机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调节性能差的迳流式电站比例过大;煤电比重过大,参数过低,效率过低,小火电机组发展失控,使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供电煤耗降低缓慢。三是在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的条件下,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技术和经济性差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个问题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价管理较混乱,电价结构不合理,输配电价所占比例过小,用户不合理负担沉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孤立小电网,用户支付的电价水平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电力发展既有发展中可观条件制约的因素,也有受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主管认识制约的因素。随着电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改革不断深化,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篇2
【关键词】电力工业;经济增长;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合理调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的劣势渐渐显现,电力能源的严重短缺大大制约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一个难以逾越的短板。纵观我国发展史,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电力开发研究方面的投资,但是相比于现在国民在电力方面的巨大空缺,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怎样有效地发展电力工业,保证了其供应顺畅,不会出现大范围断电状况,和经济同时稳步进行发展是现有的重大难题之一。由此可知,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1、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截止2014年10月,水电20.4%,火电70.1%,核电1.4%,风电6.7%,其他1.5%,,而火电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总体的发电量在国际发电量三年排名第一,但是我国人均电量却不及世界人均电量的一半。这样的电力发展现状,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国家进行电力工业整改之后,现已根据地域位置形成了六个区域电网,通过地域的传导对于不同地区供电进行调节改善,对于各地区电力使用量的不均衡进行了调整。虽然这样的方法已经极大的缓解了现存的供电问题,但是对于电源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还是没有得到切实改善。而水能生电这一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水力发电不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所以导致电力的发展不尽完善,并且电力损耗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些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合理的进行问题调整,有效地进行解决是现有电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联系
从宏观经济上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部门和产业都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行业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反过来说,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了现有基础行业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生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其研究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合理的协调平衡两者的发展关系,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两者之间既要保持平衡互利,还要互相制约,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加稳定。在电力的发展中,其增长比例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的调整,一味的提高增长比,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出现资源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电力系统在对于国民电力供应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供电正常进行,还要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减少电力消耗,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经济共同进步。
3、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调整策略
从现有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上面来看,调整两者整体发展以及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调整才能令电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不仅是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也是两者关系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3.1了解实际、实事求是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以及电力建设中,很多人对于现状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对于电力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发展自身相关部门的时候,不能和其他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导致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认清现在经济的发展趋势。想要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共同长久的进步,首先就是需要相关人员认清现状,实事求是的从根本问题上面进行分析调整,在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和其他产业发展协调配合。
3.2高效利用电力能源
从我国的人口状况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电力的巨大需求,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力能源的开采,自身的节能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在节能利用中,需要各个单位部门对于用电结构进行调整,保证最大程度上减少电能损耗率,在国民电力使用中建立节能的意识,不断地进行电力现状的科普推广,令每一个人都能节约的进行电力使用,提升电力利用率,协调经济发展。
3.3建立电力电网
想要使电力满足于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对于电力的提供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在保证了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同时,扩展现有电力市场,推动经济合理发展。在供电方面,加快电力电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电网建设推广到全国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力联网,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有效及时性。从现有状况上面来看,我国国民电力使用中,电网使用负荷率不断下降,而使用峰谷差在不断地增加,现有的电力电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使用状况。这样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电网的协调力度,鼓励使用者对于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和时间的规划。
3.4合理调整电价结构
想要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电力工业现状,对于电力供电电价调整是刻不容缓的。制定一个合理的电价,有利于市场中对于经济以及电力供应的变动做出快速调整,使整体的产业结构都能与经济同期改变。在价格调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时间的用电划分出价格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用电者进行用电时段的调整,保证了用电高峰期用电量量降低。
3.5建立相关电力制度
从现有的电力以及经济发展上面来看,建立一个合理的电力企业制度,对于任何方面的增长以及发展前景都起到了好的作用。相关制度的实行,可以顺应市场上面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出现不合理发展,过快或者过慢发展的状况。在企业建立以及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加大对于高端管理人才的选择培育,保证了有人才可以利用。
4、总结
从上文介绍的电力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发展上面来看,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现有经济体重比较重要的一环,是与国民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想要良好的发展现有的经济,就需要对于以电力为首的一系列所属产业链进行调整,只有切实有效地保证了所属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同步稳定,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加长足和进步。而关于上文介绍的相关调整措施的实行,可以使电力工业最快的进行改革调整,在保证了电力工业实现增长的同时,与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不协调,令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快速的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增绰.我国工业化过程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J].产经评论,2011(1):22-32.
[2]于立敏.基于经济增长的陕西省电力需求数量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厂站 调度自动化 现状 发展
1 电力系统厂站
1.1 自动化监控系统现状
35kv的变电站也应该配备专门的监控系统和计算机监视系统。这些系统使用是为了实现分布控制,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我国很多一部分的总装机容量都比较大,变电站所需的单机容量理当在200MW以上,需要获得该容量的发电机组作为支撑。机组运行时,可控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后期发展中应该不断提升机组自动调节投入量,保护动作理当落到实处,为了实现AGC创造出发展条件。当前,现有的大型水电厂,已经在逐渐的实现机组实时监控,对安全事故处理、调节、转化和快速启动等运用,为了实现远方操作,实现无人值班或者少人值班目的。当前大部分的35kv以下的变电站已经实现计算机监控,已经达到无人操作。自动化监控系统使用极大的提升了生产过程之自动化,从而降低运行人员资源投入,更好的提升劳动力生产水平,在当前发展中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普遍使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基于计算机智能设备中进行控制。它可以将现场数据数字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直观的数据。例如:常见的序电流、序电压还有谐波分量等。进行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设计时,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存储功能,从而完成统计记录工作。当前推行的自动化控制方式中,最大的特征是将这些分散的系统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两级单元。现在采用最多的是RS串行通信总线和位总线,在使用中灵活性不强,速率也不高。还有站控制单元使用的是工业PC安装方式,一般是在室内进行组频。主要应用于100kv和35kv电压等级保护中。当前的变电站逐渐实现无人值班,在很多的县级电网中也使得发展,这是一个可喜成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用的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电子技术融合为一体,对变电站进行二次设备重新组合。尤其是对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的重新组合,能够实现优化设计。当设备运行时,可以实现监视、测量以及控制目的,基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信息交流互换效率提高,数据共享速率高,短期时间内可以完成控制任务以及监视任务。在使用中不断简化变电站二次接线,在平稳的环境下运行,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这是当前高质量电能供电一项重要技术标准。
2 调度自动化
2.1 能量管理系统化
能量管理系统化,是基于计算机为基础上开展的,结合了当前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主要面对的是发电和输电类型的升级电网或者是大区级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有六个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据收集、支持系统还有操作系统还有网络分析和能量管理组成。从广义上看,该系统还包含模拟系统。在系统发展中涉及网络化概念。第一,网络化指的是调度中心在主站间接中,另一个主站直接和直属电厂和变电站之间实现远程通信,数据可以在远程中得到传输。另一个是中心主站直接在调度中心连接。相对于后者而言,当信息交换时,上一层主站可以从全网系统角度运行,兼顾到下一层系统,下一站信息采集中时常出现采集困难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下层主站更好的了解全系统以及系统相邻之间关系,在这样情况下,还可以使得网络等值计算更加精准。
2.2 屯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全网调度,很多地区也开始配备上计算机监控系统。根据国调、网调以及省调数据显示,当前自动化系统已经达到100%,地调自动化高达85%,县级的自动化系统达到25%。在这些调度的动画系统管理中,经过安全监视,都已经通过验收。有些验收成果还达到国际标准。在我国电源和220kv电网中,实时信息传输已经实现有效和准确需求。在调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而且,还有一部分分网,很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实现AGC化验。自动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在正常指标要求中,网络运行频率已经达到要求。随着电网自动化不断发展,电网发展也面临了新局面。电力体制改革影响了电力行业发展,电力改革核心是在电力部分中引入竞争机制,将以往垄断制度摒除。具体做法是,在进行输电、发电和配电分离时,需要将这些电源进行转化,从而获得更强的电力转攻服务。但是,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市场不能一味的放弃了统一调度,电网管理人员在电网发展现状下,应该寻找合适的发展出路。更好的持平电网安全运行和商业效率之间关系。为电力市场发展获得广阔发展空间,更好的推动电网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迅猛。当前我国电力自动化发展面临窘境,应该进行变革。不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只能控制技术,使得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提升。从当前发展现状上看,信息自动化更大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电力系统发展得到保障。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电力系统发展也应该跟上社会发展脚步,电力系统厂站厂,应该满足社会生产需求,而电网自动化满足安全运行需求。当这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时,才提升我国电网运行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经济发展。电网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支出,可以实现无人监管,信息可以高速传输。这是电网发展方向,得以实现依赖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谈苏伟.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通信的现状分析和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ISTIC EI PKU -2010(22).
[2]梁鸿健,郭池,乔治中.基于ITIL的电网调度自动化运维流程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J].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2011(21).
[3]刘洋,卢建刚.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信息分析与评估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ISTIC EI PKU,2010(8).
[4]谈苏伟.电网调度自动化前置子系统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ISTIC EI PKU -2009(7).
[5]何飞跃.电网及水库调度自动化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年水电站运行与水库调度技术交流,2013(3).
篇4
关键词:少气点火装置;燃烧室;配风盘;稳燃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49
0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工业更是迅猛发展,燃油消耗的激增将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1]。
到2014年底,我国常规油气资源总量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达到1085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0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均比2007年评价结果同比大幅增长[2]。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对于燃料的结构有所调整,燃料结构出现多元化,燃料中燃气所占比例逐渐增加[3]。
少油点火燃烧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燃烧技术,通过工程应用实例说明少油点火燃烧器不仅技术成熟,且能取得可观经济效益[4]。
天然气与轻柴油具有很多相似的方面,进一步研究少气点火技术迫在眉睫。
1 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设计
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由气枪、配风盘、稳燃环、燃烧室等组成,如图1。
本少气点火装置配置了自动点火功能,采用高压离子点火棒,通过高电压在间隙电极之间电离空气而产生电火花,从而引燃天然气。
本少气点火装置配置了自动检测天然气火焰的紫外火检设备。
2 少气点火装置数据分析
2.1 冷态实验
结合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进行了冷态实验,天然气采用压缩空气代替,天然气燃烧时需氧量采用空气代替,压头由风机提供;通过系列数据的拟合成不同工况下的曲线。
不通空气,只通压缩空气,测得气枪的冷态流量关系:压力10―100KPa,对应气枪出力60―200Nm3/h,压力与流量基本成线性关系。
不通压缩空气,只通空气,测得配风的冷态流量关系:压力1000―5000Pa,对应配风出力1000―1600Nm3/h,压力与流量基本成线性关系。
根据天然气完全燃烧时需要空气量为体积比1:9.5,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本实验范围内空气的补量是完全满足天然气的理论燃烧需要的空气量。
天然气采用10-100KPa压力输送,空气压力采用1000-5000Pa的压力输送,天然气的输送压力是空气的10-20倍,防止气体燃烧时出现回火现象。
2.2 少气点火装置的热态实验
本实验过程中,采用丙烷气体代替天然气,丙烷的物理特性: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6;燃烧热=92.13MJ/m3。
通过与天然气的对比,丙烷的热值是天然气热值的2.52倍左右。由公式C3H8+5O2=3CO2+4H2O可知,丙烷1体积燃烧需要5体积的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占21%,这样1体积丙烷完全燃烧需要25体积的空气。在小出力的情况下丙烷是能够满足实验条件的。
少气点火装置初次点火时,丙烷的气量为30Nm3/h,空气压力为1500Pa,点火顺利,气体火焰明亮,火检能够检测到信号。
通过不同工况调整,燃烧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脱火及点不着的现象。由于气枪是利用多孔高压射流将天然气快速通过小孔喷出流速很高,防止了天然气产生回火现象;稳燃环,加强了烟气的扰流,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燃烧室提供了气体燃烧空间,由于烟气快速膨胀,烟气流速很高,提高了出口烟气动量,增强了火焰的刚性。
这种少气点火装置结构实现了气体完全燃烧,同时提高了火焰的刚性。
3 结论
(1)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少气点火装置燃烧技术,能够充分保证天然气在燃烧室内完全燃烧。
(2)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此种少气点火装置提高了天然气火焰的刚性。
(3)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保证了点火的可靠性及火检检测的准确性。
(4)少气点火装置燃烧技术是用微量的天然气,进而为天然气直接应用煤粉锅炉提供可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电力网.2020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展望[J].2009,11(13).
[2]央视新闻.国土资源部: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创新高[N]. 2015,05(06).
[3]徐宏伟.燃气热水器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9(03).
篇5
摘要 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环境与电力工业发展政策影响下,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加强对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的管理。本文主要从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发展现状、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出现的问题以及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应对策略等几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供电企业 迁改线路 价值管理 思考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步加快,对供电企业架空线路改建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因此,为了使得供电企业迁改路线建设得到更好的管理与发展,必须对原来的架空线路进行重建,这样做能够更好的实现供电企业对人们提供优质化服务等。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发展现状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工程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供电企业进行迁改线路的要求通常是由客户提出来的,客户提出的申请被通过之后,供电企业便可以针对迁改线路的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待方案确定且被通过之后,客户便可以将此方案委托给相应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供电企业只需负责对工程进行审查和验收工作即可。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竣工之后,客户根据相应要求给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工作进行拨款,促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维护与管理,同时供电企业增加固定资产,针对原来线路已经被拆除的部分废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者是直接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主要是指运用货币对资产进行计算和衡量,并将其作为基础针对资产进行分析、比较与处理,有效地实现资产价值增值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在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产主要是指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两个重要部分。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两者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问题等。(1)迁移资产的价值不仅要依据企业财务账面数额进行判断,同时它的大小也必须要根据迁移资产的长度以及造价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设定。(2)异地重建资产的价值主要于其需要重建的长度与造价水平有关【1】。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重技术轻价值的问题
供电企业前迁改线路方案在实行过程中,通常是从其技术方面进行深入考虑。客户方在施工过程中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设备材料质量的好坏以及施工质量的优劣等。待整个施工过程结束之后,客户是否要办理资产移交的手续问题成为工程的重点。但直至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能否保值以及资产价值的判断等问题的管理并未受到国家的重视。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判断的标准缺乏科学性
在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简单的以为异地重建资产移交上的账面数额高于供电企业迁移资产上的账面数额,供电企业资产家便可以得到有效地的保值。通常情况下,迁移资产被应用于上个世纪,由此可见,迁移资产只能够将造价水平以及资产折旧总数额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因此供电部通常运用重置成本的方法针对迁移资产目前的公允数值进行判断。这里所说的重置成本方法其实就是在正常条件下重新建造新型状态的一个评估对象,将需要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的对象之后陈旧贬值与经济性陈旧贬值的多种内容的差值数额,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现实性的价值评估方法【2】。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中移交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控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加不优质化的服务,因此,供电企业内部必须遵守“三个指定”原则。就目前供电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看,客户主要是异地重建线路的业主,是线路设计、施工单位以及资产价值核算等多种项目内容的主导者。由此可见,在信息缺乏对称性的前提下,无法对其移交资产的账面价值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有效控制【3】。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应对策略
(一)改变供电企业单一的管理模式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因此,在其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客户可将与其相应的人力资源组成起来成为一个团队,进行项目施工。针对没有人力资源的客户,可以选取他人代管理模式,由客户将所有的任务全部委托给施工单位,自身只需负责监督工程施工状况以及核查工作质量即可【4】。
除上述情况外,供电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在规避“三个制定”的前提下确保重建线路质量,并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
(二)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主要作用
中介机构是供电企业与客户间的第三方,具有独立性与客观性等特征,三者之间必须相互尊重。中介机构的主要作用有:(1)有效地对迁移线路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进行比较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还有利于避免我国国有资产发生减值。(2)能够确保客户资产价值的核算工作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避免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核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其迁移资产缺乏真实性。(3)能够用有效确保客户对回收废弃物处理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户投资成本的数额,同时还能有效地促使双方交易的平等性。
(三)促使技术和价值进行有机结合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方案进行研究与施工之前,必须对其技术、施工安全性、迁移资产以及异地重建资产价值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同时,在确保迁移资产线路有效评估的基础上,针对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价值及西宁原则性协调等【5】。
结束语:综上所述,关于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思考在整个线路迁改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的重视,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奠定优质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欣,王钢,薛雯.电力企业ERP 的应用研究.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2):100-101.
[2]陈亚莉.电力企业资产评估质量问题研究.江苏大学.2005(11):32-35.
[3]张继凤.浅谈电力营销风险及对策.山东电力技术.2007(2):78-80.
篇6
关键词: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
1 生物质发电现状概述
相对于传统火力发电而言,生物质发电对环境亲和性更好,且发电效率较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目前,生物质发电主要通过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农林废弃物气化、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沼气等方式发电。从资源情况来看,我国生物质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具备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硬性条件。虽然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物质发电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生物质发电主要目标为“改善农村能源”,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并在秸秆气化方面部署了试点。近年来,政府对生物质发电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为生物质发电创造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根据相关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将建成55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并且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物质发电将在再生能源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
2 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较快,但依然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审批流程较为复杂。生物质发电项目审批要经过多个环节,并且需要呈交评价报告,包括地质评价、水资源评价、电力评价等。由于审批部门与资源监管部门是分离的,所以项目评价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审批效率。(2)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尽管我国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低,造成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生物质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偏重于短期规划,在中长期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在项目决策上主要是参考预测模型做出决策,但预测模型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导致决策出现问题。另外,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期间,未能充分结合产业链动态及市场动态情况作出有效规划,导致企业与市场及产业链产生偏离。(3)战略成本偏高。部分电力企业在发展生物质发电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在制定策略时未充分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缺乏深入分析,战略计划存在盲目性[3],导致战略成本上升。国内部分生物质电厂在技术、设施方面相对较为落后,导致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另外,国内生物质发电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及产业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除沼气应用外,其他生物质能源利用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认证等方面也不够健全。
3 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在生物质发电企业规划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宏观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宏观环境为生物质发电企业提供了一个主体方向。从大环境来看,发展生物质发电是我国电力事业的重要趋势之一。生物质发电具有稳定、经济、清洁的特征,因此成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占据了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国家对生物质发电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并逐步加大了政策支持与法律支持力度,为生物质发电企业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4]。在政策导向下,我国生物质发电将迎来发展高峰期。从经济角度来看,发展生物质发电是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契合的。电力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拓展新能源发电也就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生物质发电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可缓解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互吻合的。以上种种表明,生物质发电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生物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顺应这种趋势,从市场、技术、人员等多个方面对战略进行细致化制定,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效益分析
目前,生物质发电应用的主要领域为农村发电。生物质发电不仅缓解了农村用电压力,还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使得部分废气资源“变废为宝”,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生物质发电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农村人口就业提供了支持。通过发展生物发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均提供了支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另外,生物质发电潜在的环境效益也不容忽视。
3.3 发展战略制定分析
(1)保证发展战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契合。生物质发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及综合状况,以规划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有效战略目标。首先,企业要以国家、地区政策及整体产业分布情况作为战略规划导向,让企业战略与政策方向一致[5]。其次,在制定战略期间,需要通过深入调查与生物质能评估筛选出合适的发展项目,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另外,要重视生物质发电技术战略部署,将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2)加强生物质发电技术推广。技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战略部署中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出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对现有的技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完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为健全技术体系提供基础。同时,生物质发电企业应创新商业模式,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本市场完善自身的资金链,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充足动力;与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分摊技术创新风险。(3)扩充融资渠道。当前,很多生物质发电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融资困难。为解决资金问题,相关企业应积极获取政府支持,通过CDM机制获得融资支持,并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4 结束语
在石化能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是其所面临的一道难题。但无论如何,生物质发电企业应抓住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契机,结合内外部环境,尽快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以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自身长远发展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海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2-13.
[2]闫金定.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4):151-158.
[3]朱润潮.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6):1-2.
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 关键技术 现状与发展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技术,以其强大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可调可控、自愈性、环保节能等特点,在世界电网发展中备受关注。智能电网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事实证明,智能电网建设符合未来电网发展的具体要求,因此要重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技术运行现状分析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1 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特点
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中而形成的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即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和能够实现对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了电厂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实现分布式计算和提供实时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很好的优化负荷分布、实现供需平衡。
当前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安全性保障。在电网故障状态下保持电网的安全供电。
(2)自愈性。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故障的解析、预测、防御及自我修复功能,并迅速恢复供电。
(3)兼容性。集中式发电、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发电方式均能在智能电网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4)交互性。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通过用户接口方便与用户的联系,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5)高效性。智能电网系统的不断优化能促进电网生产管理效率的再次提高。智能电网的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证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和减少电能损耗有着重要意义。
2 智能电网技术分析
2.1 发电与储能技术
电力生产中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对能源的转化、传输和使用的过程。由于发电环节中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损失,所以在新型智能电网建设中,开发了多种分布式新能源,如风能、水能等。分布式能源包括分布式发电技术和储能装置。其中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包括:
(1)风力发电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3)潮汐能发电技术。
(4)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5)地热发电技术。
分布式储能装置包括:
(1)机械蓄能。
(2)电磁蓄能。
(3)蓄电池储能。
(4)超导储能。
这种新型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于减轻温室效应、降低能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分布式新能源的开发集中在偏远地区,不均匀的地理分布导致电能供应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未来可再生能源电源和分布式能源电源的开发需要解决其中的多种不确定因素,以保证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传送。
2.2 输配电技术
当前智能电网的输配电技术能够很好地降低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包括特高压输电技术和高温超导输电技术。其高压输电技术又包括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和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输电能力、节省工程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大功率远距离输电、建立联合电力系统有重要意义,也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必然选择。
高温超导技术利用导体在特定温度下零电阻的特性实现低损耗和低污染。新型超导体的研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温超导体电缆已经成为当前超导电缆发展的重心。
2.3 智能变电站技术
智能变电站由各种先进、节能、可靠、集成的设备组合而成,融合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自动完成对信息的采集、测量等一系列处理,在实现不同电压等级转换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电能传输中的损耗。智能变电站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主要有:智能一次技术、智能二次技术、高速可靠的光纤网络技术,是实现变电站高度自动化、提供可靠信息的保障。
当前智能变电站技术还能对电网进行必要的实时控制、通过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来实现变电站的智能调节,智能变电站技术已然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
2.4 通信系统建设
智能电网要求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视和分析,以保证对故障的预测和对故障信号的及时响应。开放、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为电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建立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平台,更好更快地实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3 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力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虽然我国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不早,但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环境已经相当成熟,智能电网的建设代表着电网发展的深刻变化。在智能电网的输电网发展中,随着特高压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电网发展模式的优化创新。在配电网建设中,要加强对分布电源的接入控制,根据高效环保的思路建设上规模和数量的风电基地,将智能电网建设与绿色能源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还应发挥一体化的管理优势,积极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制定全面的试点方案和实施计划,统筹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真正实现发、输、配、用电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
4 结语
电网是关乎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应当重视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综合应用,加快完整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
参考文献
[1]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1):7-11.
[2]于劲松,秦香春.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与发展[J].科技风,2010.
[3]卢杰.智能电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06).
篇8
关键词:莆田市;临港产业;发展对策
一、莆田市临港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莆田市有一批正在生产经营的临港产业,还有一大批大型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临港工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形成了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产业集聚明显的临港产业雏形。
二、莆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有利条件
港口优势: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风平浪静的湄洲湾是天然深水港口,可利用的深水岸线长达30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150多个,10万吨级轮船可自由进出,2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入港,成为莆田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区位优势:莆田市地处福建经济走廊的中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点和“中部开花”的集中位,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闽东北翼与闽西南翼的连接点,区位十分重要。交通优势: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的建设,为莆田与内陆地区建立有效连接,构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出太平洋,西联“大京九”,莆田市即将形成海洋、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将促进加快莆田市临港产业的发展。妈祖文化优势:莆田市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女神妈祖的故里,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对海外炎黄子孙,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是莆田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三、莆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
莆田市要充分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最大限度发挥港口优势,合理利用临港资源,走港城一体的发展路子,将港口与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既要培育临港产业体系推进临港工业集聚,又要特色分明、重点突出,而且要产业布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集聚发展的目标,还要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西联“大京九”,辐射深入到江西、湖南、湖北,甚至四川等省份,拓展港口经济腹地,联合打造出海通道,联手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吸引外资,构建临港经济的“腹地核心优势”,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特别是临港产业规划要和城市规划、港口规划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以提高本区域在国内外市场上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在国内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为目标,客观把握福建和莆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发展和变化,高起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要把重大项目作为临港产业规划开发的重中之重,规划研究空间布局及要素配置,以大项目拉动大产业。在港口周边地段规划开发临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仓储区和商贸区等,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石化、能源、冶金、机械等临港工业集中区,延伸产业链,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认真开展湄洲湾港口城市新区定位及妈祖城空间布局研究,深化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完善港口岸线控制性规划,为临港工业和港航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大力建设东峤、东吴、石门澳、秀屿、太湖、枫亭等六个临港工业集聚区,积极构筑湄洲湾沿海临港工业带,使之形成临海工业集群,形成以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由点到线、由岸到岛、由近海到远洋的多层次主体开发,以海促陆、海陆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全力主攻临港产业
港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竞争。莆田市发展临港产业必须要从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入手,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大港口吸引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工业,以大工业形成大流通,大流通壮大大城市,大城市促进大港口发展。
项目建设是莆田市临港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大项目是临港工业的生命线。目前,首先,莆田要加快推进一批关系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或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其次,既要遵循相关规划,又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主动应对、适度超前,抓紧策划、筛选一批交通、码头、产业、城建等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一批带动面广、关联度强、效益高的大项目落地。再次,对概念性、意向性的项目也加大跟踪力度,落实项目生成条件,促进项目尽快报批、落地,以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申报及策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大项目的接踵而至,亿元项目群的昂然崛起,使这些项目打造成莆田市的支柱产业,使这些项目打造成莆田市的支柱产业,它们将有效提升莆田的发展后劲,加重莆田在海西经济板块中的分量和筹码。把湄洲湾北岸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续带、招商引资的密集区、工业投入的核心区和优势产业的增长区,成为莆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集聚极和辐射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莆田市在发展临港产业时要十分重视发展重化工业。大型能源、重化工业、加工业需要数万吨至几十万吨的货轮解决运输问题,这正是湄洲湾深水港口的魅力所在。莆田市要充分发挥湄洲湾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重点是能源、石化、钢铁、造船等,从根本上改变莆田工业实力不强、经济实力脆弱的局面,实现以市托港,用新港口工业城市取代原有的商业型、加工型、消费型的小城市。一是能源电力工业发展。莆田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具有丰富的深水港口和风力资源,有利于发展超大型火电、风电、核电。要加快建设LNG发电厂、莆田核电厂等若干大型发电厂,把莆田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能源电力生产供应基地,带动莆田经济更快发展。二是石化工业发展。根据重化工业向深水港口区域集聚的世界性产业转移趋势,莆田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内外大型炼油企业落户,近中期主攻东吴化工园区和枫亭临港石化产业园区项目布点并启动建设,力争若干中型石化项目上马,把湄洲湾、平海湾建设成为产业高度集聚的国家级沿海重化工业基地。三是钢铁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整体水平势在必行。要积极争取福建三明、江西新余、萍乡、南昌及湖南湘潭、涟源等钢厂以及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前来湄洲湾投资建设。四是要船舶工业发展。把船舶修造及配套件产业作为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加以培育。要抢时间抓机遇,重点抓好联发船舶修造等东吴大型修造船项目建设,推进建设大吨位船台、船坞及航修设施,构建集团型修造船企业航母,拓展海洋装备和海洋工程制造业,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船舶及海洋装备工业集群。
粮油加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国际粮油集散加工中心,加快粮食、油脂等重大加工型项目的引进建设。煤炭产业方面,全力加快大型煤炭配送项目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把湄洲湾北岸建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煤炭配送和火力发电基地。木材加工以秀屿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为重点,实施横纵向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进口木材深加工工业集中区。
以上能源、石化、钢铁、造船等四大产业板块是莆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莆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辅以粮油、木材加工、煤炭等配套产业,并形成大进大出的大宗货物加工企业集群,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从而彻底扭转莆田支柱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综合竞争力弱、资源约束加剧的局面。
莆田市要依托港口优势,以更大的投入、更优的服务,吸纳国内外更广泛的港口、航运界及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参与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仓储运输、劳务出租、餐饮住宿、国际国内船货、公路铁路配载运输、国际国内贸易、仓储包装、中介经纪、业务咨询、担保服务等业务,促进临港工业和临港服务业相互结合,形成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为临港工业升级提供支撑。临港产业还有着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要借助向莆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向西突进拓展内陆腹地,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与交流,联手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及区域外的经济资源,积极争取其下游产业,延长加工链条,增强加工出口产品与国内企业的关联度,带动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扩大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使莆田市成为内陆地区的出海口,从更大的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技术、产业转移,从整体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打造新的优势与经济发展极,实现新的跨越。
(三)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扩大延伸港口腹地
湄洲湾港口建设要按照“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以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的超前眼光来开发港口资源,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确保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要全面加快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一批专业码头,尽快形成大中小泊位相配套,配置建设一批锚地、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成十大港航项目,开辟更多国际航线,与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货物集装箱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提高航运核心竞争力,把湄洲湾港口建设成为进入全国十大港口甚至五大港口的行列。还要加快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连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为支撑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特别是要加强“东出西进”通道,向外向型拓展、向海洋争取空间、向内地挺进拓展腹地,做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枢纽桥头堡、做内地出海口的桥头堡。尤其是要以湄洲湾港口为依托,加快与京九铁路相连的向莆铁路的建设,为湄洲湾港口群提供后方通道,使湄洲湾港口群成为福建内地和江西省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让中西部地区成为其物流延伸的广阔的腹地。
目前,福建省机场少且布局不合理。莆田介于福州、厦门之间,位置适中,经济发展潜力大、距台湾又很近,因此,在莆田市建造飞机场既符合机场布点要求、又符合经济发展及对台交流的需要,且莆田机场建设已列入国家民航“十一五”规划。所以,莆田市要抓住机遇,把机场的规划和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战略规划,以干促上,促进机场早日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综合建设和谐协调,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莆田市在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体制、人才队伍、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等加以综合建设协调发展,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理顺管理体制。泉州市肖厝港与莆田市秀屿港同属湄洲湾,在自然属性上应该是一个港口。两市要遵循“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港口开发建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岸线资源的内在规律,克服行政区域的限制,对港口工程项目进行合理选择、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做到区域同心、合力推进,使两市经济有效互补和融合,共同推进湄洲湾港口开发建设快速发展。在开发建设条件成熟时,莆田市可参照厦门市的做法,向国家争取升格为副部级的单列市,同时成立隶属于莆田市直管的地级市―湄洲湾市。由湄洲湾市统一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湄洲湾南北港口,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效益,促进“环湄洲湾经济繁荣圈”的形成。
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根据临港工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智力及人力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临港工业区要从环保的角度遴选项目,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要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工艺和技术,严格控制沿海近岸的工业污染,建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港口城市。
投资环境建设。莆田市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加大对投资硬环境建设外,还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安心、放心、舒心温馨的创业环境,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聚心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宗开.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再创莆田发展新辉煌[N].湄洲日报,2005-03-18.
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
1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进行各项社会建设的同时都需要用到电子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在我国很多领域中都有所渗透。电力系统领域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就是电气自动化等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技术。文章介绍了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2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方向有以下几个:第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当中,在所给予的足够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很多电力系统的相关暂态以及稳态的实验都能同步进行,该仿真系统还能够协助工作人员来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仿真系统与多种控制装置能够形成闭环系统,其为灵活输电系统以及研究智能保护的相关控制策略提供了高水准的实验条件。此外,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的应用,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动态负荷特性系统和电力系统的实时仿真系统提供更加深入的研究途径,并进而建成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我国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达到了先进水平,其中智能自动化的保护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其研制的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可在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站进行应用。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还有最新的人工智能,微机新技术,通信网络,综合自动控制理论以及自适应理论,并同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进行了原理研究,这样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电力系统新兴的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电力系统及其原件的故障诊断,规划设计,运行分析等各个方面,去能够将模糊逻辑,专家系统,进化理论等在实际研究中进行应用,并能够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相关需要,来开展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以及应用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上述应用软件的研发基础上,也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配网自动化技术采用的是最新的国际标准公共信息模型。输电网采用的是配网实际与高级应用软件结合的理论算法。进行负荷预算时,采用的是配合应用人工智能的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来进行潮流计算。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 在计算机方面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中,计算机技术也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在电力系统运行的很多环节,比如配电,变电等各个环节,都有计算机技术的渗透。智能电网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较为典型的技术。其在供变电和输配电等各个环节中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实现智能化配电的关键组成部分。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利用电网调动自动化技术对不同层次级别电网进行合理有效的调度和分配,能够将我国的电网设备构成合理科学的一个整体,能够更加有效地收集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并对电网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来保障我国电力系统正常稳定的运行。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实现对电力系统各项工作信息进行记录和整合。电网调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联结下,这些系统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系统,并将整个系统结合起来。其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服务器,变电站终端设备,工作站,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等。计算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下不仅要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也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工作,更要实现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更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预测以及状态估计的功能。所以,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接的测量控制以及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装置。
3.2 PLC技术
PLC技术是产品之间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它可以对电力系统各方面的工作指令自动编程,记录有效的信息数据,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低功耗,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通过使用PLC技术,信息可以有效的控制各模块的电源系统,和有效的连接信息流,促进工业电力系统的协调发展。闭环控制,电力系统仿真,温度,压力和流量控制系统,利用PLC技术实现模拟回路,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调节作用,使电力系统更加顺畅。对电力系统中控制开关的过程中,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PLC技术的使用,可以切换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电力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对电力系统性能的改善。现在,很多行业都应用到PLC的开关量控制,如电机控制,电机控制,电梯控制,汽车装配线和啤酒灌装生产线。
4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成员分布,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是相对独立的,在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中,这种独立模式将由保护,控制,测量的方式取代。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来实现保护,控制,测量,以确保及时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加工设备的最大程度,可以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目前,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是相对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也已应用于智能建筑,多个通信管理,信息,控制在智能大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技术正朝着一个极爱办公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计算机多媒体集成开发领域有着长足的发展。在国际标准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影响,应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加快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电力系统优化和改进。
5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展很快,据中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目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使电源在控制,操作或处理过程简单,但由于复杂的电力系统本身,加上中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中国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需要不断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使我国电力系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小炜.对电力系统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2]任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J].理论研究,2012(3).
[3]罗宇杰.浅谈电力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学术建设园地,2007(10).
[4]刘永强.浅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论坛,2010(4).
篇10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呼和浩特市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机制,为呼和浩特市经济起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东部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
(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针对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生产要素和产业向东部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和主要产业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等生产能力都在向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集中。二是面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目前,东部地区某些产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土地和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产业集聚不经济的现象,东部地区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转移传统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东部产业转移阶段性问题
东部产业发展正处在集中和转移并存的阶段,产业集中不断深化,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同时,一些产业正逐步向外转移和扩散。
(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类型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主要是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自然资源、初级劳动力丰富和优惠的政策的优势,向中西部转移能源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扩散方式
就转移的区域选择来说,一是区域内就近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二是通过与相邻的中西部地区实行跨区域合作,带动产业转移;三是针对中西部较远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实行点对点的产业转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当地市场。就产业转移的方式来看,主要是直接投资设企、兼并当地企业和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展开,企业整体搬迁、企业总部迁移、核心管理部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较少,扩张型迁移较多。企业生产以成品组装和单环节的生产加工为主,上游工业原料较多,配套产品和高端产品较少。
二、呼和浩特市2004~2005年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特征分析
(一)2004~2005年利用区外国内资金现状
呼和浩特市2004~2005年区外国内引进资金总共到位221.9亿元,其中2004年79.7亿元,2005年142.2亿元。按资金来源地、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分析呈现以下特点:
1.资金来源地数目较多,东部地区是资金引入重点区域,详细情况见下表: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从北京、河北和天津环渤海经济圈引入资金最多,占区外国内引进到位资金总额65.6%,长三角为15%,珠三角较少为4.4%,三大经济圈占资金总量的85%。
2.大项目投资资金所占资金总量的比重高,主要集中在投资8000万以上的项目方面。
根据表二可以看出,2005年与2004年相比,500~8000万元项目的数目和投资总额明显下降,8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数目和投资总额明显上升。从两年总的情况分析,8000万元以上到位资金占到到位资金总量的72.8%,8000万元以下的其他项目投资规模都低于10%,尤其是2005年,资金到位的1-10亿元项目有53项,资金总额50亿元左右;10亿元以上的有12项,资金总额76.6亿元。
3.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第二产业到位资金总额213.4亿元,占国内区外到位资金总额的93.6%,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到位资金85.7%,建筑业占14.3%。工业中制造业和交电气及水供应业为资金主要流入领域,分别占35.5%和39.3%,这说明资源能源产业和依托其上的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吸纳资金的能力。
4.从合作形式上看,以独资和合资为主体,呈现独资下降和合作上升的趋势,尤其合资资金总额从2004年的35.4%上升到2005年的40.2%。
5.从投资性质上看,民营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是投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小,但上升幅度较大,从2004年的6.3%上升到2005年的16.9%。
(二)2004~2005年承接区外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
通过分析2004~2005年利用区外国内资金现状,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产业转移来源地就近特点明显。从北京、河北和天津环渤海经济圈引入资金最多,占国内区外引进到位资金总额65.6%,山西占4.6%;长三角经济圈占15%,珠三角经济圈占4.4%。二是外来产业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能源资源型产业,已经或正在形成我市的支柱产业。三是外来产业转移呈现大项目投资为主的特点。8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成为投资的主体形式,这说明呼和浩特市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四是转移来的企业以新建为主。目前呼和浩特市市承接的外部转移项目中,普遍是新建形式,扩大了相关行业的产能,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三、影响呼和浩特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区位和资源分析
在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区位和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拥有面向俄罗斯和蒙古巨大的境外市场、国内环渤海经济圈市场和区内“呼包鄂”人口超过600万人,GDP接近3000亿的城市群市场;农牧业资源丰富,尤其在奶牛和肉羊饲养、马铃薯和玉米种植方面形成规模优势;城市周围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较多,现有10个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其中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周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较为丰富,电力供应充足,目前已经建成的总装机规模为600多万千瓦,是北方重要的火力发电基地;大理石和硅等建材原料丰富。高级经济发展要素中的通信、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初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高级人力资源在区内具有比较优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但研发能力不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缓慢,与当地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
(二)产业基础分析
呼和浩特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乳业、电力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生物发酵和制药、机械制造和冶金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产业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正不断发展壮大,如乳业、电力和发酵产业;还有一些正在形成,如冶金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市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分工和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缺乏相关的配套产业和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组装加工生产;第二,围绕电力、发酵制药和化工冶金原材料生产的下游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与上述产业发展相关联的金融业、信息咨询和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政府的服务功能和政策环境分析
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不断转变,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制定和贯彻坚定有效,政府诚信度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是,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中,出台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较多关注提供土地,税费减免,简化项目审批登记手续等方面,而在针对企业的服务和发展软环境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政策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在投资和初步发展阶段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呼和浩特市拥有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享有国家赋予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作为首府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享受自治区的提供的优惠政策,同时,市政府也积极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呼和浩特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从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现有政策,以适应招商引资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资源优势,增强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四、呼和浩特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承接方向
1.利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以创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导向,实现全面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是针对化工工业,利用东部地区的资本和技术,加快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硅化工和精细化工,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烧碱、甲醇等,大力发展聚氯乙烯及下游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等,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化肥及橡塑制品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电力工业,吸引一批利用电力生产为主的项目,把电力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电力产品就近增值的目的。按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东部地区投资深度开发利用电厂粉煤灰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领域。
三是在发酵和生物制药产业领域,引进东部地区大制药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在扩大中低级产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尽快促进品结构升级,使发酵和生物制药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以组装加工型为主的发展现状,通过引进东部地区的关键性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中心,从产品生产低端环节向中端和高端环节延伸,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和制造延伸,形成功能齐备,产品结构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五是在发展和壮大机械制造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电气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和产业链长的高端产品。
六是对于食品制造加工业发展,除乳业以外,积极引进东部知名品牌企业,开发利用农牧业资源,尤其是马铃薯资源和肉类资源,创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食品制造业基地。
2.抓住东部地区向外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纺织业、包装业和生活日用品生产制造等各方面产业,弥补我市在这些产业方面发展的不足,同时满足本地和开拓中西部市场需求,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保险和物流等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向外转移和扩散,积极引进东部生产行业,改善投资环境。
(二)政策建议
1.创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资源,明确各开发区功能和发展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利用好出口加工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出口加工区转移份额。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生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为承接东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场体系,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2.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招商引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反思自身的发展过程,建立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招商引资的能力的机制,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招商效率的关键。积极开展政府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促进这些城市对我市产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状况的全面了解,借助当地政府推动合适产业向我市转移。尝试利用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企业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继续加强对大企业招商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面对分散的中小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法。针对重点招商引资区域,尝试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与区域内产业合作发展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同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和产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扩大招商引资的联系渠道和信息源。
- 上一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 下一篇:化学技术监督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