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体育;体育竞赛;现状;对策

1.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竞赛的现状

1.1 体育竞赛的组织结构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华光”系列体育竞赛为例,体育竞赛的组织一般由西亚斯国际学院“华光”体育领导小组主办,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协办。

1.2 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

通过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访谈得知,目前开展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为:校运动会,“华光杯”系列比赛,科技文化节,各个院系的迎新比赛,友谊交流赛等。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为西亚斯学院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从整个学校到各个院系,所引发反响令人震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的竞赛项目基本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校运动会以及“华光”体育活动为平台而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当然,各个院系的迎新比赛也是西亚斯学生踊跃参加体育竞赛的一大特色。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参加体育竞赛项目大多以各类球类居多,其他的项目有待进一步的扩充。

1.3 体育竞赛学生认知态度

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体育课一周只有一次,严重需要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体育竞赛本身的竞争性,它比其他的竞赛更能带给运动员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刺激,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改善九大系统功能的运作效率。又由于体育竞赛比赛的时间比较长从运动员的选拔,到运动训练,到参加比赛,从学生心理跟生理上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作为基础,为学生以后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开辟出了其他学生所不能够拥有的资源。

使学生们切身体会赛场瞬息万变的事态以及各种突发,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处理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把这种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开展体育竞赛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20%的学生认为一般,剩下20%的学生认为开展体育竞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每个学生的参赛动机不尽相同,53%的在校大学生是为了使自己有个强壮的体魄,坚持锻炼身体,20%的同学是因为自己喜爱体育这项活动,15%的学生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7%的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文化生活,5%的学生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是为了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任务等。

2.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竞赛的对策

2.1 继承与发扬我院体育传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体育竞赛能够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提高其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创建潮气蓬勃的校园气氛和良好的学风。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华光杯”系列竞技体育比赛每年都能掀起一股全校动员、全体踊跃参与的体育运动热潮。新的时期,在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氛围相对欠佳的阶段,继续办好学校的传统体育品牌赛事其意义深远,应该高度重视这批体育竞赛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注重切合实际地在办赛形式、竞赛内容上进行完善与创新,使其历久弥新。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又要在灿烂的四月开始了,运动会上学生的拼搏精神令人难忘。

2.2 增设比赛项目的数量

培育新的体育竞赛文化高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体育竞赛能够满足大学生增进健康、丰富课余生活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和发展个性的需要,大学生能否自觉、主动、积极参加直接关系到学校主办的成效。于此同时,学校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否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是基础,即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是关键。因此,认清目前我院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的局限性,注重开展体育比赛的多样性、广泛性,有针对性的扩大项目类别的范围,改变原有竞技性比赛占主要方面的格局,增加一些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休闲项目,如:拳术、爬山、赛车、轮滑、体育舞蹈等。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迎合更多大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踊跃参与,并根据办赛效果选择性的重点扶持与发展一批体育比赛,使我院体育文化品牌绚丽多彩。

2.3 加大扶持的力度

提供坚定的比赛后备力量,学校能否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是开展体育比赛的基础。由于近年来我院各种建设项目层出不穷,新图书馆的建设还在进行中,学校经费与其它资源十分吃紧。在学校体育的投入和维持方面明显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损毁后的维修、翻新、置换与新建普遍滞后,很多设施对我院体育课的正常运行有很多的不足,导致很多比赛缺少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其它设备,这样直接影响校内体育竞赛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做好统筹规划,拨划更多的体育经费,以便有效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增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优化体育活动物质环境。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配备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专项训练老师,为体育竞赛提供更周全的专业化技术指导与服务。

3. 结论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3]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篇3

体育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我认为需求是体育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分直接和间接的需要。那么直接的体育需求是学生被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从而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而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让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好感是间接的体育需求。

1.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教学结构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四段教学模式”来自苏联,其流程: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种教学目标单一、死板没有变化的课的形式,套用现有的流程的现象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候所采用的形式。如果根据每堂课的不同需求进行引导,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突出。现阶段我们的体育课不管上什么内容,准备活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学生慢跑徒手操动作。学生在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下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准备活动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学生体会不到课的新鲜感,不利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全面实施新课改,改进套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的形式有了实质上的提高。教师把原来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改用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初中一年级《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自身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带着学生做一些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游戏,由游戏引致本堂可的学习内容。篮球接龙由游戏引入(引导激发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沙包怎样才能丢的又快又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概念后,引导学生进入正课,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结合音乐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产生兴趣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每一名同学都能大胆表现,成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

2.课堂教学与体育竞赛等活动相结合。

体育竞赛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培养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品质,体育竞赛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活动,所以体育竞赛能够非常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中小型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场地器材、人员调换,受限制面小,举办容易。我们在学校要经常开展多样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等这样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考核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提高体育技能。学生体育锻炼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是全民健身,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实施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堂教学,做出全年体育活动计划与安排。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为民族的振兴培养本钱。

3.学校体育运动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升学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没能用比赛促進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需要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编制一些自创游戏或竞赛项目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积极竞争、努力拼搏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4.学校群体体育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争,学校体育竞赛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引起学生兴趣。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学校与老师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创一些简便有效科、科学有趣的集体性竞赛项目,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气氛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信念。

5.提高认识,把握改革的正确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制定具体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让学校体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社会,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M]1996(4)

[2]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育函授通讯》[M]1997(1)

[3]李居昭《体育协会把课外活动搞活了》《中国学校体育》1999(2)

[4]田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篇4

[关键词]中国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4-01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采用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坚持“普及性、先进性、传统性”的原则,担负着专业性体育竞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发挥了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对发展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使训练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和网络化,体育训练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再加上部分原役或中途退役的运动员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使得很多家庭不愿让子女参加训练,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何提升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潜力呢?

一、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是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素质是业务能力的基础,先进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训练取得优异效果。中国教练员在训练经验、技术和细节把握方面与发达国家教练员没有明显差距,但在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很少有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真正投入运动训练指导工作,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今后,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硕士、博士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招聘工作。应该加强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练员勤读书、定量完成阅读计划,多动笔、培养教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组织教育教学评比或竞赛活动,验证教练员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教练员对内、对外开课,通过互学互比教学活动来锻炼教练员,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二、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

部分运动员为了升入大学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兴趣、强身健体参加课余训练。而训练目的则对训练效率与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训练通常比较艰苦、训练形式单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为此,要从训练伊始就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家长对训练的理解,使得参加训练的学生取得家长的鼎力支持。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春游、秋游、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等,提高新运动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老运动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从而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训练的有效实施。

三、重视校际间比赛的促进作用

运动竞赛是训练成效的检验,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坚持每年举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分项目的比赛,但总的来说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较少、校际比赛更少。体育部门应多举办体育比赛交流、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造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体育主管部门应分级别、分项目举办不同水平的比赛,可以设立系列赛、精英赛、邀请赛等,增加单项赛,促进单项技术水平提高,参赛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今年9月,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开赛,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是赛训结合、以赛带练的重要经验。比赛交流能使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得到实战锻炼、积累比赛经验、发现训练成败、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训练行列之中,更好的达成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依靠社会各团体对体育竞赛进行支持,对有较大潜力的学校参赛寻求赞助。应适当发展弱势项目,达到锻炼运动队伍,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训练的社会化程度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系统性训练的保证。有关部门要设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资金,根据其作用大小按比例投入扶植经费。学校使用扶持经费时要首先保障基本训练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保障训练员和教练员的营养与安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赞助、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关注其发展。逐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青少年体育短期培训班,依据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设施,使学校能够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和发展。

五、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空间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及就业率较低,国家教育部加强了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招生比例不超过本科招生总1%”。对于高考制度的变化,能够凭借优良的运动成绩进高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学校要根据项目特点,成立医学人员、教练员、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选材小组,科学、准确的对招收的学生进行选材,注重选材人才的业务培训,将有良好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选材人才的考核,设立“新人奖”,促进师生双方的训练积极性。

六、 根据身心规律科学计划训练

根据选材人才的身心发展规律、机体承受负荷后的变化和项目特点,不断的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教练员要安排较为细致频繁的训练监测和反馈,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机体反应,为科学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提供详实的依据,提高训练效益。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损伤,加强损伤的恢复手段和措施保护。要重视运动员的各个层面的营养补给,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训练中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要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只有将大家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吉泉.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2-114.

[2] 兰自力.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注重培养;体育活动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及其形式特点

有专家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指除体育课外,学生在业余的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也有专家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外训练、课外竞赛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的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这个任务的提出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功能。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已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学校体育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内容。

学校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检查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作息制度相结合,并有一定组织和要求的课余体育锻炼。如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有组织和指导的课外活动及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等。这一类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愿性与规定性的统一;自主性与指导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尽管这种有组织并有一定要求的课余体育锻炼,在时间、出勤率、组织形式、练习内容及负荷安排上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但这种规定性和指导性并不像上体育课那样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愿和自主。所以,一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采用这种形式。另一类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课间、课外活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或独立或结伴在校内外进行自发性的体育锻炼,或参加某一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自由性的。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由聘任指导教师或外聘教练。参加者都是凭兴趣和爱好聚到一起的,有很大的随意性,其目的是休闲运动、锻炼身体,没有教学任务。由于这一类课外体育活动更能充分表现其自立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一般高中和大学现在采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四、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自由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像体育课那样具有强制性,不受体育课程和体育大纲的制约。从自发的游戏活动到正式的有规则的竞赛,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到竞技型的竞赛项目,从自主性的个体活动到有组织的集体锻炼,都给参与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自由,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2.活动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课外生活。因此,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满足了兴趣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了个性,施展了才能,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进而激发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养成了定期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

3.参与的普遍性和训练的针对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中不仅有普通群体,还有高水平的精英分子,他们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了优良的运动成绩。通过对他们参与的体育竞赛的观摩与欣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4.活动时间的连续性和锻炼效果的持续性

篇6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体课进行调查,目前高校公体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内容繁多,重复排列,学生兴趣得不到培养,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等问题,以公体课兴趣分组教学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兴趣分组教学为切入口,整合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教师资源。

关键词 高校 公体课 兴趣分组

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将健康体验、实践和探索贯彻于教学之中,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健身平台。而且在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在身心健康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满足学生情感、精神以及人与人交往的需要,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初步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打下基础。因此,作为高校公体课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多项体育活动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为此,本文试图从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兴趣分组教学为切入口,整合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教师资源,以探索新的公体课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2011级本科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兴趣分组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文献,对大学生体育兴趣和意识进行分类,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法。

2.问卷调查法。根据需要制定《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情况调查》表,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90%。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公体课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公体课教学在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1.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不强。所调查的高校开设的公体课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除身体素质测试外,基本上每学期开设内容一致,并不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特点安排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的展开多以教授、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3.成绩评定方法单一。公体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少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全面、客观的评价。4.公体课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由于每学期安排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较多、较杂,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少足够时间使学生转变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

(二)分组教学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调查如下:1.学生对公体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大学公体课学习有极大兴趣的同学为60.6%,而进行兴趣分组教学后,上升为99.1%,尤其是女生的上升幅度较为明显,由原来的48.3%上升为98.7%。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课余、节假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46.9%上升到61.8%,其中女生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大部分学生都把兴趣分组课所学的项目作为自己的经常性参加锻炼的项目。3.学生参加校内举行的体育竞赛的参与度提高了。我院每年都举行校级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定期组织乒乓球比赛、冬季长跑比赛等,学生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一改过去学校比赛少数人动、多数人看的状况。4.学生对专项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相关知识了解加深。在每个项目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都安排学生学习专项体育竞赛规则、裁判法,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比赛视频。调查的学生中有96.9%的学生能看懂各自专项的现场直播比赛,以及场上裁判员的手势和运动员的简单的战术配合。在课余时间同学们还能对所获得的体育比赛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

(三)成绩评价分析包括《体质测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结果看出:1.原来体育课成绩平均优秀率为3.6%,平均良好率为25.1%;进行兴趣分组课教学后的平均优秀率为8.2%,良好率为32.4.3%。从事各个专项的学生对自己专项的技能、技巧掌握度和熟练度都大大提高了。2.《体质测试》达标率有所提高。由原来的平均合格率为94.8%提高到为98.4%,而且与专项有关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3.通过各专项的过程评价、总结评价及学生的平时表现,我们发现了各个专项运动中的拔尖人才,并选拔和培养其进一步参加专项训练,为省运会储备人才。

三、结论

(一)现有的大学公体课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单一,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施行兴趣分组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公体课的课程设置应以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这就需要在选定课程内容时要丰富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兴趣分组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只注重达标测试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采用兴趣分组教学,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对身体锻炼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现了自己喜爱的或适合自己的运动。在专项技能有所提高的同时,达标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黄力生.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深化大学体育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1997(01):10-12.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体育 健康 整合

计算机教育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一种具有强制性与普及性的学科教育,是奉献教育的新阵地,是提升师生素质的新起点,新摇篮。体育教育中的“高难惊险动作”是展现体育风采、体现体育精神的瑰宝。如果不展现“高难惊险动作”,那么这样的体育教育在教育价值与教育理念上应该是低俗的缺乏艺术光彩的教育。计算机教育能在体育教育中对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提供动作模仿之便,并建立直观的形象,降低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人对“高难惊险动作”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正体现计算机教育与体育与健康课教育的统一性。在体育与健康课活动时,计算机教育就是以多媒体教育的形式贯穿其始终。体育与健康课教育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受益于德育、强身、益智。体育教育也因其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而特别具有吸引力,然而体育与健康课也因其特点(徒手和运动器械)及其它各种因素,导致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进而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种种安全隐患,这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给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也给学生及其家长造成了身心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因此,通过计算机教育,能把学生从计算机教育上获得的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灵活运用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安全意识和科学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理念。

计算机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只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就必然面对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令人触目惊心、心旷神怡、目不暇接的体育运动对于当代学生而言要其花费足够量的时间去学习、掌握、运用、竞赛,这简直就无法想象。当代学生学习负担之繁重,学习教材之丰富,学习内容之奥妙,毕业压力之强大,父母期望之殷切,你觉得当代学生还有闲暇去观看体育节目吗?你觉得当代学生还能有足够多的体育教师去对其进行逐一辅导吗?惟有通过对计算机教育的学习、掌握,结合相应的体育运动节目进行自我模仿,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体育运动项目规则之意识,技能之法则便会自然形成,这也必将提升学生擅长学习体育之天赋。其次是这些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则的渗透对于减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伤害事故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在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总频率之中,体育与健康课意外伤害事件频率最高,就其原因体育与健康课伤害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对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体育运动项目之意识不够清晰和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只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对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特别强化,才能以娴熟的计算机技能在体育浩瀚的运动项目中进行咀嚼、吸收、消化,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感,掌握完美的体育技能与构建“高难惊险动作”运动之体系。因此,计算机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反之,体育与健康课教育之发展无疑将处于举步维艰之境地。

师生加强计算机学习,提升计算机技能素养

就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学事故案例趋于增多的态势,体育教师务必提升自身计算机学习素养,夯实计算机教学基础,拓展计算机学习空间,科学研讨计算机教材,通过计算机教学媒体向学生引导、开发、运用更为广阔的新颖的体育项目。在教师科学引导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踏上德育、强身、益智之道路。教师尽可能地主编一些联系教学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学丛书,并结合自己计算机教学素养与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经验,积极向学生宣传多样性、趣味性、惊险性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使学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学校体卫艺工作方针,体育与健康课规则,体育教学科研、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要求都得以落实。这样就能在提升广大体育教师的计算机素养的同时也能培养广大学生进行“高难惊险动作”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提升广大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也能提升广大体育教师学习、掌握、运用计算机的技能。这样,在养成全心全意教育学生成长同时,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养成自己全心全意关心自己成长的良好习惯,也能激发学生自信地学习知识、参与运动的兴趣,提升其运动技能。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强落实计算机教育

篇8

学校体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哪项是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A.把人际关系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B.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C.发展学生身心健康

D.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2.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并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

A.情感 B.意志

C.注意 D.思维

3.以下关于学生身体形态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会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

B.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平衡性

C.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

D.学生在高速增长阶段后,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

4.下列哪项属于学校体育结构要素的内容?

A.社区体育 B.劳动教育

C.德育教育 D.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5.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体育课与

A.体育教学 B.社会体育

C.学校体育 D.课外体育

6.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总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通称是

A.领域目标 B.水平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下列哪个选项是学校体育目标的性质?

A.各阶段共同性 B.具有目标的模糊性

C.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D.不同目标的联系性

8.我国学校体育的本质目标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C.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D.提高学生意志力和加强团队意识

9.体育课的结构应遵循______规律。

A.新陈代谢 B.人体机能适应性

C.运动技能形成 D.学生身心变化

10.语言法的主要形式是讲解、口令与指示和

A.口哨 B.暗示

C.口头评价 D.反馈

11.下列哪项属于常用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A.反复训练法 B.间隔训练法

C.循环训练法 D.游戏训练法

1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区别?

A.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B.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

C.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D.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专业性

13.课余体育比赛的方法有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与

A.间隔法 B.直接法

C.重复法 D.轮换法

14.下列哪项属于对学生管理的内容?

A.改进学生错误动作 B.对运动技术的指导

C.对自律意识的培养 D.对体育器材的管理

15.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三种模式是

A.岗前培训、院校培训和假期培训

B.院校培训、学位课程培训和校本培训

C.假期培训、院校培训和短期进修培训

D.岗前培训、院校培训和校本培训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6.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17.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18.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越大越好。

19.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20.体育课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

21.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原理提出的。

22.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实施阶段。

23.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4.技术评定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

25.重复练习法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持续训练法

27.完整教学法

28.课时教学计划

29.竞技状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30.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的直观法有哪些类型?

31.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2.学校运动队组建的程序有哪些?

篇9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体育;时代特点;教育探讨

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校应多举办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每年应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热情。

1.中学体育教学应结合课外活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更多样,更能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方面,其效果要比体育教学中的项目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课外活动其比赛形式比较丰富,竞赛项目比较多样,另外其举办地点和时间比较随意,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因此课外好动的举办更加容易。所以,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兼具趣味性、娱乐性、多样性和考核性,应该在更多的融合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培养自身拼搏精神。

《全民健身计划》对我国的体育进行了具体的指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坚毅不拔、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为培养新时期的体育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以单一竞技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模式,树立竞赛观念,在一年中要有某一季或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观念,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要有选择性的把竞技项目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充分展现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娱乐性,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2.中学体育教学应点燃学生兴趣

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该活动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为一体,这要求学校在组织此类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科学有效、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竞赛,并且要让学生在集体项目中学习到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体育教学健身育人的最终目标。由于这类内容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青睐,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多安排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恒久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其身体素质的目的。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更多的是利用“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形式来胁迫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是,这种项目并非竞赛项目,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与竞赛相结合,因为竞赛需要选手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将体育课与竞赛完美结合,既可以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比赛可以是学校内的各个班级之间的竞争,还可以是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这种比赛活动应与每个同学的体育考核相联系,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自己参与的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我、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利用这种机会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3.中学体育教学应注意卫生保健

体育文化的构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不仅如此,还要注意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这是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然而,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并没有将卫生保健知识考虑进去,也没有借助体育活动向大家普及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4.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角度

篇10

一、政策畅通是制度保证

去年,我市曾举行过市教体局、共青团委联合发起的体育工作会议;体育2+1工程会议;万名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可见其在政策上的宣传力度。但调查发现,我市各初中通过会议专门讨论制定怎样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占25%左右,由于升学的压力,体育还是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界。

1.思想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学校应推行“三位一体”的落实机制,即“体育领导小组、教导处、体育教研组三位一体,保证体育管理工作到位。校长、教导主任、体育教研组长主抓体育工作监督到位,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主抓体育工作协调配合到位,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体系高效运转,保证了对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认识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的高度统一,增强认同感。

2.时间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为落实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首先要把活动的时间用学校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把活动时间纳入课表,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 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3.制度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在组织管理上,学校要统筹安排时间和内容,坚持每班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做到有时间(安排有活动课)、有空间(场地合理分配)、有器材(以有器材活动为主)。在监督评估上,要有规定、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

4.在场地、设施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加快室内体育场馆建设使学生雨天的体育活动得以保证。我市地处江南,雨水较频,而此时学校的体育课以体育理论为主的较多,时间长了学生和老师都会觉得无味,而通过对全市的初中学校调查发现有室内体育场馆的学校有8所,但主要用于竞技体育训练,而用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只有3所。而“基本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均可在室内进行教学。考虑到气候变化对体育实践课的客观影响,根据普通中学的一般规模,建造一座能容纳2-3个班上课的简易“体育教室”,则显得更急,更实用,更能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二、基本体育器材设施是重要条件

1.以上好体育课为主。体育课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固定教师课表、有一定器材设施保证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唯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强制性措施。教师上好、学生学好体育课,是学生自愿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竞赛的前提,因而,对于基本教材教学所需器材设施,应首先予以保证。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上课意味着50-60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这就要求从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练习机会出发,拥有数量相当的器材设施,且规格标准应相宜。因而,面对田径场上只有1-2个沙坑、1-2个铅球区:“一场两筐高3.05M”的篮球场等“标准”化设施,就要设法加以“改造”,使之适应班级授课需要。

2.以健身强体为主。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又要全面锻炼身体、培养健美体格,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工作能力。二者紧密联系,有其一致性。但对于学生,则应以后者为主。简单说来,前者只是“手段方法”,而后者才是要求预期达到的“目标”。它由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由基本教材教学来体现。在少数体现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的基本教材中(如跑、跳、投、篮球及器械体操等),一方面选用少数有代表性的简单易行而健身价值较大的技术动作作为基本教材;一方面又把发展身体素质和有关运动能力的各种简单身体练习,单独列为一类基本教材,要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练好。这就更加明确了后者的主要地位。可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既无需追求高超的体育技艺,也不表现出对器材设施的过高要求。

3.以校内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为主。体育竞赛是一种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按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术和心理的相互较量的过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方法。运用的目的在于激励或检查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质量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开展。学校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扩大参赛面,具有课余性、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激活性与教育性等特点。而且,只能以校内经常开展的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形式为主,而不能由相对选拔少数代表,参加校际以上的体育竞赛所取代。如此,也无需表现出对器材设施的新的或特殊的过高要求。即言之,能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条件,同样可以开展多种体育竞赛。

因此,体育器材设施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关系到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市初中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城区基本能按要求配备,但有部分学校人均场地过少;特别是农村中学数量严重不足,规格标准及布局又不甚合理,充实改善刻不容缓。

三、课间活动是有效途径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层面,列入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一时间里全校学生每天上好一堂体育活动课十分有必要。但实行起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过程复杂多变。由于全校师生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管理较复杂而又严密,因而一般以集体做操(一般3―4套操)为主,分班(组)活动为辅,练习手段适应学生身心需求,兼顾场地、活动空间的充分利用,全体师生参与,管理有序需经过长期的有效坚持。

2.保障机制要健全。建立完善保障体系,确保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

(1)时间保障。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为每人上午第二节下课后30分钟,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学校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制定了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