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证医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其核心思想是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强调的是证据的获取与评价。现阶段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如疗效评价、病证结合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中医药制剂的循证评价等。要充分发挥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就要将其引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笔者现就循证医学思想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践介绍如下。
1、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一种科学化的临床医学观,其思想和严格的方法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等对临床医疗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内科教学期是中医医学生向准医生转变的关键阶段。此前,他们已经经历了2~3年的中、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医学统计学、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是中医医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中医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教学中实践循证医学
2.1前期教学重视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教师首先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介绍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循证医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如何将循证医学与中医内科学习实践联系,重点是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初步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一些基本步骤,包括如何检索证据,如何评价及应用证据。同时强调学生加强对流行病学、文献检索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的学习和应用。
2.2中期教学利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寻找中医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前期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接受,在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基础上,中期教学中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就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逐渐培养学生在中医内科学习和临床见习实践中重视证据质量的意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
2.3后期教学中逐渐实践循证医学:在以往的中医内科后期教学中,主要以课本知识讲解、病例分析等方式为主,学生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提供教学病例,利用“虚拟患者”,让学生采取“虚拟管理患者”的方法进行实践。学生根据病例的信息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思路。然后,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得出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最终的诊疗方案中。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研究进展,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检索到该病种较完备的综述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内科;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即在寻找证据的基础上,根据证据的要求,采取措施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医学模式,属于现代临床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内科常规临床教学实践,以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的科学性及操作方法的谨慎性有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需在不同教学阶段内完成,因此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较差。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对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围绕该学校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的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进行讨论分析,阐述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观察了具体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该学校2016年7月—2017年6月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时的学生中,随机选取37名作为观察组,学生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0名、女性17名。年龄:24~31岁,平均年龄(28.74±1.20)岁。同时选取该学校2015年7月—2016年6月未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时的学生37名作为对照组,学生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1名、女性16名。年龄:25~30岁,平均年龄(28.75±1.18)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临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的了解水平。②带领学生参与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带领学生查房、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观察组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总结问题。②寻找证据:自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③证据实践: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观察实践效果,评价证据的实施效果。④经验总结:总结实践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科研知识3项指标。观察两组学生教学方法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指标。
1.4评分方法
理论、实践、科研各100分,得分越高,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1.5满意度评价
采用学校自制量表评价学生满意度。量表共10分。满意:≥8分。一般:5~7分。不满意:≤4分。1.6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98.95±1.03)分、实践知识得分(96.77±1.20)分、科研知识得分(96.17±0.06)分,较对照组相比,中医内科知识得分更高,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教学方法满意度
观察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满意。可以认为,采用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
3讨论
临床实践教学,属于中医内科教学的重点。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1]。常规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一般呈分离的状态。临床实践前,教师需在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内,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当学生理论知识考核达标后,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入到临床实践中,观察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2]。采用上述方法教学,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仅能够被动接受教师对课程的安排而学习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降低,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很难提升,对学生中医内科专业素质的培养不利。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学生很难将两项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水平低,专业素质差,教学效果有待提高[3]。该研究发现,常规教学方法下,学生理论知识得分(80.24±1.58)分、实践知识得分(79.35±2.39)分、科研知识得分(78.62±0.98)分、教学满意度86.49%。可以看出,学生的中医内科理论水平、实践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均得到了培养,但知识得分仍存在较大的进步及提升空间。通过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基本比较满意,但满意度同样有待提升。循证医学模式,属于临床实践模式的一种。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对教学科学性的要求更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身临床教学经验,与证据相结合,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证据的可行性,提高自身临床水平,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目前,将循证医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循证医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下:①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后,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疾病的特点,提出与疾病治疗及诊断有关的问题。将问题整理在一起,为寻找证据的过程做好准备。②寻找证据:通过查询知网、万方等文献,或阅读相应刊物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结合自身所学校的理论知识,判断证据中所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将科学性较强的方案整理在一起,使之成为临床实践证据。③证据实践:将所寻找到的证据,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并观察实践效果。当发现异常时,必须及时停止实践,分析导致异常出现的原因,以免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④经验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某一类疾病,提出最终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提高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质量。将其应用到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常规教学方法的不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以及中医内科临床诊断及治疗专业性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看,循证医学模式的实施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中医内科不同疾病患者的不同特点,分析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②学生需要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主动的查找文献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需将证据总结整理在一起,使之形成系统的证据体系,以供临床实践所应用。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为学生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③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获取理论证据后,及时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观察,能够准确地评估出证据的可行性,能够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质,得到共同的培养。该文研究发现,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后,学生理论知识得分(98.95±1.03)分、实践知识得分(96.77±1.20)分、科研知识得分(96.17±0.06)分、教学满意度100.00%,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教学优势显著(P<0.05)。需注意的是,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问题的提出、证据的寻找以及证据的评价等过程,均需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负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点明教学重点、总结教学难点,以使学生的中医内科知识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应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之理论与实践素质,能够得到共同的培养,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其富,邹琴,朱燕.神经内科循证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初探[J].海南医学,2015,26(19):2939-2941.
[2]张颜波,赵同,张敬军.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6):427-429,433.
篇3
关键词:模块 一体化 教学 食品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二是集思广益,进一步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学方式的先进性要求较高,有时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进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出谋献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仿真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即校企合作)等,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
篇4
关键词:儿童血液学;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33-03
血液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较深、难于记忆,致使教学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血液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医学的发展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血液学教育技术正处于观念更新、优化重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寻求新发展的阶段。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多头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医学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血液学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参考大量文献,探讨在血液学教学方面的尝试及感想。
一、强调基础教学,辅以渊博知识
血液学与各基础学科紧密相连,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有发展潜力、有精湛技能、有创造力的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因此强调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不断巩固所学,将各科知识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下坚固的基础。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在课堂中可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可采用比较、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讲述中注意分析阐述,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解难释疑,深入浅出,启迪思维。同时引用病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想认识。范丽玲等[1]关于儿科学病案教学的再探讨研究报道显示,80.8%的同学认为病案教学能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1.2%的同学认为病例教学能提高理论水平。因此,在学完某一系统的疾病后,可适当引入一些相应的病例,向学生提供其简单的病史,有关检查结果,血象及骨髓象报告单等,由学生讨论后进行诊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讲解中可以提问学生,该病例初步诊断考虑什么,哪些实验室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等,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探讨,各抒己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该系统疾病的理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例如遴选一些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的变化,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讲解,从而将大课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还能对一些常规的化疗方案有感性的认识。对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则可以结合具体的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并训练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儿童贫血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很多疾病的首发表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血红蛋白减少要首先判断贫血的程度,然后结合发病年龄再分析其病因,如在婴儿期则要多考虑营养缺乏性贫血,儿童期发病者多考虑慢性失血性贫血、全身疾病引起的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血病等。
二、充实教学内容、掌握新动态
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中,另一方面,其处理对象为人而非物,这就决定了其极大的特殊性。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原理,更需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的最新动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新信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也是一门艺术。血液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短,书本上的知识已赶不上当前的学科新进展。这就要求老师随时省察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不是站在或接近学术发展的前沿,随时更新知识,在课程中适当添加新内容和新进展。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血液病的诊断已由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转向联合应用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更迭,由输血、药物、放射治疗发展到联合应用成分输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因子及放射性核素等[2]。因此授课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外,应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起到活跃思想、拓宽视野、提高综合医学水平的作用。报道新方法新手段,例如介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当代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没有手术机会和复发转移的晚期肿瘤病人,通过大量的DC-CIK细胞重复移植,不但能迅速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还出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效果。为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学生的兴趣不不断增长,知识面也得到扩展。
三、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抽象的学习内容,比较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1,3],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是结合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形象生动地了解血液学科特点。多媒体能通过多种感官,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它的优点在于:(1)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2)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了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3)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血液学中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骨髓图片中各个阶段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枯燥地讲解这个,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但如果配合图像、VCD录像,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且有助于记忆。此外,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典型病例的临床表征、一些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图示或者视频的方式予以展示,有效扩充了学生的视野[4]。
四、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培养动手能力
临床血液学与骨髓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细胞形态学在血液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5]。必须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结合血液学图谱辨认各系统各阶段的骨髓细胞,带教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加大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思;多分析血液病的血片和骨髓片,做出判断和分析。能培养学生掌握识别显微镜下正常或异常血细胞形态、临床分析血液疾病的能力。
五、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 Medicine,EBM)是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项全新的医学理念,是指在临床工作中要遵循证据,指导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任何一项医疗卫生决策均要以客观的医学证据作为基础[6]。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循证医学强调将严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医学生,并通过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分析及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价,在血液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注意循证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临床问题进行分析和循证医学实践,使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在询证医学中遵循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集合临床经验与患者对患者作出处理、效果评价五个步骤,使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学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课程时,在其治疗方面引出以下疑问: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使用培门冬酰胺酶还是左旋门冬酰胺酶疗效更好及副作用更少的问题上,临床上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按照传统的、经验医学的理念,左旋门冬酰胺酶是传统的、经典的治疗药物,疗效好,而新近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副作用少,减少患儿平均住院日。是传统的观念正确,还是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合理?带着疑问,带教教师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使用培门冬酰胺酶还是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指导医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找出所有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有关的中英文文献,选出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文献发现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ALL治疗中疗效相当,但培门冬酰胺酶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时间的优点。通过以上实践,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科学、准确、圆满地对问题做了释疑,使医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的方法。
此外,双语教学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医学各大专院校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刘婕等报道[7]在血液科教学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血液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需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范丽玲,杨志洪,余佳,等.儿科学病案教学的再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90-91.
[2]张星星.《血液学》的教学体会[J].广东医学学报,2003,21(5):520-52
[3].张鼎.医学CAI课件制作原则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9-1001
[4]王洋,余源,曹蕾,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13):431-432.
[5]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l(2):196-197.
[6]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6):547-549.
篇5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1996年,DavidSackett首次将循证医学定义为:“认真、清楚、明智地运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1]。2000年DavidSackett教授又在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书中将循证医学定义更新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措施”[2]。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要根据客观的、准确的科学依据进行,用科学合理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成果,以病人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分析评价,为医治对象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传统医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使现代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方向发展。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于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包括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也为医学创新人才模式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3]。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目标,我们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病理学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比对,教学效果良好。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随机抽取甘肃电大直属学院2010年秋季护理学专业专科学生68人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人,分为5个小组;对照组34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构成、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典型病案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步骤:①以书本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为例组织开展循证医学模式教学,鉴于病理学属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低年级开设,故而对问题的设问也以背景问题为主。在教学之初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有关“肾小球疾病”病理变化的彩色投影胶片,并指导学生根据病变特点提出问题,如本病变所显示的是什么疾病?该病变的病理演进过程是怎样的?该病变的临床病理表现有哪些?②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搜集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研究证据。寻找证据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专著、专业杂志、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以及实验室病理切片等。③将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参考证据分级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等方面严格评价收集到的证据,找出最佳证据。④结合病理切片的具体内容和专业知识,使用经过严格评价文献获得的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指标及不同病变引发的临床病理变化有了明晰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会到病理学对于疾病的科学研究不仅包含病变分子水平,还应包含机体出现疾病时功能和结构变化的知识和理解[4]。⑤评价实施上述程序的效力与效果,即评价学生应用现有知识和资料诊断疾病的能力以及将病理诊断运用于临床病例分析的能力[5]。对照组采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挂图等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病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测试成绩对比在对两组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较中,实验组分别为:81.09±6.76、86.84±4.45,而对照组分别为:73.37±8.03、80.32±5.19,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2.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34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实验组学生对本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问卷分10个项目,每项均采用3级评定,即同意、一般、不同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循证医学的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获取和评价信息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3讨论
随着20世纪末叶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6]。循证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学科顺应了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循证医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促使医学生将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医疗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推动临床决策由经验到循证的科学进程。本研究将循证医学引入病理学教学中,实践结果显示:循证医学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显示的学生期末考试理论与实验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的研究也证明学生对于循证医学教学方法表示欢迎,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将科学思维、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创新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参加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以成人生为主,学生多数来源于卫生工作的一线,有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也有获取更多资源的环境和能力,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通过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寻求最好、最佳的证据并充分结合自身的经验、学识和研究对象的特性来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又可作为新的证据去完善解决的问题,如此来养成良好的循证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p#分页标题#e#
篇6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多媒体;教学
中国分类号:R4
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1]。由于多媒体教学能集图形、影像、文字、数据、音频等不同媒体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概论》为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课程涵盖信息量大、内容广、课时数少,同时还涉及循证医学的新概念和临床实践的新模式等,课程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笔者作为临床医学概论的专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现将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注意之处进行总结,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发挥多媒体课堂授课的优势
1.1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高质量的课件是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直观表现,一定要做到结构科学、表达简洁、程序实用三者协调统一[2],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临床医学概论一些章节如诊断学内容就非常抽象、枯燥、难于理解,单纯依靠画图、讲解手段很难讲解清楚,就必须依靠多媒体授课,播放系统查体顺序和正确的手法,如视、触、叩、听、嗅基本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涉及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项却是临床教学老师的短板。部分临床教师将多媒体理解为单纯的文字投影、简单的书本内容翻版,学生长时间观看会视觉疲劳,也大大减低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制作课件时应以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又不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讲解临床疾病时,多媒体课件首先在首页即给出该课件具有的模块,让学生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顺序进行了解,然后通过介绍临床疾病知识及引入学习该病的必要性。其次通过“病理生理”、“病因”两个模块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随后通过“症状体征”、“诊断”、“治疗”3个模块详细讲解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授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动画模拟、典型病例、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有效解决学生难以理解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记忆,教学效果会更好。
1.2 拓宽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面好的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不应该仅限于课本和教学大纲,应该在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以外的医学知识。比如在讲授肺炎这个疾病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对这个病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准备了2003年2月广东爆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后来称为SARS)的录像。SARS录像既介绍了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流行趋势等内容,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有兴趣进入以后的临床学习阶段。另外,我们还设置了病例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具体的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将与课堂讲授疾病有关的所有内容串联起来,全面考虑问题,达到了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的目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3 设置教学小结,检测学习效果为了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我们在课件的最后设置了自测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强化记忆,进而掌握所学知识,还加入“教师点评”的内容,该内容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不但对问题进行解答,而且讲述了和此文相关的临床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2.防止多媒体授课的不足
2.1 保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师大部分来源于临床医师,因为临床工作繁忙或未受过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没有精力精心制作课件,部分教师的课件内容是教材文字的电子版,也未细致备课,容易造成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医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注意力或者关注于屏幕从而形成学生、多媒体之间简单的人机对话,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减少,甚至教师在讲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形成强烈的反差,教师变成课件的转述体,损害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受到影响。优秀的教师应学会驾驭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这堂课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眼睛专注的看中你,学生的表情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变化,课堂积极发言,这就做到了真正的教学互动,这是一堂成功的师生互动课。
2.2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习临床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临床课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3]。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课程是考查科目或毕业后不从事临床疾病诊断,不和病人直接接触,对这门课不下功夫,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不必进行系统学习,或者只对临床课程的部分章节感兴趣,缺乏学习的连续性和积极性,不能把各系统的疾病融会贯通整体连贯起来。如果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有时难以把握繁简难易程度,并且专业种类较多,故讲授时繁简难以取舍,有时容易讲解过深过快,学生感觉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
2.3 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概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本科、大专、中专均开设临床医学概论,学生层次不同,生源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就不同,学生的教学评价也良莠不齐,在本课程教学中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算适宜?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不同层次学生多媒体教学的深度到哪个程度才是合适?多媒体设计的动画、音频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恰到好处?哪些模式的内容最应做成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在《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声色、动静、图文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这对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制作高水平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循证护理 产科学 护理教学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8-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oursing, EBN),是指护理工作者采用最佳的可获得的证据,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需求作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包括两个阶段、四个步骤:第一阶段:寻找并确立证据阶段―系统综述,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第二阶段:施证阶段――遵循证据的要求进行护理。第三阶段: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做出护理计划。第四阶段: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循证护理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临床护理,有助于培养理学生正确、科学的护理观,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规范化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让护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其内涵,教会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循证护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以《产科学及护理》第十二章第一节“产后出血”这一章节为例,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校2014届助产专业2个班级,随意挑选100名学生,本届学生是入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专业护理课程的学习阶段。
1.2 方法
在《产科学及护理》“产后出血”一章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教学。
1.2.1 教学方法
1.2.1.1 学习课本内容
首先将教材中“产后出血”的护理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产后出血”基本理论知识。
1.2.1.2 教师提供模拟病例
教师将从临床收集的“产后出血”疾病的临床病例以文字、课件或看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介绍给护生。例如,产后大出血的病例:1例产妇,经阴道分娩一4.5Kg的巨大胎儿,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产后8h按摩子宫底出血500 ml。由于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多方面,产妇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及转归,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确定需预见及解决的问题,再制定护理措施。
1.2.1.3 确定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确定当前的问题是积极查找出血原因,通过护理干预阻断出血过程。
1.2.1.4 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各种护理期刊进行查询,获取大量有关临床“产后出血”的相关护理措施及一些新的理念。针对产妇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查寻“产后出血”护理措施。
1.2.1.5 师生共同讨论与评价教学效果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供所查询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然后师生共同结合病例的具体情况,从预防产后出血及产后出血病因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最有效的护理措施。教学结束后,对100名学生进行循证护理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产科学理论知识水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改革了传统教学法、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等,评价分为“是”或“否”。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增强,80%学生认为临床推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说明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肯定。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2.讨论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影响产生的护理新思维、新观念、新概念,也是对护理学科提出的新挑战;循证护理是已有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方法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改变了过去老师传统的填鸭式讲课教学方法。使老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转变观念;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一定的判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助产人才。
经过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将循证的方法引入《产科学及护理》课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EBN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EBN教学法将课本的理论内容传授给护生。理论课结束时,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大纲要求对学生提出有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根据书本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此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产科学及护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学生循证思维能力
我们根据《产科学及护理》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选定病例,病例是从医院临床上收集的真实病人病例,也有些是我们教师结合临床而自行设计的病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产科学及护理》基本理论,通过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中心问题去求证,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例如:我们在讲“妊娠合并心脏病”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孕妇在分娩前有无并发症、合并症,胎儿有无窒息以及羊水情况、胎盘、脐带情况等,对分娩前产妇、新生儿做出预见性的评判,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讨论,选择最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提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工作,为抢救赢得时间。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EBN教学法,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使学生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制订实施护理计划,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创新应用,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3 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EBN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带教老师有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具备现代护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查阅资料,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首先运用循证护理的《产科学及护理》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灵活的教学手段,提出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特点,又要联系临床实际体现妇产科护理的专科重点。其次,选择的评价资料应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重要临床问题,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而言,教学难度增大了,但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4有利于新教学形态的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操作,学生依样画葫芦,最后完成考核。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和质疑的机会,觉得学习简单重复、枯燥乏味。EBN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要求知识融会贯通。在循证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评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寻求循证支持的最新、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逐渐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行为模式,为其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教师在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营造了新形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为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5 存在的问题
循证护理还未真正运用、渗透到护理教学中,现有的护理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也未重视对学生循证技能的培养,现在学生的网络检索能力和英语水平欠佳,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数量增加,而采用EBN 教学所需学时数较多,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上转变过来,因此教学难度大。教师EBN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以及实践 EBN 所需的技能比较欠缺,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缺乏,英语水平低等。
3.小结
教师是循证护理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循证意识和素质是搞好循证护理教育的关键。护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应逐步引入循证护理,要教给学生科学、可靠的护理方法,通过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改变只凭书本知识、经验为病人护理的错误做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组织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做好临床实习和妇产科护理工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循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科研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彦循证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4
[2]万晓燕.循证护理教育要先行[J].护理研究,2007,21(2B)
篇9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篇10
【关键字】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1前言
诊断学作为当前运用医学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重要的科学,是为了学医的学生从学习基础的学科逐渐向临床医学各科逐渐过渡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所以诊断学教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学中的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的质量。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诊断教学咨询委员会不断的进行指导,我国的诊断学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随着世界医学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医学中的循证治疗和询证诊断等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短的增强。因此如何开展临床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是当前诊断学教学的重点。
2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对与改革整个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板书或者挂图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态效果,同时又缺少声音和图像,对于培养学生的诊断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又限制了启发学生探索自己的临床学习的思维。因此,需要教师自制一些完整的关于诊断学学习的多媒体的课件,同时注重引入检体诊断的声音课件或者一些诊断方面的录音,教学中注重配备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以及心肺听诊等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具。之后在实际的训练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这样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能够强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更好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探索。
2.2注重实际的操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医学中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和项目都越来越先进。如果因为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重点,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闭塞,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发展进步。因此需要一方面的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以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基层的医院中没有普及的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例如“心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临床检查项目”、“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内容,还能够不断的了解最新的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需要在保证理论课正常课时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实际训练的课程,根据理论实践的比例能够达到1:1.2的比例进行设置,不断增加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的方法
临床医学诊断学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的是改进考核的方法,不断的突出综合的技能。通常情况下的诊断学中的考核方法是以理论的考核为重点的,技能考核的成绩只是按成绩的1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的,同时在多项技能的考核中指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不仅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训练的能力,同时造成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只是观看教师做自己却不动手,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在学校中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诊断学的考试使用试题库的方法进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分离考核,同时需要将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临床技能作为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可以使用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的方法学习,学习其中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病例书写、病例分析、心电图、技能操作和化验单的辨认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每一方面的测试时间需有规定,超出时间扣分。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合理的改革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能力。
2.4实习之前强化技能训练
对于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但要注重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学要关注在实习之前进行技能训练和强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实习的质量。通常情况下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是在第三个学期内进行,距离实习的第五个学期之间相差一个学期,所以这段时间的知识空缺,会使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技能方面有所生疏,尤其是当今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难以同意让一个学生进行医学上的操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因此需要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之前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大学时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对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等方面的技能进行规范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个临床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医学进行医学上的深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作为当今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对医学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的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临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菊.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人人健康,2008,5(5):57-58.
[2]杨继兵,金桂兰.谈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8,1(9):156-157.
- 上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艺术性
- 下一篇:绿色生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