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的概念

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学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个学科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师具备的教学技能不尽相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技能合理、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明确培训目标、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观评价。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教师清晰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创造条件。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学过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对体育教师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技能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对体育教学技能清晰认识要以教学技能为前提。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提出公认的、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将教学技能视作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动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处。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1]。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师的专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现有教学技能的概念,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2]。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既有实际动作,又有心智活动。

从概念的层面分析,体育教学技能属于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具有教学技能的特征,但是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教学环境不同导致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同,体育教师突出活动组织技能,从中贯穿保护与帮助,而一般教学中的板书、作业批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较少。所以,体育教学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技能的显著特征,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独特性。

体育教学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执己见。体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3]。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解释都将其认定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与教学技能的“行为说”类似。第一种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第二种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相比较来说第二种表示较为详细具体,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一种表示较为宽泛,没有具体指明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界定,我们对其理解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2 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2.1 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微格教学的产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把教学的眼光转移到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上,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率先对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教学技能分类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变换各种刺激的技能,总结、概括技能,非语言性启发技能,强调学生参与技能,提问频度技能,提问深度技能,高层次提问技能,发散性提问技能,注意到对方引人注目的行动技能,运用例证和实例的技能,讲解技能,有计划的重复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国的特罗特依据可观察、可表现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与说明技能[6]。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家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度量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学设计、演示、行政管理、人际沟通、自身发展与提高学生自我发展[6]。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依据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信息的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与定向技能[7]。

从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可以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要素和教学行为,缺乏以教学程序为依据的研究。第二,国外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技能分类中还涉及到了流畅性提问等,说明课堂教学将师生互动作为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在教学技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对教学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的技术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学技能量表要有很强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测评检验教学技能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技能的分类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符合英国教育家对教学技能分类。第四,分类中体现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技能中体现学生元素,即“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上述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中交叉、分类时没有考虑学科性和专业性、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误区等造成对教学技能分类不完善。

2.2 国内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对教学技能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郭友[8]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肖锋[9]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对象技能、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分析教学任务技能)、教学之中的技能群(导入技能、奖惩技能、提问技能、刺激变化技能、策略技能、组织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教学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原国家体委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定了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等9项教学基本技能[10]。申继亮等[11]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调控、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特殊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解能力、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

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绝大多数以教学工作程序为依据。而申继亮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组成,特殊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学科性。从学科性考虑可以使教师掌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特有的教学技能,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种技能。

国内外学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研究教学技能分类,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都会影响分类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影响教学技能分类一致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教学技能分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分类中存在交叉,二是时代性差,三是学科性不强。为了改进教学技能分类中的不足,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研究体育教学技能分类非常有必要。

3 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1)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空间开放性、教学时间随时性、学生的身体活动性、成绩评价的测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操作性、个体性和内隐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区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有的教学技能。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动作演示技能、语言运用技能、活动创编技能、纠正错误技能、测量评价技能[12]。

2)王鲁克[13]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特点将体育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人体语言技能、诊断纠正错误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

3)刘海元[14]着重介绍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宏观上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分为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与模拟上课技能、体育教学反思技能,并结合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与习得办法。

我国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较少,从学者们对其分类研究中发现有利结合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技能,使体育教师更能准确的分辨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但分类中忽略了一般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王鲁克将一堂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技能的加入,体现体育课的计划性,但是综合分析此种分类不全面,忽略教师综合技能。刘海元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3大方面综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出现交叉。综合分析,其分类研究体现了教学技能分类的学科性,但是将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单独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造成了技能分类重复交叉;有的分类过于传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类的原则性。

4 体育教学技能的重新分类建议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学技能分类可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见体育教学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行为、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分类中存在交叉、分类缺乏科学性和学科性。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在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而体现,以体育课教学活动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方向,对体育教学技能重新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续和适用,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避免分类交叉和学科专业性不强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类综述,取长补短,遵循分类的原则,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保证分类的学科性、不交叉性、顺应时展的特点,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依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组织、观察休息、帮助保护5大部分将体育教学技能分类(见表1)。

根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分类,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分开描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避免了分类中的交叉。体育教学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增进系统的良好循环,增强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符合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编制技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身心活动的统一性等特点决定学习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以及负荷调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教学技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要充分体现心智技能。学生学习的最佳条件是精神、情绪、心理和生理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其中心理素质起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从身体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依据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从根本上避免了分类的交叉,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身心共同发展的特点。

教学技能因教学过程的复杂而复杂,认识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会形成千百种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综述现有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成果,分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形成体育教学技能的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教学技能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一些技能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2] 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鲁克. 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学技能[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6] 荀渊.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张铁牛. 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究[J]. 教育科学,1997(2):27-29.

[8] 郭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肖锋.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卫建国,张海珠. 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4(1):66.

[12] 赵超君. 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 体育教学,2011.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研究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现代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践中应当以新课改为基础,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方法创新,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对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非常强的好奇心,而且比较活泼好动,从理论上讲,初中学生应当对体育课兴趣浓厚,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动作经常重复练习,而且教学模式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枯燥乏味地重复练习,使得学生感到厌烦,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体育缺乏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游戏教学方法而言,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和追求刺激的心理需要。再如,可采取竞争比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均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摆脱束缚和压抑之感,完全沉浸于快乐的教学实践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逐渐向学生转移,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这一要求,实践中应当注意改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提高的桎梏。因此,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实践中为有效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应当注意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大纲中心主义思想枷锁的束缚,严格按照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比如,喜欢篮球和跳绳的学生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将课程安排向这两种项目教学倾斜,进行创造性教学,并注意控制这些项目的具体难易程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自由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学生较容易接受、比较喜欢的地方性传统体育项目,适当地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传承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因自身因素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和技能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学生有所发展和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应当注意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等,不能“一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比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跳高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水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而且每组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都应当存在差异。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实践证明,应用差异性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这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考虑,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已经逐渐融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成了新课改的突出特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原本比较抽象、枯燥的重复性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和趣味,从而使学生深受喜爱。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尤其较差的天气条件下,可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NBA、跳操和跑步等方面的视频和图片,图文并茂地诠释各种动作技术要领,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5.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和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体育锻炼基本方法、学习手段,全面了解初中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自己主动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注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初中生天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重点挖掘学生在某些体育项目上的特长。比如,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耐力,比较喜欢长跑运动;部分学生比较喜爱篮球,愿意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等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现实需求,在新课标下,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3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些问题是让学生去研究、实践,发挥学生的潜在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环境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语言学习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除了要口语流利外,语言还要风趣、新鲜,有幽默感。这是因为幽默的语言能消除学生受挫后的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调节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幽默风趣的引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里面有美丽的画面,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英语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于一体,全方位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充满阳光。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课堂学习环境的好坏,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气氛,使学生开放思维,进入角色。其次,教师我们还可以用录音、录象、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观看一些相关的录象、动画,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自动状态,能自动观察、自动思维、自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使单调、枯燥的学习转化成有趣的、可视的动感内容,让学生无形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

总之,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条件。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发现学生的亮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唯我独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叛逆心很强,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多一分宽容与理解,以教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交流与沟通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沟通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拥有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与学生融为一体,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有兴趣,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得多,效率也较高。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用英语讨论本单元的话题,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开口说英语,不要害怕被其他人笑话,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集思广益,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立即鲜活起来。

五、抓住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一定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摆脱盲目、忙乱状态,变时间加汗水式的学习为科学合理的智力型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使学生终身受益。目前,提倡减负增效,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为此,我在每堂英语课上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激情英语诵读活动。因为文章当中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发音,还能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文章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边读边感悟,遇到重点句型或重点短语,用带颜色的笔在每个重点词、核心语句上标上记号作为复习知识的要点,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地抓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记下来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多举几个这类句子或短语的例子,让学生真正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评价机制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制定目标。要求做到总体目标相统一,具体要求有所差异,也就是保证学生都能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至于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练习设计以及教师指导学习的程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为体育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将他们分为A级(优秀生)、B级(中等生)、C级(后进生)三个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等级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创新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发展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纲要求进行拓展,并对拓展的内容有所了解;创新性目标主要是指在熟练掌握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大纲要求,深化教材内容。由于体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也应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任务,所以这种分层也会随机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争取在上课之前就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好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是学生放松心情、增强体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体育技能的锻炼。

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有学习兴趣,了解并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能得到大量锻炼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减少自己在课堂中的讲解时间,精简教学语言,把课堂交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学习和锻炼。为避免个别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充分,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时间,并辅以单独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复习时,首先加快自己的教学速度和节奏,以精简并快速的讲解带给学生紧迫感,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要性和紧张性,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练习或小组合作学习,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控制学生在教学中的锻炼强度,以适当的强度锻炼合理控制心率,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品质,也要评价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效果等。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还能帮助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发现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从而确保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评价不再是单纯给学生打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认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评价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起来,合理运用一些否定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给他们的自尊心足够的保护,让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素质的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2.

[2]王晨军.对体育新课程的再认识[J].成功:教育,2009(10).

[3]杜萍,张道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4]郭德法,张靓.探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篇5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阅读型课堂教学思路

英语教材每单元除精读外,都配有阅读材料。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主渠道。鉴于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新形势下对育人规格新要求的适应,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传统的模式一般是:教生词——学生预读课文——翻译课文——教师详尽分析课文中的句型或语法现象——领读、齐读课文——做练习。很显然,要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增减目标是不能再照搬这种模式了。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下列步骤:

(1)做阅读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故事梗概或其它相关信息,提供几个线索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2)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阅读,也叫泛读,掌握文章大意,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二步,仔细阅读,也叫精读,要求学生自查词典,弄清词义,了解文章细节,划出疑难句子。

(3)检查阅读效果。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细节的程度;通过让学生做判断句子正误的练习,了解其读后的推理能力;通过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或口头复述主要情节,了解学生深层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概括应用能力。

(4)解释阅读疑难。教师可向学生解释本课学习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未作注释的长句、难句与有关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内容。在解释疑难的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同时,为了避免母语的干扰,必须尽量使用英语,注意少作理性的归纳,多举实例;少作深层次的分析,学生弄懂句义即可;严格控制讲解时间,切记东拉西扯,一泄千里。

(5)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可分口头与笔头两种,口头如朗读课文或复述课文的一部分,笔头如改、缩、仿写某段文字。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坚持“精、易、活、趣”的原则。

二、立体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建立起有效的立体教学网络。所谓立体型教学网络就是把课前、课堂、课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穿插,形成严密有效的教学机制。我们的做法是除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在课前进行导学。即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工作,尤其是如何进行预习性阅读。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通过自学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为课堂学习作准备。

2. 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复习、巩固并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认真评改作业,定期打印与教材同等水平或稍高于教材水平的阅读练习,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3. 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如会话表演、朗读、朗诵比赛、阅读竞赛等,须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双边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动性。

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训练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改进教学,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养成模仿规范语言的习惯;(2)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4)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5)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当然,要提高阅读能力,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不够,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的途径有如下几个:

1. 教师正确教法的影响。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长,加上母语的干扰和影响,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法的影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2. 源于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阅读课教学,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渗透对其方法的培养。例如,教学中“用英语讲授英语”就向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学法要求,即要学会用英语理解语句、课文,用英语归纳复习方法。如果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先用汉语帮助解决英语上的问题。

3.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阅读仅停留在让学生获得知识上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思维方法对头,学习才能对头,所以阅读方法指导的本质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除了以上三个途径外,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如怎样运用SQ3R法(即Survey, Question, Reading, Recittion, Revision),如何进行查阅式阅读、略读、细读、评价性阅读,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及上下文推测词义、词性,寻找主题句,判断文章大意等技巧。

四、培养并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立意识

即独立阅读,独立理解,独立思维,独立答题。在平时讲解有关阅读理解的题目时,可让学生事先猜测它们的意思,鼓励他们大胆翻译,只要意思正确,翻译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并且,学生一旦出现错误,不要急于纠正,要等学生译完后,再请别的学生将错误的地方找出来。这样,既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增强了这方面的独立意识。

五、全方位、多侧面地培养英语语言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主的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与训练;在课余开展诸如听说课、英文写作、英文打字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技能,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抓两头,促中间,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五年制高职;学习方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年制高职作为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以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适应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其内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明确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课程体系源于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的内容则是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过来的学习任务,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其直接来源是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也就是说,学习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

学习方式,也称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

1.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受我国“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体现“类基础教育”、“类高等教育”的特征。在体现以“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很少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即便是有师生互动,那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受到了教师的控制。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这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致使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2.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五年制高职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缺少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生动活泼的内容。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学生习惯于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的学习方式。这种学科本位观念导致教学过程重灌输轻引导、重接受轻探索、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长此以往,这必然养成学生依赖老师讲解的心理,学生惰性加大,不善于思考,不爱动脑筋。在这种只注重“教”,不考虑“学”的情况下,学生难于自主学习,也无力自主学习。

3.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失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巧妙地将师生关系血缘化、政治化、等级化。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教师可以随意对学生(甚至包括家长)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学生却不能有一点与老师要求不相符的言行,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展现,个性得不到张扬。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老师讲授的内容为示范,不断在课中、课后重复演练、模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完全按照课本和教师的思路进行,不会也不敢对相关知识产生不同看法,提出不同意见,完全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唯命是从的学习“仆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从工作世界中寻找一系列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是当前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行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协调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促进其发展。

1.加强专业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五年制高职生源中,很多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差、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多数人入学动机不明确,专业选择比较盲目。有的是服从家长意愿上学的,有的是因为同学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而报考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听说某个专业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而就读的,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年龄太小只好上学混时间。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专业课程的目标与作用不清楚,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专业入学教育是使学生明确专业与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我们要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让他们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其专业思想,使其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我们要着重介绍高职阶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资源自我解惑,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基点,以实现主要能力目标为主线,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学目标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教学也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中教师只起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新的教学目标观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更要使学生在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等步骤完成学习领域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必发生转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或自我学习的形式,运用各种设备和材料,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实际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从而通过显性学习任务的实施实现隐性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为学生创建类似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势必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与工作过程,强调学生不断输出学业以验证学习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行动领域的知识,指导、引领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化的环境中,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流程设计上,教师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提供给学生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上,让学生明白怎样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当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正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更使其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强化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模式得到了提高;不仅重视知识本身的获取,更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生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必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吴韶华,周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偏颇

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是语文学科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尽管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准定位而结束,但“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得到了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认同。特别要注意纠正小学语文教学仅仅对工具性重视,忽视人文性显著的效果。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很多的层次、段落的分析和字、词、句、段、篇等的训练,老师的课堂讲解沉闷乏味,学生学习也饶有兴趣。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更注重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在课堂中总是能看到老师指导学生分段阅读、反复讨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谈感受。其结果是,整堂课的时间,学生只是浅显的明白了文本的微言大义和主要内容,然而作小学语文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却十分少有。

2.片面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很多语言的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语感能力,所以我们拒绝零碎的讲解、分析以及大量的机械式的训练,主张“每个时期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默读和朗读。”“部分诗文还规定学生要诵读,有助于培养、体验、积累语感”。因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读中体验、读中理解也渐渐是广大的教师的共识。

但是冷静地反思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只能深表遗憾,因为很多课还是以分析为主要。以往是逐段或逐句只提问不朗读,如今却是一边朗读一边提问。一边朗读一边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依然只是鉴于文章的内容的本身,没有较大的可供思考的价值。表面上是书声琅琅,但实际上以为什么而读书,怎样读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所以也不会通过朗读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教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之外,诵读、默读、朗读也确实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

3.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激励性,通过合理、有效公平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逐渐被很多教师认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能看到教师对学生投以赞美的目光,能听到教师的赞美言辞。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有着很多的问题。如:单一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只在口头上奖励“你真聪明!”“你的回答太好了!”等层次较浅的评价,或者采用小奖品、小红花暂时性的激励学生,可以造成学生有效的对更深层次的学习的思考的方法的缺失。此外,还要评价的结果不公平、随意评价、没有确定的评价目标。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写字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还必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给以重视,让学生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2)要正确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规律:一是人文性突出―语文课程中人文含义对学生精神思想领域的影响十分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具有多元性。这就需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二是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很多,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倡导语文学习的多样化和主体化。

(4)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主要操作“切入点”为多读书、少做题,积累感悟,品味熏陶;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等。

(5)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由过去追求片面的短期的效应,转到现在的重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标教材中,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还是“语文园地”或“语文天地”;也无论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读书思考,还是引导发现、交流、展示,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出发,或以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或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显得十分生动、亲切、自然,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设计了引导学生“读、比、写、说、填、连”等图标;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以“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猜”、“我的发现”等形式设计训练题)。

三、总结

老师们,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践行者、新课标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都应该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出发,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用新课程目标规范教学,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正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中推进课改、深化课标,让语文教育永葆生机,为提高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关芬.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3期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3]方炜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应对策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9期

篇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所以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即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 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 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5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 岁,老师几岁呢? (55)55 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 岁是什么呢? 引出是关系。

3. 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 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3 只,24 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 转贴于

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 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口、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篇9

1.体育从二战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大批理论和成果涌现出来,但相对于其他的成熟的学科来说体育还很年轻,体育学还没有奠定真正的基础,也没自己固定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体育。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借鉴其他学科来研究体育的人,最后成了他所借鉴学科的人。

2.体育的概念不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体育概念划分得不明确,致使这个领域的一些下属学科的划分不清楚,有互相重叠的现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明确。第二,由于体育概念的不清楚,致使整个体育体系的建立有混乱。第三,由于体育概念的不清楚,致使我国体育与世界的接轨有障碍。

二、近25年来体育概念的发展状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较大规模的对体育的概念研讨了3次,即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1980年,《成都体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胡晓风先生“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的文章,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最大的贡献在于肯定了“人”的价值。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体育和体育方法》中对体育的定义,对于当时的学校体育是有贡献的,这种定义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分开,为体育教学在学校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对于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并增强学生的体制,但把体育只当作体质教育,应该说是很不全面的。这种思想与同期日本有些学者的观点有相似之处。1983年,《体育科学》第二期发表了刘秉果先生“体育概念应如何确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中引得体育条,也是把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从三本比较权威的著作中,即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的《体育概念论》和1988年3月第3次印刷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理论》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1.在中国大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尽管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遭到任海先生等人的批评,认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人为的割裂开来看,歪曲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对的,但遗憾的是中国体育界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较好代替这种划分,并能让大家接受的新的划分方法。2.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3.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即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概念》,对体育定义得相当全面,突出特点是:1.既肯定了人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3.这个定义是以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学者在体育的:“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定义的。4.将体育归入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1999年,在《体育与科学》第2期,韩丹先生发表了“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的论文,较全面地对体育及进行了定义,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体育概念的文章。但对体育的定义不够准确,并且有用被定义概念解释想要定义概念的情况。

由于中国对国外有关文献研究的滞后性,国外对sport的定义仍基本延续了历史的定义方法。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外以前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较深入,因此,才具有如此好的稳定性。通过以上对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1.体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2.研究体育概念的视角逐渐扩大。但也不难看出研究中对体育的概念定义得过于笼统、宏观、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经常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体育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楚,对体育的上位概念及最邻近的属概念界定含糊,对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culture;sport;athletic等都翻译“体育”不够准确。

三、结论

对中国体育概念的历史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是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2.体育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3.“人”成为体育的主体,成为具有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体。4.研究体育概念的视角逐渐扩大。5.注意到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同时也关注体育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研究。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1.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研究的思想基础,研究结论不够确定,反映体育的本质不够。2.对国外资料的理解不够精确,对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culture、sport、athletic等都翻译成“体育”,不够准确,并且研究滞后。3.对国外的学习借鉴,多于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新。4.概念定义的过于宏观、笼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经常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所有体育的组成部分。5.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楚。6.对玩、游戏、休闲、娱乐、身体教育、sport、竞技、工作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

四、建议

1.中外体育概念的研究应具有互补性。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有独立的见解,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贡献。

2.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应不断具体化,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中国对体育概念理解的内涵不断扩大,要界定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应该注意这种趋势,避免内涵扩大给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董杰.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体育与科学,2001,(2).

[2]李慧萌.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体育定义的重新审视.皖西学院学报,2005,(2).

篇10

1症结之一

为独立所做的准备工作不足2013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其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成立了艺术学学科评议组,至此,艺术学界人员为学科独立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划上了一个完美句点。在体育学界叹其“幸运”的同时,我们亦应理性地注意到,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的成功并非“空中楼阁”,其为此所做出的种种研究与努力是值得我们体育界学习与借鉴的。首先,艺术学为其学科独立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从目录学上来看,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上至西汉、下到唐代艺术学均为独立学科的历史依据,同时指出近代中国图书分类中的艺术类名称之变异,并以此论述,艺术学科独立之“合情合理”。有学者从国外艺术学科发展近况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分析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以及荷兰、印度的艺术学科总体倾向,艺术史理论与当代艺术实践的碰撞,以及艺术学科内部的音乐学、电影学、戏剧理论、舞蹈理论等的研究近况等,从中论述我国的艺术学独立可行性。也有学者从艺术学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方面,从艺术学的独立与学科规划问题上,从艺术的本质及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等方面研究分析我国艺术学独立的可行性与操作实施。其次,艺术学科独立为学科门类,倾注了文艺界、教育界,特别是艺术教育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在其为独立所做的14年努力中,众多专家学者不仅召开各种研讨会研究艺术学科本身,并且还研究调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招生专业目录,撰写《将艺术学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的建议报告》并提交国务院学位办。此外,除了专业艺术院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也开始开设艺术专业,同样加速了艺术学的独立。再有,为消除学科目录修订工作组的其他领域专家,甚至是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对艺术学科的建设存在的误解,作为艺术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牵头单位的中央音乐学院为此做了许多工作:他们请其他领域的专家观看艺术院校的演出,审阅艺术专业博士生的论文,增加这些专家对于艺术学科的了解,使专家学者对于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共识。反观我国的体育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由简入繁”经历了引进与借鉴、本土化探索、分化与自我发展以及建立独立学科四个阶段。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为体育学科独立成为门类进行了各种努力,有通过各种学术会议的呼吁,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建议意见与可行方案,以及在新一轮(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科目录修订工作的申报等。但在学科独立的理论研究上,尤其是从其发展角度、独立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方案上,从独立问题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上,以及从目录学角度如何分类,从学科建设角度如何理性发展等方面均有所欠缺。为此,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体育学依旧名落孙山。无需置疑,我国的体育学科从上世纪初创立至今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但与其他学科以及国外体育学科相比较,甚至与我国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来比较的话,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正是这些“不足”与“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其学科独立成为门类的发展之路。

2症结之二

“体育”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共识众多专家、学者、体育工作者等对体育领域之内的各个专业进行过十分深入与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本身到与各交叉学科的结合研究……但长久以来,我们都没有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何为“体育”?“体育”相对标准的定义是什么?作为西方舶来品的“体育”一词,有的学者定义为将其限定在教育范畴中,认为体育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身体活动过程”;有学者从身体活动层面分析,认为体育是“对于人体的锻炼、养护和保健等的教导”,或“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而进行的训练”;有学者从社会活动方面着手,认为体育是“一种寓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体育界对于“体育”的概念并无定论,在对于最基本概念不能达成基本共识,且没有较为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很难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体育本身,很难进一步提高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很难促进体育的学科建设。反观之,从艺术的起源来看,不管是“游戏说”“巫术说”“装饰说”还是“表现说”“劳动说”都有指明艺术是意象思维对这一生命体验的产物,是属于精神世界的产物,其对象是物而非人。与文学相似,艺术有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绘画、舞蹈、雕塑等),而非文学的表现形式———语言。此外,艺术学界对于其自身概念的定义也较为清晰、明确,即: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而我们的“体育”究竟如何定义,指向何处,则还需更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以便早日统一认识。

3症结之三

学科内部分类不够清晰明确学科内部的理论丰实也是体育学科独立的必要条件,与艺术学相比较,其下设的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以及美术学、设计学,每一个一级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内部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多样,每一个学科体系都有自己十分独立、不尽相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与丰富内涵。而我们的体育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移植与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多,使学科本身的研究水平偏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体育学科内部4个二级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如“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实践研究对象是民族、民间体育(亦包括体育民俗),但其运用与借助的学科体系中包含着大量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因为,“民族、传统”两词使该学科具有了较强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色彩,如此一来,其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交叉重叠在所难免。此外,“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按实践研究领域来划分的,“教育训练”虽然在体育的实践领域中是可以成立的,但“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两者的关系、概念、研究领域并非全然相同,且虽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关系,又不能简单归属其一,同时又不能说其不需要人体科学的支撑,为此其存在交叉研究的问题亦是显然。而学科的独立则需要其内部自身理论知识的“羽翼丰满”。

二体育学科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结合国情进行研究论证

纵观世界各国,很多国家将艺术学设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虽然对于“艺术学”的称谓不尽相同,且下设的一级学科各有千秋,但所包含内容与学习研究的重点却是相通的。例如,美国将艺术学科门类的名称定为“艺术学”,下设9个一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英国则叫做“创作艺术和设计”,下设10个一级学科,44个二级学科;德国定名为“艺术•艺术学”,下设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俄罗斯称之为“文化与艺术”,下设8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毗邻我们的日本定名是“艺术”,韩国称为“艺•体能”。回视我们的“体育”学科,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较为灵活、开放,时有增减,但目前也并未将“体育”设立为独立学科;英国将体育放在“体育、休闲、酒店管理和旅游”学科门类之中,虽有“体育”之名,但实际上亦是与休闲、酒店管理、旅游等放于一起,而不是一个分设的体育学科;俄罗斯的学科设置体现着前东欧体制的种种特点,“体育”并未在独立学科之列;德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中将“体育学”并置在“社会科学及社会学”大类之中。当然,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除原有培养体育师资科学体系之外的有关运动训练方面的相应理论与学科,同时,当前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使体育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且发展势头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学领域,出现了独特的“体育问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问题”。但通过对国外各国学科设置的罗列与审视可以看出,如果希望“体育”的学科独立,很难从国外找到先例学习、借鉴,而是需要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论证、分析,找出“体育学”学科独立的合理性、迫切性与可行性;目前相对超前的体育实践与相对落后的理论建设形成巨大反差,如何从教育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学科门类,亦需要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与系统论证。

2学科内部研究进一步充盈与丰沛

体育学科的内部研究尚需充实与深入。例如,学科研究的共同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构建体系而去被动建立体系的问题较为严重;在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和融合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承载主体,使得在体育研究与实践中照搬、照套或盲目移用其他学科理论的现象存在,移除其它学科理论后剩余的自我理论内涵空洞。此外,对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健身指导、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等的研究还没有上升至理论高度,依然属于运动操作;体育从业者与学术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经历融合不够,使得体育知识的载体———体育专业教材和一些专著、论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互脱节,很多体育教材、著作对体育本质现象的揭示,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描述有余,探讨不够,论述母学科级别知识与理论的篇幅所占较多,对体育内部规律的揭示更显不足。对于本质上就具有浓郁体育特色的领域,如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竞赛研究、身体锻炼等也因为缺乏各种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支撑,而显得其研究的领域范围、内涵深度等均有所欠缺,唯有对更多学科领域都有一定了解与研究,对理论研究有所深入,对体育实践涉足较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形成体育自身更为扎实的理论研究体系,使学科内部的研究更加充盈与丰沛起来,才有可能搭建起体育学科内部研究的“敦实构架”。

3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投入和参与

在我国,艺术学界对于学科独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从目录学角度,从与国外比较方面,从艺术的起源、发展、门类、内涵,到与美学、文学的关系,再到学科独立之后的种种发展、困扰等都做了很多的分析与考证,为“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此外,众多艺术学界的专家、学者,呼吁“艺术学”应脱离文学,成为独立学科,进行各类座谈、讲座讨论学科独立的可行途径,为“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做了很多的实践之事。反观体育学,仅有少数学者对于此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应进行优化与调整,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科体系构建还存在较多问题等。但仅靠部分专家学者对此的关注与研究是不能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只有更多人参与其中,研究论证、剖解分析,形成一股研究热潮,才有可能推动我们的“体育学”真正朝向独立之路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