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大脑逻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大脑逻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锻炼大脑逻辑思维

篇1

总医院主任医师何江弘解释,因为老年人退休后大多较封闭,跟外界交流少,大脑使用减少,尤其是一些退休前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后的清闲和退休前的忙碌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他们大多喜欢读书、练书法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但与交谈中需要大容量、快速反应、不断切换主题的敏捷性和逻辑性的锻炼就相差很多,长期局限于单向、慢速的脑活动更不利于大脑的锻炼。

其实打麻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技能训练的益智游戏,建议老年人可以适度地跟朋友打打麻将。麻将本身就是数字的排列组合,需要调动大脑的计算、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可以锻炼老年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麻将是一个多人活动,比较热闹,增加了老年人社交的机会,能有效地让大脑处于高效的活动状态。类似打麻将作用的还有打牌、下棋等,这些活动都鼓励老年人多参加。

江苏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周朝昀也介绍,人到老年(65岁以后),随着各方面的病因出现,大脑出现脑萎缩现象,临床上可以发现,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逐渐变差,生活效率也随之下降。

“打麻将在以上方面都能产生很好的作用。”周朝昀说,作为老人,社会的事务在逐渐减少,身体衰老时不能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而中国式麻将由手操作,保持手部灵活,更适合他们。此外,中国式麻将4人打,在打麻将的过程中老人们经常认识新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交朋友时可以谈些家长里短的事,有助于交际,减少孤独感。打麻将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者具有胜负感。老人们有规则打牌的同时,常常思考如何“取胜”的问题,这种强化大脑的思维过程,可以巩固老人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

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东尼.博赞)。文本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组织篇章结构,构建语篇意义,表达核心思想的产物。文本解读则是读者对文本主旨和内容,作者意图,写作手段,修辞方法等的分析与解读。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融入文本解析中,帮组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结构脉络,体验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Module 3 Unit 7 Lesson4 Sea Stories 的阅读课,主要是通过叙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海上故事,兼有抒情和议论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方面来看,高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比较欠缺,在英语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差。学习此课的目的旨在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真情,提升自身英语表达。备课基于思维导图,读前设置头脑风暴,激活学生背景知识。读中主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背后信息,读后思索作者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Step1读前――导入背景,关注文体结构

1. Presentatio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today? 学生们看到标题 Sea Stories,能联想出学过关于大海的单词。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轻松导入本课主题,基本了解主题。

2. Prediction

四、反思与感悟

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预测记叙文文本信息,逐步理清文章结构,搭建语言支架,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升入主题,激发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领会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笔者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ξ谋窘行深层次解读,从而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渐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可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其他文体进行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教学;意义

小学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养成学生诸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基础能力等重任。如何夯实基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性,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扎实的数学功底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要求。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学习有自己的特点,在抽象思维方面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来进行学习,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采取更直观、更形象、更互动的学习方式。本文笔者意在讨论操作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所谓的操作教学是指通过数、量、摆、剪、拼、拆、画等各种动手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学习规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定理的理解和识记。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背景来设计教学,为小学生提供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调动学生眼、手、脑和口等各种感官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形象化感官感知的过程中建立对数学定理的印象和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宝库。

一、操作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往往脱节。他们的理性认识要远远滞后于感性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在学习数数的时候口里数的是一套,而实际所指的又是一套,最终很难说出具体数目的原因。他们所看到的、大脑反应出来的和嘴巴表达出来的不能统一在一起。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协调,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采用操作教学,就可以通过手脑眼的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在手和脑的协调动作中下意识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各种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不仅如此,操作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数学是思维的舞蹈,成人可以凭借抽象思维能力来进行各种想象和推演,而小学生更多地凭借感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依靠感性认识的积累来形成抽象的思维,他们需要通过更多的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获得事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的积累,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做好基础和前奏。最初接触数字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对珠子、小球、糖果等个数的认识中形成了数字的概念和认识。

另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不能形成对定理公式的理性认识,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在不断的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基本逻辑推演能力。教材中涉及的大多数运算定理和公式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出来的,让小学生动手操作,能重现这些定理的推理过程,能帮助他们提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二、操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布鲁斯曾经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对于数学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并不是要记住数学知识,而是模仿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但让学生重复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只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并从本源上去理解数学定理。这样获得的数学概念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去获得新知,这样,学生就不仅仅获得了一个概念,还获得了求知的方法和习惯,锻炼了能力,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动手操作性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其计算能力。动手操作是直观的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形象化表现。反之,学生可以通过外部的、形象的、感性的操作活动将感性认识内化为思维的抽象认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对数字的抽象认识,帮助他们完成由手算到口算到心算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形象,对于文字表述还缺乏相应的想象能力,所以,他们在解决那些由文字描述的应用题时经常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更直观的感性教材和动手模拟来再现题目的要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的要求。

篇4

一、直觉的作用

(一)直觉是科学理论的始祖

物理学家福克说过:“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多不是按逻辑法则发现的,而是由猜想得来的;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学说、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孕育过程。一切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头总是一种大胆的猜想、粗糙的模型,它们都源于一种模糊的直觉。关于力,古人云“力,形之所以奋也。”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微粒说把它比作一种具有完全弹性的球形微粒,惠更斯波动说则理解为一种机械波。这些都是人们对事物处于萌芽状态的看法。正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内隐的感知,却包含着高度的创造性。

(二)直觉是思维的飞跃

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休厄尔说:“若无其中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作不出知识的进展的。”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前期,大部分物理学家都把电磁力归于超距作用。唯法拉第凭其敏锐的直觉与非凡的想象,提出带电体或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场的特殊物质,突破了经典力学的机械论框架,成了此后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使电磁学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三)直觉思维可以发现逻辑思维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断言: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无论对于任何参照系,都是c,令人难以置信。近代物理学巨人德布罗意在光的二象性启发下,为了解决当时物理学理论在解释微观现象时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实体粒子也有波粒二象的假说,尔后为电子的衍射现象所证实。显然,这两个发现并非从逻辑思想所能得出,它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大胆放肆的猜想,受赐于神秘的直觉。

当然直觉思维的结果也会出现错误。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这种错误截然不同于愚昧无知的错,若因此而排斥它,决不是科学的态度。

二、学生的直觉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不仅是个知识积累过程,也是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锻炼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于知识之中。学生的学习,也应在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去探求知识。

学生是未来的人才。关于科学人才,有人把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知识,恰如泥瓦匠垒砖砌墙,直至大厦竣工,他们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这样的人才称为“条理型”或“逻辑型” ;另一种则是大胆地猜测,然后诉诸逻辑推理以证之。他们运用的是直觉思维,称之“推测型”或“直觉型”。显然,前者宜于发展性的研究,后者则胜任于探索性的追求。固然,两型相得益彰,都是科研所必需。但是,若致力于重大突破,就更需要“直觉型”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潜移默化

建立惯性定律的斜面小车理想实验的后半部: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此时,球沿水平面将作什么运动呢?伽利略凭直觉断言“以恒定速度运动下去。”法拉第继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之后,觉得磁也必能生电。正是这种预感成了他坚持十年研究的强大动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光本性的麦克斯韦电磁说与爱因斯坦的量子说、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等都是科学家们直觉思维的硕果,这些模型无疑对学生起了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赞许猜想、怪问和假想

一架天平,左盘放一杯水,右盘放砝码,已处于平衡。当悬吊着的铁块浸入水中但不接触盘底时,发生的现象是左盘下降。有人问:“如果改用手指浸入水中呢”?如上所示,我们如何对待呢?猜想——应鼓励,鼓励他们要有敢猜的胆量、不怕猜错的勇气和猜后予以分析验证的严肃态度;怪问——不应当厌烦,应当有不怕学生发怪问的魄力;假想——我们更应当珍惜,因为它往往是十分有价值的。

(三)直觉讲解

教师的讲课遵循逻辑思维固然必要,但若偏废了直觉思维也势必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健全发展。假若学生从未见过他的老师有效地使用直觉思维,那么他也未必相信自己能使用这种思维。为了诱发他们的直觉禀性,教师的授课,在向学生揭示传统的方法之前,可在适当机会作猜想示范。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引导了学生开展直觉思维活动,又能使他们对知识有一个直觉的理解。

(四)指导科学用脑

篇5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这个模块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在作文设置形式上,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达到调动学生们大脑的各项机能,锻炼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能力、组织概括能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 作文 教学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无法集中精力在课堂上,他们的自控能力等各项人体机能还不成熟,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他们的这种在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学会自律,学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这个模块充分利用这种工具。在作文设置形式上,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达到调动学生们大脑的各项机能,锻炼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能力、组织概括能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简单的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提高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

一、漫画人物的设置与相对应的故事情节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思维和注意指向容易分散,认知能力尚浅。而作文又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形式,对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习作过程中不知道从何下手,并且学生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学习和钻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抓住孩子们童年中的经典记忆,比如,他们最爱的动画片、动漫等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加上我们适当的引导教育,使得漫画中的东西还原现实或者追溯课本知识,利用我们的现有知识进行语文知识教育。这样一来既可以吸引他们的兴趣,也可以将课本知识融入进来,一举多得。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比如,我们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这篇写作时,要求根据孙悟空的一个图画,想象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编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故事。我认为这就是很好的运用的这种插入漫画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这是最简单的运用了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来思考作文,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二、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对于图画的认知远远的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低年级语文教材,多配有形象的插画,运用图和文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教学内容。对于小学作文来说,图文结合更是很好的促进了小学生对于作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方便较难作文的立意,也会很好的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作文中,插图往往是彩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意味隽永,令人耳目一新。图文结合更是具有直观简捷明了的特点。

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习作5时,要求学生“比较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感受他们分别表达的内心的情感。展开联想,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对待这种写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分别画出四幅不一样的脸蛋图,通过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图画冲击,告诉学生们应该如何探讨寻找到对自己内心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情,并有感情地展开写作。很显然,对于这种类型的写作,我们指引学生们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时最恰当不过的,这对于学生们扩展思维,展开想象,是一块很好的跳板,而且对于学生们以后的中学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学生们以后的各个学科都涉及得到。

三、加强课堂训练

作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关键的一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出现逻辑思维不正确,时间顺序颠倒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一些概念不清楚,思维逻辑不完善的原因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加强训练。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能力和对作文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例如,我们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遇到了这么一道题,“看图中,一位小男孩牵着两头骆驼在草地上行走,到处是鸟语花香、蝴蝶翩飞。”这时,我们就需要积极的引导着学生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小男孩,在沙漠上艰难的前行。再如:我们学习台湾的蝴蝶谷时,“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像这种课文中的情景设计我们就需要引导着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想象越丰富,理解越透彻。我们在课堂上要多多加强这种训练,只有平时的引导正确,在看到这种类型的作文时就会反应迅速,头脑敏捷,迅速的确定作文立意,展开写作。

小学作文,起到了启蒙小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颗纽扣,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在平时课堂上多采用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这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极有效的方式。当然,培养过程是漫长而且艰难的,这不仅要求我们教材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倾向于对孩子以后发展的培养,而且对我们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动向,分层教学,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特长,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龚敏.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2】 柳力玮.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 教育革新,2009(11)

【3】王杰.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有序可循【J】. 教育革新,2010(01)

【4】黄朝琼.情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操作;思维拓展;作用

0引言

初中生智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而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初中生接受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已不再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重点,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将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大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感知能力,以此改善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1 关于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1.1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初中数学中立体几何的教学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初中数学中关于立体几何的数学知识较为庞杂,图形种类繁多,图形变换复杂,对学生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生恰好欠缺该方面的能力,以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影响了实际的数学学习效果[1]。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其中,平面图形主要包括三角形、矩形、梯形、菱形、圆形等,立体图形主要包括椎体、圆柱体、球体及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例如,在对三角形全等问题进行求解时,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给出的图形制作出来,用铅笔标示边的长度及角的度数,对制作好的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等操作,以此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将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图形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从而对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的条件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此外,在对椎体、柱体、球体或不规则立体图形进行表面积或体积的求解时,如果学生难以较好的掌握求解方法,可以将图形模型制作出来,通过实际的测量得出问题的答案,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而学生也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

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而动手操作将使得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发育更为健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2]。下面将以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性质加以说明,初中数学教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加以证明,那么如何将该问题的求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呢?首先准备若干张白纸并剪出几个三角形形状的模型,将三角形模型分别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进行问题的解决。下面介绍一种较为有效的操作方法:将三角形三点进行固定,测量出底边的长度,找出底边的中点并做出标记;用量角器沿三角形顶点与底边相连做出角度为90度的直角边;使用量角器测量顶角的度数,将顶角分为两部分并在半角处做出标记,将该标记点与底边相连;此时,三角形的垂线、角平分线、高皆已作出,观察三线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说明结论成立,如果不重合,则结论不成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差,因此三线可能不完全重合,此时需要反复进行操作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1.3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拓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操作方法以及思路可能不尽相同,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谈论,以此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多多借鉴他人的创新方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调动学生建模及分析问题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将书本结论教授给学生,但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学生并不了解,以致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此时,学生可将函数图像画在纸上,而后对图像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等变化并画出变化后的图形,再对变化前后的图形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此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2 结语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教学方法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配合与努力,大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系统化、模块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自主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变化性的科目,考虑到初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动手,不仅可以促进理解,增进记忆,还可以增加知识趣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展,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来看,正是思维逻辑形成并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其思维逻辑的发展。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动手活动的培养过程。

2.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应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想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重理论,轻实践

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从教数年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大脑中,他们很难主动地去改变实施了多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大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十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多继承,缺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和继承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创新性要求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和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注重实践教学,转换实践主体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任务应该是从旁指导、协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实际操作,而非以教师的个人演练为基础。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书本中关于这门课的理论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书本上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包含太多操作性内容,单纯理论性的教授课程,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与实践的结合,把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知识,有效地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门课所具有的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系列看似“荒谬”的创新性想法。因为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对所学的事物充满兴趣,尤其是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充满学习兴趣,才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应突显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前提,因材施教,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鼓励动手操作,表扬创新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鼓励和夸奖式的教学方式,不应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严肃教育式的教学。过于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发展。例如,教师可建立奖励机制,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相关鼓励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动手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术学科,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虽然科学家目前对大脑的机能尚未全部查明,但仍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例如读写能力在左脑,空间辨别能力在右脑。相对来说,左脑侧重于分析抽象逻辑的思维,右脑则侧重于综合直观的思维。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崭新的创造力中心在右脑。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凡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擅用左右脑的人。

爱因斯坦的大脑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擅用左右脑的典型例子。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一名出类拔萃的理性思想家,也是一名脑袋里充满各种符号和公式的伟大数学家。总的来说,爱因斯坦是左脑发达且极富逻辑条理的人。但他的思想却首先来自于图景和形象(也就是右脑),之后再把它们翻译成简洁的语言和数学符号。著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也不是他老人家理性思维的结果。他并没有坐下来用纸和笔一步步地推理演算,从而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相反,相对论诞生在一个闲适的下午茶时间。当时,爱因斯坦正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透过微闭的眼睑凝视太阳,玩味透过睫毛而进入眼睛的光线。突然,一个灵光闪过,他开始好奇:沿着光束行进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他就像进入了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自己正沿着光束进行。接着,他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一个闪念,他立即意识到这正是他所要探求的问题――相对论。相对论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不是分析思维的结果,而是极富创造性的直观的顿悟,是综合思维的结果。

虽然许多人和爱因斯坦一样,也对某些事物有着同样深刻的理解和顿悟,但他们却没有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除了具备理性思维能力,还兼具优秀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样,他能用数学的方法使他的洞察力变成逻辑的符号公式,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大脑两个半球的沟通。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是这样一位“全能型达人”:他既是出色的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也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雕塑家和画家。他的那些精美画作在艺术上超越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的艺术著作充分表达了精辟的形象化概念。

不谙数学的心算冠军

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许多善于开发左右脑,最终出人头地的人,例如心算冠军。研究人员指出,心算冠军的能力关键在于大脑的使用。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最大限度地掌握左脑和右脑擅长的机能并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心算冠军是如何锻炼并掌握使用左右脑的呢?

日本心算名人一波多野在20世纪90年代不仅获得了日本举行的各项珠算冠军,还获得了世界计算技能冠军赛的冠军。她不仅心算了得,操作计算机等先进工具也很在行。有趣的是,由于用手指敲击计算机键盘的速度有限,而使用大脑中的“算盘”,就不会受到机械速度的限制,所以她的心算比计算机还快。而这正是波多野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波多野不但心算速度比计算机快,而且可以进行16位数字的心算,这打破了13位数字心算纪录。波多野的心算特点是,只要看到或听到数字,她的头脑中就立即浮现算盘,算盘珠子自动地飞快拨动,瞬间就显示出了答案。

当然,波多野能够成为世界冠军,这与她从4岁起就受到教珠算的父亲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幼时,她每天平均要进行8小时的练习。久而久之,她的心算就与绘画一样,什么数与什么数组合变成什么数,会瞬间在脑中构成影像,然后闪现出来。

科学家对波多野心算时的脑电波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普通人使用左脑心算,而波多野在心算时,其思维是在右脑的后部(主司视觉的部位活动)进行。也就是说,她主攻右脑心算。科学家对其他一些心算名家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心算名家们不是按顺序进行计算,而是做了图像处理。波多野在高中时数学成绩并不好,她的成功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右脑的图形能力超过了左脑的计算能力。

智力竞赛取胜的奥秘

要在各种形式的智力竞赛中夺冠,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一位上世纪90年代某电视台举办的《纵横美国》超级知识大赛的冠军获得者,在上小学时看了电视台的知识竞赛节目,受到强烈震撼,暗下夺冠决心,并用了近10年时间埋头苦干。他购买了各种知识竞赛的问题集,然后逐个进行解答。他观看电视台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节目,一个也不漏。他还特地买了一个与电视比赛所用相同的开关,以此练习在回答的瞬间快速按键的动作。此外,他还努力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赛中,知道答案未必就能取胜,关键还在于要比别人按键更快。因此,他在听到问题时,哪怕头脑中还不清楚答案,只要有一丝闪念掠过,他就立即按键,而答案往往是在按键后才得出的。秘诀就在于,在超级知识大赛中,允许参赛选手在按键后5秒内作出回答,他正是利用这短暂的5秒进行思索,调动起一切知识来搜寻正确的答案。

从这位冠军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竞赛获胜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力。这位智力竞赛冠军9次参加比赛、6次夺冠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从大脑生理学来讲,这位冠军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据专家的解释,还不清楚答案就能够出现闪念的能力,是右脑直观能力的表现。一般来说,用左脑思考也一定能得出答案,但右脑的处理速度是每秒几千比特,而左脑至多是几百比特,两者悬殊很大。由此可见,锻炼右脑的直观能力,可为左脑理性地进行思考创造富裕的时间。

左右脑的差异

大脑在形态上以中央沟为界分为左和右两个半球。沿着脑沟,在靠近大脑中心的地方,有一块称为胼胝的部分。有大约2亿根神经纤维束通过那里,联结左右脑。由于神经纤维束发生交叉,所以右脑支配左半身,左脑支配右半身。这就是说,善于用右手(简称右利)的人能活跃地运用左脑,善于用左手(简称左利)的人(俗称左撇子)能活跃地使用右脑。

过去,为了治疗癫痫病,一些患者的胼胝体被完全切断,他们被称之为“裂脑者”。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裂脑者,几乎都是美国人或加拿大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斯佩利博士在这些患者的配合下进行了多项有趣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让一名女患者看一张男性画。在将画示于她的右视野时,她马上断定这是绘画,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将画示于她的左视野时,她马上就脸红了。研究显示,裂脑者犹如在一个身体里潜藏了两颗分离的心。

通过这些实验,斯佩利博士指出,左脑与右脑可能分别承担不同的机能。他认为,读、写、听、说的机能归左脑掌管;而右脑几乎是无能的。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才搞清楚,左脑擅长计算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识别物体形状,即图像识别、空间辨别,以及音乐欣赏等。

因此,被切断胼胝体的癫痫患者,在左视野得到的信息,不能进入有图像识别能力的右脑。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是男,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事实上,左脑的语言机能早在19世纪就被科学家注意到了。法国外国医生波尔・布格卡在调查失语症患者的大脑时,发现右脑受损伤不会引发失语症,而左脑受伤就会引发失语症。不过,语言中枢存在于左脑直到百年后才由斯佩利的不同寻常的实验证实。

左右脑孰优孰劣

现在,同左脑有关的能力在生活中明显占有优势。人们倾向于重视理性思维,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而不太重视同右脑有关的能力,如空间感觉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创作创新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对左脑的重视可追溯到早期的学校教育。多数人入学后所受到的教育都主要是以读、写、算为基础,这些基本上是左脑的功能。当然,也有美术课、音乐课,偶尔也有舞蹈课或戏剧课。这种教育方式,再加上社会重视分析思维而不重视综合思维,导致左脑思维在习惯上占主要地位。这带来了副作用,善于用右脑的孩子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不正常、智力低下或迟钝。而事实上,休斯敦大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被看作是“迟钝”的孩子,在艺术才能方面是正常的甚至是十分优秀的。

近年来,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完善的教育应同样重视语言分析思维和艺术合成思维。如果一个学生只受到语言分析方面的教育,实际上就切断了他直接体验周围世界的许多途径,而没有直接体验的教育是枯燥的,没有意义的和令人厌烦的。正像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他的大脑被系统地损害了,在许多方面他没有受到教育。

篇9

课外美术教育由于比美术课堂教学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和创造发挥的机会,因而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了更辽阔的天地。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欣赏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参观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漫步田野,让学生尽情、自由自在地接触自然,欣赏家乡的美——新建的农家楼群、丰收在望的庄稼、路侧的林带、矗立的雕塑等,指导学生观察写生、采集标本,在加深学生对美的感受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人民的勤劳勇敢,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这样的引导容易使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激发其绘画欲望,使出现在画幅中的线条、色块不再缺乏生命符号表征,而是使其内心感情融入画中,使情与画相得益彰。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大量美术名作,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其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盲女》《克利斯蒂娜的世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就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好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主题、背景和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主人公的苦难产生同情,从而懂得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再如欣赏《又是一个二分》《最后的晚餐》等,可以通过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明白何谓真善美、假恶丑,学习抵制、厌恶低级趣味。

小型的集体创作可以使学生增强群体合作意识,让他们从中既能发现自身价值,又能明白群众智慧的力量,学会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再如,教学生自制贺年卡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尊师敬长、团结同学的情感;《服装设计》练习能使学生懂得个人穿着、仪表、举止风度是其思想、道德、情操、意志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自然流露,进而教育他们注重心灵美、行为美和服饰美在平凡生活中的表现。

二、加强课外美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思维互补说”,认为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空间定位、图像识别、色彩欣赏等。生理学家认为,人脑左半球是先天的,而右脑的开发是后天的,这决定了右脑开发培养的最好方法是艺术教育。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拓展教学时空,把课堂搬到实际生活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较系统的时间,带领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用笔尽情地去表现生活美,不仅能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也能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创作以“跳绳”为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跳绳人的动态、神情及由于运动引起的服饰变化,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看到的“模特”,从中了解学生是否观察细致,观察方法是否正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成画面,这样,学生创作出的画面就会形象生动、自然,充满生气。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加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各种知识的接受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新《课程标准》亦特别强调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课外美术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是十分有效的。比如在教学生学做“立体娃娃”时,就可以鼓励他们大胆构思、想象,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橡皮泥、彩纸、碎布、彩带、瓶盖、毛线等材料,把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制作出一个个富有童趣的小娃娃,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一活动过程既是学习、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

美术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既是心智技能活动,又是运动操作技能活动,要求脑、眼、手等多种感官协调并用,这也显示出美术教育在开发智力、创造力方面具有的优势。

三、加强课外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其根本任务。

感受美指人们凭借感觉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前提。在课外美术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学生的美术作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老师和同学间的观察、体验、比较、想象,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绘画的形式和多种表现方法,体会如何在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经过作者的取舍、想象,形成生动有趣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绘画的信心。

如,在指导学生创作“海底世界”美术作品时,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先欣赏有关“海底景物”的视频,感受其更“逼真”的色彩,再讲述“海底水晶宫”“美人鱼”等民间传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欣赏美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领略、品味和赏识活动,是人们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引感、想象、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评析,使人们明确审美对象美的方向,并从中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的情感

教育。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所面临的来自各国的压力和竞争与日俱增,这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我国在教育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数学教学,学好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1.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发散性思维又叫做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以多种角度、方向和渠道来进行合理想象,进而寻求可能的结果,求得问题的完美突破的思维方法。目前,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依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阻碍,具体表现在数学思维的差异性和欠缺。正是因为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导致其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由来及其推导不能够进行深入透彻的思考和研究,通常对其的理解都止步于表层意思,因此,不能够把课堂所学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合理利用。与此同时,由于高中生能力的差异性,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所差异,进而影响他们对一些数学问题的理解。针对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差异现象,应当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其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1培养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能力。

一题多解指的是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运用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和勤于思考,发现各种方法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一题多变指的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对其进行引申、改变和扩展,对于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讨论和找寻逻辑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典型问题激发学生对其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能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和合理应用,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其次要做的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适当的引申或者变形,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深入掌握和理解所学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举例来说,已知x、y≥0且x+y=1,求x■+y■的取值范围。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常见的两种:

方法一:应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由x+y=1得到y=1-x,那么x■+y■=x■+(1-x)■=2x■-2x+1=2(x-0.5)■+0.5,因为x∈[0,1],由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以分析出,当x=0.5时,x■+y■取得它的最小值0.5,而当x=0或1时,x■+y■取得它的最大值1。

方法二:应用对称换元思想解决问题。因为x+y=1,x、y≥0,那么可以设x=0.5+t,y=0.5-t,其中t∈[-0.5,0.5]。那么,x■+y■=(0.5+t)■+(0.5-t)■=0.5+2t■,t■∈[0,0.25]。因此,当t■=0时,取得最小值0.5,而当t■=0.25时,取得最大值1。

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将以往的碎块记忆转换为现在的网络记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在规定的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能力。学生大脑反应速度即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反应较其他学生慢一些,且思维比较混乱,缺乏逻辑性,尤其是遇到以往未曾讲过的问题时便会茫然不知所措,走进了思维上的死胡同。所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前急需增强的能力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出问题的条件和结论;②从已知条件中分析出相关的结论通过已知条件可以映射到什么结果?③研究求解目标及其求解所需条件;④对于问题进行等价变换;⑤对于正面很难解决的问题可以适当地采取间接法解题。

2.3注重探究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其思维活动可以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思维的灵活性主要通过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来考查,依照所给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进而使问题转化成学生自己熟悉的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设f(x)定义在区间(1,+∞)上的函数,其导函数为f′(x),如果存在实数a和函数h(x),其中h(x)对任意的x∈(1+∞)都有h(x)>0,使得f′(x)=h(x)(x■-ax+1),则称函数f(x)具有性质P(a)。

(1)设函数f(x)=1nx+(b+2)/(x+1)(x>1),其中b为实数;

(2)求证:函数f(x)具有性质P(a);

(3)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对于这个题目的具体分析如下: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函数概念、性质、图像和导数等知识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对此问题要分类型进行探究和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