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扩围 营改增税制改革

一、前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趋向长期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诸多问题倒逼之下,作为结构性减税关键举措的“营改增”税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正在紧锣密鼓的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业“营改增”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生活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增值税向金融服务业扩围应当审慎而为,不仅须将金融服务业“营改增”放在宏观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棋局中加以审视,还应结合金融业发展的自身特点进行全盘考量。

二、金融服务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归纳起来,对金融服务业进行“营改增”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金融服务业税负相对较重,影响资本流动。(二)金融服务业面临重复征税问题,税制结构不合理。(三)现行税制不利于银行中间业务及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金融服务业课征增值税存在的困难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建立增值税制的国家都将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性金融服务排除在增值税体系之外①。金融服务业内部特性与增值税法难以兼容,再加上外部制度因素的作用,使得对金融服务业课征增值税陷入了困境。

内部制约因素:宽税基的增值税是否应该包括金融服务业依然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议。标准税率的宽税基增值税对所有最终消费课征固定税率的税款。(二)外部制约因素:

1.金融服务增值额难以确定金融企业收取的服务价格不仅包括金融服务创造的增加值,而且还包括金融企业承担和管理风险而收取的风险酬金。2.金融服务业改征增值税对发票管理制度的挑战3.金融服务业改征增值税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影响。

四、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制的国际经验比较

鉴于对金融服务增值额确认的现实困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金融服务业给予免征增值税的处理,在这种体系下,金融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征收增值税,其购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可以抵扣进项。此外,国内的注册企业也倾向于购买国外金融服务企业不含增值税的零税率的进口服务,而不是向国内的免税金融服务企业购买此类服务,以间接地获取可以抵扣的进项税款,这使得国内的金融服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对中国金融服务业“营改增”的启示。比较税法学家维克多・亚瑟伊指出基本上没有理由解释为什么对金融服务免征增值税。尽管国内很多学者主张引进欧盟免税法,但无论从公平或是效率的视角,欧盟免税法都不具有正当性。欧盟对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的立法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从各国的增值税立法实践来看,只要能克服征管技术上的难题,都会对金融服务业课税,如阿根廷毛利息征税法、以色列附加征税法等。中国对金融服务业课征营业税反而是一种顺应国际金融增值税立法潮流的做法。但营业税对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巨大阻碍,且种种迹象表明“营改增”试点行业已经开始逐渐享受税制改革带来的红利,“营改增”这个改革方向不可偏废。

四、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法的路径选择:

(一)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

(二)分税的公平: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值税分成比例的调整

(三)征税的公平:金融服务增值税征管制度的优化

(四)用税的公平:以过渡时期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为视点

(五)方案选择

首先,对金融服务业可以分为两大块:金融业和保险业。金融业的业务可以划分为显性收费业务和隐形收费业务。显性收费业务包括:保管箱、信用卡、资产管理、咨询、数据处理、融资租赁等;隐形收费业务包括:资金借贷的利率收益、经纪人及其他业务(如证券买卖、外汇交易、贵金属交易等)。而保险业务可以分为寿险业务和非寿险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等)。具体划分可以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金融部门共同划定。

五、结语

税制改革受到税收征管的制约,唯有选择与税收征管水平相适应的税制,才是“有效的”税制。随着征管能力的提升,对核心金融服务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彻底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应当是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制改革的应然路向。与其他行业“营改增”试点相同,金融服务业“营改增”也面临合法性困境。税收法定是财税法治的形式要素,亦是分税、征税、用税等环节能实现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一次次的“营改增”试点不应当成为不断延宕立法的理由,应当加快推进《增值税法》的立法进程,最终实现第一大税种能够依法治税愿景。

【参考文献】

[1] 杨斌,林信达,胡文骏.中国金融业“营改增”路径的现实选择[J].财贸经济.2015(06).

[2] 宋英华.金融业“营改增”难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3] 熊鹭.英国金融业增值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际税收.2014(06).

[4] 李本贵.实行简易计税办法推进中国金融保险业“营改增”[J].国际税收.2014(06).

[5]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求是.2014(09).

篇2

【关键词】银行 小微企业 金融业务 竞争战略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方式,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希望通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获取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从国内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很多银行也在不断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占有利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一、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促进盈利能力提高

近些年来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占到了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的15%以上。这样一来,大中型企业可利用的金融资源愈加丰富,直接使企业降低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凭借强大的定价权与商业银行交涉致使商业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收窄,商业银行要想稳健运营必须另辟蹊径。发展小微企业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多资源,可以从一些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性较强的企业中获取贷款净利差,妥善应对贷款逐步萎缩的情况,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扩大客户群范围

我国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存取款、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呈稳步增长态势。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积极推出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业务能够吸引一些优质小微企业,扩大客户范围,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运营。

(三)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员,通过对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改造,促进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推出一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便利性、较优的适用性等金融产品等方式为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这样一来,更能够吸引一些小微企业慕名而来,形成竞争优势,为银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相τ诖笾行推笠道此敌∥⑵笠荡款风险相当较高,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控制和防范一些风险的发生仍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中型企业上,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缺乏积极性。同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责任上实行的是终身追究制,终身追求产生不良贷款的信贷责任,而且对信贷资产风险实行比例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金融业务服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持有高度谨慎态度,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为了业绩的提高为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此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自身金融服务业务营销模式,不仅没有建立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调查分析机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及业务可行性分析,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够,致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缓慢。

(二)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难度大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制定各种金融服务业务优惠政策确保小微企业顺利融资。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影响致使其信用风险上升以及自身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存在着超负荷经营的情况,经常出现由于没有可供抵押固定资产而出现逃废债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贷款逾期风险加大,进而减缓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步伐。

(三)银行金融服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商业银行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其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核算机制、审批机制、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但是这些机制的建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即便是机制建成也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大环境、企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和完善。银行金融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方面,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金融服务业务时进行利率成本测算难度较大,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规模性,难以准确测算出准确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贷款利率主要是通过经办行以及客户经理议价的方式进行定价;第二,在授信申报方面,很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传统贷款审批模式,这种模式审批时间过长而且需要几笔业务同时上报,而一些小微企业急需资金周转,根本不能等待太长时间,这样就难以满足企业实际贷款需要;第三,相对于一些大中城市来说,一些乡镇地区商业银行网点较少,而很多小微企业都是在乡镇地区发展,一些企业要想获取金融服务不得不去离企业较远的城市办理业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步伐。

(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单一性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一定单一性,还是局限于贷款融资发放上,没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差、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信息少等特点,“量体裁衣”调整和完善金融服务项目。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很多银行都没有开设财务管理、业务咨询、风险控制、金融理财以及市场分析等相应配套服务业务,严重落后于企业资金需求的新变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问题原因探析

(一)银行金融服务理念有待提升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过于注重效益而忽略服务质量,在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金融创新,服务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服务内容过于陈旧单一,而且服务方式也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应。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服务理念的滞后,受到原有经营思想的影响,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结合当前经济情况、银行实际能力以及金融环境对自身金融服务发展方向进行定位,进而审时度势充分结合各个地区产业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制定可持续竞争策略,吸引优质小微企业与银行合作,推进银行金融业务顺利开展。

(二)与小微企业信息交流有待加强

由于小微企业在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在加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准确度、透明度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较差,直接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全部的小微企业,一些优质企业并不一定会出现以上问题。而一些商业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这些企业信息交流不够,在在没有充分掌握企业运营信息的前提下主观臆断,认为企业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较大就对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行否决。这样不仅会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推广。

(三)金融服务准入门槛较高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门槛一般都较高,这是由于小微企业运营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要时刻应对市场产品需求与价格波动,而且还要经受市场经济大环境恶化等风险,而商业银行必须要规避这种风险。为了化解这类风险有的银行采取增加相应抵质押物德国方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办理条件,有的则是采取打折压低抵押物价值的方式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这样一来,银行虽然减少了坏账风险的发生机率,同时也失去了一些有潜力的优质小微企业,不利于其金融服务业务平衡发展。

(四)缺乏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产品多是基于大中型企业运营特点推出的,有的虽然也面向小微型企业,但是不能完全适应小微型企业运营特点,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在对小微企业贷款前期调查和后期投放方面,很多银行都没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管理机制,安排专业人员为一些不能了解和掌握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市场环境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业务咨询、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理财等配套服务。这样一来,不利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稳健发展。

四、以包头工行为例对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竞争战略进行探析

(一)包头工行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建立,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经过这些年的稳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商业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工商银行于2005年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在上交所整体上市。包头工行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为二级分行,是包头市业务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机构,在包头市的经济金融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为了能够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包头工行于2007年全面启动了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业务,各个支行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于当年顺利完成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并在拓宽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2009年包头工行在总行成立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部,由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部统一管理当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并在辖区15家支行内同时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分中心,尽可能地实现全面覆盖各个地区,为小微企业顺利融资通过一定保障。2015年包头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7.33亿元,主要包括表中的几点内容:

(三)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竞争战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很多企业的信任和青睐。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主要运用了客户选择战略、业务创新战略、信贷风险防控战略以及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

1.客户选择战略。首先,包头工行能够从金融服务理念角度出发,积极转变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管理层能够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到当前市场结构,积极改变传统“重效益、轻服务”的思想,对相关人员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对各个类型的企业一视同仁,在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资金投放方案,将一些资金用于支持产品有销路、管理水平高、设备较先进而暂时资金不足的优质小微企业,实现自身资产结构调整,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包头工行在与小微企业进行交涉过程中不断加大企业信誉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树立典型与一些信誉好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督促企业增强信用意识,恪守有借有还,诚信的信用准则,成功吸引一些优质企业获取包头工行金融服务。

2.业务创新战略。首先,包头工行能够充分结合当期小微企业特点对抵质押品的品种、方式进行创新,在可控风险前提下一集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一些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可转让的土地承包权等进行抵押贷款,增加了加区域性质押产品范围,突出了放款快的特点,受到了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欢迎;其次,包头工行还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金融业务咨询、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理财等配套服务,安排专业人员为小微企业传递最新环境形势,财经资讯,为其进行市场分析,促进小微企业规范经营运作,合理规划资金需求,规范财务制度、控制和防范资金风险。

3.信贷风险防控战略。首先,包头工行在对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时能够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实际市场状况,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力以及企业近几年的运营状况等。在获取这些内容之后银行根据数据着重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状况及信贷风险,在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决策;其次,包头工行采取对小微企业进行全程监管,采取动态监管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网j、下实地等多样化方式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一旦出现风险隐患包头银行能够及时制定风险防控决策,尽可能止损。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银行稳健运营,而且还能够起到提高企业信息数据质量的目的。

4.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方面,包头工行主要从完善营销体系和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两点入手。首先,包头工行通过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的市场调研部门的方式安排专人通过问卷调查、客户反馈等方式获取小微企业信贷意愿、消费预期等相关信息,通过研讨会等方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进行完善、调整和创新,使产品服务能够与时俱进;其次,包头工行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方式,来提高金融服务业务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成绩量以及优质客户培养两大点内容,对于一些任务完成出色的人员银行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工作懈怠的人员则要给予一定惩罚。这样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人员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间接推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斌.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创新分析[J].长白学刊,2013(1):12-16.

[2]黄定红.中小微企业融资与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3):22-29.

篇3

改革开放30年,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服务业在自身规模、结构、效率和竞争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提供金融产品、金融技术和相关服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的、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纵向比较,完全可以说,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很快,实力明显增强。从金融服务业与整个服务业平均水平的对比也可以发现,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准入上存在许多限制,市场结构表现为垄断特征,充分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因此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规模上都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的微观主体依然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影响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三十年金融开放,影响几何

金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高度货币化的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可以设想,如果以配置货币资源为主的金融业出现混乱,整个国家的社会交易自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

三十年来,外资银行及国际保险巨头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产业影响如何呢?长期看,是机遇大于挑战;短期看,挑战大于机遇。

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分析,机遇有五:

机遇之一,凭借发达国家培育金融市场的经验,中国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迅速缩小差距。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较迟,行业的状况是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残缺不全,效率低下。人为地分割A股、B股,时至今日还没有建立起黄金市场,低水平、低效率地铺摊子。光凭自己有限的理论准备和有限市场对外开放,不足以使金融市场迅速培育起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国通过与外资银行合作,使外资公司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向国内公司“溢出”,从而迅速地培育起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市场。

机遇之二,拓展中国的金融业务。外资银行大举涉足中国市场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金融品种,如外资保险机构开办的物价指数定期保险、失业保险、信用生命保险、高风险保险,让国人大开眼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这样,中国的金融业务将从国内业务扩大到国际业务,金融服务范围从金融业和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非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市场的拓展效应使利润增长点多了,分散金融风险的渠道宽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前国际金融业呈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传统的银行机构已经转变为新的金融服务企业――包括机构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新的金融业务;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与银行展开了激烈竞争;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相互渗透。如保险公司为了保费收入达到增值的目的,投资于证券业,实际上,金融服务业已日益融合,银行和非银行的差别也愈来愈模糊。

机遇之三,更有利于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体制转变。虽然中国银行正商业化,但目前的商业银行不商业,行政干预太多,突出的便是银行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信贷利率缺乏自、与国际接轨后,中国金融改革不再是传统体制的要求,而是世界规则的共同要求,这样,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由内生性改革转变为外生性改革,中国金融业真正从传统的体制过渡到现代金融新体制。

机遇之四,促使中国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金融服务,以人为本。银行出售的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关系银行生存、发展之本。国外银行注重服务理念,宾至如归,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所谓“优质服务”黯然失色。通过与外资银行深层次合作,将服务理念引入国内银行,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

机遇之五,有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金融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么是空白,要么是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利于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在市场准入上限制民营银行。改革30年,通过修改法律框架,打破市场壁垒,不仅给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而且民营银行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

中外相比:三大差距

以1992年友邦公司进入上海为例,看一下改革开放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1992-1997年,上海寿险业务平均增长率达到59.6%,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2年上海人均寿险费为43元,1997年升至444元,而此项的全国平均水平仅为25元;从产险、寿险的比重来看,1995年上海寿险比重为39%,1996年提高到49.8%,仅一年时间就基本达到寿险与产险平分秋色的水平。

再从业务品种来看,美国友邦公司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带来了个人寿险商品,其保险期限、范围、程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金融市场开放后带来的,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推广作用。

那么,与国外相比,中国金融业差在哪里呢?

差在金融品种上。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还停留在存贷结算汇率业务上,经营的是传统金融产品专卖店,而国外已是现代金融超市。

差在科技含量上。外资金融机构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发展成为电子化银行、无纸银行、手机银行、全能银行,开通手机即进入银行系统,中国的不少银行还是钢筋水泥凝固在那里,储蓄所人满为患。所谓的电子化银行、手机银行有名无实。

差在服务质量上。国外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让每位客户感觉到宾至如归,享受到温馨、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但中国的银行缺乏人情服务,衙门作风仍在。门口蹲着两个大狮子,极似检察院、反贪局、法院;进入储蓄所,大沿帽、警棍盯着你,这和狱警、法警有何区别?国外也有保安,但笑容可掬,西装革履,将武器别在里面,管理上内紧外松,我们是外紧内松。在西方国家,业务结束后双方握手拥抱一下,内地是设立隔离区,将银行与客户隔离开来。再有,营业员冷冰冰的面孔,让人弄不清市场经济下究竟谁是“上帝”?

东南亚金融危机:三大教训

不注意改善差距,危机会随之袭来。今年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意蕴颇深。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现代金融的风险: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人民资产大为缩水。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亚洲人民多年来创造的财富纷纷贬值,欧美国家利用亚洲货币贬值、股市狂泻的时机,纷纷兼并亚洲企业,购买不动产,以其1%的代价轻易获取了百分之几百的财产。

其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由于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

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家政权不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于是,泰国的政府被了,印度尼西亚的政府被了,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了,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届总理。政治不稳定,破坏了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此前,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后来由于金融危机破坏了这种稳定,引发社会波动,差点危及到各国的国家安全。

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权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的历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是200年前由24名商人在曼哈顿南段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一份定期交换各州政府发行的债券协议开始的,过了25年才成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理事会,1863年成立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又发展起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期货市场,战后又发展了衍生品市场,因此,每种市场、每种机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万人在经济实践中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协议采取的,并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机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监管的制度与规则。

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短短20―30年间,不可能完成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让各类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依序发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出台。当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证券化,证券制度还未发育成熟甚至有关运行规则还未确定时又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这一切导致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的夹生性。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弱点,构成了“赶超型”经济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同时,后天又过度利用境外短期资金,而不是先贸易、后投资;先实业后金融;先关税,后非关税;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过度、过滥、妄用金融手段,势必招致风险。

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在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观金融竞争体制、完善市场性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就显得刻不容缓。如前所述,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看,很难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更不用说做好资本市场开放的准备。金融全球化要求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垂直的报告路线和矩阵式的管理,对中资银行经营体制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中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国家政策的保护,市场竞争的观念并没有多大改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并没有形成。

六大挑战:无法回避

说到底,是经验不足,管理滞后,技术落后。改革30年后,中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国金融机构能看到与别国发展的差距,通过与外资机构的合作,改善金融服务,这不正是新机遇吗?然而,从另一方面分析,短期看,却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是体制上的摩擦。金融体制由传统的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是健全管理体制。

挑战之二,是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改革30年,国内银行的存款大战已很激烈;改革30年后,外资银行以其服务优势争夺客户,挤占存贷市场,使银行竞争空前激烈。对国内银行来说,别无他途,只有抓紧建立起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与之竞争。

挑战之三,加大了金融风险。目前中国的金融业还是以政府保护为主,对外开放,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假钞、假汇票、国际欺诈随之进来,中国必须加快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挑战之四,国内缺乏国际金融人才。如在保险行业,许多公司招收了没有保险基本知识的营销人员,经过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的培训就推销保险了,结果产生许多问题,保险业成了市场信誉度最差的行业之一。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他们采取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挖掘中国本来就缺乏的金融人才。在人才争夺战中,国内银行由于体制性因素及社会保障机制的限制,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才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现有人才的竞争上,而且表现在潜在人才的竞争上。较多的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流向外资金融机构就是证明。人才流失另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负面的“示范效应”。这些人员在外资公司所处的环境和优厚待遇,对于中资公司人员来说,尤其是同等层次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影响。人才问题,成为金融业必须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挑战之五,在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金融机构中,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本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三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权、利划分尚需要规范,这些成为中国金融业的“软肋”。

挑战之六,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包括,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盈利压力较大,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限,不良资产核销缺乏自,社会诚信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在不同金融业上有不同的表现,就需要分类推进中国的金融业改革。

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1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存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的某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1.2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抵消。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1.3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国外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1.4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1.5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2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2.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2.2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着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上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1)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①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②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2)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面实行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外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远远不够。如同其他企业一样,银行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西方商业银行大力推出的金融产品正是这“三性”合一的具体表现。为了防止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西方银行大力开发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发的金融品种较少。

篇5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中图分类号:F719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表现

从我国社会产品供给情况来看,在大多数物质商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服务产品却处于明显供给不足的局面。服务业不仅总量供给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起点低、基础差,具体表现为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低、与其他产业联系弱等。运输、仓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传统服务业中的运用还有待加强。金融、研发、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满足不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

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服务业产业结构层次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性企业分散、规模小,服务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如不加快发展,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瓶颈。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还远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工业发展状况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生产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产品的供、产、销、宣传、售后服务等过程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所以,工业化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往往能够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中国还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阶段,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和加速发展的工业并存。而工业中的制造业主要还是加工制造业,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工厂、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围绕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还停留在简单的为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企业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物流、咨询、品牌服务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距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消费需求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会逐渐增加,但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消费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消费环境制约等因素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这表明,总体上我国现在正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阶段。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二是居民消费业发展不平衡,表现为(1)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贸等产值比重偏高,而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文化娱乐等的比重偏低;(2)高档服务供给过多,需求却不足,而低档服务供给过少,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3)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三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近些年基本维持在3%左右,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未能接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是公益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需要以国家较大的投入作为支撑,而国家财政性医疗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1%,这个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虽然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仍在11%上下徘徊。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基本投入主要用在体制内,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方面。四是消费环境的制约。消费环境的便利性、服务质量、消费政策等诸多因素造成消费者缺乏消费意愿或有消费意愿却难以实现,影响了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人口集聚能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需求。同时,城市化的推进会带动投资需求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即公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以及“社会性基础设施”,即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所以城市化为服务业创造了重要的需求基础。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低于与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滞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但相对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滞后。2005年,日、韩等国同等工业化率对应的城市化率也都在60%以上,而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则刚刚超过40%。相对于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我国城市化与非农化的进程并不“协调”,与非农就业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大量人口已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却未真正转化为城市人口,反映在现实中的情形,便是大量的“农民工”依旧迁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一方面,进城的农村人口还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种就业、福利等政策;另一方面,市场交易活动效率低下使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中间服务业的外部化。

(四)行业垄断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些行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其发展远远适应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很多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一些行业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运作,主要由公共机构直接生产和经营。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路、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由于垄断经营,服务业企业一般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拥有独家垄断经营权,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因而也没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企业内部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效率低。由于行业准入限制多,垄断现象突出,这些部门垄断难以被打破,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主要由政府制订和管理,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于是在这些企业往往是政策性亏损掩盖了经营性亏损,管理薄弱和经营不善的问题也被掩盖了,从而导致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低下。

垄断业领域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制度,如铁路、航空运输等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还没有拓宽。民间资本要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还面临诸多限制,这些领域还没有引进竞争、推进投资多元化,社会投资的正面效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一些垄断经营的行业开始引入竞争,一些行业开始破除壁垒,尝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府对其缺少有效控制,一些竞争主体受利益驱使,盲目竞争,以致我国服务业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体系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五)税费收取亟须改进及融资问题

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的税收过重,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服务业用电、用水的价格比工业用电、用水价格高,还没有形成科学与合理的定价机制。另外,在用地、工商管理等方面还有过多的限制。

服务业缺乏一个专门为它服务的金融体系。在融资制度安排方面,我国银行的融资制度是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制,而服务业更多是以服务、无形资产等非实物为主要特征的。在融资方式上,我国的融资以银行融资为主,而服务业尤其是研发型服务业以其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等特点,更适合以股权或风险投资的方式实现融资。在金融机构方面,还没有专门为服务业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服务业中主要是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它们需要的流动资金规模非常小,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对象都是大企业、大项目,服务业中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得不到流动资金的贷款支持。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六)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人们对发展服务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改革开放前,由于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重重轻轻”的发展道路,即过分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结果是大量社会产品在重工业内部循环,而人民生活中急需的消费品却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改革开放之后,“重重轻轻”的状况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对制造业生产部门依然非常重视,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服务业以及生产业的发展会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所以,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发展大多采取的是歧视性的政策。

近些年来,虽然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发展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部分传统的生产业和传统的居民消费业,比如商贸、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而对现代生产业的关注和投入则严重不足,这造成了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这同时也抑制了制造业向更高阶段迈进,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服务业企业尤其是公用事业企业不同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主体,比如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却被当做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这些公用事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市场利益的需求被忽视了,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负担,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还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业性机构分开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

三、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服务业的发展目标,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要加快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生产业发展,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区服务等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消费业.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壮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当前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生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体系,为各级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一方面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生产业

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制造业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只有依托制造业这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金融、研发、物流、咨询、会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才能存在。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生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性,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对生产业提出了日益增多的个性化要求。生产业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加快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助于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以需求为导向,巩固和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这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要从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和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加快发展生产业: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生产业的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支撑作用。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落户中国。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领域,形成制造与服务功能融合的产业链,提升我国生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国生产业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生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推进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业务剥离出去,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去完成,使工业企业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竞争力的提升上。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产业链集聚。鼓励规模大、信誉好、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业的集中化、规模化。这就对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从长期来看,现代工业的发展意味着生产业发展空间的变大。

(二)金融服务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涉及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作支撑。为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对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应发挥金融的杠杆优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有效扩大内需,加快调整结构,提升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引领、支撑与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服务业在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业既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向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要实现金融服务业支持其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形成金融服务业与其他行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金融服务业推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我国金融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日渐成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银行业改革成果卓著,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市场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迎来了飞速发展,并成功推出创业板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从国际比较和对国内服务两个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一是金融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实体经济明显滞后。金融产业的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明显滞后。三是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明显滞后。四是银行结构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与大银行相比明显滞后。五是保险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明显滞后。六是在融资体制、运营体制、监管体制等体制机制方面还要大力完善。由于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通过加快改革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创新金融运营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增强金融领域抗御国际风险的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金融支持。

(三)公共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群众福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发展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民生问题。社会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较低。个人消费品领域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整体上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这些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资金进不去,以致在公共服务事业上的投资总体上比较少,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居民需求。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应把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作为一个重点。要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扩大公共服务消费,重点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收入差距短期内很难大幅度缩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特别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大体平等的服务。

要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消费环境。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需要相应的市政公用设施与其相配套。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家用汽车已走进居民家庭,城市地铁网络也在大城市中逐步形成规模,城市间轨道交通设施也初步形成规模,居民的出行方式已发生明显变化。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和城际轨道建设步伐,提高家庭消费中的交通支出比重。

拓宽网络信息服务范围。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现代化的通信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逐步普及宽带网络,开设网上远程教育、网上各种信息服务等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居民的通信服务消费能力。

(四)杜区服务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由各类社会主体提供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为主的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民政部的统计,目前中国已有城市社区83413个。社区服务不仅对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希望减少家务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为让人们从沉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家务劳动社会化成为必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变为城镇杜区居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将被移交给社区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变化,城镇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社区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目前,社区服务业虽然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产业化、社会化程度都较低,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也很不健全。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服务收费标准、人们获取服务的便捷性还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社区服务的提供主要还局限在一些传统的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如便利店、修理服务等,而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服务需求还远没有发掘出来。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休闲、娱乐等提升生活质量的活动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增设文体娱乐场所及设施,为居民健康的日常文体活动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体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为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指导,提高其服务水平,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同时相关行业要形成规范的管理市场,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服务水平及管理成本,形成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为居民家庭增加服务性消费拓展更大的空间。

(五)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使全体人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它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需要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结合文化产业内容广泛的特点,当前要做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八项重点工作。

在中国,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国家扩大内需和文化领域改革的有利契机,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繁荣文化产业、创作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消费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文化产业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要在竞争中激发企业的活力,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产业链短小,以传统的单向化经营模式为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统一的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将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跨领域融合,增加产业关联度。推动文化产业与创意、旅游、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价值,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除了培养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外,还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荣会.把服务纳入产品价值链[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5).

[2] 夏杰长.大力发展生产业是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45).

[3] 郑新立.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10-06-28.

[4] 郑新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10,(8).

篇6

近年来,世界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领域本已淡漠的业务界限变得更加含糊不清,各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建立控股公司、附属公司、组建金融集团、合资等形式经营本领域外的产品已非常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运用其庞大的经营网络优势,大举进攻保险领域尤其是寿险领域,抢夺市场份额。

第二,人口老龄化不仅孕育了巨大的潜在保险市场,而且对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了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90年代以来,以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省了时间,而且扩大了综合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潜在可能性,使金融机构将传统的本行业金融服务与其他的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一揽子服务成为可能,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四,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地震、洪水、风暴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上述变动为背景,国际保险业加速了结构性调整。

(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保险业一方面通过行业内的兼并收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集中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如银行、资产管理业、证券业的融合,增强竞争实力,对消费者提供包括建立附属公司,收购和兼并,进行合资经营,组建金融集团,组建持股公司,签订联营协议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保险业的服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目前大型保险集团都在朝着“金融超市”方向发展,它们既经营寿险业务,又经营非寿险业务,还可经营再保险业务,同时还能提供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证券经纪等服务。可以说除了存款业务和支付方式的管理外,寿险公司已经涉猎了所有的银行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中,政府对分业经营管制的放松是重要的政策因素。出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保证充分竞争和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等考虑,传统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是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然而自70年代开始,上述严格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出现了松动。近年来随着事实上各种形式兼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政策层面分业监管的原则正在瓦解,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着手调整监管框架。如日本金融业严格分业的原则在新的金融法案中被修改。美国则已经通过新法案明确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可以肯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保险产品不断创新,险种结构调整加快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发展迅速,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新的金融工具以其灵活性和预期高收益吸引了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与新的金融产品相比,缺乏弹性的传统寿险产品大为逊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降低寿险经营的利率风险,寿险公司纷纷着手开发新险种,创造新的保险商品。这类寿险产品创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增加了寿险产品的弹性。改变了传统寿险的期限特点,使结束寿险合约更为容易;改变了传统保费支付的固定、定期的特点,使保费支付更具灵活性。二是新产品突出储蓄性和盈利性,对寿险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产品凸现寿险的储蓄性,强调寿险保单的储蓄(金融)因素,使寿险保单更具投资价值。新产品通过更加有效的投资,使寿险保单更具盈利性。三是保险和储蓄的分离。传统寿险产品中的储蓄因素被认为是缴纳衡平保费的副产品,储蓄和保险在一个保险契约中是不可分开的。而新产品中的储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保单更独立的一部分,储蓄收益直接和保费与投资收益相关,投资收益率越高,保费“储蓄利率”越高。

由于非寿险产品期限较短,不像寿险产品具有储蓄性,创新受到了客观限制。非寿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和服务品质上,而不是体现在产品差别上。但是随着巨灾风险的增加和随着科技进步伴随而来的新风险的出现,仍然有一些新的保险产品面世,如世界杯足球赛保险、疯牛病死亡保险、互联网保险等。

(三)保险组织形式的调整

目前国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突出表现在相互保险公司的股份化方面。保险公司股份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借此获得权益资本与其他的融资渠道,如可转换公司债、认股权证、优先股等。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加速整合,保险公司资本成长和资本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公司权益资本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保留盈余,在保留盈余不够时,必须从资本市场融入资本,相互公司可以通过举债取得资金,但要获得权益资本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股份公司拥有所有公开市场的融资选择,相互公司股份化后到资本市场融资就便利了许多。保险公司非相互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股份公司结构的弹性优势。通过采用控股公司的结构,保险公司可以绕过保险管理当局对保险公司经营非保险业务的限制;可以在不降低法定盈余的情况下,进行行业内购并。

(四)保险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由于高新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和传统的保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在保险营销方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保险服务效率的重视,电话直销、网络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发展迅速。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在“21世纪的保险动向与预测”调查报告中提及,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将把保险业的经营引向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发展进程,今后10年内保险企业经营的企业保险31%和个人保险37%的保单销售将通过互联网进行。

保险营销方面另一个变化就是银行销售保险的大量增加。在保险业新的分销方式中,银行保险即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方式在欧美保险业发达国家中非常成功。在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通过银行销售保险实现的保费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60%,占非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5-10%。保险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银行强大的分销网络销售一般的保险产品,还可以将保险和银行贷款捆绑销售,将保险和信用卡业务捆绑销售,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保险公司管理方面,高新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为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和协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应用电子分保系统(ESP),大大提高了保险交易的运转速度。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率先建立的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促进了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在内部管理方面,保险公司一般都实现了内部管理的计算机化和内部联系的网络化。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文档和数据的处理到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从企业决策到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从保险营销到资金运用中的自动化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了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

国际保险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还表现在由于巨灾风险增加而带来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80年代以来,世界上损失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重大灾害频频发生,对经营财产保险的保险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巨灾风险越来越成为保险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巨灾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除了继续采用增加资本金、增加准备金提取和增加再保险比例等一般的分散风险手段外,还采用了包括风险证券化、巨灾期货等在内的新型风险管理方式。

二、对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上述结构性调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中有的刚刚出现,有的还未见端倪。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将不断加大,国际保险业的上述调整必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构成冲击,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迎接挑战。

(一)放松管制,强化国内市场竞争

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来看,放松管制已成为主流。放松管制首先表现在保险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其次表现在保险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的放宽,上文谈到的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就反映了这种监管的变化;再次表现在国际保险监管的核心已从全面监管转为偿付能力的监管,多数国家都在逐渐实现保险费率的自由化。这种国际性的放松管制意味着全球保险市场将更加开放,保险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放松管制的指导思想是鼓励和推进竞争。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过去对保险领域管制过严,造成保险企业数量过少,经营领域过于狭窄,经营手段欠缺,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和效率过低。长此以往,我国保险业势必难以面对对外开放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政府有必要放松对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和保险商品的管制,鼓励保险商品的创新,在保证市场秩序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企业的竞争。

(二)提高保险监管水平,在监管方式方法上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尚有待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全制定,保监会成立不久,监管经验不足,保险行业自律正在建立等原因,目前保险监管还处于较低水平。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条款和费率的监管,国际上流行的偿付能力监管在我国还基本上是空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指日可待,兼营寿险、非寿险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跨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保险监管的难度。所以,当前应该尽快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体制。首先要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机制,建立一套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其次要加强对境内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格审批,并通过国际联合,对其偿付能力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加快投资业务的发展,努力提高保险投资效率。

受传统保险思想的影响,我国保险理论和实践界长期片面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忽视保险的金融功能,造成保险业长期靠保险业务“一条腿”走路,保险投资发展相当落后。具体表现在保险投资规模小,保险资金运用率低;保险投资结构不合理,保险投资方式受限制;保险投资管理欠科学,投资效率不高;保险投资监管限制太多,缺乏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我国保险投资目前这种发展状况非常不适应于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保险业务竞争的加剧,保险边际利润已微乎其微,保险投资将成为保险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保险投资又是保险产品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投资,开发变额寿险、万能寿险等新产品根本不可能进行。面对来自投资经验丰富的跨国保险集团的竞争压力,必须加快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为此,首先应该尽量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在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逐步放开保险投资方式准入的限制,让保险公司参与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工具。其次在投资监管方面,采取比较灵活富有弹性的监管机制,一方面为防止保险公司投资过分集中对不同投资方式和单项投资进行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对比例限制保留一定的弹性,可以规定一定的自由投资比例,这样以便于资本充足的保险公司进行更加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再次,保险公司应该加强投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国际上流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四)鼓励兼并重组,支持经营机制完善、经营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成长

一个国家的保险实力、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型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的实力上。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也是抗衡国外跨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力量。为了培育中国的保险业,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保险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和完善机制。

(五)加快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改善保险产品结构。

篇7

近年来,世界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领域本已淡漠的业务界限变得更加含糊不清,各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建立控股公司、附属公司、组建金融集团、合资等形式经营本领域外的产品已非常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运用其庞大的经营优势,大举进攻保险领域尤其是寿险领域,抢夺市场份额。

第二,人口老龄化不仅孕育了巨大的潜在保险市场,而且对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进步带来了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90年代以来,以通讯技术、机和因特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省了时间,而且扩大了综合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潜在可能性,使金融机构将传统的本行业金融服务与其他的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一揽子服务成为可能,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四,环境的恶化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地震、洪水、风暴等越来越严重。

以上述变动为背景,国际保险业加速了结构性调整。

(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保险业一方面通过行业内的兼并收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使集中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如银行、资产管理业、证券业的融合,增强竞争实力,对消费者提供包括建立附属公司,收购和兼并,进行合资经营,组建金融集团,组建持股公司,签订联营协议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保险业的服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大型保险集团都在朝着“金融超市”方向发展,它们既经营寿险业务,又经营非寿险业务,还可经营再保险业务,同时还能提供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证券经纪等服务。可以说除了存款业务和支付方式的管理外,寿险公司已经涉猎了所有的银行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中,政府对分业经营管制的放松是重要的政策因素。出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保证充分竞争和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等考虑,传统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是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然而自70年代开始,上述严格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出现了松动。近年来随着事实上各种形式兼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政策层面分业监管的原则正在瓦解,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着手调整监管框架。如日本金融业严格分业的原则在新的金融法案中被修改。美国则已经通过新法案明确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可以肯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保险产品不断创新,险种结构调整加快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发展迅速,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新的金融工具以其灵活性和预期高收益吸引了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与新的金融产品相比,缺乏弹性的传统寿险产品大为逊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降低寿险经营的利率风险,寿险公司纷纷着手开发新险种,创造新的保险商品。这类寿险产品创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增加了寿险产品的弹性。改变了传统寿险的期限特点,使结束寿险合约更为容易;改变了传统保费支付的固定、定期的特点,使保费支付更具灵活性。二是新产品突出储蓄性和盈利性,对寿险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产品凸现寿险的储蓄性,强调寿险保单的储蓄(金融)因素,使寿险保单更具投资价值。新产品通过更加有效的投资,使寿险保单更具盈利性。三是保险和储蓄的分离。传统寿险产品中的储蓄因素被认为是缴纳衡平保费的副产品,储蓄和保险在一个保险契约中是不可分开的。而新产品中的储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保单更独立的一部分,储蓄收益直接和保费与投资收益相关,投资收益率越高,保费“储蓄利率”越高。

由于非寿险产品期限较短,不像寿险产品具有储蓄性,创新受到了客观限制。非寿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和服务品质上,而不是体现在产品差别上。但是随着巨灾风险的增加和随着科技进步伴随而来的新风险的出现,仍然有一些新的保险产品面世,如世界杯足球赛保险、疯牛病死亡保险、互联网保险等。

(三)保险组织形式的调整

目前国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突出表现在相互保险公司的股份化方面。保险公司股份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借此获得权益资本与其他的融资渠道,如可转换公司债、认股权证、优先股等。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加速整合,保险公司资本成长和资本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公司权益资本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保留盈余,在保留盈余不够时,必须从资本市场融入资本,相互公司可以通过举债取得资金,但要获得权益资本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股份公司拥有所有公开市场的融资选择,相互公司股份化后到资本市场融资就便利了许多。保险公司非相互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股份公司结构的弹性优势。通过采用控股公司的结构,保险公司可以绕过保险管理当局对保险公司经营非保险业务的限制;可以在不降低法定盈余的情况下,进行行业内购并。

(四)保险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由于高新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大大提高了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和传统的保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在保险营销方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保险服务效率的重视,电话直销、网络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发展迅速。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在“21世纪的保险动向与预测”调查报告中提及,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将把保险业的经营引向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发展进程,今后10年内保险企业经营的企业保险31%和个人保险37%的保单销售将通过互联网进行。

保险营销方面另一个变化就是银行销售保险的大量增加。在保险业新的分销方式中,银行保险即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方式在欧美保险业发达国家中非常成功。在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通过银行销售保险实现的保费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60%,占非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5-10%。保险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银行强大的分销网络销售一般的保险产品,还可以将保险和银行贷款捆绑销售,将保险和信用卡业务捆绑销售,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保险公司管理方面,高新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为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和协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应用电子分保系统(ESP),大大提高了保险交易的运转速度。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率先建立的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促进了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在内部管理方面,保险公司一般都实现了内部管理的计算机化和内部联系的网络化。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文档和数据的处理到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从企业决策到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从保险营销到资金运用中的自动化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了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

国际保险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还表现在由于巨灾风险增加而带来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80年代以来,世界上损失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重大灾害频频发生,对经营财产保险的保险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巨灾风险越来越成为保险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巨灾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除了继续采用增加资本金、增加准备金提取和增加再保险比例等一般的分散风险手段外,还采用了包括风险证券化、巨灾期货等在内的新型风险管理方式。

二、对我国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上述结构性调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中有的刚刚出现,有的还未见端倪。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将不断加大,国际保险业的上述调整必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构成冲击,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迎接挑战。

(一)放松管制,强化国内市场竞争

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来看,放松管制已成为主流。放松管制首先表现在保险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其次表现在保险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的放宽,上文谈到的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就反映了这种监管的变化;再次表现在国际保险监管的核心已从全面监管转为偿付能力的监管,多数国家都在逐渐实现保险费率的自由化。这种国际性的放松管制意味着全球保险市场将更加开放,保险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放松管制的指导思想是鼓励和推进竞争。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过去对保险领域管制过严,造成保险数量过少,经营领域过于狭窄,经营手段欠缺,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和效率过低。长此以往,我国保险业势必难以面对对外开放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政府有必要放松对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和保险商品的管制,鼓励保险商品的创新,在保证市场秩序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企业的竞争。

(二)提高保险监管水平,在监管方式上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尚有待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全制定,保监会成立不久,监管经验不足,保险行业自律正在建立等原因,保险监管还处于较低水平。保险监管的主要是条款和费率的监管,国际上流行的偿付能力监管在我国还基本上是空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指日可待,兼营寿险、非寿险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跨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保险监管的难度。所以,当前应该尽快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体制。首先要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机制,建立一套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其次要加强对境内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格审批,并通过国际联合,对其偿付能力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加快投资业务的发展,努力提高保险投资效率。

受传统保险思想的,我国保险和实践界长期片面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忽视保险的金融功能,造成保险业长期靠保险业务“一条腿”走路,保险投资发展相当落后。具体表现在保险投资规模小,保险资金运用率低;保险投资结构不合理,保险投资方式受限制;保险投资管理欠,投资效率不高;保险投资监管限制太多,缺乏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我国保险投资目前这种发展状况非常不适应于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保险业务竞争的加剧,保险边际利润已微乎其微,保险投资将成为保险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保险投资又是保险产品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投资,开发变额寿险、万能寿险等新产品根本不可能进行。面对来自投资经验丰富的跨国保险集团的竞争压力,必须加快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为此,首先应该尽量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在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逐步放开保险投资方式准入的限制,让保险公司参与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工具。其次在投资监管方面,采取比较灵活富有弹性的监管机制,一方面为防止保险公司投资过分集中对不同投资方式和单项投资进行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对比例限制保留一定的弹性,可以规定一定的自由投资比例,这样以便于资本充足的保险公司进行更加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再次,保险公司应该加强投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国际上流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四)鼓励兼并重组,支持经营机制完善、经营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成长

一个国家的保险实力、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型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的实力上。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也是抗衡国外跨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力量。为了培育的保险业,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保险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和完善机制。

(五)加快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改善保险产品结构。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价值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01-02

“企业价值评估”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2010年以来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自开课以来,由于课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特点,一直受到学生欢迎,目前修完课程学生已近400人。

该课程采用麦肯锡的大量实际案例,同时补充国内上市公司的估值案例,讨论了基于国内外不同会计准则基础上的估值结果,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课程开设5年来,毕业生(主要来自跨国公司)普遍反馈这门课对于实际工作有明显帮助,对于研究生学习有理论上的启发。教学团队在吸收各种反馈后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文件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劳动生产率提高驱动增长转化,从快速增长带动资源强制配给,掩盖结构错配风险,向速度下降后各种矛盾激化,风险处于集中爆发阶段过渡。在新常态下企业价值评估课程面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整的需要。

一、新常态下“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新常态下价值评估行业、价值评估教育如何应对?唐振达等(2015)提出要加强资产评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围绕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现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1]。张国春(2015)认为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资产评估行业要主动转型适应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等新常态特征[2]。

部分学者从教学管理体制、教学法创新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的应对之策。周莉(2015)提出新常态下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合理以及缺乏合理考核评价、晋升评定、激励机制等政策,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从管理体制、专业培训、工作考核机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考核体系及运行机制[3]。刘欢(2015)以新常态经济为背景,对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究[4]。宋安民(2015)认为新常态意味着“换档升级”,对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整理[5]。

相关文献紧紧围绕教学管理体制中的各个方面提出新常态下的教学改革措施,但相关讨论还是停留在新常态的表面,就教学谈教学,没有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上。

我们从“企业价值评估”具体课程出发,以新常态下企业具体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的变革为基础,具体分析价值评估课程应做哪些调整,适应新常态的需要。基于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盈利模式的转变、风险特征的转化,我们提出企业价值评估重点需要考虑六个方面的转变。

二、新常态下的企业变化与教学对策

(一)企业盈利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增长很快,但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我们在分析企业自由现金流时,通常会基于历史数据假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保持不变,根据销售收入的增长来预测自由现金流。但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逐渐结束,企业不得不从依靠要素投入转为依靠效益提升,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利润结构都在发生改变,我们原先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形成的不同行业的扣除调整税后的净营业利润率分析模型需要根据新常态下的行业转型进行重新设计,我们对于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我们很有必要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业的经营数据进行分段对比分析,对行业的盈利模式进行解剖,让学生理解行业的成本率、费用率和利润率不断变化的原因,使他们真正把握驱动企业自由现金流增长的动力。由于暂时还没有类似的专业书籍可供参考,我们正在考虑发动学生一起,选择几个重点行业,进行典型案例研究。

(二)金融服务业重点转移

在企业跑马圈地的野蛮成长时期,金融服务业关注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新的增量空间。如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关注更多的是新的地块和楼盘的开发,开发的产品诸如房地产按揭、房地产开发贷款等都是集中于增量金融资源配给,往往忽视了物业租赁等存量资源金融服务。而新常态下随着土地资源供给减少,房地产行业将发生重大转变,物业经营将成为地产商的新盈利支撑点,金融服务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在其他行业同样也存在类似的规律,这就决定了金融服务业的产品开发和盈利来源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对金融服务业的分析,股权自由现金流的研究,需要根据新常态下金融服务业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三)企业运营模式改变

新常态下企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需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旧有模式下,我们侧重于分析企业的产品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成本结构、费用结构、利润结构来测算企业的营业利润以及自由现金流。在新常态下企业更关注的是客户,除产品外企业为客户提供很多附加服务[6],企业的利润更多体现在为客户提供的综合服务上,而不是某一个产品上。因此以客户为分析对象,研究企业收益增长和自由现金流就更为合理,我们的财务预测模型需要重新调整,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分解历史经营数据,建立新的预测模型。

(四)评估对象治理结构发生变化

新常态下国家正在鼓励国有企业出让部分股份给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将成为企业治理结构的常态。我们以前在分析企业价值时,通常都是基于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的单一治理结构,在单一治理结构下,我们对企业价值判断已经形成了一些框架性估值模型,但是混合所有制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治理结构,它既不是国有,也不是民营,而是一种独立的新生的治理结构。现有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虽然也有其他性质的资本,有大量的公众股东,但因为仍然按照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没有体现出混合所有制的特点,所以对价值的影响还是资本市场层面的影响,而不是治理结构的改变,混合所有制将带来企业治理结构的全面提升,对企业价值具有直接影响。

(五)金融风险急剧攀升

美国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2012年以后中国也进入到新常态状态之中。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美国率先复苏,未来5年将进入加息周期,美元指数进入上升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下跌,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资回流,金融市场动荡,外债偿付困难,很容易出现区域性的金融危机。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都受相似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这一次发展中国家同样也要遭受类似的困境,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减少,国内消费低速增长。企业的债务风险、汇率风险、业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重风险形成共振,系统性风险急剧攀升,这对企业估值形成极大的影响,在危机时刻投资者避险情绪更浓,虽然危机时刻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但其他几重因素的叠加必然使得企业的估值水平下降到谷底。

(六)互联网+带来的企业价值重估

新常态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不断加速,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成为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没有上市的小米市值已经远超联想,小米在2014年年底估值已经达到了450亿美元。而联想集团的市值只有160亿美元,小米几乎是联想的三倍,2014年小米销售的手机数量为6112万台,联想为9218万台,小米的含税销售额为743亿元,联想的销售额超3000亿元,小米的销售额不到联想的1/3。如果我们从估值指标来分析,小米的市盈率是联想的近3倍,市净率是联想的200多倍,市销率是联想的12倍。从估值指标分析可以看出,两家公司最接近的是市盈率指标,差异最大的是市净率。或者可以说互联网企业改变最多的就是在投入资本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价值,而基于盈利的价值判断则相对接近。

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成本节约、网络互动和黏性效应等价值,因此一般的现金流折现法(DCF)或股利折现模型(DDM)就不太合适,而基于梅特卡夫法则提出的客户价值法就更为贴近互联网企业,因此现在的企业估值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应用的程度如何?是否具有网络互动价值?只有把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我们才能选出最优的估值方法。

三、展望

新常态下企业的经营特征发生改变,我们公司金融的教学必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调整,更应该是内容上的改变。应对新常态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这六个方面的思考仍相对宽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变革和教学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唐振达,谭茹月,李良春等.资产评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

[2]张国春.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评估新发展[J].中国资产

评估,2015,(3).

[3]周莉.新常态下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发展机制的探讨[J].

读写算 素质教育论坛,2015,(11).

[4]刘欢.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成性教学策略探究[J].经济

师,2015,(7).

[5]宋安民.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J].

亚太教育,2015,(13).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对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其的发展水平进行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对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水平,增加就业率,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小微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是其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随着小微金融服务政策的出台,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越来越重视,据此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而这不仅能够提高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对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一、大数据时代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金融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行业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则必须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行业发展方向,确保行业发展速度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以便避免行业因发展落后而被淘汰。在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行业结合互联网实现共同发展,不仅顺应时展潮流,也能够拓宽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和互动工具,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对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透明度,也能够使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更加便捷、高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特点是范围宽、发展快,而这也导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的风险,金融行业应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与互联网发展进行结合,以便拓宽行业发展前景,促使金融行业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下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所受到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其所具备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海量数据资料(Vohme)、产生速度快(Velocity)、信息类型多(Variety)及信息真实(Veracity)。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在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中,大数据一般被用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交易成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应用和银行业务开展模式创新而产生的网上银行的使用,有利于降低传统银行网点的运营交易成本。第二,提高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流动性,以便避免资产与负债流动性之间出现不匹配。比如P2P互联网借贷平台,该平台的作用是为借贷双方提供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为资金需求方匹配适宜的资金盈余方,而这不仅能够提高资金流动性,也能够促使企业或个人资产真正实现证券化。第三,小微企业发展前景的开拓。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容量也在不断被扩大,服务对象也在逐渐增加。互联网金融业的产生促使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不再仅限于现有客户,也能够整合大量碎片化客户的资金需求,并将业务渗透入中小企业市场,而这不能推动了自身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金融行业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不对称及物理区域壁垒对行业发展造成的限制,促使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了不被行业发展所淘汰,就迫切需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转型。数据信息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基石,在金融机构转型中,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行业发展数据,转变自身发展方向,并制定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不仅能够创新金融行业利润增长模式,也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以至于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微企业发展水平,用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需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不同数据系统之间缺乏联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数据的掌控者主要是政府与银行体系,而且数据系统一般都是处于封闭状态,不同数据系统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以至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随着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数据的广泛应用,业界逐渐认识到基础数据的公开化、透明化,不仅有利于对金融服务行业的运营成本进行降低,也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所提供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对推动金融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很有帮助。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想提高基础数据的透明度,应当在满足数据开放共享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以便对基础数据进行公开管理,促使对数据资源的共享能够真正实现。

篇10

一、OECD国家金融企业税收政策和制度特点

OECD的大多数国家对金融企业以征收直接税为主。在所得税(即直接税)上基本采取与其他行业一致的税制政策(个别规定上略有区别),在间接税制(即我国的流转税)上,采取的是与其他行业不相同“从轻不从重”的特殊政策。这些国家的做法基本上可以看作国际通行做法。

总的来讲,OECD国家对金融企业总营业收入不征收间接税(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营业税),而是将金融服务项目细分为货币结算、存款业务、贷款、金融担保、票据和股票交易、期货、期权、人寿保险等27大类,针对不同的金融服务确定不同的征税制度。

OECD的多数国家实行增值税(VAT)和商品劳务税(GST)制度(美国除外),对金融企业的不同业务,征税办法分为四种情况:①征税;②免税,但是不能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增值税;③实行零税率,即在免税的同时,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全部进项增值税;④金融服务不作为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即不在增值税范围之内。各国针对不同的金融服务项目实行的税收政策是不相同的,但是各国的做法也有许多共同点。

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大多数国家对货币结算、存贷款业务等多数金融服务实行不可抵扣的免税政策,即不征收增值税,同时对金融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也不能抵扣其所含的增值税款。实行这种政策的主要理由是,金融企业的服务具有特殊性,难以确定它们的增值税税基,实行不能抵扣的免税政策,其不能抵扣的购进品的进项税接近对金融服务的“正确”征税,所以可视同对金融企业的征税。如果对金融业同样实行发票抵免型增值税的话,一方面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可能会重于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征税。

另一个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对金融服务中的保管、咨询服务、基金管理等收费业务都要征税。

美国比较特殊,目前国内的间接税主要是消费税和零售税。总的来说,对金融服务是免税的。但有资料反映,美国对外国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以保险费收入为税基征收消费税。

日本对金融服务业征税的项目要明显多于大多数国家,银行业务收取的手续费都要征收消费税,但对利息收入、保费收入是不征收消费税的。

韩国对商品和劳务征收增值税,但对金融服务也实行大多数国家的免税做法。有特色的是从1982年开始至今,对金融保险企业的总收入征收0.5%的教育税。

二、我国金融企业税收政策与制度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政府由原来与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的利润上缴、政府拨付信贷基金的关系,逐渐转变为金融机构缴纳税收、政府作为所有者向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补充资本金的关系。对金融企业,尤其是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税收基本上采取与其他行业企业“区别对待”的特殊政策。这种特殊政策的主要特点是:①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比其他服务业偏高。1994年税制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行5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比非国有金融企业和国内其他行业企业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出22个百分点。1997年在将国有金融机构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调至33%的同时,将全部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今年5月1日起分三年将金融企业的营业税税率降到5%,仍高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建筑安装业3%的营业税率,在服务业中处于较高水平。②国内金融企业比外资金融企业的税负重,因为外资金融机构在企业所得税上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流转税上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之所以对国内金融业采取这样的税收政策,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第一,到目前为止,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业中仍然占主体地位,金融资产的60%集中在国有金融机构中。政府与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把国有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当作“二财政”、国家的“钱匣子”对待,而没有将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风险产业看待。第二,金融业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几次财税体制的重大调整,事实上都是从短期财政利益考虑,为保持金融业总体税收规模不变来设计金融业税制。第三,与其他行业比较,国有金融企业改制相对滞后,这也是对金融业税收政策没有做重大调整的重要前提因素。第四,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相关联,在存贷款利差较大时,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杠杆对金融企业利润进行控制和调节。上述因素中前两个因素是最主要的。

三、现行税制下我国金融企业的税负偏重

我国是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金融、交通、建筑等服务业目前还没有实行增值税制度,而另外实行营业税制度。由于征收营业税时,不允许金融企业抵扣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所以金融企业事实上承担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税收负担。

在我国以流转税(即国际上所称的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框架下,金融企业的税负中流转税负担大大高于企业所得税负担。目前金融企业交纳的流转税500多亿元,企业所得税不过百十亿,前者是后者的5倍。交纳营业税及附加税后的金融企业利润就很少了,这是造成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客观原因之一。

按照OECD多数国家做法和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专家尼古拉斯。R.拉迪的计算方法,分析金融企业的纳税占其总收益的比重,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总体税负(流转税加所得税,不包括金融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在65%-75%左右。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例,1999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的总体税负为74.68%(详见表1),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平均的总体税负为68.37%(详见表2)。

与OECD国家比较,我国金融企业的税负明显偏重。如果按照OECD多数国家对金融业采取的税收政策和做法,对金融企业取消征收营业税及其附加的话,我国金融企业的税收负担将降低一半以上。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例,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这部分税款(304.84亿元)转化为税前利润(参见表1),并对其征收33%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为100.60亿元,实际总体税负降为30.24%。在税负降低的同时,金融企业税后利润将由116.38亿元(154.78亿-38.40亿)增加到320.62亿元(116.38亿+204.24亿),利润增大1.5倍以上。这种计算只是建立在理论推算上,不是精确计算。按照三年后营业税降为5%测算,营业税及附加的减税幅度为37.5%,所得税增加,税收合计为266.65亿元,总体税负为58.02%。

四、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即将开放的形势,必须抓紧解决我国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问题。除了金融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内部问题外,我国长期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的金融业税收政策和制度,也是影响我国金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外部因素。过重的税收负担使金融企业的税后利润很低,难以持续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曾采取一次性拨付2700亿元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办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率。但这只是权益之计,如果长期使用此种“输血”性办法,既不利于提高国有银行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又会给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立足于解决金融企业的体制问题,同时调整对其的税收政策和制度,建立起我国金融企业良好的“造血”机能,才能既有利于金融发展,又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另外,考虑到我国加入WTO以后,将逐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即便我们采取内外资金融企业完全相同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但是由于外资金融企业的总部在国外,国外的金融业税收负担远低于我国金融企业,他们的分支机构可以得到总部资金支持,我国金融企业仍会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加上金融业本身的风险特点,随着金融业开放后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企业必须加强自身抗拒风险的能力。所以,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考虑中国国情,逐步调整和改变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税收政策和制度。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金融企业的总体税负目标确定在40%左右。其中企业所得税按照国际通行及我国的改革思路,与其他行业的税制相同,总体不做特殊规定,主要调整流转税制。

从根本的制度建设上,应将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按照OECD多数国家的做法,对金融企业大部分业务实行不可抵扣的免征增值税办法,对手续费、咨询费等金融业务征收增值税。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业这种征收增值税的办法,也存在一些讨论和异议,认为需要寻求更好的征税制度,如已经有人提出对金融企业征收“现金流量税”的办法。

如果我国在未来3-5年不能将服务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话,也可以在目前的税制下,为达到金融业总体税负40%左右的目标,逐步将营业税税率降到1.5%-2%。按照1999年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总税负测算,营业税降为2%,营业税及附加的减税幅度为75%,所得税增加75.45亿元,总税收减少近45%,总税负降到41.35%(如果加上不可抵扣的增值税,总税负还会更高一些)。

(二)金融企业税收政策调整必须以国有金融企业改制和改革为前提。

在没有对我国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实行改制和改革以前,“单兵独进”的税制调整存在很大的风险。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没有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之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虽然可以起到调动企业经营积极性的作用,但也造成利润和财务分配失控,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富了和尚穷了庙”的负面效应。因此,为了防止在目前国有独资金融企业体制下,调整税制后金融企业收益分配的“预算软约束”,应该在调整税制之前,先推进国有独资企业的改制。

(三)金融企业税收政策调整需要妥善处理好的两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