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训练语感 ;研读释疑

苏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能否顺利学习,首先决于他是否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决定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我们的现状是好多学生不会读书,读起书来不得要领,甚至无法断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其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为基础,共同参与经历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语文教师,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本人执教多年的实践,谈谈我的浅见。

1 创境导读,激活思维

创设情景是触感,激活思维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用创设语言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或悲或喜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你在哪里》可作这样的描述:1976年1月8日,那是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日子,那一天,高山肃立,江河垂泪,亿万中国人民悲痛欲绝,人们涌向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街,齐声高呼,四处寻找我们的好总理,诗人柯岩正是饱含这种深情才写下《,你在哪里》这感人肺腑的诗篇。设置音乐情景,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枣核》一文,用一首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学习氛围中,学生心中溢满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树海中,仿佛自己就是一棵树。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创设配音画面情景更能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全身心品味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思想美,思想为之荡漾。

2 质疑问难,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热爱这门学科,才能产生求知欲,阅读教学时,激发学习兴趣,我从以下入手:

2.1 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开始,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山市》时,我用文中鬼市的传说导入新课,随之提问“为什么会出现鬼市呢?”立刻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点拨关键之处,引导在火候上,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习的兴趣,导出最佳的效果。《背影》一文歌颂深沉的父爱,在教学中如果开篇提问“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学生定然茫然一片,此时要引导学生阅读四次描写背影的内容。尤其是分析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的境况下,在车站送别时,父亲艰难的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背影,细细品味,我们会被深深的父爱所打动,这时,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子情深,有着父亲的饱经忧患与奔波劳碌。此情此景,教师追问:“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难点突破自然水到渠成。

3 训练语感 培养悟性

当代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视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感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是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叶圣陶就指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面对教材,我们要凭借语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调动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等心理机制作用于文章,移情于文,在读者头脑中产生共鸣,填补作品的空白,创造出新的生动画面。

如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走”原来就是写脚的动作,而文中却写“手”,通过朗读语段,揣摩这个动作,孔乙己不幸的遭遇,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作者不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深沉的思想情感吗。

再如《桃花源记》,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获得整体感知,然后凭借最初的直觉形象,再造想象,将桃花源画出来。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感知的形象逐渐组合为一幅层次色彩斑斓,真实可感,优美幸福,自由安乐的生活图景。

4 研读探究、促其释疑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解疑的过程,课堂中采取讨论、探究的方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种讨论,有时是个人发言,有时是小组代表发言。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另外解疑的过程又是个调控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本节课主要教授的内容,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总之,用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启发。教师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尝试去了解,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合,就会产生独创成功的喜悦,反之,就会比较思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既体现教师的主旨作用,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相处融洽。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启迪学生的智力、激发潜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就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需要实践工作中逐渐改良,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33-01

新课标改革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获取知识而忽视知识获取过程的局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等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生“自主阅读、全面发展”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1. 培养阅读能力的正确教学方法

1.1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

务必要搞好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与交流,课后复习等三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导向的作用,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提示,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从而使预习更有效率。课前通读课文,使学生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扫除一些阅读障碍,理解文章大意。通过预习,学生肯定会带着一些疑问进入课堂,教师可以从这点切入教学。课堂的相互交流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学生通过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比只听老师讲解要强得多。通过课后复习,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总结阅读的收获和方法。这样的三步反复阅读模式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1.2重视课外阅读

仅有课本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获取更多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既要搞好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法宝。

1.3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兴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阅读,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要得到发展,要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把阅读作为感悟人生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例如目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精读法等。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学生应先快速朗读,体会季羡林先生的孝子情义和爱国情怀,然后再精读其中几自然段,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外,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

2. 阅读相关能力的提升办法

2.1提高阅读联想能力

阅读联想能力和教学中的阅读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否则,阅读联想就不具备可操作性。在阅读时,不能一味地照着文章读,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文章,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加进去,这对学生阅读联想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了用文字,学生还可以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学生对所读文章的心理意象,这也就提高了阅读联想的质量。例如《林海》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森林的样子,还可以让学生用画来描绘自己看到的森林,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联想能力,也能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

2.2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文字的描述来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深入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更是灵感的源泉。例如,课文《草原》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学生的想象,想象出各种情形,学生通过想象更能体会到草原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感知文字描绘的情景,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时进行更多的想象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思维,是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材料的一种能力。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的一句话:“‘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读到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把各种条件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到其本质,从而使其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

3. 总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学抓起,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梁天良.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2,(1):45-46.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3.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

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己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四、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因此怎样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组成:

1、认读能力

认读不是孤立地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不能说是阅读,这是因为没有把声音或书面符号同所代表的意思连在一起。因此,最初教学生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若是朗读要读准每个字的音;若是默读也要看请楚每个字每个词,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或称其为"评判能力",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任意驰骋的跑马场。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章的字、词、句、篇,还要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要能品味作品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4、记诵能力

"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因此,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积累到一定成都就会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如读这篇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学到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种文体;从书本上讲到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二、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结合自身工作情况,针对每种情况举出实际例子,或提出其他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倾向。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

1、 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直观而且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 心里障碍严重,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里倾向。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3、 缺少方法指导,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中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4、 阅读总量偏少,学校图书室图书数量少,品种较单一,加之图书管理人员少,不能面向全体同学开放,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

三、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2、 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的参与阅读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3、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阅读 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培养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众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点,新课标对于初中生自主阅读能力水平有着新的要求,即阅读教学成为生、教以及文本间开展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不过对于学生资助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很多,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是所有教育人员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水平的意义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其要求每一位初中学必须在一个学年中完成两到三本中外名著的阅读,同时要求学生所阅读书目总字数不能低于200万字,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前教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树立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其后续的自主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自主阅读能力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阅读能力培养目前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不过很多的教师在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比没有认识到其特殊性,依然采用传统课题教学模式,针对阅读书目提出具体的问题,随后寻找统一的答案,这样的灌输式学习不仅仅使得原本的自主阅读学习失去了意义,同时也让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思考,也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在初次阅读完课文之后,就被老师强行要求记录下老师所谓的知识重点,在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无法获得阅读的快乐,同时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死记硬背中一点点被消磨。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注意点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入手,让他们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基于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资助学习,老师从旁点拨,让学生完成从阅读到自查最终到寻找不同结果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充分体现。

2.注重答案的多样化

自主阅读教学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教师应当注重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传统问答模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会让教师走入到教学的误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当更多的关注问题答案的寻找过程,而对于问题的答案应当更具包容性,允许多样化答案的出现。

3.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为辅,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回味,而不是一味采用填鸭式方法将老师心中所谓的“知识重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辅助的角色,让学生有层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要通过多次阅读来提高认识,并加深学生的记忆,这些远远比教师的讲解更重要。

4.合理链接课内外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同时知识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可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感悟生活,进而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通过美妙的语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自主阅读是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之上开展的,如果是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那么最终的阅读效果必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当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然后进行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必然是基于学生研究兴趣之上提出的,依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从而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因此必须要从学生个体特点出发,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通过在寻求答案过程中,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鸿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的五种语文素养[J]. 语文课堂教学与研究,2007(05).

[2] 卢雪飞. 多元对话:创造性阅读的灵魂[J].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参考,2005(04).

[3] 李海林. 阅读教学的辩证法[J].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参考,2005(Z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63-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所以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器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要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浏览读、略读、精读、细读),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一方面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包括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我会只做简单讲解,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四、帮助学生建立独立阅读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

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阅读量

小学语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知识内容,语文知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这门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识字和写作。在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阅读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成绩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提高阅读量,掌握更多的词汇。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为了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研讨,使小学生喜欢阅读,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并在阅读后进行合理的反思,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通过合理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由于小学生对一些事物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松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小动物的谜语,然后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搜索答案,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知识内容,最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谜底。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找到学习的关键,最终使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让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知识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扁鹊治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朗读相应的话语,运用合适的语气、语速与音调,找到更好的阅读技巧,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与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事物或事情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人或事,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具有传统的美德,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通过举办竞赛促使学生反复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举办学习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更能使他们热爱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让他们进行写作,并将自己的写作内容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阅读过程更加顺利,就会反复地进行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总而言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是每一位具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应从小学生阅读时的面部表情、阅读的声调、阅读速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时刻鼓舞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语文成绩,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式、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统一答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主人。每一个学生内心都蕴藏着想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学习活动越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更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也一定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微笑带到课堂,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快乐充满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读书研究。

生活是语文之源,所有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就是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教学情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词语,了解文章所描述的意境,辨析其表达方式、鉴赏其写作技巧,把握其主旨。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的情景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多写多练、总结归纳,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使学生在主动猎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不断创新。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研读《中国石拱桥》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研究专题分别为: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说明方法的应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学小品的特色等。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又能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的方式来进行,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讨论课后第二题的问题,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了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中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了准备。接着,笔者又增设一问: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要获救,还有哪些方法?此刻,学生们情绪高涨、反应积极、议论纷纷。笔者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的方案在班内评比。学生的兴致更高了,连平时不大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在讨论文章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最后竟说出五个不同的方案,其中有一条是:“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较先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父母只知道溺爱孩子,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三、鼓励学生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项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斑羚群除了飞跃山涧,还有没有别的自救方法?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出种种不同方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又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有的学生却提“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教师还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减少无功劳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已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完《最后一课》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问:“课文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含义?”通过讨论释疑,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更有甚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环节设计,可想而知,提出的疑问价值性会有多高。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五、启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曾经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想象:“当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回到皇宫后,会做些什么?”学生由此进行补充想象,通过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重要性;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7-02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课上所学知识。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独特性,其句子相互之间的组织结构、词语的构成方式以及习惯用法等都有其规律。而阅读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文字、词语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力是在其认读文字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头脑当中原有知识,在经过对文章当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判断、比较等一系列的头脑思维活动之后,达到把握文章词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思想及内容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力的高低是衡量其阅读能力最为基本的标准。

1.2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机让学生以口头形式来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对文章各段落及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采取课上讨论的形式,来让班级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则是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教师重视度不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意识模糊,对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针对教师课上讲授的诗词、课文、文字、词组等基础性知识进行抄写和背诵。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个人情感的体验,也打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这也是主要的阻碍因素。

2.2 开展范围较狭窄。要想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优美意境、体会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另一方面,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童话故事的幻想与现实的合理结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且总比现实生活更精彩的特点等,也决定了二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甚至主动自编故事讲述。结合两者,我以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要抓住时机,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随时开展写话教学。以教学《丑小鸭》一文为例,我征询学生的意见,"如果你就是那只丑小鸭,在知道自己已经变成漂亮的白天鹅后,又遇到了鸭妈妈、鸭哥哥、鸭姐姐、公鸡、猎狗、猫、小鸟、农夫、小姑娘等这些人物,你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照样是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一通。静待他们的讲述告一段落,我又征询意见,"把你们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好不好?"自然,接下来的写话练习是水到渠成,效果非常的好。例如,一个学生选择农夫作为说话对象,他写道:"有一天,白天鹅出去散步,又碰到了搭救自己的那位善良的农夫。它赶紧跑上前去,真诚地对农夫说:'谢谢您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后来,它还经常去看望农夫生病的妻子,与农夫一家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很明显,这样的看似无意间进行的写话练习,在达成写话练习目的的同时,也非常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激发了学生感恩的心,以自己的善良回报友人和社会,对于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而深远的。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不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有效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本文主要从阅读兴趣培养、字词训练、丰富阅读形式以及重视阅读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更好地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和关键,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直观展示、巧设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手段以及竞赛活动等。如在讲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小男孩学到了什么样的新本领?他是怎样展示这项新本领的?同时他又是如何切苹果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当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小男孩的方式来切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切的苹果。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再结合课文进行小组谈论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亲手操作中增强直观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课文,并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实用性。

二、重视学生的词句训练,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词句的掌握是学生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有效把握文章思想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词句训练。如在讲述《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述课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朗读预习,并让他们在朗读中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文章中的形声字、多音字以及同音异形字等。在预习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文中生字词的记忆。如可以通过换偏旁、加偏旁、笔画记忆和形声记忆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而对于一些生词词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加深他们对字词词义和文章的理解。

同时,由于文中“蚂蚁”和“蝈蝈”两词的读音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因此,在预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如对于“蚂蚁”的读音,教师要指出虽然两个字都是上声的读音,但在两个上声读音连在一起读时,要注意把第一上声读音读成阳平。而“蝈蝈”作为一个重叠词,在读音上要注意把后一个字的音节读成轻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示范性领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中字词的读音。此外,对于文中出现的常见词语和常见句子,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还要在平时的交流和写作中能够正确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逐渐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不断丰富阅读形式,重视正确阅读方法的掌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灵活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阅读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如对于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要让学生进行诵读,以增强他们对诗词韵律美的感知;对于一些小说片段或故事情节较多的文章,则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以及分组读等形式,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演欲望;而对于一些景物类或说明类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读,让他们在自己的阅读中感受、体会文章的深意。

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对他们正确阅读方法的引导。由于小学生自身的阅读领悟能力较弱,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即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文章题目和内容、读懂字词、归纳段落以及把握中心思想等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在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标题来进行课文的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都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找出文中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技巧的掌握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重视阅读评价,改善评价标准

阅读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阅读热情和阅读信心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阅读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阅读的乐趣,以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但当学生的阅读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指正,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重要路径和方式,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对他们词句的训练,通过阅读形式的丰富和阅读评价的多元化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辅溪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J].内蒙古教育,2013(06).

[2]杨素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文房四宝,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