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中的化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中的化学知识

篇1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少物理知识并非当学期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级才会涉及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相反,通过教师的提前介入与分析,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学中,DNA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在利用DNA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时,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标记等。这些内容涉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测射线的依据。在高中生物学科建构中,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二阶段的内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则是高三阶段的物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知识之间的渗透。相反,通过提前的物理知识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预先的概念认知,使学生结合对高二阶段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化感知未来可能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

此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得到体现。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耕作松土”的意义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学科中的毛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想更加科学的松土方式。

篇2

【关键词】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04-02

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既丰富又重要,在医药卫生专业无机化学教材内容中占有一定比例,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医药卫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职高专卫生职业教育中无机化学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部分内容庞杂、知识量大,使学生感觉化学难学难记,以致产生厌学心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元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

元素化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卫生职业教育无机化学教材注意选取重要的、有典型意义的、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元素化学知识编排成一定体系。因为元素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建设,特别是与医药卫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认识论和教学论的要求看,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必须以这些生动、实际的知识为依托。再者,要保证化学教学的理论水平,也必须借助于元素化学知识内在规律的推衍和概括。在元素化学教材内容中首先介绍重点元素,然后以重点元素带动整体内容,体现了个别元素到元素族的过程。从元素概念看,从个别概念发展为集合概念;从元素性质看,从个性到元素族的共性(通性);从化合物知识看,从分散介绍到归类介绍。教材内容特别强调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在同一族元素中的变化规律。因此,通过归纳总结,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系统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在变化规律。

二、以基础理论为指导,突出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结构理论及元素周期律为指导,有利于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解,并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联系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明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分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和制法。在无机物的性质中,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性质,而这些性质大多取决于元素所处的氧化态,抓住元素氧化数这一主线,可以使物质性质的学习、总结和掌握化繁为简,变乱为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基础理论给学生概括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内在规律性,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一化学思维方法去学习元素化学,以获得系统的、扎实的元素化学知识。

三、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元素化学实验分为验证实验和离子鉴定实验,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若结合一些典型的实验学习,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无机化学是高职高专卫生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具备所学专业的工作所必须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元素化学部分内容繁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往往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元素化学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后才会主动去钻研、去探索。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悬念式的课堂结尾、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联系医药卫生实际的素材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学生形象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蓬勃地发展起来。多媒体在元素化学教学上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元素化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和直观。由于高速缓慢的摄影技术和录像机的快、慢、倒等,可使学生缓慢地看到快速的变化,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看到缓慢的变化;对没见过的、看不见的东西,可以通过映象使其形象化;对立体模型以及立体照片便于学生掌握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在空间的排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功用、互相补充,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恰当配合,才能把传统教学课和多媒体教学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篇3

1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

的作用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一种决策,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成败。研究计划的制订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科学探究的这一重要要素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依据各种资料和以往相关经验,模仿科学家在正式开始研究前进行实验的设计,亲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可自主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

1.2 确保实验或调查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式进行实验或调查活动前,合理恰当的计划可大量减少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如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设计中,在正式实验前先设计一个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盲目展开实验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和财物浪费。

1.3 提高学生探究性试题的解题能力

新课改后,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验题中常给出已知的条件和实验试剂与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这类试题实则是对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使其形成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必能提高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题能力。

1.4 将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处于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多元智力理论倡导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学以小组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挥。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

的实施步骤

2.1 查阅相关资料

依据提出的问题和合理的假设,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和方案的制定。在这之前,学生需要查阅一定的相关资料。

1)关于该探究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借鉴科学家的做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究。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量,还能使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前期工作更具科学性。如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之初,就借鉴了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

2)相关科技书刊。科技书刊中有许多对科技知识的介绍,条件好的学校图书馆对相关书刊提供借阅。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较高、帮助较大的书刊有《环球科学》《牛顿科学世界》等。

3)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教材中涉及的探究性实验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模块常有一定的资料作为参考,如人教版必修三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就给出研究计划表的雏形供学生参考与进一步完善,对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模板。

2.2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要制定实验方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来自于科学理论上的猜测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际上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学生就必须明确探究目的是说明酶促反应都具有最适温度和最适pH,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失活。

根据探究假设来确定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的目的来思考实验的原理,按照实验的原理来设计实验的程序和步骤,这是构思实验方案的基本线索。在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技巧上,还可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实验需要解决的各个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每个问题的各种方法,经比较、选择、优化后,形成最终的实验方案。

2.3 尝试选择适宜的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材料和装置

按以上两步确定好实验方法后,要细化实验材料和装置的选择,该选择涉及的面很广,如实验原理、实验的误差要求、实验器材的功能、实验器材的安全、实验操作的方便性以及实验器材的代用品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实验材料和装置的选择产生影响。学生在具有多次选择实验经历以后,可以总结一些在选择实验器材方面的基本思路。

1)选择简便的实验材料。实验选材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探究生物遗传规律时,选择豌豆作为研究的实验材料,正是因为豌豆相对性状明显、生长周期短,是实验材料的佳选;且为自花授粉,省去了套袋的麻烦。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故同一实验可有不同的装置,但哪一装置更适合,学生就需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设备水平、自己现有的操作能力等。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实验,人教版考虑到权衡各地实验条件,采用的是运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的方法;而浙教版则依据当地经济发达状况,采用比浊计测定菌液的浑浊度,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光密度,先测定菌液浑浊度与菌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浑浊度间接反应菌液密度[3]。

2.4 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确定实验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设置对照原则、随机性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教师应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进行系统性讲解,供学生在具体实验设计中参照选择。例如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中,首先应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即蛋白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因变量就是洗衣粉对油渍、汗渍、血渍的去污能力。然后,找出无关变量并制定控制措施。该实验中,实验所用的洗衣粉量、污渍的污染程度、洗涤材料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都是无关变量。在这一实验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保持各组中无关变量一致性,消除这些受控制的因子对实验可能引起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实验设计

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3.1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的引导者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讨论后,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较难解决。对于后者,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适当的方式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指导疏通学生思路的中断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造成思路阻塞或中断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概念、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相互隔绝。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学习的难点,在点拨学生时,不宜讲得过多,只要把关键的问题点到即可。

3.2 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设计时间

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实验方案后才能动手实验。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先强调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最后课上让各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评定和指导,学生进行改进后开展实验。

3.3 注意实验安全性问题

在设计实验的预实验环节中,教师必须格外重视实验室安全性问题,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提前组织培训各小组组长,教给他们正确的安全事故应对措施,保证学生在自主预实验环节,能对突发性事故及时处理。

3.4 注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科学组建合作性小组,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让学生养成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

4 总结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随科学探究七大要素全面性的训练展开,也可设计具体问题,单独进行[1]。由于计划和方案易于书面表达,可测性强、评价简便,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际成为各类考试检测的热点,成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的重点。提高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研究生物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综合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承忠.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识与能力[J].学科教学,2003(2):40-43.

[2]黎云祥,赵广宇.新课标中学生物学教学实用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10):95-96.

[3]赵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18-02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与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继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攻读研究生将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分子构象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多,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为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实践环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化学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学时少(40学时)、内容多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就需要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知识模块。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无机、分析、物化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拥有较强的化学理论基础,对于生物分子式和相关的生化反应较易掌握,但涉及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以及需要记忆的抽象概念,就会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以教材为蓝本[1],将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分为四大知识模块来进行。模块1:生物化学研究进展;模块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模块3:代谢及其调控;模块4:分子生物学及其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激发学习热情。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大学生对最新的科研成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本学科与生物化学之间的交叉点,列举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如美国化学家博耶(Paul D.Boyer)等人运用化学方法阐明了ATP合成酶的功能机制,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美国科学家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施泰茨(Thomas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阿尤纳斯(Ada Yonath)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有助研制针对细菌的新型抗生素,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等。介绍本学科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开发基因治疗药物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另外,通过阶段性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这样,拓展了学习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在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突出重难点。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每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特点及其相互联系;难点在于,如何记忆众多的抽象概念、复杂的代谢历程和能量变化,理解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对于相应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是:(1)复杂过程简单化:如对各代谢的生化途径分段讲解,及时总结其特点,引导学生按要点记忆,就较容易将整个反应历程贯穿在一起。(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法,拉近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距离;联系本系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3)抽象内容形象化: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图表、动画素材的运用,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文字叙述图片化、平面内容立体化、静态模式动态化、难点内容简单化。

3.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中,强调生物化学原理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RNA的复制与AIDS药物的设计,疯牛病的发病机理与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关系,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与各种维生素的关系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并不枯燥,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1.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生物化学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内容,理论抽象,反应过程复杂,难以理解,这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予教师和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例如,通过观看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有助于理解蛋白质空间构象,掌握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概念;借助动画演示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呼吸链的组成和氧化磷酸化过程、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达到微观内容宏观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的效果。此外,视频播放一些生物化学的经典实验,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噬菌体实验和肺炎双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破译的体外翻译实验等,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CAI课件的使用,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更强的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信息量大,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页面的切换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因此,对于生物化学这一基础课程,不宜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基础内容的讲解上,如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公式的推导,采用板书更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借鉴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学经验[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典型案例包括:(1)酶的竞争性抑制机理与药物分子设计:以磺胺类药物和有机磷农药为例展开讨论。(2)脂代谢与健康减肥产品的开发:通过对目前热点减肥产品“左旋肉碱”瘦身的机理讨论,而引出“脂肪酸的β-氧化”内容。(3)酶的修饰与抗癌药物的开发等。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做到活学活用。

三、多样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素质

由于课时所限,课程中没有包含实验内容。为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将生物化学基本技能实验设置在《大学化学基础实验》选修课模块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做。开设的实验内容有:牛奶中酪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氨基酸的纸色谱分离鉴定、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卵磷脂的提取等。学生通过具体实验,能够熟练掌握生化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相关生化原理的理解。

系统性综合实验以开放性实验形式面向学生开设,将所学的分散知识点有机地综合起来,使以往所做零散单一的实验内容及操作相互衔接,培养了学生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方法。结合本系教师在酶学研究上的优势,开设了酶学方面的综合性实验,包括:淀粉酶水解淀粉制备饴糖,蛋清溶菌酶的提取及其活性测定,纤维素酶动力学性质分析等,涵盖了主要的酶学性质研究及其分析方法。

借助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结合理论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开设出20余项创新性实验,如生物农药Bt毒蛋白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鉴定、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的条件优化、火棘果中精氨酸的提取与鉴定、豌豆中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提取及其活性分析、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及纯化等。创新性科学研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系统的锻炼机会,使他们提前进入科研角色,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奠定了基础,不少学生在省挑战杯、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获奖。经过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掌握较好,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考研率逐年上升。

总之,在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与探索,注重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蔼光.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素霞,欧伶,俞建瑛,等.工科院校中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6-818.

篇5

[关键词]武警合训学员 职业生涯规划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00-01

武警合训学员作为武警部队未来军事指挥人才,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满足学员的个人发展需要、有助于学员实现自我价值、还可以提高学员的成才效率以及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但在职业规划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事项:

一、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部队需要的关系

基层部队是武警合训学员职业生涯规划中面对的首要问题。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当下部队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有利于自身职业目标以及崇高理想的实现。为此,武警合训学员在职业规划中应坚定不移的实现军队与个人利益相统一。掌握基层部队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既要将基层部队需要当作是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又要将其视为最终归宿,坚持以基层部队对人才的要求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当然也免不了出现个人利益与基层部队需要相矛盾的情况,这要求我们不止看得见目前的利益,还要结合长远的发展来看待问题,始终将部队需要作为约束自己的最高准则,在促进部队建设发展的同时,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武警合训学员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训练,对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所掌握,这将成为他们在从业中的优势与实力。部队是一个强大的武装集团,具有高度集中、相互统一的特点,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员的任职安排也会不尽完美,存在一些专业与岗位不对口、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的状况,因为学员分配到基层部队之后,第一任职大都将会是基层指挥排长。因此,武警合训学员不仅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应积极了解或是掌握自己所学专业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成为更能适应部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自身能力的关系

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是其在军队建设中的主要力量,也是人们能顺利完成一项活动的重要保障。武警合训学员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长进行职业规划,这是因为无论是何种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作支撑,并且能力的要求因工作而异。能力与特长是衡量学员能否胜任一项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学员成为军队建设主力军必不可少的素质。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人在胜任一份工作的初期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这对武警合训学员来说更为明显,武警部队实施合训分流教育时间不长,到底这种人才能否达到现在武警部队的需要,这一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学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特长。分配到部队之后,也要秉承“活到老,学到来”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由此可见,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自身能力的关系对于武警合训学员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四、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兴趣爱好的关系

兴趣一词是指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稳定、主动、持久的认识倾向。对工作的浓厚兴趣会提高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样更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相反,对工作毫无兴趣,就难以百分百做到认真工作,并且容易在工作上出错,也难以做出成绩。武警合训学员应妥善处理职业规划与兴趣爱好的关系。这是因为事物皆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兴趣与爱好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其消极的耗散作用。例如,一些武警合训学员对什么都感兴趣便失去了自有特色;一些武警合训学员兴趣爱好与职业不符等便会给武警合训学员增添烦恼。因此,武警合训学员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如若兴趣与自己岗位职责一致,应坚持到底;如若兴趣与岗位职责不一致,应考虑培养新的关于自身职业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使三者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信息化;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G43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24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62-02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在生物化学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努力下,已建成了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并顺利通过验收。自2017年生物化学被确定为校级“双语”课程以来,教学团队认真开展该课程中英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标准、项目化模块设计等传统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紧跟现代职教潮流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已完成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堂讲授的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甘油三酯代谢”为例,对基于微课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进行研究。

一、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为初步了解本专业学生对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接受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184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9%的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68%的学生反映,不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掌握教学内容里较难理解的章节。因此,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为:70%的学生认为应该以信息化教学为主,但不应完全放弃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模式。这一结果既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线上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也确定了信息化教学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主体的工作方向。

(二)教学分析

笔者参考“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结合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将教学内容整合成7个理论基础与应用项目、6个技术实践项目及若干模块,本次授课内容选自理论基础与应用项目七模块二,共2学时。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了脂肪经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那么甘油和脂肪酸在体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分解呢?这是本次课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甘油三酯是多种药物的合成原料,学习甘油三酯,可为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结合课程核心素养和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还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甘油三酯的水解、甘油和脂肪酸的代谢、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及能量计算三个内容。饱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过程及脂肪酸β氧化反应原理及能量计算也是难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仅仅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运用基础化学知识的能力偏弱,其特点是爱操作、喜合作、厌理论、怵原理,再加上有机化学知识零碎、相近,且微观反应无法观察的特点,易导致学生因知识混淆、机理难懂而产生畏学情绪。为解决这些难题,教学团队采用创设企业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由易到难设置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同时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将其渗透于教学当中,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三)教学实施

课前,学生登录智慧职教云课堂生物化学课程平台,学习动画微课“甘油三酯的自述”,以完成问卷调查的形式上传个性化作业,对甘油三酯的结构和性质产生初步印象。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甘油三酯的来源、利弊留下了印象,但对其分解路径的了解还有所欠缺。课上,教师首先请问卷完成得最好的学生讲解对生活中甘油三酯的理解,再根据药品专业的工作岗位设置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脂肪肝的形成”;然后小组讨论脂肪肝堆积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自然导入学习任务1:认识甘油三酯的结构。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生产中泄露的甘油三酯”后,提出任务2和任务3:应该怎样分解甘油三酯呢?脂肪酸是如何氧化分解的呢?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下面以任务三的完成为例来介绍。首先开篇导入动画,接着以問题的形式,把知识点包含的内容概括列出:什么是β氧化过程?只含有一个氧化反应吗?需要酶的参与吗?有能量的消耗与产生吗?生成了什么物质?反应发生的部位在哪里呢?由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在层层问题中,一步步引出后续内容概要:β氧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依次为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转运;脂酰CoA的β氧化。

(四)教学评价课后拓展

教学评价为即时评价,即随机挑取一组学生通过云职教平台题库进行习题测验,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填写教学过程评价表,同时教师以习题测试结果反馈来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进度,提升学习效率。课后,任务拓展内容之一为体验高端设备检测。学生要观看技术人员对血脂检测方法的讲解和演示视频,总结出不同脂肪酸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的特点,了解前沿。并参与临床检测(课后),即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南通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相应项目的拓展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辅助操作。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

任务型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点由抽象变直观。完成递进式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中综合灵活运用微课、动画、视频与VR教学情境的教学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的陈旧课堂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学时所限,设置课后在线讨论模块,使学生课后也能进行线上学习。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线上线下高效教学。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完成为主线,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另外,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德育,更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引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能让学生感受“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三、讨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它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因为教学模式单一,较难实现信息量巨大的现代课堂教学;同时,因为授课局限于课堂,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授课内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篇7

关键词:石化现象;书面语;词汇石化错误;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134-07

一、概述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体系。Nemser称中介语为“接近目的语的语言体系”;Corder用“方言(dialect)”一词来定义中介语,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方言”,是“过渡方言”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1]。而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征,其伴随着整个二语习得过程。Selinker (1979)将此界定为语言习得的停止和对非目的语形式的习惯性使用。他认为,“不管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机会和动机如何,石化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以及语篇领域中”(Selinker & Lamendella,1992)[2]。Selinker (1972)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重新建构的连续体,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约95%)沿着这一连续体在未达到目的语水平时便停止发展,即使他们不断地接触目的语,也无法完全掌握目的语[3]。“石化结构通常以潜在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但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4]因此,石化现象也被称作僵化现象[5]。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其与语言形式是否正确无关。这也就是说,石化现象不只是错误的语言形式,正确和错误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6]。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从石化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由Larry Selinker首次提出至今,国外众多学者如Selinker、Ellis、Krashen、Vigil、Schumann、Trillo、Han等在石化现象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国外研究主要包括石化现象概念、内涵,石化现象存在与否、成因和解除石化 (defossilization) 对策研究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研究方式主要以主观推测为主,实证性分析较少。主要研究情况如下:第一,石化现象的界定和概念研究。如Selinker明确阐释了石化现象的特征――永久性和异常性。除此之外,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是石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3]。Lowther和Smith将其定义为在中介语发展到最终阶段时出现的一种认知过程;Han归纳出石化现象的内在与外在特征。第二,石化现象成因研究。国外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通过各种理论模式构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如Selinker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提出石化现象成因:如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度概括。Lenneberg和Lamendella从生物论角度提出了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 和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 等概念。Vigil和Oller (1976)提出了交互作用理论,他们强调外因对石化现象形成的作用。Schumann从学习者情感方面的态度、动机等因素对石化进行解释。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 (In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输入量不足、输入的语言质量不适、情感屏障、输出屏障和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导致了石化现象[7]。Han (2004a)认为,文化适应和教学指导的缺失是导致石化现象的成因。第三,石化现象实证研究方法分类研究。如Schumann和Lardiere的纵向研究法、Wekker et al的典型错误研究法、Hylterstam和Lennon的针对高级学习者研究法、Mukattash的纠正性反馈法、Washburn的针对居住时间长短研究法等。

(二)国内对石化现象研究的现状综述

以“石化现象”、“僵化现象”作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止到2015年4月,期刊类约有 24 000篇,学位论文类约有 20 000篇。从数据可见,国内对石化现象研究的重视程度很高,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石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如王宗炎、戴炜栋、束定芳、牛强、陈慧、张雪梅、陈淑芳等。总体来看,国内石化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理论成果对国内研究的分析和应用、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探讨以及对外语教学启示作用探索等。主要研究内容涵盖:第一,介绍和总结国外石化理论,其定义、分类、成因研究,并从中介语视域下对成因和表现进行探索,以及对外语教学启示的关注,如戴炜栋、牛强、陈慧媛、吴丁娥、赵萱等。第二,石化现象研究。词汇石化研究,如蒋楠等;话语标记语石化研究,如李巧兰;写作石化研究,如徐德珍等;口语石化研究,如杨文秀等;语法石化研究,如柏桦、靳炎等;整体语言石化研究,如周红云等;语用能力石化研究,如黄莹、张新宇等。第三,对石化现象分布的研究,如刘润清、戴曼纯等。

综观国内石化现象研究文献,其研究的总体特征是:第一,形式上主要是理论的思辨和探讨研究,但缺少自主实证研究;第二,内容上主要是将国外研究成果与国内实例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但鲜有对国外实证研究的评价性研究;第三,研究对象上集中于对大学生和混合型学生群体的研究,或是对某个阶段学生群体的研究,鲜有多层次的纵向或横向对比研究;第四,研究文献数量在稳定中增长,但内容狭窄,欠缺深度。

在此,笔者通过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近两年四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尝试对其写作中出现的词汇石化错误进行质化研究,以此得出所出现的词汇石化错误种类和比例,以期为外语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词汇和写作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汇石化错误质化研究

研究对象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2013级本科学生,本专业共有4个班,158人,因专业需要,男女比例为1∶1。从入学到2015年4月,大约有320课时(160次课),其中外语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大约有30次。笔者从大约2200份写作作业中随机挑取80名学生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4月近四个学期的英语写作作业与课堂写作练习共320份,选取具有研究价值的240份进行研究。词汇石化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更为常见和典型,并且该专业的学生以汉语词汇学习和练习为主,其英语写作中的词汇比起其他专业学生会具有更强的母语负迁移,由于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迁移,因此会导致更典型和更频繁的词汇石化错误。笔者通过对搜集的数据进行质化分析和汇总,从1821处词汇错误中总结出约11种类型的词汇石化错误,以及每种错误出现的典型形式和比例(表1)。

(一)冠词石化错误

冠词的石化错误在英语写作中比较常见,由于汉语中表达单数时并不必需冠词,并且比较级或是专有名词前也不存在冠词,加之该专业学生在长时间的汉语训练中形成更加系统和准确的母语使用体系,因此,其英语写作中的冠词使用会出现石化错误,并且难以改正。这种词汇石化错误出现的比例约占总的词汇石化错误的5%,主要类别有:

1.冠词遗漏石化错误

例如:(the) most dangerous place;(the) Great Wall等。在英语中要表达可数名词单数时需要使用a/an,因此学生写作中的冠词错误主要是在可数名词单数前的冠词遗漏,以及比较级和专有名词前冠词的遗漏。

2.冠词误用石化错误

例如:the Laura;the America (美国);an (a) university。英语中的专有名词或是特指名词前并不需要冠词,因此学生写作中通常会误用冠词,主要体现在人名或是国家前的冠词误用。此外,还有一些元音字母开头但是不是元音音素的单词,或是辅音字母开头但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

(二)单词拼写石化错误

单词拼写石化主要出现在一些特殊单词中,例如外来词汇、包含重复字母的词汇、包含不发音字母的词汇以及包含相同发音但是不同字母的词汇等。除此之外,还有字母组合的乱序现象。这种单词拼写石化的出现比例约是11%,主要体现在三种常见词汇错误中:

1.某些字母的遗漏石化错误

例如:Beck(h)am;ve(h)icle;wei(gh)t;admis(s)ion;Be(c)kham等。这种字母遗漏的词汇石化错误通常出现在不发音的字母上,如英语单词中出现在词尾的e,某些单词中的h或不发音的gh组合,或是重叠出现的字母等。

2.某些同音字母的拼写石化错误

例如:importans(c)e;sk(c)ope;mins(ce)等。在英语中许多字母在单词中具有同样的语音,因此学生在记忆的时候会出现混淆,从而在写作时产生词汇拼写错误,而这种拼写一旦形成习惯,会造成同音字母的拼写石化错误。

3.某些字母的乱序石化错误

例如:recie(ei)ve;reminics(sc)e;retrei(ie)ve等。某些字母组合或是源自拉丁语的词根会导致学生在拼写单词时出现字母乱序的错误。

(三)名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这一类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约17%,主要体现在英汉名词的直译、名词复数的错误形式、词性变化错误、形近词的使用错误等。

1.英汉名词的直译石化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将“论文答辩”翻译成“paper debate”而不是“thesis defense”;将“毒液”翻译为“poisonous liquid”而不是“venom”等。这种词汇错误主要是英汉词汇之间的直译,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现有的词汇去构造词组或是复合词,而不是使用正确的词汇。

2.某些名词的复数形式和构成形式石化错误

例如:alumnuses (alumni);poultries;specieses (species);accessment (应为access或accession)。对于一些源自拉丁语的单词,其复数形式较为特殊,而学生通常在写作中使用过度概括化行为(overgeneralization),将应该特殊变化的名词与词尾加s/es的单词混淆,或是误用一些只存在于特殊语境中的名词复数形式、集合名词的复数形式以及单复数同形的名词。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构词原则,但是在变换词性时没有注意到有时候某些动词有专有的名词形式,从而学生在写作中会使用自己通过构词法拼写出的错误名词形式。

3.名词同义词的误用石化错误

例如:“propaganda”等同“宣传”,“politician (政客)”等同“statesman (政治家)”。有些词在汉语中是褒义词而在英语中是贬义词,很多学生对写作中所使用名词的褒贬意义一知半解,这会导致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同义词的石化错误,很多贬义词被用作褒义词,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单词褒贬性或其内涵了解不完全,或是对英汉词汇感情差异的不了解所致。

4.形近词的混用石化错误

例如:将“succeed”的名词“success”(成功)混用成“succession”(衔接),将“sensitivity”和“sense”的语义混淆,将“distinction”和“distinctness”的语义混淆等石化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过分概括以-er结尾的名词或是混用以-er结尾的名词形式,例如:projecte(o)r;将名词“murder”混用成“murderer”等。有些动词或是词根具有两种名词形式,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混用其名词形式,在错误的语境中表达了错误的意思。

(四)动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动词使用的错误在所有的词汇石化错误中占约26%,其比例最大。由于动词是一个极其活跃的词类,其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出现错误。并且由于英汉的差异,在动词时态的运用上也会导致动词变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动词曲折变化错误,如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时态变化等,或是动词搭配错误,如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混用,以及小品词的遗漏等。

1.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遗漏石化错误

例如:Tom wants(s) ;My mom wash(es)等。这种动词错误主要是源于英汉语言差异,汉语的动词不需要跟随主语的性数进行变化,因此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英语中的动词也随主语进行形式变化,而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会遗漏动词第三单数人称的动词变化。

2.动词时态变化形式的遗漏石化错误

例如:I study(ed) here yesterday;He longs (to) see you;I (am) going to school now;He cutted the tree.等。同样是由于英汉差异,汉语动词没有曲折变化,在表达时态时不需在动词上进行形式变化,而英语常常需要使用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形式、过去分词形式等。因此,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常常在使用过去时或进行时遗漏动词的变化形式,或是对于应该使用特殊变化的动词却使用了错误的变化形式。

3.动词同义词误用石化错误

例如:I didn’t (do) make homework;He accused (charged) her with theft;make (commit) a crime等。这种动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动词短语的固定搭配或是动词同义词的意义了解不完全所造成的,也因为汉语语义直译的影响。

4.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混用石化错误

例如: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listen (to) music等。有些学生经常会混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其中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的比例更大,在这类作业中占到约67%。在写作中,学生常常会遗漏不及物动词后的介词,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

5.助动词的遗漏和助动词否定变化重复使用石化错误

例如:I (have) been there already;She (is) waiting her parents;They didn’t made it等。此类错误常常出现在进行时句中或是完成时句中。主要体现在助动词be和have/has的遗漏或是助动词否定变化重复使用。

(五)形容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这类错误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主要体现为将其他词类转变为形容词时添加错误的派生词缀、将副词和形容词混用、特殊形容词比较级与最高级变化错误,以及形容词与名词的固定搭配错误等。此类错误占所有词汇石化错误的6%。

1.形容词的构成石化错误

例如:communicatical (communicative);monthful (monthly);将success的形容词形式successful (成功)混用成successive;destructional (destructive)等。学生在将动词、名词转化成形容词时,会出现添加错误的派生词缀的现象。

2.副词和形容词混用石化错误

例如:He climbs the tree manly;They line up orderly;I grow elderly(被视为副词)等。由于学生更熟悉-ly是构成副词的词缀这一原则,对于一些以-ly结尾的形容词,学生容易将副词与这些形容词混用。

3.特殊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变化石化错误

例如:illegaller (more illegal);quicklier (more quickly);more early (earlier)等。学生对于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形式较为熟悉,但也出现了错误。而在使用一些较为特殊的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也出现变化错误。

4.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石化错误

例如:sensitive 与sensible混用;elder (older) furniture;an interested (interesting) novel等。这类错误主要体现在对形容词同义词词义了解不完全,以及对形容词与名词固定搭配的错误使用。

(六)副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这类词汇错误出现得并不频繁,只占总石化错误的约2%,学生在一些特殊形式副词的使用上会产生错误。例如:All the students work hardly for the exam;They are scared deadly;Tourists escaped lively等。学生常常把一些以-ly结尾的形容词误用为副词。

(七)介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这类词汇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6%。由于在汉语表达中,动词后不需要添加介词,而且汉语名词后没有介词,这种英汉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遗漏介词或是英语名词短语后的介词遗失等。

1.介词遗漏的石化错误

例如:look (at) me;I’d love (to);You can go shopping if you want (to)等。学生常常遗漏一些不及物动词后的介词,以及在省略句中不可省略的介词。

2.短语中介词错误选择的石化错误

例如:devote in (to);an introduction of (to) (表示“介绍”);stand near (against) the wall等。由于对词组掌握不牢固或是对形近词组的混淆,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与介词搭配的错误。

(八)代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这类错误主要集中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错误,由于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语音相同(他/她/它),因此,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在不经意间将其混用,尤其是he和she,his和her的混用。这类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5%。例如,人称代词混用的石化错误:her (his) wife;He gave birth to a baby;It is writing his homework now等。

(九)词类转换的石化错误

这类错误主要源于英汉差异,由于汉语中许多动词与名词同形同音,而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动词和名词需要添加派生词缀,因此,学生在写作中会将英语动词和名词混用。这类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8%。例如,名词、动词混用的石化错误:We will success (succeed);economic develop (development);Don’t hesitation (hesitate) to ask me等。在汉语中许多名词和动词可以混用,其形式相同,而在英语中,一些动词不能直接被用作名词,因此在词类转换过程中会产生错误。

(十)固定表达的石化错误

固定表达错误是由于学生将汉语表达机械地翻译到英语写作中,因为有些具有汉语特色的固定表达很难准确地翻译到英语中,或是由于学生对固定表达的短语使用错误,这类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10%。例如:I miss my hometown’s foods very much;Th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interesting;There have a lot of flowers.等。学生将许多汉语固定表达直译到英语写作中,造成中式英语语句。

(十一)其他石化错误

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错误,由于数量较少,无法单独构成一类词汇石化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也值得我们关注。这些多样化的石化错误占总词汇石化错误的4%。例如:But与However的混用,以及but与although连用的石化错误:But, I think;But it is raining;Although he is poor, but he is diligent等。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常常出现把“but”置于句首以表达转折意义,而不是使用“however”,并且“but”后不应该添加逗号,除此之外,学生因受汉语影响,常常把“but”和“although”连用。

四、词汇石化错误成因及对策

笔者在11种词汇石化错误基础上,总结了其成因,并根据当前英语教学特点,提出减少或避免词汇石化错误的对策。

(一)词汇石化错误成因

1.母语迁移作用

母语迁移指母语对学习外语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是母语正迁移;对学习外语产生干扰和阻碍的为母语负迁移。英汉属不同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为“形合”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意合”语言。两种语言在词汇上只有一定数量的对等,并且英汉有各自表达习惯及方式。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冠词、名词误用、动词误用、形容词误用、代词误用、词类转换以及固定表达的石化错误。

2.与目的语文化差异

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忽视或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导致其对很多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理解出现偏差,无法在使用中准确运用。而多数学生也只是将英汉文化简单等同,导致在英语表达中常以本国文化为思维和表达模板,忽略英语文化的语言习惯,主要导致了名词误用的石化错误。

3.外语课堂中的机械式教学

语言学习主要依靠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学习。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主要依靠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板书学习语言规则,通过各种练习训练语言技能。这种机械化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教师水平、教材科学性和课堂氛围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学生在机械式教学环境下,会常犯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错误,导致名词误用、动词误用的石化错误等。

4.外语学习环境不足

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语言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语言学习环境充足能够营造一种母语习得式的语言学习环境。语言环境不仅能为语言学习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并且提供一种社会性和自然化的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社会交际能力。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能够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和准确性,改善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能力。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犯代词误用、词类转换、固定表达的石化错误等。

5.学习工具的缺陷性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或是做练习时依靠电子设备上的词典软件或迷你电子词典。这些工具的词汇量有限,词条解释不全,甚至含有词义或词形错误。学生长期用此类方法学习,会对词汇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很难改正。这些设备由于其自身存在多种局限,并缺少词汇与文化背景的综合解释,很多词汇例句在实际文化背景下并不适用或已经不再使用,这导致学生学习词汇时脱离目的语文化、词汇正确度下降以及所使用词汇陈旧等问题。

6.词汇使用的局限性

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言不达意,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达其思想。学生长期反复使用有限词汇,在词汇选择方面形成石化趋势。另外,尽管有些学生能够识别和书写出相当数量的词汇,但不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无法产出合理搭配和地道表达。很多学生倾向于简单地将英汉语义对等,不根据英语词性和文化习惯使用词汇,导致词类转换、固定表达的石化错误等。

(二)应对词汇石化错误的措施

1.词块教学法

英汉词汇在词形、词性和词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对应词汇非常有限,机械对等会导致学生不明确词语搭配意义,在写作中使用大量中式英语。教师借助词块教学法,使学生记忆固定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鼓励学生以词块为单位使用词汇,并使之融入语境,帮助学生更全面和轻松地理解词语涵义和实际用法,增强词汇表述正确性和使用准确度。

2.重视英语语境

传统英语词汇学习通常只注重词的发音和其语法功能等,通过简单造句等方法记忆词汇,这导致词汇学习枯燥乏味且脱离真实语境,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和准确使用词汇。教师应重视语境作用,通过语境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加强学生词汇认知和运用能力,以减少词汇石化错误。鼓励学生主动将词汇与实际应用情景结合,加深对其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应用情景的掌握,使学生更准确、更恰当地选词用词。

3.鼓励使用新词汇

多数学生在选词时形成习惯性选择趋势,很少考虑更新、更高级的词汇,许多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中依然倾向使用在低年级学习的词汇。这导致学生的实际词汇量得不到扩充,英语水平很难有显著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多用新词汇,尝试低频词,选择内涵和外延更加精确的词汇,增加学生产出性词汇的丰富性。

4.避免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导致词汇石化错误的重要因素。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十分常见,因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此现象,以此使学生减少和避免词汇石化错误。教师可提倡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材料,增加正确、自然的词汇输入,鼓励学生用英语记日记、写文章等。

5.加强学习者对词汇石化错误的认知

对词汇石化错误的全面认知对学生克服词汇错误有重要帮助。许多学生已意识到词汇石化错误的存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不以为意。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词汇石化的认知,指导其在词汇学习中建立和保持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以减少词汇错误的发生频率。教师多讲解词汇石化知识,呈现常见的词汇石化错误,收集学生常犯的词汇错误进行实例分析。

6.加强师生之间的词汇学习反馈

师生之间就写作中词汇石化错误的相互反馈对减少词汇石化错误有重要意义。根据学生出现的词汇错误,教师应以不同方式处理不同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学生所犯错误,并挑选常见和典型词汇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学生及时交流其对词汇错误的看法,鼓励学生对词汇错误进行自主改正,并通过教师的反馈获取建议。

五、结语

以上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近4个学期约40次写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出词汇石化错误的11种类型:冠词石化错误、单词拼写石化错误、名词误用的石化错误、动词误用的石化错误、形容词误用的石化错误、副词误用的石化错误、介词误用的石化错误、代词误用的石化错误、词类转换的石化错误、固定表达的石化错误、其他石化错误共计1821处,根据这些石化错误,笔者总结出词汇石化错误成因有母语迁移作用、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英语学习环境不足、学习工具的缺陷性和词汇使用的局限性,并提出通过词块教学法、重视英语语境、鼓励使用新词汇、避免母语负迁移、加强学习者对词汇石化错误的认知和加强师生之间的词汇学习反馈等作为减少词汇石化错误的对策。

参考文献:

[1]Corder, S.P. Idiosyncratic Dialects and Error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1: 149-159.

[2]Selinker, L. & Lamendella, J.T. The Role of Extrinsic Feedback in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A Discussion of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Language Learning .1979,(2): 363-375.

[3]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RAL, 1972: 209-231.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10-15.

[5]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篇8

关键词:高脂饮食;痰浊证;血瘀证;血脂;血液流变学;家兔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46-03

高脂血症家兔动物模型以往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由于该模型同时存在高血脂和血循环障碍这两种病理机制,也被用于中医痰浊和血瘀证候的研究。中医学认为,证候是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随时间而动态变化,即其“动态时空”的特征。在以往的报道中,只有关于该模型造模末期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尚缺少在造模过程中对家兔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动态的观察。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血瘀证的重要生物学表现,血脂异常与中医痰浊也有密切的关系。本实验拟通过观察高脂血症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随高脂饲料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动态变化及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痰浊、血瘀证候的动态演化规律的生物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健康新西兰家兔21只,雌雄不拘,体重(2.0~3.5)k8,由北京开源兔业养殖场提供,许可证编号:Scxk(京)2006~0005,动物于安静环境下单独分笼饲养,室温控制在(23±1)℃的范围内,相对湿度60%,光线自动控制12 h明暗交替变换,给予充足清洁饮水。

1.1.2 试剂 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由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科技中心提供;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试剂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试剂盒,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由美德太平洋科学集团提供。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glpyrrolidone,PVP),配制红细胞变形液,Sigma公司产品。

1.1.3 仪器 BeckmanCoulterCX4 Pr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LBY-N6B全自动清洗血流变仪及微量血浆测试装置,LBY-BX3红细胞变形仪,C2000-2高性能血凝仪,由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DL-4000B冷冻离心机,由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生产。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21只家兔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6只,高脂饲料喂养2周、4周、8周组5只。高脂饮食组每只每天早、晚分别给予高脂饲料30 g,待高脂饲料喂完后加普通饲料及少量青菜喂养。高脂饮食饲料配方为1%胆固醇、15%蛋黄粉、5%猪油、79%普通兔饲料。分组及喂养方法见表1。高脂饮食2周组有1只家兔在第2周时意外死亡。8周后自家兔耳中央动脉取血进行指标检测。

1.2.2 血脂检测 家兔空腹取血,待血液自凝后,取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

1.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取血后分别加入肝素抗凝试管,3.8%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取肝素抗凝血0.8 mL用LBY-N6B全自动清洗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肝素抗凝血离心3000r/min,10 min,取0.2 mL上层液用微量血浆测试装置测血浆黏度;取肝素抗凝血0.8 mL用LBY-BX3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取枸橼酸钠抗凝血离心3 000 r/min,15 min,取上层液,按试剂盒说明书用C2000-2高性能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PT、APTT、TT等各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Pearson法分析相关关系。

2 结 果

2.1 高脂饮食对各组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 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组、4周、8周家兔的TC水平显著增高,达(15~17)倍;高脂饮食2周组家兔的血清LDL-C升高达40倍,8周组升高54倍,说明高脂饮食使家兔血清TC水平、LDL-C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到很高水平。高脂饮食2周和4周组家兔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8周组HDL-C水平进一步增高。高脂饮食2周、4周组家兔血清TG升高40%左右,与普通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组家兔TG水平升高4倍,表明高脂饮食对家兔血清TG影响比较缓慢。详见表2。

2.2 高脂饮食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血浆黏度显著升高,表明高脂饮食在短期内可影响家兔血浆黏度,并随喂养时间增长持续升高。全血黏度的变化有波动,在低切、高切变率状态下,高脂饮食2周组全血黏度呈升高趋势,随后又有降低趋势,但各组与普通饮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高、中、低切变率下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降低,表明高脂饮食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较大。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TT显著降低,APTT在高脂饮食4周组明显降低,PT随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延长有降低趋势。

2.3 高脂饮食家兔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C和LDL-C与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及TT呈显著负相关。TG与血浆黏度呈

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HDL-C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APTT呈负相关。提示TC,LDL-C,7G和FIDL-C的升高均可导致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TC,LDL-C,HDL-C可能导致血液纤溶活性降低。

3 讨 论

以往的高脂血症家兔动物模型研究中,大多只关注造模末期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尚缺少在造模过程中对家兔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动态观察。本实验通过对2周、4周、8周高脂血症家兔造模过程中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发现其各指标都有不同的变化特点,并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些发现对探讨中医的痰浊与血瘀证的相关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本实验中,家兔血清TC,LDL-C在高脂饮食2周即呈显著性升高,TG增高较为缓慢,在高脂饮食8周时增高才出现显著性差异。表明家兔对高脂饲料敏感性高,血浆中TC浓度升高迅速,但TG增高较缓,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家兔对胆固醇易吸收而代谢较慢,而对TG正相反。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发现,痰浊证病人的血清TC,TG,LDL-C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组病人和正常人,认为血脂水平与痰浊密切相关,血清TC,TG,LDL-C含量升高可以作为痰浊证微观辨证及判别治疗痰浊证药物疗效和病程进展的微观指标。

篇9

关键词 玉米;吉单441;种植密度;生物学性状;产量;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10-01

桦甸市属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域,常年降水量偏多并且低温寡照。有效积温在2 700 ℃,无霜期126 d。选择以中早熟为主、品质优良、成熟期脱水快的玉米品种。因此,玉米品种吉单441完全符合上述要求。为明确吉单441的最佳种植密度,开展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通过试验明确了该区域种植吉单44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区设在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向阳村,试验地土壤为冲积土。试验区耕层土壤有机质25.6 g/kg,pH值4.48,水解氮186.62 mg/kg,速效磷63.94 mg/kg,速效钾148 mg/kg。试验玉米品种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供试肥料为尿素、二铵、氯化钾,由桦甸市延庆农资有限公司提供。纯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00、100、10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和钾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入原垄沟中作底肥,2/3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试验区设6行,行长10 m,宽60 cm,面积36 m2。随机排列[4-6],3次重复。5月28日播种,深度3.5 cm。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玉米生长期间进行出苗期、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调查。吐丝期调查玉米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

收获期对小区10 m2内的全部果穗进行测产,选取代表性的10穗晾晒风干。考种时测定果穗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产量[7-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441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出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较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株/hm2及40 005株/hm2,较晚为种植密度70 005株/hm2及85 005株/hm2。吐丝期较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株/hm2,较晚的为种植密度70 005株/hm2及85 005株/hm2。成熟期较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株/hm2及40 005株/hm2,较晚的为种植密度70 005株/hm2及85 005株/hm2。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441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植株高低及穗位高低均依次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茎粗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85 005、70 005、55 005、40 005、25 005株/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441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收获穗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种植密度85 005、70 005、55 005、40 005、25 005株/hm2。千粒重较高的为种植密度25 005株/hm2及40 005株/hm2。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种植密度70 005、55 005、85 005、40 005、25 005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出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较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株/hm2,较晚的为种植密度70 005、85 005株/hm2。吐丝期最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株/hm2,较晚的为种植密度70 005、85 005株/hm2。成熟期较早的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株/hm2,较晚的为种植密度70 005、85 005株/hm2。

吉单441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中,种植密度70 005、55 005株/hm2的产量较高,分别为12 607.5、10 918.5 kg/hm2,该2个种植密度的产量相近,而种植密度70 005株/hm2大,其单位面积播种量大,增加播种量,同时增加单位面积播种种子的费用以及田间管理的费用。因此,在该区域吉单441的种植密度选择60 000株/hm2,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5]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183-185.

[6] 方向前,曹文明,于世伟,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科技通讯,2011(1):119-120.

[7] 方向前,赵洪祥,李姝,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不同收获时期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3):4-6.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化学;内容;联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目前苏州市区初中生物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两学年,初一每周3课时,初二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苏州市结业考试。化学学科安排在初三开设,每周4课时。相对而言,初中生物课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化学作为中考科目,教学进度要比生物快。从师资角度来讲,化学教师兼职生物课的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生物和化学的有效教学,值得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初中生物与化学在三维目标上的联系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存在众多的“不谋而合”,下面简述在初中生物和化学的联系点。

1.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的联系

笔者比较了初中苏科版生物和沪教版化学相联系的内容,发现生物内容联系到了化学中的每一章,也涵盖了熟悉的化学基本用语、身边的化学物质、微观粒子的奥秘以及实验探究和化学的应用价值等几方面的内容。

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中的“化学变化”与生物“原始大气中简单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相联系;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缓慢氧化中的放热”与生物中“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相联系;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子的运动”与生物的“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气体扩散”相联系、化学的“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影响”“ 贫血”相联系;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变化的实质”与生物的“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相联系;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生物的“土壤线虫能够指示土壤中重金属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相联系;第六章 溶解现象中“稀浓溶液中不同的溶质质量分数”与生物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酸性土壤的检验”与生物的“苔藓植物具有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相联系;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有机物为人体提供能量”与生物的“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相联系;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物的“环境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相联系,等等。

生物与化学在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也有联系(见表1)。如实验操作、探究方法是科学学科中常见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生物与化学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处(见表2)。如化学中考要求的A级学习目标可以采用与生物相似学习方法,如可以采用自主阅读、观察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了初一生物中的变量原则后,则可以轻松面对化学中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探究;学生可以从生物的分类方法学习中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可以迁徙到在化学学科中能熟练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则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的联系

生物与化学教学中均会涉及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化学家、生物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改善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生物与化学学科中众多的科学实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学习来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合理安排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的教学

初中生物和化学有着众多相联系的知识点,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根据中考学习水平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1.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初一生物课时安排为周3课时,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松,时间较宽裕,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初中化学的学习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培养创新能力却只有一年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时间比较有限。通过对比,生物教学中涉及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化学教学中的A级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时可以对这类比较浅显的内容进行嫁接和提前教学。例如熟悉的化学用语板块中简单化学元素符号的认识、常见物质像二氧化碳、水、氧气等化学式的书写;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检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探究中对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的介绍;化学应用价值中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这样一方面既可以缓解化学教学进度中存在的时间紧迫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元素符号时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辅助教师完成等一系列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一些“差生”的学习观念,从而增强学生对探索未来化学知识的神秘感,逐步培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应加强学生间讨论、自主阅读、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进行,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爱好科学、追寻真理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两者在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中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处,为各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化学生物知识适时重复,加强化学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教学

对于上述A级目标的知识点,经过生物学科的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一掠而过或加以简化,避免过度重复性教学。然而对于一些化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分化点则需要通过反复教学来逐步巩固和提升。

第一,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重复。

中考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级别的要求,例如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属于C级要求。学生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参加中考时间较短,如何尽快适应化学学习和培养解题能力,需要对化学中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认识到位。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物和化学学习中分别强调并给予指导。相信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时间段进行重复学习,会提高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领悟能力,从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第二,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重复。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本的要求是学生掌握技能且能够学以致用。在生物(第七册上)中有个知识点是:“从传染病具备的三个条件角度来指导学生解决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跟化学教学中“通过燃烧的条件来寻找灭火的方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物教学中开始正确引导,包括讲授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演示实验时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现象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等。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教师必须在化学教学中重点强调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拓展生物知识教学,认识化学学科地位

生物与化学学科的知识点和目标不能完全重叠,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没有涉及化学书本但与化学有关的拓展内容可以在生物课上进行简单介绍和辅助教学,比如《生物》中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是目前社会焦点问题,以及警惕家居中的污染等,均涉及民生安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治理环境,掌握科学知识,“学以致用”。认识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造人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1.从学生知道“是什么”到学会“做什么”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学习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会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所有化学知识都提前教学,而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对熟悉的化学物质化学式的书写,生物学习中只需对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识记,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大范围地去记忆其他物质的化学式,只有等到学习化学掌握了化学式书写的方法后再作要求,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调整。比如对于探究实验,学生从生物中开始知道、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到化学学习中逐步转化为学会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2.从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学生独立完成“应该怎么做”

学生最先接近生物,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从科学角度给学生解释“为什么”的原因,发挥科学正能量,让学生逐步探知科学奥秘,慢慢促使学生从生物中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化学学科中的理性思维,向化学中考要求中的C级水平提出挑战。

生物与化学不分家。无论生物与化学兼职的教师也好,还是生化教研组也好,应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高效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小梅. 初中物理和化学的“亲密接触”[J]. 化学教学,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