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篇1

【论文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1. 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 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 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 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 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 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 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 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 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 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 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 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 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 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 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 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 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4.2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 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 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 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 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 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 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 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⑻ 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 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 城市规划, 2006.

[2] 王鑫. 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 新建筑, 2006.

[3] 谢小舜. 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 艺苑, 2006.

[4] 金平. 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 重庆建筑, 2006.

篇2

关键词:南阳市;风景型旅游城市;城区风景资源;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of Nan Yang

Abstract: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eautify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continuing urban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tourism,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a city's image or has the potential of being urban image of the logo in the future. Being face of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is paper bush to offer ideas for constructing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of Nan Yang by the foundation of Dushan scenic area, White River Wetland Park and landscape of the middle of south-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integrating other urba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rban character and reputatio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the way of Nan yang..

Keywords: Nanyang city;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resource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alysis

引言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协调,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河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决策部署,特别是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南阳市城区,为南阳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要紧紧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南阳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撑点,整合城区的风景旅游资源,构建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全力打造实现南阳跨越式发展的城市风景名片。

1风景型旅游城市简述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指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空间交错,功能互补的风景名胜区[1],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的城市。而风景旅游城市这一概念国内最早由周玲强提出[2]。本文结合南阳市的现状资源及发展背景,提出建设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强调风景资源的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联动叠加效应。

风景型旅游城市就是把以山水、植物、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因素构成的城市自然景观和以雕塑碑刻、名胜遗迹、文化历史、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以此来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包括自然、文化和经济三个层面,三者有机统一,并保证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自然风景是基础,文化延续是灵魂,经济发展是根本,最终实现三者的平衡高效发展。

2南阳市城区风景资源解析

2.1独山风景区

独山风景区是距南阳市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区,因山产独玉而名。它位于南阳市东北隅,距中心城区3公里处,东临白河,北临南岭高速。“一山突起,隆然高耸”,曾被称为“豫山、亭山”,独山山体浑圆,孤峰峭立,控制面积15400亩。这里青山依城,白水缠绕,山水相映,被誉为南阳的一块“绿色翡翠”、“天然氧吧”、城区的后花园”。

2.2白河湿地公园

白河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流至襄樊注入汉水,是南阳的母亲河。在南阳市区内流经河段总长32公里,自东北向西南,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在市区形成了风光迷人的白河游览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白河游览区定位于南阳市的生态轴、发展轴和景观轴,提出要围绕白河做文章,要把白河游览区建成为南阳的“外滩”。

2.3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

南水北调总干渠从南阳中心城区西北部穿过,从中州西路的姜沟村―――蒲山南以倒虹穿越白河,全长20公里,共布置各类建筑物30余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中心城区段景观将建成“绿色长廊、清水走廊、景观长廊”[3]。通过这条景观带,把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融入其间,营造南阳千年源流、南北交汇的多元文化共存氛围,使人们可以与中华文明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全接触。

3构建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规划构想

3.1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资源评价不仅是景观资源合理利用所需要,开展旅游的基础,也是景观保护所要做的工作[4]。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都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构成不同的景观特色和功能。三者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连续性,文化特性,功能定位,但他们在景观规模、景观质量及人文历史的表达和挖掘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他们与其他城市类似风格的景区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甚至处于略势。白河湿地公园和洛河公园同为城市内河,功能性质差不多,虽然发展成熟度稍高,但并不能体现其专有性,甚至若干年后这种优势也会逐渐降低;对于南水北调的景观走廊,其他城市同样具有,也不能体现其独特性。因此,如果三者孤立发展,其竞争优势很难得到体现。但是,如果将这种三种资源、三种文化整合,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城市中少有的“二龙戏珠”的壮美景观,那么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则凸显出来。

3.2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独山风景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东北隅,白河湿地公园自东北向西南,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南水北调总干渠自西南向东北部穿南阳中心城区而过,两条水系对独山风景区形成合围之势,形成了山水环绕的山水格局,构成了我国城市中少有的“二龙戏珠”的壮美景观,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立和经济发展带来

了契机,及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可能(图1)。

图1 南阳市城区景观结构概念图

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资源具有较强的丰富性,不仅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有现代文明、古代文明,在资源整合上具有互补性。

南阳市城区的生态格局为“山环水绕,绿色贯穿”,保护南阳中心城区的“大、小山水”地势格局,构造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双“人”脉络,构成南阳独特的“天”字型景观结构[2]。因此,以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做为城区的生态格局构架的主体,不仅尊重城市的原有地势地貌,而且保持了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也将统领城市的其他局部景观元素。

3.3规划策略构想

3.3.1加强独山风景区与白河湿地公园的空间联系

独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规划面积15540亩,东接白河,规划在独山脚下建设人工湖,规划湖面面积1000亩,随着白河一坝的成功蓄水,水上公园现已基本实现,形成万亩水面,和独山山水相映,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一坝、二坝将建船闸,届时市民可乘船逆流而上直到独山码头,上岸登山欣赏独山美景。

3.3.2打通南水北调景观走廊与独山风景区的景观联系

从南水北调干渠引水到独山风景区,与白河形成连结,强调水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将独山风景区的森林植被延伸到南水北调干渠,形成复合的城市景观,与白河湿地公园构成完整闭合的生态系统。

3.3.3增强商业文化旅游功能

打造历史文化名街,构成城区西南方向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的硬质景观联系。不仅展示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精品,同时作为自然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过渡。同时,作为商业旅游服务型历史街区,也将加强对周边县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3.3.4强化独山大道的视觉通透性

独山大道作为市区的景观大道,起到联系独山风景区和白河湿地公园的交通作用。为了满足更广的发展需求,独山大道应继续向北延伸,直至独山脚下,加强二者的空间联系,并且着力打造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突出二者之间的视觉联系;同时,结合南阳城市人文、自然景观,构建彰显城市特色的景观序列,丰富城市空间层次,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3.3.5构建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以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做为城区为主体,构建中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南阳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内河环境资源,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护城河、温凉河等8条内河纵横交织,兰营水库、靳庄水库、罗洼水库点缀其间,与白河、南水北调水渠连为一体,共占规划建成区面积的10%以上,使整个南阳城库区相连,山水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突出“六脉皆通水、山水相辉映”的水韵名城特色[2]。通过对市区水系网络的组织与整合,沿岸环境整治与改造,建筑密度、高度的控制,打造内河环境特色景观,将商机引向河边,将城市生活的重心引向河边,达到“水在城中流、人在画中游”的目的,南阳将真正成为北方城市,江南风景。

3.3.6完善城市水系网络

南阳中心城市的内河环境资源丰富,但市内南北流向的河道居多,东西流向的相对不足,因此规划疏通两条东西的河渠,构成完整、协调的城市水系网络,最终形成“二龙戏珠”的完美水环境格局。

3.3.7深度挖掘和开发建设人文景观

市区的武侯祠、医圣祠、南阳府衙、汉画馆等都是重要的人文景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景点的保护利用,开发建设等出现问题,不仅与城市现代建筑矛盾突出,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也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要以城区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深度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并且要增强趣味性,与游人产生互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加强景点的辐射力,形成相关产业群。另外,对于不同的景点,也要处理好其交通、空间、视线等的关系,加强其整体效应。

通过对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及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为骨架的资源整合,及市区内历史街区,景观轴线、水系网络、人文景点等点、线脉络的梳理,打造复合多维的城市景观,整体提升南阳的风景资源形象和价值,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文化融合,科技与生态的共生的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

4结语

面对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国各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活动日益高涨,因此如何彰显地区特色,突出重围显得至关重要。正像南阳籍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说:“南阳现有资源丰富,都有冲击实力,但都是各自为战,分散了战斗力,如果在营销战略中能够抱成团,集团冲锋,就可能形成合力,打造更响更亮的品牌。”

因此,必须整合南阳城区的风景资源,融合厚重的历史文化,遵循南阳的山水格局,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依托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力打造风景型旅游城市,所谓“擦亮水城名片,彰显城市个性”,将南阳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王根生,罗仁朝,徐必胜.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5(2):79.

[2]周玲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1999(10):32-35.

[3]李家峰,王晓梅,庄春波.南水北调穿宛城“二龙戏珠”添美景[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12):9-11.

篇3

关键词:建筑细部细部原则技术运用 设计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如今住宅无论是在居住的舒适度上,还是建筑的艺术高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优秀的住宅建筑项目无疑是设计师和开发商智慧与心血的共同结晶,形成独具魅力的经典之作。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向个性化的转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早已从单纯的物质享受开始向追求精神享受转移。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使用者对居住品质更高的期望决定了中国楼市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决定了未来社区建设的精品化。

一时期以来,水岸住宅、生态小区、智能大厦、国际街区等等住宅新概念不断涌现,鲜明、纯粹、的个性社区特征凸显,有较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有与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清新、明快、富有传统风格的建筑风貌;有良好的智能体系;多元化的户型选择;除此还应有系列的绿色体系。因此细部设计是住宅建筑设计的关键性环节,本文分析了住宅建筑设计中细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住宅细部设计的意义

住宅建筑造型设计离不开建筑细部。建筑细部可以说是最接近人体尺度的,给人最直接建筑感的建筑构成元素。能最直接的反应建筑的时代特色、建筑技术、工艺水平、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流派风格。人类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由于受技术条件、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等等的制约,均能在建筑细部上找到建筑的时代特色。例如欧洲的石材建筑,中国的土木建筑,都有各自独特的程式化的甚至是严格的细部设计方法。均是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有的时代特色。

建筑细部可以表现当前时代的建筑技术。回顾建筑历史,在中国最早能够体现建筑技术的细部可能就是榫卯结构。这种最早被发现于河姆渡遗址中的节点,伴随了整个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榫卯结构这个细部,就没有整个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同样,当代建筑由于技术的差异,也有迥然不同的细部特征。如钢结构中的悬索,其锚固与张拉部位特有的细部节点往往体现不同寻常的建筑技术,而膜结构的支撑与张拉点的细部处理,也能够突出强调这种崭新结构形式的意义。如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深入细致地处理这些细部,就能够更充分的表达一个比较新的建筑技术。

三、住宅建筑的整体分析

(一)规划布局

小区的居住建筑经常出现多层、小高层和高层,布局清晰,层次丰富;其中有可能还有幼儿园、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各建筑形成组团式布置,各组团的核心开放空间,从空间景观上预祝去开放空间相互贯通。

交通道路系统一般由主干路、小区路和入户路;主干路多以外环和内环形式出现。以主要干道为骨架,以公共活动空间为核心,注重建筑布局与绿化景观的交融,结构合理,分区明确,创造生动而具有凝聚力的人性化空间。

(二)景观设计

结合地形及周围环境,应用主题核心,借助风、光、水、石、植物五大元素创造符合地域与时代特色的景观空间。

(三)建筑设计

多采用“新中式”的现代建筑风格,偶尔会带有些折中主义的痕迹,简洁明快,以丰富多变,反映建筑内在的功能、气候特征和建筑师的审美观,设计核心是空间,会发现传统建筑的精髓。

四、住宅建筑细部的设计分析

(一)屋顶

创造怡人的亲切尺度,配合整体效果,高低错落,丰富有序,统一中而有变化,经过细致的推敲,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细节的部分分为:1山墙 2 屋面 3屋檐

(二)外立面

建筑外立面以传统建筑元素为依托,严格推敲的开创比例形成优美的造型,强调体块的穿插和变化,体现中国传统“内向”型心理感受。同时,在建筑表皮上施以传统色彩,建筑以白色、灰色为基调,局部衬托以藏红色、赭石色和青灰色。这是对建筑传统建筑色系的回归和创新,进一步表现建筑灵气、典雅的个性。

细节的部分分为: 1玻璃立面 2 混材立面3 金属立面4 木材立面5 贴砖立面 6 涂料立面 7 砖墙立面

(三)窗

窗的布置简洁明快,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识别性和统一性的丰富建筑造型。用用虚实对比、韵律排列、材质对比与变化等,式建筑整体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气息。

细节的部分分为:1 侧窗2 角窗3 落地窗4 飘窗5 气窗 6 天窗

(四) 阳台

透过阳台,让利用建筑与环境相生相依,造型丰富,湛取传统建筑中的优美元素与比例,式建筑外观在现在的框架中透视出传统的美。

细节的部分分为:1 凹阳台2 凸阳台3 空调台4 露台

(五)廊道

形成视觉冲击,或透过建筑看到内部富有情趣的建筑空间,充分满足使用要求增加活动空间,是整个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加空间构图的变化。细节的部分分为:1 楼梯,其中包括室内楼梯、室外楼梯2 走廊其中包括空中走廊、室外走廊和室内走廊。

(六) 入口

鲜明的建筑造型入口与开放的空间方式,采用丰富的几何形体,给人以轻灵的感受,凸出的体块,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

细节的部分分为:1 住户入口2 公共服务设施入口

(七) 其他的住宅建筑细部

1 塔

采用传统塔楼的比例韵律,给人以稳重的视觉感受,彰显结构之美,具有传统风云的塔,提升美观品质。

2 线脚

通过打破墙面所造成的沉闷感,创造均匀的尺度。

3 柱

形成竖向结构支架与建筑整体造型相和谐,体现现代、个性、时尚又不失品位的建筑设计风尚。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 武威 旅游资源 功能分区

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北靠。拥有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有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大漠奇观、绿地风光等自然景观,又有宗教文化、西域文化、西夏文化等人文景观。武威还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是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都会,是河西走廊东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具有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区位交通等多方面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点

1.珍贵旅游资源居多

武威拥有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独有或处于第一的文物与景点是:铜奔马与雷台汉墓、西夏碑与西夏博物馆、白马寺(遗址为阔瑞与萨班凉州会商达成归顺中原条款所在地)、弘化公主墓、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被列为市县以上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武威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还先后挖掘出土和整理了西夏碑、汉简、铜奔马、木鸠等一批珍贵文物,目前全市馆藏文物47381件,其中国宝文物3件(铜牦牛、木缘塔、王杖诏书令册),一级文物181件,二级文物356件,三级文物778件,一般文物4万多件。其中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雷台的铜奔马其精绝的艺术构思,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武威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东西方物种互换、推广、传播的试验与中转站;各民族势力较强的时候均在这里建立和留下独特的文化遗迹,同时又是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沿丝绸之路各线的古驿站、古城和古长城具特色,记录着丝绸之路上英杰的传奇事迹;河流的变化与沙漠的侵入使绿洲移动、城池变迁,沙漠中至今留下一座座令人思考的古城;武威还是凉州乐舞诞生、边塞文学繁荣之地,成为武威旅游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灵魂。

二、分区原则及功能分区

1.分区原则

功能分区就是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区的旅游功能进行设计进行合理建设。

对旅游功能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1)突出主体形象原则:根据区内旅游资源发挥的各自的旅游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选出该区的主体功能,作为本取得主题功能。(2)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同一主题的旅游项目不知在空间上形成连续区域,以体现规模效应。(3)旅游要素综合性原则:使旅游取得旅游“六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系统的旅游活动。(4)主体不重复原则:功能区有各自的旅游功能和主题,在同一地区上,应尽可能使各区功能相异。

2.功能分区

全市分为4个功能区:即以文化沉积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城南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为主的城西旅游区。

(1)文化旅游区。以文化沉积浓厚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是以雷台公园、文庙、鸠摩罗氏寺塔、南城门、海藏公园、大云寺、武威地区博物馆、文化广场、东关花园、西凉歌舞等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区。首先,它是开发最早。影响最大的地区。第二,旅游资源富含文化特色。其雷台汉墓、文庙、南城门、文化广场和西凉歌舞等富含悠久的历史文化;鸠摩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观和大云寺等富含宗教文化;西夏博物馆富含西夏文化。第三,交通较为方便,各景点之间均有公路相通。(2)沙漠分光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是以邓马湖为中心,周围有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延寿寺庙、长城遗址、高沟堡古城、绿洲和腾格里沙漠等。首先,本区拥有沙漠旅游资源,可在腾格里沙漠选择合适的位置开发沙漠观光、探险、骑骆驼、驾车穿越大沙漠,以及航空滑翔等具有大漠色彩旅游项目。第二,拥有绿洲农业,可开展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第三,拥有一定古迹旅游资源,在古城、古长城开发文化、仿古、科考旅游。(3)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东南旅游区主要包括白塔寺、天梯寺和金塔寺贾汗宗教文化,可开发为宗教旅游胜地。其主要旅游资源有:白塔寺:1247年阔端与萨班两周会商达成归顺中原条款,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北凉,天梯寺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4)综合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主要特色的西南综合旅游区以西营水库与药王泉为中心,周围主要有大雪山、祁连森林、古汉唐墓群、莲花山、亥母洞石窟、皇娘娘台灯旅游资源。在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可进行狩猎、垂钓、赛艇、设计等多项健身娱乐活动以及温泉细雨、恒温游泳,防治皮肤病等疗养、休闲活动。在大雪山森林草原中可参加冰雪探险活动。可在古汉墓群、皇娘娘台等进行文化旅游和考察等活动。

三、结论

武威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对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析,将武威市旅游资源整合划分为四个功能区:(1)文化旅游区;(2)沙漠风光旅游区;(3)宗教文化旅游区;(4)综合旅游区。

参考文献:

[1]王乃昂 杨淑华 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开发初探

[2]李天元 王连义:旅游学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

[3]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申亚出版社1999

[5]马 勇 舒伯伯:区域旅游规划.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6]李巧玲: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功能分区.兰州商学院

[7]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武威地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9]杨震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

篇5

走廊顶上有几个历经风尘的墨字:上海xx汽配。如果历史再往前翻,艺术村还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做过一位陈姓富商七八个月的鸦片仓库。现在,这里是一帮艺术家的“桃花源”。

这个位于上海茂名路与陕西路核心商业区的艺术村,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因此近年来一直处在要被市场重新定位的传闻中,而与之有关的“小道消息”是:它就要被拆除了。上海艺术“新区”

当将旧工业仓库改建成艺术创意园区成为风尚,威海路696号也想能借此“东风”,成为拆迁运动中的又一个“苏州河”。

最早发现威海路696号的是车界有名的摄影师龚振宇。他是威海路696号的第一个“住户”。紧随其后的是在广告界的资深导演现已成为职业艺术家的马良。凭借着马良在艺术界的号召力,从2006年夏天到今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聚集了将近30名的艺术家。

这其中包括来自法国的一个设计团队STUDIOZERO、来自英国的艺术家Chris Gill和来自日本的艺术家万里,还有为好莱坞电影提供造型设计的豆豆,上海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吉承也在此租赁了工作室。

马良说,他喜欢这里,在于威海路696号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把婚纱设计店都搬到这里来的吉承,则看中了身边有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对于外界,它显得比较personal。”

上海多伦美术馆艺术总监张冰由威海路696号联想到上海的“创意产业”:上海在2004年率先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使莫干山50号、泰康路田子坊和四行仓库等许多艺术园都得以保存下来,如果威海路696号成为其中的一员,对上海的创意产业无疑是有益的。

艺术家的生存焦虑

威海路696号,现在看来更像是过把瘾就死。威海路是上海著名的汽配街,这几年,静安区政府一直打算对其进行整体规划。翻阅上海第三批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的产业遗产保护名录,威海路696号不在其中。只有威海路696号成为第四批历史风貌保护名录中的一员,才能有“免死金牌”。

即使威海路696号幸存下来,房价也是能不能留下这帮“村民”的要紧问题。艺术家的聚集,给这块宝地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附加值,也拉高了周边的房地产价格。

在威海路696号和一位艺术家朋友共享一个创作室的刘俐说:“地价被抬高,对村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最后的结果可能仍然是,“村民”们必须从这里搬出去。

失去这块宝地,“村民”们不知何时才能重聚。吉承说,这样一来,这帮朋友就得各奔东西,而且,去哪里才能找到现在这么好的地方?

保护据点运动

4月12日,威海路696号的艺术村中的23名(组)艺术家以集体的身份,参加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当代艺术状态》展。同时,艺术村的艺术家工作室统一开放,相当于同时举办23个艺术家的个展。

篇6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紧紧抓住幼儿园这个教育主阵地,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自豪感为重点,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精心设计课程,开展启蒙教育。

如:利用教材《早期阅读———爱的小脚印》《古韵早读》,讲授简单汉字的构造、发音,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汉语言的韵律美;诵读《梅花》《静夜思》等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探究历史、尊崇历史的浓厚兴趣;通过开设《我心目中的小英雄》课程,给幼儿讲解岳飞、郑成功、、雷锋、刘胡兰等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使幼儿产生崇尚英雄、敬仰英雄、效仿英雄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幼儿的革命英雄主义;通过开设《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国寿诞文化》课程,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渊源、习俗、礼仪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初步了解中华传统礼仪,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家乡自豪感,而且使幼儿了解节日礼仪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对于引导幼儿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伴、礼貌待人大有裨益。总之,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让幼儿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认识、了解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对幼儿认识、感知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载体,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设计形式新颖、主题鲜明、载体丰富的主题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寓于各种活动之中,会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围绕幼儿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唱儿歌、讲故事、看图片、观视频等活动载体,将传统文化渗透在主题活动中。如:可以《高高兴兴过生日》为内容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幼儿普遍喜爱的过生日,让幼儿了解满月、百岁、抓周、生日等传统寿诞礼仪。

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对幼儿进行寿诞礼仪教育,引导幼儿记住父母和家人的生日,启发幼儿给家人特别是长辈送祝福,让孩子从小懂得,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寿诞文化”的习俗和中华“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幼儿从小树立孝亲尊老的意识,教育幼儿在生活中懂得关心、懂得感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在区角活动“点心店”中,指导幼儿用各色彩泥和各种废纸制作糖葫芦、馓子、羊肉串等常见民间小吃;“服装厂”中,利用白纸、颜料、皱纹纸等材料通过印染、编织等手法制作民族服饰;在民间游戏拉大锯、点炮仗、丢手帕中,体会中国传统游戏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晨间活动时,进行韵律活动《拔根芦柴花》《茉莉花》等,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曲调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美;课间活动时,玩“摸瞎子”“扔沙包”“跳格子”等游戏;午饭后,播放琅琅上口的《小老鼠上灯台》等中国传统民间童谣,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三、努力营造氛围,让幼儿在环境中体验传统文化

在幼儿园的一楼走廊布置《中国龙舞起来》《中华传统节日》《红红的灯笼》《寿诞》为内容的“中国红文化”艺术环境;在二楼走廊布置《亮眼识标志》《我的线描画》《我是礼仪宝宝》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主题环境;在三楼走廊布置《家乡的特产》《美丽的青海》《家乡的艺术品》为内容的“可爱的家乡”主题环境。在活动区角的墙上、玻璃上挂上幼儿动手制作的花灯、脸谱、剪纸、刺绣等民俗手工艺术作品。适时变换各种环境,让幼儿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景,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农家院“”环保创意时装表演”“地方特产小吃坊”等,让幼儿在感受、欣赏和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初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传承传统文化,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作环保作品;鼓励家长在家多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多带幼儿到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各类场所。让幼儿从多方面渠道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精华。还可以邀请一些会捏面人、剪纸、扭秧歌、画中国画的家长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家园合作,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

篇7

绿道的分类

FabosJG在主持建设新英格兰绿道网络的规划中,将绿道划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以及文化历史保护型绿道。LittleCE根据绿道的形成条件及其不同的功能将绿道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的绿道、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型绿道、重要的生态廊道绿道、风景或者历史线路绿道,综合的绿道系统或者网络。FábosJ提出绿道可分3类:一种是具有生态意义的走廊以及自然系统的绿道;一种是娱乐型绿道;还有一种是具有历史遗产以及文化价值的绿道。AhernJ认为,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划分,绿道可分为市区级(1-100km2)、市域级(100-10000km2)、省级(10000-100000km2)、区域级(>100000km2)4种类型;而绿道按照功能作用又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休闲娱乐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等4种类型。

俞孔坚教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绿道的规划发展以及演变历史。他提出中国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划分,存在着3种类型的绿道,一种是沿着河道或者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一种是公园道路绿道或者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还有一种是沿着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绿道形成的不同形式,方便对其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而现实中各种类型的绿道常常交叉混合,怎样划分依赖于对它们特征的认可程度。

国内外绿道的研究和实践

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公园路以及公园系统的规划和实践;之后就倡导有机疏散以及区域的规划和实践;接着出现了生态规划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运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进行了尺度较大的绿道系统规划;1990年,LittleCE在《GreenwayofAmerican》中对美国的绿道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并分析了16个绿道的规划实例。之后景观设计师们对美国48个州范围内的绿道网络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及规划。还有部分学者对不同类别的绿道网络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绿道最早的建设实践也是在美国展开的,比如世界闻名的新英格兰绿道等等。

绿道在欧洲的发展史则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最早以林荫大道出现在法国,然后才是英国的绿带。由于受美国绿道思潮的影响,欧洲于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绿道研究和实践,绿道网建设现在正逐步向跨国合作发展。中国目前对绿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的相关文献对此有论述。俞孔坚等对绿道和绿道的发展历史、设计原则、网络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海珍等则运用斑块、廊道结构、网络结构的分析评价了绿道网络,蔡蝉静等探寻了城市绿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而在当前河流、道路、铁路等两侧绿化获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必然要求绿道建设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对绿道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广东省率先提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广东省建设厅提出在区域绿地划定保护的基础上,率先在整个珠三角区域展开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绿道的推广与实践代表了一种生态主义理念的回归,也代表了地方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探索

绿道作为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休闲使用的开敞空间,其设计方法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除生态性以外,绿道的景观性、文化性、游憩性等不同因素也应在考虑范围内,其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各地方的特色,虽然由于场地及规划的侧重点不同,但整体的设计方法框架可总结如下:

1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区域内的资源要素

根据国内外绿道建设的理论和经验,得出主要影响绿道规划设计的资源要素包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现状道路布局等等。因此,对区域内水资源、自然资源、物种多样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是规划设计绿道的前提。分析和明确区域内山体、河流、田园和海岸的物种分布情况和生态作用,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敏感地带,确定绿道设置的主题内容以及绿道的选线,构成绿道框架系统,因为它们是独特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地带,也是人们休闲向往的地带。

2根据绿道的现状系统,确定绿道网选线布局

密度以及游憩项目开发程度根据建设地现状、用地性质和地区服务功能等需求,分析区域内绿道潜在性游憩价值以及已开发项目对区域内的生态影响。通过绿道网慢行密度控制确定合理的绿道容量,并用容量控制方法降低具有生态危害的游憩项目开发使用频率和活动范围,减少一些生态危害大的游憩活动,微调绿道走向,形成人为活动干扰的缓冲区。

3提高绿道的连接质量,加强绿道网与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

依据区域内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自然生态类型、级别,确定绿道的连接线路。先连接景观质量较高的部分,特别是重要的栖息地斑块,观察栖息地节点图的节点,探索抗拒力最小的路线。充分考虑区域绿道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加强城市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绿道网的接驳,并建立一个完善、持续的机制来解决其相互之间的冲突。

4优选绿道网串联的节点和绿道的边界确定

对绿道网中的各节点进行重要性评价,挑出最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节点、城乡居民点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并尽可能串联更多有关自然及人文要素的节点,以充分展现该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提高绿道的开发效益和吸引力。绿道的控制边界的确定以各类生物生态习性及外界干扰的影响程度为依据,确保绿道生物走廊的最低宽度。

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绿道建设是以绿为脉,以道为媒,串联各生态空间要素,完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安全和格局,保护和挖掘城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其生态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和理解。

1从生态完整性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的适应性,即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特性,它是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生物的生产能力,能够修复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波动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要保持健康、完整,必然要多要素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多个物种叠加。单个要素生态功能之和小于整体的生态功能,因为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就具备了综合性的功能,这是各个要素独立存在时所不具备的。绿道规划不是替代其他规划,而是其它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整体,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条件,也是区域生命支持生态系统的核心,还是支持区域稳定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绿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使不同斑块中的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更方便,从而使小种群免于近亲繁殖而退化,保护了基因多样性。绿道通过促进斑块间各物种的扩散,提高了种群的增长以及斑块中某一种群灭绝后外来种群侵入的速度,从而对保护和提高物种的数量发挥积极作用。另外,由于绿道方便物种的迁移,某一景观或斑块中的干扰对物种的威胁就明显降低了。

根据岛的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得出,岛的面积大小,影响着岛上的物种丰富度。乌利万(Vulli-van)和谢弗(Shaffer)一致认为,岛屿物种数量的2个最主要影响因素是面积与距离。保护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物种的侵入或引入,自然保护区在平衡时的物种丰富度则决定于迁移速率和灭绝速率。由于殖民化的物种源是迁移和灭绝速率的依赖,所以整体隔离非常危险。确保有一个足够大的生境用来保护内部殖民化的物种源是保护区内物种不灭绝的唯一办法。一般而言,斑块是非常重要的生境,绿道则是非常重要的迁移通道。因此,对于破碎化的生境来说,将各生境岛屿通过绿道连接在一起,特别是连接较大的自然斑块,可以减少甚至抵消因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对于野生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从生态廊道内涵分析

生态廊道,即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能流、物流的通道,是动物栖息或迁徙、植物基因流动的走廊,它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而绿道是有不同宽度、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并连成网络状的生态走廊系统,绿道使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生境的连接性。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界面;道路景观;设计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urban road interf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esign. People from the city most directly felt in the road. Established image of the Cit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road interface. Traditional urban road interfac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road-oriented functionality, safety and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oad landscape corresponding lack.

Key words: urban road interface; road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界面景观不是道路空间的扩展和望,也不是对道路两旁建筑物的评价,而是在道路环境扩展中,景观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组织关系,是存在于一定领域中的问题;道路界面景观中的人,不仅是外部客观环境的评价者,更是其直接使用者和参与者;道路界面景观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交织而成的空间。

如果让城市道路景观体现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就必须从现状出发,充分挖掘当地个性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强化该道路的界面景观,体现其场所精神,引起人们对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以资阳城南大道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来研究如何在城市道路界面景观设计中凸现城市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城市意象形成,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道路景观实例

区域背景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35000年前,古老的“资阳人”开启了四川人类文明史。资有“中国西部车城”、“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中国节能之都”、“绿色资阳”、“三贤故里”的美誉。

城南大道是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最主要的交通走廊,也是重要的城市发展轴线;整个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中央大道与资阳老城区、沱东新区取得交通联系。

现状条件分析

城南大道现状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有着丰富的自然水系、优美的山脊曲线和茂盛的生态植被。本案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是南部新区的门户通道,道路周边产业多元,是城南新区的景观走廊。

1.3 设计理念与方法

城南大道作为联接老城与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与城市其他用地一起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风貌,承载着交通畅通景观塑造、文化表达、空间风貌、生态构件等诸多功能。因此,本次景观设计从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着手,突破传统景观的设计思路,使城南大道成为城南新区的景观标识――城市景观地标,山水文化载体――城市文脉传承和生态文明的示范――绿色生态特色。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车城”、“中国节能之都”、“绿色资阳”的新区形象。

本次设计针对城南新城,从城市环境色彩、城市道路标志系统、城市视觉走廊、城市地域文化、生态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节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设计探索,将城南大道打造成为融商贸展示、休闲娱乐、生态游憩、景观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资阳市城南新区景观风貌大道。

道路景观设计

城南大道作为新区连接诸多节点的重要道路,其景观形象极大影响到新区乃至资阳市的景观意向。

总体功能结构――一核、两轴、四段

一核:

功能景观核心 两条景观大道的交汇节点,资阳城市副中心、城南新区的功能及景观核心,承载了南部新区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市民休闲活动中心。

两轴:

1) 历史文化轴寓意资阳城市从老城区到城南新区的过去、今天、未来的发展脉络,同时沿线产业区可以比拟为未来资阳经济发展增长的动力引擎,承载资阳美好明天。

2) 景观形象轴彰显资阳城市门户形象,是一条礼仪性景观大道,沿线分段布置绿化景观,分别展示各个区段的功能与特色,将未来新城多种功能特色与景观风貌串联,融为一体。

四段:

门户景观段该段为通向成渝高速公路的重要景观节点,可通过大尺度、大流线的设计手法,打造代表资阳地域文化及城市精神的形象窗口。

工业展示段本段是城南新区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和重要的形象廊道,道路两侧是企业和园区的展示空间,展示资阳工业文明和产业兴盛的景观形象。

产业景观段本段是新区重要的道路景观节点,重在营造适宜于产业园宽阔开放的景观形象。

滨水居住段是临近沱江的重要节点,作为滨江景观的延续与渗透,重要发展高端居住于休闲功能。

景观结构规划主题

界面景观的完善 城南大道的景观设计必须充分分析丘陵地带城市的空间比例关系,形成适宜的景观序列和空间尺度,特别应该注意人行道绿化的模式和行道树的类型,其将直接影响到空间舒适度是否合理。

界面色彩组合定位本案首先对资阳的城市色彩进行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古典建筑、城区建筑和自然山水四大类进行颜色统计。调查的结果是:资阳市的山地呈现土壤的红褐色,而有植被的山水则呈现出植物自然环境的绿色,传统民居主要是灰色、灰褐色,形成了以灰色调为主的基调色;古典建筑则主要偏青色、灰色;新区主要偏青灰色,色调偏冷。调查的结果反映了资阳市以冷灰色、青灰色为主的基调色,符合资阳市色彩规划。

节点景观的形态演绎将资阳的山水文化进行挖掘,将其演变出来的形象进行造景,将城南新区主体产业文化进行提炼,将其抽象出来进行城市家具设计,传递“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的形象名片。景观节点使用充满地方特色的砂岩造景,形成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历史记忆。

界面景观的构建策略

可意向性与可识别性的实现 设计师赋予道路一种指向性或不可逆转的方向性,使人在道路上的感觉能统一成为连续的指向性,在感觉上具有强烈的目的地。

认同感和归属感设计师着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吸引力的界面景观,赋予连贯和内聚的形式以及易于识别的公共领域,使人们具有城市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与城市或社区的一种精神上、心态上的相依关系。

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累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风貌特色。文化内涵赋予城市道路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其具备场所的性质和精神。不同文化内涵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场所特征。设计师尊重和延续传统文化脉络,顺应人的心里和行为方式的要求,努力打造有文化、有城市魅力、有素质的道路和街区,使城南大道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应城市发展文化和文化特色,使人们感受并意识到属于这个场所。

社会网络城市道路中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结成丰富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交网络和活动网络(休闲娱乐、散步游园、运动锻炼等活动)。因此设计师着力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网络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让生活其中的人们不仅有归属关、认同感,而且具有安全感和依附感,从最大程度上使道路界面景观具有某种内在的力量。

城南大道沿街立面

篇9

文化唤醒思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更需要每一位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这些元素,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力”,如此,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惠济路小学是一座拥有六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使得惠济精神同校名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强韧,我们怀揣历代惠济人秉承的“惠人济世”这一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地丰富其教育内涵,使之更具前瞻性和人文气息,成为激发师生不断前行的共同愿景。

臻善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凝心聚力的过程。学校最终提炼出“成人成事 惠人济世”的办学理念;形成“育心、育人、育人生,惠己、惠人、惠天下”的校训;确立“惠己之心、惠人之德、惠世之智”的育人目标;着力打造“惠生﹑惠师﹑惠心﹑惠星﹑惠园﹑惠世”六大工程,成就“惠生教育”品牌。

文化弥漫校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围绕“成人成事、惠人济世”的理念,以“科技人文”为特色,整体规划,巧妙布局,形成了两楼、一院、一长廊的建筑格局。

砥砺明志。校训石上镌刻着“惠济”;校风牌上竖立着“惠人济世”;文化长廊上是“厚德博学”“仁义礼信义勤”的铜雕,昭示着师生明心明志、善言善行。

感召笃行。教学楼分别以“惠心楼”“济才楼”命名。“惠心楼”(意为惠人之心),以“恩、爱”为主题,进行品行教育。每层走廊都引经据典,宣传一项专题:一层—知恩、感恩;二层—报恩、施恩;三层—关爱他人;四层—大爱无垠。结合走廊主题,我们还将学校师生中关于此主题的先进个人、集体以“惠人之星”的形式在楼梯处加以展示,既是表彰鼓励,也为渗透感召。

“济才楼”(意为济世之才),三层走廊分别以“百科、文学、艺术”为主题,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取无限的情怀,感悟熏陶,全面发展。

向学见能。“少年科学院”是惠济路小学的明星阵地,也是武汉市科学教育的领军阵地,这里有科学巨匠的名言,有四季变换的图画,有奇妙的动植物,有神秘的大千世界……吸引着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探索,引导学生用心灵聆听科学的世界。

风清韵雅的文化长廊和欧式风格的书吧阅览室,形成独特风格的惠人坊、惠文轩、惠语阁、惠言苑。让孩子们在风铃清唱、草叶飘香中置身飞檐翘角的书苑墨海,诵读经典、品味书香。

文化浸润心田—校园文化践行

校园文化不能止步于耳濡目染、激励熏陶,更应致力于文化精神的践行,因此,我们的在“惠”文化中衍生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惠生教育”。

“惠”意为给予、惠及、乐信、智慧。“惠生教育”,即在“钟惠之灵,毓生之秀”中采撷“惠”之精华,依托“惠心德育、惠智课堂、惠趣活动”,探索本于学生、基于适合、源于根本、延于发展,赋予学生自信、快乐、智慧,蕴涵“惠济”文化根基的教育。

“惠生德育”。一是让德育生活化,我们引导学生立足本班,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创建班级文化。学生彰显个性的“班级名片”、书香四溢的“图书角”、独具匠心的“特色角”、星光闪耀的“荣誉角”、整洁规范的“卫生角”、生机盎然的“植物角”……童真童趣、笔墨书香,让孩子在美好的生活中珍存童真、涵养品德。二是让德育活动化,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细化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才能彰显其教育力量。文化的践行,只有达成共识、共同参与,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优化德育活动,让孩子在多彩的活动中挚诚合作、张扬个性,在共同参与和实践中感悟校园文化并将之内化。三是让德育社会化,立世易,处世难。学校教育应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让孩子在纷繁的社会中心怀惠德、成就自我,这也是我们文化浸润的最终目标。

“惠智课堂”。乐学而智勤,智勤而善思,善思而卓识,卓识而启能。我们以“常规工作求新意”为抓手,通过学校联合视导,做到因视而导、因导而明,落实两个规范,即以“重点工作创特色”为导向,融合课内比教学与学校亮赛工程,实施亮批改赛反思、亮课堂赛教案、亮团队赛说课。做到以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快乐体验和个性发展。

“惠趣活动”。孩子在学校生活,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经历和体验,学习做人,我们有责任为孩子的童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生活经历。学校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五彩缤纷十个节”(读书节、健康节、体育节、艺术节、法制节、亲子节、数字节、文字节、科技节、巧手节)。“五彩缤纷十个节”活动,每月一个,每年突出两个,使学生在活动中修德启智,知行受益。

篇10

关键词:古镇,老街,线性空间

abstract: Based on spac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explore street and lane space in Qingyan Ancient Town,select several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steets to expond space characteristic of street and lane.

Keywords: ancient Town, historical steet,linear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是古镇的空间脉络。人在古镇道路的行走中获得环境意象,也获得对古镇的感知。传统古镇的空间场景,通常以道路为轴线,沿路两侧发展起来。道路不仅是交通功能还原,赋予其展示、商业、文化、绿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再现道路历史文化氛围,体现历史文脉。

青岩古镇有几条纵横南北东西的街巷。古镇的历史文化都是通过这几条道路展现出来。古镇的界面边界通过线型的中断、延长、增高、连接、区隔、节点、接缝构成新的环境意象。

一,南街——起伏蜿蜒回环的历史遗存(图1,2,3)

南街是青岩古镇历史遗迹保存相对完好的街道,南北高程由低到高,高差约21.07米,南城门位于两个牌坊——节孝坊和百岁坊之间,站在定广门(南城门)处,向城内透过百岁坊可以见到古朴的老街;往城外,以节孝坊为景框,可以望见景象深远的自然景观。南城门在地势上相对于城内与城外较高,街道依山就势,青石路面拾级而上的人行步道连绵曲折,无论是从南面的进城与出城,南城门有起着一个心理点的作用。在南街的线形空间范围内,对街内的景点如革命遗址、基督教堂、典型民居、青岩书院、典型民居等景点,通过视觉连线将它们联系起来。

南街是青岩的主要交通干道,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都要经过这条街,明清时期南街设有许多店铺,用于小商品买卖和供来往挑夫住宿。运往贵阳的大米和日用品,青岩都是其必经之地。位于南街上的民居外表多比较简陋,房屋较低矮,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青岩地势较贵阳高,气候较冷,所以住屋空间不宜修建较高。装修质朴,但讲究生活情趣,在维护其旧建筑外表的前提下,更新内部设施,现已改建为客栈旅店等形式,让游客夜宿古镇,体验古镇的古风古韵。

南街立面是典型的民居风格。青岩民居立面都有深出檐或两重檐、坡屋面、木或仿木结构,沿街建筑不超过两层,街宽(D)和建筑高度(H)之比约为1,这样的比例亲切匀称,临街铺面面阔(W)小于街宽(D),W的不断重复出现,可使街道充满生气。心理体验告诉我们:D/W>1,比值越大,街道远离感越强,超过2,街道显得宽阔、空旷.D/W=1,街道产生均匀协调的亲切感.

D/W

青岩的街道D/W比值多在1左右.总显得亲切、宜人、富有生气.

古驿道——沧桑古怀的历史记忆(图4)

南门(定广门)至210国道之间有240.2米长的古驿道(图4 ),街两侧有传统民居住家户,相传这是历史上商贾过客去往惠水的必经之路。也是军事调动的要道。从凯文·林奇的理论里,将之称为“边界”。它作为线型要素,在人们的感觉中是城市形象的一种“域化”,既是时间的感觉,又会有空间的感觉,每一个城镇,一个城镇的不同区域,都有不同的明显的边界,人们就会因之产生不同的概念、印象、或意象。人们来到这条古驿道感受到古朴、沧桑的传统场镇氛围。古驿道的文化历史氛围营建。通过传统建筑的修建,因其地处南城门外入口处,有来往的游客,面对城外林木葱郁的自然景观,采用客栈的经营方式,让游客感受古风古韵。

背街——曲巷通幽的宗教世俗文化(图5)

背街位于西街和南街之间,沿街有万寿宫、慈云寺等宗教建筑,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的和谐相处,古树翠竹,幽静雅致,给人的感受是受到宗教洗礼后的心灵的纯净之美。作为居民观赏休闲场所,设置亭廊、茶室、服务休闲设施。

内城墙——古镇烽火的记忆存留(图6)

内城墙位于青岩古镇的外城墙之内,南街西侧,残留着一段老城墙。依照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的观点,可以将之定义为“边界”,它在小城镇里是一种标志,一个特殊的边界可以带来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意象。因此,在重建的过程中,努力去营造还原古城墙的战争岁月的回忆,将这段古城墙按原来 的样式修复,其所用的砖块的材质和砌筑手 段,都按过去的方式来运用。

(5)气象万千的南北视线走廊(图3.38)

青岩的建筑天际线与远山呼相应,如文昌阁与玉皇阁形成了一组最好的对景,一个北部山脉最高点的建筑.一个城内最高点.遥相呼应.一个金碧辉煌(玉皇阁百姓称有黄色琉璃瓦玉皇大帝为上天最高神.所以玉皇阁可配黄瓦).一个清白素雅,由此形成的城镇外部和内部天际线极富变化,文昌阁又是在城内观赏狮子山的最佳地点,而狮子山上看文昌阁.则是城外最高点鸟瞰城镇,景色可餐。青岩主要景观节点玄关所在、格局大小、寺庙选址莫不井井有条,蟠龙障后朱雀列前青龙崇左.白虎屏右飞阁连翘.轩窗对山。因此,我认为要重视“玉皇阁——文昌阁——凤鸣寺”这条南北向的视线走廊,它们是城外观青岩和青岩眺望城外,也就是景观和观景的最佳地点, 有必要在这三处修建观景平台,将游人引去。尤其是城内的最高点“文昌阁”,紧邻“民俗广场”,视野开阔,又处于古镇的太极之眼的位置,场所感、领域感很强,非常重要,值得精心打造。

青岩的南北街串连起青岩的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观,也是一条具有特色的景观走廊。

(6)青岩空间地形模型(图7)

考察青岩的地形,我们就会发现,青岩城地形中高,南低、西南高、北低、西低、西北高、东北低、东低、东南低。再观察青岩的地形平面图,其路网规划和区域划分以南北向的明清街为界呈现明显的东西各半个太极形,考察它的宗教建筑的分布,可发现多分布于以南北东西向街道划分的四个城内区域的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且道教建筑基本上位于靠近中心的核心部位,佛教建筑相对位于青岩古镇外侧。我认为可以结合地形规划游览路线,使游人最大程度地领略古镇的魅力。北城门出发,地势较低经过赵状元府、天主教堂行至西街,这其中随地形高差起伏,视线向东,移步换景可以感受到古镇天际线的魅力。尤其行至行至与西街的交汇处,是三条街巷的交叉口,地形高差大,自然的转弯过渡,空间变化丰富无比,既有平面的旋转又有高程的流转,平面与立体的相交错综,空间变化均极富景观效果。经万寿宫行至背街与南街的交汇处,地势由高走向了低,再经书院街来到文昌阁,这是之处,文昌阁是城内的制高点,登高望远面向民俗广场,北可眺城外狮子山的玉皇阁,南可望广定门,气宇轩昂(图7)。

以上文字,仅从街巷空间的角度尝试探讨了青岩古镇的空间特点,希望随着后续的研究和挖掘,把青岩镇更多的人文建筑艺术展示给大家,也希望更多的人们去关注青岩的建筑文化与人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