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 公共教学

一、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都证明了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知识的更新,而更新的源泉则是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只靠知识的传授很难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时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地位,继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

2.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是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我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相互分离。师生互动较少,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在这样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的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对老师的讲授多数是听后死记硬背。正反映了我国学生质疑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2.教师缺少对创新意识的重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总是和中规中矩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些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持否定态度,不能理解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不能理解富有创新力的学生的新颖的、想象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客观看待学生有时出现的离轨行为。

3.学校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重视

传统的教育重视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操作或者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是操作能手,更多的是这样的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开创性不足,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校领导要目光远大、身先士卒,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挑战。要把握机遇,大胆带领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

1.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有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优结构的师资队伍,更是发展的关键。由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继而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最高表现。对高职学生而言,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崇高志向,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实践技能。

3.充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跨度为18~22岁,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有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受周围环境、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个体的生理接近完成,心理趋于成熟。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步入一个心理转型期。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心理转型期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迎来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高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和社会以及大学生的期望同中学生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思维能力、思维目标与中学生均有很大差别。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的显著增强,需要增加协作性的培养。

(2)自我意识。大学生在个体上步入成年,对未来充满诸多理想和幻想,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改造欲望,自我意识较强。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与同性以及异性朋友的交往中,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的核心。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积极自我观的培养是大学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命题,恰当地认同他人,积极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成为大学生协作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3)创新意识。处于大学阶段,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社会和专业知识。因此,该阶段是人生求知欲、创造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烈,具备一定创造和创新能力的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和信息渠道下,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创造和创新意识在人生中达到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4)心理转型期。大学阶段是步入成年的阶段,学习、求职、恋爱等综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从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为成年人心理是该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被认为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可能会不时出现心理盲区,而盲区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大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的表现。这要求对此阶段或心理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从毅力、责任感、依赖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充满憧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个高峰的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本年龄段的特点,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的状态,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加强。

(1)遇到困难时毅力不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阶段,其很多意识处于懵懂阶段,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解决困难的毅力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坚韧。

(2)关键时期不能体现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时机的把握上较欠缺。时机把握的欠缺主要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积累经验,“用得到,做得好”。

(3)依赖性较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和很多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4)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段的特点,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或者由于不合适的信息渠道而分析辨别的能力不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要处理好自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命题。良好的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正确的社会实践之上,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36-01

在现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一“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设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四、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五、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兴趣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使一个民族常胜不衰的首要条件。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的。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更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在就业时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过多地交给学生操作软件的技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但涉及到创新设计时,模仿成分过多,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因此,教师必须做创新型的教师,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个体,鼓励合作探究、创新实践,把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现就我在平面设计和动漫设计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略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做一名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科研、发明创造等,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可以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作为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活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习,多思考,下企业,勤实践,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认知水平。努力做一位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创新的双师型教师,备好课堂每个环节,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学习电脑设计仅仅教会学生几个软件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我主动学习美术绘画知识,多次下企业到影楼和广告设计公司顶岗实习,从那些专业设计师那学到了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素材和经验直接用在课堂上。对耳闻目睹的身边小事多思考,从多个角度多分析,不但提高了认知水平,还为创新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创意思路,为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情景,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电脑设计课的优势一般都在多媒体机房上课,操作的可见性很强,一般难点只要操作演示一遍就很好突破了,多数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己操作练习。所以,教师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除了课本的素材以外,和同学自身相关的素材也应多准备一些,学以致用,使学生有兴趣对关于自己的素材进行创作。如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仿制图章一节中,可以让同学们准备一些自家年头久的旧照,通过扫描仪扫成图片存入U盘,提前拷入机房,上课用所学知识点对破损照片进行修复、去斑、去皱纹、旧照翻新等操作,学生的兴趣必定浓厚。再如在学习数码照片处理技术时,同学们可以先拍一些数码照(风景或人物写真)拷入机房,练习调色、抠图、修图、合成照片等等。做好的作品要小组学习,互相评价,共同进步。对优秀作品可以进行打印、张贴、展示。视频处理课上,可以对同学们的德育游戏,生活细节等有目的地拍摄,对视频文件进行配乐、合成,形成短片进行交流。这样同学们学以致用,看着展现自己的作品会有一种成就感,充分变压力为动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就像心理学研究表明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把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3.勤学善思,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很多同学喜欢逛街但不注意观察形形的广告牌,喜欢看电视但不喜欢看广告片,更喜欢上网玩游戏却不喜欢浏览专业的设计网站。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初学电脑设计的同学除了学习美术设计基础以外,要多观察、分析和学习别人已经设计好的东西,从配色、构图、布局到设计理念每个细节都是初学设计者的学习之处。但是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神的创造。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所以,创新就是模仿别人的同时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并努力地把它用电脑设计出来,展示出来。在这方面,我经常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公益广告的设计思路及理念,配色,布局;广告牌,标志,杂志封面,书皮封面、台历、挂历、包装袋、包装盒、宣传单等等。只要有电脑设计的元素都得观察、分析、思考,并能动手设计,进而创作。

比如,电视上关于校车安全已经有很多广告,而且主题突出,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如果让我们用动漫设计关于校车安全的主题,我们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用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视角对使用校车的利弊进行对比思考,形成新思路。2012年全国文明风采动漫设计类作品《乘坐校车好处多》就是我们同学的作品,为做这个作品,我让同学们趁上下学期间在我们县七一小学门口观察多次,找出没有使用校车的问题:①上下学高峰时段常常造成交通拥堵,费时、费力,很不安全;②大量的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还有放学的小摊小贩卫生标准达不到,孩子放学总喜欢让家长买零食吃,造成食品安全隐患,而且吃后的垃圾袋到处乱扔,给校园周边环境再次造成污染。如果要是有校车统一接送,这些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为此,我们研究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但是如何体现这些问题就成了同学们的难题。刚开始,想把学校门前的拥挤现象绘制出来,可是工作量太大,后来经过讨论,主要设置两个场景进行对比:一个场景是一辆高级小轿车里载着一个小学生上学,汽车一辆接一辆,尾气排放很严重,使漂亮的城市上空蒙上了一层灰色烟雾,汽车走一段停一会,催促的喇叭声不停地响着,而且越来越急促,孩子催促爸爸开快点,上课快要迟到了,与欲速则不达的交通拥塞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一辆汽车送一个小孩子上学,不仅费时,更劳神伤财,还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现实问题。之后显示本场景所表现的主题文字:“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每天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会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下一个场景中主要体现一辆校车载着多名同学上学,不拥挤了,废气排放几乎不见了,配上轻快的背景音乐,干净美丽的城市上空飞翔着快乐的小鸟,体现一片和谐欢乐的景象。最后显示主题文字:“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统一乘坐校车,安全、环保、和谐”,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这个作品后来荣获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由此同学们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得到肯定,创新意识渐渐形成,收获颇多。

4.尊重学生个体,鼓励合作探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职业中学的学子们更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由于以前文化课学得不好,经常被老师冷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些孩子几乎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到了职业中学以后,他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专业课上,想学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立业立足。所以,更需要在专业课上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他们在操作中轻松掌握新知识点,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比如:在我校技能大赛活动平面设计项目的准备过程中,有一位同学要体现节约用水的主题,他想从反面提出这个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他决定用一只漏水的水桶做主要构图元素,如果完全用绘制桶漏水的方法,我们的技术不成熟,不能做到非常逼真的效果,只好找来一只底小口大的真桶,刻意地给桶壁上钻了些大小不一的孔,倒满水后,水从孔中流出,为了能体现出人们不愿意这样浪费水源,很多同学伸出双手去接流出的水,数码相机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上传到电脑上后,经过PS处理后,配上“还能这样浪费多久?”的主题语,并用霹雳字体修饰后,主题一下子突显出来,让大家意识到水源不能这样浪费,要珍惜水资源。还有一位同学突发奇想地想画一只眼睛,从眼睛里看到飞人刘翔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自信和坚持努力,由于眼睛的绘制有难度,所以我教会了他用钢笔工具的使用方法,找了一张眼睛的图片,让他模仿着画出逼真的眼睛,画好后,同学们讨论说,成功人士不只是刘翔,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是自信和坚持的代名词 ,如航天员杨利伟,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舞蹈“千手观音”等等成功人士,于是,眼睛里看到的内容丰富了,配上主题词“我努力、我出色,我自信、我成功”,让人想像的空间更大了,主题更明确了,催人奋进。这两个作品后被选送到全省技能大赛中,均获省级一等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要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如同学们创作的动漫类参赛作品:环保类《我拿什么拯救你》体现主题是“人病了有药可医,地球病了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拯救他”;安全类《大脚丫、小脚丫》体现主题是“大人们经常教小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人并不能给小孩子起到身正为范的作用;反腐倡廉作品《双刃剑》主要通过“权力可使人堕落,,因权败身”和“权力也可使人高尚,以权干事,以权扬名”两方面对比,让人们认识了八荣八耻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除这些参赛作品外,我还经常要求同学们用FLASH为各科老师作课件,为学校活动设计宣传单,设计自己的写真集,为大酒店设计菜谱,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其实在课堂上只要尊重学生个体,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创新教育的好教材,每个人身上都着无穷的创新才能,只是我们发现的太少,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太少而已。

总之,作为老师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理论结合实践,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创新才能,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体验到创新愉悦,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让教育成为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改委作为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通过认真的自我查找,大家一致认为,我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制订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围绕全县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出思路谋点子。但在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提出有新创意的点子深度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2、个别同志敬业和进取精神不强。总体说来,我委大部分同志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都能兢兢业业,敬岗爱业,认真学习,努力克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开创工作新局面,但也存在个别同志工作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和效率,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问题甩给别人,自己绕道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攻坚破难精神。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干部间通力合作不够,整体工作进展不协调,有个别同志工作压力一大,容易闹情绪,表现浮躁,对待工作和群众就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缺乏一定的耐心,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篇6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造本质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84-0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发现真理,就是一种创造。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知识的记忆。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创新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亮点,做好实验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上。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变苦为乐,化难为易。

二、培养观察能力,打开创造之门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创造就要有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主要的途径。实验离不开学生的观察,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丰富的直观的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活动。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需要学生细致的观察。首先,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观察意识,端正观察态度,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提高观察的责任心。一个人的观察意识,必须落实到具体观察活动中,通过完成观察目的和任务表现出来。尤其对于中学生,在实验中总是凭自己喜好观察表面现象,不会为自己提出较高的观察要求。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以提高观察效果。第三 ,指导学生作好观察记录,培养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

三、培养实验能力,提高创造本质

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要想创造出“新产品”就要进行研讨,进行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检验证实。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的、最可靠的手段,实验课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学生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教师要认真审查,及时指导。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突出创造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的具有 社会价值的思维。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才可能去创造。当碰到一些新问题、新情景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理解不了,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框框的束缚,实现认知或实验的飞跃,跃迁等质变的思维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丰富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无论是思维形式,还是思维过程,都必须以学习材料为载体。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总得先总结、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宽广,从而产生新思想、先方法的机会就越多。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讨学法,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开拓创造之路。让学生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切不可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不问不闻。要训练学生善于抓住“一闪之念”及时分析、实验、验证,就有可能有所新发现、有所创新。第三 ,培养学生创造的群体意识。

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垂范中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

生物教师的垂范作用是引导学生创新的航标灯,而榜样的力量是促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的助动剂,有了创新人格就会有创新思维,而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的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无法想象一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意识;高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38

高中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更需要提升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在跟随着教师学习动作、运动技巧,且在临近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的情况下,学生的体育课程时间也可能会被任意占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状态,需要予以改革。高中体育教学当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思维现状,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1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价值分析

1.1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印象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所接触的学科知识比较繁杂,学生对部分体育知识或者是运动技巧的记忆不够深刻,会影响其整体学习效果[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加深学习体育知识的学习印象[2]。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益。

1.2培养学习能力,保持体育热爱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在体育课程中创新教育形式,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教师可以基于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基础掌握情况等,邀请学生自主发挥创造,给与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感受体育的魅力及体育活动参与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分析

2.1丰富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欲望

素质教育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激励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探索体育新知识。教师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积极拓展课堂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互动、表达,转变枯燥的教学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根据“如何控制射门角度?”等问题,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同的角度中,学生需要通过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分析,合理控制射门的角度、方向,且需要考虑风力因素等影响。通过适当的提问,能够鼓励学生表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将个人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讨论,且可以实践检验等,增强学生的足球运动能力,且能够彰显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2.2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品质是学生独特的个性,能够展现学生的特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及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多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未能够彰显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体育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让不同个性、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在相互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马拉松比赛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长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长跑的技巧等等。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需要在学生长跑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况,记录不同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活动结束后,则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方向,在长跑中实验的技巧,取得的效果等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协助学生以创新思维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比如一些学生需要注重每日耐心训练,一些学生需要注意腿部力量的训练等等,为其后期体育学习的持续奠定基础。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入多样化教育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篮球运动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和学生推选出的人员担任裁判。学生在上场前需要对竞争队伍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制定比赛计划及队形变换的技巧等。在比赛中注意个人运动协调能力的提升,且根据比赛情况进一步调整战略计划,彰显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比赛中鼓励学生思考,根据自身情况持续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作风意志。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各个实践环节的锻炼,不但使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而且提高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形成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容易实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会使社会发展产生不竭的动力,使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不断得到强化和社会的认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还能使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为了早出成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部分学生忽视理论课学习,偏重实验和实践。个别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不到新知识,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没什么用”,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做不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未能完全做到有机整合。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带动和指导第二、三课堂的力度还不够,没有为第二、三课堂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第二、三课堂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促进和推动第一课堂质量提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院自选的”知识型、学术型、创新型的第二、三课堂品牌活动比较少。

学生学术科研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和必要的动力。校园文化的学术底蕴不浓厚,“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学生搞科研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因而科研质量不够高。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为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为做好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出台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提高重点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增设科技创新成果奖,把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获奖与评优、党员发展等挂钩,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引导,全员参与。要建立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的三级科研路线,建立“党政领导带头,学历、职称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带头,学生科技骨干带头”的“三带头”机制,及时发现、培养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营造全员重视、师生共建的良好氛围。

2.创新教育观念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增强内收外化的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从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讲,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的探索性、启发性,学生主体的发挥效果等要素的评价,鼓励教师与学生协作,共同完成科研、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讲,应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科研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以课堂知识为考核的状况。加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资金投入,学校应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起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3.创新课程体系

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可以实施“平台+ 模块”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

按一级学科和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课程基础平台,按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开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创造条件,扩大优秀学生直升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课外素质能力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摈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转贴于

4.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开设课时充足的选修课,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相互渗透,融会贯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材内容滞后已成为突出问题,由于教材更新的周期较长,课程编制重知识结论的传统模

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知识的接收,制约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书本资料的浪费。因此,加快教材的开发,推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拓展信息的传播,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另外,在课程编制上,要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分析过程。

5.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6.实施“四个结合”,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院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博士沙龙”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采用强化专业知识的“宽口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学习中将科技创新的课题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相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院要重点动员,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自主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深入落实、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在全院形成“学生自主找课题,教师课题找学生”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一方面,在全院开展大众化的科技创新比赛,让全体同学在参与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着力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7.搭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力促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搭建校内实验基地中心、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科技创新基地的形式构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学院要加强工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建设,配备教学、科研设备,实验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实验平台。学院要加强与知名企业联系,选择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大学生实习研究基地协议。校外基地通过承接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设立专业技能竞赛等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创新基础能力不足

创新基础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的不足。

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足。我国研究生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存在不足。我国研究生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批判、综合、组合,并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能力较弱,发散、直觉、归纳、形象与抽象等思维能力较弱。

研究能力不足。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有较强的记忆力,但缺乏敏锐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也存在不足。

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

在研究的选择上,理论深度不够,自主探索不够。学术创新主要是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理论上取得突破。然而,从近些年我国研究生的论文来看,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型和跟踪型的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弱,因而难以在学术理论上取得创新。

同时,我国研究生自由探索课题少,围绕导师课题的研究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而选题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创新的首要环节,换而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便是选题能力。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甚至无需思考,这在无形中减少了对选题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在选题上的创新短板。

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方法和工具的开发是创新的重要方面,现有研究手段的缺乏恰恰提供了创新的机遇。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常常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水平,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都较为陈旧,且基本上是国外开发的,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对创新的限制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忽视了创新所需的积累过程,二是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各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用一段时期的数量来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工具理性”的量化管理机制往往会形成片面追求数量的导向性行动指南,使得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摘要]文章以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量表测量发现现有高职在校学生虽然整体创新能力较好,但却面临着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和创新能力内部结构失衡等问题。高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应对此问题引起充分的重视,并从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创新团队等方面加以解决。

[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 年级性衰减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张传彬(1981-),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航安全管理;宋洋(197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航安全管理。(天津 30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创新型民航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4ZLZLZF00078)和2014年度中国民航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公共管理学》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与课程实验模块的接入研究”(项目编号:CAUC-ETRN-2 014-02)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103-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首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作用”,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为了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规定“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人股”。这必将成为中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在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方向的同时,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样两个问题: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究竟怎样?现有的教育及教学环境是否有效提升了高职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者能够帮助我们对高职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后者可以让我们了解高职学生在现有教育条件下是否提升了创新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创新使命及特点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突出的特点是恢复中断了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生力军,对在校学生的要求是抓紧学习并成为各领域技能工人。在这一时期,建立了许多职业大学,成为后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提升高等教育覆盖率。尤其是90年代末,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成倍增加,从1999年的161所398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48所781万人。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2014年,解决的是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构失衡问题,使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要求是要将自己的技能结构适应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2014年开始,国家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解决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学生的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要求是不但要学习职业技能,而且要有职业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认为,到2020年,中国专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超过1480万人,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功能上来说,高职教育将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力转化的需要。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着将知识、技术和发明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的创新性工作,才能够顺利实现生产力的转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可以说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肩负着创新的功能性使命。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现象的表现及成因

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学术界有很多研究。有学者将智力水平和创造力倾向作为测度指标,也有学者进一步将创造力倾向分成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毅力、创新兴趣、创新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基于此,本文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观察力、创新毅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技能。所谓的“年级性衰减”是指随着高职学生年级的增长,其创新能力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是在下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年级的增长,创新意识和观察力下降。以观察力为核心的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只有在现实中总结出业已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从现有的研究发现,高年级的高职学生,其观察力反而居于较低水平,这部分是由于高职教学方式使然。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等单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较少使用讨论等双向互动的方式,而后者往往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随着年级的增长,对职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不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新生对于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加之高中时的学习习惯被不知不觉带人了高校,使他们相对较易于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然而,这种习惯并不容易被长久保持,随着年级的增长,其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也应反思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面对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如果不从体系上加以适应,将很难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

第三,年级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在校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创新毅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创新毅力是决定创新过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集思广益;而个人较好的创新毅力则是保证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在高职学生中,随着年级的增长,不但越来越缺少团队合作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自身也缺少解决难题时迎难而上的毅力。这或许是由于在学校期间,高职学生较少遇到需要主动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由教师示范而来。另外,这也与高年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的实证研究

这里以对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员调查结果为例,分析该现象的表现和成因。

1.空乘专业在校生的整体创新能力现状。如表1所示,在创新意识方面,乘务学员所得平均分为7.98,没有超过总分15分的60%,乘务学员在创新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在创新观察力方面,总分为15分,学员们平均得分高达11.83,有79%以上的学员得分都在10分以上,说明乘务学员整体上有着较好的创新观察力水平。团队合作意识满分为25分,均值为18.07,得分17分以上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76%,说明乘务学员责任感和群体合作意识比较强,能很快融入创新团队。在创新毅力方面,乘务学员所得均值为13.42,非常接近满分15分,有96%以上的学员得分在11分以上。

针对乘务学员未来工作的特点,笔者参考国内几大航空公司乘务员手册的内容,尝试制作了衡量乘务学员创新技能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乘务学员(52.31%)只答对一道题,只有1.54%的乘务学员三题全部答对。这说明他们对乘务员基本知识还不够熟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并不低,在创新观察力、创新毅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甚至有较好的表现。这说明许多人持有的“高职学生素质较差”“不具有创新能力”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片面性,与高职在校生的创新能力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认识到,在高职学生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动力,值得深入挖掘。与此同时依然要看到,高职在校生的创新技能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结构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2.空乘专业在校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上面量表所衡量的是乘务学员的整体创新能力,却不能说明不同年级的乘务员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为此,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乘务学员的创新能力的高低(见105页表2)。

如表2所示,创新能力各项变量测量值在不同年级间有着差异性的分布,并且差异比较显著。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察力方面,大一年级乘务学员比大二年级学员表现要好。这或许是由于初入学校的学生还抱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观察力。但是,这并没有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从而使之日渐衰减。在团队合作与创新毅力方面,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也有着较显著的差异,且高年级的表现好于低年级。这是因为大一年级刚入学不久,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军训和集体活动,这会增加乘务学员的集体荣誉感。期间还会进行会操表演等,会强调团队合作,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乘务学员的群体合作意识和自我毅力。而大二年级学员过多关注于个人发展,且群体支持相对较少,这使得团队合作和创新毅力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大二年级在校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专业学习,按照常理来说,其创新技能得分应该高于大一年级,但分析结果却恰恰相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大一年级刚入学,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更加严格,课程较多,没有太多娱乐时间。再加上大一同学也还保持着高考前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学业更加关注。而大二学生在校已经快两年,适应了新环境,结识了新同学,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自由时间增加,这使他们对课程投入的精力减少,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另外,有17.69%的乘务学员认为航空公司比较看重学员是否有亲切的外表。这说明,航空公司看重外在形象的招聘导向使得乘务学员们越来越不关心自身的技能获得,相反会将很多精力放在与学业不甚相关的事情上。这部分解释了随着年级的增加,为什么乘务学员们的创新技能并没有显著提高。

总之,虽然乘务学员整体的创新能力表现不错,但不同年级间有着显著差异。大一年级乘务学员在创新意识、创新观察力、团队合作、创新毅力和创新技能等所有的指标上的表现都显著好于大二年级乘务学员。乘务学员的创新能力呈现出“年级性衰减”。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切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把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使新技术通过高职学生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改革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单向讲授为多元互动,将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工作中体验创新的乐趣,提升创新的动力,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学期间始终持有较高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第三,把提高学生创新知识与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并贯穿于高职教育各个年级。要使学生理解,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较大的成就。

第四,加强高职在校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在学期间自愿参与和组成跨年级的创新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解决若干技术问题。这种创新小组不但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由于创新小组成员的跨年级性,从而有效激发各个年级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珍视高职学生身上所拥有的创新潜力,通过多种方式消除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问题,同步提升各个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刘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2]刘建湘.略论职业教育功能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18).

[3]柳小年,傅新民,朱发仁.高职大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调查[Jl.职教论坛,2006(10).

[4]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5]沈兴全,吴淑琴,温全生,等.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