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雕刻入门教学方法

篇1

【内容摘要】“让创造成为习惯,让传统文化成为创造的源泉,让欣赏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享受。”是我篆刻教学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

【关键词】  篆刻 兴趣 文化 传承

引言:篆法表现文字之美传统印章文字多用篆书,所以称之为篆法。篆刻是以篆书为基本元素,运用抽象的线条进行造型的艺术。篆刻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篆书是篆刻的母体,是篆刻艺术中篆法美的基础。

一、怎样把学生拉近篆刻的殿堂

 1.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一般的写作状态中握着学生的手,慢慢地教学生“一流的写作”印章雕刻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2.学生发现过程:教师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情境,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得出新结论。学生成为“发现者”,信息处理者,而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3.新老交替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发现自我,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二、古今结合,激发兴趣

小学是孩子们最好奇的时期。因此,一个科目或一项技能,只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产生兴趣,就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生雕刻印章时,我把一些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结合起来。从时间的跨度上,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印章雕刻漫长而神秘的历史,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作品中,我列举了我国最权威的印章“御玉玺”,玉玺诞生于秦朝九年。它见证了汉字的发展,演绎了几个朝代的兴衰,使学生们感到惊奇。

三、问题及背景

 1.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美育资源、德育资源、创新教育资源、艺术探究资源、印章雕刻特色课程资源,旨在满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艺术教学内容及相关主题活动。2.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探索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树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3.培养创造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为自己开辟知识空间。

四、篆刻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

 我记得上学期初,我要求新生在跳板上练习印章书写。很明显,他们把这些字变成了“天书”。

其中一个学生更经济。他不愿意买这个印模,直接在手里雕刻。事实上,有一定经验的人在手中创作作品是正常的。只要处理得当,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个学生总是把石头的顶部握在手里。他抄近路和断线时什么也没发生。当他在边缘刻了一把长刷子时,问题出现了。因为新手很难控制刀的力量,一些刷子冲向石头边缘的外侧。我只听到“啊”一个红色的手指,“认真的”?“尽快处理伤口”是其他几个学生的共同问题。学生的手指已经变成了一个软石雕。我正在指导另一组学生写作。当我听到这个电话时,我从另一个小组冲到学生跟前。幸运的是,他的力量不够强大。这把刀只是从他手指的皮肤上刮下一道疤,涂上一些消炎液,然后包上一块伤口补片。现在孩子们更矫揉造作了,同学伤了手再也没有来过,结果给整个学习社区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家长过来说这个项目太危险了,“我们的孩子不参与”,家长的关心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我在想这个问题。突然的大问题,是“一个人独自吃鱼吗?”当它们卡在嘴里鱼刺时,它们再也不会吃鱼了吗?

在我通过各班班主任与父母交谈后,我让他们明白,书法印章雕刻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有家长注意了,学生才会认真对待。经过与几位家长的深入交谈,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五、篆刻教学的目标、内容要点与价值

 1.研究目的和内容:1.校本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2)校本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研究。

2.研究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艺术学科在理论上的新趋势,如强调艺术的人文性,重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书法和印章雕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感受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篆刻教学的价值:

(1)文化价值:①印章雕刻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我国几千年来先民文化艺术的结晶。如果把印章切割艺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到其他学科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印章切割艺术的未来和传统文化的未来。②温州著名篆刻家在中国文艺界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方洁坎、林建丹、马一钊、张朔都是中国印章雕刻艺术领域的大师,它们是温州文化的旗帜。

(2)审美价值:印章雕刻有其独特的审美方面,包括白文、朱文,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封条法、封条法和刀法,它还可以分为印刷面和附言,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体会印章雕刻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让创造成为习惯,让传统文化成为创造的源泉,让欣赏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享受。(1)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探究;(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4)评价及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可能的创新。印章雕刻教学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现我校校本课程发展新的增长点的契机,也是充分发挥我校校本印章雕刻课程现有资源优势的好途径。从2016年开始,我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培训了大量的学生学习印章雕刻,整理了小学阶段的校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可以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把校本的印章雕刻课程与艺术基础学科结合起来,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具有最相似的特点。

七、篆刻教学的核心

 中国的书法和印章雕刻艺术非常注重文字,“文字是第一人,人的怪字来自古代”。印章雕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它可以称为国宝,在海外广泛传播。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自觉学习、研究和继承,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乐石社学生篆刻》----作 者:齐卫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书法篆刻素质教育丛书》作者:周斌.上海:绣文章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7-02

一 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 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 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二 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在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的课程教育情况还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各个高校都没有形成全面的培养方案。就哈尔滨来说,在冰雪雕塑艺术制作队伍的组成当中,冰雪雕塑艺术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占大部分人数的是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冰雪雕塑技工,还有一些冰雪雕塑艺术爱好者。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大部分冰雪雕塑人员虽然在冰雪行业从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冰雪雕塑专业培养,因为技工的文化基础不高以及艺术基础匮乏,这部分人员的艺术作品还保持在单单对冰雪雕塑技巧的追求上,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比较匮乏,这严重显示出黑龙江省在冰雪雕塑艺术行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而作为北方冰雪雕塑艺术起源地的哈尔滨,其本地的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没有办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哈尔滨市内的各个高校对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重视,大部分的高校也开设了冰雪雕塑艺术训练课程,但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把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设成课外选修课或者是业余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没有办法达到训练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的目标。

其次,客观条件不允许。通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冰雪雕塑在制作环节上对人工雪坯、天然冰坯的需求很大,而且特制的冰雪雕塑工具价格也很高,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所以,如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传播冰雪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增加对冰雪课程的资金投入,增强冰雪雕塑人员的创造力是黑龙江省,尤其是冰雪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哈尔滨市内高等院校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北方冬季有雄厚的冰雪资源,但每年各种大型的冰雪景观、艺术雕塑的施工和各类冰雪雕塑赛事,都是由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和省内名家参与,每年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都会举办各种冰雪雕塑比赛,但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以及入园门票费用等问题,能进入实践环节的学生每年都比较有限,这些冰雪试练场给学校开展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相对有限。如何让学生参与实战,如何让实践环节与教学相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解决。

三 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

冰雪雕塑艺术雕塑教育是一种时尚前卫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对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能够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达到我国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员需求。对于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育与我国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相适应,高等院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当成是促进冰雪雕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梳理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促进专业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鉴于全部的制作过程是在零下20几度的极度寒冷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制作功底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懂得团队合作。冰雪雕塑艺术创作是培养高校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的极佳方式之一、是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很好的方式、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

四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1 合作式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型的学习过程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依照具体的状况将学生分成诸多个冰雪雕塑艺术创造小组,各个小组均以制作冰雕为小组的目标,学生共同完成由老师规定的冰雪雕塑艺术设计项目。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冰雪雕塑项目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专业的冰雪雕塑项目,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研究出的成果。除此之外,合作使得教学方法也可以从侧面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素养和合作素养。

2 实例式教学方法

雕塑艺术比赛获得奖项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冰雕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对优秀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的想法创意、雕刻方法、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交流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3 讲座式教学方法

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兴趣和建议,选取一些冰雪雕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冰雪雕塑设计师或者冰雪雕塑行业的专家给学生做几场针对性的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了解。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把冰雪雕塑设计的观点还有冰雪雕塑行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直截了当的弥补了教学体系滞后于行业的问题,在有效的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冰雪雕塑设计的兴趣。

4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授课老师应当考虑到当前的社会与市场需求认真讨论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同时编写全面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冰雕场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冰雪雕塑艺术作品向冰雪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播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博学的基础上精通,在精通的基础上专一。这是学校应该研究还有不断改革的课程教育之一。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增加,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应该进一步改革,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优化完善现有课程模式,加强冰雪雕塑的实践过程,摸索出一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冰雪雕塑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冰雪雕塑艺术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甚至国内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冰雪雕塑课程教法的不断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冰雪雕塑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冰雪雕塑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宇琼, 张艳.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09(8):162-163.

[2]姜字琼, 王立荣. 应用型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探究[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8(12).

篇3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认知知识整合艺术修养表达能力入门教育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入门教育,包含建筑认知以及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同时为大学二年级开始的一系列建筑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过渡。专业认知入门教育是整个建筑学专业的基石,直接影响初学者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认识、建筑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因此,各建筑类院校在该课程的建筑学入门教育建设与投入上都非常重视。我校自2005年设置建筑学专业以来,积极借鉴名校教学经验经并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以及学生反馈,把《建筑设计基础》阶段的专业入门教育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内容。

1 处理好专业入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1 感性的建筑认知

什么是建筑,它的范畴又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的回答出来,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由于初学者的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通过老师对建筑的本质、范畴、技术性、经济性、艺术性以及人文历史等知识去进行理论的、口头的阐述,往往作为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能够很容易理解,以提高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文字,确实很难理解,并且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针对这种状况,“建筑构筑生活”,我们首先将建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建筑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场所,并且每时每刻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分门别类的将理论型的概念转换为实际的建筑形象,通过搜集专业资料、专题报道等媒体,对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如身边的商场、学校、城市广场、道路桥梁、雕刻艺术,以及闻名于世的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奥运场馆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进行专业的说明。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对建筑的范畴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建筑的概念认识也由模糊到清晰,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正确的理解建筑学专业特征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建筑就一直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恰恰代表了建筑的三要素。然而,由于历史上众多的学派对建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沙利文(Louis H.Sullivan)则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特别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即功能主义;而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则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即形式主义;同样还有结构主义等等。建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学这门学科的观点本身就是多派别的,也决定了建筑学教师的立足点是多选择的。在教学之中,教师立足点不同往往左右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以至学生对建筑学的认识出现出现两种极端的认识。这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建筑就是艺术,将建筑设计混同于美术;二是建筑就是功能,就是结构,没有任何的艺术修饰,将建筑设计等同于土木工程。而且这两种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功能、空间、形象的设计,还包括结构、材料、设备、建筑物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对此,我们通过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形象、建筑空间等课程从下列四种方面来端正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认识:1)建筑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建筑的空间性,空间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质量,这是任何建筑的共同点,即满足功能需求;2)不同的建筑类型对艺术性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公共性强、规模大、影响度广对城市景观起到标志性作用的建筑则艺术性要求更高,而普通的住宅对艺术性要求较低,外表相对平淡;3)任何建筑无论功能性、艺术性如何,建筑空间都需要结构支撑,依靠建筑技术来实现;4)对设计院实践工作的分工与设计流程进行演示、解说,并展示完整工程图纸。当然,对建筑学的认识,也是随着课程深入的展开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深化的。

2 侧重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全面深刻的理解建筑,顺利完成建筑学专业入门

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工程学科,更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设计者既要有艺术气质,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创造新事物”。这是对新一代建筑设计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2.1 教学要重视各专业学科知识整合

大学一年级作为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就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而其它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等则尚未开设。导致在教学中往往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初学者由于刚刚接触建筑学而专业知识不够宽广,同时兴奋而好问,往往将现实中所见的庞大、多样、复杂的建筑方面诸多问题求助于基础课老师;二是在高年级的教学当中,虽然已经学习过上述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仍然不会将它们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甚至在某些高校毕业设计之中也有与此类似的尴尬。这两种现象经过笔者调查,在一部分学校中经常存在,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整合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方案有致命缺陷,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要求教师在以课本为依托,讲授科目所规范的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其它科目知识的“整合”。同时在专业授课当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是建筑设计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授课老师都要积极的将其它专业基础知识有机的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时间结合,以提高同学们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耐心的帮助同学弥合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裂缝和填平现有开课目录以外的知识缺陷,这也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有些开课目录中所未涉及的,这些知识的增长除了依赖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资料以外,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替待的作用。

2.2 重视建筑艺术修养,提高手头表达能力

一项完美的建筑作品,离不开设计者创造性的构思,更离不开将设计构思顺利的用图纸表达出来的能力。比如,朗香教堂、流水别墅、央视办公大楼新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能够深深的打动人,都凝聚着建筑师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人文底蕴。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批判方盒子幕墙玻璃的“国际式”风格而强调建筑的地域化、创新性、人文性时期,在“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塑造学生的建筑设计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2.2.1“意在笔先”,在建筑设计中突破常规,实现新意,就需要广泛的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使学生有可能把建筑方案的物质形式与社会背景、文脉环境、风尚习俗、生态环境等多要素有机的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立意深远的作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意识等的人文课程的比重,具体开设了人体尺度测绘、西方古典柱式、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特征、建筑画临摹等理论课与辅导课,同时涉及建筑环境行为学、中外美术史、中国古典民居、现代主义大师系列、美学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等其它课程,而全面提高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2.2.2“图”是建筑师的语言,有了好的创意仅仅是完成建筑创作的第一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必须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建筑创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建筑制图中的广泛应用,建筑师已经从繁重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方案构思和推敲之上。于是,在教育上也相应的做了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而代之计算机绘图。对此,我们应该,两面地看待。一是计算机绘图效率高,准确精美,便于修改,易于信息传递,更可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应当鼓励运用;二是很多学生盲目迷信电脑,过于依赖电脑绘图,从而过早的对严格的手工技法训练失去热情,不仅导致绘图能力下降,甚至有些同学离开电脑无法顺利完成建筑创作。针对这一问题,老师的合理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快捷高效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市场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建筑绘图软件,更要掌握熟练的手头表现技能。据调查,当今各建筑设计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察的就是应聘者手头表达能力,即建筑快速设计。因为手工绘图是建筑师高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反映,有助于建筑师的快速方案构思和表达,同时又是建筑创作者之间交流的“语言”,形象而又快捷,更有助于创作者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

篇4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在纯艺术诞生之前,工匠群体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并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高尔基(Maksim Gorky)曾说:“艺术的奠基者是陶器匠、铁匠和金匠……总的来说,就是手工艺匠人。”这种工艺样式传承对艺术产品生产者而言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传承方式。它既包括实用的功利目的,同时又包含教与学的双重互动。实用的技艺特征所反映的教育功能在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即“技”的美术教育。“百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物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传承,更是一部彪炳史册的文化巨献。

新时期教育亟待转型升级,从过度关注升学的传统教育到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转型,要由过分关注共性发展到更加重视个性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潜能倾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或发展方向、课程和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等。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转型升级的立足之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课程最显著的特性,如果没有课程的高选择性,教育升级转型将成为空白,不同学校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或特点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同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校课程内容应更具选择性。

笔者所在校目前拥有99名教师,区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有一大批具有专长的教师,而学校的1300多名学生85%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弟,文化成绩虽参差不齐但比较淳朴,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有音乐天赋,有的学生有体育特长,有的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陶艺方面有基础,有的学生对书法有兴趣……学校领导根据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百工课程”,专门腾出一幢宿舍楼改为“百工楼”,在“百工楼”中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24个工坊。以“格物致知、创物知能”为基本理念,旨在“以工树德,以工启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充分发挥各类骨干教师和特长学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每一位学生,培养活力学生”为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编写校本教材,让每一门校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不断得到完善。

笔者以“地理课程与百工课程有效整合”为主题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一、对百工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百工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格物致知、创物知能”为基本理念的百工课程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百工教育”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探究性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百工课程作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促使百工(综合实践)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百工(综合实践)教学与初中地理教W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我校百工教学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百工教学提供了化抽象为直观的平台和方法,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百工教学各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更活跃,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学校的校本课程――百工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活动课程进行叠加,而是利用百工教学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百工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百工课程与地理学科整合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百工课程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促进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百工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仪、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百工十字绣艺坊制作地球仪(按照课本第5页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聆听教师生动的讲解和仔细的指导,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成功的喜悦,会增强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乒乓球外表的胶布和铁丝的分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以此熟练掌握极点、重要的经线、重要的纬线、半球的划分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比,让学生享受收获成果的快乐。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过程掌握和探究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型。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事物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难以牢固记住。如中国的疆域(省级行政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难于记住。“身在曹营心在汉”,死记硬背虽有一点效果,但总体教学效果较差。而百工纸艺坊却具有很强的活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在百工纸艺坊,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要求学生从工具箱中拿剪刀沿省界线剪下每一省区(两个特别行政区不剪),教师利用PPT进行指导,学生在剪图操作中对每一省级行政区轮廓更易记忆;10分钟剪纸结束后,让学生打乱重新拼合,通过拼图让学生对每一省区的位置有了准确的方位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百工课程与地理学科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百工课程的选择性和实践性,满足了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百工课程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实物、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得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然后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描绘出长江,让学生把长江流经的省区用彩色笔涂出来,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用黑点描出来。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后,再分组观看中国地形模型上的长江,了解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为下一节长江的水分特征夯实基础。这些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利用百工教学模式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百工教学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与技能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人的智慧,是学校树德、启智、求真和育美的基地。用百工课程辅助地理教学,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百工课程辅助教学的模式,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让学生丰富了学科知识。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存在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借助3D营造社,利用社团活动制作flas模拟大陆漂移运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成因,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揭示古老生物之谜。

(三)利用百工课程灵活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百工课程教学灵活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百工课程教学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百工课程教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改变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只重知识掌握不重知识应用的现象,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利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布置准备“大洲大洋拼图”,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的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百工课程教学中,可以首先在学生准备的拼图上设立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进行剪图、拼图,通过剪图和拼图,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并进行拼合,同时进行思考和讨论,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百工课程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百工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地 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百工课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百工课程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百工课程教学中“剪拼捏动手操作,听看欣赏”这些手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师生点评,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扩大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可利用百工课程中的逸品陶社让学生捏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图(注意陡、缓坡),学生在捏制地形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什么是陡坡、什么是缓坡、什么是等高线等。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等高线地形图不同的概念,还丰富了知识面,培养了兴趣。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民族文化 乡土教材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32-03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未来职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中职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学校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中职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也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但就目前中职教育发展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大问题:普高模式教材的套用,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将乡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致使学生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该论文主要介绍了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给教材加点“土”,乡土文化的融入等,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一提作文就头疼;还有学生认为,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各种文体弄不清楚,有的干脆抄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不幸的是,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却处于勉力挣扎的尴尬境地:(1)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或者任意坎削,或者轻易缩减,或者降低评价标准。(2)语文课与其它文化课一样,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自然的对接关系,但又始终难遂其愿。(3)语文课虽然竭力进行着改革的尝试,却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程式。以上问题,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教材等需要改革。

三、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教材加点“土”

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或一无所知,或嗤之以鼻。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去发现乡土文化、感悟乡土文化,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

1.从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看

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现实是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理清中职教育的内涵,重新解读中职语文的性质,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

2.从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对象看

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也不一样,因此,中职语文教材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需要及语文课本身为专业课服务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进行进一步改革。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特点加上“乡土文学特色”,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总之,就是要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乡土文化进教材的意义

3.1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改变过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乡土文化的悠久灿烂,从而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在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乡土资源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并能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生活、思考历史、思考个人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能促使他们积淀一定的文化,能用文化的眼睛去阅读、观察,用文化的心灵去体验,用文化的头脑去思考,用文化的语言去表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3.2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能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去参与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3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他们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家乡青山秀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学会沟通、合作,以适应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材如何加“土”,以河池中职校为例

如果作为广西人却不知道“彩调剧――刘三姐”;作为河池人却不知道关于韦拔群的事迹;作为金城江人却不知道小三峡的风光,那岂不成了笑话……。因此,语文教材内容应在与全国中职教材接轨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增加地方教材,或给教师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境内聚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7.7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池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2006年广西19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池市就占了6个。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个,河池市2007年6月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2个。总之,河池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

1.积极参与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河池市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剪纸绘画、体育竞技以及传统手工艺制作引进教学活动。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了民族文化,活跃了学校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取得了多重效益。

这是因为,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一,河池市的学生大多生长生活在民族的生态环境当中,他们耳濡目睹当地乡土民风民俗及民族文化的活动,他们把这些活动信息由社会输入到校园,又通过老师的指导、传授输出到社会,从而具有民族文化传播辐射的作用。其二,学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对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从学生的年龄来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接受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最佳时期。通过学校开展的民族基本素质和民族民间艺术系列学习活动,并通过他们再向社会和其他人员传递,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以乡村校园为基地,以学生为对象,对本土的特色民族风情文化进行承前启后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从而保护民间濒临失传的艺术、工艺和技能,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看,通过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普及乡土人文、历史地理、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风俗、民族民间体育知识等乡土文化知识;弘扬和传承乡土艺术、民族民间舞蹈、山歌等;开展演唱革命歌曲、祖国颂歌及反映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歌曲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教育。

2.弘扬刘三姐文化

河池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因此,形成了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其核心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根植于人民大众心间的,是人民群众广为接受,喜闻乐见的壮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刘三姐文化的根之所以在宜州,绝非偶然,因为宜州有2100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这里壮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水融,互相激荡,最终才诞生了刘三姐文化。

河池作为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急需要做是如何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而要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就需要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概念。只有强势文化才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弘扬和发展,而弱势文化往往需要挽救和保护。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别是多方面,有经济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是综合因素决定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言。世界上有很多种小语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再过几十年就很可能会失传了,而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却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前者就是弱势文化,后者就是强势文化。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灌输: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就是要把刘三姐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河池家乡,能够有效的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宜州,才有基础,才有能力,才足以打造强势文化。所以,现在就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弘扬刘三姐文化做出贡献。

3.沐浴铜鼓文化

东兰是我国著名的铜鼓之乡。两千多年来,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铜鼓有它的发生、发展历程,它的用途也由单一用途发展到多种用途。铜鼓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有精美的圆雕、浮雕的艺术形象,以及由各种流畅的线条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静态的艺术来欣赏。它造型厚实、庄重、耐看,引人品味,使人着迷。它又能演奏出雄浑铿锵的音调,加以舞蹈造成极为壮观的场面,激起人们炽热的感情。这是动的艺术产生的审美效果。

可以指导学生常通过书籍、期刊、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关注,对铜鼓的起源、类型、特征、族属、社会功能以及歌谣等问题的了解,让学生完全沐浴在铜鼓文化的阳光里。

4.感受山歌艺术文化

广西的山歌源远流长,而河池又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当地男女青年常以山歌传情示爱,如今,当地政府还借助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对唱形式宣传政策法规。

山歌是一种民歌,具有民歌和诗歌的许多艺术特点。但山歌与别的民歌和诗歌又有所不同,山歌艺术有其独特性。山歌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赛歌中。山歌比赛,既是语言艺术的竞技,又是智慧的竞技,是语言艺术和智慧的完美结合。像歌剧《刘三姐》里面的赛歌,语言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动听,又机智风趣,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山歌才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能够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民族艺术大观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各级政府继续大力保护和弘扬山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山歌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保护和传承壮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其次,广泛开展山歌活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真、善、美,鞭挞丑恶现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第三,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山歌比赛,扩大山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可以提高壮族的知名度,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为世界民族文化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所以,可以让学生收集山歌歌词,观看山歌对歌场面,学唱山歌,学写山歌……从而感受山歌伟大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提升学生语文的能力。

5.体验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河池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体验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韵,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提升语文素养。

6.品尝长寿产品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这里的长寿系列产品更是闻名世界。我们看到巴马寿乡红土地上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寿乡工业园里,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各种特色支柱产业,在注入科技含量后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工厂企业的车间里,一条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成了巴马寿乡发展的一个个崭新亮点。用长寿理念统领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蔗糖、巴马神保健酒、矿泉水、苦丁茶、三蛇蛤蚧酒、蛤蚧大力神酒、火麻饮料、珍珠格嘉王、格嘉酥、格嘉糊等长寿食品产业已形成规模,产品名扬海内外,远销欧美、东南亚。以长寿系列食品为主打产品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河池市四大工业园区之一,被自治区经贸委确定为自治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图片、课件等向学生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到商场去观看、品尝等。充分使学生体验民俗旅游文化和品尝到长寿产品,使学生更热爱家乡,并提高语文的兴趣。

是呀,走出山门知海大,跳出井口见天高,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体验,都能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深受启发,在思想上受到的触动和冲击非常巨大。河池地处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资源,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长寿文化等享誉世界;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等。河池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都非常丰富。

此外,可开发的资源还有:动力能源文化、红水河文化、自然绿色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作业自己去完成,激发他们去感受、探索、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生活写作能力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之后,听说读能力也相应提高,那么,最后就要落实到写作能力方面了。

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写作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的乡土生活经验,显现自己乡土生活的情趣,阐述自己对乡土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乡土化的“生活写作”,既可以让学生有切实的“生活”可说,不至于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也可以有个性化的情感可说,有一个自然流露的思路,而不需要考虑固定的技术套路。这样,从这两者的实践对照结果来说,较之传统的“形式写作”,走乡土化道路的“生活写作”有着更为可行的实践价值。

笔者在进行“生活写作”教学中发现,土生土长的龙江河畔的学生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写作时,往往会因为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一样的写作内容,即使所写的内容一样,所体现的写作风格也可以完全不同:

“烟雨瓯江第一城,诗画江南最高峰”,龙江的山山水水有着独特的风格,碧绿的湖水给我以温润的意象,翠绿的山色给我以无尽的遐思,四月的马鞍山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早晨,我踏着青灰色的石阶,走进了绿意正浓的马鞍山。只见两旁树木错落有致,像两排整齐的仪仗队伍,频频向我致敬。树叶很绿,绿的发青,这使湛蓝的天空更绿了几分。微风吹动轻约曼舞的绿叶,牵引着我的思绪,漫游于绿色的波海中。(学生习作选段1)

龙江这个地方是剑气冲天的,是窑火烈炽的,是山高入云的,是山兽出没的,是樵夫放歌的。龙江雄浑深厚,龙江龙江!樵夫怒呼裂浮云,竹筏顺江泣冤魂!龙江龙江!你是河池的另类,是江南水乡的一座孤屿!(学生习作选段2)

以上两段文字的作者一为女孩,一为男性,学生描写的对象均为龙江山水,但所体现的风格却是一为“轻约曼舞”,一为“雄浑深厚”。从哲学上讲,两人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起家乡来就会有差异。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在哲学意义上的个人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的不同,使龙江乡土“生活写作”获得了无限的意义生成的可能,使得本来就十分浓郁的乡土风情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有情有意!由于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大家所熟知的,其他同学一看之下便心领神会,一时间相互传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班级里面引起了不小的凡响。学生一看到自己熟悉的抒写对象,马上引起他们的兴趣,纷纷下笔描写自己的家乡。

走乡土化道路的“生活写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升入中职后,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一定群体里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分布状况:一小部分人还处于写作的萌发阶段,难以书写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类学生需要进行单独辅导,使其能写作一般性的表情达意的文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水平较一般,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写作话题,让他们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家乡生活写作;另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初中的基础训练,已经掌握较为成熟的写作能力,对他们亦要进行单独辅导,平时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家乡环境和心理想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点指导他们进行不限定时间的研究性写作,第一遍写成后继续谈论,让他们知道文章该增删的内容并再次修改,直至完成付诸真情的乡土写作。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人文景观、文化风俗、甚至一草一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样,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也促进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2005.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必隐.《弘扬乡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