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规划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整合与目标定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程序,是一种技术的组织以及政治三要素所形成的合理程序。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时间性很强的科学。鉴于新形势下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发展动态。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博、新、深”的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应兼顾科学基础知识在面和点上的融合,既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重点突出实务性的案例分析。同时,体现“新”和“深”,强调纵向的延伸,并引入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和发展动态。因此,课程教学遵循的理念为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创新成果运用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基础理论讲授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科研成果实例,介绍本学科近年来的重要进展;通过案例讲解规划编制技术及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案例编制形式,培养研究生积极阅读文献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二、教学团队构成
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学需要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知识面覆盖宽博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组成了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一人主讲),副教授(主讲)、讲师2人,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形式。在专业方向上,教学团队的专业涵盖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3S技术应用几个方面,可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作用。在科研创新上,2名教授均承担多项国家科研课题,2名年轻教师也参与其中,并独立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课题,体现宽广的专业覆盖面和创新的科研实践。团队成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教学体会沟通与交流,重视“传帮带”,保证教学人才的延承,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手段
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单纯板书手段。目前,在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思想观念上对研究生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1],从而导致教学两难的局面。为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借鉴“交往式”教学的方法[2],在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建-共享”。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并筛选,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避免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参考书,介绍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外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讨论相结合、师生互动讨论相结合。课题组整合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案例分析与学生的模拟案例相结合,采用课堂启发、学生研讨、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授课方式。通过有实际环境背景的互动方式,把研究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介质,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板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课堂讲解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课外讨论采用网络平台题库案例分析和师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制作体现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和界面友好性能;网络平台题库的构建,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多样性和新颖性。
四、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为了实现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渐进性、衔接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前瞻性,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堂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科研成果讲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分成4个阶段。
(一)讲授基础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提问相结合,包括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前者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概述、城市环境规划、省区环境规划、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规划、评价方法、预测方法、规划方法以及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后者主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原则、对象、内容、手段以及发展趋势。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主要采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系统介绍城市全面达标规划、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空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噪声达标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在案例分析和讨论方面,课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给研究生提供案例实况介绍,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促进师生间双向交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及研究水平,使他们“零距离”接触真实科研项目,实现了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教学成果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讲授“重在演示创新过程”[2],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对工作现场的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设计课题的结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着重介绍研究工作的实际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课题验收过程,“使研究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历史重演”[3],切身体会科研成果形成过程的艰辛以及成果收获时的喜悦,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四)讲授信息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对3S(RS、GPS、GI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针对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具体需求,结合授课教师亲历的实际案例,深入介绍GIS在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对其优点、不足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与学生开展课堂研讨。这部分教学体现了基础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特点,并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考核方式
将单纯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分为3个部分,即开卷考试、小组研究和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方式。试卷考试成绩占60%,采取开卷形式,研究生可以翻阅笔记等;课堂讲演和学习论文成绩占30%,对研究生课堂案例讨论和论文进行量化评估;平时成绩成绩占10%,包括口试答辩和出勤率,等。试卷内容包概念和术语解释,主要考察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技术方法选择及判断题,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解决尚存问题途径的个人见解。要求研究生拟定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近期中外文献,完成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的报告,并在专门安排的时间向本专业全体师生作课题报告,由全体教师从选题意义、文献查阅、归纳总结、阐述表达、案例编制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
六、效果评估
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研究生的启发性、参与性阅读辅导、考核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更趋合理,基本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
(1)整合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实务性”的特点;充实了教学素材,案例的类型和数量得到不断丰富,基本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
(2)建立了研究生教学团队,突出了老中青年龄和教龄的结合,完善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了教学人员的延承。
篇2
说到我学的这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算得上国内本科专业中名称最长的了,为了方便,我们一般叫它“资管”。
不过,从2013年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就看不见它的身影了。因为在2012年,教育部将这个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
拆分前的“资管”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研究的是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等。拆分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旧属于人文地理学,侧重对城乡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则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侧重对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研究。
作为“资管”专业倒数第二届的毕业生,看见自己所学的专业“消失”了,不免有些伤感,但对今后报考的同学来说,拆分后的专业方向划分更细,专业学习自然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果大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两个专业感兴趣,不妨听我描述一下它们的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两个“不是”: 不是“城市规划”,不是文科专业
经常会有同学把“资管”专业同“城市规划”专业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时也是,一直纠结填哪个,不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首先,两者的学科属性不一样。“资管”属于理科,是地理科学类专业,4年制,主干课程为地理学、环境学和管理学。而城市规划专业则属于工科,是土建类专业,5年制(个别院校是4年制),主干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学和建筑学,对美术基础有要求。
说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时明明是文科生学的,怎么到了大学会变成理科专业?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甚至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我们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础约等于0啊,老师你讲得再详细点吧,跪求啊,老师!”
实际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是让我们对地理学有基本的认识,可以说,那时候学的很多内容是“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而大学的学习则会更深入。据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等自然地理学的专业,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区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将来想从事地理相关行业,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绩水平。
其次,两者学习研究的侧重不同。虽然“资管”和城市规划都有规划方面的培养目标,有一些课是相通的,比如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但相对而言,“资管”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城市规划则更偏向实践。
可以说,“资管”研究的是如何对一整片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展开合理规划――是留作农用还是建设城镇、怎样最大化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而城市规划更为实际,研究的是怎样合理建设一座城镇,比如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与工商业功能区如何划分等。
“三驾马车”: 地理、规划和建筑
地理、规划和建筑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资管”专业的“三驾马车”。
其中,地理方面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可以算是整个专业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比如江西某县脐橙种植区划,就是通过GIS分析该区域土壤性质特点、农林业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后,生成的种植区划图。
遥感技术就是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形成的图像能够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遥感应用课上,除了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处理遥感图像、分析遥感数据。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课,因为坐在电脑前看着那些图像,就好像自己悬在空中观察神州大地,感觉十分奇妙。
规划方面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因为在对一片区域进行规划时,一定是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充分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
建筑方面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前期,学得不深。所以看到课表中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制图”时,“手残”的同学千万别害怕,课上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徒手作图,没有美术基础也能“Hold住”。
除了这些主干课程,学校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将来想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可以选修“不动产估价”,想研究环境科学的可以选修“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之从兴趣出发,学自己想学的。
一大特色: 大量实践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资管”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外出实践的机会,比如环境规划实习、土地规划实习、城市规划实习、居住区域规划实习等,这可以说是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带队,我们进行了江苏九市农村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我去了扬州、泰州和苏州三个地方。
问卷调查是调研的主要手段。我们挨家挨户造访农户,记录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收入情况、土地数量和土地性质,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当地生活环境、水质、土壤环境的变化。
为了做好调研,我们一队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对农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较偏僻,根本见不到什么人,想问路都问不着,常常一天就在各种找路中过去了。而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们,一听说我们是来调研的农业大学的学生,特别热情,非要拉我们去家里坐坐,说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事的,还让我们给当地政府提意见,少规划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进村开展问卷调研,我们还走访了区政府和乡政府,搜集能够反映这个地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的数据,比如镇上人口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情况――是用作耕地还是建造房屋。之后我们还查阅了2000年到2013年江苏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结合调研成果汇编成册,并在省级会议上作了汇报。
有时候我会想,理论知识学得再多,也得在这样的实地调研中去深入体会和应用,才有踏实的收获。我也听到过同学抱怨我们专业学得太杂,有些课程只是略微涉猎,不利于将来找工作,可是有个学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他在四年里跟着导师做了很多项目,村镇规划、旅游规划、水源地保护等,还以本科生的名义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对他后来找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学的课程都一样,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力,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才是王道。
关于未来: 想要专业对口的工作,考研吧
现在,我即将毕业了,不过我不打算工作,准备继续读研,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一样的想法,这与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关。
与“资管”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省、市、县的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在招考时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以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就得继续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别是:研究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对来说,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将来就业会更好些,当然这个方向的考研难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比如城市规划专业。虽然某些课程与我们专业相通,但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绘图考试,徒手作图能力较弱的话,考起来会比较辛苦。
【院校链接】
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云南大学 济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南通大学
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院校有:
篇3
关键词:资环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一、专业发展概况
1.专业发展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但是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在资源利用中表现为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城乡发展失调,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不协调、城乡产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等。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实施科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为适应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学校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60多所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有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
2.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上看,该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特色不突出,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该专业培养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环境科学、城市规划、房地产、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由于专业名称涉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许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全面”,使得课程繁杂,没有较为集中的方向。(2)专业定位过高,市场需求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事实上社会对“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并不多,社会真正需求的是从事基础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一般本科层次的人才基本不接受。(3)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由于该专业涉及多个学科,理论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又有限,所以实践教学显得尤为不足,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相应硕士点专业缺乏,毕业生深造专业分散。对于资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很大一部分要选择继续深造,但在硕士学位点中没有相应专业,学生只要在相近专业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甚至法学等专业报考研究生,为学生深造带来一定的难度。以上这些问题使社会对资环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资环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少院校根据学校的原有专业和学科背景,对资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出现了不同的办学模式。主要有:(1)与测量工程学合办。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与地理学合办。如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利用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技术,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城市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计算机基础。(3)与资源、环境生态学合办。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和规划的专业型人才。(4)与工程管理学合办。资环专业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人才。另外,还有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合办,突出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的动手设计能力。以上办学模式体现了资环专业的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我校资环专业改革与实践
1.专业设立与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于2001年在地理科学系开始招收资环专业的学生,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和就业影响,几年来该专业一直是隔年招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过于宽泛,课程繁杂,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很低,就业去向非常复杂和分散,并且不少学生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隔年招生和低的就业率严重影响了我校资环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一直上不去,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正在专业发展困惑之际,学校在2009年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将地理科学学院与生命科学系、化学系合并,组建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年,恰逢英国基尔大学来我校访问,提出该校的自然科学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与我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本科生。我校资环专业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我校化学、生物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条件及英国基尔大学的师资和技术,瞄准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改革,在资环专业中开辟出“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江苏省正致力于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如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环保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环境保护专业人缺口巨大。我们设立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技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从事监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立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质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规划等基础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立三个模块,一是环境监测模块,包括水、大气、噪声、土壤、生物等的分析和监测,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环境化学分析技术;二是污染控制与治理模块,包括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处理工艺的设计及操作运行;三是环境评价与管理模块,包括水土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城乡规划、环境法规等,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3.新方案凸显初步效益
我校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批准该专业方向可以多类型多层次招生,一改过去资环专业隔年招生的尴尬局面。在2010年的招生中,我校资环专业实现了专转本、二本中英合作和三本民办同时招生的突破。考生报名积极,报到率100%。学生入校学习方向明确,专业思想稳定,资环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结语
虽然我国资源环境与城镇化问题日渐突出,拥有资环专业的高等院校一百多所,而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形势却不乐观,这缘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等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资环专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院校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大胆改革,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不同的选修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块选择,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地理教育,2006,(6).
篇4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是在地理学科、环境学科、规划学科、经济和管理学科、现代技术科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类应用型理科专业,为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设计院所及各类企业输送“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开发策划、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形成的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62个,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由于新专业发展中的共性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专业特色的构建、课程设置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湖北省现有本专业的学校有8个,主要依托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土地科学和城市科学等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各有侧重点,与该学校依托学科的相关专业有紧密的联系,但在该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进一步需要研讨的问题。
目前,湖北民族学院资环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从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反映出该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学的内容广、深度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没有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专业,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也没有学规划专业的学生扎实。这使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不得不转行选择做其他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其中也有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同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与该专业对口的工作,在自已的岗位上很突出。本文根据这些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特色优势,就如何增强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1.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定位。本文由收集整理本专业开设的课程面广,学科跨度大,如没有核心目标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方向,很迷茫。而如果在开设专业课期间,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明确专业方向,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教学力量,选择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专业方向才是关鍵,这也是本文重点要分析的内容。就该专业名称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管理类人才,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呢?有两类:一类是资源环境管理,一类是乡镇规划管理。
资源环境管理类一方面可从事资源管理或环境管理(考公务员,进入国土局、环保局等行政单位),但这部分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可从事为资源、环境管理者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的评估工作(土地评估,环境评价等中介机构),这部分在目前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以环境评价为例来说,其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建设项目(冶金、建材、石化、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和规划类环境评价。而根据中国国务院第559号国务院令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这一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规划环评更是处于初期阶段,相关导则和标准均不完善,在这个人才市场上近十年的时间急需大量既懂生态、环境评价又懂规划的复合型人才。
乡镇规划管理类可从事为乡镇、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的乡镇管理工作,这在国内市场上同样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工作,资环专业的学生正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根据目前我国的现状,大、中城市对环境管理日益成熟,而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却缺乏长远规划,缺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乡镇企业没有统一规划;大中型养殖场让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使污染从城市转入农村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还将愈演愈烈。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乡镇除了急需发展经济以外,更应从长远出发,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有“生态农村”、“绿色乡镇”的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广大乡镇、农村的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环境管理和乡镇规划的专业知识。这些现状就为资环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舞台,为“生态农村”、“绿色乡镇”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正是资环专业就业的又一个方向。
而无论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还是乡镇规划管理,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科领域。湖北
民族学院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资环专业外,还开设了城市规划、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目前从事生态研究和规划方向的博士、教授4人,研究生、副教授近20人,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均能为以上两类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明确了专业定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有方向、主动的学习,无论是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暑假实践,创新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都能紧紧围绕同一个方向来展开,自身综合素质会在每一次锻练中得到提升,这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很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四年后总感觉目标不明确,没有学到专业性特别强的东西,主要就是在进入大学一、二年时间内,没有对本专业、对自已有深入的思考,不知道自已的兴趣,不了解各个方向的就业情况,这导致很多同学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更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能在初期和学生主动进行沟通,让学生对自已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3.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如各县市的环保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科所、监测站、环境评价和土地评估机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以及各个乡、镇政府均能为资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在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实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接合本院优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如测量、环境监测、cad制图、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方案设计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在近几年中有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数据库技术、cad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计算机制图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专业基础扎实,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考取中国地质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对野外测量感兴趣的同学,我院有实力雄厚的专业测量队伍,承担有各种测绘任务,学生参与面大,受益很大,有近10%的同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测量岗位或考上测量方面的研究生,并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注:统计时间,2009年07月,在校学生数164人。
篇5
关键词:游客体验;资源保护;环境容量;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2703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旅游需求的扩大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增长为我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即VERP(Visitor Experience Resource Protection)框架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管理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2 VERP框架理论
2.1 VERP框架理论的概念
1978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法案条列(U.S.Public Law 95-625)要求所有国家公园都要进行总体管理规划(General Management Plan,GMP),并且要求在这样的规划中必须包含几项要素,其中一项就是对所有国家公园进行游憩容量的确定。在这个背景下,1992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和学者组成的一个跨学科小组提出了VERP框架,其旨在解决环境容量与适当的游憩利用问题,以及由游憩导致的生物物理学的影响,而主要目的是保护公园资源和游客体验的质量[1]。VERP框架通过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针对环境变量和体验变量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向的阐述,并通过对质量指标和标准的提出明确了具体的管理方向。同时要求对公园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在环境达到或超过可接受变量的最小极限值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问题采取行动[2]。此外,VERP框架还适用于解决公园里某个或多个地区性的游客利用问题或对现有的游客管理计划进行修正。
2.2 VERP框架理论的要素
VERP框架共包含了4个步骤、9个要素,而要素的使用范围,进行的顺序,用来完成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差别[2,3]。
2.2.1 建立框架
由要素1~3组成,组成多学科研究小组、提出公众参与策略、针对旅游区的目的、意义、最重要的表现主题、规划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等做出阐述。
(1)要素1。组织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团队,核心团队3~7人,包括可以开发规划和执行规划的成员,以及一个以不同背景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可以提供广泛咨询的辅顾问团。
(2)要素2。制定公众参与战略,该策略应贯穿整个规划和管理,管理者定期与公众沟通交流,包括解释如何做出决定,有哪些公众的建议被采纳,如何体现在决策中。
(3)要素3。确定公园的目标、重要性、首要的主题;确定规划的限制条件,这一要素是VERP规划的相关策略方针制定的基础,后面6个要素必须与它保持高度一致。目标是这个地区成为国家公园的一个或几个原因;重要性是指这个地区对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的归纳和概括;主题是指公园中让每位游客耳熟能详的资源概括,它帮助人们了解公园的重要性,一般为3~5个;限制条件指那些已经存在而没有在规划中被重新考虑的决定。
2.2.2 分析
这一步骤的工作目标是理解公园资源和现存游客使用和经历的情况。要素4为分析公园的资源和现有游客活动的状况,工作人员尽可能了解公园的资料和现有的游客游憩活动和体验,通常通过地图、母岩岩性和文件资料来实证分析。
2.2.3 操作方案
该步骤由要素5、6、7组成。主要是针对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提出的目标,选择、编制各种战略措施和行动方案。
(1)要素5。描述游客体验和资源状况潜在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发展区域),潜在的发展区域必须与公园的目标和重要性相吻合,这些区域的利用常被公园所能提供的不同游客体验需求和资源条件所影响,并规定合适的活动、发展,以及管理种类和水平;潜在的发展区域只在要素5中用文本描绘,将在要素6定的地理区域中具体实施。
(2)要素6。为潜在发展区域选定其在公园内的特定区位(管理分区),潜在发展区域主题决定了它未来的利用水平规划团队可以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s,NEPA)相关规定,提出可供选择的潜在的发展 区域的主题,并估计主题的受益和宣传影响状况。
(3)要素7。为每一个分区选择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制定监测规划。指标指有代表性的、可度量的反映分区整体状况的物理、化学和社会变量。其中,资源指标用于测量游客游憩对公园资源的影响,社会指标用于测量游客活动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标准指每个指标变量最低可接受的水平具有5个特征,即可度量性、时空性、概述性、影响性和现实性。监测计划使管理者了解公园内自然和社会的状况,了解实施管理行动的成效,为管理者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决策依据,有3个特点,即可行性、客观性和周期性。
2.2.4 监测与管理行动
本步骤由要素8、9组成,为具体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行动。
(1)要素8。监测资源和社会的各项指标,对较为敏感的分区进行有规律的监测资源和社会条件,若由于人员和资金的限制可在分区中最敏感的地方优先考虑设置监测。
(2)要素9。采取管理行动,监测指标显示资源和社会条件超出标准许可或者正在逐步恶化时,公园必须采取管理行动,使资源和社会条件恢复到标准水平许可的范围。
3 VERP框架理论的先进性
VERP框架是作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理论的一种改进框架而出现的,其最大的先进性在于打破了“数量指标极限”这一环境承载力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现在环境容量的“数量指标”并不被看作是唯一的可供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管理者所利用的标准。当然容量的控制指标当然还是必需的,然而它不再是由一些由固化的普适性的公式就能够推导出来的简单数字,而是在融合了自然环境、游客、社区、管理者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之后的一套指标体系。在不同区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游憩利用的方式、强度、时空特征都有差别,因而容量管理的精髓已经转移为设计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在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取得妥协的情况下,通过监测并将某些特别关键的指标控制在各方面许可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有效而无害的永续利用[4]。
4 VERP框架理论作为管理工具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4.1 难以对VERP框架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和指标做明确的定义
VERP框架作为环境容量管理工具,试图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因而对VERP框架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做明确的定义,以及制定质量指标的使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各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很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完成这些调查研究。
4.2 VERP框架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和指标缺少统一的理解
VERP框架为旅游地制定的质量标准和指标往往被管理者错误地看做是管理目标,管理活动都是针对达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质量标准是指可接受的极端条件,指标是指可接受性变化的最低限度。即当某个指标没有被违背,那么该境况就被认为是在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内的,而当某个指标被违背了,该境况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这时管理部门应该开始采取行动,使该境况恢复到可接受的最低程度。标准和指标不应该看做管理目的或目标,而是用来衡量未来境况的手段。
4.3 监测活动具有的滞后性
监测是VERP框架所必须的部分而不是额外部分,经常错误地认为质量监测选择指标是整个程序活动之外的活动,而实际上监测活动需要在制定各类标准和指标时就应该被考虑在内的部分。也就是说检测活动的依据是标准和指标的定义,它是一个包含着监测、评估和实际调整的循环反复操作的过程。而监测活动要在整个程序准备实施时就要开始的,而不是在程序实施结束以后监测才开始的。
4.4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利用VERP框架进行规划管理要求有一个跨学科的专家小组,利用一定量的时间对旅游地进行有关现有资源(包括生态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条件,以及保护目标等的调查研究。同时该小组还应该和旅游地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互动座谈,然后提出对该地区而言是最恰当的标准和指标的制定建议、监测计划,以及针对已发现达到或超过可接受标准而带来的影响的管理策略和行动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旅游地在进行质量标准和指标的制定时,往往只是由一个规划专家小组在该地区考察,并提出他们的想法。这就缺少了旅游地工作人员和当地社区居民对规划活动的帮助。
4.5 缺乏足够的资金储备
VERP框架在实施中有很多活动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来保证程序的顺利进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或者没有现存的机制来保证VERP框架的实施,这是我国旅游地利用VERP框架进行规划管理受限最现实的问题。
5 结语
VERP框架理论和其他框架理论一样,不是处理旅游地环境容量问题,如不断增长的游憩问题,游憩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问题,以及游客体验质量问题的万能药。笔者认为应用VERP框架作为环境容量的一种管理工具,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来有效地实现和维护所有重要要素的需求。没有保证VERP框架要素都得以解决的机制,旅游地的总体管理规划程序就很难得到实现,而游客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就不可能完成。把VERP框架嵌入旅游地总体管理规划中,并组建一个综合性的机构,用来满足实现VERP框架各要素需求,这是实施VERP框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Hof M, Lime D W.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framework 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rationale,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J].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1997(6):371~374.
[2] National Park Service.The 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VERP)framework,a handbook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R].Washington,D.C:National Park Service,1997.
[3] 林明水,谢红彬.VERP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启示[J].人文地理,2007(4):64~67.
[4] 张骁鸣.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从理论框架到管理工具[J].资源科学,2004,26(4):80~81.
VERP Framework and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Song Wenshu
(School of Eco-Tourism,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210093,China)
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意义;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工作上存在不少的漏洞,一些工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基于此,以下就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问题是随着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益,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环境问题。很早以前,人们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也没有开采资源的工具,环境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的欲望的增长,看到了利用资源的利益,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慢慢的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带来的麻烦,这些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手法、目标上的统一性。在推进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上缺乏科学的分布格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2、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科学衔接上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体系中,要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要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加强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中,要能够重视绿地建设面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还可以加强对节约型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树立节约型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起节约能源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置换出部分的建设土地,还可以保护城市以及附近郊区的环境。随着工业开发的不断发展,致使部分乡村土地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污浊不堪,出现了土地推平闲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宏观方面为土地的发展与保护做出合理的设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
3、不断强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4、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能太过紧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5、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就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来源,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土地开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能够切实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多方面的融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投资者的不同目标和心态,以土地开发为核心,有效地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方位、立体化。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完善土地规划制度,能够与城市建设的方向、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能够强调城市内涵形象,杜绝形象工程。从全方位规划好土地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时,必须注重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黎.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浙江学刊,2012
篇7
关键词:车内VOC;VOC环境合规系统;信息化
前言
随着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投诉不断增多,社会机构及媒体的调查曝光使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类污染物质在人体具有累积性和持久性,大量苯分子经过长时间积累,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侵入骨髓,使造血干细胞染色体断裂、移位,导致癌细胞基因表达,干扰并抑制正常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管控手段,VOC将持续危害人体健康。
1 国内外车内VOC管控现状
1.1 国外车内VOC管控现状
2002年9月,欧盟出资477万欧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清洁车厢工程”,旨在研发出一种有效的、可量化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管理系统。通过消除车内VOC等气态污染物及可吸入的有害细微颗粒,从而为驾驶员及乘客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及安全的车内环境。
2005年,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旨在引导日本主要汽车公司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次年,JAMA启动“汽车车厢VOC自我减排措施”,对车内VOC挥况及最优检测方法等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制定出了《降低汽车内VOC的自主举措》,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销售的新车车内VOC浓度必须满足厚生劳动省指定的13种物质浓度限值。
2007年6月5日,韩国政府建设部颁布《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于2013年进行了完善修订。该标准确立了定期抽检公示制度,委托韩国汽车检测研究院(KATRI)开展相关评价工作,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虽然韩国车内空气质量管理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2013年车内空气质量相比于2006年,甲醛、甲苯减少70%以上,乙苯、二甲苯减少90%,苯乙烯减少95%以上,苯更是减少超过99%。
1.2 我国车内VOC管控情况
通过统计我国161款在售车型VOC检测结果,按照《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整车VOC限值标准进行评判,得到如下结果:整车产品完全达标率不足50%,其中乙醛达标率最低,仅为50.9%。其余七种物质达标率分别为甲苯90.7%、甲醛92.5%、二甲苯95.7%、苯96.3%、苯乙烯96.7%、乙苯96.9%、丙烯醛100%。虽然抽样汽车产品VOC平均水平优于国家标准,但不同车型测试结果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环保部正在组织行业开展《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并有望于2015年年底推行,为各企业开展VOC治理树立目标。
在政府管理体系构建方面,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控制技术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旨在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车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合作良好管控格局。下一步,工信部将采取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综合防治相结合的管控措施,深入推进VOC管理制度研究工作,为强标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2 我国汽车企业VOC信息化管理建议
2.1 加强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强化源头控制
车内VOC管控涉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等多个领域,链条长、覆盖面广、复杂度高。因此,汽车生产企业需基于全产业链开展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充分依托行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强内饰零部件、材料基本信息及VOC检测数据的采集,提高问题追溯能力。同时,通过逐级传递产品VOC控制要求、严格监督上游供应商等措施,强化相关各方责任意识,确保各级供应商具备持续、稳定提供合规产品的能力,从源头降低整车VOC散发量。
2.2 搭建信息化平台,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VOC检测数据量庞大,实现整车、零部件、材料VOC设计、整改、抽检数据的存储与整合,是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通过搭建涵盖汽车研发、生产、采购、储运等各阶段的VOC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形成智能化、一体化的VOC数据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对历史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增强数据的可视化、快速统计与分析汽车相关产品的VOC合规、超标情况,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水平。
2.3 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强化对数据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在多样或大量VOC数据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处理、神经网络模拟、交叉验证等手段,提升对VOC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用于预测新车型车内空气质量水平、评估管控方案可行性、推算企业产品VOC合格率等,支撑企业总体规划、管控措施、技术方案等重要决策的制定与,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需求。
2.4 VOC信息化管理平台―VOC环境合规系统
VOC环境合规系统是为满足企业VOC信息化管理需求而开发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平台,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彻底改变我国汽车企业现有的VOC数据管理模式,实现VOC、气味性测试数据统一,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助推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管控提质增效。
图1 VOC环境合规系统模块设计及功能
VOC环境合规系统是以“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模拟预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VOC数据管理平台。借助该系统,企业可以实现:
(1)整车、零部件、材料VOC和气味数据管理,并可与CAMDS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将CAMDS系统中各级供应商填报的VOC数据同步到本地客户端进行管理、分析。
(2)不同车型间VOC、气味对比分析,帮助企业了解竞品车型VOC合规信息。
(3)兼具合规性自动判断、自动生成高危部件清单、单个物质内饰件贡献度分析、整改抽检效果图、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VOC对比分析等功能,改善企业VOC、气味性数据管理模式。
(4)在车型正向开发阶段,通过收集材料、零部件的散发、加工等数据,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E模拟方法,实现整车VOC数据的模拟预估,并可实现内饰件限值的逆推。
(5)检测报告自动解析,帮助用户快速输入检测数据,节约时间、人力成本,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出现几率。
(6)针对企业的保密需求,通过帐号分类、权限区分,保障企业VOC、气味性数据的信息安全。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破解发展瓶颈。同样,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流通,不断强化VOC管控的网络化、集成化、一体化,是提升企业VOC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汽车企业应抓住时机,强化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发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并充分依托VOC环境合规系统,提高企业VOC管控效率,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企业发展与VOC管控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高效应对VOC强标的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S].
[2]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S].
[3]袁旭东.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源的分析及其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J].汽车工程,2005,27(3):289-291.
[4]田瑛泽,等.汽车内空气化学污染状况调查研究[J].山东化工,2009(1):18-21.
篇8
关键词: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中国
引言: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历史并不长,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的环境规划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先后在环境规划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环境规划委员会,指定并实施全国的、州的、城市的和工业区的环境规划。
我国也于70年代末开始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并开始进行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经过众多环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规划的环境规划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规划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用以概括规划工作内部各技术层次的递进关系。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技术体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渐渐跟不上步伐,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法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心态未能摆正、环境规划质量不高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脱节等等。因此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必然是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其中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新的环境规划技术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对于省级以上的环境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只作战略性的指导,给地方环境规划留以足够的灵活性;而对于区县级以下的环境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编制,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大区(如经济区)、流域、乡镇、小区(控制单元)及企业的环境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考虑不够,例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较落后,对规划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确定因素未能进行系统分析,而许多较先进的规划方法却未能得以推广。总之,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规划的实践,是目前环境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二是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3.1、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担负着从战略上、整体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环境规划管理,依靠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实施规划,让规划在社会生活中变成现实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规划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及支撑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动态的环境规划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要求。
3.2、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环境规划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清规划与规划工作的区别。规划是预测和决策的产物,而规划工作则包括准备工作、审批工作、执行和检查以及规划的评价调整等,它是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的综合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环境规划工作中应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尤其是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环境规划工作的需要,相信这将为我国今后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
国家法律及各项相关法规、制度、条例、标准等是制定实施环境规划的依据。但我国在环境规划的法制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具体的《环境规划法》尚未出台,国家一级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刚成雏形,地方性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也还未全面开展,因此在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和约束。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应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使其运作规范化、程序化。环境规划的法制建设不仅要对环境规划从编制的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进行设定,还要制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为此,我们应尽快出台《环境规划法》,同时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把规划申请、授权许可、公众参与、规划上诉等各个过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编制、依法行政。
5、加强环境规划
教育环境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目标,因此目前有些领导把环境规划看的一文不值,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领导过分看重环境规划,希望把它编成具体操作手册,对其横加干预。环境规划毕竟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强的宏观规划,追求的是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不可能编的过分详细。因此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国部分规划人员也存在“思想错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划的编制技术,而对规划的实施考虑不够,从而使得本应是政府行为的环境规划变成了编制人员技术行为,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为使政府部门及规划人员对环境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了促进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划教育。对于一个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完善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环境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未来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普及教育、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准入制度和规划师职业联盟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
结论
环境规划是我们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和依据,是起指导作用的,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环境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的、健全的环境规划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将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体系,能使环境规划真正起到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乘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东风,1972年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作出建立环境规划署的决议。1973年1月,作为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保工作的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简称UNEP)正式成立。
环境规划署的临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后于同年10月迁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环境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有7个地区办事处和联络处,拥有约200人的科学家、事务官员和信息处理专家具体实施计划。环境规划署是一个业务性的辅助机构,它每年通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向大会报告自己的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设3个主要部门: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环境规划理事会由58个会员国组成。理事国由大会选出,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促进各国政府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各项环境计划进行政策指导等。环境基金多来自联合国会员国的捐款,用于支付联合国机构从事环境活动所需经费。
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环境规划署主要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物,促进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环境规划理事会的各项决定;根据理事会的政策指导提出联合国环境活动的中、远期规划;制订、执行和协调各项环境方案的活动计划;向理事会提出审议的事项以及有关环境的报告;管理环境基金;就环境规划向联合国系统内的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意见等。
篇10
[关键字] 城市 环境规划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6-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的发展,给城市的环境系统造成了强烈的胁迫效应。在这样自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对城市进行环境规划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城市环境规划的定义
城市环境规划是指一个城市地区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区划、预测因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所引起的变化,然后根据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理论等提出调整工业部门结构,以及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改善环境的战略性布局[1]。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城市中人类自身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
2 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
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来说有如下几点:
2.1 综合性
城市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反映在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城市环境规划是自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多部门的集成产物。环境规划的综合性也明显反映在它的方法学和支撑软件环境的需求方面。环境规划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订,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均涉及到大量的定性、定量因素,而且这些定性、定量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界线并不分明;同时它的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科学与工程的多学科相结合要求也相当突出[2]。因此,未来的环境规划的支撑软件将向着能提供综合和集成信息、便于各类人员参与又便于更新、调整的方向发展。
2.2 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环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尤其是含县、区的城市,各个县、区的经济、社会特性不一样甚至是相差甚远,决不能一而概之。所谓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结构不同,主要污染物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不同,控制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指标权重不同,各类模型中参数、系数的时地修正不同,各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数据条件不同[3]。总结精炼出的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律、程序和方法必须融入地方特征才是有效的。
2.3 动态性
城市的环境规划具有较强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变化,无论是环境问题(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还是社会经济条件等都在随时间发生着难以预料的变动,而城市管辖下的县、区,变动更多更快,基于一定条件(现状或预测水平)制订的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政策、发展速度以及实际环境状况的变化,势必要求环境规划工作具有快速响应和更新的能力[4]。因此,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支撑手段、工具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滚动环境规划管理系统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需求是发展的方向。
3 城市环境规划的方法
3.1 技术路线
城市的环境规划技术路线总体上分析,可分为三个层面[5]。第一个层面为背景调查研究阶段,第二个层面为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功能区划及规划目标,第三个层面工作主要是环境规划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环境规划方案以规划目标为依据,具体将规划目标落实,而且要与环境功能区划相符,环境规划的工程项目是环境规划方案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因此内容要求具体、可靠。
3.2 目标拆分
对城市尤其是含县、区的城市的环境规划不能一步到位,直接编写整个城市管辖范围的宏观的环境规划。因为城市内的各县、各个区的状况各不相同,导致了其环境功能的区划、环境现状、环境因素不相同,如果直接从整个城市层面入手,把情况概化,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与评价,以及环境质量的预测等每个环节都要从乡镇入手,制定对应的环境规划方案,然后将细区域的情况汇总,最后编写城市的整体环境规划。
3.3 集成化
城市环境规划具体涉及到资源保护与持续有效利用、污染治理与预防、自然与人文景观规划、生产力合理布局、生产关系有效配置等等。它面对的是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环境规划方法)是难以见效的,更有效的方法应是综合集成方法[6]。
3.3.1 各相关学科的集成化
区域内任何环境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是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都必须有环境学、管理学、区科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系统学、生态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手段的集成。这种集成绝不是简单地拼凑,或盲目地引鉴,而是一个兼收并蓄、消化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过程。
3.3.2 专家经验的集成化
各个领域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们的经验往往是零散地存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些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缺的。因此需要通过集成的方法,组织、加工和改造,使它们由分散的、反映局部真理的、直感式的判断转化并上升为系统的、符合研究对象整体运行规律的、能指导客观实践的理性知识[7]。
3.3.3 定性与定量方法的集成化
定性与定量方法在集成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推理、思考方式和自身的局限性,但二者各有所长,不可替代,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集成化方法,才能使二者互相渗透,相互引证,以定性指导定量,以定量充实和完善定性,以构成集成的整体优势来寻求集成化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
3.3.4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集成化
目前的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EDSS)技术和专家系统(EES)技术,它们既有共同的功能,也各具特色。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应是发展趋势的最终定位[8]。它应体现为系统的整体性,即统一的用户界面、多种数据库的无缝集成、嵌入式分析等。
3.3.5 人与现代技术手段的集成化
由于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能全部排除人的作用去自动辨识、处理和解决一些突发的、偶然的、非线性的、非结合化的问题,所以必须强调人的参与,注重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人机的结合应该表现为人与整个集成技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全面的协调配合。
3.3.6 所有参与人员的集成化
城市环境规划的研究、制定与实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过去城市环境规划集成化中所遇到的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资料调研存在的虚报、隐瞒;决策中存在的失误、遗漏;执行中存在的、腐败等现象。
3.4 公众参与
我国目前多数环境规划,只局限与机构规划,缺少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对于环境规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规划者和专家不可能穷尽所有替代方案,公众参与可以提供给规划部门更充分的资料作为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与环境规划最有厉害关系的是当地居民,从公民环境权角度出发,居民有权对规划提出反对或修正意见[9]。另外,政府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往往是基于公众对环境状况的强烈不满和改善的强烈愿望,因此鼓励公众参与非常重要。
- 上一篇:生物工程基础知识
- 下一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