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质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素质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素质规划

篇1

摘要:当前,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较为薄弱,培养耐挫心理素质对保障高职大学生心理安全、促进社会化和塑造良好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又有个性特征与身心疾病方面的个人因素,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视生命意义教育,实施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心理安全;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寄予厚望,不仅希望高职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期望他们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可是,近年来,有关高职生厌学、网络成瘾、轻生等事例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是什么让高职大学生如此脆弱?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培养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一、耐挫心理素质的内涵

耐挫心理素质,也称之为耐挫力,其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国材在《论耐挫力》中所提出的:所谓耐挫力,就是人们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说,它是主体在耐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力。[1]他将耐挫力分为两部分,即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挫折容忍力就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让的一种心理力量;挫折超越力就是指摆脱挫折、积极进取的一种心理力量。[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耐挫心理素质是一种复合的心理品质,贯穿于挫折适应的整个阶段。在开始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接纳现实,忍受挫折带来的痛苦;后一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行动,改变挫折情境,促使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根源,主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高职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为父母所宠爱,除了学习外的其他事情绝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代为操办,很少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可以说在大学以前基本没遭遇过挫折,更谈不上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过度保护式的家庭教养方式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导致其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薄弱。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方式是导致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第二大因素。学校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上大学之前,高职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上大学后,虽然当前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学校挫折教育的滞后使得学生不重视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耐挫心理素质低下的不良状态。

(三)个人因素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耐挫性。(1)具有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更强。独立性是指个体能够独自应对周围的环境及所面临的任务挑战等。[2]具备了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就可以有能力应对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而独立性差的高职大学生在遭遇困难时往往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2)外向型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较强。外向型的学生通常比较开朗乐观,遇到困难会积极面对,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比较保守害羞,遇到逆境倾向于独自隐忍,不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的力量。

2.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也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身体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困扰会使高职大学生变得脆弱,降低应对困难的能力。相对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对高职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影响更甚。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会严重干扰高职大学生正常的认知行为,在遭遇困难时倾向于采取病态的应对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也就是有使命感,树立能够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一方面,利用思政课等途径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职业理想的树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把职业理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高职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就是结合实际,制定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职业规划就像是职业目标的路线图,拥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前谋划、早作准备,才能在实现职业目标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碍,即便在遇到困难时因为有准备,也能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向前。[3]因此,应当加强职业规划教育。(1)可以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系统地教授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与方法,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指导;(2)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热情,通过比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提高耐挫性。(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主阵地。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精心设计心理健康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课的重要作用;(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素质拓展等,都是高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心理成长;(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机制。即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在系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在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一个三级教育网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利用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四)重视生命意义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有较多学生学业成绩不佳、学习动机不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问题,如生活百无聊赖、无聊郁闷、逃课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这些问题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尤为突出。从本质说,是自我找不到生命意义的表现。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目的测试”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和目的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如此负向的生命态度是高职生人生发展上的重大隐忧。[4]因此,大力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对解决高职生不良行为问题,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防止出现自杀等恶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性的感悟式教育,应积极地开展生命体验活动,而避免空洞的理论式说教。[5-6]因此,开展生命意义教育重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历程以及生命的安全等。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耐挫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4-76.

[2]王清宣,赵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90-97.

[3]杨爱华.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32.

[4]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32-35.

[5]蒋政兵.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世纪桥,2009(11):111-112.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大范围扩招,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毕业人数骤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为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中具体实施。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高校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尽如人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不到意想的效果,几乎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课程内容局限,教学形式单一

各高校虽然第一时间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开展不免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一时就下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但是课程迟迟未开,学生误以为这只是一本“闲”书,无关紧要。有的高校在学生大三进入单位实习之前才匆忙开讲,16-24学时的课程,硬是压缩至2-4个学时的讲座式教学,诸如分析当前就业形式、调整就业心态、为提高就业率一律鼓励先就业后择业等,课程内容局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讲台上面老师PPT讲解,课桌下面学生应付式听讲,教学形式单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充其量也就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几场讲座而已,完全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初衷和要求。

2)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各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不全、重视不够,导致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等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公共课,但是并没有在大学课程中普及,很多高校仅以几场讲座代替,且没有专业老师,多由各系辅导员或者招生就业部老师兼职上课,更别说校外企业的实践指导老师了。由于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这些老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能够初步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知道要调整就业心态、知道要做规划,但是至于怎么调整心态、怎么规划职业生涯,却像遇到了一个难以打开的瓶颈。老师不懂怎么深入教,学生不懂怎么扩展学。

3)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与国外的有着种种不同。不像欧美国家从小学就开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近几年才重视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还是在大学期间才开设的,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存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也注定了学生在大学前只知道学习、考试,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缺乏系统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机会,导致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爱好等。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老师教授的都是现成的各科知识,学生习惯了接受现成的知识灌输而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规划的意识和行动。

如何顺利解决上述问题,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以更加切实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提高自我认识、良好情绪的培养、学习动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和包容性,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等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具体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等措施是根本,而这根本的前提,不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的影响,充分借鉴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经验和资源,切实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1)丰富课程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并有重点、分阶段的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开展实施。内容覆盖全面,从认识自我到认识情绪,再到人际交往等,在内容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再有重点有突出的开展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式有传统课堂教学、讲座、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新颖。传统课堂教学上,也采用了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分享或者活动中相互交流经验、体验切身感受,顺其自然的掌握心理知识。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新颖多变的形式,老师容易教授,学生也容易接受。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形式,吸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的相关部分,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实践,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有效开展和顺利推广问题将得到有利解决。

2)高度重视,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1984年部分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中小学、各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一配备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并且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思政老师组成教师队伍并接受针对性、专业性、知识性的培训后开展系统的教学工作,并可邀请校外企业知名成功人士担当实践老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和教学,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联盟,为学生顺利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基础。

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吸收其教学成果,结合其相关内容更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全面认识自我,了解性格缺陷,善于取长补短

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章几乎都离不开“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让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途径,对自己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自立、乐观、向上等健康人格。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会分析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前景,自信心不足导致消极的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个人性格、兴趣、能力倾向的基础上协调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三者间的关系,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培养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

很多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别说综合知识和素质的提高,以至于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工作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和发展。兴趣和成功是有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的,兴趣越浓,工作积极性越高,那么离成功就越近。现在的职场中,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积极主动、创新性。缺乏积极主动性,工作开展不顺利,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表现。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先让大学生明白兴趣培养和积极态度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大学期间注意储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培养健康的情绪态度,塑造高情商,成就美好人生

面对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了顺利就业、工作效率,严重的甚至危害身体健康。情商是驾驭情绪、忍受挫折的能力。能有效地控制情绪、提高情商,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或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在追求光明前途,走在曲折道路上时,拥有健康情绪、具备高情商的人更加容易顺利度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吸收心理健康教育关于情绪、情商培养的教育成果,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认识和健康人格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全面的自我认识、形成健康的人格,丰富知识、促进潜能开发,是大学生顺利走向成功的桥梁。工作不仅是和事打交道,更多的是和人在打交道,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教育成果,让大学生善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凤兰.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06).

[2]陈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2,3.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 工作机制

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开展,研究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实际状况。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即在班级、宿舍或实验室设立心理委员,参与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制和监控系统,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根据工作实际,江苏大学在2009级和2010级研究生中设立“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开始了在研究生中设立心理委员的工作实践。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是指经过系统培训的少数研究生自愿以学生身份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发挥心理支持、信息沟通、职业规划指导的作用,帮助、支持和引导身边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和择业就业中的困惑。

1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选拔

作为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委员的设置和选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出适合的人员,才能保证心理委员有效发挥作用。

(1)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职责。江苏大学设立的研究生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包括两方面:一是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全体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帮助和引导研究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个体规划意识、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潜力各不相同,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研究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区域较窄,主要以宿舍、实验室和工作室为主。各学院根据研究生规模来设置心理委员:研究生规模大、人数达200人以上的学院,主要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中等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小(30人以下)的学院,总体设置1~2名;少部分规模不大的文科学院,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设置。

(3)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选拔。目前江苏大学研究生心理委员的产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那些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经自愿报名或辅导员推荐,产生心理委员。二是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他们具备人际关系和谐、团体合作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等特点,容易在研究生中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2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培训

心理委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和实用性等问题,江苏大学通过设置合理的培训内容,采用易于研究生学习的培训方式,编写专门教材对研究生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2.1 培训目标

(1)知识拓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亲身体验,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与一般技能,能鉴别和发现研究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困扰,了解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具备危机干预的初级能力。(2)自身成长目标。心理委员应具有准确的自我形象,发展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的能力。具备感受、理解、关心与支持他人的能力及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和巩固正面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3)自身角色定位。能够理解心理委员的基本理念,增强对心理委员角色的了解与认同,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2.2 培训模式

(1)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相结合。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力量做好研一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第二学期,做好研一和研二心理委员的后续培训;因面临毕业,故不安排研三心理委员后续培训。后续培训主要以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展开,实用性强。(2)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由校级专业师资对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平时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分散式培训。由每个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对本院心理委员进行分散培训,可以更多地结合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上也可以更灵活,如利用例会进行团体训练和案例学习等。(3)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心理委员单单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咨询的相关技巧,学会简单处理危机事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讲座、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则需要其他有效的方式,如团体辅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4)技能培训与自我成长相结合。专业教师不仅要帮助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技能,提高助人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心理训练等方法帮助他们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

2.3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培训目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心理委员能否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开展研究生心理委员培训,选用的培训内容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材》的体系。(1)基础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心理委员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要和心理委员自身成长与发展。(2)应用篇:针对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不同心理问题,应用篇分为六大模块,包括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以及职业发展。(3)技巧篇:指导心理委员掌握与同学的沟通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班级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法。

2.4 效果评估

对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是考察培训效果,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下一次系统培训提供资料。评估手段有如下三种:(1)个人体会。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他人的思想,检验心理委员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程度。通过自我概念分析、自信心评估、同学互助评议等方法对学员的成长与提高进行评估。(2)分析个案。独立完成对个案的分析,检验心理委员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日常案例的处理能力。(3)笔试考核。培训结束进行笔试考核,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辅导技巧等方面必备知识。

3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使用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主要作用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预防不稳定因素;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选拔和培训,心理委员已经能够正式上岗开始工作了。

3.1 工作内容

(1)自助与自我教育。心理委员要保护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处理在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垃圾”,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和完善自我。(2)观察与反馈同学的心理状况。保持与周围同学的良好沟通,积极关注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3)宣传与助人。制订有效性、多样化的活动方案,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学校心理服务的信息。(4)参与校心理中心的日常工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普查、问卷发放和数据录入,也可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

3.2 管理方式

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接受集中培训,考试通过后由校心理健康中心统一颁发聘书,并配一套较完备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心理委员”,综合测评加分,对工作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彰。各学院心理辅导员通过工作报表、定期例会、培训等方式,对本院所有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进行管理。心理委员将所负责范围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及时地向心理辅导员汇报。

3.3 督导模式

当前心理委员工作实践中存在督导不够精准、有效,没有形成正规的督导制度等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便捷地实现督导,江苏大学采取了三级督导网络。一级是具备国家级督导资质的校级专业师资,二级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三级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生。三级督导分层次作用,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有效督导。

4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工作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的评价一般从个人发展的评价、工作范围的评价两方面入手。

(1)个人发展的评价。心理委员个人发展的评价内容包括心理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心理知识的发展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咨询的知识、团队活动的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包括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咨询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发展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善于调控情绪、助人、奉献、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工作范围的评价。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心理援助资源的介绍,发现班内同学的心理困惑,干预班内同学的心理问题,向心理教师转介班内个案。

通过对心理委员个人发展和班级工作的评价,遴选出优秀心理委员,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大学实施近两年的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制度,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为研究生心理疾病的顶防和危机事件的干预赢得了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润杰等.基于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生顾问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篇6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90后”已陆续进入到大学学习深造。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建设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构建和谐进程中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然而“90后”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亟待关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无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时的期待和态度,是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现实生命的价值。

    2.“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入学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是每一个入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90后”新生入学后,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在入学前,他们只顾应试学习,生活上父母亲会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学习之余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自己办理,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次是自我观念不能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转变。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曾是被受关注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身边的“高人”比比皆是,自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昔日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性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调;另外,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的不一样,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认为大学生活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中大学管理制度严格,课程繁重,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学业规划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不需要自己去规划,老师已经把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得很清楚,并且明确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哪些地方要重点学,跟着老师的思维去努力学就能拿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增加,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大量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所学专业与个人喜好不符合,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如何取舍抉择,导致心理上迷惘,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2.3人际交往的问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加追逐个性、重视自我,安逸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被父母亲人溺爱的像温室里的花朵,心高气傲,心灵却极其脆弱,进入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生活,面对学习、工作、友情、爱情,受不了一点点挫折,心灵极容易感到创伤,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自杀或伤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长还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失望、自卑、无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不协调的 。

    2.4就业压力与困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经济危机全球化,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合分、突发事件等。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由个别教育轻型普及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90后”发挥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由别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从教学、活动、实践、师资、经费等多方面逐项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和谐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响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29-02

一、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或不够成熟向成熟或比较成熟转化发展的阶段,具有思想活跃、积极上进、个性特征强,但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强烈的锻炼意识,但易受社会上一些旧观 念误导,产生自卑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二、从班主任角度看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素质问题。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学生的入学成绩悬殊也越来越大,导致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内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和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也使一些人误解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阻滞了人文教育的实施和延伸。

2、德育困境问题。高职院校德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科A段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定,思想上有很多迷茫,道德观念不够牢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存在严重脱节。具体体现在:理想信念模糊、文明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弱化。这些现象很多都是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面临德育困境的表现。在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予以体认。

3、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因没有考上本科院校而产生一种“等级”观念,存在着自卑、焦虑、失望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少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开始怀疑自身能力,对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感到困惑,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这种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感情脆弱,使他们很难找到值得信赖的人,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思想封闭和心理障碍,遭受挫折时不能有效化解。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弃学厌世的想法。

4、就业选择问题。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发展目标、自身的就业准备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学生就业。具体表现在: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岗位过于集中、地域结构失衡、社会价值淡化等。

三、从班主任角度提出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策略

结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素质的现状,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道德自觉意识。 坚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德育过程中班主任不是教学生“你应该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掌握“我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其次,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一个人只有在对别人、对集体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实践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课程,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2、多维参与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构建学院重视为基础,辅导员教育为依靠、各部门配合为保障的多维参与模式。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制度上和管理上保证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展开。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秉着“专兼结合、全员参与”为原则,建设一支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体,其他教师为辅的队伍,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一要加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二要加强兼职人员的素质培养,学校对广大辅导员及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尽可能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 最后,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浓厚底蕴,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校貌、校园思潮等去引导和塑造学生;班主任应积极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建立家庭学校沟通平台,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间,形成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班主任还可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隐藏学生的隐私,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给他们及时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3、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开展学生就业指导。(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树立全程化和专业化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人的一生,而很多高职学生到了大三面临就业才临时抱佛脚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导致择业发生障碍。为此,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2)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学生若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容易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当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难以自我调整,从而导致择业受挫。班主任应立足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正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4、提高班主任自身综合素质。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是很大的。班主任的个人素质关系到带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系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和水平,关系着高教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更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应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奉献,提高创新能力,做合格的教育者。

高职教育仅仅有技能是不够的,在提升人才技术含量的同时注意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实现当前就业,更能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曦. 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提高教育管理实效[J]. 镇江高专学报,2010,4.

[2] 李昕卓. 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必须提高辅导员素质[J]. 辽宁高职学报,2010,3.

[3] 宋建军.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0,2.

篇10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辅导,是心理卫生人才主要的就业领域之一。当前,我国有关政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做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要求,到2015年,城市中小学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要达到60%,农村则要达到30%,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要达到80%。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则是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格: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原则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在此情况下,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纷纷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举措。例如,上海的学校德育“十二五”要实现所有的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都配备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目标;山西则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每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二)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卫生领域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是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的“十二五”相关政策明显加强了基层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建设。2013年开始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二十条强调,要加强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指出,各地要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充实妇幼保健机构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在地方,《江苏省“十二五”精神专科医疗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三级综合性医院、县(市)级综合医院开设临床心理科等精神科相关门诊率达到100%;其他二级综合性医院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率达80%。《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薄弱领域的人才培养。辽宁省鞍山市则早已于2009年建设高标准示范社区,招聘大学毕业生进社区从事精神心理师等工作。

(三)劳教系统吸毒、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领域吸毒、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对吸毒、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干预和治疗,从而改变其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行为积极改变的活动。我国监狱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心理矫治,作为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方法。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刑人员达到25万余人次,有3万多人接受了心理治疗。[6]2006年司法部印发的《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心理学专业人员在人民警察队伍中的比例不低于8%。“十二五”期间,各地继续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心理矫治工作,进一步明确司法队伍中的心理卫生人才需求。《江苏监狱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心理学人才列入“六大核心专业人才计划”;《哈尔滨市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招录具有教育、心理、法律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司法行政干警人数达到150人;《深圳市司法行政“十二五”规划》、《长沙市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都强调要建立专业心理矫治队伍和完善心理矫治工作体系。

(四)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援助(EAP)领域面向员工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的员工心理辅导,也称“员工心理帮助计划”或“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也是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重要领域。当前,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和法律加强了EAP工作的要求和规范。EAP人才的直接需求首先来自各大企事业单位。卫生部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对企业EAP人才需求起到了直接推动和规范的作用。该意见稿明确提出,企业应当为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员工提供服务条件,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的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目前,我国的银行、石化、电力、通讯等领域的大企业都纷纷引入了EAP,EAP成为各大企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和素质发展的重要体现,并作为一项心理福利纳入员工福利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已经从企业扩展到了政府、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这说明我国EAP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EAP人才的另一个需求来自工会系统。《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也强调,工会组织要将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在南京,2008年以来,该市已经先后在全市各区县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心理咨询站点108家。2012年年底,南京市总工会宣布成立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职工心理健康援助服务中心,且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市总工会、区县产业工会和街镇(基层)工会三级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体系;用3到5年时间,在全市建立300到500家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点。此外,各种专门的EAP服务(咨询)公司或机构的涌现也推动了EAP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比较知名的EAP公司如易普斯、中国EAP中心、盛心阳光等,其专业人员主要由心理卫生相关专业背景人士组成,这些机构对心理卫生人才的吸纳人数也相当可观。有专家估计(2007年),我国每两天产生一个EAP公司;2010年,我国学习从事EAP的专业人员近万人。

(五)突发事件心理援助领域近几年,我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这些突发事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工作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国务院2012年12月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援助是卫生应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具体工作目标之一是,重大突发事件(灾害)直接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覆盖面要达到50%。2012年3月国家科技部的《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社会安全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开展公众在危险、紧急环境下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奠定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防范与处置的理论基础。”当前,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工作不仅仅在公共机构而且在一些企业中也开始引起重视,原因是当前我国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频发,企业自身也需要配备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人才。

(六)特殊群体心理辅导领域特殊群体主要是指那些自然、社会、经济、行为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国家立法、公共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对待的少数群体,例如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农民工、“40、50”就业困难人员、少数民族、归侨侨眷、归正人员、艾滋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这些特殊群体多数是弱势群体。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其中心理关怀是重要内容),是“十二五”及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突出特点。《中国心理学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心理学会将针对中央国家机关职工、科技工作者、企业职工、农民工子女、过度使用互联网青少年、老年群体等6大类人群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提升和促进工作。在老年人方面,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残疾人方面,《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要求,“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已建立了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援助热线。在其他方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为青年流动人口、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部队军官和军烈家属等人员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县级以上政府在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内容中负有心理辅导的责任。此外,近几年,大连、上海、重庆、南京、桂林等多个城市设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心理辅导服务站或心理咨询热线,另有一些城市则建立了意外少女援助中心、孤儿心理援助中心、单亲困难母亲心理抚慰项目等特殊群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

二、当前我国心理卫生人才政策性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招录方式的限制。在政策性需求的各类心理卫生人才中,除EAP人员和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其余都主要是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内人员”),他们需要通过严格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程序才能被录用,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国家编制人员系统中。第二,人才内部选用对外部招聘的“抵消”。心理卫生的各项政策性需求并没有明确人才需求的来源,这就允许内部人员选拔任用代替外部招聘人才的存在,从而减少了部分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外部需求。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如劳教系统、中小学校、企业、社区)的心理卫生工作并不是从外部招聘人才,而是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之后给予安置任用。第三,“非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的“侵蚀”。心理卫生工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一般必须由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负责开展。但目前心理卫生人才的各项需求政策中,多数并没有明确限定要求心理学或医学专业人员,因此,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员的就业依然面临着其他非专业人员的“侵蚀”,而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非专业人员在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第四,兼职对专职的“代替”。在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各项政策中,多数并没有明确要求必须是专职岗位或专职人员,而是“专职或兼职”均可,这无疑会抵消一部分专职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实际工作中,心理卫生相关工作岗位的兼职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基层心理卫生工作领域。第五,人才配置数量和时限的模糊性。在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各项政策中,有一些政策只是笼统地强调“十二五”及以后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进心理学人才”等,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才配置的数量和时间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前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实现。

三、心理卫生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加强本地心理卫生人才需求调研虽然目前一些机构的人员招录基本上都是面向全国的,但多数用人单位实际的招录结果还是以本地(省内)或本区域人才为主,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基层的工作岗位。由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经常是随机的,因此,高校如果只是根据用人单位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来指导毕业生求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会很被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注意对本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和研判,了解各领域各单位心理卫生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规格,及时为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

(二)引导毕业生明确心理卫生工作的就业方向当前我国心理卫生人才的需求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吸毒人员和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员工心理援助、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等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职业素质要求,毕业生只有明确具体的求职就业领域,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需要积极宣传各领域各职位的职业素质要求,组织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对此,我们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类型划分心理卫生人才的就业方向。第一个就业方向是学校,主要工作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其求职准备是教师职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教学技能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公办学校);第二个就业方向是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工作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其求职准备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医学背景或医学相关职业资格证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第三个方向是部队和监狱劳教系统,主要工作是吸毒和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治,其求职准备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军人或警察招录条件、国家公务员考试;第四个就业方向是企业,主要工作是员工心理援助,其求职准备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有些企业不要求)。

(三)督促毕业生做好各项求职准备心理卫生是专业性和职业性很强的职业工作,其人才需求的规格相对比较严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学生素质培训部门以及相关专业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督促毕业生提前做好各项求职准备。首先是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人员招录考试的报考和复习准备。例如,做好有关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的准备。其次是相关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准备。例如,应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应聘部队、警察系统的需要锻炼身体素质和军人、警察相关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