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检验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

篇1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医学检验还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而临床检验学是疾病的诊治、预后及预防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均贯穿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本文由收集整理本文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2]

1.1 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如下:由于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告知工作,患者没有注重自己的饮食、运动、药物服用、经期变化及情绪变化等,对检验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由于样本采集方法、数量、时间、部位及采集环境等,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临床诊治。除此之外,没有及时送检样本,会导致样本失去原有特性,严重影响检验结果。

1.2 科研人员的影响 从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室人员配备来看,由于技术力量及相关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检验人员没有具备充足的知识水平及熟练的操作水平,在临床检验中,往往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另外,长期没有更换检验设备及检验器皿,无法保证其质量,对于检验结果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2]

2.1 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3]。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2.2 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3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4]

3.1 维护检验仪器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3.2 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3.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4 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5]

4.1 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4.2 建立报告签收制度 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篇2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出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和出凝血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血样测定先分析单个出凝血常规的临床意义,再组合分析多个出凝血常规临床意义(以肝脏疾病为例)。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和炎症后肝硬化患者80例,以及3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样本,使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结果: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情况,FIB可见于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联合分析各项指标,在各项肝病中,APTT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半自动凝分析仪 凝血常规 室内质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凝血常规检测在检验项目上数目增多,检验方法也由手动发展为全自动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次使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等检测,临床意义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0例肝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急性肝炎患者1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7.1±2.7岁;肝炎后肝硬化43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0.7±3.6岁;重症肝炎21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38.5±2.6岁,各组年龄无明显差异。正常对照组30例为健康人群,其中男19例,女11例。以上检测对象抗-HAV、抗-HCV、抗-HEV 检测均为阴性。

1.2 检测方法

1.2.1 配置常用试剂从冰箱中取出试剂盒,向其中加入PH为6-7的去离子水,然后在室温下放置30min,在搅拌器的辅助下进行轻柔搅拌

1.2.2 采集血液样本检查者在清晨静态状态下,使用真空采血器采血,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且两者配比适中。及时送检后,离心血浆3000转5min,之后放入冰箱-60℃冷冻,使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排除不准确因素:检测APTT时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会造成结果明显不准确。故在采血后应及时送检。因为血液中内源凝血系统和激活的血小板PF4和肝素影响血浆总凝固性,进一步导致APTT结果不准确。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表示,并对两两比较的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单项出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一般临床意义

(1)PT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情况,其参考值为10.50-15.00秒[1],PT延长3秒以上,见于先天性因子Ⅴ、Ⅶ、X缺乏,后天多见于DIC,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等;PT缩短,见于先天性FV增多,DIC早期或一些血栓性疾病。(2)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情况,APTT延长,即超过正常对照组10秒以上,主要用于发现轻型血友病,见于血友病乙、FⅫ、FⅪ缺乏症;APTT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以及DIC早期。(3)FIB的测定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包括肝脏疾病)的诊断,其参考值为2.00-4.00g/L。其值的增高(超过上限)可见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恶性肿

2.2 多项出凝血常规检测联合分析的临床意义

此处以各型肝脏疾病为例,检测结果见表一。重症肝炎患者TT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T值明显高于其他三组,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正常机体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各个系统间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在血管中流畅经过。而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这些系统一个或多个会出现异常,而导致平衡打破,出现出血或凝血异常。临床上常采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时需要做好质控,国际标准的参考值和根据本实验室情况而建立的参考值差异不可过大[2],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各项结果的临床意义。

由于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情况,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情况,所以他们测定结果的变化可见于一些血栓性疾病,或机体内脏器病变。经实验室内研究总结,PT的延长可见于DIC和肝病阻塞性黄疸等,其缩短则见于先天性FV增多或DIC早期等。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FⅫ、FⅪ、FⅨ、FⅧ)共同途径中FⅠ、FⅡ、FⅤ、FⅩ的水平。近年来FIB在恶性肿瘤检查中价值提高,肺癌患者的FIB会增高而肝癌患者FIB则降低,值得深入研究。肝脏作为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脏器,可以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在维持体内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联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时以肝脏疾病为例具有参考价值。当肝脏病变时导致肝细胞受损从而导致维生素K依赖型的凝血因子(Ⅱ、Ⅵ、Ⅹ)合成减少,它们的降低可以体现在PT和APTT的检测结果中。从本次实验中可以看出PT升高和PTA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且它们值的变化程度可以对肝脏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进一步说明了PT评价肝功能储备能力的重要价值[3]。APTT在检测中灵敏度较高,在肝炎疾病中较变化显著。而FIB虽然变化不明显但可以做参考项目。

综上所述,出凝血常规检测时要严格做好实验室内质控,才能保证对检测结果做出准确判断,同时联合分析对于疾病指导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4],在日后临床实践中需要充分分析比较,以便早期诊断多种疾病。

参考文献

[1] 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308-312.

[2] 黄淑,孙小成,杨显福,等.正常凝血质控血浆质量考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2):118-120.

[3] KamathPS,WiesnerRH,MalinchocM,etal.Amodeltopredictsurvivalinpatientswithend- stage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1,33:464.

[4] 赵丽敏,孙景刚,赵华.参加临床生化室间质评的几点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4):93-94.

篇4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7-0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参照国际高水平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十多年前才推出的一种长学制医学教育体制。无论是国家教育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八年制医学教育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很高。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坚持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各试点高校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很高的培养要求,普遍希望把八年制学生培养成有较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科研创新素质;有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1]。科研创新能力是区分高层次医师与普通医师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八年制医学生将来能否参与国际竞争,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因此,各试点院校都非常重视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开始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只有少数几届学生毕业,各地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估还在探索和实践之中,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

本文结合我校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不足,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综合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有助于开拓科研思路,生发新的创新点[2]。我国的医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医学院校,大学期间专业设置偏窄,培养出的医学生知识面不宽,相关边沿学科知识匾乏,创造性不足。

2.缺乏科研实践培训。医学科研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科研思维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医学教育一般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不注重科研思维和技能培训。实验课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都只开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开展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学生课后也很少有跟教师接触,很少有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这些年,医学生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更是大为消减,实验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不少验证性实验也被取消。

二、我校对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创新模式

1.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八年制学生。我校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仅有与医学相关的学科,缺乏人文和理工学科。为了拓宽八年制学生理工基础学科的知识面,我校从计划招收八年制学生时就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理工科学年[3]。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化的管理和培训可以锤炼意志品德,提升心理素质。

2.实行小班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我校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小班授课,由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主讲。选用八年制或七年制专用教材,适当增加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讨论时间,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3.在实验课中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时间。与五年制医学本科实验课时不断遭到压缩的情况不同,我校在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特别注意增加了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和支持八年制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1.实行导师制。我校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由基础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第二阶段由临床医学课教师担任导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提高临床实践和操作能力;第三阶段导师由临床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指导完成学位论文。基础导师制是一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基础导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国家和省级的在研课题。每名基础导师带2~3个学生,学生在医学基础学习阶段,参与基础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科学实验。要求每个八年制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学生与导师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学术进展,建议阅读书目,对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及时进行辅导。此外,学校鼓励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基础导师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数据统计、论文写作及实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二方面,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良好科研氛围中与导师、师兄、师姐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可以丰富知识面,培养科研协作思想,激发创新思维,拓宽科研思路。第三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导师的学术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2.设立课外科研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我校对所有医学本科生设立课外科研基金。八年制学生因为有毕业科研设计和论文答辩要求,对从事课外科研活动非常踊跃。通常是几个学生合作组成科研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科研设想。科研小组根据科研兴趣和方向,在校内联系有相似科研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研究方案,提出科研申请。学校组成专家对所有科研申请进行评审、打分,对于立题新颖、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给予资助。课外科研经费虽然金额较小,但科研小组能在指导老师所在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有效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源和实验器材从事科研活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1.课程安排太多,理论课时太多。由于对八年制医学生期望太高,给八年制学生课程太多,每门课程的课时比普通五年制学生又增加了不少,致使八年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余时间很少,很少有时间参与到课外科研活动中。此外,各高校对八年制学生要求较高。我校还对八年制学生实行分流淘汰制。要求学生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达到优良以上,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达到良好,否则就会被分流淘汰。这种高要求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都在紧张地预习、复习功课,背单词、练听力,争取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业压力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热情。八年制学生生源优良,普遍有较好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外语的读写能力也较一般本科生强。笔者给几届八年制的学生上过课,也作为基础导师带过几届八年制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总的感觉是八年制学生基础知识牢固,思维活跃,分析和理解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都要比普通本科生强。但由于学业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虽然学生们有兴趣参加课外活动,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最终,很少有同学能坚持参与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具体实验的研究当中,部分同学选择参与不需要实验操作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开发等“短平快”的研究,大部分同学在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最后写篇综述交差应付,得不到系统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训。这样,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2.建议。①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处于生物医学知识像火山喷发的21世纪,在有限的本科在校学习阶段,不可能把所有的有关生物医学的知识全部掌握,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授分析思考的方法。八年制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增加讨论课时,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我校教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从去年开始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理工科学习时间由二年缩短为一年半。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要进一步把八年制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缩减。②适当降低基础医学理论课考试成绩的要求,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对八年制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生略高,但不应太高。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考试分数高,不一定其临床技能和科研素质就高。一个八年制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应重点考察其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即毕业课题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如果对考试成绩要求过高反而会抑制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八年制医学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要不断地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欧东,林新宏,曾志嵘,钱怡,杨军,文民刚.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0-901.

篇5

一、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合格的医学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而其中临床实习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完成由实习医师向临床医师的转变。在我国目前的五年制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诊断、内科、外科等,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然而,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会发现临床和理论是有差别的,即使是最常见的疾病,在对患者的查体、病史的采集、与患者的交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问诊时重点不突出,忽略一些有意义的阴性症状,以致采集的病史不完整,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不能提供支持。医学生不能对病史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更谈不上制定治疗方案。在日常的教学查房时,实习医师也暴露出了对患者病史不了解、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归纳不够准确等问题。在临床操作方面,大多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体格检查、无菌操作、外科消毒、清创缝合等基本操作方面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重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训练,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临床实践能力自然就是与顺利完成临床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大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印象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培养临床动手能力,而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视不够。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去提高其熟练程度和水平,是易于评估的一种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则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现,是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进行分析、综合、鉴别诊断,从而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措施的思维过程。这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过程,也是作为临床医师所必备的能力。医学生通过问诊、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经过思考和判断后得出初步的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从中进一步验证原来的诊断。临床医学就是在对疾病的反复重复中加深对病症的认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用来指导临床实践,临床思维能力也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转换中培养出来的。所以,临床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就必须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仅要培养动手能力,更要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二、我国五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时期是临床教学阶段,包括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等。然而,现阶段的医疗环境极其严峻,医患矛盾的加深、医疗工作的繁重等使得临床医师疲于应对,教学与医疗工作之间的矛盾突显,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原因如下:

1.临床教师对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临床一线医生承担着临床教学的任务,这些临床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本来就很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和准备教学内容,导致大多临床实习课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不强,认为医生的工作重点就应该是医疗,教学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只是领导派下来的任务,有了这种想法,临床教学工作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更谈不上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了。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中,对于临床教学,教学型医院的要求很严,临床教师的责任较大,如果发生教学事故,医生的职称评定和评优就会被取消,即使你教学做得再好,在职称评定和评优时,因为教学而得到的利益却很小,而科研和论文才是职称评定和评优的主要指标,因此导致了临床教师参与临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另外,现行的规章制度不尽完善,教学质量高低没有相应的评定细则,只要教学就行,至于质量则无人关心,临床教师更不会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促成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在教学差错及教学事故的统计中,临床教师的发生率较其它基础课程教师的发生率要高,这一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还需加强。这一系列的原因给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力,是我们在今后临床教学管理、临床教学以及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医学生对临床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临床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必经之路。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多数学生把本来应该用在临床见习或者实习的时间用在了提前准备考研或者提前找工作上,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绝佳时机。考研和找工作大都是对临床及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则不够重视,因此医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对于教学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制、伦理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目前,现行的临床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仅限于教学的量多少,而对教学质量则无从评定,对于学生参加实习后的实习质量也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对于临床教师的遴选标准较低,只要是教学型的医院,临床医师通过了教师资格考核就可以作为带教老师,之后也没有继续培训和考核。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细则对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需要有严格的标准来遴选临床教师,需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达标的教师进行再培训,甚至淘汰。我们的管理部门要对临床实习进行监管,对于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医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必须使实习生达到出科标准后再予进行下一科实习,对于不能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需要延期毕业。另外,一些临床医师的个人不良行为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收取患者的红包、拿药品回扣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所有的理论都要在临床上进行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而技能的操作则需要医学生从各种临床实践中去得到训练,训练的对象多是医院的患者。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环境极其严峻,医疗纠纷日渐增多,杀医、伤医事件频发,使得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开展陷入困境。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由于不具备医师资格,使得临床实践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一些有创性的医疗操作,带教医师只能自己演示,而无法让实习医师亲自操作,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对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培养极为不利。现阶段的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双方对立,互相不信任,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医学生实习过程的不了解,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不配合,不允许实习生给自己查体,不配合实习生询问病史,不允许实习生换药,一些女性患者不允许男实习生对其进行各种医疗活动,等等。这些临床实习机会的减少,严重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医学生对学习医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打击,甚至影响其今后的择业。

三、国外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法国医学在欧洲医学界的地位非常重要,法国的医疗技术水平非常高,究其原因,法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的临床教学及实习相当的重视。在法国,医学生第一年主要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从第二年开始就已经慢慢接触临床工作,每周都有2天的见习时间,从第四年开始学习临床知识,共学习两年。医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可以参加门诊、病房的诊疗工作和手术实习,他们的实习特别注重质量,至少要主治医师才可以有带教资格,对带教医师的专业知识及医疗水平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有定期的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带教老师直接淘汰,而且每个病房通常只接受2~3 名实习生,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实习的质量,可以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使他们能真正投入到临床工作中。下午,医学生回到医学院继续学习临床理论课,通过临床和理论的反复强化,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这个阶段也培养了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医院每周还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 一课,讲解典型及特殊的临床问题和临床诊治经验等。针对一个病例,从这个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开始,对其症状和体征以及对相关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法国的医学院校均有自己的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医院设备先进,专业齐全,带教老师素质高,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丰富,充分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医学生在结束大科如内科、外科、儿内科、儿外科的实习前,除参加出科考试外,尚需撰写相应专科论文1 篇并参加答辩,只有答辩通过才能顺利出科,这样的严格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6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重要性

检验医学能够提高临床治疗和诊断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测定和收集,其检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保障。检验医学属于新兴学科,其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检验医学需要检验的临床样本主要为抗原抗体、微生物、生物和血清等。

一、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临床需求

检验医学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够对医学检验进行科学的质量管控,并且在进行管控时,还能对其的控制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并且还要对解释的结果对患者和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对检验人员的相关建议进行合理的收集,其新项目实施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二)检验方法

临床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加大对检验方法的重视,了解临床检验的每一种方法,保证检验方法能够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并且在进行项目检验时,还要对每种检验方法正常参考值、报告方法、临床意义、灵敏度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质量管理

医院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视,各个科室都要积极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之中,医院质量管控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临床医生在进行患者查看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师等查看的重视,并且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核实和调查,其质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检验结果

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医生对疾病注意事项的了解,避免医生在进行疫病治疗过程中,出现检验结果诊断错误的情况,避免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耽误病情的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患者出现错过宝贵治疗时间的情况。比如:临床医生在进行肝炎病毒治疗时,如果发现一部分肝炎在进行治疗时,无法被及时排除体外,这时如果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话,那么对肝炎病毒进行有效控制,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意味着肝炎病毒被全部清除,只能说肝炎病毒过少无法及时检出。

二、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紧密结合

(一)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联系

相关人员要增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加大对临床意义、检验项目方法原理检验的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疾病治疗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医生要加大与检验人员的沟通,对现有的检验知识进行更新,加大对检验项目理解和认识的重视。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检验人员不仅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接受临床科室的反馈建议,不断改进检验工作,还要通过讲解、宣传新项目、新技术的临床意义等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疾病判断,在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控的过程中,检验科负责人的加入对于提升双方交流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目前,检验医学在临床上的作用日渐凸显,并已从医疗辅助角色成功转变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医生、患者,乃至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均紧密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能评价临床疗效,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促进临床诊疗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的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检验质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意义重大。

检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检验医学的发展进程,其飞跃性质的进步,往往是由于某学科技术发展的应用。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检验医学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分子生物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检验医学不仅能够应用于病理学分析,还扩展到了诊断效果的评价、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等。

(二)加深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

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不仅可以凭借自身检验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向检验科室相关工作人员请教,邀请检验科室专业知识更强、检验经验更丰富的专家举办知识讲座,来更好地掌握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生物学变异、方法与原理等内容。目前,存在部分临床医生申请不合理检验项目的现象,由于其无法及时跟上检验医学进展,难以有效利用新项目、新技术,固守于旧项目、旧经验,往往会在面临临床与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对检验科技术水平产生怀疑,甚至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直言不讳,易引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能够促使其更为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保证检验结果临床价值的有效性,这要求临床医生对相关检验知识的深入了解。同时,检验科应当向临床医生主动告知检验结果的危及生命值、临界值、参考值以及如何保证分析判断准确性。临床医生则需全面、认真地完成检验申请单,尤其是存在能够感染检验结果的特殊病理变化、服药史,以及送检标本与留取标本的时间等信息,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临床价值。

(三)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沟通

由于临床检验工作的复杂性与检验项目的繁杂等多重原因,临床与检验的关系不仅不够和谐,甚至还会处于对立状态,故应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积极沟通。临床科室应当更为主动地参与检验科研工作中,经常与检验科室展开信息交流与学术讨论。一方面,临床医护工作者可以拥有更多机会了解和熟悉检验科工作实际情况、干扰试验的诸多因素、所实施项目的方法学原理,以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动态等。另一方面,检验人员能够通过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相交流,掌握更多临床知识,增强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及时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评价与相关要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展开内部建设,改进检验工作,提高检验质量,这也有赖于临床医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沟通。同时,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有效沟通,强化质量管控与规范化操作,能够避免出现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不符、检验报告的及时性以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等问题,促进医生或护理人员正确的采集标本以及科学合理地揭示检验结果,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转变为全面质量控制。

三、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临床质量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临床反馈的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完善,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另外,检验医学还能为医用物理学和医用化学提供相关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提高对人体腹内脏器状态、内分泌系统等状态判断的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准确的量化。

参考文献

[1]夏天.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7):65-66.

[2]齐英.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6):204.

篇8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低、设备质量差、标本采集流程不规范、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缺乏交流等多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对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水平的措施进行探究,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检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结果,所以当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提供支持,医院内部具体可以从招聘、培训两方面,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与知识能力。在招聘环节需要提高应聘门槛,高新聘请专业院校毕业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驗技能较强。

在培训环节需要定期组织检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传授,培训内容主要以检验技术、检验流程、检验标准为主,在培训结束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提高患者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开展临床基础检验之前,检验技术人员需要对标本信息、标本状态进行认真的核对,将异常的标本去除。

2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

在医院运行的过程中,检验设备质量与临床基础检验结果息息相关,所以医院内部在采购检验设备时,需要对设备的质量进行检验,严格按照采购制度、采购流程购买检验设备。

医院在引进设备时,需要对比多家工厂生产出的检验设备质量、性能,收集市场上客户的反馈意见。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安排运维人员对检验设备进行检修,使其在有限的使用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3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无菌操作的原则,对容器进行消毒、处理,采集人员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应条例进行标本的采集工作。例如,在血液标本的送检过程中,为了避免凝血情况的出现,需要滴人适量的抗凝剂,并且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也要告知受检人员采血的注意事项,血液样本的采集要求患者处于空腹状态,并且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在对尿液样本进行采集时,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科学的选择尿液标本收集方法,对受检者1小时尿、2小时尿、24小时尿进行检验。医院内部为了确保检验标本采集流程的规范性,可以定期开展标本采集、标本存放、标本运输等知识的讲座,使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4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

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想要提高临床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需要加强交流,确保两项工作协调开展。具体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每隔7天共同进行一次查房,在查房中需要讨论疑难病例,分析临床基础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临床医师寻求建议。除此之外,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探究标本要求、标本检验的意义、参考范围等,熟悉对方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地提高临床基础检验工作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等措施确保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精准性,以此来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微.试论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247.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思想;专业目录;

作者简介:陈婷梅,女,博士,教授,从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原有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1003)中授予医学学士的五年制医学检验(100304)专业,2013年统一划归为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1010)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01001),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一规定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提出了不少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我们亟需探索与新专业目录及新培养目标适应的新教学体系。本文就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下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提出一些思考。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篇10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中心卫生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共41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6例。实验组,男100例,女106例。对照组,男97例,女10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实验组在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检验部门在拿到检验标本时要认真审核患者的基本资料、受检项目、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方式等,确保检验标本的基本信息准确无误。科学合理的选择即将进行的检验项目,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最新的检验方法,与临床医生充分进行沟通,在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选择步骤最简单的检验方法,做好检验准备工作,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医护人员认真对待每个环节,从标本的采集工作到核收结束,都必须小心谨慎的操作,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做好样本采集工作,不同检验所需的样本不同,根据患者的个体要求,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把握最佳的采集时间,进行样本采集。采样的最佳时间即代表性最强的时间和阳性率检出的最高时间段,总体来说就是保证检查结果有效的时间。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采血,选取合适的采血,止血带使用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分钟,穿刺成功后即松开止血带,对血液样品进行颠倒,防止出现血凝块。在样本的传送过程中,提供合适的光照和温度等,防止样本出现变性而影响结果,保证样本的安全,以防出现污染。严密包装高危性标本,防止传染他人。在适宜条件下保存不能立即检验的样本。在检验方案确定之前,医护人员与患者加强沟通,结合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了解,部分患者可能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失去信心,医护人员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消除患者的抵触情绪,鼓励患者放松情绪,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检验,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2)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加强数字化管理,定期维护检验设备。保证检验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维护和检测设备,掌握工作状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有关仪器定期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并保存检测合格证书。实验试剂在检验过程中必不可少,采用计算机管理试剂,大大提高试剂的使用效率,弥补人工管理可能出现的失误,保证供应良好,储备得当。根据具体的仪器性能选择合适的试剂,按照规定流程,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做好准备工作。检验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检验的注意事项和检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方法,并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加强制度管理,保证管理有章可循,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管,赏罚分明,充分调动科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试验环节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后,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实和审查,建立数据库,并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信息输入数据库,同时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临床检验报告多且复杂,如果管理不善,易导致检验单丢失,影响患者诊治。对检验报告单进行妥善保存,便于复查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和临床各个科室的医师和护士要加强交流,并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临床知识和检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检验工作的效率。

2结果

2.1检验结果准确度比较

对两组患者检验结果准确度进行比较,实验组出现5例数据不明确,检验准确率为97.57%。对照组出现21例数据不明确,检验准确率为89.81%。实验组的检验结果准确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满意度比较

对两组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8.54%,对照组的满意度为90.29%。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