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意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创新意识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创新意识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情商;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24-01

从最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来看,其本着简单、模仿的路子进行,过于追求快餐化,导致了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但是从质量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是集合于思想、趣味、知识为一体的编导创作人员,其情商的高与低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一、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表现

编导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采访,和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更需要撰写不同内容的文本,需要把握好政治态度以及媒体的立场更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在拍摄的过程中还需要和剧组里的人员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系列的要求编导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情商,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一切工作。下面,本小节就针对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表现进行细致性的分析。所谓的情商其涵盖了自制、热枕、坚持、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等能力,这几种能力正是现代化传媒人员所需要的能力,是未来传媒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了解自我,能察觉自身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从而达到监测情绪时刻变化的目的,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

第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能在适当的场景下表现出来,发挥出最正确的情绪。

第三,自我激励,能够根据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调动和指挥情绪,从而达到和完成某种目标。

第四,识别他人的情绪,能通过他人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的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以及渴望。

第五,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更好的调控好自我的情绪和其他人的反应技巧,达到提高其反应能力,完善其主要思想的目的。

从以上五点内容的提出能明显发现前三点要求能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后两个则更为重视的是如何和其他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五点要求中能发现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在合适的时机发挥出自身的情绪,并且控制好情感的冲动,克制急切的欲望,达到化解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情绪当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程度。情商高的人具有非常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性格外向而且愉快,能提高编导和扩大编导理解问题的宽度。

二、健康心理是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情商培养的根本

(一)积极调整好心态。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较好的工作状态。达到积极工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承担的问题的目的。

调整思维方式。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消极的情绪,需要定期的掌握不良的情绪和激烈的不良反应,从根本上控制自己,驾驭自身的情绪,真正的改变其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完善其他事情,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控制好自我情绪,从而达到树立一个良好思维方式的目的。

通过心态、思维方式、行为修炼等培养出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提升情商和实现职业突破发展的唯一保障。因此,一定要养成了解的职业习惯,改变不好的习惯突破一些极限,从根本上强化自身的成就意识,养成一定的好习惯,从根本上为自己的行为施加一定的压力,努力突破自己以往的心理舒适区,培养积极的职业化习惯,从而达到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二)在广播电视编导中培养情商。从以上内容的论述能充分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培养其情商非常重要,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做好定位树立编辑意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定位广播电视栏目,明确其指导性方向,提升作品的活动和生命力,强化和把握好创新程度。

第二,认真观察生活,寻找好的素材,生活是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谨记创新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内容和学习效果,从根本上避免作品过于敷衍化和重复化。

第三,注重细节化,构建独立的编辑思维模式。艺术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广播艺术主要反映的就是时代的改变、进步、社会的要求。因此制作广播节目的时候一定要强化其与生活贴近化,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时代的精神体现出来,跟的上时代的角度,这必然会成为情商培养的根本。从常规角度来讲,人在正常思维的过程中其实是单项的惯性思维模式,这对情商的培养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双向性思维,掌握好细节在细节中构建独立的思维模式。

第四,强化新方法激发编导人员的创作灵感。如果想要电视节目实现创新,灵感和直觉缺一不可。作家将直觉和灵感定义为文章的灵魂,那么对于编导人员来说直觉和灵感就相当于整个电视节目的中心思想。

总而言之,对于电视编导来说一定要强化编导人员的情商,从不同角度培养其情商,提高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高节目的质量,强化节目的内涵。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策略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意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努力的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强化,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才会真正的有计划,有目的,确保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真正的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这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的一些学习和活动以及实际的生活实践。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遵守下面的几项原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老师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只有学生真正的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其创新意识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产生质疑。

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和目的的进行一些疑问的设置,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产生了质疑,那么其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只有有了质疑和疑问,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去深思,才会真正的进行创新。

(三)启发思考。

思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容易投入到思考中去,通过思考,学生才会更加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动手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讲到圆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来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通过动手,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激活,进行探究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重视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增强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创设相关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有必要将情境教学的方法运用进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意识。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解题思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是非常有利的,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会得到一定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度的重视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的思维往往都是跟着老师走,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必须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机会让其独立的进行问题的思考,这样其创新意识才会提高。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的发挥出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办法比较多,比如说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等等。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和其思维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三、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

(一)抓住灵感。

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重视瞬间产生的灵感,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某一类的题型,会经常将一些固定的思路和解题公式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应该更加的开放,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提升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不够自信,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怕老师或者同学笑话自己。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发现,却不愿意进行问题的表达,这就导致了学生研究问题不够深入,自身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被发掘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氛围的营造,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更好的调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

四、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其更好的进行创新。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福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2]朱晓燕.重视引导启发,激励创新意识――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J].小学时代(教师),2010(03)

[3]杨祝玲.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华章,2014(12)

篇3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语文教材囊括许多优秀文章,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如《奶奶的白发》等文章教会学生亲情的可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育学生学会奉献。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到课堂外去观察,结合生活与学习,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将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与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要注意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强教学艺术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用人格魅力与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营造的情境中,实现自身与作者感情的交融。教师的高昂情绪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度,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第三,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同时对富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兴趣。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知识量,包含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认识到该学科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使用情境教学方式

适当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在思考中促进智力的发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若教学中缺少感情,只使用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会失去想象空间,影响学习体验,更不用说进行创新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力量,有利于教材或者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再现,适当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情境会更加逼真,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

五、创造探索机会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探索,大胆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学会研究,使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整个故事讲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探究小女孩的死因,并进行延伸,探索我们身边是否还存在有这样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创造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从中学到美好的东西,有利于?W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加强实践活动

篇4

关键词:公路施工 企业管理 创新措施

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逐步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转变,实现了企业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管理上的不足和滞后,进行公路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工作效率,是实现企业综合素质增强的重要手段。

一、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1、管理创新的概念

管理创新作为新提出的一种具有先进意识的创新理念,是指创造新型的,更加高效的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它既是资源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也是细节化的管理模式。管理创新的概念既包括了管理理念、组织、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案等诸多方面的创新,是一种坚持与时俱进的,以实现企业从整体到细节,从理念到管理手段的全面的创新的思维管理模式。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企业保持自身先进性,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做到细节化的管理等,运用创新管理思维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化的具有创新管理模式的新型企业。

2、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方面,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保证自身管理的先进性和完善性。公路施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形成完善管理模式,但是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上还处于新陈交替的阶段,随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企业项目管理变得分工更加精细,管理也更加科学和完善,管理理念和模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保持自身管理的先进性,就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细节上的管理,保证企业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1、转变理念,加强创新意识

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保持观念先进性,加强创新意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管理层和领导层,应当时时保持自身意识的先进性,重视现代化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增强的意义,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严峻市场竞争形势下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管理的创新性,将管理创新融入企业整体战略思想之中,指导企业制定具有创新意识的战略方针和管理方案。

2、加快企业制度创新

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除了要创新意识之外,还需要进行根本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制度是从企业微观机制问题出发,实现企业更好资源优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要做到企业内部良好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作为企业内部活动的参考标准;实现人员的定职定责,方便责任和任务的执行和追踪;规范企业的招投标,项目管理,现场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材料采购等具体业务流程,加强领导层的创新意识,形成完善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完善的激励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促进企业管理深化改革,形成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3、项目管控模式的创新

随着公路施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传统项目管控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项目管控模式的创新。公路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管控能力,需要建立现代化大管控和智能化管控模式,在施工项目承担过程中,采取宏观管理,区域化重点管理以及项目经理负责相结合的大管控模式,坚持“区位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项目划分成为若干片区,形成总负责和片区项目管理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管控模式通常是针对高端建设项目而设计的一个整合管理平台,将分散的管控职能和各级项目管理进行科学整合,形成企业资源系统集成化整合,形成高端管理体系,将管理层与操作层进行分离,推动企业简单管控向全面的智能化管控转变。通过企业项目管控模式创新,促进企业项目管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4、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所涉及的内容众多,除了以上所述,企业管理上的创新还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简约、高效的集约型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改编管理混乱,流程不畅的就的管理体制;其次,企业组织框架也需要进行更多创新和完善,形成“扁平型”或网状型等可以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框架;还有,企业管理手段也应当进行更多的创新,针对施工企业面广、线长等带来的管理困难制定快捷堆成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施工技术的创新也是刻不容缓的,是企业竞争力加强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加强公路施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整体内部各环节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公路施工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进行管理创新是公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必要措施。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要转变理念,加强企业创新意识;并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加快企业项目管控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创新,实现公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时时保持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朱乾震.公路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J].企业研究.2011(12)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96-01

物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我国教育的头等大事。物理教学在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因为物理本身就是由物及理以理思物(即把各种物质运动规律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来分析新的人们未知的物质运动),因此,每个物理教师应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而中学则是形成创新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的情绪、意志、良心和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但是,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科学家的创新对全人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的创新是对自己或者对全班同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就其对人的价值而言,二者是等价的。

当今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是因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意识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各种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长期的培养过程。

实施物理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新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逐渐使学生养成乐于问、善于问的好习惯。在学生提问时,即使他们所提问题有失偏颇,异想天开,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要保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

2激发创新欲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最好能在课堂上复制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此举不仅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创新欲的表现,而且也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实施创新行为

实验创新行为自主性实验是一项很直接的方法。所谓自主性实验就是一种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已掌握的仪器知识,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题目,自主查阅参考资料,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选与组装实验设备,自拟实验操作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4形成创新能力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多,能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思维就会更开放,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探究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对问题的成因及结论进行猜想。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猜想和假设应该有根有据,合乎情理,而不是胡猜乱想,应在对这个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或直觉提出看法。猜想活动要贯穿整个探究的全过程,当原来的猜想被否定或又发现新的情况时必须进行新的猜想。

5塑造创新个性

篇6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倩(1974-),女,河北衡水人,军械工程学院新概念武器研究所,副教授;李治源(1968-),男,山西长治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19-02

军队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快慢。然而,从用人单位及毕业学员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后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跨出院校门直接进入部队,书生气较浓,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能满足部队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需求。这就彰显了军队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意识培养及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开展制约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探索研究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培养对策与措施是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制约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研究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不足不仅是军队研究生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制约研究生创新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1.培养制度层面的原因

(1)考核机制不健全,研究生缺乏危机意识。目前,大多数军校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都引入了中期筛选机制,但真正实行中期淘汰制或末位淘汰制的院校几乎没有,部队院校乃至地方院校仍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甚至是“严进全出”,而国外著名的几所军队院校均采用了淘汰制。无疑淘汰制能很好地激发学员积极创新的能动性。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前瞻性不足。目前军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课而忽视专业课,而各个课程独立性太强,虽有关联,但联系并不紧密。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再者,教材或教科书的内容更新相对较慢,学科前沿的内容反映不够,这点在军队研究生教育中尤为凸显,部队武器装备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发,研究生教材远远落后于当前国内外新装备技术的发展,造成学员对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不能尽快了解,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师资队伍方面的原因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师资队伍(导师和研究生课程教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目前,虽然教授研究生的教员在学历结构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教员或导师的水平相差较大:有的教员没有课题、不下部队,不熟悉武器装备的配备情况和基地的需求,不能跟踪当前本学科的前沿现状、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在研究生授课和指导方面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类导师虽然学术水平很高,是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了解部队需求,但由于公务繁忙,研究生十天半月也很难见到导师,这类导师缺少对研究生潜隐默化的教育,对研究生指导的精细程度大为减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3.研究生自身的原因

(1)创新意识淡漠。研究生的选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员潜意识中创新意识已经淡化。而部队院校无论在管理还是教学方面都过分强调领导或教员的主导性。久而久之,学员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能力和素质,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术视野窄。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创新成果往往处于交叉学科,对于技术型创新成果尤其如此。学术视野是否开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部队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员参加大型学术讲座、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不深入,学术视野窄,创新能力不足。

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创新教育制度,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1)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获取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1]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订时除了要考虑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之外,还要考虑灵活性和军队研究生的特点,其目标除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其领导才能的培养,要培养复合型研究生。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整合学科优势,还要打破学科壁垒,重视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除此之外,研究生教育要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反映军队院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对研究方法课程并不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很薄弱。方法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探求新知识的点金术,使他们今后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从有师点通过渡到无师自通,从而独立地猎取知识乃至发现新的知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2]因此,研究生培养中必须增加方法论的教育,突出方法论课程的设置,使研究生课程优化合理。

(2)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面向创新的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反映科技发展趋势,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在设计上要体现时代性及前瞻性,重视内容,体现交叉。教学方法上要多种教学模式并从,讲授、研讨、案例教学等要被灵活地加以运用,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课程项目化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把项目与专业知识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性、互动性、创新与成果应用。[3]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目前,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考核均由任课教员来完成,这种考核机制本身就存在一定弊端。在这种机制下教员授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的前瞻性均以教员的责任心来衡量,教员和学员压力较小,易形成为修学分而学习的懒惰思想。探索新型考核主体和组织形式使得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均调动起来,不仅可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同样也增加了学员的考核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中期筛选和淘汰制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军队院校须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淘汰并举的机制,这样才可以促使研究生教育保持活力和提高培养质量。

2.研究生导师团队化

以学科群或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为基本范围建立导师团。研究生导师团是由少数知识互补、学科相近或交叉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4]导师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特征、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

目前,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虽然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但对其他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能知之不多,指导研究生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又要求学科的综合化,这就与目前导师制中导师研究领域的专门化有一定冲突,因此,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导师制,实行导师团队化。该团队可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团队化导师制有利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除此之外,导师团队化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团队协助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实现某一科技创新需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能否很好地团结协作往往决定一个研究团队的成败。而导师团队化在培养研究生的团队意识方面可起到潜隐默化的作用。

3.建立创新能力科研实践平台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科研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授课阶段开展课程项目化及科研阶段参与科研课题都是很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手段。可通过一些途径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实践平台,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尽早参与科研项目,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参与课题的研讨、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早期就可接触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研究生的选课、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就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而学习,学习目标明确,动力足,学习效果较好。如军械工程学院新概念武器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在试验室工作了。进入研究生选题阶段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题,这样就避免了研究生的课题导师指定题目或选题的盲目性。

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程度是影响科研活动创新教育价值的主要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均参与了导师的部分课题,但参与程度均较低,参与的方式大多是导师让干什么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目标。要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放手让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从内容设计、项目开展到最后总结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这样做可促使研究生平衡运用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感和自主感,培养其创新意识。而独立承担课题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之后才会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研究生深入的参与科研实践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要加强研究生科研设施建设,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军队院校拥有各类专修室、国家或军队级实验室等,研究生科研设施较完备,基本上可以满足研究生的科研试验条件。部分院校可能在基础试验和基础测试方面设备不足,但完全可依靠地方高校一流的试验设施来完成。除此之外,要想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运行良好的试验环境,还需要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以便提高科研效率。研究生经费也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充足的试验经费来支撑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目前,军械工程学院已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带学生的导师必须要有课题,有课题就意味着导师了解该领域、该学科最前沿或最新的技术,有课题也就有充足的经费支撑研究生的探索研究。

4.加强学术交流,完善信息资源系统

积极有效的学术交流和完善的信息资源系统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端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对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术交流可使研究生获得更多的科技信息,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学科知识,通过与不同学科、不同科研风格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完善的信息资源也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不可获取的平台。军队研究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大多跟武器装备挂钩,因此,资料的获取基本上通过导师或军队院校自建的网络系统,信息获取途径较少,这就要求军队院校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新速度快、数据完善的信息资源系统,以保证研究生接触和获取的是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5.培养创新人格,端正学术风气

学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要求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学术水平之

(下转第42页)

(上接第20页)

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研究品质,即有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5]但受浮躁、功利的风气侵入校园的影响,少数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低,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业上,无法深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而目前学术刊物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学术风气,导致部分研究生为顺利毕业不惜花钱买文章或让别人代做试验或文章,这些不端正的学术风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一些研究生怕吃苦,执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不够,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不强,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教育,培养研究生坚韧不拔的创新人格与品质。

三、结论

总之,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院校管理部门完善创新教育机制,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任课教员、导师群策群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需要各级部门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和信息资源,需要科研院校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等。除此之外,更需要研究生的刻苦努力和勤于思考,只有这样军队院校才能培养出满足部队需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素敏,张政保,杨文飞,等.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

[2]包水梅.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管,2012,6(4):59-66.

[3]吴晓君,马松龄,张锦华,等.研究生课程项目化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2,(4):24-29.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高中阶段的的知识教学,特别是数理化知识教学,并不是当代的创新,而是对先辈们长期研究、发现、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发扬。所以,创新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营造一种创新的条件和氛围,并不是对教育过程中知识以及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开拓。在高中化学的创新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实践活动,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从而对学生的判断、思考、推理演变以及综合分析等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现象以及规律的归纳总结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化学老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1创设创新情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情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在班级工作处理过程中提倡创新,对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应竭力采纳,对于班级的管理采取开放式的管理,使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采用竞争机制进行班干部任命,在竞选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创造一种公平、创新的环境氛围。在竞选过程中,不仅学生提交竞选提纲,而且要为竞选做好设计工作,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主要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化学知识以及应用、化学规律的探索、追求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化学的学习创造学习氛围。高中化学老师可以通过形形的化学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的燃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做铁丝在纯氧中的燃烧、钠与水的反应等实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生的这种不稳定的好奇心发展成为坚持、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课堂上应该生动、形象的教授知识,真诚的鼓舞学生,举止动作落落大方,为良好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设计、探索实验

众所周知,实验室化学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化学,化学实验室化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具有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能提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技能,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高中化学对原电池的学习之后,利用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原电池,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在乙炔实验制法的学习之后,根据课堂上对乙炔知识的学习,结合教材上乙炔的制取装置,自己动手设计一套乙炔的制取装置,要与教材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完全一样。根据学生制作的装置,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总结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对于那些学生一致反应较好方案的同学提出表扬和奖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提倡创新精神是一种鼓励,把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3因材施教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因此老师不仅要做到总体授课,而且要做好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受课能力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较强,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能够积极的观察和参加讨论,这样的学生学习比较好;有些同学受课能力差,在课堂上经常开小差,精力不集中,这样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且学习成绩不好。对于上述情况,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面向所有学生,而且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足表现自我的机会。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4遵循教学规律,在接受中创新

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追求属于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把化学知识进行总结以及转换,从而对知识进行的重新认识和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都是已经经过前辈无数次验证的结论,在对其进行实验时,主要是对已有结论进行相关的正确性论证,属于验证性实验。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我们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做实验之前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挑战性、未知性以及创新性,让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寻新知识的欲望。

篇8

一、营造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保护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等。而有的教师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往往对学生有种种的责难,导致学生在学校或是课堂上总是害怕,束手束脚。为此,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充分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呢?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四、培养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求逆思维,是向相反的方向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时是创新的蹊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逆向思维的奇才,“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是逆向思维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养成学生对问题的双向思维习惯。数学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定律、法则都是可逆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一个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途径、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组眼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作为数学教师,就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五、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策略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汇聚强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硕士生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改革和完善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机制。[1]机械行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已融入各个专业领域,机械类硕士生不仅要服务于机械领域,还要服务于其他专业领域,因此对机械类硕士生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人才质量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社会持续提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机械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积极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学或已毕业的机械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机械学科是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许多硕士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方面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时间则忙于上课,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对机械类硕士生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创造性课题研究。此外,受择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课题,还要考公务员或各种证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本质上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但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培养单位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彻,对创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学,因而难以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3]许多高校简单地用获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导致了近年来大量垃圾专利、垃圾论文和虚假成果的泛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问题。

(三)培养模式单一

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硕士生教育体系大多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培养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课程学习,然后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学习以修学分为主,所学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课题研究内容关联不大,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脱节。二是专业型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雷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考虑两者的差异性,同一导师在指导两种硕士生时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没有体现出差异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管理、师资选配、资源保障以及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匮乏

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而实践需要相应的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比较重视,而在硕士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硕士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硕士生任课教师与导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及进展,并将其应用于硕士生培养。[5]受年龄、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相关问题的原因剖析

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机械类硕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制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选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选拔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生选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年以来,机械类硕士生选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试阶段考核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对考生的应用及创新潜能进行测试;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通常也仅限于对考生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缺乏对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这种人才选拔体制对专注课程学习的应试型考生有利,许多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考生则往往因考试成绩的劣势而惨遭淘汰。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能自主学习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的研究生选拔考核中都没有体现,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虽然入学考试成绩突出,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科研方面都表现平庸,少有作为,难以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定位失当

受传统教育理念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现有的硕士生教育大多是教学型、知识型和封闭型的培养,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硕士生都囿于书本和理论,科研能力训练不足。这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硕士生教育体系比较复杂,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每一类硕士又分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硕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方面各有不同,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硕士生的类型,须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体系,如专业型硕士生侧重于职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生则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工科硕士生与文科硕士生在培养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的硕士生教育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定位模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专业实践的问题,学术型硕士生与专业型硕士生之间、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之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大同小异,课程学习与后期的课题研究严重脱节,导致硕士生与任课教师、导师以及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有效沟通,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难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动力、创新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严重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保障体系

受现实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硕士生教育体系难以有效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首先,缺乏系统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许多学校都制订过促进硕士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是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修补,没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功能。其次,缺乏产学研高度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实现教与学、产与研、教与研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平台的多样化,结合行业生产、课题研究、实验实训等多种实践平台,培养硕士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受观念、资源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还缺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缺乏完备的硕士生创新活动保障体系。此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匮乏也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师资建设没能及时跟上,在任课教师与导师的遴选、培养和考评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导致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岗位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避免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严重影响。

三、强化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为了有效提高机械类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生培养模式,采用有效对策解决制约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构建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硕士生招生模式,建立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改革现有机械类硕士生招生办法,将创新潜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硕士生选拔考核体系。首先,在专业课考核内容中动态调整考试内容,增加考查创新思维的内容,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克服现有专业课考试题型固化、过于侧重基本知识点的缺陷,解决部分考生通过题海战术或针对性突击的方式获取专业课高分的问题,让真正有思想、会思考的考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改革复试模式与内容,着重考查考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降低基础知识考核的比重。摒弃现有基于考生自我介绍与各种证书对考生进行学术能力评价的方法,在复试内容中增加创新能力测试的内容,尤其是学术型硕士,应单独进行创新能力测试。测试形式可以是笔试或口试,内容为与机械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创新思维与学术潜力。此外,提高复试在硕士生招生中的比重,淘汰学而不用的应试型考生,录用有思想、有潜力、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考生,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与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需要包括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助人员和硕士生在内的各方人员通力协作。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强化教学改革,充分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掌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难点问题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体系。制订培养计划时,针对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讨能有效激发硕士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

机械学科属于工程学科,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配套的创新实践平台支持硕士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层次实施和多方参与共建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是培养机械类创新型硕士生的必要条件。机械类硕士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机械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研究所,为了实现硕士生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衔接,应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各自优势,建立硕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高校主要承担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利用相关企业或研究所的资源建立各种创新实践平台,结合企业或研究所的相关技术课题指导硕士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不仅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相关企业与研究所还可借助创新实践平台和多方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共享与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师资与保障系统建设,营造创新环境

任课教师与指导教师的执教能力与业务水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应强化对硕士生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规范硕士生导师选拔机制,确保导师的学术能力与个人修养。建立导师与硕士生定期交流机制,通过与硕士生的多层次与多角度交流,扩充导师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加强硕士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通过国内外访学、进修、短期培训和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硕士生培养单位应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强化对硕士生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不断改革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科研立项、专利资助和学术竞赛等多种方式拓展硕士生开展创新研究的渠道和途径。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所合作、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有效保障硕士生创新活动的实施,促进硕士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士荣.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特点与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5):86-91.

[2]段海滨,魏晨,武建文,等.北航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6-109.

[3]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4(1):163-166.

[4]赵万峰,邓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5(2):89-92.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则能够有效的拓宽其思维的角度,使其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将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化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自主探索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性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或者贯穿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实验现象,实现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等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一些躲避提问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在这种僵化的思维影响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习题练习中,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心正确的解法,对于相关的推理过程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持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这种教学末实现,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实验的演示来讲授相关的内容,没有将实验与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讲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囫囵吞枣的现象,也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以及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辅助,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维和发展的空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学习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问题,针对一些实验现象等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点,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化学反应中一些颜色、气味以及质量等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该种实验教学的优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示范等引导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高中化学与生活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将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以一种学生熟悉的状态来进行化学实验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将生活现象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应该注重递进性,使其在难度以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将其答案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使其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以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科技活动或者化学兴趣小组等,通过特定的研究性课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一种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措施,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将试验教学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引导其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