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单件性、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整体性强和施工的流动性等特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水利施工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宏观管理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工程建设市场已得到逐步规范。作为一个施工企业不仅要在这个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份额,而且要获得一定的利润,才能得以立足与发展。施工企业加强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管理成为必然,而索赔管理正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工程索赔的概念
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根据合同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并非由于自己过错所造成的损失,或承担了合同之外的工作所付的额外支出,承包商向业主提出在经济或时间上要求补偿的权利。工程索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①索赔的依据是双方签订的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索赔能够成功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法律及有关证据;②索赔是一种合法的正当要求。它是依据合同和法律的规定,向承担责任方要求对不是由于自己过错造成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③索赔是双向的。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被索赔方可以依据合同及相应法规提出异议,拒绝对方的不合理要求;④索赔的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索赔的目的是补偿索赔方在经济和工期上的损失。
二、工程索赔的处理原则
2.1索赔必须以合同为依据不论是风险事件的发生,还是当事人不完成合同工作,都必须在合同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合同中所规定的应由责任方履行的义务或者出现应当由责任方承担的风险均是损失方索赔的依据。当然,有些依据可能是合同中隐含的。工程师应依据合同和事实对索赔事件进行公平、公正的分析。
2.2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索赔事件发生后,索赔的提出及处理应当及时。索赔处理得不及时,对双方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承包人的索赔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将会导致其资金运转困难,同时会影响工程进度,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处理索赔还必须坚持合理性原则,既考虑到国家的有关规定,也应当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
2.3加强主动控制减少工程索赔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索赔应当加强主动控制,尽量减少索赔。这就要求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尽量将工作做在前面,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这样能够使工程更顺利地进行,降低工程投资,减少施工工期。
三、施工索赔的程序
承包商(乙方)向业主(甲方)提出索赔的程序如下:①索赔事件发生后28d内,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书。②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d内,向工程师提出补偿经济损失和延长工期的索赔报告及有关资料。③工程师在收到乙方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于28d内给予答复,或要求乙方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④工程师在收到乙方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于28d内未给予答复或未对乙方做进一步要求,视为该项索赔已经认可。⑤当该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乙方应当阶段性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在索赔事件终了后28d内,向工程师送交索赔的有关资料和最终索赔报告。
四、施工索赔的计算
索赔计算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承包商根据违约的事实和遭受损失的后果,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和法律依据向业主要求赔偿的正当行为。它是承包商维护自己合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其索赔计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4.1因施工延迟提出的施工索赔计算与工程延迟相关的索赔费用有:一是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索赔数=本合同的日管理费额×拖延日数,本合同的日管理费额=本工程应分摊的管理费/工作日数,本工程应摊的管理费=(本工程合同营业额/公司总营业额)×本合同期间公司总管理费用;二是工作场地管理费,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拖延,承包商工作场地管理费就会增加,包括现场生产、生活临时用房,办公设备租金或维修费、折旧费的增加,对雇用办公人员超额支付,水电等公用设施费用的增加等;三是由于工资上涨而造成的人工费用的增加和工人不能辞退情况下的窝工费;四是由于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材料费的增加和材料超期贮存的费用;五是由于工期拖延,设备保存在工地上而发生的维护费用、设备闲置费用等。
4.2因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提出的索赔计算由于业主和设计原因引起的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特别是根据业主不合理的指令压缩合同规定的工作进度,使工程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竣工,从而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由此,承包商提出以下三种费用的索赔:第一,人工费用的增加,包括由于连续组建和撤销施工队伍规模,不同工种同时作业引起的场地人员拥挤,工人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劳动效率的降低,工人加班加点付的奖金津贴等原因引起的人工费用的增加等,可以把受到索赔条件相似的生产情况或人工费用进行对比,计算出应索赔的人工费用;第二,设备费用的增加,包括由于施工中断使施工机械设备处于低效能作业和时断时续工作状况引起的设备停机,以及为了赶工承包商需要增加额外设备,超过正常情况下发生的设备费等;第三,材料费用的增加,由于材料不能成批量订货而引起材料价格的增加,以及为了实现加快工程进度,迅速解决材料问题发生的额外费用。
4.3因施工终止提出的索赔计算由于业主不正当地终止或非承包方原因而使工程终止,承包商有权提出以下施工索赔:一是盈利损失,其数额是该项工程合同条款与完成遗留工程所需花费的差额;二是补偿损失,包括承包商在被终止工程上的人工材料设备的全部支出,以及监督费、债券、保险费、各项管理费用的支出(减去已结算的工程款)。
五、索赔的策略和技巧
索赔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公关等很多学科。施工单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培养索赔方面的专门人才,组织一批相对稳定的索赔人员,认真研究索赔理论和技巧,以便在遇到索赔事件时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
在处理索赔事件时,要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以达到索赔的目的。为此,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及时发现索赔事件。索赔工作是与项目管理密不可分的,只有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研究合同文件,才能及时发现索赔事件,把握索赔机会。②做好索赔资料和证据的搜集、整理。索赔资料是索赔成败的关键。在日常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施工资料的积累、保存和管理,以备在索赔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找出索赔的强有力的证明资料。③索赔书要严谨,经得起推敲。在编写索赔报告时,论据要正确,论证要充分、有力,计算过程要清楚、明白,内容要丰富、扼要,语言要简明、流畅。只有编写一份严谨的索赔报告,才能在索赔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并最终取得索赔的成功。④避免“一揽子”索赔。施工期间出现的索赔事件,要争取做到一事一清、及时解决,避免竣工时一次索赔造成情况复杂、索赔标的过大,从而增加索赔工作的难度。⑤避免引讼。在索赔谈判进入僵局时,施工单位在不损害大的利益时,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态度,做一点让步,以使索赔能够顺利解决。提讼可能造成时间过长、将问题复杂化,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篇2
关键词:路基工程;保水状态(“-水”的基);一种质量的物体;稳定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87-03
一、水C基的性能分析与启示
从质量的角度讲,社会生活环节的水是社会环节、社会C自然过程在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凝聚力”――量,萃取质所形成的能够满足当地人们生活要求、生理需要的物质。在生活中,它仍然是以所形成的“凝聚力”萃取生活中的其他物体的质,形成有“量”状态的物质、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当然,这种“凝聚力”若所牵涉的因素多、技术性问题解决得透彻,则这种“量”状态的水的活性就大、性能就好。所以,化学中将水的化学分子式写成H2O,即其中的“凝聚力”C量就以人们呼吸必须的氧气的氧元素承担,将水与人们呼吸所需的气体联系起来,实现了生活环节中的固相、液相、气相三相中的二相(固相、气相)与液相的衔接(即通过氧――“量”对物质的质的凝聚、萃取作用,实现液相、气相对固相如生活环境中物体的社会、自然角色的萃集、凝聚;这样,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就实现了演绎生活环境中的三相)。也只有是通过氧――“量”的凝聚、萃取作用(因为动物、人类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都与氧相关联),才有可能生成“水”,才能与人类的生活联系、才能带来人们的生活过程。道路工程建设也只有通过建设以水C基为其质量形成的基础,才能保证道路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才能保证道路工程为社会、为生活所接受。
二、质量与重量的物理属性,以及其在工程构筑物形成中的作用
质量是物体或物质的内在属性的表现,而重量是物体相对于水C基的比重类指标。重量和比重表征着社会过程、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物体如工程构筑物的性|。一个物体是一个具有一种“质”的、一定结构与性能的物质,在物理学的“比重”体系中,它们都是基于水的、“质”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性能的物质,具有它们自身的比重;也正是如此它有了较稳定的状态和性能。路基构筑物(以及完工后的道路构筑物)若要性能稳定,必须实现路基构筑物为一个具有对应物质的质的、结构和性能的物体,一个具有较稳定比重的物体;路基工程也正是有了这一稳定性能,才有路基构筑物的稳定与安全。演绎生成具有性能的物体的过程,演绎着路基工程、以及对应道路运输性能建设的建设思路,演变出不同性质和要求的道路。在物理学中,一种物质的比重为与一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的比值。在社会C自然生活中,它意味着该种物质是在形成水C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被实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存在状态,如一个物体的自身属性的特征。所以在路基工程建设中,把握路基工程对应的物质(如路基的填土材料、路基中的其他构筑物等)所构成的物体(在这里为具有一定结构和性能的工程)的种类类属(有其自身的比重指标),把握路基工程在对应的水C基中的生成、演变规律、演变过程,就能把握路基工程的性能(如后续评估用的路基填筑密度、稳定性等);相应地,也就能组织路基工程的施工工艺,实现路基构筑物的填筑质量、和施工环节的安全。路基工程建设的水C基直接形成于道路工程的规划等级及交通运输要求的规划目标、施工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程度、施工工艺与施工组织所实现的水平层次、路基填筑材料的来源地与工程规划目标的关联程度。水C基的形成、结构,直接决定了路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量”的“凝聚力”和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路基工程这个物体的性能(如评价所用的质量、使用寿命、运输性能、安全等)。
三、工程建设中,路基构筑物的质量与性能形成的过程及分析
工程建设中,路基工程的建设就是不断地解决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解决施工技术问题、施工组织问题如各种施工要素之间因形状、性能、质地的不同所致的不相融的问题),实现材料、施工机械、技术人员等融为一体状态的凝聚力(即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量纲的“量”,一种通过建设过程所实现的构筑物的、包融“质”并形成状态的“量”)。在工程建设环节,实现凝聚力从规划、设计图纸开始。规划工作表现着所承起的自然C社会环境的背景与层次、设计承起的时间及其资源(指时C间的某种属性、某种属性的资源),设计工作表现着设计意图、设计目的、设计概念。在基于物理学的比重体系的基础上,规划工作所形成的规划方案,和设计工作所形成的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所承起的时C空间的一种属性以及紧随其后的设计成果的生成与演变过程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凝聚力”,就是设计图纸所拟建的工程的水C基。它承起了“工程的建设”的水C基基础,演绎并演变着承起的时C空间的对应属性,实现着工程的设计意图、设计目的;它是后续对应工程的质量与性能的形成的基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部门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划、计划,在维护国家的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下,系统地对某领域的工程进行建设组织与安排,是国家资源(各种力量)的承启;依据时间、地区与地域特征、工程建设条件,规划工程建设的蓝图是工程建设的客观基础、客观依据的承起;完善地区的工程设施、为地区或地域的生产和建设创造一个新的时C空间、新的条件是工程建设目标的承起。它们都是“工程的建设”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组织问题所需要的“凝聚力”――“量”,萃集为水C基的基础。
四、一个路基工程的构成要素(如涵洞工程)的质量、性能的形成与分析
一个路基工程的质量、性能,由路基构筑物的各组成成份在施工环节所实现的质量、性能,以及它们的综合所形成的工程(路基工程)的质量水平决定。涵洞工程直接与路基所处环境的水系联系,它标示着路基对所处环境水系的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直接表示着路基工程所实现的水C基(背景)以及它的质量形成要素、形成过程;所以,涵洞工程的组织实施所实现的水C基的结构、性能、完善程度等属性,能够从路基起源上描述路基工程的质量、性能、安全与稳定,以及路面、护坡等工程的实施条件。
1.一个路基工程的一段(如一个自然段)的涵洞工程。按工程条件、工艺流程归类出的工序、代号及作业时间安排【1】(见表4.1.1)
2.该路段的涵洞工程的质量、性能形成过程及其分析。如4.1中图所示,该路段的涵洞工程的质量、性能形成过程如图中点划线所演变的演变过程、演变状态。示线1表示该涵洞工程的来源途径;示线2演变了涵洞工程的场地、工艺的起,它以更深一层背景资源演变为整项涵洞工程的背景、基础;示线3演示着该项涵洞工程的实施结果(从整个网络进度计划图的演变过程看,包括有所形成的虚工作、虚环境这一更高层背景)、演示着该项涵洞工程的性能;示线4演示着场地、工艺的收,它如同示线2以更深一层的资源演变实现本示线域的演变,并通过工艺、场地(空间参数)的组合演绎,实现流水作业箭杆图中时间节点⑥(一个新属性的时机)。上述结构以21、22、21次序实现(其他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21、22、23、24、、24、23、22、21的次序实现),因为21层以更深、更深一层的背景环境演变,所以整个结构对应于一个元素的核外电子的一种属性表现(2,8,16,,16,8,2)。它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在类似于化学反应的演变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以核外电子轨道能级的演变所示出的状态,所以有理由相信,该涵洞工程通过无机动时差流水作业组织所实现的性能,就是由某一种元素的单质或某几种元素的化合性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的性能;而节点⑥组合工艺、场地(空间参数)所实现的性能,因其成功地将人力、材料、机械、场地演变成属性时间(对应的能解决上述人力、材料、机械、施工场地等资源融合为一体的问题),所以它的属性就是该项涵洞工程所实现的水C基。
分析过程:
水-基保证的条件:
1)该涵洞工程为一条道路与桥梁工程路线上的工程,所以该涵洞工程的性质实现过程同时是该条道路的性质实现的一个节点性质的工程、相应路段一个工序性质的工程;也就是它是道路路线性质实现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一个工序。
2)涵洞工程属于涵洞位置的工程,是涵洞所在位置通过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所实现的工程,它与道路路线所在地区具有同样的“源起状态”。当涵洞工程所实现的工程的“核”与工程所在地区或区域的“源起状态”一致、且该“核”结构能够展开、解决本地区或区域的问题(即道路路线是一个完善结构体系的地区或区域的进出、生活纽带)时,该涵洞工程能够在道路建设与道路通车环节释放出“质子、电子”。该“质子、电子”将会成为涵洞工程对对应道路路线段的行车空间释放的行车资源、将会成为该涵洞工程所在路线(或自然段)所形成体系的、具有“核”的物体的质量的组成部分。
3)离子、电子式的运动的实现: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建设包括起始点、终止点和路线建设。由起始点(道路工程的引出点)、通过施工环节的组织实施,实现的路线上路段、路线的性质,只有与路线所经过地或地区相结合,才能实现道路环境、道路环境对道路行车的作用。当道路路线的组织实施所实现的路段的性质如上述涵洞工程处的性质,与涵洞工程实施所实现的性质一致时,道路路线通畅。也就是说,当路线由起始点开始组织实施,在涵洞工程处所实现的“核”外电子轨迹的对应能级,等于涵洞工程的组织实施所实现的最高能级时,涵洞工程所实现的、释放的“质子、电子”就会在相应的能级轨迹(以及能级轨迹所演绎出的对应时空间),在能级式能的作用下、发生电子、离子移动。从而实现道路路线上路段与涵洞工程的“核”结构性结合,实现道路路线的行车能力、行车安全。
在三维直角坐标体系中的物体,三维属性决定着它的运动性能、演变性质,超维、低维作用只会使其三维属性(如几何形状等)被掩盖、或不足以维持其三维属性。所以涵洞工程建设实现构筑物的组织实施网络进度计划,是21、22、23、、23、22、21式的;在结构构造上所实现的、最多是反映三个能级的、三个能级空间的结构物或构筑物。当由道路工程的起始点或终止点通过组织实施,在涵洞工程处(或路线的相应路段)所演变的能级轨迹高于或低于涵洞工程所实现的能级轨迹时,布置涵洞工程不合适或组织实施涵洞工程达不到质量要求。具体地说,就是道路路线段(某段)由起始点或终止点、通过组织实施所实现的能级高于本段工程实施所实现的能级时,本路段所释放的质子、电子或本路段所实F的“核”结构物,将被路线实施所实现的高能级结构所“凝聚”,涵洞工程的性质被“凝结”、涵洞工程的性质及作用不明;当道路路线段(某段如涵洞工程段)由起始点或终止点、通过组织实施所实现的能级轨迹(轨迹空间)的能级低于本路段要求(如涵洞工程建设的要求)时,涵洞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问题展开的环境不具备(因为路线在此处所形成的能级轨迹空间、能级轨迹环境的能级低),涵洞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不能实现,涵洞结构或构筑物不能满足结构和质量要求,涵洞工程的性能和作用不能形成。
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是21、22、23、、23、22、21式的组织实施型式,在道路工程“源起状态”的演绎下,引出的是H2O型资源、H2OC基环境。)
该水C基同时标示着该项涵洞工程的质量、性能、稳定性与安全性。
示线1、示线5之间所组织的人力、材料、机械、施工现场条件等资源,在“组织的量化作用下,聚集形成的具有质量的物体”,就是该项涵洞工程所实现的、与背景(水C基)相比较的、以比重标注的一种物体。该物体在社会C自然环境中的位置、性能(如节点①、节点⑥的背景环境),决定着该涵洞工程的作用、稳定与安全。
该涵洞工程无机动时差流水作业组织所实现的水C基和类似于H2O结构属性的资源,将是该工程对本区域、相关联区域环境状态演变的演绎结果;它演绎、完善本区域、相关联区域环境;它帮助人们进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它将为本地区、相关联区域进行工程建设、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循环管理;施工质量;评价体系;过程管理
前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各界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要求,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保证水利工程的良好建设,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1 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概念及管理策略
在水利工作过程中,施工质量规模是制约水利工程开展的重要问题。水利工程涉及较广的工作覆盖面,它具备比较强的系统性,它的施工规模比较大,整体工程造价水平比较高,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正是上述因素的影响,才导致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这种工程的质量管理概念是个比较复杂的体系,这是因为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因素的多元化,这种管理因素的多元化不利于水利工程施工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分析,进行多种解决方案的应用。
从客观上来说,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从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性、有效性的原则,进行长远的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从而满足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实践操作中,可以从人员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施工因素等进行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方案的分析,建立及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现阶段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满足现阶段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从而提升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这需要进行法人责任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等的强化,从而为施工质量的提升创造一个客观的环境,保证其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解决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的原则,满足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工作要求。
在水利工程实践中,进行整体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落实好三个重要工作模块,实现事先控制环节、事中控制环节、事后控制环节等的优化,实现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落实好相关的监控及检测法规,实现对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控制。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落实好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针对其内部内容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而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该文结合以往的工作知识,进行了施工前期、中期、后期所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其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行了相关质量控制方案的应用,健全了施工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先进的水利工程管理概念的应用,满足了社会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要求。
2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从工程规模上来看,水利工程非常复杂,它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影响其质量提升的因素比较多,也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的意外状况,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落实好施工过程中的整体控制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施工前期工作中,材料供应问题、设备应用问题、初期资金投入问题等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良好施工质量,必须要保证其三通一平,所谓的三通就是满足用电、用水、用路的要求,实现场地的平整性,从而为工程的后期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单位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千方百计的节省投资成本,这就导致其施工成本的不足,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降低,从而出现建设方与施工方的责任推诿问题。根据我国的相关建设法律要求,建设单位不能要求施工单位确定材料供应商,在实际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材料供应商还是由建设方决定,一旦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推诿。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保证前期资金投入的充足性。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资金,用以进行各种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付,有的建设单位缺乏充足的前期资金,而让施工单位前期垫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降低成本,实行了一系列的偷工减料的施工活动,这不利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开展。
在施工的中期阶段,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材料及设备检查问题,交底不到位问题、施工步骤不协调问题、质量检查工作不到位问题。材料及设备的检查力度缺乏问题是常见的施工问题,这主要是材料进场较晚,监理进度也没及时跟得上,导致材料设备边使用边检查的情况,从而不利于工作进度的控制,也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交底不到位问题是非常常见的质量问题。在每组施工前,各个程序的负责人要进行主要工作事项的交代,这包括了一系列的安全施工知识、技术管理知识等。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素质,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施工人员素质较低,跟不上隐蔽工程的检查进度,监理单位缺乏有力的监督力度,也不利于现场施工及后期维修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出现及恶化。
3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方案的优化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必须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利用现代化工作手段,进行新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这就需要进行系统性施工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这需要从斜向因素、横向因素等进行施工质量影响状况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质量体系的建立,落实好施工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工作。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因素分析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进行多级标准的监理,通过对逐级加权方法的应用,进行施工质量状况的判断。通过对PDCA管理法体系的健全,可以提升水利工程的循环管理效益,该项体系主要包括检查改进方法、计划实施方法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满足水利工程的诸多工作建设要求,可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效益,能够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满足水利工程的后期工作要求,这需要进行质量影响因素的全面性、系统性分析,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前中后期工作,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处理,进行施工质量整体评价体系及管理体系的应用。
4 结束语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影响水利摘 要:为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益,必须要进行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过程管理要求,从整体上进行工程建设的整体性控制,实现进度控制环节、成本控制环节、质量控制环节、安全控制环节等的协调,这需要针对水利工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展开施工质量应用方案的优化。该文针对工程实践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阶段探索,进行了新型施工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应用,进行了循环管理概念的引进。
关键词:水利工程;循环管理;施工质量;评价体系;过程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有效提升的因素诸多,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具体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武.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248-249.
[2]董莉敏,李建.水利工程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186.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控制;意义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40-01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地发展与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迅速崛起与腾飞,其中水利事业就是一个方面。随着我国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水利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各类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水利工程实施的进程也随之而加快。这就是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规范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是摆在水利工程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时期下水利工程概预算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短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概预算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对水利工程概预算进行科学、合理地编制,希冀能够为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一、水利工程概算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水利工程工程概预算,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实施程序执行的过程当中,按照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同设计节段对设计文件进行具体的设计,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指标、定额以及各项费用取费的一些标准和规范,对每项新建、在建以及扩建等方面的水利工程的所有的投资额的文件进行提前预算与确认。它主要是水利工程项目在不同施工阶段经济方面的重要反映和执行各种施工规范的根本依据,是预先计算以及研究水利工程项目价格的费用性文件,同时它也是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资金分配、管理、控制、核算以及监管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由水利工程项目概预算的涵义可以清楚地知道,概预算工作是一项对政策性以及技术性要求十分高的一项经济工作。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平稳地发展,那么对于水利工程的投资也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多,对于工程造价预算方面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概预算过程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政策以及有关人为方面的因素等,从而这就使得前期的水利工程造价预算超出了预先预算好的投资数额,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摧残了国家的经济,不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整体性建设。因此,唯有加大力度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以及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有关动态管理,并对其进行风险投资控制,加强对水利工程投资估算及预算加以改进与完善。这对于水利工程概预算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水利工程概预算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一个方面。
二、变电站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
基于如上关于水利工程概预算的相关概念及其作用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应该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概预算,这对于合理确定水利工程项目造价以及提高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是对水利工程概预算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着重地阐述与分析。
(一)定额的使用
按照总说明一章说明工程程量计算规则一定额子目的顺序学习。总说明对定额的使用的方法和共同性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说明和规定。章说明是对其对应的分部工程定额的涵养内容、使朋方法和共同性的问题所做的说明和规定。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对本分部分各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所做的规定。定额则是分部工程中技术闪素相同的分项工程集合;定额表是定额最基本表现形式,每个定额表均列有项目名称、定额编号、计量单位、工作内容、定额消耗量、基价。
(二)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
1、水利工程建设面积
所谓水利工程建设面积指的就是建筑物各层水平平面面积的总和。包括使用面积、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建筑面积是以m2为计量单位,反映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的实物量指标,也是重要的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如平方米造价指标、平方米工料耗用指标等,还是预算中有关各项工程量的依据,如平整场地、垂直运输和超高补贴赞等。闲而准确计算水利工程建筑面积意义重大。2005年,建设部326号文新颁布了《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为了了解新旧面积规范的差异,本文专门对新旧规范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2、计算规则
基础与墙身为同一材料时,基础与墙身划分以室内设计地坪为界;柱梁交接时,以柱为主;圈梁与过梁连接时,分别套用圈梁过梁定额,圈梁与过梁不宜划分时,其过梁长度按门窗洞口宽度两边共加500mm计算;计算钢筋的时候注意保护层,墙板壳保护层15mm,柱梁桩保护层为25mm,基础有垫层保护层为35mm,无垫层为70mm。
(三)企业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和工程情况,自主确定工程预算编制中的取费标准,克服指令性的政府主管部门调控取费及其费摩的不合理因索,从根本上消除工程施工中的妨碍市场发展的不规范因素,体现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地不断扩大,使得水利工程项目也与日增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也开始变得平凡起来。对于水利工程而言,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水利工程概预算的流程及方法之外,还应该针对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考虑及阐述。可以说,加强水利工程概预算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水务局
参考文献:
[1]刘艳平.探析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2]袁建新等.建筑工程概预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
[3]刘石英.建筑工程造价.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2).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编.建筑预算与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 生态水利;水文特征;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1-0114-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最关注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虽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至今无法解决。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增长速率较快,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以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的变大,社会上的许多资源都被浪费,环境日益恶化。虽然我国的植树造林以及河流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忽略了很多问题,仍然不能满足生态系统的需求。由于受到人定胜天等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片面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和愿望,甚至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使流域内的生态不能自我调节以保持平衡。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的文明都离不开它。但是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已经严重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成为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保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现在的首要
任务。
1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在通过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社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工程设计理念。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理念的融入来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能,在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手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将生产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锁定在最小范围内,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基于上述理念设计并建设的水利工程可称之为生态水利工程。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多,虽然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效能的发挥,最终将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生态破坏问题。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实现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有着较大的必要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求我们在满足现代生产生活取水用水的同时达成水资源循环再生的用水要求,即兼顾未来人对水资源的取用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中公平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从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综合性,单向工程逐步发展成流域系统综合利用开发,除了传统水利具有的功能之外,还与生态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因为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而传统的水利工程无法长远持久地实现人们和环境的双赢,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稳定发展生态水利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此外,在过去的生产发展中,人类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生态问题,例如区域水资源失衡、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甚至有些地区水资源问题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和发展,例如农耕区水污染后将不适宜灌溉,农业出现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传统的水利工程已不再适用,需要进行生态型水利工程设计对已发生的生态失衡现象进行恢复和维护,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
3.1 建立统一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
为了进一步推进符合生态特征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规范。在对生态型水利工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个性中总结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共性,在规范性文件中解释清除符合标准与规范的生态水利工程应当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等,并以此形成统一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通过行政力量将其进行推广和应用,使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水利工程设计标准。
例如对水利工程设计的出发点进行规范,要求设计者是在结合水利工程理论和实际生态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并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如设计方案中必须表明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占用空间,对上流水域和下流水域可能产生影响,对周边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安全隐患等,以及将其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与积极性向进行综合考量,只有当利大于弊时才认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作为备选方案进行保留。
3.2 增强设计基础资料的可信度
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例如水体环境、地质特征、人口分布等信息影响,而任何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都或多或少会对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进行资料收集与统计时有必要严格基础资料的审查和复核环节,以此来提高设计的基础资料的可信度。如果资料存在缺失问题,则需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深入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详细地收集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人文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并通过研究讨论和模型实验的方式论证各种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选择一种最符合生态要求和生产发展需求的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3.3 重视水文特征
水利工程归根到底是人类在生产发展中对自然界中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资源利用工具。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将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需要充分重视当地的水文特征,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后对当地自然生态的影响,统筹利弊后在进行工程建设。
例如:人工湖是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其通过人工截流的方式将水资源的分配进行调节,有涵养水源、调度用水的积极作用,但是人工湖的修建需要占用较大空间,如果为了农业生产修建人工湖则需要考虑到占用耕地或林地资源与实际工程收效之间的平衡,如果为了建造人工湖而毁坏大量原始林地,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种结果是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此外人工湖的修建还会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如空气湿度、降水量等,这些都是与当地水文特征息息相关的要素,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有必要将其全部纳入考量范
围内。
3.4 考虑地质影响
水利工程大多修建在天然河道附近,通过挖、填等方式对河道附近地貌进行改造,由此来对当地的水文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填挖的区域大多是状态相对稳定的土质、石质空间,即是通过对岩石圈的固体物质的改造使其对水体的特征产生影响,那么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工程对水文的影响还应考虑工程对区域内地质的影响。而在过去的生产实践中,有明确记载关于开挖人工湖导致陷落式地震的事件,这也是水利工程对地质产生影响的最激烈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了避免这些可能导致更多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的事件发生,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模型研究水利工程对地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达到功能性和生态性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静,李红英.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6).
[2]崔锡春.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与企业,2014(4):129.
[3]马荣华.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166.
[4]姚辉勇,李敏,黄金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108.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恢复力;极端气候;指标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恢复力的概念起源于力学,后被Holling引入到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恢复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灾害系统和社会系统等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恢复力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学术界关于恢复力概念尚未能达成统一的界定意见。在当前极端气候发生频率逐步增加趋势下,针对极端气候频发的典型区域,加强水利工程恢复力研究,对区域防灾减灾、灾后规划重建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恢复力
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层耦合系统,影响因素很多。在研究相关文献后,提出水利工程恢复力的概念:水利工程恢复力是指水利工程经受内外灾害作用压迫和扰动后,致使工程结构、功能发生破坏,而当该压迫和扰动作用消失后,水利工程在自我修复和外界推力的协同作用下,能够恢复到灾前原有结构和功能状态或原有相似状态的能力。由上述定义可知,水利工程恢复力大小受系统本身结构和功能影响,同时与外界作用的胁迫和扰动作用有关,且取决于工程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和外界作用的外在属性。
二、水利工程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水利工程原生脆弱性主要考虑极端气候环境、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灾害状况对水利工程脆弱性的影响,且分析数据显示,在极端气候环境下,水利工程原生脆弱性的影响力远大于外在脆弱性,因此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1)极端气候环境强降雨、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干旱以及台风等极端气候环境是激发水利工程原生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工程区域的强降雨必然引起水库水位骤升,同时引发突发性洪涝灾害,而强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降水区域越集中,则对水利工程及其下游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破坏作用越大,越不利于水利工程的恢复,即水利工程恢复力越低。极端低温会对水利工程结构和建筑物产生破坏并引发一系列工程安全问题,且不利于工程建设和管理,因此极端低温气候环境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暴发区域越广,则水利工程的恢复力越低。极端高温干旱相对于极端低温而言,具有更强的破坏影响力,其影响范围更广,牵涉的人员和行业更多,尤其是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可谓是致命的。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极端高温干旱和极端低温相似,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暴发区域越广,则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力越大,灾后水利工程的恢复力越低。台风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其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并常伴随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其对水利工程的破坏力比极端降雨和极端温度更为突出。台风登陆强度和频次直接与水利工程脆弱性呈极大的正相关性,即强度越高、次数越多,水利工程脆弱性则越大,恢复力也就越低。综上所述,无论何种极端气候环境所导致的工程灾害,若受灾率越高,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越高,灾害持续的气候环境越长,则对灾害水利工程的重建越不利,恢复力越低。(2)水文气象条件受季风、副热带高压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我国气候系统呈现不稳定性。正因为如此,致使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南北地貌和水资源分布的差异,洪灾给水利工程带来巨大破坏,致使水利工程恢复力降低,极大阻碍了灾后重建工作。(3)生态环境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壤类别、植被覆盖以及工程地质情况有着较大差异,会对水利工程恢复力产生不同影响。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往往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以及降水状况有密切联系,由于植被具有独特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作用,因此,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蓄保水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提高灾后水利工程恢复力。2.社会因素(1)农户农业离不开水利,水利关乎农业的命脉。农户即是水利工程灾害中的利益主体,同时又是灾后恢复的主要力量。农户家中劳力人数与收入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家中劳力愈多,则收入愈多,用于水利工程灾后恢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愈多,能够更迅速有效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有利于提升恢复力。对于健康状态和心理素质越好的农户,其抗压和承受能力则相对较好,面对自然灾害则会以冷静乐观的态度对待,能更快地实现灾民身份的转化,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进而加速灾后重建效率,提升恢复力。(2)政府政府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居核心地位,通过建立健全灾后重建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和实施重建计划,加强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可使灾后恢复力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3)企业在水利灾害威胁下的企业是灾后水利工程恢复的主体。恢复力建设中,企业越是积极配合政府进行自救和互救,提升企业自身科技和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防灾减灾投入,就越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减少受灾损失和提高自身恢复力。(4)社会水平一般而言,工程区域的水利化及水利信息化程度越高,即基础设施越完备、现代化水平越高,则其相应的抗灾能力和强度越高,则水利工程脆弱性越低,灾后的损失越小,恢复力就越高。3.经济因素工程区域的人均GDP反映当地的经济水平;GDP年均增长率是当地经济发展速率的体现,增长率越大则表明当地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水平提高越快,越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恢复力。一般而言,工程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当地经济发展越高,越有利于水利工程恢复和灾后重建。
三、水利工程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的平衡协调发展共同维持区域水利工程的持续稳定运行。在水利工程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关系,寻求三者在区域系统的良性循环。本文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显著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选取极端气候环境、灾害状况、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自然属性,及农户、政府、企业和社会水平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指标,建立极端气候环境下水利工程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层耦合系统。从水利工程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出发,考虑到工程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水利工程恢复力的影响,选取极端气候环境、灾害状况、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及农户、政府、企业和社会水平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指标,建立极端气候环境下多层次多目标的水利工程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恢复力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婧,等.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2).
[2]葛怡,等.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与评述[J].灾害学,2010(3).
[3]于翠松.山西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价研究[C].南京:河海大学,2007.
[4]尤荻,等.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
[5]李晶云,等.农业洪涝灾害受灾体脆弱性、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应用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科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在保证了水利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水利资源的共享,使水利工程的信息参数更加完善、健全,还能够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管理的缺点,不仅使水利工程的实施有了技术上的保障,也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创造了契机。
1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一)水利工作者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
水利工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在我国,有些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漠视信息技术的存在,使水利工程的发展难以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来看,信息技术无法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最大弊病,就是水利工程的指挥人员将水利工程发展与信息技术脱轨,这些人秉持着自己的传统思维,质疑信息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无法有效实施,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水利工程管理者如果墨守成规,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二)水利工程管理的形式化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的少数水利工程管理能够与信息技术相关联,但是也不过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能够进行实际工作开展的水利工程少之又少,浪费了信息技术的投资成本,降低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在今天,一些水利工程管理者能够突破旧有思维,重视信息技术并进行实际应用,成立管理体系,根据体系分析并监督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设,但是这种管理方式较为传统,主要还是以人工管理为主[1]。某些水利工程管理者为了达成项目指标,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过于重视速度,根据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建设标准提出大体方向,严重忽视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使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建设中的掌舵者。由于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思想上以坚持传统管理模式为主,已经与信息化时代有所分离,使信息技术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水利工程的内容与程序十分繁琐,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但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作为支持,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者不具备应有的条件,因此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使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付之东流。
2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作用显而易见,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相关指挥人员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概念,并且大力宣传水利工程信息化。如何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首先需要找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解析,并从多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实践作用展开探讨,使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有所了解,并确信一点,信息技术能够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质的飞跃。进行水利工程时,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并参照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宣传信息技术的优势,了解信息软件的开发使用,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程管理。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程度较低,为了全面应用信息技术,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挖掘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软件,同时上级领导也要高度关注信息软件的开发,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资鼓励[2]。
(二)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检测的作用
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能否及时检测水利工程的具体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逐渐拓展,GPS技术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注意。水利工程检测时,由于GPS的续航能力强,能够对水利工程进行持续六个小时的检测工作,而且与其它检测技术相比,GPS技术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精细的数值,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开发,充分了说明了GPS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在今天,GPS技术运用于某个检测部位时,能够对该部位的数据信息展开分析与接纳,在完成所有信息收集后对其统一核算,该应用特点是目前其它检测技术所不具备的。水利工程的实时检测十分重要,GPS技术的特点便是其强大的持久能力和独立运作能力,GPS在工作时可以与其它因素分隔,并对水利工程展开二十四小时的精细检测,由此可以得知,GPS技术充分推动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的进程。
(三)信息技术收集数据的应用
今天,在GPS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信息的收集过程。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信息的精细程度和实时情况是极为重要的,GPS技术能够在实时状态下对信息进行收集,并保证了信息的精细程度,解决了水利工程管理在信息收集上出现的问题。GPS技术不仅可以为水利工程带来精细的信息,还可以随时掌握信息的变化情况,使信息完全符合水利工程的发展需求,加强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稳定性、安全性。GPS技术带来精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对信息的种类进行区分,使信息有区别于传统的收集方式,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设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根据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情况能够发现水利工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深,难以应对这些情况,削弱了传统信息的收集能力,使信息的精度有所降低。GPS技术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能够对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在面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也有着比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3]。
(四)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制图应用
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水利工程的大体结构,因此,首要解决的便是水利工程的制图问题。在过去,由于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水利工程的制图通常依靠人工方式解决,这种手段形式单一,制图的精细程度较低,在核水利工程图纸时遇到问题,只能将所有设计结构推倒重来。信息技术则不然,它保证了工程制图的可行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工作周期。目前针对制图工作,CAD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它使得制图的效率大幅度上升,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模式,如果需要对图纸进行更改也十分便捷。水利工程管理较为繁琐多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步伐,其中,CAD技术的全面性也使得管理规划问题迎刃而解,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制图能力,也培养了诸多制图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力推动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事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水利工程管理当中,不仅使水利工程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模式接轨,也对信息化社会的具体要求做出响应。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不同,消除了传统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弊病,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应用于管理,使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精细化,有助于全面开发。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管理人员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更应该对其进行探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程度,使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事业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显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7):153-154.
篇8
[关键词]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平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26-01
有关生态水利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在五个方面,即水对生物影响、水坝建设、沿河地带建设、河道治理以及水污染问题。我国生态水利研究专家董哲仁先生提出的生态水工学,为后人进行生态水利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水利研究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生态水利及相关概念
生态水利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及工程水利。所谓生态水利,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同时注重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核心是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同生态环境的关系、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的研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所谓资源水利,是指通过对大气水、地下水及地表水等水资源本身的研究,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优化配置,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同资源为优势,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所谓环境水利,是指以水环境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水同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通过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建设,实现治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所谓工程水利,是指通过研究水利同工程的关系,借助工程手段来进行水害的排除及水利的兴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立以资源功能为主的水利系统。
在生态水利四方面的内容中,工程水利同资源水利相伴相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引申与发展。环境水利是传统水利的发展,而生态水利则是水利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水利的发展思路应当是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转向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只有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水利的理论内涵
由于生态水利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主要从生态水利中的水热、水沙、水盐以及水量平衡进行简要讨论。
(1)水热平衡。由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地表的能量收入与能量支出相等。可得能量守恒方程:
(1)
式中:H表示地表损失的能量;G表示地表获得的能量;L、E分别表示汽化潜热及蒸发水的质量;表示化学能转化能。水力平衡是进行水利开发的理论依据。水热平衡的指标为辐射干燥指数,即,式中,P表示降水量。但在实际水利工程中,考虑到地貌、土壤等的差异而地表径流量有所差异,因此一般使用更具控制意义的指标:
式中:,R-s.表示地表径流量;,P-,R-s..表示区域湿润度,可用,W-h.表示;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式中,。从上式可以看出,表示地区干旱,需要引水灌溉;表示地区湿涝,需要除涝;表示该地区干湿适宜,区域生态达到最佳。
(2)水沙平衡。所谓水沙平衡,是指河道中的泥沙达到冲淤平衡。输沙水量的计算式为:
式中:;表示多年的平均输沙量;最大含沙量的平均值。
(3)水盐平衡。区域水盐平衡用水量可表示为:
式中:;表示在划冲洗层内冲洗以前的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过多盐分所需要的水量;表示冲洗期内蒸发损失量;表示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雨量。
(4)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在任意水体任何时间段内,其收入、支出水量之间的差值必须同该水体该时间段内的蓄水量相等。水量平衡关系式为:
支出及蓄水变化量。
3 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
Bossel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提出的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共有八项,详述如下:
(1)极限需水量。指在特定的时空尺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所需水量的最小值。总需水量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总和。
(2)水资源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时刻处于开采与补给、消耗与恢复的动态循环过程中,这一循环过程虽然无限进行,但是水资源的存储量确实有限的。若某一时期水资源的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时,则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3)水资源承载力。指在未来某一时间内,除提供社会发展及物质生活用水外,某一区域所能提供的直接或者间接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目。其代表着历史的某一发展阶段中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承载力。
(4)水环境容量。在保证水体自净化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使得水环境承载力有所提升。
(5)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前者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后者决定了水资源的消耗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6)伦理价值观。可对水资源的公平分配产生影响。
(7)水资源工程管理体制。作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设施,其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供水。
(8)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科技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水资源可持续性。
上述8项因素均影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着力保证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提出的了全新的生态水利这一概念,尽管能够促进水利开发的升级,但是由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非常困难,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度量标准的指导与约束,因而其概念性太强而操作性偏低。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孙凤博.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61.
[3] 吴逸远.论生态水利规划对水文环境的积极影响[J].科技风,2015(01)154.
[4] 刘正茂,吕宪国,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01)28-30.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 概念; 理念 ;设计特点原则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syst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w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a matter of course want to be able to live in a hydrophil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analyzes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cept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features.
Key words: hydraulic;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cept; philosophy;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概述
城市化是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运作机制、江河的产汇流条件、水域的水质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水资源保护和供排水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正步入注重提高环境质量的新阶段。我国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就逐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系统,这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项新课题和新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各地城市在加大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水利的问题,要多加强水利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保护,同时开展城市水务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从而全面保持城市及水利环境的可持续和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概念
我们谈到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实际就是指利用现有的天然河道或已有的水利工程,通过蓄、引、导、拦等工程措施,将水体作为城市中某区域景观的核心,并与水体周边的建筑、植物、林地、湿地、道路等相融合、相协调,以达到净化空气、消除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提高城市品位等改善环境的目的,使其成为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景点。
城市环境水利系统由人工循环和自然循环利用系统组成。城市水系和地下水要通过地下水补给运动和土壤渗透联系起来,此外,水体通过地面径流、降水和蒸发与大气联系起来。城市环境水利用人工循环系统由城市排水、给水系统和处理系统组成,而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除了部分水量消耗外,主要是水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城市水循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对下游水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由于各种过度或者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些城市的围垦、修闸、筑堤、填湖等项目工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面临着兴修城市水利工程设施时,不仅要发挥物质效益,还要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效益等问题。
2.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念之一,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才能保持勃勃生气,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水系自然景观。只有创造了适宜生物发育和生长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多样性的标准。因此,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要补偿程式化进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资源系统,另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并努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构建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
理念之二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景观对水系规划的影响和改造。在以满足疏汛为前提,尽量减少水工构筑物对风景干扰的负面效应下,充分考虑自然式地形的塑造。自然氛围给人最直接最生动的感染力便是地形地貌,规划要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而河道要顺其自然,虚实相生,曲折起伏和自然回环的天际变化。虽然树木和土山未必会太高,但是在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环境的作用下,视觉上甚至会产生身在闹市却淡忘其中的感觉。
3.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特点
3.1强调创新与个性的原则
大空间和独特性的跨越感常常会使水利工程具有震撼和景观特制的效果,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具有地标的意义。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环境水利工程的景观特点,就必须注重水工建筑物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个性发挥,同时也要保证使用色彩方面的创新、建筑物的布局特征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因素。
3.2充分利用并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
3.2.1从城市自身的问题解决开始,走挖潜优化、内涵发展、优化城市用水结构的发展道路。目前几乎所有缺水的城市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优化配置的潜力很大,此外,还要注重城市工农业与生活用水的有机结合,避免因为开发不合理而造成的下游城市用水紧张和纷争。
3.2.2要充分考虑过境的径流,加大供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建设力度,在城市周围搭建足够供应蓄水工程的配套集中供水工程。而对于缺少大的水体蓄流的沿海城市来说,应该以节流丰水期的径流量作为城市水源。利用湖泊蓄水或者天然河道,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在水利、农业、生态、航运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外,还能储存一定的水量,调节枯水期及污染期的水库水量。
3.3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河流是生物活动和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的廊道,是生态环境中相当敏感的区域。修建水利工程时,一方面会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紫荆能力;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关切河流生态生命力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水利工程在建设时应对周边的环境和流域的生态进行全面的保护,保护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3.4加强排水管理
随着程式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与工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部分河道与湖泊水体的污染已经达到了能够危害正常饮水健康的地步,城市排出的污水有工业废水、雨水、生活污水等三类,这三类污水通常以一个管渠系统排出。排水系统一般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前者的污水若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将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不宜采用这种排水系统,所以将城市排水系统管理纳入区域性和流域性骨干排涝工程体系是相当有必要的。
3.5注重美学与技术方面的结合
水利工程的枢纽布局和建筑物规划不能单纯的追求美学上的效果,它首先要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同时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即使是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美化,也要以工程的稳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为前提要素,才能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先完成对工程经济、技术要求的满足,才能谈到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学就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3.6大力发展污水资源化
城市水环境污染指的是城市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水资源正常有效的使用,这不仅危害到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还造成了水质恶化的现象,对保护江河不受污染极为不利,所以排放污水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污水和废水的收集、处理、排放和再生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工程设施,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者直接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全方面的净化。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按照作用的原理分类为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三种类型。只有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到可以使用再生水的地方去,才能实现“污水资源化”的设想。
4 结束语: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是近些年来水利工程中的一项新课题和新发展,也是我国逐步兴起的新兴水利工程。它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我们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综合开发、妥善处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等方法处理水利与建设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洪涝灾害对环境和生活的不利影响,实现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资料:【1】林辉 《环境水利与水资源保护》[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04
【2】杨存信《试论城市环境水利问题》[J] 环境管理 1984-06
【3】孙金华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要素分析》[J] 人民黄河2012-02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中所涉及的设备、工艺、技术及材料都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水平,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稳住阵脚,在同行企业的竞争中更显优势,为水利工程的顺利完工创造条件,为自己的企业创造财富。
1 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是为了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水利工程可以分为水力发电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环境水利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海涂围垦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等。对比其他的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水利工程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第二,水利工程的兴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第三,工作条件复杂;第四,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第五,水利工程的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大,投资多,且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水利是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视,水利工程迎来了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各类施工企业快速涌现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涉及到多个专业、多个工种,为了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施工管理。所谓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一切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水利企业取得信誉和效益双赢的重要保障。
2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可以分为 3 个阶段,包括工程施工前的管理、工程施工期的管理及工程完工时的管理。工程施工前的管理其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和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工程施工期的管理其主要内容为做好开工前的一切必要准备,提出计划并执行相关的合同内容,领取工程款,监督水利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整理资料及处理工程相关事务等;工程完工时的管理主要是接受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近年来,虽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 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项目管理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三者分散,挂钩不紧,不仅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使得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受到了限制,同时也消弱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实际中的项目管理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人员素质问题
人员素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过分依赖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要么是对工程的成本、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施工现场的综合管理控制不到位,要么就是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牢和缺乏现场施工的经验与技术,人员素质的问题是项目管理发展的阻碍。
2.3 目标管理问题
目标管理问题主要是对目标管理不明确和没有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计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对成本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工程成本的控制;第二,对于质量管理,只注重工程质量的结果,忽视了质量管理的过程;第三,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缺少科学的态度,大多都是凭经验;第四,对于相关的管理计划,没有严格按计划执行,改动随意性大。
2.4 现场管理问题
水利施工管理中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着应付的现象,使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显得混乱不堪。
3 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文章开头就说过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工程,水利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投资多,而且工程的工期较长,所需的技术支持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水利工程中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呢?
3.1 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想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首先就必须从管理制度入手,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3.2 制定目标,弄清发展思路
在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包括成本目标、流通量目标、工期目标及其他相关的目标,只有在明确了目标,弄清了发展思路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只有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得工程的成本、工期及质量有所保障,使得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3.4 加强工程服务意识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服务行业,工程项目经理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严格遵循合同的规定范围,搞好与建筑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维护好合同双方的有效权益,以便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施工过程中顺利的开展。
3.5 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切大小事务都应该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将“合同是依据,法律是准绳”作为自己的管理原则,加强施工程序的规范性,明确好合同双方之间存在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以友好协商为原则,以工程顺利完工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管理工作。
3.6 加强成本控制的科学性
要控制好水利工程的成本就应该以国家的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单位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成本加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好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正常成本的支出及施工过程中的赔偿、奖金等费用,只有确保工程成本的控制,才能便于管理工作的进行,达到最终的工程目标。
3.7 进一步完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包括员工责任制的完善、费用支出授权审批制的完善、工程资产安全管理制的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的完善、合同管理制的完善及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的完善等。
3.8 加强对安全生产观念的重视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都应该以安全第一为主,以人为本为原则,对于水利工程这种服务型的大规模工程,更是要以人为本,注重安全生产,以免“得不偿失”,同时,也只有注重安全才能便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枝节。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自然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求。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在水利工程的兴建时需要注意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水利工程实施中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水利企业取得信誉和效益双赢的重要保障。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的经验对策,主要包括: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等,为同仁们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资料:
[1] 张小勇,王学兵.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探讨[J].山西建设,2011(32).
[2] 宫越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其控制措施[J] .科技创业家,2011(8).
[3] 张维新,黄晓庆.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综述[J] .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