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

篇1

摘 要 随着体育赛事数量的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赛事组织理论已不能适应当下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因此,为了使体育赛事组织运行的更加有序和高效,亟需引进新的管理理论来对体育赛事的组织进行规划和指导,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种近年引入我国的管理理论,对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具有极佳的指导作用和效果,而生命周期理论是项目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其运用到体育赛事领域,对于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生命周期理论 体育赛事 组织管理 应用分析

项目管理是近年引入我国的管理理论,正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已具有成熟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管理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需求的过程。体育赛事具有项目管理的典型特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领域,对于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操作依据。

一、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并在时间、费用和技术效果上达到预定的目标。目前,任何组织在从事项目活动时,一般都把项目分成若干个阶段,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项目划分为阶段也便于将项目与组织正在进行的日常业务更好地衔接起来。项目先后衔接的各个阶段的集合一般称为项目生命周期[1]。

项目的生命周期确定了将项目的开始和结束连接起来的阶段。不同的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定义不同的名称,但从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4~6个阶段。对于六阶段模型,各个阶段分别是概念、定义、设计、开发/施工、应用和后评估。对于四阶段模型,各阶段包括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

二、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组织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一项活动。它具有项目管理的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通过这种体育活动,能够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发生冲击影响。体育赛事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制约性、风险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等特征[2]。根据体育赛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本文选择了四阶段模型的项目生命周期对体育赛事进行管理和组织分析研究,下面分别从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来指导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行。

(一)体育赛事的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并确定体育赛事项目是否可行。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建议书或体育赛事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主要是指赛事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实施赛事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营利性,环境上的安全性以及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为赛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围绕赛事进行技术、经济、政策、资源、环境分析研究的活动。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要回答: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有利;对社会是否有益;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需要多少物力、人力资源等[3]。

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一般赛事机会研究、特定赛事机会研究、方案策划、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五个阶段。赛事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明确赛事范围和目标;进行实地调查、技术研究以及经济研究;拟定多种可行的并且能够相互替代的方案;多方案分析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即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工作流程、设施、志愿者与培训、组织与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等;编制赛事论证报告;编制资金筹措计划与赛事实施进度计划七个步骤。

(二)体育赛事的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可行性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概要报告或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体育赛事计划围绕着赛事目标,系统地确定赛事的工作任务、安排赛事进度、编制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赛事能够在合理的时期内,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4]。在撰写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时要根据一定的步骤来进行,确定赛事的目标,对赛事目标的各种指标有明确认识;建立赛事工作分解结构,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确定赛事的工作内容,并将之绘制成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图;确定时间,根据相关资源和信息,确定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分配资源,为各项工作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最初计划,利用CPM或PERT建立赛事网络,确定管理重点,在综合考虑资源限制及其他因素之后,将赛事网络转化成日程安排;征求意见,修改计划,听取各方意见,对所做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改;确定最终计划,并制成书面文件,发给赛事高层管理者和赛事工作人员,使相关人员清楚计划内容。

(三)体育赛事的执行阶段

执行过程是正式开始为完成赛事项目而进行的活动,它涉及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完成项目计划中的活动。项目的成果在这一阶段场所,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并需要辅助以各种手段和条件。执行阶段主要是完成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这时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的重点是跟踪执行过程和进行过程控制,使体育赛事按照计划有序、协调地实施。执行过程中要将人与其他资源进行结合,具体实施项目管理计划。其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组织协调人力资源及其它资源,组织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实施质量保证,进行采购,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各项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在赛事的筹办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使得赛事实施必然会偏离预先设定的计划轨道。当体育赛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时,要立即采用纠偏方案进行控制。

(四)体育赛事的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是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在体育赛事项目收尾中,我们经常会对项目的后评估省略或中途而废。然而,不论一项工作做得怎样好,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取教训的检查应该按照这种精神来进行。因此,当体育赛事结束的时候,赛事组织应当做好赛事的收尾工作。体育赛事收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赛后管理工作和赛事评价两个方面。

赛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办理各队离赛的各种手续;用于比赛的场地、器材、服装、用具等物资设备的及时归还、转让和处理;财务决算;汇编、寄发比赛成绩册和其他资料;移交、整理有关文档资料;向新闻单位运动竞赛的有关情况;评比表彰工作;赛事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庆祝赛事结束;总结经验教训[5]。赛事评价是指对体育赛事实施仔细观察、测量和监视,以便正确评估结果的过程。体育赛事评价可以提供体育赛事的基本轮廓和重要的统计结果,为体育赛事参与者提供反馈,为进行赛事分析和提高赛事质量提供借鉴。赛事评价一般包括赛事实施过程评价、赛事效益评价和赛事影响评价。

三、结论

将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将体育赛事运作的生命周期分为赛事概念、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研究可以极大程度的整合体育赛事的资源,提高体育赛事的目标完成度。在体育赛事活动中,作为赛事组织成员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有意识地引人到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同时要从举办赛事活动中及时总结项目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现有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远,寇继红,代君等.项目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40-41.

[2] 田刚.大型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2:14.

[3] 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245-246.

篇2

关键词:品牌;体育赛事;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51-04

1研究背景

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商业性及较大的社会影响,能对社会各个方面起到良好宣传作用,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投资热点。但是部分地区或城市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妄图通过短期大量投资“复制”形成大型体育品牌赛事,而这样的体育赛事其结果只会昙花一现,形成不了真正的品牌赛事。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体育赛事,即使是相同项目、级别的赛事,也会因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场地设备、运动员不同组合、运动员不同发挥等客观条件和体育赛事主办者主观愿望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形成,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升华而形成的。本论文依托相关科学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发展历程及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分析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形成的基本要素。

2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形成因素分析

体育赛事是一项强身健体的竞技运动,是以竞技运动为核心,以运动竞赛为核心要素,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特殊事件。体育赛事的竞赛性特征体现在通过参赛运动员的竞技过程和结果来达到赛事的核心目的,体育赛事的其它构成素围绕竞赛主题运作,利用成功竞赛达到满足不同的需要诸如市场营销、推广和公关等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赛事都能被称作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因为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除了具有体育赛事的一般特征外,还应具有品牌性。品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品牌代表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和地位,具有很明显的排它性,品牌一旦确定即受到法律的保护;品牌在享有利益和权力的同时,也必须以价值和特征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承诺和保证,这也是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魅力所在。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品牌性表现在即使是同一项目不同比赛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网球赛事中的四大满贯——澳网的激情、法网的高贵、温网的典雅、美网的热烈。

2.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先天条件,是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形成的基础和资源,是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竞争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自然资源属于城市的非流动、无法复刻的因素,其中包括地理区位、地质条件、气象气温、空气质量、气候条件、水利、风景景观等。自然环境作为支撑体育赛事是否适合在该城市甚至该国家举办的首要条件,必定会成为形成品牌赛事的要素首选。

起源于190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赛事,是迄今为止世界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比赛水平最高的自行车比赛,也是欧洲一系列公路自行车赛中历史最悠久的。每届赛事都要途经大约6座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及500个村镇,环绕法国一圈后,到达终点巴黎。赛段中按比赛形式分个人计时赛和大组赛,按比赛道路分平地赛段和山地赛段,海拔最高可达2200m。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赛事资源,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到现场围观。

2.2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状况不仅是大型体育品牌赛经营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大型体育品牌赛的品牌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包含城市GDP、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等。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建设很大程度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否足够满足投资的需求常常成为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瓶颈。

体育赛事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依靠经济做基础,依靠经济增长来保证的体育赛事的发展;同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现如今在北京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体育赛事都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十年北京市经济增长率平均值为11.8%,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赛事在北京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3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品牌赛事的运作需要很长的时间,赛事的商业化运营既离不开城市这个平台,同时也离不开城市政府的支持。政府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及市场需求的特点来制订、实施、调整城市战略规划,是整个系统中的掌舵者,也决定着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走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体育赛事往品牌性赛事形成的动力,也会在体育赛事面临低谷期的时候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就以澳网为例,历史上历经的几次波折,都是政府伸出援手,挽救这项历史悠久却充满激情的赛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澳网面临观众与球员的流失,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南边建成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 Park)网球中心。这是一座可容纳15000名观众、并安装有可移动顶棚的崭新中央球场,这里让澳网成为四大满贯中最早能够在室内进行比赛的赛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观众人数大幅攀升,当年有超过26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而前一年在库扬网球中心这一数据仅有14万人。而近些年,由于澳网的持续投资与推广的动作不大,动作却不大,与其他三项大满贯赛事动辄上亿美元相比,澳网在竞争中又渐渐处于下风。同时,随着网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升温,四大满贯以外地区的赛事也正在全力追赶。以中国网球公开赛为例,短短几年内已经升级为皇冠级赛事。这一切的外部因素都让澳网的四大满贯头衔经历冲击。于是,在2010年1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宣布,维多利亚州政府以及墨尔本奥林匹克公园方面将斥资3亿6300万澳元(合3.3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球场等主要硬件设施的重建。建成之后,澳网将拥有三个可伸缩式屋顶的场馆”’。这是法网和美网无法比拟的,澳网将通过政府的支持获得保持其品牌赛事世界领先的地位的能力。

2.4城市硬件齐备、环境良好

体育设施齐全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关键条件,这也是获得国际组织其他会员国的支持与认同的一个必要条件。举办城市也要求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能够保证比赛期间的交通和通讯服务快速、准确、畅通。根据项目的不同,竞赛场馆的需求不同,各类竞赛场馆要符合项目本身的需求,场馆地理位置等都能符合大赛顺利举行的要求。

每年8月底至9月初美国网球公开赛都会在纽约的国家网球中心举行。国家网球中心位于纽约市中心,共有45块场地,与周边建筑、城市公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界于公共、半公共空间开展的城市景观体育。在纽约,只需5到1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看到风格迥异的风景,体验美国特有的多元化文化。通过美网,全世界的人见识到了纽约的城市景观,进而宣传了纽约城市形象,提升了纽约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5浓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形成以及与城市的共生发展中起到了雄厚的底蕴的支撑。每一个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资产或传统,很多城市和国家都以其独特的文化作为塑造城市、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许多著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都是建立在这种城市文化基础之上而逐渐形成的。

温网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参赛选手必须身穿白色球衣,在比赛开始前向处于皇室包厢的皇室成员及观众行古老的屈膝礼。同样,草莓冰激凌作为温网的传统美食,始终是观众观看比赛时的首选。此外还修整的平整的绿草地,木质的记分牌,场内身着紫绿色着装的捡球小童等等。这些仪式性的规矩或者称为习惯表达了温网的文化,也即是英国的绅士与淑女风度的文化。

2.6安全保障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

安全保障是大型体育赛事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型体育赛事,与会人员众多,包括媒体、官员、选手、裁判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及观众等,因此举办赛事时的安全问题必须特别慎重,除了举办区域的政治、人文、经济、风俗民情外,还要特别注意宗教、种族、治安及战争等问题。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后,安全已成为大型体育赛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举办城市应拥有现代化装备、训练有素的保安人员和先进的安保基础设施,详细周全的安全保卫行动计划和对付恐怖活动的有强有力的防范手段,以及经演习证明行之有效的场馆观众疏散方案等安全因素。要有完善的应急机制以及增强危机小组处理的能力,以保障赛事安全性的能力。美国第28届超级碗举办地RELIANT体育场通过在体育场外设置空气传感装置,探测化学或生物武器;联邦特工在体育场周围的设置数百台摄像机;30条炸弹探测警犬随时搜查整个体育场区等措施进行体育场外监控。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安全。

同时,主办城市曾成功地举办过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体育比赛,有一定的举办赛事的基础后就会具备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带来的就是体育设施和组织工作在国内和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声誉;拥有能策划、组织、实施大型国际比赛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技术、场馆、设备和人才才能将品牌赛事举办好。

2.7赞助商及媒体

赞助商是体育赛事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寻找赞助商很可能是决定体育赛事成败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对于体育赛事组织者来说,赞助商是体育赛事成功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赞助商既可以为体育赛事组织者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现金等价物同时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赛事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是企业市场营销的一个绝好机会。通过市场营销来塑造企业形象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通行做法,由于体育赛事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且广告效果自然、容易被接受,再加上赞助回报的多元化特征,体育赛事赞助,尤其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以及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赞助,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

环法自行车赛现已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竞赛,它已成为法国民众的节日、商家促销的橱窗、城市和村镇吸引游客和投资的舞台。2011年环法赛事的赞助商与合作伙伴(见表2)在方方面面为这百年自行车赛的经久不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表2中不难看出,赞助商分布在有关赛事的各个层面,但贵在精,作为世界性影响力深远的自行车赛事,环法的赞助商选择已经成为一个有规律及重品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媒体的大力宣传也是形成品牌赛事的因素之一。以2011年环法比赛为例,其转播报道媒体数量达到100电视频道、70家电台、400家报纸和新闻单位及70家网站。也就是说有190个国家、35个民族的2300名记者把60现场报道传到世界各地。而官方网站的访客量在赛事期间则达到了1400万人之多。相对于全世界的等着看转播的观众来说,来到法国观看现场比赛的人数达到了12~15万,其中有70%是男性30%是女性。而有80%的法国人和20%非法国人平均出现在路边6h观看庞大的自行车方队从身边呼啸而过。

3结语

品牌赛事除了拥有体育赛事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品牌的特质,具有强大生命力,能比一般体育赛事带来更大效益。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协调的系统活动过程。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是主办城市富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宣传窗口,对于城市的宣传以及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近些年国内许多城市都希望通过举办吸引眼球的体育赛事带动城市发展,但部分体育赛事在经过高投入之后却只是昙花一现。

就中国发展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来说,建议政府部门在定位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经济基础等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并且围绕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做好制订、实施及调整城市战略规划,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力度等工作,借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的契机达到城市与体育赛事共同健康、良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余明阳,品牌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67-570。

[3]卢长宝,品牌赛事对城市创意产业拓张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34-38.

[4]王瑾,澳网瞄准世界第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1-29.

[5]王凯军,四人网球公开赛的文化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27-30.

[6]王惠生,美国第28届超碗杯足球赛:休斯敦RELIAN7体育场的安全保卫工作[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4):31-32.

[7]斯特德曼,格雷厄姆,钟秉枢,译,体育营销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93.

[8]环法官方网站[EB/OL].http://letour.fr/us/homepage courseTDF,html.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赛事资源 开发 整合 利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88-01

【前言】总理在国务院一次会议上谈到体育产业振兴时,提倡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这必将推动体育旅游赛事资源的快速发展。在学术上很多专家学者对赛事旅游也进行广泛的研究。宋书楠提出体育赛事的旅游开发策略:1)注重赛事活动的有效组织,2)增强活动设计的针对性;3)进行强有力地宣传;4)制定适当的价格;5)赛事活动的扩展;6)重视赛后效应。杜少琴提出赛事旅游的开发需建立和完善赛事旅游中介机构,票务中介要多渠道化,在注重赛事高参与性的同时关注游客的安全。张丽,过英之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了重大事件的旅游供给市场和需求系统湖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和竞技体育强省,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成为湖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实际命题,加大对湖南旅游资源的研究,是今后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充分开发体育旅游竞赛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对策。

1 湖南体育旅游赛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体育赛事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瞩目的旅游项目,许多国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相角逐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权的一大原因。体育旅游不仅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带动了学术上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吸引大量的电视观众的同时也吸引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旅游者。如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超大型体育赛事,每到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其举办地都会成为世界的焦点。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期7周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将使英国的消费总额达到创纪录的7.5亿英镑,其中海外游客的旅游消费将达7.09亿英镑。截至2015年,英国经济将会从奥运会的消费刺激及间接效应中获得51亿英镑的持续效益,这意味着从2013年到2015年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5%。在美国l.4亿人多人热衷于体育运动,因此运动也自然成为美国人最经常的话题之一,业界专家估计,在常规职业赛事中,有10%至15%的体育迷是来自外地的游客。体育迷所有的旅游开支中约有27%用于观赛――从高尔夫球比赛、滑雪比赛,到少年足球锦标赛,再到一些重大的赛事,例如全美超级杯橄榄球赛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政府观光厅曾举行会议,讨论推进融合观看、参加体育比赛和旅游观光的“体育旅游”,并汇总了基本方针,确定以官民一体成立旨在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信息等的全国性组织为目标。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兴起和自身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学者也认识到研究这一复杂文化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召开了许多的体育旅游国际会议和出版了许多的学术成果。如(1)2000年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办了第一届体育旅游研讨会,主要议题为“体育催生旅游”和“体育与旅游二者的关联性”。(2)2003年11月6-8日,在加拿大召开了由该国旅游联盟和旅游委员会共同发起的“体育旅游与体育管理大会”。(3)2004 年6月4-6 日在希腊举行会议主题为“体育旅游全球化”的国际研讨会。(4) 2004年8月奥运会科学大会也有关于体育旅游的文章作为大会宣读论文。(5)国外近期的体育旅游专著有Calgary大学教授西蒙 .汉德森博士主编《体育与探险旅游》,同时有关体育旅游的论文层出不穷。目前,中国已步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但体育旅游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体育旅游在1994年才得到发展。表现在一是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增多了;二是各种体育旅游设施迅速增长;三是进行了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旅游的开发,如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中,根据《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截至2009年3月15日,北京奥组委计算的奥运会(含残奥会)直接收入为213.63亿元。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在奥运会的影响下,实现增加值154.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7年增长75.8%;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 长株潭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为湖南举办国内外大型赛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政策的指引下,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沿海城市等还有很大差距,旅游赛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与湖南作为旅游大省的形象极不相符。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目的任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保证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2.1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

2.1.1湖南体育旅游赛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2影响湖南体育旅游赛事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2.1.3长株潭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调查

2.1.4 赛事与旅游相关链接的研究

2.1.5湖南体育旅游赛事资源可行性研究

2.2收集整理体育旅游实证资料

2.2.1 到湖南省体育局、旅游局查阅2003-2015大中型旅行社收集体育旅游竞赛资源资料。

2.2.2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资源开发利用

相关问题对有关学者、专家进行访问座谈,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积累建设性的意见,并得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2.2.3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4到大城市了解所在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情况以及适应大型体育比赛的要求。

2.2.5到省体育旅游局就成立体育旅行社和引进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咨询

2.2.6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3 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目的是对湖南体育旅游竞赛资源科学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因对措施。从而保证体育旅游竞赛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而本研究除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外,突破以前的有关研究,着眼湖南体育旅游竞赛的资源整合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以及更多将登陆中国国际体育赛事,必将激发人民更强烈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迎来体育旅游的黄金时代

篇4

一、运动项目的改变

改变原有的单纯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增添了体能素质类、体育选项类、以及用于娱乐与趣味的棋类项目。(表1)

原有的体育比赛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并以田径为主,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为了能全面照顾体育弱势群体,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加入体育锻炼和参与竞赛的行列,我们在沿用传统的项目外又另增设了体能素质类的项目、体育选项课项目以及集趣味性、娱乐性与一体的棋类项目。通过这一项目内容的增设,强化了学生对体能与动作技能的认识,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训练人数的增加。参与人群性质的改变,已不再局限于田径特长的人员,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本质。

二、开幕式引入大型体育赛事模式

往年的校运动会,入场式结束后,马上就进入了校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校园文化、精神文明的气息难以体现。现如今,每年的校运动会开幕式,我们都设立了大型广播操、女生健美操、男生的武术操以及篮、排、足选项班的球技表演,为单一体育竞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而且所有的这些表演,都是由体育教师携同全体体育选项班的学生共同创编与编排的,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在一起。表演所涉及的基本功都在体育选项班的课堂上扎实深入,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专业水准得到了展示与亮相的机会,学生课堂主动参与学习与课后积极参与训练的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的教学与课后的训练融为一体,而且学生从现场精彩的表演中不仅愉悦了身心,更激发了学生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去体现自我的欲望。

三、体育道德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运动会的始终

尽管师生的道德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浸润和渗透的过程,但我们通过校园运动会的入场仪式中各班的致稿词,运动员、裁判员代表的宣誓,以及竞赛期间涌现的好人好事的播报,多方位地提升了广大师生的道德意识,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和平与稳定的格局。

四、运动会设定特定主题

每年召开完校园运动会,观众席都会狼籍一片,严重地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根据现场环境整洁的需要,我们在2010年的校运动会中适时地推出一个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首先在校园运动会会徵的主上角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标志,让学生知晓与其相关的主题内容,然后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与步骤,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使环保主题朝向预定的目标。在这一主题背景的宣传与引导下,学生都能做到保持会场的干净与整洁。2011年,我们又针对各种赛事后都能发现喝了没几口的矿泉水随手丢弃的这一现状,提出了一个“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宣传教育下,学生将原有的矿泉水自动更换成纯净水,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的浪费,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已得到了深入,在以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中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五、体育赛事整体设计

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市属重点中学,94%以上的学生住宿,学生在校的时间长。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拼搏与选择中心里素质得到磨练,心里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人的体力、技能、果断、勇敢、灵敏、聪明、机智、公正、自信等品质都能在运动中得到发展。我们除了在秋季9月底集中时间按排一次全校的大型秋季校园运动会外,还在余下的时间里安排以个人为主的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以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跳长绳、拔河等比赛;另外我们还在春季时期按排了比赛周期长、项目多的春季校园运动会,涉及的比赛项目有男子篮球赛、女子的三人制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等一些集体比赛的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天天有训练、月月有赛事。

篇5

 

1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_。主导产业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扩散效应(ExpansionEffect),又称扩张效应,195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斯托(Rostow)指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相关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他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广泛的直接和间接诱发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3种扩散效应——前向效应、旁侧效应、后向效应。罗斯托认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和起飞,_方面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程度,即扩散效应3。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方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nki.net),检索到文化创意产业、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等相关论文1647篇,可见文化创意业相关领域近年已成为国内产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但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仅有6篇,有关英国等国外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实证研究理论成果更是难得一见。另一面,适时跟踪查询专业网站,比如欧盟委员会(ec.europa.eu)、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culture.gov.uk)等政府公开网站、全球最大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一普华永道国际有限公司(pwc.com)、欧洲的体育论文数据库SPORTDiscus等,了解国内外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采集客观、权威的相关数据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相关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行业关联系数等权威经济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及综合系统分析。

 

2体育文化创意业相关概念

 

2.1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英国是全球首个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CITF)了第一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指“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4。它通常包括通过广告、建筑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而这4种要素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2.2体育文化创意业概念参照上述文化创意的概念,我们可将体育文化创意业定义为通过融合赛事、场馆、竞技人才等体育资源,注入知识和创意等生产要素,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商业部门。本研究依据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3类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行业划分方法,提出体育文化创意业也相应涵盖其手工制售、创意服务、内容生产3个体系12个特定相关行业。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通过包括专利、版权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体育产品原有的形态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收益性产业。英国将体育文化创意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商业赛事的转播权和门票收入、体育广告赞助、电子竞技游戏软件、体育用品的商标使用权和专利转让等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产值创收手段。

 

3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发展概况

 

英国作为全球创意经济的领潮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把体育文化创意业列为体育经济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充分发挥其作为全球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的固有历史文化优势6,经过近20年的发展,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体育赛事转播版权收益及商业竞赛门票收入等年增长率都远高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体育总产值,目前体育文化创意业已成为英国体育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3.1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3.1.1持续的高增长率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由于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日益多样,我们仅将商业竞赛的门票收入和电视广播转播版权收入作为其数据代表,从图3可见这两项收益增长率在近15a间均明显高于体育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两项收入总和已从1995年占体育产业的11%增长到2010年占体育产业27%,2010年实现增加值55亿英镑,超过了11亿英镑的体育彩票,成为英国商业体育第一大部门8,随着其他体育文化创意业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其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显著。

 

3.1.2新科技引入与制度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赢利模式在传统的体育产业中,简单加工与售卖的体育用品和普通的体育赛事都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只有形成知识产权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冠名,知名体育品牌的销售策划方案、大品牌体育赛事的营销推广等,因其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方可列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经济附加值就明显高于普通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附加值。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充分发掘其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地的体育文化优势,结合制度创新、科技融合等创意手段,大幅大提升了其体育产品的经济附加值9。比如英国独立制片人的体育转播与制播分离制度推进了商业竞技体育版权的产业化,英超足球联赛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职业裁判制度和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从2007年率先将鹰眼技术引入网球裁判施线,这些创新促进了商业体育竞赛公平性;从高清晰电视转播、再到3D数字通讯技术,2013年温网爱好者即可通过个人苹果手机运用iPadApp应用软件实现手触式放大和缩小画面,随心所欲地了解比赛和具体数据,并且还有360。全方位视频、高空图像、收听和观看英国体育频道的内容,这些数字化通讯转播技术的引入,促进英国商业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和收视率同步提升;英国的商业体育赛事转播版版权已成为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的拳头产品(图3),为英超足球联赛、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斯洛克英国锦标赛等开辟了新的体育消费市场,2013年英超联赛的转播版权收益高达17.33亿英镑;为期3d的温网,其转播版权收益就超过3000多万英镑,赛事的版权收益已占英国商业竞赛收入的一半以上。

 

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技术学院将最新科技运用到足球的材料开发与外观设计,如使用异形拼块和无缝压合专利技术开发出2002年日韩世界杯比赛用足球一“飞火流星”;将PSC-Texture技术应用于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专用“Europass”足球制造。英国体育场馆建设公司(StadiArena)拥有体育场馆的改造专利技术,可以快速把场馆加以改造,做成适合音乐会的演出场所,可大幅提升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英国“Sub-4”公司综合各界研究发现,人体并非绝对的对称,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两条腿“长短不一”可能更容易受伤,研发出可调节身体平衡的鞋垫,每双价格可达190英镑,比名牌运动鞋还要贵出不少,如果运动员要专门订制,造价更是普通鞋垫的数百倍[1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体育、文化、科技交融的产物,比如体育娱乐业中的体育彩票创意,电子竞技(机器人体育竞技)、创意型的大型体育赛事(如每年一次的伦敦国际马拉松赛事)、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录播)等等,不论是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影视、网络服务、工艺美术这些文化艺术门类在体育产业中都存在,都能在体育文化创意业中得到挖掘。

 

3.2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经济中所发挥的扩散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具有强烈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3.2.1后向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各类体育文化创意生产要素如体育人才、文化元素、体育场馆、设施、科技产生新的投入需求,这些投入,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从而带动一批后向关联行业如体育教育、场馆建设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根据《欧盟各国体育对经济发展与就业贡献力研究报告》统计报告显示[12(表1)体育场馆与体育文化创意业关联系数高达2.06,显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英国发达商业赛事,带动了其场馆建造,英国温布莱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方-Populous/HOK体育建筑设计公司已发展成为全世界顶尖的设计体育、休闲和娱乐设施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完成的项目达1000多个,主持设计体育场、赛马场、体育馆以及对诸如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场馆的规划方案;英国建筑公司奥雅纳全球公司更承担设计、建造中国国家游泳中心一水立方。在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带动下,英国建造业因其出色体育场馆建造经验、先进的设计和工程管理理念而享誉全球。

篇6

关键词:职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联盟博弈;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2-0016-04

作者简介:张诚(1981-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电视转播在职业体育赛事中的创收能力越来越影响着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近20年来,职业赛事电视收视率节节攀高,电视转播合约金额也不断暴涨,巨额电视转播收入成为职业体育赛事的重要基石[1]。与此同时电视转播权所带来的高额收益的分配矛盾也开始困扰着职业联盟的发展,如何在这种利益分配的博弈中找到平衡,既能保证各个俱乐部在收益分配上的公平性又能促使联盟的平衡发展,是摆在体育赛事职业联盟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学者王平远曾在《大型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有效开发探讨——基于福利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视角》一文中,通过建立福利经济学的经济学模型,并对同一个模型利用Stahl的有限回合水平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以及Shaked和Sutton的无限回合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作了进一步分析。虽未对电视转播费的分配进行分析研究,但采用博弈论的视角在电视转播权的有效开发上的理论应用为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通过采用联盟博弈的方法,对职业体育赛事联盟电视转播费的分配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市场萎靡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收益分配方面,分别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讨论了联盟的收益分配问题,使分配更为合理、公平。

1 电视转播权出售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1.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模型假设:假设1:某个职业联赛中有三个俱乐部,分别为甲、乙、丙,其俱乐部的竞技水平依次递减,假设某媒体将对甲、乙和甲、丙两场比赛进行转播,根据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和平衡性可知,甲、乙的比赛悬念较大,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更大,而甲、丙的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不如甲、乙,观赏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比甲、乙的比赛弱。现在就这两场比赛电视转播价格与媒体进行洽谈。

假设2:这三个俱乐部不通过相互结盟的方式出售电视转播权,显然在乙、丙之间存在丧失转播费风险的问题,在与媒体进行谈判过程中乙、丙展开竞价,力争将自己的竞技表演服务产品出售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假设3:在这次博弈中,乙、丙两俱乐部之间不存在信息沟通和合作,且媒体在与乙、丙俱乐部的赛事组织者进行谈判时分别被告知,如果一方以低价出售而另一方以正常价销售则只对低价者进行转播而放弃以正常价出售的赛事转播权,其得益矩阵如图1。

1.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职业体育联盟中各体育俱乐部之间进行的并不是一场比赛,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所产生的博弈问题将一直存在,正如我们所知,在多次重复博弈后,各个俱乐部都发现如果采取合作博弈的方式将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的增加。如图1所示,在赛事组织者理性假设下,(低价,低价)是最终的博弈均衡,但如果两个俱乐部采取合作的方式与媒体谈判,显然(正常价,正常价)能够达到两者的最大效益,增加各个俱乐部的个体效益,从(低价,低价)到(正常价,正常价)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但很明显,在有限次的重复博弈中,(正常价,正常价)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每个俱乐部都会认为其他的俱乐部将会在下一回合中选择背叛而获得超额的电视转播费,这使我们洞察到各个俱乐部重复相互作用时的行为结构,要想维持共同想要的结果就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规范来“惩罚”背叛者,并且这种惩罚威胁必须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赛事联盟对每个俱乐部制定强制性的合作协议,保证合作博弈的重复进行,以保证联盟福利的最大化,这不仅保证了联盟和各个俱乐部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增强了联盟对整个赛事电视转播权的议价能力,在实践中,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德甲、法甲以及NBA等许多职业联盟都是采取统一议价的方式,实现俱乐部的合作博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联盟和各个俱乐部的经济利益。

2 赛事电视转播费的分配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为了达到联盟赛事转播效益的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实行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使参与者能够联合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且可强制执行博弈类型,但合作博弈强调的是效率、公平、公正,显然如果一个俱乐部在参与联盟所带来的收益还没有单独出售转播权时的收益大,那么它就没有参与联盟的必要和动力,这就是合作博弈强调的效率性,正是由于合作博弈的效率性促使理性人采取合作的方式,也就是说因为有效率才能促使各个俱乐部之间形成联盟以增加自身由于结盟而带来的额外收益。联盟收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则是维持联盟存在的关键制度,如果某俱乐部在利益分配上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那么它维持在这个联盟的动力就将消失,由此及彼,已经形成的联盟也将因此而面临解散的威胁,因此联盟电视转播费如何分配是能否保持联盟存在的关键,联盟博弈的核心问题是各个俱乐部应以什么方式结盟以及如何分配结盟所带来的收益。

2.1 联盟利益分配的特殊性分析

由于职业体育联盟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联盟各个俱乐部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比如联盟内部的平衡机制。联盟俱乐部竞技能力强弱过于悬殊将使联盟难以维持,因为强队不断的通过大投入和联盟利益的超分配必然将在赛场上战胜弱队,这将使比赛初始即失去悬念,失去竞技体育的魅力,从而挫伤了观众观看比赛的积极性,降低收视率,进而在与媒体进行电视转播权的议价中失去优势,损害了联盟的整体利益。同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公平、不公正时,又将会失去提高竞技能力和观赏性的动力,为避免联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电视转播费的分配应该分为三部分:对于电视转播费的总利润一部分用于平均分配,保证联盟中各成员的平衡性和有效性,一部分应该根据各俱乐部的比赛成绩进行分配,这部分是为了保证联盟分配的公平性,提高联盟的竞技水平和赛事的观赏性,还有一部分是根据赛事转播的次数进行分配,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提高各俱乐部管理运作的积极性。

2.2 基于Shapley值法的联盟利益分配

通过分析发现,对于第一部分分配显然应该是由联盟制度规定的,目前各大职业联盟电视转播费及平均分配比重见表1。

观察表1中的统计数字我们发现,英超的电视转播费几乎是3个西甲、5个意甲、10个德甲,这首先是源于联盟对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整体出售,其次英超转播费的分配制度非常公平、公正,为了提高联赛的观赏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英超一直致力于转播费的公平分配。在欧洲各国的联赛体系中,英超的转播费分配是最公平的,冠军与排名最后球队之间的转播费收益差距最小,大约只有1.6倍。而在西甲,皇马、巴萨的转播费分成,就是西甲最弱球队的19倍。在我国中超联赛电视转播费分配制度中,转播费本身的收入不高,分配制度不完善,几乎是典型的“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影响了联赛的竞技水平,同时滋生了诸如“黑哨”、“假球”、“”等腐败现象。

对于第二部分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配,Shapley值法是基于合作博弈中局中人的效用和边际贡献率的一种分配方式[2],对于联盟电视转播权出售的议价能力主要是赛事的影响力,而赛事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各个俱乐部的竞技体育水平和赛事的观赏性,反映在各俱乐部的比赛成绩上,Shapley值法是合作博弈求解法之一,它通过公理化方法描述解的性状,进而得到唯一的解,即博弈中各局中人的效用分配。Shapley值法的出发点是根据联盟中每个成员对联盟的边际贡献分配联盟的总收益,更能体现合作各方对联盟的贡献,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因而更合理、更科学。对每个博弈,存在唯一的Shapley值φi(v),且

其中φi(v)表示博弈方i应得的效用分配,n表示博弈中局中人的数量,|S|表示联盟中所含局中人的个数,v(S∪{i})表示i加盟S后,新联盟的合作剩余,因此i的贡献是v(SY{i}-v(S)。下面以表2中的数据矩阵为例, 运用Shapley值法对三个俱乐部的利益分配进行定量化的计算:

由表2的数据分析发现,两家俱乐部合作比单独与媒体进行谈判所带来的收益高,三家合作要比两家合作或单独行动带来的收益高,利用Shapley值法对甲乙丙三个俱乐部的电视转播收益分配计算结果如下:

则φi(v)=(533m,383m,293m)就是一个根据俱乐部比赛成绩进行分配的一个方案,运用Shapley值法的好处是既避免了完全平均分配中由于联盟中各俱乐部竞技水平高低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性,同时又可以通过各个俱乐部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议价能力上的贡献有定量化的衡量标准。

为保证联盟转播费分配的公正,必须要将赛事转播的次数考虑在内,通常职业体育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决定着赛事转播的次数,而赛事的激烈程度和高观赏性需要有高水平的运动员作保证,以NBA为例,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卫冕冠军湖人队的比赛直播次数独占鳖头,另外姚明所在的火箭队因为浓厚的中国元素和巨大的球迷市场也遥遥领先其他球队,2010年夏天球员转会市场上最轰动的“新三巨头”的热火队为球迷带来欣喜和期待也不容小视。这些都体现在媒体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转播次数上,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转播次数较多的比赛,球队中明星球员的年薪明显要高出一筹,湖人当家球星科比平均年薪达到2 785万美元,因此在具有高薪运动员的俱乐部分配中就必须考虑利益分配的公正性,高水平的比赛需要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参与,高水平、高观赏性的比赛需要运动员付出艰辛的训练强度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些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媒体对赛事的转播次数上,这就需要在利益分配上给予支持,如果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例关系,那么球员将失去竞争的动力,球队也将失去引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动力,长此以往,失去的将是联赛的整体竞争力和观赏性。

3 我国职业体育联赛电视转播市场存在的问题

3.1 大众喜爱的职业联赛水平不高,水平较高的又缺乏观赏性,跟国外的职业体育联赛相比缺乏竞争力,比如CBA和NBA以及中超和英超等联赛水平相比都有着天壤之别,这样导致电视转播收视率不高,造成联盟在与媒体进行议价过程中底气不足。

3.2 我国电视转播媒体存在严重的垄断现象,由于其他电视台电视覆盖面远不及中央电视台,导致中央电视台一枝独秀问题严重,缺乏媒体竞争机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文广集团买断了中超联赛近三年的电视转播权,但由于文厂集团的电视覆盖面不及中央电视台,加之央视受利益驱使等甚至连中超联赛的新闻报道都几乎没有,因此中超联赛的商业开发受到很大影响,许多观众也看不到中超比赛。

3.3 联赛缺乏必要的平衡机制,比赛缺乏悬念,目前我国的职业联赛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现象严重,以CBA联赛来说,近几年广东队和新疆队一直是联赛的顶尖强队,早几年八一队六连冠,近六年广东队五次夺冠,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联赛竞争实力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联盟比赛缺乏悬念性,失去了竞技体育的魅力。

4 对我国CBA联赛电视转播的几点建议

4.1 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非合作博弈分析,得出各个俱乐部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损失了联盟利益的同时也无形中放弃了联赛电视转播权整体出售带来的效益。因此基于联盟博弈的角度,CBA联赛的电视转播权应选择整体出售的方式来保证联盟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篮管中心应改变对电视转播收益定额分配的方式,为提高各俱乐部参与联赛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CBA联赛可借鉴NBA等成熟联赛的经验,采用约定比例或影响力比例的方式对CBA联赛的收入进行分配。这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调动球队与球员参与联赛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篮管中心与球队的冲突与磨擦。

4.2 基于职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费分配的特殊性分析,认为CBA联赛的电视转播费的分配可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职业体育联盟分配的平衡性和有效性,用于平均分配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根据Shapley值法计算出的根据各俱乐部竞技成绩排序的部分,依据是每个成员对联盟的边际贡献分配的部分,更能体现合作各方对联盟的贡献,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赛事观赏性和激烈程度的提高;第三部分是根据球队比赛转播的次数进行分配,这样能够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保证联盟成员管理运作的积极性,提高俱乐部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联盟的形象。

4.3 目前CBA联赛在电视转播权出售上存在媒体购买垄断的现状,根据福利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垄断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赛事承办方与电视媒体的博弈产生的交易成本越多,赛事承办方利益损害越大,电视媒体利益损害越少。而竞争是导致福利增加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对CBA联赛电视转播权开发的竞争性是提高整个联赛乃至社会福利增加的有效方法,即如何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过程的同时减少反垄断成本,根据当前的情况,体育与媒体的有机融合同时采取反垄断的措施是当前CBA联赛赛事转播权开发的参考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美国职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2).

[2]李帮义,王玉燕.博弈论及其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章龙.博弈论在我国竞赛表演业中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4]张洪振,陈文新,赵聪.体育赛事中体育产品有效提供的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4).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馆 管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91-02

体育场馆在高校建设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五”以来,武汉体育学院紧紧抓住承办第二届智力运动会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效益一起抓,大力推进体育馆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新建成的体育馆位于学校大门口处,由于其在场馆规模、设施水平、坐落位置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各个方位对于学校景观影响都较大,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场馆资源是影响我校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1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风格与要点

体育馆就是体育比赛和训练馆,我院体育馆将建设功能定位在满足体育比赛和体育训练。武体体育馆于2009年启动设计方案招标,招标要求明确体育馆应具有三大功能;体育比赛与训练、集会、文娱演出。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一般来讲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体育馆既具有体育馆公共建筑的共性一体育建筑特性,又具有个性一校园文化特征。因此,我院基建办邀请了四家单位竞标,最后由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黎佗芬的方案中标。

体育建筑与住宅、办公、商业等建筑非常不一样,主要是方案要求一定创新,由于体育建筑是大空间的建筑,所以建筑体型结构比较复杂,在交道流线上要考虑多入口、多出口,技术上多学科融入,科技上高水平等诸多方面,所以建设师在方案构思的过程中要考虑全面,所有问题要考虑到,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3500 m2,比赛馆座位总数3996,其中固定座位2776个,活动座位1220个,体育馆按照达到承办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单项赛事标准设计,并考虑综合使用要求。

2 体育馆的功能体现

新建体育馆具有便利性、专业性、综合性。便利性是指体育馆的位置靠近学校门口,方便社会团体、居民对体育设施的使用,是选址的布局的关键所在;由于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场馆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综合性现代体育馆建设不仅兼顾篮球、排球、体操教学、训练、比赛等日常使用,对群众体育活动开放、娱乐等综合功能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融入体育馆设计及建设;在新建的武体体育馆中,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综合性要考虑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同时对社会的文艺演出及与其它体育设施、校园环境、总体布局相一致。综合体育馆工程地点位于校大门口处,一层地下室为篮球训练馆,比赛馆位于中间,与训练馆连通,方便运动员到达以及平时使用。比赛馆与训练馆之间的联系紧密,既有独立的空间,又方便到达,可分可合,满足场馆赛事与球类等教学、训练、比赛的要求。比赛馆在在收起活动看台后还能满足日常活动、训练、教学的要求。综合体育馆设裁判室,检录室,运动员休息室,建设平面布置使房间满足功能多样性的需求,可满足篮球、排球、体操等多项体育竞赛项目的要求,例如新闻室可以用作学生活动开会,运动员休息室可用作演员化妆室,比赛等侯室也是演员休息室,比赛场地既可满足各类球赛的要求,场内灯光设计既可满足比赛灯光要求又有对主席台的面光,LED显示屏设计成全彩屏,既可满足体育比赛的比分显示,又满足文娱演出以及大型会议的全彩色图像显示,空调设计方案考虑了热泵型中央空调与分体空调相结合,场地内采用热泵型中央空调,而周边辅房采用分体空间,学生日常在辅助室内活动仅需开启使用分体空调设备,即满足各种功能需求。

3 体育馆的结构和基础设施配置

体育馆的底层有四个出入口,北侧是大型会议的观众出入口,西侧是贵宾出入口,南侧是工作人员出入口,东侧是运动员、裁判出入口。而观众席上的人员则均从二层平台进出。出入口功能清楚,人员分流,进出便捷。另外解决好当活动看台缩进时主席台上人员如何走到场地中的问题,该馆解决的方法是将活动看台中的一个活动带单独设置,并对着主席台。这样即使活动看台不伸出,主席台人员也可以方便到达场地内。装饰设计别注意颜色的搭配、装饰材料的选用,没有用精装修,全部简装。该馆重视建声设计,墙面全部使用建声材料。弱电视频监控采用德国博士等进口材料,扩声系统采用英国进口声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LED平面显示屏靠场地两侧设置,屏幕较大7 m长、4 m高的彩色显示屏,面积56 m2。电子显示屏的LED管相当重要,为了保证必要的色彩和清晰度,宜慎重选择。LED管考虑的因素有像素形式、封装形式、物理像素间距、亮度指标。

体育馆的消防设施必须设置喷淋系统,当屋面有一定高度时,喷淋系统还必须用上、下喷淋这种方案时,线、管布置较多,大大破坏了铝合金屋面的美观性。而且发生火灾时,喷头较高,灵活效果也不佳。经过调研,采用水炮系统取代喷淋系统。该系统在内场两侧各安装一个体积小的水炮,火灾发生,消防系统可以迅速将水炮对准火苗,喷射水栓灭火。

4 体育馆资源管理与利用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和开发必须以体为本,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努力提升综合效益。所谓以体为本就是要紧扣体育场馆这一体育行业独有的,能够发挥体育自身功能的基础性资源,积极组织赛事,吸引群众健身,开展体育培训,发挥本体功能。“多元发展”“多业并举”是不变体育场馆主动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商业功能开发,积极开展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体育馆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面向社会,多搞大型活动和体育竞赛,提高体育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社会关注程度。二是面向群众,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不断满足各层次人群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需要。三是面向训练,切实改善基层业务训练条件,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做贡献。四是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深化无形资产开发,加大对场冠名权、户外广告、场馆内广告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保证国有资产属性开发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场馆的集聚、辐射、引导、布局作用,积极打造以场馆核心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互补,多业并举,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场馆在充分保障训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地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有效利用场馆设施资源,推进基地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学校体育设施是全社会共有的资源,理应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教学训练开发需求方面的作用。

5 体育馆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我校体育场馆经营部门要科学系统地对外经营,要努力采取多种经营经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有偿服务。比如在校园网建立体育健身、康复诊断综合服务网页,成立体育俱乐部,举办培训班,提供健身指导,开展健身咨询等方式,积极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到学校来参加锻炼,还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策略。在以体为主的前提下,开展多种营,以体养体,多业助体,例如出租场地给其它单位举办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等,各重点院校还可利用学校知名度,吸引社会力量联办高水平运动队,组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体育竞赛,从中获得一定收入。加强对外交流,借鉴科学合理经验。我校场馆开放经营应注意与兄弟院校和其它公共体育场馆的联系,通过参观和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关于体育场馆开放问题的探讨总结,取长补短。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到先行开放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也可学习其它非高校的场馆的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区域性的座谈会等形式以促进我校体育场馆开放走向完善和成熟。在全民健身日益普及,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下,我校体育馆实行开放经营既符合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给高校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

6 结语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功能需求和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在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要促进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发展方向,从而通过科学的经营为高校增加收入,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文丽,王海源.试析德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2] 何芳雄,胡金慧.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报,2007(3).

[3] 崔杰,张健,胡斌.高校奥运场馆体育馆赛后运营模式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07(1).

[4]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 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专业学位是在学术型学位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分丁需求多样化而分化出来的一种学位类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我国自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迄今已有20余年的时间。以2009年增招5万名全日制专业硕士和2010年一次性增加19种专业学位类别为标志,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规模发展时期。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MSPE)工作自2005年在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21所院校开始试点,至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数量达到了68个,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开展,对于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地区分布、授权单位分布、招生领域分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本文试图对此不均衡性进行深入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1.1区域间的不均衡

华东地区的数量最多,有22个,占到总量的33%;其次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分别占总量的16%、15%和13%;而西南、西北和华南三地区的比例之和仅为23%。这一不均衡性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特征相一致,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

1.2区域内的不均衡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仅仅体现在区域分布上,在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目前(港、澳、台除外)西藏、海南、贵州和宁夏4个省区尚无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华北地区,北京市的学位点数量占到了本区的45.45%;而华东地区,江苏和山东两省的数量占到了本区的54.55%;华南地区中广东一省独大,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高达本区的75%;四川则占到了西南地区的57.14%。只有华中地区分布比较均衡,3省学位点数量的分别是3、4、3个。

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层次、类型的不均衡性

2.1授权单位层次的不均衡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战略客观上将本科院校划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院校3种层次。在68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中,“985”院校有10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15%、“211”院校有14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20%;—般院校有44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65%。这些数字表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多集中于一般院校,且不同层次授权单位之间的比例与不同层次高校数量的比例有较大差异。

2.2授权单位类型的不均衡性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对普通高校的性质类别划分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师范院校集中了最多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32所,占总数的47%;综合院校17所,为总量的25%;体育类院校12所,占总量的18%;理工院校6所,为总量的9%。而医药、农林、文法、民族类院校中没有一所拥有体育硕士专业授权点。

目前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共设有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通过对68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进行逐一查询,发现除了4家授权单位没有明确招生专业领域外,其余64家授权单位都在招生简章上标有明确的专业领域方向。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领域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在明确标注招生专业领域方向的64家授权单位中,体育教学方向是所有授权单位的选择;运动训练方向有58家授权单位选择,占90.63%;选择社会体育指导方向的授权单位有47个,占73.44%;选择竞赛组织方向的授权单位最少,只有16个,仅仅占到64家授权单位的25%。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均衡性不仅仅体现在绝对数量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地域分布的差异中。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竞赛组织方向,拥有此方向的学位授权单位数量最少,而且西南和华南两个地区一个都没有。

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均衡性的原因与影响

已有学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学科的布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不均衡性、我国体育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分布特征等进行过深入研究。研究结果都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体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阶梯状的分布形态。本文研究发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均衡性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客观上导致了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根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区间不均衡状况将持续存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专业导向,其更多的是基于某种职业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培养方案,更侧重于实践和应用。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均衡将会给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的发展及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弱势地区体育硕士的培养较难适应本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体育是一项大众化的事业,虽然经济的发展、自然条件和文化的差异会使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有所不同,但对全面健身和休闲体育的需求是不分地域的。这就需要大批从事大众体育运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包括管理、经济、心理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知识[1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此类专门人才。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导致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与优势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能满足本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领域招生的不均衡将导致现代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闲境。体育硕士现有的4个招生专业领域均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但是各领域的学位点数量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近年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世界级的(如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亚运会、2011年的世游赛等)、国家级的、甚至省市级的赛事不断,这些大型赛事的组织都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竞赛组织领域就是面向各类体育赛事的体育管理人员和组织者,以宏观的体育决策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为培养目标的。但是在目前的68家体育硕士授权单位中拥有竞赛组织专业领域的学位点仅有16个,而且西南和华南地区一家都没有,这与社会对竞赛组织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的健身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已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的质量和发展[13]。但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领域体育硕士点无论是地区分布或是培养规模均难以应对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最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层次和类型的不均衡性也给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影响。目前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中,尚无一家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如国家及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这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优质体育研究与实践资源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间的断裂。因为这些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各类竞赛,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特别是在竞赛组织和运动训练专业领域,其优势无以伦比。

4结语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当前国家学位授权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注意合理控制,使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状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注意保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与和谐,防止和避免此类不均衡状态的扩大。在未来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审批制度设计中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促进各地区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加强前瞻性,促进各专业领域的协调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由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后,各学位授权点可自行决定招生领域,且招生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因此,招生领域的分布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招生领域的社会需求。但人才的社会需求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面向应用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更应当密切贴合相关人才需求变化来开展针对性的招生和培养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周期与社会需求变化周期往往不一致,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性,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前瞻性的反应,使人才培养能够及时满足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不同人才培养单位的优势,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发展。未来的体育硕士授权单位审批中,可考虑扩大授权单位的范围,调整不同层次授权单位的比例。

第一,将一些实践领域成果突出、经验丰富的专门体育科研机构纳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第二,在目前的授权单位审核制度下,体育硕士授权单位必须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对于发挥利用研究生培养经验有一定意义,但由于体育专业硕士与体育学术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因此体育硕士授权单位的遴选标准不一定非以具有相关学科的学术硕士授予权为前提,可以考虑根据其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完善遴选制度,选择部分特色显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的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参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积极推进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主要思想。

篇9

1.1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通过研究2013年《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申报书》[1](以下简称“申报书”)发现,贵阳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都力图体现专业的特色化,避免以往社会体育专业大而全的特征。我国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2],在优先发展专一能力的基础上再培养多技能能力。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势是在专业下细化,保证核心专业方向特色化。经过归纳,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众健康指导与服务、健身项目设计与开发等(康复、养生、医学保健方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赛事活动组织咨询(管理学方向);大众体育管理、职业健美健身指导(运动训练、俱乐部方向);指定具体专项技能人才培养,(高尔夫、户外运动专项方向)等。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可以选择上述方向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形成特色,以免形成大而全的情况。显然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申报之初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构想方面力求体现专业特色。如表1中所示,贵阳学院及贵州省部分学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已初具专业特色。然而,通过研究2015年《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陈述却定位模糊、概念过大,有大而全的倾向。《方案》中强调培养目标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和体育教育训练等领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专业口径较为宽广、专业应用性较为突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体育教育与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健身休闲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从中可看出《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力求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整个培养思路却没有任何权重倾斜,可以说和同年的贵阳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无差别。《申报书》与《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出现前后不一的矛盾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对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充分。通过表2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申报书》中对培养目标的论述实际上应属于体育管理专业方向,侧重于体育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交叉来申办专业,并以此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但在后期的《方案》上则偏重于体育学。这就导致了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了“四不像”。

1.2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矛盾。由于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定位。所以从其《申报书》上可看出,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务、体育竞赛活动编排、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市场与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体育项目创编与组织等课程。从表3贵阳学院与国内部分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对比研究中,发现以上课程均属于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而在2015版《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对专业主干课程的表述却与《申报书》中的表述大相径庭,基本没有涉及任何体育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想类似的传统项目课程,见表4。在《申报书》中规划出的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仅仅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有少量体现。所占学分只占总学分的5%,完全无法体现体育管理专业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性质。

1.3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当前知识结构与就业所需知识结构的矛盾。如前文所述,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定位于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为方向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从这一点可看出,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以体育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来进行专业申报的。但在《方案》中这一培养思路却没有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了该专业学生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结构是缺失的。体育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领域的管理人才,要求学生能胜任体育行业的管理工作,因此体育管理类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以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在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上获得了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社会调研能力,这些能力和知识试图通过学校课程在短时间集中学习是难以取得的,需要的是在学习和基层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和磨练才能获得。另外由于目前社会体育行业就业机制趋于规范,对社会体育行业从业者来说需要经过特定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即“带证上岗”。而这些准入门槛和职业要求,在一般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是没有的,也不具备颁发认证的资质。这些现状都导致了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还是在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严重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轨道,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产生严重分歧和矛盾。

2.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建议

2.1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竞争力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申办专业之处有较为清晰的办学定位和专业方向,即: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在此专业方向的指导下,应坚持围绕这一方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坚持专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培养的学生能胜任体育行业的管理工作,能够物尽其才、人尽其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针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来设置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严格与其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向相区分。避免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尴尬局面。

2.2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改进课程建设,使课程的设置既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能兼顾社会性需求。对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修改,优先确定核心课程,对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适度删减,对不能体现专业定位和特色的课程经调研论证后适度删减和改变课程性质,拓宽和增加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适当增加专业课选择面;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

2.3加强校内外结合,建立校企交流合作平台,将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体系引入高校体育专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当前,社会体育行业的准入标准即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部门授予的认证资格,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体育行业已经不是以往尽凭一张体育本科文凭就能就业的时代了,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的多取得相关技能的认证,对以后就业面的拓宽和竞争力的提高是大有脾益的,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拓宽思路,增加就业几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工作机制,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分期分批地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体适能实训基地、体育保健康复实训室、体质监测与评价实训室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模拟企业化管理,形成真实的职业;完善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和老师积极申报,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实训与科研相结合,学术并举,实现双赢。

篇10

关键词: 亚运后 高校体育场馆 开发利用现状 对策研究

2010年广州举行亚运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对大学城1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造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对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升级、针对性的改建,各高校体育场馆的软件、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做出了等级之分,达到了承办各类大赛的要求。在亚运会期间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根据组委会要求,顺利完成了承办比赛的各项任务,受到了省市政府、国家体育局、广大参赛队伍的一致好评。笔者针对亚运会后大学城的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做了调查,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城各高校场馆开发利用的对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近几年有关亚运会前后场馆利用的参考文献80余篇,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广州亚运会后场馆利用的信息。

1.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大学城十所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笔者设计了一份有关于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问卷,分别前往十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

1.3对比分析法

对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后的场馆使用与广州亚运会后的场馆利用进行比较,分析奥运会场馆使用的优缺点,为广州亚运会赛后场馆的利用提出有效建议。

1.4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得出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

1.5逻辑分析法

根据参考的文献及总结出的结果,经过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确保调查的真实性。

2.亚运会前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体育比赛甚多,体育场馆的修建日趋频繁,国家对体育场馆的投入逐年增多,这是促使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大国的物质基础。2010年广州市迎来了举世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广东省及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亚运会圆满结束。据调查数据得出(表1):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使用53个比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其中,改造升级58个,新建12个,分布在10区2县,场馆规格高、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为广州留下了一笔雄厚的场馆遗产。

2.1场馆使用情况

为广州亚运会开展修建的体育场馆利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话题,怎么样去使用体育场馆呢?体育场馆的修建是根据比赛规模大小来决定场馆大小及设计。目前大学城体育场馆只有部分场馆是对外开放的,还有少部分只对内不对外,这说明大学城体育场馆对外使用并不理想,而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用于教学、比赛、学生课外活动的较多,仅有少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用于会议、各种欢庆活动。学校办学规模及学校的级别,决定场馆的使用情况。现在无论是社区体育还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薄弱环节,都存在社区对场馆设施需求量大与场馆设施缺失的矛盾,以及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和场馆设施运营管理成本过高的矛盾。体育场馆面向社区的经营需要国家行政层面的引导与支持,需要体育产业整体的力量来推动其长远、健康的发展,亚运后场馆的应用和运营,恰恰是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设施的最佳途径。

2.2场馆开放情况

体育场馆如果使用、经营得当,长期收益,包括土地增值、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引进一流赛事的电视转播权和广告等“软收入”,都应被看做是对场馆投资的回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运体育场馆的建立,为我国承办大型国际赛事提供了完善的硬件保证,使得我国承办及组织国际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能力增强,承办国际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相应增多。这些都为我国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及体育设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表3可知,大部分体育场馆是对外开放,只有少部分还不对外开放,每个学校对外开放有利有弊是很正常的,每个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每年对体育场馆都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开支,这些开支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体育场馆是否对外开放的问题,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利远远大于弊。因此,体育场馆应该对外开放,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对体育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大学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也是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开放时间怎么样分配才算合理呢?对外开放会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坏体育场馆、影响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各学校管理造成不便等问题,每个学校的管理也是不一样的,至于怎么样去管理,这是学校应该处理的问题。在调查的10所学校中,只有少部分是全天开放及其他时间开放,大部分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段开放来获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见表4。因此,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开放模式,以便在不影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体育场馆的循环利用率。

2.3场馆收费标准

广州亚运会之前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对外开放的场馆比较少,亚运赛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逐渐增加,每个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例如: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这三所学校的收费就各不一样,羽毛球场、游泳馆、篮球场、网球场的收费标准也不相同,而收费标准能反映学校体育场馆的投入及收益情况(表5)。这些费用还要根据活动的场地面积及到场人数定租价。之所以收费高是因为每个学校的体育馆建成后将产生高额的维护运用费用、折旧费用、贷款利息及较高的资产负债,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形成巨大的经营压力。

广州亚运会的直接投入和亚运会需要的新增投入占总投入偏高,也是亚运会主办城市产生经济风险的根本原因。广州亚运会先前总投资预算为20亿人民币,而投资很可能远远超出原有预算,广州的情况并不乐观。

2.4场馆盈亏情况

大型比赛体育场馆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大量的场馆设施都由政府投资,虽然能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如果赛后场馆利用情况不理想,高额的建筑和维护费用等往往容易造成财政负担。这是主办城市举行大型赛事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对其场馆的利用周到,既可以为主办城市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给各高校体育场馆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不是很理想,体育场馆费用的增收多少、是否对外开放等都值得政府值得考虑的问题,以保证场馆费用的合理计算。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对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合理地安排场馆的增收费用,保证场馆的经济收入得到平衡。

3.亚运会广东省及市政府对大学城高校的投入

一般大型赛事使用的体育场馆都是按照国际大型体育比赛的要求设计修建的,赛后高额的维护营运费用、折旧费用、贷款利息及较高的资产负债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如1972年奥运会结束后,慕尼黑用于赛用体育场馆的运营维护平均年费用达到30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林匹克公园监管规模虽较小,但每年的维护费用也超过800万美元。此外,由于大多赛用体育场馆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如果以低价位向社会开放,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不划算,而采用高价位又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其经营开放。而实际可承办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又很少,使这些场馆在赛后利用率很低甚至闲置。

3.1经费投入

2010年广州举行的亚运会常常导致过高经费开支,主要的问题有:(1)亚运会场馆建设奢华成风,多数主办城市都力求将亚运会办成亚运会历史上最好的亚运会,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求大求全,场馆建设规格普遍较高;(2)许多主办城市对亚运场馆建设规划不够,尤其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和需求考虑不足。许多主办城市由于缺乏亚运会场馆建设和运作经验,没有将亚运场馆的建设与赛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导致亚运场馆建设费用超出预算,赛后利用较为困难;(3)亚运会场馆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增加了主办城市的财政负担。历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亚运场馆的建设。这些资金除亚运村等少数设施的资金能够通过法人招标的方式筹集以外,多数都要由主办城市政府承担。巨额资金的投入给多数主办城市的政府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4)亚运会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很大,多数主办城市在亚运场馆赛后维护方面长期亏损;(5)亚运后大学城各高校场馆使用的饱满度及人数基本上不理想。

3.2增建场馆

一些大型赛后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即便是那些经营效果比较好的场馆,也很难完全依靠其经营利润盈余来支付高昂的维修成本。某些赛后体育场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场馆设施、设备老化,又无力引进和开发新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故其发展缺乏后劲,不仅严重妨碍其经营利用,而且对大型体育场馆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3.3场馆级别

比赛的体育场馆设计与修建都是不一样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依据是体育场馆的档次。档次高的则费用高,低的则低,这也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表6)。

表6 被调查学校体育馆对外开放单位一天活动的租费

4.针对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及策略方案

4.1.注重利用场馆优势开发其非体育项目

当今的娱乐、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市场,而其表现的舞台往往就和优秀的体育场馆紧密联系在一起。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场馆建筑本身的潜能,而潜能庞大的体育场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极有开发价值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场馆、零售商场、博物馆、康体中心、电影院。当体育场馆的设施可以在比赛日和非比赛日获得双重利用时,额外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当今大多数规模巨大、运营成功的体育场基本上都充分利用场馆自身的空间优势,发展成多功能的城市健身娱乐活动中心。

4.2广州亚运会后各高校场馆应积极采用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运营模式

所有的亚运场馆当初在招投标确定业主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使用关系,比如“鸟巢”等亚运场馆,一般赛后30年是由投资建设的业主进行经营,主要用于公共的体育活动。广州亚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有:一是扩展广泛的休闲设施,让更多的人在场馆的附属休闲设施中消费;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场馆建筑本身,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设施,如零售、博物馆、康体中心、电影院等;三是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比如音乐会或公司活动等。

4.3各高校应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

以前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投资以政府为主,一般都采用事业化管理方式,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以差额拨款为主。目前,北京在建设奥运场馆时采取了新的投资模式,这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化筹集资金、专业化经营管理”。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必然要求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此为契机,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场馆管理体制改革。

4.4应当利用广州亚运会后各高校体育场馆开发亚运旅游项目

广州亚运会结束之后,有许多游客会来参观广州亚运会的宏伟建筑。旅游项目能够给城市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和投资者,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完整价值链。

4.5广州亚运会后应当对体育场馆进行冠名

广州亚运会场馆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在广州亚运会后,可以为“鸟巢”大型体育馆进行冠名招标。以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收入是大型体育场馆最大的收入渠道。决定广州亚运会场馆经营的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80%的大型体育场馆都出售了冠名权,目前冠名权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最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十分薄弱,致使很多场馆自建成之日起就亏损。

4.6广州亚运会后场馆的运营应当将职业体育融入其中

亚运场馆为职业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平台。将亚运场馆的运营、管理与职业体育赛事相结合,是亚运场馆成功运营的基本规律。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出资建设体育场馆,建成后,政府以较低价格出租给职业体育俱乐部,而俱乐部运营一定时期后,再将场馆经营权还给政府。

4.7广州亚运会后应当充分利用大学区内的体育场馆

亚运会后大学区的体育馆将成为学校重要的体育教学、训练,举办大型学术、文化艺术活动、讲座、报告会、招聘会的主要场所,同时这些体育馆还将作为学校日常教学使用。这些为广州亚运会比赛服务过的场馆将成为各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集会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41-1444.

[2]范向丽,郑向敏.大型赛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策略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

[3]扈伟.奥运后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3(2).

[4]张健等.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利用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5(5).

[5]朱杰等.后奥运时期大型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比较研究[J].甘肃科技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