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

篇1

关键词:东北方言 英语语音 负迁移

前言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自然界中个体之间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独特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1世纪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我国进行的各种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例如今年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正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就东北地区而言,2009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更是为当地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显示了英语交际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许多在校大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至少已有六年的时间,但实际掌握、运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本质,最大因素是母语(这里指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本文将依据语言学习迁移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对现有资料、文献的查阅及通过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将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对东北地区方言语音对分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学习造成的负迁移作影响。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学习应对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迁移学说及东北方言情况基本介绍

1.1迁移学说基本介绍

1.1.1迁移学说的基本概念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有一定的发音方法,这种发音方法以及听辨能力是在这种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学习一种语言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环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正是这种长期的语言习惯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很难改变,尤其是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很容易不自觉的将母语的一套语音习惯迁移到外语中去,产生错误。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994年埃利斯(G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认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此时母语规则能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了外语的学习。由于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影响是积极的,故称之为“正迁移”;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规则对外语的学习影响是消极的故称为“负迁移”。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于语系,英语是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一支。两种语言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语音系统。经过长期观察及个人学习经验发现,当英语与母语有相似但实际不同的音时,学习者往往会用母语发音去代替易于发音造成很大的错误,或者是当英语中有一些在汉语中不存在的音时,学习者无法理解相应的发音技巧,便将母语的发音模式套用在英语上。而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言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的相关问题。

1.1.2迁移现象形成原因

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通常语音方面的迁移主要由:第一,先前学习的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声学特性之间的相似度;第二,一套音位系统中隐含的关系与另一套音位系统中隐含的关系之间的相似度,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但是目前无法在这两个因素与迁移程度之间建立量化的关系,也不能断定这两个因素同迁移程度是成正相关或是负相关。下文将通过一系列对英语学习现象的描述阐明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言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主要表现为负迁移作用。

1.2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基本介绍

地方方言(常简称为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而东北方言可以看做是普通话这一共同语形成之后的地域变体。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就会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受到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的影响。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因为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此地区的学生不仅在普通话方面有所体现,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也深受负迁移影响。因此对东北方言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掌握其语音特点从而避免在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很有裨益。

2. 东方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2.1 东北方言语音对英语元音学习的影响

在英语二十个元音音素中,/i:/ 、/i/、/e/是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原因是英语的元音比汉语分的细。由于东北方言特殊的语音特点,学生学习时会习惯性地将不同的音进行替换。

2.1.1 以e代o的现象

在英语二十个元音音素中,/e/对于大部分东北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发音标准的音之一。在汉语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而当学生把这种现象迁移到英语语音学习中去时,这种以e代o的现象就导致了英语发音的错误。例如,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英语学习中,我们把lot/lot/发音为let/let/.

2.1.2 /i/、/i:/ 、/e/之间的混淆

英语中/i/这个音,很多同学念成“一”音同英语中的/i:/,这样就把it /it/读成eat /i:t/;把is /is/读成ease /i:z/.在英语中需要区分/i/和/i:/的音的词又特别的多,例如:sit /sit/ 与seat /si:t/;slip /slip/与sleep /sli:p/;等。汉语中没有/i/,在只有近似/i:/的情况下就得借助语音理论讲明发音器官的部位及发音方法。用/i/与/i:/相比,发/i:/时舌位较高,口较闭,舌头肌肉较紧张,时间也较长;而发/i/音时则舌位稍低,口少开,舌头肌肉松弛,时间很短,只是松懈地,轻松地发出来就行了。/i/舌位的高度和开口的程度必须介于/i:/和/e/之间。同时连续读/i/、/i:/ 、/e/,逐渐放低舌位逐渐把口张开;然后再连续念/e/、/i:/、/i/,舌位逐渐抬高,口逐渐合拢,这样就可以体会到/i/、/i:/ 、/e/三者的区别了。

2.2 东北方言对学习英语语音辅音负迁移影响

东北方言在对英语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在辅音方面比较明显,尤其是东北地区很多学生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对其英语语音学习造成很大障碍。

首先,下表将比较普通话中的平翘舌音与英语相应音素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8]。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这些音素上的发音通常很可能听上去极为相似,但事实上是有声学上的细微的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东北地区很多人在说汉语时把zh、ch、sh都读成z、c、s,迁移到学习英语语音学习中去时,因为把平翘舌音混淆,就造成了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发音。例如:把shell/∫el/误读为sell/sel/。

Flege的分析表明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调整修饰他们的发音,使之听上去与英语发音更为相似。然而,这种调整通常并不会带来完全正确的英语发音,而是介于英语发音与母语的发音之间的一种妥协形式。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只出现于母语与英语之间。

2.3 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语调影响

在汉语中我们讲究声调,而在英语学习中重视的是语调。语言中常用的超音段的表达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其中音高的使用最为广泛,也最为复杂。音高变化的物质形式表现为声带的基频变化。这种变化在语言中的运动统称为旋律(melody)。如果旋律以音节或词作为其基本载体单位,那么这种旋律称为“声调”(tone);如果以短语或小句作为基本载体单位,那么这种旋律称语调(intonation)。

传统的汉语语音研究中,把每个音节分为声、韵、调3部分。声调虽然是音节中与声母、韵母同等的组成部分,但在语言的结构系统上却有不同的本质。英语也有音高的变化,不过音高变化所涉及的范围不是音节,而与短语或句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高旋律主要表现为语调,英语因而称为语调语言。实际上,语调的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确定每个调型代表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口头交际中,句子的语调要受语境和说话人心理因素的制约,表现在相当大的灵活性调型与句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相互交错的,缺乏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上升语调并不只是一般疑问句才用,有些祈使句和表示关心的特殊疑问句也可以用。所以,一种调型并不只属于一种句型,而一种句型并不一定只有一种语调标志。通过调查,黑龙江省学生的语调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吉林省和辽宁省学生的语调问题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辽宁省葫芦岛一带,方言不分陈述、关心还是疑问大多采用升调调型。受其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语调调型含义和表达会产生歧义。例如:a:Don’t love me (升调)?(问句)b:Don’t you loveme(降调)?(感叹句)而对于受葫芦岛地区方言影响的同学,他们在表达时会采用a的调型,采用升调语调,所以往往不能充分表达b中的调型含义。

3.学生学习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上文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介绍,及其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种种负迁移影响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只有通过对对英汉语音对比分析、东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异同点掌握,学习生在英语学习时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感,才能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点,从而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此,本文将从实际研究过程中以学生角度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旨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供学生参考学习。

3.1明确学习目标,从根本上端正思想态度,克服情感因素的障碍

态度往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生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在大学基础阶段开设语音课程对于无论是英语专业学生或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刚入学时就对自己进行语音测试,结合方言特点确定自己的发音问题,并主动组合分组,即把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有类似发音问题的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团结起来,互相鼓励,共同克服胆怯心理,抵触和焦躁情绪。这样看似费时费力,但对以后纠正学生的英语语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好语言关,是必须的。

3.2系统学习英语发音发音方法,切实落实正音工作

老师讲解音位时要详细记录每个音发音时的舌位、唇形大小及发音方法。牢记口腔各部位的平面图,分析每个音的发音特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学生在模仿时可以采用对镜子练习,帮其纠错。

例如平翘舌音不分的英语学习者应充分的学习了解/z/、/s/、/ʤ/、/t ∫/、/∫/这些易于由于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音缺陷而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负迁移影响的音素的发音位置,同时学习正确的发音方式,积极与方言的发音进行区分,在不断练习中掌握对这一系列易混音素的区分。其次,由于运用普通话时平翘舌音混用的语言习惯会对英语学习运用相应的音素产生负迁移作用,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英语相应相似音时也产生混淆,所以建议可以练习说正确的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3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听音训练和模仿训练

可采用对照法与对应法,即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各种音像资料,要多听原汁原味的英语,感悟地道、-纯正英语。平时多听一些BBC广播、新概念英语,并对其语料进行分析然后再模仿、录音、对比,以便找出错误后可以及时纠正。或者利用娱乐时间听听英文歌曲、看看经典英文影片,与班级同学共同创造语言环境,每天将自己身边的趣闻进行整理并作出mini-presentation,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英语,互相发现并纠正由于受方言影响所犯的语音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知识。此外,还建议每学期都参加语音技能测试,通过与老师交流,掌握自己语音面貌的提升进度。

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语音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的成因解决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方面为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在英语语音的学习和教学中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言迁移学说及东北方言语音特点的相关问题,而后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中元音、辅音和语调的负迁移影响,最后根据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采取的应对策略。母语及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确实存在,并不局限于东北地区,并且从不同程度上对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学习草测造成了负迁移影响,如果能通过对两种语言分析比较进行学习,相信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及注意并减小负迁移的影响作用。本文旨在引起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对方言负迁移影响的重视,并有意识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较为标准的英语口语。

参考文献:

Ellis, 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Flege, James E. 1981."The phonological basis of foreign accent: A hypothesis" TESOL Quarterly,15: 443-455.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省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胡壮麟等. 语言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

韩艳.东北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吉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李瑾. 2007.《自学国际音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徐朝晖 刘波.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语音对比及东北学生的发音误区叹息.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

张晓敏.现代汉语中东北方言的语音变体初探.松辽学刊, 2001.

篇2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思维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模式。高中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思维方式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注重于学习书本知识迎接考试,却忽略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涉及文化思维方式时,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语法较为复杂。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表达简洁。举个简单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I sat in the den,while listening to music,enjoy the love story,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keep tits.用中文表达就是: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坐在书房,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爱情小说,突然听到玻璃窗上发出声音,接着一只小鸟站在我的窗沿上,后边跟着两只可爱的鸟宝宝,不停地欢叫。英语的时态运用也比较灵活。如汉语需要用某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英文中只需要变化时态就可以解决。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较下来,中西方在思维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习惯迂回,曲线思维,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中国人习惯比喻,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就喜欢下定义,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侧重综合考虑,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重视逐步分析,凡事一分为二。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注意逻辑性,先详细解说某件事的原因,讲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会有个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他要表达的目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喜欢直攻主题,先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说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在表达意义上让人觉得不是在解释这件事,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不会像中国人表达“因为……所以……”一样,“Because、so”这些因果词语反而不经常放在一起,在分析一件事上,他们会将general转化成specific,然后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中西方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比如用中文表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而来世只是一种虚无的寄托,一种放弃的借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分每秒,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用英文表达,它的表达方式则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鼓励学生学好祖国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鼓励学生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国国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才能体会到中西的差异,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独立思考,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2.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要想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方面有所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将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英语思维。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创造能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首先应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掌握正确的英语思维方法。此外,语言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课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争取主动发言;在课下,组织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面文字,用写作的形式进行锻炼,或者到“英语角”去练口语。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对英汉语言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深度重视,培养学生多思维考虑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本国文化,还要学习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开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DB/OL].中国教育人才招聘网,2008.

[2]侯莹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东农业教育,2006,(3).

[3]关于中英文思维之差异[DB/OL]..

篇3

1专业综合介绍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天花”这种病菌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

现在几乎每所医学院校都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预防医学人才的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而且相对人数要远少于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多选择,想继续深造,可以读硕士、博士,对预防学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想参加工作,也有比较广的就业面,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

2专业教育发展状况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和统计学、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的欧洲,那时并没有专门的预防医学教育和专门从事预防医学的人才,而是由一般医护人员担任。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爆发后,大批难民、伤员的出现使传染病和感染病广泛存在,国统区内北平、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了公共卫生学系,招收了少量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解放区于1940年在延安创办中国医科大学,也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建国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期,我国广大地区群众在饱受战火摧残之后处于贫病交加中,各种疫病广泛流行,繁重的防治工作,急需大量专业人才。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

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1955年初,卫生部决定将现有9处公共卫生专业调整合并为6处。1955年秋,按全国六大行政区划分,设立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哈医大卫生系、山西医学院卫生系、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已并入复旦大学)卫生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四川医学院卫生系,当年,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1702人。1958年“”时期,全国17个省、市的医学院校盲目追求数量,又先后建立卫生系17处,到1962年夏,17处卫生系,都先后下马,仍保留原6处,设备师资稳中有升,招生规模与前持平。

欧美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全与完善,有完整的卫生防疫和社会医疗体系。因此,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很发达。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有284所,其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国际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近30年独立的公共卫生学院,其生源为已完成本科教育的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改革开放之后,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原6处卫生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四川医学院设置了卫生检验专业,武汉医学院增设了环境医学专业。1985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原卫生系基础上,首先建成了公共卫生学院,设有卫生、卫生检验、卫生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4个专业,共15个教研室。继之,北京医科大学(已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已合并新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都先后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到1995年,全国共有公共卫生院系共41处,招生总数达5753人。

从1981年始,哈医大等原6处医学院的卫生系开始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至1995年,已有10所医科大学开设了研究生专业,北医大、上医大、协和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研究生院,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还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办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招生20名,学制3年。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8年,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已培养硕士生648人,博士生32人。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已明确做出承诺。

3专业培养该专业培养从事预防医学实验工作与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卫生管理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卫生医师学生在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创造条件建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篇4

[关键词] 血液科;高危跌倒人群;预防;跌倒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3-01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simple falling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for prevention of fall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Methods 131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3 to Febr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opulation of falling was determined by the assessment scale of risk factors of falling universally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1715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was determined by modified simple falling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Afterwards,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given same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falling, the pati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nursing staff and the nurses' awarenes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ccidental falling was observed in 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ccidental falling was observed in 2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Prevention; Falling

跌倒是l生在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不论有无造成身体伤害,非预期性的跌落地面或其他平面。防范和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着重关注的护理安全问题,我院从2012年开始全院应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确定跌倒高危患者,并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但对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发生风险却评估不足,本院设有单独的血液科病房,从2014年3月起施行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人群,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131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705例,女612例,年龄1~91岁,平均(43.00±4.79)岁;另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171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892例,女823例,年龄1~89岁,平均(46.00±5.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我院普用的跌倒危险评估方法,方法如下:以分值评出0分为无风险,1~3分为低风险,4分及以上为高风险,标准如下:最近1年有不明原因跌倒(有频繁跌倒经历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意识障碍(烦躁、谵妄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视力障碍(单盲、双盲、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复视等)(双盲评4分,列为高危)1分;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降压、利尿、抗癫痫剂、麻醉止痛剂)1分;年龄≥65岁(年龄≥80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住院中无家人陪伴1分;头晕、眩晕2分;活动障碍、偏瘫3分;体能虚弱(生活能部分自理,白天过半时间卧床)3 分。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跌倒高危人群。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是根据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而制定的评估表,以分值评出0分为无风险,1~3分为低风险,4分及以上为高风险,标准如下:最近1年有不明原因跌倒(有频繁跌倒经历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意识障碍(烦躁、谵妄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视力障碍(单盲、双盲、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复视等)(双盲评4分,列为高危)1分;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降压、利尿、抗癫痫剂、麻醉止痛剂)1分;年龄≥65岁(年龄≥80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年龄≤8岁(年龄≤3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住院中无家人陪伴1分;头晕、眩晕、性低血压2分(眩晕症评分4分,列为高危);活动障碍、偏瘫3分;体能虚弱(生活能部分自理,白天过半时间卧床)3分;血红蛋白

1.2.3 护理干预 两组均实施相同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针对高风险跌倒人群护理措施:①床头放置高危跌倒警示卡。②保持病房灯光明亮,穿合适裤子,穿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③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离床活动时家属陪护。改变应遵守“三部曲”:平躺30 s、坐起30 s、站立30 s,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尤其是夜间。④如果头晕或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下床前先坐于床缘,再由照顾者扶下床。⑤如果在行走时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不能移动时,立即原地坐(蹲)下或靠墙,呼叫他人帮助。⑥将信号灯、眼镜、杂志等放在随手可取之处,学会床边呼叫器的使用。尽量将私人常用物品固定放置,保持走道通畅。针对低风险跌倒人群护理措施:①保持病房灯光明亮,穿合适裤子,穿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②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③尽量将私人常用物品固定放置,保持走道通畅。

1.3 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

1.3.1 跌倒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的跌倒事件例数,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

1.3.2 患者护理满意度[22] 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

1.3.3 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知晓率 查找文献,未找到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的参考数值,采用本院常规质控检查的对患者病情查检表,总分100分,床号5分,患者姓名10分,诊断15分,用药20分,躯体症状30分,异常化验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风险评估结果和护理后跌倒事件比较

对照组低风险概率高于观察组而高风险概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意外跌倒发生率(0.5%)明显高于观察组意外跌倒发生率(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P

2.3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比较

改良量表更易操作并适合本科实际情况,使得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 vs 89.0%,χ2=52.6,P

3 讨论

在医院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事件,对患者来说会增加痛苦,严重者可以致残、延长住院日、增加经济负担;对医院来说,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使患者对医护不满意。因此预防住院期间跌倒发生始终是医院高度重视的护理内容之一。为此我院从2013年开始就要求全院病区实行跌倒风险评估。但是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病区仍发生意外跌倒事件7起。针对以上事件,本病区对发生跌倒病例仔细分析讨论后考虑原因有:①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血液科疾病贫血患者众多,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据文献报道,血红蛋白水平每下降10个单位,跌倒的发生率增高45%[1]。血液病患者长期贫血,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跌倒重视程度差,容易跌倒。②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患者出现贫血,只表现乏力,易被患者忽视,日常活动未注意。③血液病患者化疗打击大,恶心呕吐明显,体能虚弱。④血液病患者大量的水化碱化,应用利尿剂,排尿频繁。⑤血液病患者病程长,反复住院,无人陪护。⑥血小板低的患者,虽无跌倒危险,但其跌倒后果严重。针对以上原因和结合文献报道[2-14],2014年3月起施行适合我科患者特点的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跌倒高危人群。

改良简易高危跌倒评估量表有以下优点:①该评估量表根据血液病特点新增指标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使护士可以预见性并及时地评估、识别和处理患者潜在的跌倒危险因素,不仅增强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也加强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②该表格新增指标都是客观指标,不存在主观因素,容易命中目标,不存在模糊概念,使用简单,适用于各层次护理人员,容易普及和操作。③该表格新增的指标都是反映血液病常见临床表现的指标,如体温体现患者有无感染;血色素、血小板指标体现患者骨髓增殖情况;化学治疗体现患者的治疗情况,这就督促护理人员在使用表格评估时对该患者病情有全面的了解,从结果中也体现这一优势,使得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 vs 89.0%,P

应用改良简易风险评估表比全院普用跌倒风险评估表更能发现血液病患者的跌倒高危人群,分别为38.0%比31.0%(P

[参考文献]

[1] Oharmarajan TS,Norkus EP. Mild anemia and the risk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 from nursing homes and the community[J]. J Am Med Dir Assoc,2004,5(6):395-400.

[2] 鲍红霞,张仪仙,李玉玲. 血液科患者的跌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12-2313.

[3] 陈传凤,李惠英,周志琼. 血液病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当代护士,2014,11(中旬):186-187.

[4] 俞筱兰. 血液科重度贫血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744-775.

[5] 毛沫波. 血液科患者跌倒原因及防范对策[J].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2):21-22.

[6] 覃美玉. 应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预防肿瘤患者跌倒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93-95.

[7] 李亚玲,廖健敏,彭敏,等. 住院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及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1179-1180.

[8] 崔妙玲,应燕萍,彭雪娟,等. 96例住院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43-45.

[9] 于梅杰,邢圆圆. 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6):373-374.

[10] 马静玲,梁小艳,蒋雪丽.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222-223.

[11] 寇雪琴. 跌倒危险评估表在血液科患者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13-15.

[12] 敲鳎杨丽然,胡雁,等.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63-1165.

[13] 张素丽. 血液科常见纠纷隐患及防范对策[J]. 医院管理论坛,2013,30(5):25-26.

[14] 李亚玲,蔡鹏,廖建敏,等. 跌倒风险评估在住院病人预防跌倒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9-20.

[15] 陆瑞珍,麦洁文,刘兰萍. 预见性防跌倒护理在心脑血管病区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73-74.

[16] 徐丽珍,付芙英. 细节管理在防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33-134.

[17] 何丽莉. 血液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医学信息,2011,24(12):522-523.

[18] 邹天韵. 住院患者防跌倒监控在血液科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88-89.

[19] 刘波,张楠,孙秀杰. 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及预防记录表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5,22(4):34-36.

[20] 陈晓君,黄丽华. 国外跌倒管理模型的相关研究及启示[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54-256.

[21]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篇5

关键词 乡村医生 预防医学 模块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09-04

Research of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rural doctors

JI Ying, ZHOU Zhiyua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rural doctors,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improve the actual work abi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t primary-level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dular training syste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or rural doctor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by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students, th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method showed the more advantag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rural doctor; preventive medicin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要求[2]。社区预防医学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3]。因此,对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4]。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嘉定区政府合作建设的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对乡村医生专业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作了改革和实践,以期为探索与新医改相适应的、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专业G10级学生71人和G11级学生80人,该两个年级的学生均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与相关临床课程,已具备预防医学实践的理论知识。

1.2 方法

研究方法:设计社区预防医学实践训练模块体系,经过社区现场实践训练后,采用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比较、教师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影响、实践教学管理效果以及对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学习方法改进和知识技能扩展等方面。

1.2.1 模块系统设计

本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块体系设计的目标是让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的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社区基层预防医学工作,具有经过系统预防医学理论教学背景的医学生用本系列模块进行实训,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体现高职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优势[5]。

从基于社区预防医学事件处置的实际工作来看,所有的模块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基层实际工作开展的适宜技术集。因此,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富有弹性的模块化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训练单元,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部分训练内容依照上海市地方的业务规范编写,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区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整个体系包含70个模块[6]。

1.2.2 单个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设计以素质为核心、以解决社区预防医学事件的能力为目标,设计层次清晰,语言简明,不出现大段的理论阐述,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归纳、精练,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应用现实层面。

模块的结构包含:①预备知识提示;②知识要点;③教学资源准备;④教学流程;⑤建议讨论要点;⑥思考与练习;⑦知识与技能扩展。模块前部的预备知识用于提示学生在模块的实践学习之前需要的背景知识,并提供知识溯源;知识要点含有知识、技能和心理3个层次,使学生清楚关键学习点,这些要点最终落实到社区具体的预防医学事件;教学资源准备阐明了模块教学执行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设备资源等;教学流程是按照实际社区开展预防医学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流程,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建议,为教师编写个性化教案和组织教学扩展思路,并附有实际工作的表单和文件。考虑到各地业务流程的特点和侧重,教材中尽量按照国家规范指定的要求,其余则大多采用上海市相关规范文件规定的表单和信息管理工具界面,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建议讨论要点与思考练习根据教学要求,对该模块的知识要点进行应用层面的复习;设计教学器材准备、社区公共关系处理等环节,为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方便;模块的后部提出知识与技能拓展的建议,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溯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持续学习创造接口和条件。

1.2.3 实践教学中的模块选择

在进行实践教学训练时,根据本地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和社区实际工作情况来选取模块,在社区现场的不同时空里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实践训练。同时,模块体系中有些是基本技能模块,有些是综合提高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在本体系的模块群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模块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模块调用,完成教案的设计。

本研究中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医学生,针对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选用的模块是:①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由性病教研室实施;②预防接种实施,由免疫规划教研室实施;③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现场准备和数据整理分析,由学校卫生教研室实施;④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由防疫消毒教研室实施;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分组管理,由慢病教研室实施;⑥饮用水卫生建档,由职业环境卫生教研室实施;⑦蚊媒传播病传播媒介应急处置,由病媒生物教研室实施。

1.2.4 问卷设计

学生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预防医学课程的喜好兴趣和重视程度以及预防医学的社区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含4个子项;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现场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含29个子项;第三部分是关于学生经过社区实践训练后对自己的基本素质提高的评价,含18个子项;第四部分是主观描述,对实践训练的教学质量提出建议。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评价内容与其它学科实践教学进行类比,评价采用5分等级描述,1为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满意;2为不重要或不满意;3为一般;4为重要或满意;5为非常重要或非常满意。

2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参加的学生共151人,发出问卷151份,回收151份。对各部分的子项分值进行累加后得出均值,然后作出模块化实践教学与传统实践教学的差值。

第一部分的选项中,91%的学生选择继续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块化实践训练,而选择二级医院临床仅占9%;毕业后就业意向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生为86%,而其他医疗单位仅14%。

第二部分的选项中,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分值为703.00,传统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为541.00分,差值为162.00;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的差值分别为87.60、79.50和73.92(表1),显示模块化实践教学和传统实践训练的明显不同。

第三部分选项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展、学习方法改进、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方面,差值分别为83.33、75.12和163.84(表2),显示模块化实践训练在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社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的分值差达到163.84,说明模块化实践训练体系中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设计具有明显效果。

第四部分的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看法与建议中,大多数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新颖性表示感兴趣。喜欢用学过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尤其在基层公共卫生的实际工作场所,具备真正现场时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教学场景,具备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与之适应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在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建议集中在预防医学的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3 讨论

通过本次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能够胜任基层社区预防医学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的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适宜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就模块化实践教学的优势而言,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实践所在地的公共卫生资源和时空条件选择模块,进行灵活的教案设计,同时也是注重体现提高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最佳教学路径与方法。

模块化教学要求训练对象需要有前期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初步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另外,需要带教老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公共卫生社会资源来完成基于社区现场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维权, 王月云, 熊光练, 等. 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2): 278-280.

[2] 朱肖菊, 朱朝辉, 王晓杰.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5(5): 220.

[3] 井明霞, 唐景霞, 毛璐, 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 农垦医学, 2011, 33(1): 89-90.

[4] 周新源. 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 职教通讯, 2007(6): 37-38.

[5] 张青碧, 甘仲霖, 李祥, 等.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2(4): 46-52.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专业;教学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也从个体治疗型向着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型转变,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任务,也是临床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护理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护理、 预防、 保健、 康复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预防医学》 对于护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兴趣不大,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中引人了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互动性及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两个班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学生年龄、入学成绩均具有可比性。两个班由同一教师授课,采用同一教材、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老师讲为中心、学生主要是听,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

1.2.1案例的形成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比较客观、规范的案例。按照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来选择案例。案例的编写要简单、内容丰富,紧扣课堂目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有教师的启发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2.2通过案例的讲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教师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

1.3效果评价期末理论考试,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同一试卷,闭卷考试,统一标准阅卷、评分。

2结果

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72.5±10.6分,以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班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86.9±7.3分,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针对课堂内容选取恰当的临床病例,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3]。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而且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中心、同学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案例,使学生仿佛亲临教育教学现场,借案例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学生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在课堂上的角色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感到理论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能自觉地把教材内容与病例结合起来,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进行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的分析、总结和给出现成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经验则容易冷场,往往造成教学失败。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所需时间比传统教学多很多,需要教学者有较高的技能和经验。总之,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为聪.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 PBL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12,39(1): 265-266.

[2] 谭艳.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151- 153.

[3] 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6):91-92.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某省11个市按南、北、中及不同经济条件分为三层,每层抽取1个市,对随机抽取的市级及该市所有的县级人民医院、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对医院、疾控机构的相关领导等11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1.2研究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人力、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慢性病防治、医防认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员情况

被调查的医疗机构中,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以大(中)专学历为主,占60.44%,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人员仅有12人,占13.19%。疾控机构中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1.09%,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48人,仅占47.52%。可见,从专业角度来讲,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疾控机构都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问题。

2.2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在调查的31个机构中,预防保健经费能得到保障的仅有2个,有一定缺口的有10个,得不到保障的有19个,占调查机构总数的61.29%。

2.3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情况

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各级疾控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预警在观念和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被调查的机构中都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都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期分析制度,但在如何做好预警工作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两个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与防治的检查与督导工作还没有在所有疾控机构开展,检查督导的频次也相对较低。

2.4慢性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情况

中部地区的肿瘤、死因漏报调查的情况偏好(90.9%),南部和北部地区偏低(分别为21.4%和16.7%),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开展社区健康促进的试点也呈现同样的情况,北部地区开展社区健康促进试点的为0,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按2010年人均经济排名分三层,依次为中部、南部和北部。可见,经济较好的中部地区,在肿瘤、死因漏报调查和社区健康促进试点方面做得较好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的重点放在了社区,但是医院对于常见慢性病社区工作开展情况不佳,在被调查的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多或少地都在做,但还未形成专门的队伍,也还未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方案,慢性病的管理基本属于空白。

2.5医防关系认知情况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86.49%的人认为医防关系存在分离。关于分离的原因,59.67%的人认为是由于传统的重医轻防,58.06%的人认为与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长期的独立发展有关,35.8%的人认为与政府协调管理和职能不清有关,12.9%的人认为与医学教育专业化有关。在深度访谈中,院长一致认为,疾控机构的指导力不足,两者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协作机制。同时,医院除了常规的传染病的报告外,其他的疾病控制工作不知道如何去做,疾控机构缺乏这方面的规范。疾控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疾控与监督分离后,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医疗机构的配合度降低。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沟通是每周例会制,院级分管领导不参加,工作落实不到位,例会制形同虚设。当前政府责任的缺失,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缺乏两者合作的资金和环境,这些都是影响医防关系的主要原因。

3讨论

3.1疾病控制体系对医防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多头管理,资源不能整合,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无法开展,同时不能共同了解疾病的发展形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疾控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离,疾控属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对医疗机构只具有指导作用。一般而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的人员先到达现场采取技术措施,但是遇到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或对象不服从管理,尤其在紧急状态时,直接影响应急能力的发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政和业务相统一,体现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增强了疾病控制机构领导者、组织者、业务指导者的作用,扩大了疾病控制中心的影响,加强了联邦、州、地方三级机构之间的联系[3]。具有可借鉴之处。

3.2利益冲突现实对医防关系的影响

涉及医防关系的主要利益集团有政府、医院、疾控机构三方。主要的冲突表现是:(1)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与公立医疗、疾控机构公益性的冲突。2003年以后,政府对疾控机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仍然存在缺口,距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额投入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县级机构财政投入尤其缓慢。有偿服务依旧是维持机构生计的主要手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注重有偿服务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4]。近几年的医疗体制改革重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忽略了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改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县级医院既靠治疗患者取得业务收入,又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治与防的矛盾得不到调和,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疾病控制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2)医院内部临床医学专业技术给专家带来的利益和预防医学的公益性的冲突。根源是名誉和经济利益的问题,临床医生总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做大做强,既可以给自己带来知名度,又可以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而预防医学是公益性的,短期看不到任何回报。(3)医疗和疾控机构对于医防关系观点不统一。医疗机构对于医防分离的观点更加倾向于指导者的水平和有一个好的沟通机制。疾控机构的观点倾向于自己的职能。可以看出,医疗机构认为疾控没有指导能力,所以在一些时候不理会疾控人员的意见,而疾控人员认为自己应有权利命令医疗机构听取自己的意见。3.3医学教育专业化对医防关系的影响医疗机构的防保和感染管理人员大部分来源于护理人员和临床人员。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承袭苏联的教育模式,注重单一的专科教育,临床医生专业技能狭隘,缺乏整体思维及群体观,缺乏疾病预防观念和知识[5],加上基层预防继续教育的缺乏,导致预防专业知识的严重缺乏。疾控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受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束缚,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只会防不会治[6]。#p#分页标题#e#

4建议

4.1强化责任担当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的同时,需继续加大对防病机构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把投入的重点放在提高对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检测手段和监测预警能力上,放在提高预防保健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的敏感程度上。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职责,引导管理人员重视健康促进工作,强化医护人员的健康促进意识和技巧。

4.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在应对各种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倡导早期预警、及时介入、事前控制。早期预警的关键在于三点:(1)组建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通报各自岗位上掌握的国际、国内尤其是当地的疾病信息,共同探讨、分析、预测近期或未来一段时间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做出结论。(2)疾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捕捉疫情信息。(3)对医疗机构防保工作实行委派制。弥补疾控机构有职无权的缺陷。人员由疾控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足额委派,设施以及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单列预算给予保障。

4.3加强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该省基层现行防保科和感染管理科人员普遍属于非专业人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偏低,应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专职人员具有预防医学大专或本科学历,把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纳入到评审中。重点加强疾控人员对防保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制定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规范。将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列入医院院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考核评比制度。

4.4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疾控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慢性病监测、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大多数医院未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报告和监测,需将死因报告和慢性病检测列入医生业绩的考核标准。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门诊、住院、院外服务各主要环节,并建立工作基础档案,建立完善健全的考核奖惩机制,做到计划、检查、评价和总结制度化。

篇8

岳阳市岳阳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地区2013 年4 月至2014 年3 月1 ~ 5岁儿童238 例,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儿童采用传统方法预防麻疹,实验组儿童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对比分析两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效果显著,较传统的预防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 现代预防医学;麻疹;预防效果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儿童中较常见。由于麻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发生大规模爆发,患儿首先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之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皮肤遗留有糠麸状脱屑、色素沉着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引发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应重视对麻疹的预防[1]。本文分析了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地区2013 年4 月至2014 年3 月1 ~ 5 岁儿童238 例,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儿童共计119 例,其中男孩62例,女孩57 例;年龄1 岁~ 5 岁,平均年龄(3.24±0.86)岁;体重7.5kg ~ 20kg,平均体重(14.53±3.62)kg;家长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5 例、大专40 例、高中43 例、初中21 例。实验组儿童共计119 例, 其中男孩60例,女孩59 例;年龄1 岁~ 5 岁,平均年龄(3.30±0.92) 岁;体重8kg ~ 19.5kg,平均体重(14.62±3.70)kg;家长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6 例、大专38 例、高中42 例、初中23 例。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体重、家长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预防方法

对照组儿童采用传统方法的预防麻疹,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根据要求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摇动药瓶使其溶解完全。常规消毒儿童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肤,皮下注射0.2~ 0.5ml/ 人。对与麻疹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被动免疫。肌内注射10% 丙种球蛋白0.2ml/kg,胎盘球蛋白0.5 ~ 1.0ml/kg;输注成人血浆20 ~ 30ml。3 周后再次注射[2]。

实验组儿童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在传统预防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免疫功能。指导家长合理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均衡,对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部分体质虚弱者适当补充免疫蛋白[3]。

采用中药预防麻疹传染,缓解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口服板蓝根颗粒、清开灵颗粒等中成药制剂,取金银花、茜草、紫草适量煎水口服。取牙皂、藿香、薄荷、枯矾、防风、麝香、辛夷、朱砂、雄黄、细辛、苍耳子、桔梗、贯众、陈皮、白芷、甘草、半夏、苍术等中药材适量研成细粉,混匀后加入凡士林中制成软膏,以棉签蘸取少许软膏涂于鼻前内庭处[4]。同时对家长进行麻疹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以消除其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在麻疹高峰期减少外出,不去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房间应定期开窗通风,如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对已发生麻疹患者隔离,严密监测疑似麻疹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避免麻疹大规模爆发[5]。

1.3 判断标准

对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皮肤斑丘疹者考虑发生麻疹,采用ELISA 法检测麻疹IgM 抗体,结果为阳性者确认发生麻疹[6]。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3 讨论

现代预防医学是以特定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和微观的技术研究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和作用规律,探讨外界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并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之目的。随着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将成为医疗体系的主导。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小儿,其传染性极强,如防控工作不到位,可引起大规模爆发。麻疹的发病存在一定周期性,一般大约每隔3 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流行。麻疹可对儿童呼吸系统、网状内皮系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表现为红疹、膜斑、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炎症症状,还可引起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发生于头面部的皮疹遗留色素沉着还会影响美观,因此麻疹目前已成为预防医学的研究重点。

麻疹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传统方法和根本措施,在麻疹防控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为8月龄,而8 月龄之前的婴儿因受到母亲抗体的保护,麻疹发生率较低。除了接种麻疹疫苗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儿童的免疫功能。儿童免疫功能的提高包括增加营养物质摄入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抗病毒治疗,预防麻疹传染,缓解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对家长进行麻疹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传染源。通过上述各种途径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

本研究中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者麻疹发生率仅为8.40%,明显低于传统预防者的23.53%;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者发生麻疹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8%,明显低于传统预防者的10.0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效果显著,较传统的预防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任军, 唐继海. 安徽省麻疹预防控制进程与有关对策思考[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403-404.

[2] 谢媛, 王艳. 现代预防医学对麻疹预防的疗效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579-580.

[3] 隋巧变, 于雪丽. 预防医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49-250.

[4] 姚新宝, 秦文, 苏梅. 小儿麻疹预防与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67-4968.

篇9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发现,并成为新一代的生物标志和靶点应用于早期诊断,从而把实验室内的的发现真正转变成临床的应用工具。自此,“转化研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2]。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概念,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验研究在人类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和发展新的诊断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疾病及其复杂性的了解[3]。作为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之一,“转化医学”虽然是一个专业术语,但却贯穿于医疗研究与疾病防治的始终。

国外医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发表了名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转化医学[4]。目前国际上多间大学都已开始设置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NIH设立了“临床和转化科学奖”,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陆续创立,更加体现了现在医学界对转化医学这一“桥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国内,国家新科技体系构明确了“一个中心:国家转化整合医学研究中心;三个支撑:研究型医院、研究现场、协同科技环境体系的科技支撑战略”的新思路。目前,医学临床、药学等领域的转化医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在预防医学中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和涉猎。

2预防医学中的转化之路

大量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因此,只有构建强大的预防医学创新体系,将高速发展的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尽快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服务中,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级预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增进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2.1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apical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

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对于人类营养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验室到临床,基因多态性的存在被认为是一个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转化障碍[5]。而对于营养学,这一障碍却恰恰成为营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营养需求的质和量的不同。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等名词对由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个体差异已显得不完全实用了。而近年来日渐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则为营养膳食摄入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了可能。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常见C677T多态性便是饮食-单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去的研究发现,叶酸和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3]。而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缺乏这一关键酶将导致严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MTHFR有两种多态现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欧洲人中,MTHFRC677T的发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在缺乏叶酸的情况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神经管缺陷儿童的出生率。

由此可认为,对于携带MTHFRC677T基因的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优生学的预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态性和饮食的相互作用与多种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间关联紧密,包括癌症、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国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经开始就基因-饮食的相互作用特点开展专业诊断,为个体的饮食补充决策给予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从人群膳食指南到个体化膳食指导的转化,将会是新世纪的营养学发展趋势所在。

2.3转化医学在妇幼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1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聋[18]。而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也多达3余万人。不可忽视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占有高达60%的比例。如何通过快速、敏感的筛查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降生,是妇幼保健的关注重点之一。

近年,我国遗传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遗传性耳聋中的基因位点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研究所联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为遗传性耳聋的广泛筛查,尽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病因学方面的证据。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人民总医院进行的515例双盲对照实验中,芯片结果与测序结果符合率为100%,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为42.41%[19]。从而使得该技术在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医院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一检测技术能否像唐氏综合症的产前诊断那样灵敏与特异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在这个从基础到临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儿少预防保健技术的过程是明确的———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研究,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协同相应产业共同开发,推出相应手段应用于临床与预防保健。

2.4转化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正是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疫苗的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带来了新曙光:例如,传统的疫苗生产的方法从研发、毒理学和动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体试验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近年来,疫苗佐剂改良、皮内接种节约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遗传学技术和应用重组DNA技术直接细胞培养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20],而采用鼻腔喷雾的方法也将使接种更简易快速[21],同时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政府对于疫苗管理审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因此应该认识到,以基础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成果为支持,相关企业产业化为依托,多学科共同协作为平台,政府的决策支持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和科学实践结合,把“转化医学”的桥梁搭建于研、产、学的鸿沟间,实现科学进步、公众健康的双赢局面。

篇10

[关键词]医学美学演进过程思想内涵发展展望

医学美是医务工作者维护与塑造人体美的创造性实践的产物,是医务工作者在维护人的生命力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的信息,是医务工作者医学道德美、学术理论美、专业技能与技巧美、服务行为美、医学环境美以及它所维护、修复、塑造和强化了的富有形体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医学人体美。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无论医学还是美学,其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作为这两者的结合,医学美学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美学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探寻其来龙去脉和科学内涵,对于认识美、维护美、创造美意义重大。

一、中国医学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中医美学思想的发端(远古——春秋)

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群体生活。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卫生保健和爱美倾向的萌芽。人类通过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的积累和扩大利用自然物治疗,回归健康。通过实践的探索,产生了医学美的萌芽。

2.中医美学思想的初创(春秋——三国)

人们对疾病和卫生工作有了新的了解,建立了医事制度。一批医学家撰写了《黄帝内经》,形成为中医早期美学思想的基础。南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我国辨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医学审美的坚实基础。外科专家华佗,创造了“五禽之戏”的医疗体操,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之先例。

3.中医美学思想的丰富(晋——元)

西晋短期统一以后,经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至隋代又复归于统一,到了唐代呈现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中医美学思想随之出现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在医学理论、临证医学、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都体现了医学美的要求和医学审美思想。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医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医学著作大量出版,临证医学、预防医学出现了新的成就,扩大了医学美学思想的范畴。

宋朝的全盛时期,由于医学教育的发展、教育方法向真实性方面不断改进。医学绘图在求真、求美方面要求更高。

宋、金、元时代的中医学美学思想很活跃。人们常以刘、李、张、朱四家为代表。刘河间在阐发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时,大量地观察了人们在生活环境中不协调而出现的疾病作为火热证的辩证论治依据,充分发扬“亢害承制”的理论,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控制疾病转化的意义。李东垣强调要避免疾病的发生则应从增强胃肠机能着手,必须增加营养,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著成《脾胃论》。张子和在治法上独树一帜,善用汗、吐、下三法,根据不同发病原因和疾病发生的不同部位进行辨证施治。朱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提倡“收心养心”调养神明。除四大家外,养生学家丘处机,营养学家忽思慧,骨科专家危亦林,外科学家齐德之,治痨专家葛可久等,都以各自特长著称于世,并丰富了中医美学思想。

4.中医美学思想的发展(明——清)

明、清中医美学思想表现了曲线发展或持续过程。许多医家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追求整体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维护了人体阴阳的平衡。由于温病的流行,温病学派兴起。叶天士系统地提出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又提出三焦辨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在防治疾病中的辨证美。

二、西方医学美学思想的演进过程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古代希腊是欧洲医学史上值得骄傲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使医学纳入了理性的轨道。医学美学思想以古希腊、罗马医学和美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体美与健康的和谐统一;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医学审美认识的提升;医疗实践丰富美的内涵;医德与医美相得益彰的演进过程。

三、医学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朴素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人们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认识非常模糊,认为患病的原因就是邪气侵入,治病的手段也以驱邪为上,其理论是极其朴实的,施治方法源于某种简单的推理,命运确定着人的健康归宿。

2.生物医学模式阶段。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医学家对于疾病有了借助认识的手段,也有了对抗病因的生产能力。这一阶段,医学家从细胞学水平上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消灭、控制生物学致病因素上驱除疾病,保护人体健康。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与产生,在这一阶段被誉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医学服务的宗旨从生物学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方向扩宽,它不仅使人躯体上没有疾病,同时还重视消除心理社会致病因素,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维度确定健康的质量。

4.增强健美素质,提高生命质量阶段。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是躯体无病损,心理上要健康,社会适应上使人有美感。人们的生命质量层次从初级生命质量观,经过中级生活质量观正向着高层次的满足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过渡。要实现人们生命质量的高要求,必须把医学人体美作为医学审美对象的核心,进行医学审美实施,评价医学实施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圆满适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医学人体审美需求。

四、医学美学的科学内涵和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美学及其研究对象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表述。

1.医学美学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医学人文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医学技术学科的性质。一方面,是由于它与传统美学的亲缘关系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医学应用技艺的广泛性特征所决定,人们可以运用医学美学知识于美容医学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把它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康复及临床医学各科的医学实施中。医学美学将会把传统的“医学科学”升华为一门“医学艺术”。医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中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即医学美与医学审美及其规律。这是医学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医学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及其健康之美,即医学人体美。二是维护、修复和塑造医学人体美的一切医学现象,包括有助于增强医学人体美的医学技术实施、医学审美理论、医学审美行为、医学审美环境和医学审美关系等。因此,医学人体美是医学美学研究的核心。强调“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

2.医学美学是一门研究和实施医学领域中的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和医学美的创造的科学。其宗旨在于调整和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高度和谐和统一,不断提高人体素质和生命活力美感。它具有人文医学和应用医学的双重性质。

3.医学美学是在研究人的健康美的基础上,对医学领域中的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的研究。

五、医学美学思想发展展望

随着医学发展的进程,人们在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日益扩大了对医学美的认识,重视和突出了医学审美观点在医学中的应用。我国十几年来,陆续出现了医学文章论述医学美学问题,但多数文章还是在探讨各分支医学和临床各科医学论述中,涉及医学美和审美选择,审美处理等方面。为了把医学实践求美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推广应用,使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工作及学习中按照医学美的客观规律更好地解除病人的心身疾苦,满足人们追求健美的正当需求。全国第一次“医学美学”学术讨论会上对医学美学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医学美学的理论体系。

爱美是人的天性,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自身健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学美和审美理论将得到更普遍的运用。医学美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前景将是灿烂的,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

著名的瑞士医史学家HSigerist指出:“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机体复元,医学的目的还要使人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乃是社会的……增进人的健康无疑是一项社会任务,要求政治家、劳资双方,教育工作者和医师等各方面协调努力。”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渗透医学领域,对健康和疾病普遍存在着“生物医学观”,形成了基于生物科学的单一医疗模式。但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及社会人员的综合体,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就不仅仅是生物体变化的一面,而且社会和心理等因素也不断交融影响,原来的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医学美学的研究,正是适应全方位医学模式的转化。它要求研究人际关系的和谐、环境美、审美心理对健康的作用,还要求研究所有能增进人体健美的广阔领域。我们还应注意研究因长期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所铸就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物质和模式:天地人综合整体的医学模式;以五行—脏象学说为主体的哲理性医学理论;实用理性精神的医疗体系;伦理主义的医学精神等等。

2.医学重心从治病向防病的转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兴起,医学美学对于指导防治疾病,保障人体健美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贝尔纳指出:“未来医学所关切的,当是健康而不是疾病。”人类不希望一旦疾病缠身而去求医,而是追求疾病的预防。因此,除了营养和适当运动维持健美的手段外,凡是有利于保障健美的因素都将是预防医学中的课题。向保障“健康”人的健康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前景。这些都将以医学审美观为引导,作出最好的抉择。

3.健康需要从防治疾病到追求形体美

当今医药已进入日用品领域。如保健食品、抗衰老药、药用化妆品、药物肥皂和药物牙膏等,这些物品有助于维护机体和容貌健美,适应了人们追求青春常驻,推迟衰老的需要。还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并不满足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形体和容貌的健美措施,还追求能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健美的途径。因此,对医学,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能真正改善、纠正形体容貌的某些缺陷和不足的整形外科、整容外科、口腔科、运动医学等产生了新的需求。不远的将来,有助于人的形体美的医学技能将不断脱颖而出。

4.保健需要从单纯延长寿命到提高生命质量的转化

老年人比其他年龄组更易患病,特别是慢性病。因此,保健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老年医学正在蓬勃发展。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福利设施和适合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在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年人以尊敬和温暖;开展适合于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创设能使老年人舒畅心情的美好环境;使老年人健美、长寿,也将成为医学美学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3]杨安.人怎样才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丘祥兴.医学伦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