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逻辑教学;现代化;先进化;逻辑教育体系;现代逻辑;逻辑思维素质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24-07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宪钧教授等学界前辈倡导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有力推动了我国逻辑事业30余年的长足发展。我们认同张家龙研究员关于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已“初步实现”的判断及其“五个一批”的判据,同时也赞同将“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作为我国逻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清醒地看到,与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先进国家(包括英语世界、西欧和北欧国家等)相比,要达到“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对“目标”本身及其实现途径有比较清楚的把握。本文拟结合南京大学和国内相关高校的逻辑教学及相关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对“全面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行学科建制中,“逻辑学”属于“哲学”门类“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就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来说,“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判定是有较充分的根据的。其显著标志是,几乎所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都列入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为专业必修课程,尽管实际教学水平会有所差异。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这两大经典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并能真正取得实效,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标志”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国哲学学科招收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已达13个,招收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单位达60余个。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于198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了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7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25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我们在逻辑学专业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教学“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上述“现代化”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在前述第一“标志”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明确这是进入当代逻辑科学研究领域的“通行证”,只有真正学会“走路”才能在研究领域“起跑”。

篇2

【关键词】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网络化

学籍管理的网络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成人高校管理水平科学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管理工作的质量。

1.学籍管理网络化的意义

1.1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学籍管理工作呈现出工作量越不越大且越来越复杂化的状态,其主要的因素是我国教育事业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学校的不断扩招,这就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与以往相比具有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在原来传统的管理方案中,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要求他们在第一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籍证明,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单等等,并且随时做好对各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打印相对的统计报表提交给领导及有关部门。这些工作如果纯粹依靠手工操完成,使得管理人员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是如果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学籍管理人员就可以随时根据不同的要求,第一时间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检索出学生的各种信息,打印出各种统计表格,这样,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明显有了下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1]。

1.2提高学籍信息查询便捷性。在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之后,不管从管理者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籍信息的查询都可以实现更加快捷和方便。首先,作为学生学籍信息的管理人员,可以摆脱繁重的手工工序,直接在学籍管理平台上通过相应的查询条件和查询方法可以在学籍信息数据库中迅速及时检索出所需要的一些学籍信息,也可以根据输入的检索条件打印出数据报表;其次,作为学生,可以不用总是依赖学籍管理人员来查看自己学籍信息,而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自助登录自己的用户信息,在学籍平台上第一时间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个人成绩,当前学期所选修学习的课程信息等等),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1.3管理流程规范化。学籍管理的网络化使得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在管理流程上实现规范化,使得管理者进行学籍管理时可以有章可循。第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够实现更为准确和及时的传递,有效避免学生的学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的阻塞和失真,为学生的信息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二,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来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协调,使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以前相比,实现更为高效和协调的效果。第三,学籍管理网络化能有效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和办公流程,建立起一个可靠简单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第四,在一个相对规范的管理流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责任将比以前更加明确,权限的划分也更加分明,具体事务能够实现落实到人。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任何问题,可以做到查有所依,杜绝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最后一点是,学籍管理的网络化能够有效减少了相关工作的办公程序,会相应减少在学籍管理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可以为学校节省一部分教育资源,减少一些没有必要的支出,将教学资源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促进成人高校的全面建设和发展[2]。

2.学籍管理网络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对于收集的信息,保障准确性。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工作是把学生的信息收集起来,这既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项工作对于后续的工作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对如身份证复印件、学籍登记表的填写内容、格式有统一的要求[3]。只有在这些统一的标准下,才能有效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处理好学籍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在息收集、归档完成后,就需要依托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籍档案实现电子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实现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其劳动时间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则要着力提高整个学校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2.2保障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实现学籍信息管理网络化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实现网络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学籍档案资料的利用率。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学籍管理方式的优势,看到其带来的巨大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也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虽然网络化的学籍档案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它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比如一些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有时会因为服务器硬件本身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库系统的全面瘫痪和崩溃[4];有时还会因为用户访问数量的突然增大到超出其可接受范围的程度导致出现网络拥塞的现象;系统如果没有配备有效的数据保密措施而导致学生的学籍信息被恶意泄密;有时,学生个人信息还会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遭到非法监听或被拦截等等。这些问题都会给学籍管理网络化带来困扰和麻烦,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者解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我国成人高校实行学籍管理网络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也是未来学籍管理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虽然目前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缺陷,但是其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性仍是其主要方面,并且随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这种方式的实行,克服其自身缺陷和不足的方法也将在实践中被探索出来。

参考文献:

[1]张镇武.试论成人高校实行学籍管理网络化的意义[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6):56-58.

[2]郑芳.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彭若霞.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5:146-148.

篇3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5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1 研究背景

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成庞大的网络体系,具有快捷的传播速度、高度的覆盖率、蕴藏着海量的信息等独特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网络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大规模地、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使教育思想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僵局,更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构建高效的大学生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模式,是积极应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高校教育工作挑战的重要措施。这样,在人才竞争残酷激烈的社会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开拓新局面、占领新阵地,构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样有着无限多可能性的平台上,不只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获取信息,及时分享与交流感想;教育的实施者也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状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高效的思想教育。

2 人际互动下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最为广泛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网络新媒体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2.1 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1)新载体、新平台吸引大学生。作为人际互动的新载体――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高,显示出了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显而易见,对于高校利用手C、网络等新媒体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持有乐观态度并容易接受的。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思政教育手段更为丰富,推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大大提高了效率。

(2)大量丰富的信息消耗了大学生的精力。新媒体通过网络传递大量信息,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快捷的资源分享方式;另一方面许多无用的不良信息也正消耗着大学生的精力。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上网消耗课余时间,例如打开电脑浏览或随手拿起手机刷微博、聊QQ、聊微信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却常被无关信息所吸引,导致没有找到需要的资料而浪费时间,更有甚者,他们沉迷网络游戏,深深被虚拟逼真的环境、人物吸引。这也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针对大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3)失真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各色各样的信息对于懵懂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辨别真伪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没有成熟,容易被不符合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舆论信息所误导。另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其中不乏一些丑陋、庸俗的思想,给当前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2.2 对教育实施者的影响

(1)传统教育的权威受到挑战。在传统教育长久以来的发展中,因为载体的单一和受限制的信息,垄断信息和权威信息都掌握在教育的实施者手中。然而在网络新媒体中,教育不再受到限制,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首先,每个网络新媒体使用者所用的资源都是共享的,他们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次,网络新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学生可以反问教育实施者以释心中疑惑。这样的网络教育让那些所谓的教育垄断和教育权威不复存在,且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反问不容马虎,需进行正确的指引和教育。

(2)思想灌输和引导工作受到抵制。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往往信息里蕴藏的是思想文化。第一,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是由教育实施者一点一滴地进行思想灌输,而当前大学生都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因素碰撞必然会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第三,国家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制度还未成熟,管理上存在漏洞。这让国内外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渗透不良思想。

3 构建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 基本准则

(1)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思想教育者。由美国两位学者米德和莫雷诺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人际互动,其认为人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是人际传播的载体,侧重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观点为构建网络人际互动思政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为了构建好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受教育者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高校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强的支撑。

(2)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并不能取代真实的生活世界,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利用网络优势结合现实生活,才是人际互动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而作为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落脚点是虚拟的网络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探究大学生如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发展,突出网络生活的真实价值。

3.2 构建的方法及措施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在信息时代,充斥着大量难辨真伪的信息,此时,相关人员应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来,方便高校大学生了解、学习、实践重要的思想政治。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辟新天地,以积极的态度辨析和回应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工具加强互动参与。在网络新媒体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的权威性逐渐减弱,相比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如,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教育形式单一,片面于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信,教育的效果非常低下。在当前时代,高校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工具,让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沟通、互相相信的桥梁,这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顺利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工作。

(3)对网络环境的监察管理必不可少。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新媒体在便捷、丰富人们的生活时,也会暴露一些弊端。在当前不嘤咳氲拇罅课鞣轿幕思想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不少丑陋、庸俗的思想,侵蚀着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大学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察管理刻不容缓,相关人员应营造真、善、美的网络教育氛围,净化人际互动的网络生活环境。

4 对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展望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迅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不断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育人的水平;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优秀的文化思想,自觉抵制、远离不良文化和思想,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高校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力地支撑和保障大学生成人成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时代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涛,于海,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从人际互动视角看[J].学习月刊,2015(16).

[2]于海,许涛,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浅析[J].求知导刊,2015(15).

[3]顾怀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易班”平台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篇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chnology, teacher-centered traditional classroom model is completely turned into a new type of student-centered self-learning mode, forlearning by internet,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learning ability effectivel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online education.

关键词:自主学习;网络学习;成人教育

Key words: independent study; online learning;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12-01

0引言

成人教育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问的限制,常常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而导致学习连贯性比较差,因此需要抓住成人教育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得接受成人教育的人真正掌握其所需要的知识。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本,课堂――学生”中,教师缺乏“激活”课本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课本的利用率不高;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无法使自己传授均等地传到教师的各个角落,部分学生感到受到了忽略,导致教学效果降低;学生一直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主动地对知识作出反应;近年来,由于成教招生人数大幅增加,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面对传统成人教育的弊端和困境,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发展网络教育,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已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好的解决了我国成人教育现在所面临的种处问题。

1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成人教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成人英语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在成人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彻底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传统模式,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教师从授课者转变成协作者或者指导者。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并且共享信息。教师应用所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心设置教学过程。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病,实现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2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自主学习的构建

发展学生理解和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处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它提出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彰显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自主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等为理论依据,结合成人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和成人教育课程特点,探索网络环境与新课标双重环境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即“明确目标――开发环境――自主学习――网上辅导――网上评论――课程总结”。

3总结

基于网络的成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面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他是学生的协作者和帮助者,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英语知识,还要熟谙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某些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它极大的提高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傅素英.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教育视点,2008(3).

篇5

Abstract: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utoring in time and spa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tutor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which has produced the face to face video teaching platform on a the Internet. Based on market demand, location analysis and module function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which may appear in the long-term operation of this plat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network teaching optional, convenient, standardized.

关键词:互联网;视频教学平台;信息技术

Key words: Internet;video teaching platform;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3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73-02

0 引言

S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家教更多的被应用。由于传统式家教在时间上和空间被限制。因此开发了网络一对一真人面对面视频教学平台,它是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使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网络面对面教学,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求职的平台。开始人们对其会感到有些陌生,相比于传统家教,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一对一真人面对面视频教学所用的费用较低,项目研究的目的是推行互联网家教的新颖点,为受众者提供更好的平台。

1 网络一对一真人面对面视频教学平台的市场需求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家教,双方必须得有一个共同的时间与空间。从客户来说,大多数人觉得费用太高,一般家庭难以接受;对于家教来说,也有各种安全与不便。移动终端的全民化,各种网络直播的流行,为推出“网络一对一真人面对面视频教学”提供了有力条件,既能让客户在划算的价位内学到一些东西,也方便了家教,双方都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1.1 市场调研

国内网民多,使用互联网量大,其中网民群体主要是学生,而当今社会中小学生与高中生的课业多、难度大,补课量也随之增多,而家教也达到了饱和状态,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使学生出现不爱学、不耐烦的情况,而网上真人一对一教学不仅在地点上,时间上不受限制,且其新颖的教学模式也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1.2 市场预测

在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受教育者是逐年增加的,想要经济发展良好就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随着人群数量的增多,学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补课。首先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越来越被大众所依赖,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也逐渐的上涨,因此网上授课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1.3 市场消费分析

①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和强烈的教育观念。每个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又是必要的,因而需求群体和潜在客户必然是该家教平台的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

②家长在教育方面充满汲汲的渴求心态,更让教育行业领先于其它行业。尤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受教育需求程度越来越强烈。

1.4 竞争市场特征

竞争市场目前在家教上体现比较突出:

①该家教平台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在职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他们长期内家教的可能性较低,在总体规划和安排上有所欠缺。

②授课的方式也各式各样,有的讲解书本的内容,有的布置习题,有的干脆看着学生做作业,为其进行答疑。

③家教从业人员教育水平良莠不齐,有的人目标过于功利化,总是把赚钱放首位。

1.5 目标市场定位

团队主要为广大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学科指导服务,也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势资源,使他们成为一个知识面非常广阔的整体,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授课的平台。并且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合适的内部资源和优秀的授课老师,同时从服务态度上、提高服务对象成绩上、与学生交流以及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上都将做以全面安排。

2 功能模块的设计

2.1 登陆与注册

网站左上角为网页名称,右上角“登录”,“注册”进入页面,“登录”附近有“通知栏(通知栏:如何注册用户名?如何预约教师?预约之后怎么支付?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名师?等)”,附近有“后台管理”,“注册”页面进去之后,“手机验证”、“用户名”、“密码”、“确认密码”,“注册”之后可以选择编辑更多信息:“身份认证”、“院校”、“学历”、“性别”等。(只有注册之后的用户才能查看教师情况”)教师注册与普通会员又有所不同,“注册”页面进去之后,“手机验证”、“用户名”、“密码”、“确认密码”,然后再身份验证、学历、职业、性别、上传照片、所教领域、有何特长等。

2.2 课程及教师的选择

2.2.1 课程选择

由于大众需求的多样化,网站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一方面是根据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根据所学科目不同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

2.2.2 教师的选择

课程选择后将显示教师相关信息,“教师信息”包括“预约”、“教师热度”、“所教科目”、“姓名”以及十分钟左右的试看视频。网站还设有“搜索栏”,可直接搜索所需的课程。

2.3 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可以查看网站注册用户,查看用户注册人数,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第三方交易软件“支付宝”、“微信”及“银行卡”等,方便用户进行交易。之外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后台管理”查看自己的A约情况。

2.4 其它板块

网站下方放置“APP”下载二维码;正中放置 “主题宣传”模块,主题宣传里面包含网站的最新活动、最近热门的老师;“个人中心”模块包含基本用户信息、预约教师进展情况以及课程完成情况:“网站简介”、“合作网站”及 “在线客服”。

3 运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3.1 运营模式的问题

首先,家教O2O平台的使用频次较低。用户找家教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这种供需关系不会长久存在,找家教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家教之后,会在长期内保持这种雇佣关系,除非用户有其他需求,否则很难保证平台用户活跃度和交易频次。

其次,用户的需求与这种运营模式相违背,用户依赖性不高。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优秀的老师。但从实际角度来说,优秀的老师从来不缺学生,通过家教平台寻找生源是不必要的。所以家教平台上的老师整体水平要低于传统家教老师的水平。进而言之,就算学生通过平台找到了满足自己需求的老师,一旦师生之间产生信任,那么他们必然会脱离平台在线下进行交易。这时,家教平台也就失去了创建的初衷。

另外,过分强调课时量使得行业向不健康方向发展。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位家长通过相关家教平系家教给孩子补课。结果在补课的几个小时期间,该老师不断接听招生电话,真正的补习时间很短。然而,由于该老师不属于任何教育机构,家长无处投诉,最终事件不了了之。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家教平台将课时量放在首位,将其与教师薪资挂钩,导致老师只注重课时数量,却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这种看重利益而轻视教育的行为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2 家教O2O难以合法化、标准化

目前,很多家教O2O平台监管制度有缺陷,甚至基本的学科培训、教学管理都不完善,何况对教学效果的监督,完全靠教师自律。而传统的家教行业则早有监管制度。在2009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杨剑昌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取缔“非法家教”。而与之相比,家教O2O行业在制度上没有相关的约束,合法化和标准化仅仅依靠自我监督来实现。这必定会造成家教行业内人员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甚至这一漏洞也会给很多不法分子创造机会。而很多相关人士也同样认为,家教O2O的标准化是必然趋势。

4 结论

网络一对一真人面对面视频教学举步艰难,需要各方面资源给予支持。首先要求大家在认识上有一定共识,了解他的创新进程,支持该项教学方法的诞生与成长。另外要不断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形成规范化、质量高的网络授课平台,并使其沿正确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章义来,张敏.基于FMS的网络视频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0(04).

篇6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0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将人际关系引入一种新的结构中。

一、网络中人际交往概况

(一)网络中人际交往的特点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是基于虚拟空间发展起来的。与传统“面对面”模式的人际关系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匿名性。在网络中,交往主体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不需要告知别人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形象等。(2)低限制性。网络交往的约束极低,个体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交往对象,突破了现实中身份、地位不平等的局限性,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无利益冲突。(3)互动中的人格多重化。随着交往过程中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切换,个体的人格也会表现出多重化的特征。个体在虚拟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弱联系性。网络中交流双方的沟通联系较弱。网络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削弱了感情等的交流。交往主体可以随时更换交往对象,可以进行非即时往,个人之间隐蔽性强,这些都体现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弱联系性,是与传统人际关系明显不同之处。(5)平等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只不过这种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换。情感交换永远是一种“增值交换”,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现实的人际交往由于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关系,可分为水平交往和垂直交往两大类型。不论是水平交往还是垂直交往,由于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知晓性,这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受道德约束比较大。但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情形就不同了,交往主体在心态上都是平等的,且相互间无须承担任何道德责任。

(二)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地缘等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关系的紧密性是产生信任的基础。但是,网络匿名性的特征,使网上人际信任的建立机制区别于现实生活。社会学家祖克尔于1986年提出了信任产生的三种机制:首先,是由声誉产生信任。即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声誉好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其次,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即根据他人与自己在种族、家庭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情况下,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的信念: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达成共识。最后,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信任。

根据这两种信任机制理论结合网络的特征,有人提出网上信任的产生机制:第一,预设性信任。网上互动的双方彼此相信网络中的秩序规则能够被履行,且对方能承担他所托付的责任及义务,即双方先验地认为他人是可以信任的。这是在网上能够进行交往的前提。第二,由网上声誉产生信任。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定信任的关键变量是能否获得有关对方动机和能力的充分信息。毋庸置疑,这个变量十分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信任家人胜过朋友,信任朋友胜过熟人,信任陌生人胜过熟人。第三,在给予信任过程中进行主观判断。这是信任机制建立的决策性环节。网络交往者根据自己的交往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他人的网上交往行为进行主观认定,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对方信任,并决定是否继续保持同其的交往关系。

(三)网络人际交往动机

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动机”的研究一般从人本主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主要体现在“摆脱孤独”和“得到社会支持”两方面。首先,“摆脱孤独”是指个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为摆脱孤独感从而在网络上进行虚拟交往的动机。其次,“得到社会支持”是指通过虚拟交往获得他人理解和支持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需要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这两个动机的例子。一些青少年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跟孩子的交流,而这些人本身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不好,因此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结交一些网友,解除自己的孤独感。

二、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很多研究者展开了网络对使用者人际关系影响的调查。1998年国外学者Kraut和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网络的使用与抑郁、孤独和压力成正相关,即网络的使用会导致人们的人际关系产生隔阂。但是,近期的一些研究却表明,网络的使用可以明显地降低孤独和抑郁,增加使用者社会支持感和自尊水平,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交往模式成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一)网络使人际关系更加亲密

1.网络交往中自我表露加深。自我表露最早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通俗地讲,自我表露就是对别人敞开心扉。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个体与他人的亲密性。自我表露这一行为具备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会给交往的他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表露可以激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因此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亲密。网络的出现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由于网络中人际交往特点中的匿名性、低限制性、交往心态的平等性,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姓名、年龄、形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特定的人交往,网络中不会出现实际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平等,因此自我表露会更深,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亲密和顺畅。

2.网络交往中不存在“门槛特征”。现实交往障碍中的“门槛特征”,即外貌没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虑等生理个性特点在网络交往中不会出现,交流也因此会变得顺畅。网络有利于消除人际交往隔阂,这里的“隔阂”可能是由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不一致造成的交往不适等等。网络中巨大的信息量可以使人们兼容并蓄,对一些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有所了解,人际关系也能够得到促进。

3.网络交往的预设性信任。网络中的人际信任机制较现实中有所不同,网络中的“预设性信任”先验地认为对方是可信任的,先进行交往。这就使得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也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对某一个人并不是很了解,却因为少数人对他不好的评价而对其望而却步,不与其交往,其实如果通过亲自的接触会发现那个人不是传闻中的样子。但是在网络中却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人们一开始对对方都是假定的信任,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对方进一步的了解而渐渐亲密。这种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使得人际关系亲密。信任对象具有广泛性,与传统意义上面对面人际交往的模式进行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是通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点对点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样交往模式。因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会组成一个群体,群体间的交流促进了人际关系。

(二)网络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1.网络导致沟通能力受阻。网络会导致沟通能力受阻,理由是在虚拟网络中使用者不受现实社会中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根据自我意愿使用现代技术实现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这种自由随意性契合人们的心理特点,但过于频繁的网络交往易引起内心的孤独和压抑,会表现为兴趣减退、情绪低落、精力不足、思维迟钝,有的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从而降低人际沟通能力。另外,人际互动中的人格多元化是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之一,在网上与他人进行互动的时候,个体的真实身体待在一个私密的空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自身角色,而角色的改变伴随着人格的调整。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个体两种或多种角色的交替出现,可能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转换过频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2.网络中存在欺骗。虚拟世界一些新的欺诈与其他犯罪行为,抹杀了人的正常感情,让人们的心理出现新的负担,对个体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信任、互助的美德持迟疑态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带着戒备心理。在网络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中,信任是先建立的,如果在网络上被骗,就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轻易地建立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阻隔。

3.网络会导致心理问题。现代人对网络的沉迷,过分地依赖网络,选择网上与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孤独症和网络抑郁症。“人-机”关系对人们现实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人-机”交往模式淡化了现实中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社交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现障碍、异常动作以及复杂多样化的行为。网络抑郁症状态下的人们常常情绪低落、无愉或兴趣丧失,出现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的症状,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从而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使人际关系隔阂。

三、总结

日益频繁的网络连接,一方面易于使人形成共同的经验、话题和感受,相互吸引力增加,人际关系也随之趋于亲密。同时,这种由网络引起的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的不断强化也促使人们逐步由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向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转化。另一方面,也有人因为这些特有的特点而沉迷网络,或在网络中被人欺骗,导致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对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网络人际关系的健康性。如倡导正确地运用网络,积极地引导帮助网民,让其正确地使用网络。另外,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等途径保证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安全,使网络给人带来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468模式;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0-02

一、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中专(四川省电子工业技术学校)时期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4年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第一批招生专业。第一届学生2006级招生62人,2011级招生153人,2012级学生达到217人。在校学生的规模和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2011学年中央财政重点扶持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包含联想企业学院、DCN神州数码定向班、普通计网班在内的多方向综合型专业。联想学院包括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LCSE、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认证项目经理LCPE、联想服务器工程师四个方向。在校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比如2008年获得“锐捷杯”网络调试大赛四川省三等奖,200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竞赛全国特等奖,2010年获“神码杯”网络设计大赛四川省一等奖等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充分认可。

二、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形式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主要围绕局部性、全民性、实效性这三性实施开展。局部性——学院网络中心实习,开展部分工学结合。根据我院特殊情况,学院网络中心是划归于信息工程系。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自愿到学院网络中心生产实习,在网络中心老师带领下参与学院的网络维护、设备管理等工作。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由于网络中心不可能容纳该专业所有学生,所有职能实现部分学生的工学结合。因为这种模式是真实工作经历,所以效果很好,每届都能为学院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全民性——电脑、网络两只服务队,实现全民工学结合。计网班成立网络维护服务队,主要针对本地网吧、宾馆、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网络维护,实施效果良好。联想专班成立联想电脑维护服务队,定期进行电脑清洁健康行活动,深受社会好评。计网专业学生就是在这种活动中锻炼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毕业后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型。实效性——神州数码(广元)客户中心的建立,实现校中有“厂”,工学结合典型体现形式。通过建立神州数码(广元)客户中心,让我们的学生去处理专业级的网络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故障,这种模式使学生毕业后熟悉网络设备能出来汇聚、核心级故障。他们能适应各种网络设备品牌的厂商、商、工程商里面的工作。

三、问题与分析

尽管该专业在工学结合上做出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工学结合开展的不深入、不系统。2.只有学生参与,工学结合没有管理者和教师参与。3.工学结合没有形成完成的模式,无法借鉴和推广。目前该专业或者说全国大多数专业的工学结合都是以离散的形态存在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没有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主题是学生,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学生的话则显得很肤浅。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说工学结合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与学生相干系的所有机构与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会有质的提高。通过这种提高才能提炼出一些可供大家参考与借鉴的模式,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四、探索“四六八模式”,系统深入开展工学结合

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史称教高[2006]16号文件按文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长期性的工作,力度应该加大,应该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工学结合来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正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阶段工作相吻合。经过几年探索与发展后,2011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史称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指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以说明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加大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工作结合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现实情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行的工学结合手段,在多方企业调研和教育专家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出工学结合“四六八模式”。

“四”是指学院、教研室、专业教师、学生这四个层面开展工学结合。以往开展工学结合都是让学生开展,这种做法具有片面性。其一学院出台支持工学结合的政策,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其二教研室层面的工学结合,教研室主任到网络公司任业务经理,实训中心主任到网络公司任项目负责人。切实的学习项目管理与工程组织、沟通能力。其三派专业老师到网络公司长时间开展工学结合,一边学习工程实施能力和最新的技术,公司认可了,回校授课学生很容易就会认可。其四学生开展校内外各种活动,进行工学结合。

“六”是指高职高专总共六学期,我们的工学结合会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学期。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这人才培养方案里让这个过程最大化,确保工学结合的完整实施和效果保证。详细安排如下:

第1学期,网络中心感知性实习。第2学期,联想电脑校内服务实习。第3学期,联想电脑校外(网吧、小区、企事业单位)服务实习;网络服务维护校内实习。第4学期,联想电脑校外(网吧、小区、企事业单位)服务实习;网络维护校外(网吧、宾馆、企事业单位)实习。第5学期,联想电脑校外(网吧、小区、企事业单位)服务实习;网络维护校外(网吧、宾馆、企事业单位)实习;神码数码客户中心(校外)服务实习。第6学期,顶岗实习。

“八”是指最终让我们的学生、老师、教研室、学院从行业动态、企业文化、专业知识、专项技能、岗位忠诚度、沟通能力、商务礼仪、了解产品这八个方面获得提高。其中学院、教研室了解网络公司真实运行机制与管理运行流程,并把这些管理机制、手段运用于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在学校感受企业文化。老师、学生则首先是学会商务礼仪,与人沟通的技能基本,然后熟悉网络产品,了解整个行业的变化以及某项专项技能,最后使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断改进的工作。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可以灵活开展。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与遗漏,逐渐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本地化工学结合模式。

篇8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97(2009)12―0068―04

一 引言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远程教学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就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过程,训练企业经营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工商管理模拟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但与通常的案例法不同的是,在这里所描述的企业背景和事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属于一种“动态的”案例教学。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的决策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转变观念、训练心理素质这一层次的飞跃。

虚拟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源头。而如何在开放教育师生分离状态下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我们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尝试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本文在以下称之为NLC-TD教学模式)的探索。该模式的直接目标是:以网络系统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及研究简析

1 网络学习共同体

从古至今,教育时刻体现着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尽管最初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间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是学习者的活动和经验与课程内容相互作用,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工具、情感支持和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环境都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所谓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也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网络学习组织,其成员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简析

在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Rheingold(1993)最早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上由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公开讨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化集合体,是促进知识发展的重要方法。Moller(1998)异步远程教育的研究中按照交互活动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不同支持作用划分了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构成侧面: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1]。Johnson(2001)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建立不同于面对面的情形,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形成、规范、执行和解决冲突[2]。Harris(2002)在对网上众多基于课程的远程协作项目(Tele-colaborative Project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将18种远程协作活动结构分为三大类:(1)人际交互;(2)信息收集和分析;(3)问题解决[3]。近年来,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际交互等社会性研究的维度上。总之,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看,网络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学习者、助学者和信息流等三个方面组成,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习者在团体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

在国内,裴新宁(2001)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进行了“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初步证明“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和设计是实施建构性教学的入手点[4]。张建伟(2006)认为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5],且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于凌云和蒋立兵(2006)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目标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说明了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6]。杨卉(2008)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的传播方式,包括其传播要素内涵、关系、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独特的传播过程,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建议[7]。刘奇和陈长虹(2008)研究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框架,制定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模式[8]。显然,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是落实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也不断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

三 NLC-TD教学模式的要素构成

基于国内外文献,结合以上文献及况姗芸(2005)、郑晓薇和任艳波(2008)等研究[9][10],本文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受众特点,提出将“任务驱动”与“远程导学”放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形成“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学习者、助学者、网络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组成,各要素在共同体中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NLC-TD教学模式要素关系图

1 关键要素:教师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就是教师,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实施者,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和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行共同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交互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而且教师在组织指导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负责设计网络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在必要时还提供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支持,使学习者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存在,产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对学习者的学术性支持并对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核心要素:学生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习者无疑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在该框架下,学生不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团体成员的角色,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架构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参与到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有选择参加不同学习共同体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选择该目标相关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自由。学习者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协作完成,也可以主动寻求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

3 支撑要素:网络环境

该教学模式的支撑就在于以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满足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和情感沟通的要求,尽量整合不同的网络交流工具,使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环境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网络学习管理,师生之间实时进行学习交互的根本保证。学习者之间也会方便的进行协作学习,相互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真实存在,进行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交互活动趋于活跃,增加集体归属感。学习者利用网络工具,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

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4 保证要素:学习任务

任务或者说问题是学习共同体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活动,学习者之间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协作学习,在线教师以学习目标为参照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共同体成员通过学习目标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交流中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设计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获取,对学习任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目的要素:增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直接目的在于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增能是学习共同体活动的一个基本目的。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全面和协调发展,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把加强综合能力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NLC-TD教学模式的架构及创新点

1 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和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包含确定活动方式以及多个活动方式之间的顺序和流程。通常,一个完整的活动应包含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动机等)、启动阶段(合理分解学习任务,分配子任务等)、协同阶段(团队协作、积极交流等)、教师引导(学习技能和方法辅助、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评价阶段(任务评价、问题反馈等)等几个环节。其具体架构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在NLC-TD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验目的,将目标学生群体合理分割为一个共同体下的不同协作小组;并塑造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和认知文化;进而将实验任务划分为较小的任务集合,并向学习共同体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根据需要进行协同交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不间断地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协助导学,将已解决的问题给予合适的评价,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就实验设计和评价总结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

要说明的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对共同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进行交流的社会群体,其实质意义是为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和偏好的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共同体成员能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能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拥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身份赋予的意义,能获得群体成员的尊重和信任,拥有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2 NLC-TD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教学形式:问题驱动,团队学习

该教学模式可随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中构建“合作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网络学习共同体可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简单问题。而对于一些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深思熟虑的讨论形成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由教师进行讲解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

另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代表性、广泛性的问题,先由学习共同体自己提出问题,再由集体协商如何在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的过程,就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更加符合生产及经营的实际,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很多学生把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学习中,由学习共同体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逐层递进

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下,发挥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教学优势,形成操作性良好、目的性清晰、更易达成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基于网络共同体的工商管理模拟实验,不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作鹦鹉学舌状的模拟,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体会到工商管理模拟实验的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毕竟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一个具有很强现实应用意义的实践环节。

在远程教育中所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实践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讨论形成深思熟虑后的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师答疑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通过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使得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推进了知识的不断递进和衍生。

(3)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务求实效

该模式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为网络学习共同体设计恰当的合作任务。任务具体,易于精确观察和测量;任务明确且具有可接受性;网络学习共同体赞同并接受合作任务;任务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合作任务的制定,可以使成员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满足成员需求多样化特点的目的,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增强成员对合作任务的认同感,从而对个体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另外合作任务的设计要从教师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这有利于教师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此外,设计合作任务时应把任务设置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原有知识、生活与工作经验),任务过难或者过易都会适得其反。总之,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任务,诱导学生有所感悟,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另外,可以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告知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清楚教学结束之后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学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认识,学习起来也较快。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抓住实践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 小结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大大超越了一般分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的认知,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优化了学习团队的建设实践。该模式立足实际应用,在网络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教学改革的动力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各类网络或者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甚至对于一般教育培训也具有适用性。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但我们相信,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如果在实践中经过认真的检验,其运用价值可以逐渐得到释放的话,其预期社会效益将直接惠及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施教机构及教育接受者,这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Moller L.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8, 46(4): 115-122.

[2] Johnson C M. A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1,(4): 45-60.

[3] Judi Harris. Structuring Internet-Enriched Learning Spaces[EB/OL].

[4] 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0-15.

[5]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

[6] 于凌云,蒋立兵.基于任务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1):85-87.

[7] 杨卉.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6-19.

[8] 刘奇,陈长虹.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30.

篇9

高中人教版新课改物理教材选修3-1中编入了“简单的逻辑电路”一节,目的是接轨数字化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亲近感,是现代化气息很浓的一节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本节在高考中的要求较低,属于认识和了解的Ⅰ类要求.不过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本节或会成为将来高考中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标准.

2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介绍逻辑电路中的“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电路,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是建立在直流电路的基础上,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像课本上介绍的那样,将它们与能够实现类似逻辑功能的直流电路相类比,这样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多了,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建议

本节非高考热点,在山东省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类似题目,但是目前趋势山东卷要逐渐向全国卷靠拢,建议本节还是要认真讲解,因为门电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某些大城市的热点考题,例如上海高考,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山东也会逐渐重视此方面的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创设情境,希望各位同仁赐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种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符号及真值表;

(2)会用真值表表示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

(3)会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与实验,理解“与”、“或”、“非”逻辑电路中结果与条件的逻辑关系;

(2)通过简单的逻辑电路设计,体会逻辑电路在生活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数字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巨大改变.

(2)体验物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HJ0.9mm]

(3)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与”门的教学上,因为“与”门的逻辑关系,真值表,工作原理理解了,“或”门与“非”门就容易掌握了,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难点:本节教学难点是逻辑关系的认识以及应用.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师生互动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PPT投影仪

5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情景设疑】

教师: 我们知道从前年开始枣庄广电局就开始大力推广数字电视,那什么是数字电视呢?那我们以前看的电视叫什么电视呢?[HJ1mm]

篇10

关键词: 网络 高职英语 任务型 研究性学习模式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思考和实践,逐步现成了一种高效的、可行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经过实验后,英语成绩普遍有了一定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这种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合作,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因此,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灌输对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符号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理论。它的创始人Prabhu认为:“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s are focused on the task,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他的原则是“意义至上,使用至上”。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真实地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理论提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真实生动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为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不断调用存储在大脑中的“词语库”,使原本孤立的语言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学会用已学的知识把任务完成好,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定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老师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叙述自己负责实践的课程,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它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有三种形式,一是个人独立进行的研究思考;二是个人与班级全体进行讨论;三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而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是最有效的形式。

二、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可行性

当前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局域网、校园网的开发和运用,为开展这一课型提供了有效硬件保障。另外,现在高职生已具备了一些网络知识和查询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资料,并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其中不乏能制作Powerpoint和Flash的高手。这些都为这一课型的实施提供了“软件”保障。

2.高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呈现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能有效地将学习者置身于同母语习得相仿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习者能迅速克服心理障碍,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外,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拉近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在呈现语言材料的同时伴随着相应的图像、动画或生动的过程演示,避免了抽象的解说和枯燥的练习,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课堂的容量也随之大大增加。

3.合作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于网络的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去独立探究,更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共同体内(一般4―6人组成)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协商讨论完成任务。既开发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只有全组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个人才算达到了目标。这也就变个体学习活动为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三、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步骤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通常有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课前热身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在课前热身时可播放一首与本课有关的歌曲或音乐,可呈现画面,也可展示一些实物,起到“预热”的效果。

步骤二:呈现

教师可运用影片片段、图片剪辑设置一些问题,也可通过学生的活动或当前的情景和形势,灵活机动而不留痕迹,自然地导入本课话题。

步骤三:布置任务

教师应明确而又具体地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然后,给每一个小组一个任务。这些任务都应是为完成总体目标而设置和准备的。

步骤四:执行任务

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其他人任记录员、制作员、资料员等。教师应鼓励和挑选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带着各自的任务分头去查找资料。在初级阶段,为了避免学生网上“漫游”,教师可先建立自己的网页,把有关的资料网罗进去,供学生查询。然后,要求小组成员集中,对各自所找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筛选、补充和整合,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为接下来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是一个巡视员、指导者和帮助者。

步骤五:成果展示

教师让各组依次展示他们的成果。各组可通过报告、图片展示、Powerpoint、Flash甚至是表演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每一组展示后,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向该组提问,让他们解答。

步骤六:评价

评价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课堂提问、书面问卷、网上测评等。并对优胜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步骤七:测试

教师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或即兴提问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设置的任务。

步骤八:小结

根据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和表扬各组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以后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借鉴。

步骤九:课后作业

教师要精心设计配套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本次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1997.

[3]高歌,戴立波.关于任务型学习活动(TBL).教学月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