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和护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和护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专业和护理学

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护生;核心能力

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衡量其专业技能的重要指标,是护理行业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人员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近年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但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由一个环节调整而一蹴而就可实现,它需要将改革深度贯穿到教学课程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中,需要学校加强对整个护理专业群的搭建,促进学生达成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高职护理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安排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之上,强化在临床实践中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在学校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偏重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质、心理状态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学科开展偏重于学生单向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各学科横向联系的培养,课程安排上偏向借鉴于本科医学专业,忽视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特色的打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的编写偏重于学科体系的脉络而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临床实践,同时书本中知识更新较慢造成学科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际现象的存在。

1.2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安排分析

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总体上还以医学学科教学为主要方式,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缺少本专业特点,其教学模式安排上与医生培养模式相仿,缺乏专业性的护理知识教学只注重于医学理论教学,使得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实现与用人岗位的有效衔接。在课堂上仍以教师的一言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未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实用性强的护理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考评手段仍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关注于学生的理论考试分数,而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形式不甚完善,造成学生普遍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1.3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安排分析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科,用人单位要求该专业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的岗位上实现快速上岗,目前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设备升级换代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的现象,造成学校实训设备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后也无法在工作单位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普遍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不重视,严重阻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严重不符合教学标准,团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教师更是严重不足,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2.1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教学人员也需要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改革优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贯穿到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要充分把握其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与本科教育研究性医学人才相互补,共同实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融为一体,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护理核心能力。

2.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核心能力课程的整合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护理系统课程的综合培养,在这过程涉及到广泛的理论课程与综合实验,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构建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就要求相关教师不断整合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到细致的划分,构建高职院校核心能力框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做到合理分配,使学生可以按照学习程度做到循序渐进,在模块化细致教学的基础上加大课程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护理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这种形象化的课程整合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3建立多方合作的教学互动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合理改善护理专业培养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状,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大与相关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度,深入推进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提升,尽早的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体验自身责任,强化学生的护理意识,锻炼学生的护理思维,实现学生良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力量学习与临床实践综合互补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护理盲点,积极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塑造。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起点,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成对自身综合护理能力的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成果仍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养成。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核心能力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启[J].国际护理学杂,2008,27(3):281-282.

[2]李巍.护理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从护生教育开始[J].护理研究,2007,21(2B):554-555.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生理学教学具有开展机能学实验的优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生理学“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为例,探讨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1综合性实验的设立

1.1实验目标

综合性实验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传统的实验成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将“正常发病治疗”的“三理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医学知识的系统性,促进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1]。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1.2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包括3个方面:实验基本知识,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课题实施。“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2]传统步骤为: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静脉注射20%葡萄糖15ml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持续20~30秒,使血压下降至40~50mmHg。观察每一步骤实验前后血压和尿量变化,并进行分析。综合性实验增加了药物对尿量的影响,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1∶10000肾上腺素0.5ml、氢氯噻嗪(5mg/kg)、呋塞米(5mg/kg)等,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血压下降后尿量的改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案。

1.3实验实施

具体实施分3步进行:(1)在理论课上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拟定。让学生按照理论课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任课教师检查方案后提出修改意见,组织学生讨论。(3)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根据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本实验中心的实际条件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每个实验小组4~5人,学生分组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进行的2周内,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学生动手准备实验器材,参与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总结实验结论;任课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一定指导,这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药物救治中,有的实验组通过及时补高晶高胶液、动物自血回输等,使动物的血压回升,尿量增加,微循环得到改善,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而有的实验组只看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就用去甲肾上腺素救治失血性休克,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动物死亡。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学生用2周时间整理有关资料、数据,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原因,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1.4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分为3部分:(1)实验方案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2)实验方案实施过程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3)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学习态度以及实验参与情况等。

2综合性实验的反馈

在全部实验结束后,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良好,达到了实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理学有兴趣,认为综合性实验培养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动物麻醉、固定、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等)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综合性实验的成效

3.1确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拟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思考和解决综合性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整个实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器材准备、仪器调试做起,尝试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从而使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对于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学生要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保证实验成功,学生每步操作要规范准确,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并及时记录。这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日后工作和学习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包括如何获取其他部门帮助,如何请教、咨询老师和同学、如何调动实验小组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4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实验设计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教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大量相关学科知识,以解答学生各方面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学校应通过派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培训或利用本校学习条件来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在经费和设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但是,为了高质量地实现课程目标,需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

5结语

综合性实验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实验与理论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今后我们还需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黎光,郭新华,李建秀.人体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7(3):53-54.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4

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方针是:调整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1,2]。随着社会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医科大学本科培养的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应具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等综合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目录已经过了几次调整,许多专业早已在医学专业中单独设置课程。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医学生的知识面和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在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单独设置《麻醉学》课程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麻醉学》单独开课不仅是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补缺,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校院两级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月对2008级和2009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开设《麻醉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座谈会及任课教师座谈会的形式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设计问卷,在学生中对课程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麻醉学》课程对丰富其知识结构有帮助,对其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

资料与方法

在我校2009级本科护理专业407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4份(设为A组),对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378名学生于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295份(设为B组)和305份(设为C组)。调查数据,见表1。结果

对于2008级护理学专业的学生,《麻醉学》开课时间为第7学期,他们在第6学期已经学过《外科护理学》,仍有61.4%的学生不了解麻醉学基础知识,与2009级没有学过《外科护理学》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提示《外科护理学》中的有关麻醉学的内容和知识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通过《麻醉学》课程的学习,C组学生对麻醉学知识比前两组有大幅度的提高。

C组有55.4%的学生对麻醉学知识感兴趣,分别比A组和B组提高8.3%和3.5%。提示通过对《麻醉学》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有内、外科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做基础,对麻醉学知识更加易理解和接受。

C组有82.6%的学生认为《麻醉学》对丰富其知识结构有帮助,分别高于A组和B组15.8%和7%。这一比例的提高显示即将进入实习的学生更重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能够认识到《麻醉学》知识是对其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

3组中有意向毕业后成为麻醉科护士的比例与《麻醉学》课程的开设没有必然的联系,B组和C组学生相对于A组有较稳定的专业思想。

讨论

麻醉学的发展自1846年乙醚成功临床应用至今仅150多年历史。近30年由于社会的需要、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近代麻醉学已迅猛崛起。它从其自身实践中汲取并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与麻醉有关的理论、专业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技术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的二级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中国医疗不断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专业目录已经过了几次调整,许多专业早已在医学专业中单独设置课程,各家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具有优良品质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强化开课意义的教育,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等医学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不只存在于部门之间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麻醉学》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多疑虑: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已相当繁重,是否有必要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如何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是每一个《麻醉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和责任,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对C组进行问卷调查时,将第一个问题改为“您是否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需要具备基本的麻醉学知识,”有78.6的同学选择了“是”,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对于《麻醉学》课程在护理学专业的单独开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朝着医学教育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现代

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培养的目标医生应具备多种素质、具有宽泛的专业基本功能力、与国际化标准相一致。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为此调整医学教育课程计划,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基计划,将《麻醉学》纳入本科护理学专业选修课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这充分表明开设《麻醉学》课程是对医学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高等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邓小明,刘树孝,曾因明.21世纪初麻醉学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26-27.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训项目;护理专业;教学;开展 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其明确指出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是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在护理实践中积累性学习的结果[1]。这就明确指出我们在进行护理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护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主要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实用性的综合性护理人才,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学。近年来,综合实训项目逐渐广泛的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推动了我国现代化护理教育的同时为我国临床医学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一、二、三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有着一定的具体操作意义。

1.综合实训项目开展的基础

实训项目开展之前,通过用人单位的深入研究,从用人单位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相关人员的座谈,对用人的单位用人标准以及用人规格进行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其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应对校外护理教育专家以及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网站加以访问,不断学习护理教育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确定护理专业的相关重要知识,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实际的办学特点,及时分析当前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实训项目开展之前,要本着科学发展的眼光,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的合理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制定全方位的课程实施计划[2]。

2.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实施过程

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一阶段

实施对象为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依据于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对传统护理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尝试,并对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运用模式进行探索,确定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强化的同时,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就其专业背景及开设的课程而言,在第一阶段综合实训项目主要实施内容是: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培养整体护理服务理念,注入人文关怀,关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需求,确保服务对象的安全和舒适。结合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在评估护理对象时,渗透人文关怀,如:解释操作目的、告知必要步骤、进行健康教育等;并在操作过程中,贯彻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体现护理技术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2.2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二阶段

实施的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为护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专业的护理队伍进行编制,建议由医院资深的教师担任。定期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会议,引进先进教学改革思路和设想 [3]。

第二阶段综合实训项目在开设的过程中,结合内、外、妇、儿等护理操作特点编写案例,以病例为切入点,按临床护理活动中实际的工作情境、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置虚拟情境或任务项目,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综合实训项目实际的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护理礼仪、基础护理操作和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将综合实训项目的若干情境加以构建,通过充分融合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对综合实训项目进行合理性的指导和考核,使其紧密联系于临床。

2.3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三阶段

实施对象为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其实训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以及学生临床见习等,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创设情境性教学环境,借助高端智能模型的功能,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注重培养其护理思维习惯。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入医院见习,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充分融入临床护理当中,培养其与人交流合作、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4],进一步缩短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3.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体会

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身体结构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身体健康状况并不能单纯的以某一门课程来进行评估,而应该综合化。作为护理学生,应该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及时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评估。而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这一能力的培养,它不是简单的将各学科的知识相加,而是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工作等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口语交际、组织策划、群体合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实训项目的培训较传统单一的操作技术培训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学校的实训条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训项目,要本着科学的眼光,深化处理院校合作机制,改善教学环境,深层提高实践办学条件,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分析,创新教学改革思路,拓宽视野,全面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可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同时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综合性的护理专业人才,进一步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刘明,Wipada Kunaiktikul,Wilawan Senaratana,Ouyporn Tonmukayakul. 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08) .

[2]金玉忠,邵路才等. 高职护理专业开展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探讨 [J]. 护理研究,2013,27(19):2028-2029.

篇5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护理;临床综合素质;毕业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81-02

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会公布了“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标准”,在标准中规定了护理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临床能力[1]。此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方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临床技能能力部分尤显重要。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后,如何考核我们培养的护理本科生是否达到了上述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效果如何?这些成了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1975年由英国人R.Harden等提出的,作为临床能力客观评价的方法,其优势明显,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多个学科中运用。尤其在评价护理学本科学生的临床理论与护理技能操作水平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护理学本科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中实行OSCE考核,旨在构建护理毕业考核方案,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要求,重点强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护理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参加OSCE考试的学生为护理学院2011、2012届本科毕业生(含专科起点本科)共182名,均已完成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

(二)方法

(1)站点设计

OSCE考站设置:护理技能(全体毕业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进行第一次抽签,每60人一组,共分为三组,分别参加口腔护理、静脉输液、拔火罐三项操作。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护理病历答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书写1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并确定指导教师,返校后进行病历修改及完成病例答辩);临床理论综合考试(主要是内、外、妇、儿科护理理论综合考试),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反映出临床工作的流程。

(2)实施办法

①考场设定。技能操作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成立考评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担任,成员均为各科护士长。护理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护理学院,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均为护理学院各教研室教师。

②教师及学生的培训。在考核前,需进行教师培训、护理病历的规范格式及临床技能考核培训。通过对考试流程的模拟演示使培训教师熟悉考核过程及要求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调整考核方案。

③实施考核方案。每个考场设立1个候考室及上述的独立站点,要求房间独立,标志明确,每站安排2~3名考官,考试具体要求:a.护理学院统一制定各站评分标准及标准答案;b.技能操作时学生随机抽签决定考核的顺序,抽签决定考核的科室,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则按学生学号进行。c.每站考官根据标准答案、学生表现及考核标准在现场打分并写明扣分原因。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站点成绩及总成绩。统计182名学生总成绩全部合格,成绩在69.0~89.0分,平均成绩为80.2分,其中80分以上者共有118名,占65%,见表1。

2.调查问卷统计考核结束后针对以OSCE考核取代传统模式毕业考核的认同情况,对182名学生及28名考核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00%发放并回收问卷。见表2。

三、讨论

(一)客观结构化考核作为毕业考核的优势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培养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既往的护理毕业生毕业考核过分依赖理论,从而忽略对临床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而OSCE是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的方法[2]。OSCE为学生搭建一座从学校过渡到临床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融合与应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快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多站点毕业操作考核采用OSCE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毕业生理论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考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考核,从考核过程、结果和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获益良多,能全面反映其良好的护理能力,临床教师对本次考核的反响非常热烈,认为OSCE考核可以很好地评价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持续推广运用。

(二)OSCE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护理教育者研究OSCE的目的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客观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OSCE考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培养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3]。在实践教学中,以简化的OSCE模式作为教学方法训练护生的临床思维、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考试中借助OSCE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把各考站发现的问题反馈作用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循环。这种以OSCE思想精髓为指导的教学、考核一体化模式,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程利,袁杰,何平先,等.护理专业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3,30(1):33-35.

篇6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教学满意度;调查和分析

教学满意[1]度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收获与期望感受和收获的比值,亦即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对各院校护理学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监测与研究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昆明市某高校2010级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和2011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3.33%,有效率95.24%。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每个问题均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2],给5个评价等级: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1、基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班级、生源地[3]等;2、调查项目,由课程价值、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共七个项目构成[4]。

(三)统计学方法:对有效问卷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总体教学满意度情况

应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昆明市某高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满意度的总体评价情况如表1。

表1显示:该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满意度的总体平均值为3.9996,接近“比较满意”的水平值4.00,故可将该校护理学专业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视为比较满意。

(二)各项目教学满意度情况。通过频数分析和综合统计,昆明市某高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满意度的各项目评价情况如表2。

在表2中,教学满意度各项目评价的总体平均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0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中,表示“很满意”的有120人,占总人数的30.07%;“比较满意”的有170人,占总人数的42.39%;满意度“一般”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24.25%;“不太满意”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2.75%;“不满意”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0.54%。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之和仅占总人数的3.29%,比例很低。

三、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某高校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卓有成效,学生满意度较高。虽然按照“内在标准”做出的教学满意度评价,因每个人评价标准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测评结果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学生的评价作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及时性,有助于教学自查和总结,并可为教学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孙志东.《高职院校学生类型与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天津大学在职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6.

[2]王馥明,孙叶萍,顾鸣敏.医学生对本科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13-15.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 工学结合 护理教育 人才培养 应用

[作者简介]卞龙艳(198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王群(1961-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校院合作强化执业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JSJG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37-02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高职教育实施院校合作办学,是以医院、社区等卫生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护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现传统教学法不能适应甚至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13年我院与东台市人民医院合作,在院校合作办学的班级中采取PBL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PBL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1.PBL教学法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倡导教师讲学生听,实施满堂“填鸭式”灌输。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往往通过“死记”课本或题库答案取得好成绩,在操作考核中通过熟练模仿教师的“标准”动作得到高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结果是将学生培养成简单的操作工,忽视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法,构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其引入护理教育,目前已广泛用于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PBL教学法在国内尚未有报道。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法将学生置于临床情境中,将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护理高职教育中改变传统教学法,开展PBL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2.院校合作办学为PBL的实施提供临床资源。PBL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在学校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利用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模拟临床情境,编制病例,提出问题。此方法由于受人员、用物、资源以及环境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真实情况,往往达不到甚至偏离教学预期目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PBL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设置一系列情景问题。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面对真实的病人、真实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小组汇报本组成果,其他组成员讨论或提出补充意见,在讨论和争议中,又会出现新的质疑、新的问题,使护生不断深入研讨,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各组护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评价。这种教学法直接将课堂搬到临床,将标准病人变成真实患者,将护生变成“护士”,促进临床与教学的零距离。因此,在院校合作办学中开展PBL有先天的背景优势。

二、PBL教学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应用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我院邀请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与盐城市3家三级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护士长、护理骨干人员以及行业专家,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能力标准,共同讨论和制定PBL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临床护理岗位主要包括五大岗位群,即门诊岗位群、病区岗位群、手术室岗位群、产科及产房岗位群、急诊中心及ICU岗位群。教学内容宜选取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由于临床病种受时间、地区、气候、环境、种族、性别、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制订计划时需结合医院的实际病种发病率选择教学内容。为制订出适应临床背景的PBL教学法的教学计划,需将原有授课顺序予以重新规划,使之最终形成与护理工作岗位配套的模块实施授课。为使计划的可操作性强,应将措施细化到每天,以“外科护理”骨科病人护理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结合临床现有骨科常见病类型,确定护生见习和跟踪的病例;第1天,教师介绍骨科护理岗位的特点以及学习任务,围绕病例,提出情景问题;第2~4天,护生5人/组,每组跟踪一个病例,组长分工,完成资料收集、分析、讨论等,准备汇报;第5天,各组汇报,组间提问、讨论,根据汇报和讨论结果布置第二次见习要求和问题;第6~7天,第二次见习,在上一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资料、再分析、再讨论等,准备第二次汇报;第8天,第二次汇报、讨论,教师总结补充。

2.保障软硬件投入,完善教学条件。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的支持。提出问题后,护生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医院和学校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护生信息的通畅。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畅通的网络环境、便利的文献检索、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室、必要的教学器具和实验设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实施PBL教学法对医院的要求较高,最好为三级乙等以上的医院,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学校与医院共同成立院校合作办公室,构建学院职能部门与医院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3.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培训。PBL教学法虽然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临床教学中已有开展,如万盈璐等将PBL教学法应用本科临床护理查房,李立新等在本院实习护生的护理临床教学中研究和实践PBL教学法,但在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广泛实施PBL尚未有报道。工学结合的教学主要由临床兼职教师承担,其均为一线骨干护士或专科护士,工龄在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带教经验,但她们自身受传统教学影响,对PBL教学法尚无认识,因此实施教学前应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变灌输式教学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我院教学督导室和高教研究所安排影响专家对校内教师、临床教师进行PBL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组织观看PBL常见问题处理技巧的示范录像或观摩资深导师的PBL教学过程等形式帮助导师提升控制PBL过程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建立教学办公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

4.以“学生为本”,正确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PBL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高,而高职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较差,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传统教学,改变教学法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一方面,在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针对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如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咨询等了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指导他们尽快掌握学习技巧;另一方面,在行动上预演PBL教学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PBL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了思想和行动的准备后,新教学法才更加可行,更易被学生接受。

5.建立客观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更科学、更全面、更及时便捷地评价和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我们分别采用3份自制量表对小组成员、组间、临床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临床学习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仪表、文明礼貌、学习态度、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纪律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是由临床兼职教师填写,考核学生个体临床学习情况。临床课程“PCMC+PBL”模式学习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认真度、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感染力、合作性、参与性、创新性、纪律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用于学生组间评价,考核小组团队学习情况,由其他小组填写。临床指导教师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感染力、启发性、评价反馈、创新性、全面性、严谨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由学生填写,考核临床兼职教师教学能力。3张表格中各条目均按照优、良、中、较差、差5个等级评分,分别对应的分值为10、8、6、4、2分。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为合格,低于60为不合格。

三、PBL教学法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专用的教材。虽然在我国PBL教学法已经在护理专业各层次的教育中开展,但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于PBL教学法专用的教材,高水平、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医院的教学资源丰富且复杂,教师应用背景资料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引出问题,因此,建议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学校和医院可组成编写团队,集思广益,借助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攻克难题。

2.缺乏全面、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PBL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传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形式单一且不能达到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如何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及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指标,还在研究中。

3.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工学结合下的PBL教学法,由于以医院真实情境为背景,受医院收治病种的限制,有些疾病临床可能没有,这部分内容就需要采取传统教学法来补充。所以,在实施教学时,不能单一使用PBL教学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之间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谢小华,郑碧霞,等.PBL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4(4).

[2]卢玉仙.以护理岗位为切入点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江华,姬萍,李明子,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2(2).

篇8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组织学 病理学 综合教学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如何优化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校目前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即以各门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严谨、系统、完整等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由于无法理解和认识所学知识“有何用”,而激发不起学习激情,只能被动地学习;由于各门课程的教学独立进行,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和掌握各门课程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基于这种状况,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课程综合化,以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的组织结构,病理学则是研究疾病时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该两门课程密切相关,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打基础。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项目在2006级护理专业将组织学与病理解剖学进行融合教学,以提高教的效果和学的效率,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既减轻学习负担,又增强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为课程的综合化提供一个铺垫。

一、研究与实践

1.教学实践方法

整群抽取2006级护理专业(公办)为研究对象,教师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首先,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日历的编排,即先讲授组织学中的四大组织结构,然后讲授病理学的基本病变;在各系统中,先讲授每个系统的组织结构,紧接着其后教学该系统好发疾病的病变,如消化系统,先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内容,接着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如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等。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有各自教研室的教师讲授。在期末,分别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考试,并对病理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与2005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现行的综合教学模式的评估意见,在教学计划即将完成之前组织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就7个方面的问题,即“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

Q1,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

Q2,是否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

Q3,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Q4,是否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Q5,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Q6,是否有助于对组织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Q7,是否值得推广应用?”

每题以3个供选答案,即“A.是;B.否;C.难说”,供学生选答。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保证学生选答的公正性;同时,为保证学生选答的准确性,将问卷发给学生带回去,经过一周时间认真仔细评估后再选答。

二、结果

1.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

2005级学生人数94,2006级学生人数72。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所占百分率,2005级对照班为10.6%,2006级实验班为9.7%,2006级比2005级低0.9个百分点;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85分以上)者,2005级对照班为13.8%,实验班为15.3%,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5个百分点。

2.问卷调查结果

总共收回答卷48份。调查结果显示,对每道问题持肯定意见(A)的占绝大多数(68.7%以上),最高达91. 7%,其中最为突出的是,Q1和Q3,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和“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持肯定意见A的分别达91.7%和87.5%,而对每道问题持否定意见B的只占极少数8.3%以下,最低仅2.1%。但对于Q5,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持否定及难说的意见却占了8.3%和22.9%,这个比例似乎显得比较高了一些。

三、讨论

当今,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结构综合化,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协作的长处,为课程搭建科学研究与学科基础平台,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课程综合化在许多医学院校试行,有的学校实行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学校实行的不是很好,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研室设置。因此,如何将课程优化综合是一个关键。

我校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研究将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即组织学与病理学进行优化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对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初步实施的结果表明该模式是可行的,既不影响教学秩序,又减少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增强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并认为本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应用。

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综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确有所帮助。与2005级学生相比,2006级学生不及格率降低了0.9个百分点,而优良率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些差异虽然没有显著性,但显然还是有意义的;另外,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从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评估上看,也可以表明这一点。近87.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原因可能是因为72.9%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和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本教学模式是可行的,77.1%的学生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认为可以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篇9

论文摘要:当前,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文章强调计算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造计算机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质量。以笔者从事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5年来的体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 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慧英,蔡芳.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篇10

【关键词】护理学;人体形态学;考核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2-02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人体形态学(含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1])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专业课程。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体形态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即成为护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和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等教育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产生于传统的教育制度,自然带有应试教育所具有的种种弊端。现在的考试制度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以闭卷笔试为主,且客观题较多,标准性答案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考试题型与国家医学资格证考试方式不匹配等弊病,从而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倾向。因此,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以考促学”的新型模式,进而促进学生个人潜力和智慧的发展。

1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新的考核方法是分课时、分项详细计分的。譬如作业有作业的得分,做一次记一次的得分,做两次即有两次的得分,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感觉促进学生克服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让学生能够领悟到“只要肯努力,必然有回报,努力越多,收获越大”。因此,在形成性考核中采取了课前提问、课(堂)后讨论、课程知识角投稿、病例讨论、文献查阅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内容。通过课前抛砖引玉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前次课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们对本次课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后,适当地增加相关的临床病例分析方面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疾病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适时举办课程知识角投稿、病例讨论、文献查阅等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组为单位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

2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考核作为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得当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单一的考试方式很难全面地检验学生的能力,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增加了学生记忆的压力,产生“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知识,轻素质”的后果,这将背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倡导的目标。因此,课题组打破以往传统课程考试观念,由过去终结性评价过渡到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模式。“人体形态学”的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模块(出勤、课堂提问)、形成性考核模块(单元测试)、能力拓展考核模块(课程知识角投稿、资料查阅、病例讨论)、闭卷笔试模块(期中、期末)四部分按比例组成,主要注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3]。在“平时考核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的考核中不仅注重答题结果,也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探索,对思路新颖、有创新的答案,要给予奖励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语言表述、文字处理、信息的收集及总结、动手操作、组织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同时,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了“基础医学知识竞赛”、“体质调查”等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创造、口头表达等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考核后重视信息分析、总结和意见反馈

每一次的考核结果,任课教师都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进一步提出今后教学过程中需改进的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把每次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其及时了解自己的信息,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学者认为,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并沉迷了许多青少年是因为能对其表现做出及时反馈,使青少年输了想赢回来,赢了想再得更高分。新的考试方法正是注意到学生这种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每次考核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及时反馈给他们。鼓励好的,激励差的,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让学生时刻保持有一股冲劲、拼劲。学期没有结束,较量仍在继续,要想成绩更好,就要学习到底。

4结语

该考核方式改革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经过对四届学生考核结果的总结和分析,突出了以考核职业综合素质为主旨;体现了考核的多元化、全程化;发挥了考核的导向性、激励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建立了以“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罗道枢,黄海辉,王玮.《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第6期:410.

[2]宋永红,岳黎敏,刘宇宁.《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第6期: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