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篇2

查看更多《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古都名城研究

        (1)汉长安城遗址民居改造方案研究 唐亦功 张晨曦 朱林 唐辉

        (6)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 吴朋飞

        (10)虢国车马坑的修复保护概述 王治国 李清丽

        (14)虢国、虢姓与上阳考 何冰

        区域发展研究

        (17)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评估分析 李爱华

        (21)焦作市旅行社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顾金梅

        (24)三门峡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对策及建议 周文娟

        高职教育研究

        (28)基于校本的高职院校入职期教师培养 万平

        (32)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管弦

        (35)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与策略选择 王庆文

        (39)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空中乘务英语教学情境创设 傅志红 黄华

        (43)校企融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冠名学院为例 程丽

        (47)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贺平平

        (51)不同情绪状态对大学生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 聂玉风 陈国娜

        (5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论团体心理咨询 王莉萍

        (58)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许浩

        文史哲专题研究

        (61)"-わりに(は)"构句时的句式特征 何琴

        (64)历史流域学研究的新成果——读《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 李久昌

        (67)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教差会及教育事业考略 胡艳丽

        (71)1128年-1855年黄河南泛对虞城县城市形态的影响 纪朝荣

        (77)唐代妇女常服举隅 周怡

        (81)简论周秦变革与先秦民主萌芽思想的终结 桂珍明 岳含笑 刘婧

        (85)国内希望研究述评 王宁丹 杨光辉

        经济与管理

        (87)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残疾人体育 杨绍华

        (90)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 杨君

        (94)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张慧茹

        (96)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养老服务 魏娅

        技术与应用

        (99)dct域图像水印容量研究 金渊智

        (102)高校资源存储虚拟化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分析 李斌

        (106)三层架构下gridview显示大数据量时速度慢的解决方案 张映东 蒋晨琛

  

;      (110)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机变频器故障诊断方法 尤向阳

        (114)如何利用cnc雕铣机雕刻复杂图形 曹国英 解金榜

        (117)基于解耦相分量法的同杆双回线断相故障计算 张倩

        (120)线性稳压电源设计及性能改进 于雪芹 闫军喜

        (123)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学报总目录 无

        无

篇3

再看作为学校重要常规教研活动的评课。其实,通过经常开展评课活动,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作为领导,可以发现问题、推介经验;作为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能成为经验交流的展示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理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理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实际上,评课场面冷清,评课往往是教研组长、领导、专家评得多,教师参与评课面窄,大多属于被动发言,评课活动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闹场面。

当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研究和交流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时,如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就成了一个更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设想

为了在学校形成一种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就要倡导科学精神和

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面对存在的问题,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利用网络平台,搭载网络快车,开展教研创新,实施网上跟帖评课。所谓网上跟帖评课,即要求上课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把上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上传至论坛,使听课教师可以首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所有听课教师随后进行跟帖评课,最后由上课教师根据评课反馈的情况和自我感悟撰写教学随笔;或定期将专家讲座、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发至论坛,所有教师看后再进行跟帖评课。当然,教导处对所有评课帖都要进行检查,并定期评定。

1.故事一: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评课活动后,中山路小学都要进行集体评课。在评课活动中,总是几位领导讲话,大多数老师则习惯于做听众,而很少发言,更别说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了。去年,学校将专家的课堂教学实录和讲座发到网上,要求全体老师对听的每节课、每个讲座进行跟帖评课。没想到,老师们畅所欲言,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一位工作不久的老师对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这样评到:听了孙老师的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①在全文的解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真实有效的对话。教师着重启发学生自主感悟,在引领学生理解的过程中“点”“拨”尤其到位;②教师讲解课文着重从侧面讲述,通过对水、筏、客的解析,突显了艄公的形象。③教师那一段“不是我们胆子小,而是______”恰如其分地点出了人物的特点,鲜明而生动。④另外,课的开头有一问“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我认为可以删繁就简。在生活中,黄河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教师不必“顾左右”而“言它”生生往“母亲河”、“摇篮”上拽。在本课中,不是因为黄河的伟大而显得艄公伟大,而是因为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显得主人公了不起。试想:黄河如果是条波澜不惊的河流,再重要,艄公的本领也没什么出奇了。

我们能说这样的质疑没有道理吗?再看一位数学老师对语文课的评点:

运用语言的魅力,润物细无声

10月14日,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孙老师的观摩课和精彩报告。他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教育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而我们教师的课堂用语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紧密联系。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己也必须要先学会说话。几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充满生机,之所以能牵动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心,离不开他们自身的魅力与文化底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孙老师就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以机智幽默的语言,叩开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课堂上,孙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课堂上的即兴语言更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充满情趣的评价就像一条条潺潺的小溪,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在每个学生的心头荡漾,使学生感到了温暖。课堂上,以读入境,以声传情,渲染气氛,学生在示范和总结中吸收运用,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听孙老师的课,感觉是生活在诗的海洋中。孙老师身上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以读书人的状态生活,应该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用读书来改变自己。数学老师也应如此。

2.故事二:刘老师曾聆听了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青年教师评课活动,回来后,选取了《升国旗》一课在校内上汇报课。按惯例,课后大家就是分组坐下来评评课。一直以来,组织这样的评课活动,效果都很一般。大家习惯于谈一些表面的课堂气氛、学生的表现、最后的结果等,似乎只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似乎不太乐于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对上课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什么质疑。可能大家都明白,要准备一节公开课,上课老师花了很多心思,想了不少办法,何况这是全国参评课的“移植”,所以都不忍心对上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给予一丁点的否定。评课活动一时竟然冷场了。于是,学校请来听课的市教研室的老师先评课。他对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然后请大家就这节课的最终效果发表意见。学校立即请全体听课教师来到电脑房进行网上评课,谈谈此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并分析原因。三十几个帖子陆续发出,大家开始对刘老师的课进行圈圈点点……刘老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又换了班级用不同教法执教了《升国旗》一课,结果课堂教学实在了许多。后来,大家又在网上对刘老师的二次执教进行了评点。刘老师不舍不弃,进行第三次执教,使得这一课的教学臻于完美。在镇江市青年教师的语文评课中,刘老师获一等奖。

3.故事三:中山路小学曾经实施了开放式随堂听课制度。每天下午放学后由教务处随机抽签,确定第二天开课的语数外三名教师,他们要将第二天的执教内容和教学设计发到网上。学校要求同年段的同学科教师必须听课,并填写一份《课堂教学评价表》,由教务处将听课教师的意见汇总后于听课当天反馈给上课教师。这样的评课方式,参与的教师多了,反馈的速度快了,但由于听课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常出现评课者对某一教学细节甚至对整节课的评价完全相悖的情况。而这些不同的意见由于得不到碰撞,结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执教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这些评价后往往不知所措。

改为网上评课后,执教者对评课老师的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怎么处理的?这堂课存在哪些问题?哪个是最关键性的问题?下一节课该如何处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这样,执教者就可以通过结合评课意见对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追思反省,检视自我,“回诊”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新理念和新策略来剖解问题,再跟帖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写出教学反思。

二、反思

1.网上评课拓展了评课的时空。因为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校内、组内开课后的评课经常因为时间不合适而不得不走过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跟帖评课,时间的机动性增强了,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跟帖评课。同时,听课教师也能预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且准备充分,从而改变了听课“勤于笔记”的情况。在预知得跟帖评课的情况下,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听课的目的性更强了。

2.网上评课增加了评课的理性思考。跟帖评课作为书面评课,当老师们用文字的形式表述自己评课时,他们不再是随意的三言两语,而是仔细推敲,查看他人的评课,查阅有关的资料,并引经据典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次由开课教师评选一则优秀评课的活动,都会使老师们得到极大的激励。同时,教师们从评课中得到启示,再进行教育叙事,无形中也就促进了自我的专业成长。

3.网上评课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跟帖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无论是开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在观点碰撞中得到发展。网上评课,教师们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正是我们期待并致力于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中山路小学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开放式随堂听课和网上评课的结合,不仅使学校能随时掌握教学第一线的情况,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还有利于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4.网上评课增加了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反思。对开课教师而言,每一次开课和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如这节课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其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教学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青年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育教学成败,清理思路,及时记下疏漏之处,或者把教学过程中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写下来。时间一长,教师们就会在无意中惊奇地发现,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他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三、期待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教研形式相比,网络教研由于能够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而多了一些理性;由于不

篇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教学设计这条主线,精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既可解决当前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又可有效提高学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历来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优化,具备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需求。本课程是很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唯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传统的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比较典型的教材体系如:张剑平老师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黄河明老师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教材在教育技术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用量也相对较大。从其教材内容及教学纲要分析,其教材写作体系依照传统的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划分,既关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体系,又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但随着当前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课时的削减,教师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受到较大挑战。细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教学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包涵内容繁多,从内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内容涵盖“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涉及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一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导论中会涉及。现将这些内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学习,分析发现部分内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有涉及,如学习理论等,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意义不是太大,对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具有实际意义,如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传播理论、传统视听教学媒体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类似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也存在,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体技术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用短短的几个课时一带而过,学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设备短缺。

当前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理论课时多为16学时左右,而教学内容有6个部分,分别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传统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教学软件的编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平均来看,每个部分所用学时不到3学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的基础上明显不足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心选取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本门课程有32个实验学时,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有9个,涉及内容较多,当前因为师资比较紧张,而开课班级的规模都比较大,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实验设备会相对短缺,经常实验时间都会安排在周末进行。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要讲解及练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学生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在课程中很少涉及,这就造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以上这三点原因对于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三点问题关系到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本课程的生存与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必须转变当前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体系性与科学性而忽略课程内容应用性的观念。高校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广大的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将是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首先应当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上就能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才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目的。基于这一点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技术与教学脱节。针对以上目标,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应当与国家对于职后教师所建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相适应,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版)的要求。由对“标准”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的要求为“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其具体描述为“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等[3],从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或者说是教育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涵盖教学设计过程。从高校现有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在低年级阶段,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关工作。同时,师范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论之类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科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能力。从这些知识储备来看,高校师范生已具备了开展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如果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正在学习的学科教学论联系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将现已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正好可通过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解决。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把“标准”的要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把本课程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变到以关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这条主线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解决方案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从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其实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一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选择阶段—教学媒体选择阶段—教学评价阶段[4]。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施的过程.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进行选题完成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部分内容一般在学生自己专业的学科教学论中已涉及)→针对这一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要用的教学媒体(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及媒体的选择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的选择而集成或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信息处理部分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成果实施与评价反思(此部分内容为“学科教学论”、“微格”、“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结合)。以上设计思路将繁多庞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线梳理,所有学习活动都依托“教学设计”开展,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将一系列与实际教学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选择的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加强,能体验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部分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复的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将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既可节约出不少课时,又可解决学科之间整合的问题。整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开展由于都是围绕课程之初学生选择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的,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此选题服务,而学生的选题均为其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选题,这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科开展的,也解决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2.建立以小组协作的活动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分割开来,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需要过段时间才能进行实验活动,遗忘率较高、临场感不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很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的情况。按开展的教学活动不适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比较适合采用以“小组协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方式开展,因此,可以考虑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合并在一起完成。这样,本门课程的整体规定学时就可达到48课时,学生通过48课时的教学活动,能系统完成一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及反思,对于其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将受益匪浅。

3.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习者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按“教学设计”为主线而进行的课程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才更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及导向功能。因此,学生的课程成绩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20%)+教学设计成果(30%)+教学测验(40%)+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10%)。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进行公布,这样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以“小组协作”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解决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有效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当前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实验,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规范,才能使本门课程绽放出新的活力,成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不断提高的动力之源。

作者:许山杉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94-97.

[2]张松.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3.

篇5

1合理运用远教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识少。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中的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加上自己的见解,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备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参考教案示例提供的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时用一段视频和几幅插图, 使学生对陌生的景观一目了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与伟大,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远程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2.1远程教育资源可创设生动形象的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尤为重要。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展现出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的,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既可以为孩子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如《浙江潮》一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远教媒体资源分别再现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视频和图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钱塘江大潮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远程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教师是否恰当的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师是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的?这是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按传统模式,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即使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媒体资源展示的课件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抓住重难点,引发学生的联想,给课堂注入活力。例如教学《黄河象》一课,农村孩子对于“黄河象”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黄河象的高大、完整,接着利用fals演示黄河象来到河边、陷入河中、最后变成化石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黄河象的来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2.3远教资源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远教资源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媒体资源传授给学生。如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树林的认识,再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出红树林的画面,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阵阵惊奇声中,那“壮丽”、“奇特”、“神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红树林的美,从而懂得了红树林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的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听、说、想,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即完成学习任务,又受到美的熏陶。

2.4远教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应用媒体资源中范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枫叶如丹》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范文朗读课件,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3运用远教资源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说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远程教育进入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情境。以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说身边的变化”为例,先展示自己家乡发生的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想象,发现问题,为讨论做准备;然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按这样的环节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远教资源打破作文教学 “以本为本”的方式,直接利用资源中的场景,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运用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以先用动画形式展示一些想象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动笔写一写,这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笔了。这些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有效利用远教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媒体素材 中学地理 融合 第三极 青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5

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平台选择和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W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尝试运用《第三极》这一媒体素材为中学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为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教学启发。

一、《第三极》与初中地理教材的联系

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的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该片共六集,分别为《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儿女》和《高原相遇》,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包括其作为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当地的生态问题、农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改善对其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纪录片《第三极》与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中《青藏地区》的内容十分契合。

二、《第三极》与教学内容链接设计

(一)河流源头

1.教材内容。教材第二段讲解了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亚洲众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青藏地区,理解青藏地区对亚洲河流的重要意义。

2.素材提取。《第三极》的第四集《上善之水》中以高清精美的画面展现了青藏地区作为亚洲大河的主要发源地,当地人都崇拜土地、崇拜水。全片以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开始,他们朝拜的是恒河的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同时重点讲解了雅鲁藏布江。

3.教学提示。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高原作为大江大河的源头的雄伟与壮丽。要求学生记忆青藏地区大江大河源头的知识点,包括青藏地区具体为哪些河流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对亚洲河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视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源头之水从何而来,更全面地了解雅鲁藏布江的特点,从而拓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

(二)生态问题

1.教材内容。生态问题日益为现代人所关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难题。在教材第三段写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从而,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防治本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的问题。”

2.素材提取。《第三极》第二集《一方热土》中讲述了当地人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延续文化。其中介绍了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由于河流水位的变化,加上当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一片沙丘,还有当地人和沙搏斗的困难以及人们采取不同办法所取得的成果。

3.教学提示。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说出青藏地区的生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需要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治理。

(三)农业发展

1.教材内容。在教材中第三段讲解了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的地区是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同时其作为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青稞是青藏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及其分布的地带。

2.素材提取。《第三极》第二集《一方热土》中讲述了在陈塘地区夏尔巴人在河谷地区插秧的故事,以及他们种植一种最顽强、最重要的高原作物――青稞。在第三集《高原之歌》中讲述了当地人们饲养绵羊的故事。

3.教学提示。通过这段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青稞对于青藏地区的重要性,分析青稞生长的自然条件,指导学生归纳当地居民是如何种植农作物的,总结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另外可以通过题目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随堂检测: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青稞主要生长在河谷地带,主要是因为这里()

A.光热充足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D.交通便利

(四)交通运输

1.教材内容。教材第四段和第五段中讲解了青藏地区有着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有新建的青藏铁路;分析了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使得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这一内容需要学生对目前青藏地区的交通网络有全面的认识,懂得交通发展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篇7

【关键词】教情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而李白的《将进酒》又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与此前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学习本文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以及气势磅礴、豪放飘逸的诗风。

作为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要深入的理解体会李白的复杂感情及其作品的豪放飘逸的浪漫特质,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总结教学,为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课前朗读比较好,字词无障碍,诗意能疏通。

2.情感诵读不得法。

3.对诗歌的理解浮于表面,对诗人复杂的情感把握不准。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体味诗歌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法、师生探讨法

【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朗读

一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指导点拨。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形象?

二读:理清感情——小组交流,发表见解,理清思路;

三读:欣赏名句——听范读,齐读。欣赏名句,鉴赏艺术方法。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结合注释了解大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三、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2.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背诵诗文

第二课时

一、名句赏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2.夸张的写法。

三、思维拓展,师生探讨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2.李白的许多诗篇都与酒有关。

3.如此爱酒为那般?——为解愁

4.为何如此愁?

5.有关“酒”的诗词、故事及《钟馗醉酒》娱乐表演等。

苏轼与酒——

李清照与酒——

6.课堂小结:

李白生活在盛唐,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解。

《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四、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创作诗词,歌咏天才李白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悲伤——欢乐——愤激——狂放——忧愁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范读、齐读、自由读、激情朗读、个性朗读等才能展示。

2.有关“酒”的诗词、故事及《钟馗醉酒》娱乐表演等。

3.学生创作诗词,歌咏天才李白。

【教学反思】

领导指示,要我和来自北京的名师同讲一节课,在全县开展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我既兴奋又紧张。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包括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指导朗读,范读,齐读等方法。以“朗读法”来理清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线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教学质量。

其次,本堂课亮点在于酒文化的拓展和学生的习作,而缺点也恰此。酒文化的拓展,我主要采用我们所熟知的苏轼、李清照、杜甫等诗人的诗作,运用多媒体并结合学生的朗读、背诵,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但是课后和老师们一交流,却发现有点美中不足,就是学生还有好多有关酒的话题还没有说出来。如果我在设计有关酒文化的拓展练习时,能让学生多想想、多说说,可能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还是大包大揽了。

学生的习作大凡以诗的形式来写的,很见功底,为本堂课增彩不少。然而,学生当堂解说自己的作品时,又太拘谨,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现在历史课该怎么教,才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本人认为,要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应,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一)确立目标原则。

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遵循“过程与方法”为载体,“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归宿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教材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把教材看作一个“剧本”,真正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努力做到“入乎其内”,提炼出简练、高效的知识主线;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案例”,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进行优化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和教材,分析哪一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三)注重分析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往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是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于每一堂课的积累。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一)转变方式,知能并举。

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教学,如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学案导学教学法等,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优化气氛,民主平等。

心理学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气氛涉及到许多因素,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互动,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但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太陌生,太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四)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历史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历史教学语言。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积极活动,特别是听觉和视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能够实现理性的飞跃。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实施了情感激励,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

三、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把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再创新,让它适合首先适合自己,适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其次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激发自己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习为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并且规定了每个主题下每个学习模块应达成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模块下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目前新编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一)依据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设计。

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把历史教材进行生活化、条理化处理,让教学内容在咱们的手中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二)依据课标优化教学设计。

识记层次,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最低要求,这一层次学习行为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所学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记忆基本历史史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总结记忆的方法。然后通过有组织的测试达到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识记层次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这对我们来是最有效的是通过训练,结合识记结果,在训练的实战中的达到。在课堂上主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前两层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这个层次是比较难的目标,我们并不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涉及到即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习内容的再创造过程,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享受一顿顿文化知识大餐。

四、优化学习组织形式,规范学习过程

(一)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需要备课,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在教学设计上应有创意地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规划,采取将学生“带入情景-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的基本程序。对教材的处理,应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把教材变成“活”的,使其更丰富,更富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扩展教学时空,预设生动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走进历史进行体验,用情感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如在学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战士,请从战士的角度来写一段话描写这次战役,还可以画一系列图片来表示这场战役;如果你最后战死,你又转化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你最爱的失去的亲人写一段话。”这种设计,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历史,为他们学习创设生动的情景,加深了情感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烟波浩渺,难寻其综。因此,在总复习开始时,教师备课就要高瞻远瞩地回顾、总览历史。在黄河岸边看黄河,可能感慨的仅是黄河的波涛汹涌,无法领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站在历史长河去看黄河,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她从世界屋脊涓涓发源,远远流淌,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回顾、总览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线描、图例,而是俯瞰提升,从中去捕捉历史车轮的轨迹,去深层思索历史所包含的规律性、自然性的东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从整体、全局、系统上掌握知识,把握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参与式教学。

采用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选择伙伴组成团队,学习型小组最好为4-6人,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为历史学习建立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学习小组自主选定进取的目标,自己分析原因,自主制定对策,自主组织实施,自主检查效果,自主评定总结。学习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共同愿景,以谦虚好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我们老师来说,看着一个个小组在紧张的背诵记忆,训练,欲与其他小组一比高下的样子。我们难道不偷着乐?

(三)建立学习组织制度,规范学习过程。

鼓励小组建立小组规范,通过小组规范和小组的合作氛围促使小组成员各负其责,积极为小组做出贡献。积极引导建立一套竞争规范,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竞争要以发展提高为目的,并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发挥各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加强对组间合作的积极引导,以规范学生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恰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要有机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屏幕只是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其实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如何有机整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应该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发挥的作用,它的“不可替代性”,应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和扩充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的时空范围。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限延伸的资料库,可以放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二是利用软件技术对枯燥的数字进行加工处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比如用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录象、电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课件能综合信息,可以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可以轻松地接受有关信息,壮观、丰富的画面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使用,这就既要选择好教学课件,又要注意与传统媒体的互补。①叙述历史现象(事件)不妨多选用视频文件辅助教学,如讲授“”背景、经过,可调用一段“近代春秋”教学录像,使用前,还应该给学生设计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观看,以利于开展问题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②进行单元复习或知识网络的归纳,可使用制作课件,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的目的。③活动课上可播放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影视录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为使课堂教学高效化做准备。

六、发挥图册、图片、实物、文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重在知识再现,通过再现,分析现象,探寻规律,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图册、图片等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历史现象再现,教师的讲述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在讲述的同时配以一两张图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图册、仿真文物等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说话”,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功能、增强课堂直观感、真实感,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作用的图册、文物等,我们都可以向学生展示,目的只有一个: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七、优化检测训练

课堂检测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优化讲解意识和技术,力求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以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方法。设计的练习尽量采用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使课堂训练成为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实提高课堂高效性。

八、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对一节课而言,其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其二要有效率,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效率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都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其三有生成性、常态性。这节课是不完全预设的,而是教师共同参与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投入的过程,是一节平实的课,常态的课。其四是有缺憾的课。残缺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堂教学有缺憾证明就是一堂真实的课,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课。

(二)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

历史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课堂。教师适当的有质量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要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使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程度深入了,质量提高了,思维发展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开展研究性改革实践,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留白 延伸阅读 质疑碰撞 联想 人物分析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古典诗词也极其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的艺术境界。因此诗的语言必须特别精警含蓄、言简意丰,让读者(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试想,如果一幅国画中,景物纷至沓来、拥挤不堪,能算得上好的作品么?如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后一句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岂不成了村夫俗语?因此语文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多留点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学”、“思”结合,张弛有度。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留白”策略的运用。

1.在延伸阅读处“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在处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时,不必每节课都把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而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如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可以通过师生商讨设计这样一些课外拓展类练习:查找收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俗语、谚语等等。又如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可以通过课堂情景创设“留白”:

师: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你知道哪些戏曲剧种?

生:……

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我们绍兴的越剧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越剧轻柔婉转,大概同学们对越剧不太了解,给大家十天的时间阅读和准备,我们来举行一次绍兴戏曲知识大赛,好不好?

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些内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效果不一定比这种“留白”式的处理好。

2.在质疑碰撞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念碰撞的情景,有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留白”式的思考题:人在挫折、困难中才能磨练意志、战胜脆弱,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此问肯定会引发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后再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

敢于挑战教材的老师,往往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中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或差异“留白”给学生,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入文本,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服务。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将文中人物一一对应,从而加深对人物描写更高层次的理解。

3.在联想想象处“留白”──激荡思绪飞扬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对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阅读中借鉴和习得、从而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大有益处。如《童趣》一课的教学,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

在课内“留白”,在课外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能更充分地挖掘教材,如下册中的《伤仲永》在学完字词句段得理解后,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课后根据自己确定的角度和观点写成一段话。

4.在人物分析处“留白”──提高仿写能力

七年级下册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两篇文章中对贝多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式的仿写练习: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合理延伸,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学生易于接受,颇具匠心。如有的同学课后仿写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语段:

同学甲:我的同学潘晨旗,长得异常肥胖堪称班级之最。他脸上的肥肉占据了眼睛的地盘,只留下两道能透过光的小缝,因于语文课出丑一事,人送外号“翻译官”(大汉奸)。

同学乙:她,白皙的面容,一头乌黑利索的短发,脸蛋鼓鼓的,悄悄晕开淡淡的红晕,一张诱人的樱桃小嘴,一个精致的鼻,唯独那一双含露欲溢的大眼睛,闪烁着黑宝石一般幽深的光泽,显露出倔强,瞧!她正微笑着向你走来。

同学丙:他,不高的身材,脸呈瓜子状。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睛大小适中,鼻子略挺,嘴巴大,笑起来会露出一排既大又白的牙齿。作风风趣幽默,五官端正,还算帅,但与我还差一点距离。

……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时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因此,课堂教学应留出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留白,让学生探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让学生体验,使文本的世界与学生的心灵相通;让学生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篇10

一、狠抓备课

教师要明白什么是备课,根除备课就是写教案的错误认识。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学校提出决定备课成败的五个关键因素是:“研读”——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备课的成功亮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反思”——备课的发展延伸。

正因如此,我校提出了大备课的备课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师要将课标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达到看似无课标实则有课标的备课境界。

二、教给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是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有不局限教材,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浓缩教材,挖掘教材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要求教师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是:必须讲教师自己的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讲透,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教师;必须讲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必须讲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讲主题性的知识。“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一句话,讲学生感兴趣而“跳起来又能够得着的那个苹果”。

2.拓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拓展教材。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教师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融入教材;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主题阅读及写作;数学和理化生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原理向学生介绍补充。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教材,同时,能激励学生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3.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应具有探究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具备探究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探究其过程,少一些结论的背诵。

4.整合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所谓整合,并不是把不同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去激活某一学科知识。本义是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将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勇搏击;一位物理教师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向学生讲明白了“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知识;一位生物教师更是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作为教学“遗传和变异”的导入语。

可以说通过整合,做到了“引入别家的水,很好地浇了自己的田”。

三、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推动“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中,号召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建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任教历史的教师,针对历史知识多而杂的特点,可以采用系统教学法,将杂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数学教师可以用反刍式教学法,针对数学逻辑性强的特点,学习后面的内容时,不断反刍前面的内容,加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的英语生活活动,推动课堂教学。

学校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模式,进而让自己的课堂形成自己的个性,有的教师课堂严谨,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有的教师课堂大气,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有的教师课堂富有激情,潇洒自如、迭起;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深度,直达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不时得到顿悟和升华……

四、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